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雙方
『壹』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具體指什麼呢比如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中 主體和客體各是什麼謝謝
第一個問題:法律關系客體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共同對象,主要有三種形態:
①物,主要指作為財產權對象的物品,包括各種物資,財產,設施,場所和資金等。
②教育行為,如教師教育學生,學校依據校規處批評教育學生。
③智力成果,如著作權,專利權,發明權,商標權等。
總之,法律關系的客體要具有①必須是一種資源②具有一定的稀缺性③具有可控性這三個特點。
第二個問題:由我上面說的可以知道,老師和學生在教育關系中都不是客體,那是什麼呢?他們都是教育的主體(可以自己網路一下教育關系中主體的概念。)
為了讓你更好地理解客體的概念,我也拿老師和學生舉一個例子:
老師對學生亂收費,侵犯了學生的財產權。注意了,這體現了客體形態中的第一點:「物「——以財產為形態(不明白的話翻到上面教育關系的形態看一下)。因此,在這件事老師和學生構成的教育關系中,客體就是錢財。
距離你提問已經很久了,這個問題你可能也早就解答了,不過我自己也曾經為此困惑過,所以希望這個答案可以給其他人帶來參考。
PS:樓上那個回答說學生老師和行政機關是客體的說法不對,他弄混了客體主體的概念!!!客體是物、教育行為(這個占絕大部分)和智力成果,而學生老師行政機關等屬於自然人和法人,是主體的范疇!
『貳』 學前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可分為什麼
學前教育機構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有四個方面的體現,其中「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幼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這一條體現了兩者關系的法定性。
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關系特徵:
1、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或政府之間存在著行政上的管轄關系,並且至少一方主體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其授權單位。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幼兒園與教育行政機關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行政法律關系必須是在教育行政機關使行政職權過程中才能發生。
4、行政法律關系中的幼兒園與政府的權利義務都是由教育法律法規預先規定的,雙方當事人沒有自由選擇的餘地。
『叄』 教育法律關系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題是什麼
教師和學生。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
(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
(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3)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雙方擴展閱讀: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
一般包括物質財富、非物質財富、行為三個大的方面。教育領域中存在的法律糾紛,往往都是因之而引起的。
(1)物質財富。簡稱物,它既可以表現為自然物,如森林、土地、自然資源等,也可以表現為人的勞動創造物,如建築、機器、各種產品等;既可以是國家和集體的財產,也可以是公民個人的財產。
(2)非物質財富。包括創作活動的產品和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財產性的財富。前者也被稱作智力成果,在教育領域中主要指包括各種教材、著作在內的成果。其他與人身相聯系的非物質財富包括公民(如教師、學生和其他個人主體)或組織(如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和其他組織)的姓名或名稱,公民的肖像、名譽、身體健康、生命等。
(3)行為。行為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實現權利義務的作為與不作為。一定的行為可以滿足權利人的利益和需要,可以成為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在教育領域中,教育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學校的管理行為和教育教學行為都是教育法律關系賴以存在的最基本的行為。
『肆』 教育行政法律關系的基本特徵是
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必有一方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法律關回系具有強制性答。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程序性。
拓展: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伍』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法律關系屬於什麼法律關系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育法律關系有以下4點
一、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作為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雙方地位不同,權利、義務也不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首先是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
我國《教育法》第五條明確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教師履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法定義務是通過教育教學活動進行的,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方式,也是達到教育教學目的和國家教育質量標準的重要保障。
三、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在教師與學生的法律關系中,教師與學生具有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教書育人,還負有保護學生身心健康、保護學生不受侵害的職責和義務。
《教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四、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教育者,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的責任,但從作為平等的社會成員來講,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存在相互尊重的平等關系。
《教師法》第八條第四款規定:「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5)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雙方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 4 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
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國家教育權
在大陸法系各國,一些學者按照劃分公法和私法的標准,認為教育法體現了「公」的利益,是為社會公益服務的事業,提出「國家教育權」理論,將教育法歸入公法,視為行政法的一個分支。
中國在 1949 年以前一直採用大陸法系的部門法分類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教育法一般也被劃於行政法范疇。因而教育法律關系被認為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種。另一種觀點是把它作為一種綜合性法律關系。
自 20 世紀 50 年代後,各國更加重視科技、教育,教育關系的內容和范圍不斷發展,新的教育關系不斷產生,整個教育領域的社會關系趨於復雜。基於此種變化,一些學者對教育法律關系提出新的看法。
如《不列顛網路全書》提出:「大量有關公共衛生、教育、住房和其他公共事業的實體法,從邏輯上看,可以被認為是行政法整體的一部分;但從實踐的觀點來看,由於它的內容龐雜,很難納於單一的體系。」
中國一些學者從教育關系的綜合性和教育法律制度的綜合性,各種教育關系(教育行政關系、教育經濟關系、教育民事關系)的不可分割性和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綜合調整的必要性,以及教育行政法無法調整全部教育關系的客觀現實等方面,提出了教育法律關系綜合說。
『陸』 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什麼
我國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柒』 教育行政機關與所屬政府、其他行政機關的關系是什麼
第一個關系:教育行政機關與所屬政府的關系。
教育行政機關指的各地的教育局或是教育委員會,它是政府幾十個序列部門之一,好比一個單位裡面的科室,因為有了教育局、衛生局、計劃生育局等單位,才組成了政府,也就是說政府是一個主體單位,教育局是它的一個部門,存在上下級關系。政府負責人因級別不同叫省長副省長、市長副市長、縣長副縣長,教育主管部門負責人,叫教育廳長、教育局長、教委主任等,就看比較哪一級了,但無論如何,政府首長是同級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人的上級領導。
第二個關系:教育行政機關其他行政機關。
以某市為例,市政府組成部門有市政府辦公廳、發改局、監察局、教育局等34個部門,這些部門都是平級關系,級別一般相同,同隸屬於市政府,但之間平行。舉例說,各局長之間級別相同,各局之間如果發生工作聯系,需要發函互相商量著進行,不像上級部門或是同級政府,以命令、決定、批示、指示等工作關系解決問題。
『捌』 教育法律的主體客體各包括哪些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或承擔義務的人。
主要包括三類:
一是公民(自然人);
二是機構和組織(法人);
三是國家。
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教育法律關系的客體是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形成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權利和義務就無從產生。
在教育法律關系中,權利主體指向的客體與義務主體指向的客體具有一致性,即都指向同一對象。如果不能指向同一客體,則不會產生教育法律關系。
(8)教育行政法律關系中主體雙方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 4 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玖』 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體是( )和(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法律關系中兩個最重要的主體。所以教育法律關系中最重要的法律主體是教師和學生。
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
1.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教育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或當事人,是在教育法律關系中享受權利、承擔義務的人。享有權利的一方稱為權利人,承擔義務的一方稱為義務人。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沒有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承擔一定義務的主體參加,都是不可能成立的,而且一個教育法律關系至少有兩個主體。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所有參與教育活動、並按照教育法律規范的規定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公民、組織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從而使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呈現多元化。
上述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
(1)自然人,即個人主體。公民是自然人中最基本、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主體。如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其他公民等。
(2)集體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國家機關,包括權利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他們在職權范圍內的活動,能夠成為憲法關系、行政法關系、訴訟法關系等多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另一類是社會組織,如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
(3)國家。國家作為一個整體,是某些重要的教育法律關系參加者,既可以作為國家所有權關系、刑法關系的主體,又可以成為國際法關系的主體。
2.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
教育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在依法成立的教育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它由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教育法律關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權利和義務是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沒有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就無所謂教育法律關系。
(1)法律上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利益或資格,表現為權利人可以作出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並能要求義務人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它允許人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作為或不作為某種行為。一切法定的權利,國家都以強制力給予保障,當法定的權利受到侵害時,權利人有權向有關國家機關請求法律保護。由此可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放棄權利,但其法定權利任何人非依法不能剝奪或免除。如受教育權,當某個學生高考通過了某高校的錄取分數線時,他有權選擇到這所高校學習,如果他對這所高校不滿意,他也有權選擇放棄到這所學校就讀。但如果他選擇到這所學校就讀,只要他符合該校的招生條件,該校如果沒有法律認定的理由便不能拒絕錄取他。
(2)法律上的義務,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責任。表現為義務的承擔者(即義務人)必須依法實施一定的作為或不作為。一切法定的義務,不論是積極義務(作為),還是消極義務(不作為),國家都以其強制力強制義務人履行,當義務的承擔者拒絕履行其應盡的義務時,國家的司法機關或其他有關機關有權採取措施強制其履行,甚至要求義務的承擔者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