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6-06 13:05:02

1. 刑事民事行政三種訴訟的共同特點是

三大訴訟法證據種類的不同點 1、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2、法律規定的證據種類有所不同:3、證明對象不同4、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三大訴訟法證據種類的相同點 1、客觀性。2、關聯性。3、合法性:指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依照法律法定程序進行提供、收集、調查和審查核實。
法律分析
三大訴訟法證據種類的異同:(一)三大訴訟法證據種類的不同點: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同:在刑事訴訟中,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以及刑責輕重的責任由審判機關、檢查機關、偵查機關承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則上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證明責任,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是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分別由當事人承擔相應的證明責任。法律規定的證據種類有所不同: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是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特有的證據種類。現場筆錄是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特有的證據種類。證明對象不同:刑事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有關犯罪行為構成要件和量刑情節的事實。民事訴訟法的證明對象主要是民事糾紛產生和發展的事實和民事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事實。行政訴訟的證明對象主要是與被訴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有關的事實。證明的程序規則不同: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是偵查和審查起訴過程中的證明規則。民事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體現在處分原則和辯論原則中。行政訴訟特有的證明程序規則是被告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調查手機證據。(二)三大訴訟法證據種類的相同點:1、客觀性:指一切訴訟證據都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真實情況。2、關聯性:指訴訟證據必須與其證明的案件事實有內在聯系。3、合法性:指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和依照法律法定程序進行提供、收集、調查和審查核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條 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證據包括:(一)物證;(二)書證;(三)證人證言;(四)被害人陳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六)鑒定意見;(七)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八)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三條 證據包括:(一)當事人的陳述;(二)書證;(三)物證;(四)視聽資料;(五)電子數據;(六)證人證言;(七)鑒定意見;(八)勘驗筆錄。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訴訟代理人。下列人員可以被委託為訴訟代理人:(一)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二)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工作人員;(三)當事人所在社區、單位以及有關社會團體推薦的公民。

2.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三大訴訟法是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通俗地講,刑事訴訟是官告民,民事訴訟是民告民,行政訴訟民告官。
一概念:刑事訴訟法是關於辦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具體包括偵查機關立案、偵查、採取扣留、逮捕等強制措施,移送審查起訴、審查起訴、審判、宣判、執行等程序。 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民事訴訟法是關於調整民事訴訟活動,確定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民事糾紛案件和其他案件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行政訴訟法是關於調整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請求司法保護,人民法院通過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從而解決特定范圍內行政爭議的程序法律。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制度授權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二、三大訴訟法的共同點
(一)三大訴訟活動都是由人民法院主持,刑事審判權、民事審判權、行政審判權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
(二)目的相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懲處違法或犯罪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的司法活動。
(三)許多基本制度是共有的,包括法院依法獨立行使行政審判權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兩審終審制原則,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辯論原則,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四)證據的主要表現形式相同,如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勘驗筆錄,證人證言。
(五)當事人都需負舉證責任。
三、三大訴訟法的區別
(一)案件性質不同,行政訴訟解決的是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爭議;民事訴訟解決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爭議;刑事訴訟解決的是被告人的犯罪和刑罰問題。
(二)提起訴訟的主體不同,行政訴訟由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提起,行政主體沒有起訴權和反訴權;民事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有權提起,並互有反訴權;刑事訴訟自訴案件由受害人提起,公訴案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提起。
(三)起訴的先行條件不同,行政訴訟要求存在某個行政行為為現行條件;民事訴訟不需要現行條件;刑事訴訟要求被告涉嫌犯罪為前提。
(四)舉證責任不同,行政訴訟就具體行為是否合法由被告負舉證責任,「行政爭議的被告應對其作出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所舉證據不能證明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要承擔敗訴後果」,行政賠償訴訟由原告負舉證責任;民事訴訟則「誰主張,誰舉證」,「民事爭議當事人對自己的民事權益主張負舉證責任,不能證明自己主張成立的,承擔相應的敗訴責任」;刑事訴訟就犯罪構成由檢察機關或自訴人負舉證責任。
(五)是否使用調解不同,行政訴訟除行政賠償訴訟以外不適用調解,法院在訴訟中不得調解當事人雙方爭議,也不得以調解結案;民事訴訟中調解是一項基本原則,法院既可以調解的方式進行審理,也可以調解的方式結案,有一些民事案件必須經過調解這一程序;刑事訴訟中的調解主要針對自訴案件及附帶民事訴訟就定罪量刑問題不適用。
(六)適用法律依據不同,行政訴訟以行政實體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訴訟法為依據;民事訴訟以民法通則等民事實體法、民事訴訟法為依據;刑事訴訟以憲法、刑法和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解釋為依據。
(七)審理對象及判決不同,行政訴訟主要是法律審,法院審理的重點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有權作出維持、撤銷判決、強制履行和有限的變更判決,但通常不對當事人在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直接作出判決;民事訴訟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法院有權根據當事人的請求作出確認判決、給付判決和變更判決,可以直接決定當事人的民事權利義務;刑事訴訟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針對刑事責任的有無分為有罪判決、無罪判決及免除刑事責任判決。
(八)判決的執行措施不同,行政訴訟中法律對原告、被告規定不同的執行措施,且被告行政機關依法享有對部分判決執行強制執行手段;民事訴訟中,判決、裁定的強制執行,全部由法院進行,而且強制執行措施普遍適用於原告、被告;刑事訴訟中,「執行主體分散,執行措施多樣,執行的變更較有特色。

3. 三大訴訟法共有的原則

我國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共同基本原則: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2.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3.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4.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5.實行迴避制。6.實行兩審終審制。7.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8.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八條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案件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當事人交納訴訟費用確有困難的,可以按照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收取訴訟費用的辦法另行制定。

4.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三、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刑事訴訟法第三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刑事訴訟法第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七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5)辯護制度。

辯護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針對控訴一方的指控而進行論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罪責的反駁和辯解,以保護其合法權益的訴訟行為。辯護分為自行辯護、委託辯護和指定辯護。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委託下列1一2人作為其辯護人:①律師;②人民團體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辯護人的主要職責是根據事實和法律,提出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減輕或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材料和意見,以維護其合法權益。

(6)強制措施。

刑事訴訟中的強制措施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爭,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採取的暫時限制或剝奪其人身自由的各種法定強制方法。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了五種強制措施,即拘傳、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和逮捕。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調解是解決民事案件的方式之一,在民事訴訟整個過程中,人民法院都可以主持調解。人民法院主持調解,應當遵循自願和合法的原則,即調解的進行,應當是在雙方當事人願意調解的基礎上,調解程序應當合法,調解的協議也應合法。若調解未能達成協議,人民法院應及時判決,不應久調不決。

(2)處分原則。

民事訴訟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依法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3)支持起訴原則。

支持起訴是指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支持起訴的限於侵權行為而產生的糾紛。

(4)辯論原則。

民事訴訟中的辯論,是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進行的,參加者是當事人雙方及依法享有辯論權的訴訟代理人。辯論的內容,是案件事實及爭議的問題,包括案件實質性問題和程序性問題。辯論的形式,有書面形式和口頭形式。辯論權的行使,貫穿於訴訟全過程,而不僅僅是限於辯論階段。人民法院應當保障雙方當事人充分行使辯論權,為當事人行使辯論權提供方便。人民法院應當重視辯論的作用,未在法庭L辯論和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法院裁判的根據。

(5)財產保全。

財產保全的范圍限於請求的范圍或者與本案有關的財物。財產保全分為訴訟前保全和訴訟中保全。

訴訟前保全要求具備以下條件:①發生了財產權益爭議;③利害關系人申請並提供擔保;③利害關系人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

訴訟中保全要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①案件具有財產給付內容;②存在著由於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將來不能執行或者難以執行的可能性。

財產保全的措施有查封、扣押、凍結、變賣、限制支取到期應得收益、限制實現到期債權等。

(6)先予執行。

民事訴訟法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①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案件;②追索勞動報酬的案件;③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其他案件。但人民法院裁定先予執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明確,不先予執行將嚴重影響申請人的生活或者生產經營;二是被申請人有履行能力。

(7)訴訟費用。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七條規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應當按照規定交納案件受理費。財產案件除交納受理費外,並按照規定交納其他訴訟費用。」訴訟費用實行「由敗訴方負擔」的原則,此外,依據不同的情況,還存在按比例負擔、人民法院決定負擔、原告負擔、協商負擔、自行負擔、申請人負擔、被申請人負擔等情形。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行政訴訟法第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2)舉證責任。

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二條規定,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且根據「先取證後裁決」的原則,除法律規定的特殊情況外,禁止被告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

5. 我國訴訟法共同的基本原則包括哪些

我國訴訟共同基本原則及制度: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
(3)適用法律平等原則。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5)人民檢察院對訴訟實行監督原則。
(6)公開審判原則。公開審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一律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宣判時必須公開。
(7)迴避制度。迴避制度,是指為了保證案件的公正審理,而要求與案件有一定的利害關系的審判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不得參與本案的審理活動或訴訟活動的審判制度。
(8)合議制度。
(9)兩審終審制。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我國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2)專門機關與群眾路線相結合。
(3)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
(4)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5)辯護制度。
(6)強制措施。
2.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l)調解原則。
(2)處分原則。
(3)支持起訴原則。
(4)辯論原則。
(5)財產保全。
(6)先予執行。
(7)訴訟費用。
3.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和制度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
(2)舉證責任。

6. 三大訴訟法共有的基本原則是

我國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共同基本原則

1.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回行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答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 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
5. 實行迴避制。
6. 實行兩審終審制。
7. 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8. 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7. 我國的三大訴訟法是什麼

  1. 刑事訴訟法

  2. 民事訴訟法

  3. 行政訴訟法

8. 三大訴訟法是哪三大

三大訴訟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三大訴訟法規定的共同基本原則如下:
1、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
2、 進行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3、 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4、審判公開進行,但在刑事案件中,根據法律可以規定例外;
5、 實行迴避制;
6 、實行兩審終審制;
7、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
8、 被告人,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護,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律師承擔法定的司法援助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熱點內容
勞動法出勤獎勵 發布:2025-02-02 00:32:06 瀏覽:575
旅遊加法治 發布:2025-02-02 00:18:51 瀏覽:720
女律師外傳 發布:2025-02-02 00:18:43 瀏覽:789
本裁定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2 00:15:53 瀏覽:662
勞動法30條6款 發布:2025-02-02 00:09:19 瀏覽:255
無責任底薪法律 發布:2025-02-01 23:03:36 瀏覽:232
小利幫忙有沒有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1 22:32:26 瀏覽:266
煤礦化驗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22:30:10 瀏覽:743
社會與法普法姐妹上集 發布:2025-02-01 22:01:03 瀏覽:234
司法警校畢業能幹什麼 發布:2025-02-01 21:32:51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