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勞動法
A. 海南省勞動保障監察若干規定(2017修正)
第一條為了規范和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及《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對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實施勞動保障監察,適用本規定。
對職業中介機構、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職業技能考核鑒定機構和社會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等社會保險服務機構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規定執行。
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情況實施勞動保障監察,依照本規定執行。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公安、工商、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務、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衛生等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各自職責,協助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
各級工會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情況進行監督。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在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中應當注意聽取工會組織的意見和建議。
工商業聯合會(總商會)、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依法引導、幫助用人單位規范用工,配合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第四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委託其設立的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具體負責實施勞動保障監察。
市、縣(區)、自治縣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勞動保障監察工作需要,可以在鄉(鎮)、街道、社區承擔勞動保障監察工作職能的機構配備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勞動保障監察協管員可以協助處理有關勞動保障監察事項,但不得實施行政執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隊伍和執法裝備建設,提高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能力。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下列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用人單位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及其執行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履行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
(三)勞務派遣單位和用工單位遵守勞務派遣有關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國家關於勞動者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支付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和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參加各項社會保險和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七)社會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葯品經營單位等社會保險服務機構遵守國家和本省有關社會保險醫療服務規定的情況;
(八)集體協商勞動報酬、勞動條件等事項以及集體合同制度的建立運行情況;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實施勞動合同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的情況。
用人單位侵害社會保險權益的案件,由所在地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統一辦理。第七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法對下列用工和工資支付事項進行監督檢查:
(一)用人單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的情況;
(二)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
(三)用人單位遵守有關婦女、少數民族、殘疾人、傳染病病原攜帶者等人員公平就業規定的情況;
(四)用人單位遵守國家有關港、澳、台人員在內地就業和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就業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實施就業援助、執行就業、再就業規定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遵守職業培訓和招用技術工種規定的情況;
(七)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辦理勞動用工備案手續和就業登記的情況;
(八)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建立職工名冊、錄用登記、工時台賬、工資台賬等用工檔案的情況;
(九)用人單位遵守和執行工資保證金規定的情況;
(十)用人單位在招用勞動者時以收取保證金、押金及其他方式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社會保障卡及畢業證、學位證、職業資格證等證件的情況;
(十一)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用工和工資支付事項。第八條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對職業中介機構下列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一)以提供虛假就業信息等欺詐方式進行職業中介活動的;
(二)為無合法證照的用人單位進行職業中介服務活動的;
(三)偽造、塗改、轉讓、出租、出借職業介紹許可證的;
(四)其他違反有關職業中介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行為。
B. 海南省勞動就業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勞動就業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省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下簡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城鎮新增勞動力、城鎮失業人員、企業下崗人員、本省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人員(以下簡稱勞動者)。第三條省勞動行政部門是全省勞動就業工作的主管機關,負責全省勞動就業方面的管理工作;市、縣、自治縣勞動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勞動就業管理工作。
公安、工商、稅務、城建、糧食等部門應當根據本部門職責,協助勞動行政部門做好勞動就業的管理工作。第四條勞動就業的管理工作,應當堅持屬地管理為主、各級勞動就業機構分工負責的原則,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進行業務指導。第五條本省勞動者要求在省內就業的,可以憑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到勞動就業服務機構、職業介紹機構(以下簡稱中介組織)辦理求職登記。
城鎮失業人員、企業下崗人員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第六條省外流動人員到本省就業的,應當按照《海南省流動人口管理規定》向暫住地公安機關申領暫住證,憑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和暫住證到勞動行政部門辦理外來人員就業證,然後到中介組織辦理求職登記手續。第七條本省勞動者要求到省外就業的,應當按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手續。第八條用人單位招聘人員可以通過中介組織辦理,也可不通過中介組織自行招聘。第九條中介組織應當按照《海南省職業介紹規定》做好職業介紹工作。第十條勞動行政部門、用人單位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勞動者的就業前培訓工作。就業前培訓內容包括:勞動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崗位專業知識等。
從事技術復雜、通用性廣、涉及到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工種的勞動者必須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方能上崗。第十一條用人單位應當在勞動者上崗或者試用之前,依法與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期滿經雙方同意可以續簽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的簽訂、變更、終止和解除應當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勞動合同生效之日起10日內將勞動合同正本1份交給勞動者。第十二條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到用人單位所在地縣級以上勞動行政部門辦理勞動合同鑒證手續。
勞動合同一方當事人要求鑒證的,勞動行政部門也可以進行鑒證。第十三條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建立勞動用工年度審查備案制度。第十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執行本省最低工資標准制度。第十五條用人單位及其從業人員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參加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第十六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勞動保護制度,對女職工、未成年工、殘疾職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
勞動者發生因工傷亡、職業中毒等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辦理。第十七條各級勞動行政部門要加強對勞動就業工作的管理、監督、指導,查處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章的行為。第十八條違反本規定招用證件不全的勞動者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在限期內補辦證件;逾期不補辦證件的,對用人單位按每招用1人處以200元罰款,但每次罰款總額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第十九條招用勞動者不簽訂勞動合同或者合同期滿繼續保持勞動關系不續簽合同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補簽勞動合同;逾期不補簽的,對用人單位按未簽勞動合同的人數處以每人每月200元罰款,但每次罰款總額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第二十條招用不具備從業資格人員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用人單位按每招用1名未持專業技術資格證書上崗人員處以200元罰款,但每次罰款總額最高不得超過30000元。國家和本省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二十一條勞動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勞動就業管理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由勞動行政部門、有關部門或者監察機關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起訴,又不執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行政處罰的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C. 海南省最低工資規定
第一條為了維護勞動者取得勞動報酬的合法權益,保障勞動者個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生活,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各類用人單位(以下簡稱用人單位)及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第三條省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對全省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實行統一管理。
市、縣、自治縣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對本市、縣、自治縣行政區域內最低工資制度的實施進行檢查監督。第四條本規定所稱「最低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國家工時制度規定的時間內按勞動合同約定的數量與質量提供正常勞動的前提下,所應當獲得的最低勞動報酬。第五條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工資應以法定貨幣支付給勞動者。第六條勞動者在國家規定的節假、公休、探親、婚喪和計劃生育等帶薪假期間休假,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視為提供正常勞動。事假、病假等其他假期內的工資支付標准按勞動合同的約定執行。第七條非因勞動者本人原因造成用人單位停工、停產未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用人單位應當視同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支付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勞動合同雙方可以重新約定其崗位工資標准,用人單位按照雙方新約定的標准支付工資,但不得低於當地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第八條確定和調整月最低工資標准,應當以就業者及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職工個人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職工平均工資、就業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為依據,按國家規定的測算方法測算。第九條最低工資標準的確定和調整方案由省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擬訂,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依照有關規定公布實施。
最低工資標准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第十條用人單位應當在最低工資標准發布後10日內將該標准向本單位全體勞動者公示。第十一條最低工資標准一般按月確定,也可以按時、日、周確定。實行計件工資或提成工資等形式的,應當進行合理折算,其相應的折算額不得低於按時、日、周、月確定的最低工資標准。第十二條本規定的最低工資標准,包括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按統計部門規定列入工資總額統計的基本工資、補貼、獎金。不包括:(一)加班加點工資;(二)福利待遇;(三)依法由用人單位承擔的勞動者的社會保險費及住房公積金;(四)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以及特別繁重等特殊工種的崗位津貼。第十三條各級工會發現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有權要求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處理。第十四條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工資報酬發生爭議時,按勞動爭議處理有關規定處理。第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未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或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由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補發所欠勞動者工資,並可責令其按所欠工資的1至5倍支付勞動者賠償金。第十六條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對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的行為有權制止,並責令改正。對拒不改正或拖欠勞動者工資3個月以上的,當地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或處以所欠工資總額1至3倍的罰款,但罰款數額不能超過3萬元。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第十八條本規定具體應用方面的問題由省勞動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第十九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4年12月7日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海南省企業最低工資規定》同時廢止。
D. 海南省勞動法關於男職工陪產假的問題(急)
男職工有15天陪產假
E. 海南勞動法關於調整2009年最低工資標准
海南最低工資標准2014
一類地區月最低工資標准11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准9.9元,適用於海口市、三亞市、洋浦經濟開發區。
二類地區月最低工資標准10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准9.0元,適用於儋州市、瓊海市。?
三類地區月最低工資標准97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准8.6元,適用於三沙市、文昌市、萬寧市、五指山市、東方市、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F. 新勞動法-關於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
在用人單位沒有違反勞動法的情況下,勞動者主動辭職或者在單位沒有降內低待遇的情況下容提出不續簽合同是得不到經濟補償金的。
如果是單位提出不續簽合同或者降低勞動者待遇合同終止則可以獲得經濟補償金。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 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 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 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 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 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 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G. 海南省勞動監察規定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維護社會主義勞動秩序,保障勞動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本省境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僱工的城鎮個體工商戶(以下簡稱用人單位),以及與以上用人單位發生勞動關系的從業人員(以下簡稱從業人員)和與國家機關建立合同關系的勞動者。第三條本規定所稱勞動監察,是指縣級以上勞動行政部門勞動監察機構對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遵守勞動法律、法規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並對違法行為予以處罰的勞動行政執法行為。
對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遵守勞動安全與衛生法律、法規情況的檢查,按現行規定執行。第四條勞動監察工作必須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及時、准確地糾正和查處各種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第五條勞動監察實行勞動行政部門專門機構監察與群眾監督相結合。
公安、工商、財稅、衛生、工會、商會等有關部門,應當按各自職權范圍協助勞動監察機構做好勞動監察工作。第二章勞動監察機構及其職責第六條勞動監察應當堅持屬地管理為主、各級勞動監察機構分工負責的原則。第七條勞動監察機構應當配備專職勞動監察員和兼職勞動監察員。專職勞動監察員是勞動監察機構專門從事勞動監察工作的人員,兼職勞動監察員是勞動行政部門非專門從事勞動監察工作的人員。兼職勞動監察員主要負責與其業務有關的單項監察,監察時應當會同專職勞動監察員進行。
勞動監察員應當從熟悉勞動業務、掌握勞動法律知識、堅持原則、秉公辦事、能勝任勞動監察工作的人員中選任。第八條省的勞動監察員由省勞動監察機構推薦,報省勞動行政部門批准;市、縣、自治縣和區的勞動監察員由市、縣、自治縣和區勞動監察機構推薦,經縣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同意,報省勞動行政部門批准。第九條勞動監察機構依法行使勞動監察職權,不受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干涉。第十條勞動監察機構及其勞動監察人員有權根據監察需要,要求有關單位和個人提供情況;有權調閱有關資料和向有關人員查詢。第十一條勞動監察的主要內容:
(一)單位招聘職工情況;
(二)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情況;
(三)遵守國家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規定的情況;
(四)執行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的情況;
(五)用人單位支付職工工資的情況;
(六)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
(七)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機構給付社會保險金的情況;
(八)用人單位遵守職工福利規定的情況;
(九)社會勞務中介機構、社會培訓機構遵守有關規定的情況;
(十)用人單位遵守女職工、未成年工和殘疾人勞動權益保障規定的情況;
(十一)用人單位和從業人員遵守職業技能開發規定的情況;
(十二)承辦境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公民個人出境就業等機構維護境外就業人員合法權益的情況;
(十三)、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的其他事項。第三章勞動監察程序第十二條勞動監察員執行勞動監察公務,應當有兩名以上共同進行,出示勞動監察證件,文明執法,並遵守以下規定:
(一)秉公執法,不得濫用職權,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泄露案情及企業有關保密資料;
(三)為舉報者保密。第十三條查處違反勞動法規行為,對當事人作出處罰,必須按以下程序進行:登記立案、調查取證、處理、製作處理決定書、送達。第十四條對當事人違反勞動法規的行為,勞動監察機構應當於5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立案應當具備以下條件之一:
(一)單位或個人檢舉,且檢舉人明確的;
(二)當事人主動交代的;
(三)上級主管機關交辦的;
(四)有關部門移送的;
(五)勞動行政部門在工作中發現的;
(六)其他需要立案的。第十五條立案應當填寫立案報批表,經勞動監察機構負責人審查批准後,指定勞動監察員調查。
辦案人員調查時,收集證據應當合法、客觀、全面、及時並按規定的程序進行。第十六條勞動監察員執行公務時,有《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應當迴避的情形必須申請迴避,當事人有權向受理本案的勞動監察機構申請他們迴避。
勞動監察員的迴避,由勞動監察機構負責人決定;勞動監察機構負責人的迴避,由同級勞動行政部門決定。
勞動監察機構負責人或同級勞動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迴避申請之日起3日內作出迴避決定或駁回迴避申請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