環保公訴訟法與環境保護
1. 環境保護法第58條的公益訴訟包括行政訴訟嗎
環境保護法第58條規定公益訴訟的目的,從本質上看,就是打開了行政訴訟的方便之門,對社會組織依法監督奠定了法律基礎,能有利地促進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上積極作為,防止其懶政怠政有十分重要意義。同時,為了防止出現濫訴,第58條規定了公益訴訟啟動的門檻
一、《環境保護法》第58條:
1、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2、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3、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二、試水行政公益訴訟,貴州金沙檢察院告環保局不作為。
2014年10月20日,貴州省金沙縣環保局因「怠於處罰逾期不繳納排污費的企業」被金沙縣檢察院告上了法庭。這起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以行政機關為被告的公益訴訟案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資料來源:檢察日報,http://newspaper.jcrb.com/html/2015-03/01/content_179823.htm
2. 如何提起環境公益訴訟,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的程序是
您好!環境公益訴訟即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性訴訟,是指由於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的違法行為或不作為,使環境公共利益遭受侵害或即將遭受侵害時,法律允許其他的法人、自然人或社會團體為維護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
具體案例如下:
案例一
2003年5月9日,樂陵市人民法院根據原告樂陵市人民檢察院對被告范某通過非法渠道非法加工銷售石油製品,損害國有資源,造成環境污染,威脅人民健康,影響社會穩定提起訴訟,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一案,依據《民法通則》第5條、第73條、第134條規定作出判決,責令被告范某將其所經營的金鑫化工廠,於本判決生效後的5日內自行拆除,停止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侵害,排除對周圍群眾的妨礙,消除對社會存在的危險。
這起由樂陵市檢察院起訴、樂陵市法院判決的環境污染停止侵害案,是處理的一個較好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無論是在程序上還是在實體上,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2003年11月,四川省首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案在閬中"塵埃落定"。閬中市人民法院依法判決該市群發骨粉廠停止對環境的侵害,並在1個月內改進設備,直至排出的煙塵、雜訊、總懸浮顆粒物不超過法定濃度限值標准為止。
較長時間以來,閬中市群發骨粉廠周圍居民因長期受該廠煙塵、雜訊污染侵害,多次到環保部門投訴。該市環保局在對該廠周圍區域的空氣質量進行監測後發現,其懸浮顆粒物、雜訊等超標較嚴重。隨後,該市檢察院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法院審理後認為,群發骨粉廠排放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對周邊群眾的工作、生活構成了侵害,並依法作出了上述判決。
折疊案例二
華清嘉園小區綠地行政訴訟案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環境公益訴訟突破固有傳統法律模式的羈絆,創造了民間與政府良性互動合作,合力對抗和規管企業的環境侵權行為的成功範例。其中,公益律師和民間環保組織發揮了主導作用,政府則從被告席上走下來,與民間環保力量傾力合作,共同推動環保事業的發展。在我國,推動環境公益訴訟的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環境公民團體,特別是發展非政府組織的環境公民團體。而公益訴訟的專業性、訴訟雙方實力的不對等以及訴訟的持久性更需要律師這一法律職業人的傾情參與。能站在公共立場對社會不斷提出問題的律師被稱為"公益律師"。公益律師的參與使得公益訴訟在制度、政策的制定和運作方面的影響大大增強,公益律師的專業操作和律師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有利於實現通過公益訴訟影響未來的公共決策的目的。正是通過公益律師的參與和努力,公益訴訟不僅實現了私權利的救濟,而且成為與政府和企業對話的契機和場所,成為號召民眾關注和維護自己切身利益的旗幟。民間環保組織(社團)以及公益律師必將成為建構與實踐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中堅力量,成為推動中國環境法治進程、發展中國環保事業的精英。而爭取政府力量的支持與合作,則可以使環境公益訴訟變得"輕而易舉",其公益價值也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
3. 我國保護環境的相關法律有哪些
《憲法》、《水法》。
4. 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是否有公益訴訟條款,請列舉具體的法律條文。
《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專,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屬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5.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環境行政訴訟有何區別
法律分析:l最直觀的差別是:前者是對侵害環境的民事主體提起訴訟,而後者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疏於職守的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由於訴訟主體的不同,導致的訴訟方式、救濟方式、訴訟費用等都有差別。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國不允許提起這兩類訴訟,尤其是環境行政訴訟,因為該兩類都是公益訴訟,很難得到法律保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五條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6.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與環境行政訴訟的區別
1、主體不同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是對侵害環境的民事主體提起訴訟,而環境行政訴訟是在環境保護方面疏於職守的行政機關提起的訴訟。
2、具體規定
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法律上沒有規定,環境行政訴訟是有具體規定的。由於訴訟主體的不同,導致的訴訟方式、救濟方式、訴訟費用等都有差別。
(6)環保公訴訟法與環境保護擴展閱讀
不論是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還是環境行政公益訴訟,行政機關是否履行職能成為環境公共利益救濟的核心。
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是公益保護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行政機關怠於對應當提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案件行使訴權,檢察院可以針對行政機關此種不作為情形發出檢察建議,或者提起環境行政公益訴訟以督促其履行職責。
7. 環境保護法與行政訴訟法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有什麼區別
《環境保護法》第42條規定:因污染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版從當事人知道權或應當知道受到污染損害時起計算。
關於環境問題的行政訴訟時效,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兩種:
①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訴訟時效為15天;②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訴訟時效為3個月。
《環境保護法》規定,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訴訟時效為15天。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規定了30天的訴訟時效。您所說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是不同的法律適用問題,如果你提起的是侵權訴訟,向污染環境的個人或者法人索賠那麼適用《環保法》關於三年訴訟時效的規定,如果你提起的是行政訴訟,是基於對行政決議不服,那麼適用行政訴訟法,希望能幫到你。
8.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根據我國環境保護法的規定,社會組織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必須符合以下條件:依法內在設區的市級容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8)環保公訴訟法與環境保護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9. 環境公益訴訟
一、環境公益訴訟的概念 環境公益訴訟是指社會成員,包括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依據法律的特別規定,在環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壞的情形下,為維護環境公共利益不受損害,針對有關民事主體或行政機關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制度。實踐證明,這項制度對於保護公共環境和公民環境權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環境公益訴訟的基本類型根據提起訴訟的原告身份,可以將環境公益訴訟分為普通環境公益訴訟和環境公訴兩大類型,表現為五種具體形式:第一類,環境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法人(特別是非政府組織NGO),出於保護公益的目的,針對損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向法院提起的環境公益之訴。就原告身份和訴訟目的而言,它表現出「私人為公益」的顯著特點。環境公益訴訟包括民事和行政兩種形式:
(1)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組織,針對其他公民或者組織侵害公共環境利益的行為,請求法院提供民事性質的救濟。就訴訟主體和訴求而言,它表現出「私人對私人,私人為公益」的特點。
(2)環境行政公益訴訟——即公民或者法人(特別是非政府組織NGO),認為行政機關(主要是環保部門,但也包括政府)的具體環境行政行為(如關於建設項目的審批行為)危害公共環境利益,向法院提起的司法審查之訴。就主體而言,它表現出「私人對公權(即環境行政機關),私人為公益」的特點;就訴求而言,它以私人請求法院通過司法審查撤銷或者變更環保部門具體環境行政行為為目的。在中國目前的法律框架下,作為原告的公民個人或者非政府組織,與其希望保護的環境利益之間,既無法定保護義務,也未獲法律授權,更無直接經濟利益。正是為了救濟環境公益,才作為環境公益的代言人、環境資源的義務監護人。相對於公民和法人為保護其自身利益而提起的普通「私訴」而言,它具有公益訴訟的性質。對這類「私人為公益」的環境公益訴訟,法律界應當大力推動,國家機關應當積極支持,並提供程序之便利和機制之保障。 第二類,環境公訴。根據國家公訴權的通常分配模式,它特指作為國家公訴人的檢察機關,為了保護公共環境利益,以原告身份,通過公訴的形式,以制止和制裁環境公益的侵害行為為目的,向法院提起的訴訟。就原告身份和訴訟目的而言,它表現出「公權為公益」的顯著特點。環境公訴,其實包括環境刑事公訴、環境民事公訴和環境行政公訴三種形式:(1)環境刑事公訴——即檢察院以制裁環境犯罪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為目的的訴訟。這是最常見的環境公訴。就主體而言,它表現為「檢察院對私人」(即環境犯罪行為人)之訴;就訴求而言,它以檢察院請求法院對環境犯罪行為人「實施刑事制裁」為目的。
(2)環境民事公訴——它是指在公民或者法人的民事經濟行為,污染了環境或者破壞了生態,因而侵害了公共環境利益的情形下,檢察院為了維護環境公益,以國家公訴人身份實施干預,請求法院制止和制裁環境侵害行為的訴訟。之所以稱之為「民事公訴」,可以理解為國家公訴人,針對公民或者法人的民事行為提起的訴訟。就主體而言,它表現為「檢察院對私人」(即環境民事行為人)之訴;就訴求而言,它以檢察院請求法院針對環境民事侵害行為「實施民事救濟」為目的。在這方面,法律的實踐已經走在了法律規定的前面,法律的規定則明顯地落後於法律的實踐。
(3)環境行政公訴——它是指檢察院認為行政機關(主要指環保部門,但也包括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如關於建設項目的審批行為)危害公共環境利益,向法院提起的司法審查之訴。就主體而言,它表現為「檢察院對行政」(即環保行政機關)之訴;就訴求而言,它以檢察院請求法院通過司法審查「撤銷或者變更具體環境行政行為」為目的。這方面的法律機制還有待建立。環境公訴,是環境公益訴訟的新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環境訴訟形式,國家公訴機關即檢察院為保護公共環境利益提起環境公訴,尤其值得關注和探討。本文主要探討環境民事公訴,並就環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訴訟,提出立法設想,希望有益於共同推進中國的環境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