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共同管轄
❶ 行政法管轄權
一、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管轄法院為海關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專行政主體為煙草站的屬主管煙草局。由煙草局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違背一事不再罰原則。一事不再罰是指對同一個行政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多次同一種類的處罰,主要指不得進行多次罰款。案例中沒有出現相同種類的不同次處罰。
❷ 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重點~
呵呵,正好,我整理了。不知道你的老師是不是唐華芳。這是按她的重點整理的。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概要
本概要根據老師上課所給重點而制,不保證完全准確,僅供復習參考。祝考試順利!O(∩_∩)O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或來源。它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行政規章、國際條約與協定、法律解釋。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重點,在每一個名詞後面都包含了很多內容,請認真看書)
1、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依法行政原則。它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誠實守信、便民高效、權責統一。
2、合法行政:職權法定,依法的行政規定,法律優先,法律保留。
3、合理行政: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提出的依據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產生於擴大。合理行政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書56頁)。
4、程序正當:包括行政公開,必要時迴避,說明理由,充分聽取當事人意見,不單方接觸,充分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權等內容。
5、便民高效:包括嚴格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
6、誠實守信:包括提供全面、准確、真實的信息,信守承諾,信賴保護等內容。其中,信賴保護原則主要適用於對授意行政行為的撤銷上。它要求授意行政行為因違法或不當而應給予撤銷時,對信賴該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人應考慮賠償或不得撤銷該行為。它包括程序性規定(信賴利益大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不得撤銷)和財產性規定(信賴利益小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可以撤銷,但受益人必須得到賠償)兩個方面內容。
7、權責統一:第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第二,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並要建立完善追究責任的機制。
第四章 行政主體
1、概念:指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互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是以其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獨立行使行政權力並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2、特徵:(1)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有對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2)行使國家行政權。(3)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3、范圍:總體講,依法享有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都是行政主體。對規章授權的組織是否屬於行政主體的范圍尚處於爭議中。(書68頁)
4、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行政主體,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兩者概念不同、范圍不同。(書67頁)
5、行政主體委託的組織:也稱受委託組織。行政委託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其行政職權的一部分委託給非行政機關行使的行為。特徵:(1)其行政權力來源於行政機關的委託行為(2)被委託組織並沒有因委託而獲得法定的職權、職責(3)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行政主體仍然是委託的行政機關。委託條件:從委託主體、受委託組織和委託內容三個方面考慮。(書78頁)
第八章 行政行為概述
1、概念:指具有行政全能的組織通過一定的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行政職責所實施的、能夠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2、特徵:從屬性,服務性,單方性,強制性,無償性。
3、分類:抽象~ 與具體~,內部~與外部~,羈束~與自由裁量~,依職權~與依申請~,單方~與雙方~,附條件~與不附條件~,授意~與負擔~,要式~不要式~,作為~與不作為~,平時~與緊急~。(書144頁)
4、行政行為的內容:設定權利義務,變更權利義務,消滅權利義務,確認和證明權利義務。
5、行政行為的形式: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6、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1)主體必須是具有行政權能的組織(2)本質必須是行政權的實際運用(3)內容必須是能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4)外觀上必須具有使行為主體的內在意思表示出來的一定存在形式
7、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1)行為主體必須合法(2)行政許可權必須合法(3)行為內容必須合法、適當、真實和明確(4)行為程序必須合法(5)行為形式必須合法
8、行政行為的效力內容:包括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四個方面。(書152頁)
9、行政行為的生效:即時生效,告知生效,受領生效,付款生效。
10、行政行為的失效:行政行為可因撤銷、變更、廢止、終止而失去法律效力。
11、行政行為的無效:行政行為具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從而使其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行政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有權國家機關可宣布該行政行為無效,行政相對人亦可抵制該行政行為,不受其約束:
(1)行政行為具有特別重大的違法情形
(2)行政行為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
(3)行政行為的實施將導致犯罪
(4)不可能實施的行政行為
(5)行政主體受行政相對人脅迫或欺騙做出的行政行為
(6)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超越相應行政主體職權的行政行為。
注意行政行為無效的後果。(書157頁)
12、行政行為的撤銷:指行政行為具有無效以外的其他違法情形,由有權國家機關做出撤銷決定而使之失去法律效力。注意區別無效與撤銷。撤銷的條件,具備其一即可:合法要件缺損,明顯不適當。注意行政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書158頁)
13、行政行為變更、補正、廢止等內容。
第九章 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程序法定原則,公開原則,參與原則,公正原則,效率原則。
2、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調查制度,聽證制度,說明理由制度,辯論制度,迴避制度,權能分離制度,情報公開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時效制度,行政救濟制度。
注意原則與程序間的關聯,哪些原則對應哪些制度。
第十章 行政立法與行政規劃
1、行政立法: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它的主體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它只是行政行為的一種。
2、行政立法的特徵:從屬法律性,適應性,多樣性,簡易性。
3、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規章→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間的效力等級問題: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適用地方性法規;國務院認為適用部門規章的,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沖突時,由國務院裁決。
行政法規、規章不溯及既往,特別規定除外:(1)行為發生時的行政立法認為是違法行為,現在不認為,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2)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規定了較重處罰,現在較輕,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3)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沒有授予權利,現在授予,如果沒有超過該權利行使的時效期間,適用現行行政立法的規定。(書188頁)
第十一章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1、行政許可原則:許可法定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效率與便民原則;權益保障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監督原則。
2、行政許可范圍:包括肯定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否定方面列舉如下: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2)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
(3)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4)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書216頁)
第十四章 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
1、行政處罰的設定
(1)法律的設定權:包括任何種類和形式的行政處罰,並且法律是我國設定人身自由罰的唯一規范性文件。
(2)行政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數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創設其他種類的性質處罰;受法律限制,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3)地方性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要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
(4)行政規章的設定權:只限於設定警告和一定數額的罰款;國務院部委規章設定的罰款最高數額由國務院規定,地方政府規章設定的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規定;只能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5)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2、從輕或減輕處罰的適用: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該從輕或減輕處罰:(1)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2)受他人脅迫實施違法行為的(3)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4)其他依法應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
3、執行罰和罰款的區別:(筆記)
第十五章 行政指導、行政合同和事實行為
1、行政事實行為概念: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特徵: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和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
第十八章 行政復議
1、基本原則:全面審查原則;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原則;司法最終原則。
2、管轄
(1)一般管轄
對縣級以上政府部門不服,向該部門的本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復議。
對地方各級政府不服,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行政公署對縣政府行使復議權。
對國務院各部門或省一級政府不服,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政府申請復議,由原機關進行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2)特殊管轄
不服派出機關: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行政公署對應省一級人民政府,區公所對應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街道辦對應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
不服派出機構:派出機構是政府工作部門根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和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機構,如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土地所等。派出機構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可以向設立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不能以自己名義,視為委託,按一般管轄處理,向委託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
不服被授權組織: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門或國務院部門管轄。
不服共同行政行為:向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不服被撤銷機關: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行使復議管轄權。
(3)移送管轄:指行政機關對已經受理的行政復議案件,經審查後發現自己對該案件無管轄權時,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管轄的一種法律制度。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移送的案件必須是已經受理的案件;第二,移送的機對該復議案件沒有管轄權;第三,受移送的復議機關對該復議案件有管轄權。
(4)指定管轄:對某一行政復議案件,上級行政機關或同級政府以裁定的方式,指定某一行政機關管轄。原因有二:一是有復議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二是行政復議機關對復議案件的管轄權發生了爭議,協商不成。
第十九章 行政訴訟的基本理論
1、概念: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2、特徵:(1)是解決一定范圍內的行政爭議活動(2)原被告是恆定的(3)核心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4)是法院運用國家審判權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基本原則:一般原則: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獨立審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當事人訴訟法律地位平等;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辯論原則;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言詞、直接原則,處分原則)特有原則:合法性審查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司法權有限原則)
第二十章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項
(1)《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2)《若干問題解釋》第一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第二十一章 行政訴訟管轄
一、級別管轄
1、基層人民法院:一般行政案件均由基層人民法院作為一審法院。
2、中級人民法院: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對一定級別(國務院各部位,省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機關提起訴訟的案件;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和反傾銷、反補貼行政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地域管轄
1、一般地域管轄: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也可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改變原行政行為,指改變認定事實、改變使用依據、改變處理結果。
2、特殊地域管轄
(1)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不服: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人民法院管轄。
(2)對不動產提起訴訟: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3、共同地域管轄:兩個以上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起訴的,由最先收到訴狀的法院管轄。
4、移送管轄: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案件(2)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發現自己對該案件沒有管轄權(3)接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對該案件有管轄權。
5、指定管轄:有以下兩種情形:由於特殊原因,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能行使管轄權;因人民法院之間對管轄權發生爭議引起的指定管轄。
6、移轉管轄:下級移轉給上級;上級移轉給下級。
第二十二章 行政訴訟參加人
1、行政訴訟參加人、行政訴訟參與人、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其他參與人的關系。
2、被告法定類型
(1)直接起訴的被告:沒有規定實行復議前置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2)經過復議程序的被告:
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改變,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起訴,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如果對復議不作為起訴,復議機關是被告
(3)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共同作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4)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作為被告:該組織是被告,但規章授權的組織也有被告資格
(5)受委託的組織: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後的被告: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沒有繼續行使的機關時,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被撤銷機關所屬人民政府是被告。
(7)派出機關、派出機構:派出機關為被告;派出機構按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劃分,有則可以作為被告,無則視為委託,按委託處理。
(8)內設機構:與派出機構相同
(9)經上級機關批准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書409頁)
第二十三章 行政訴訟的證據
1、被告舉證責任: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主要舉證責任(2)舉證期限為10天,有正當事由可延長(3)被告只能提供自己在行政程序中收集的證據,但書見《若干解釋》第28條 (4)被告不得自行舉證(5)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舉證(6)舉證內容:提供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7)被告不舉證的法律後果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應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如不提供,視為具體行政行為無證據和依據
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被告認為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的,由被告承當舉證責任
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但新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採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
第二十四章 行政訴訟程序
1、起訴的條件:(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上訴的條件:(1)上訴必須針對未發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審判決(2)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必須是一審程序中的當事人(3)必須在法定上訴期限內提出上訴(4)上訴的方式必須合法
3、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的問題(書465頁)
第二十五章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與裁判
1、注意每種判決的種類及適用條件(書476頁)
維持判決
撤銷判決
履行判決
變更判決
駁回訴訟請求判決
確認判決(情況判決)
2、行政訴訟裁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為解決本案的程序問題所作出的對訴訟參與人發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決定(意思表示)。特點:為解決程序問題;在任何階段都可作出;法律依據是程序性規范;可以書面或者口頭。
❸ 行政法中條條管轄的機構有哪些
行政法的管轄和適用(掌握)
(一)行政處罰的管轄
行政處罰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
兩個以上依法享有行政處罰權的實施機關如對同一行政違法案件都有管轄權,在案件管轄上發生爭議,雙方又協商不成的,應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對行政違法案件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若發現相應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行政機關必須依法及時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違法行為經人民法院依法審判認定構成犯罪判處拘役或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處以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
(二)行政處罰的適用
1.不予處罰:⑴不滿14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⑵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時有違法行為的;⑶違法行為輕微並及時糾正,沒有造成危害後果的;⑷違法行為在兩年內未被發現的。
2.從輕或減輕處罰:⑴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有違法行為的;⑵主動消除或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⑶受他人脅迫有違法行為的;⑷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⑸其他依法應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情形。
(三)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為2年,在違法行為發生後2年內未被行政機關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行政處罰的追究時效,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連續狀態,是指行為人連續實施數個同一種類的違法行為;繼續狀態,是指一個違法行為在時間上的延續。
❹ 行政法級別管轄的原則
1.所有的行政事務應當由縣、市級行政主體處理。確立此原則的理由是,首先,縣、市級行政主體接近需要處理的行政事務的發生地,了解當地的民風民情,能夠充分考量與所處理的行政事務相關的各種因素,從而使行政相對人和當地民眾接受所作出的行政決定。其次,在實踐中,提高行政事務管轄的級別與行政相對人所承的負擔是成正比的,因此,將行政事務的管轄級別確定為縣、市級行政主體,可為行政相對人行使權利提供許多便利條件,從而減輕行政相對人的經濟負擔。再次,社會心理學認為:「空間上的距離越小雙方越接近,則往往容易引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階段更是如此。因為地理上的接近使互相接觸的機會更多,相互之間更容易熟悉對方。」因縣、市級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共同生活在雙方能接觸、了解的一個不大的社會圈內,雙方具有共同的社會習俗、價值觀念等認知基礎,有利於行政事務的處理決定的執行。
2.省級以上行政主體進行業務政策領導。首先,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的工作人員一般具有較高的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掌握的信息比較豐富,有條件對下級行政主體處理行政事務提供業務和政策的指導。其次,雖然省級以上行政主體不具有縣、市級行政主體與行政事務發生地之間那種互相了解、熟悉的客觀條件。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可能會擁有遠遠大於縣、市級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但是,權力的大小與公民的服從程度從來不是成正比的,經驗往往可以顛覆意識形態的邏輯。正如有學者所說:「對於任何一種權力的考察,在福柯看來,應當是在微觀層面,應當在權力運作的末梢,在一種權力與另一種權力交界的地方;只有在這里,我們才能真正了解權力是如何實現的。」再次,省級以上行政主體不介入具體行政事務的處理,可以用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宏觀的行政管理問題,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公共政策,以指導下級行政主體的行政執法活動。如果省級以上的行政主體經常陷於瑣碎、繁雜的行政事務中,可能難以發揮上級行政主體應有的作用。
3.例外情形應當以法律、法規為准。例外情形是指以上述兩原則不能確定有效的級別管轄,需要作出變通規定時各種客觀情形。為了確定級別管轄的可行性,法律、法規可以作出相應的變通規定。從各國立法和我國的行政執法實踐看,例外情形主要有:(1)涉外的行政事務。(2)縣、市級行政主體提請處理的行政事務,如因地方保護勢力的干擾導致其無法開展正常的行政事務的處理活動,通過法定程序提請省級以上行政主體行使管轄權。(3)涉及兩縣或兩市以上的行政事務,當地縣、市級行政主體無法處理的行政事務,如有的環境污染引起的行政事務,經常是涉及到兩個以上的行政區域,甚至省級行政區域,在這樣的情況下,變通級別管轄權是非常必要的
❺ 行政法中地域管轄得原告加被告情況有哪些 行政拘留有幾種 謝謝
行政法中管轄地一般由違法地行政機關管轄。
如果違法人常駐地行政機關管轄更為回合適的,可以由違法人常答駐地行政機關管轄。
行政拘留就只有一種。
另外有刑事拘留和司法拘留。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二十條 行政處罰由違法行為發生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條 對管轄發生爭議的,報請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
❻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1 錯誤
2 正確
3 正確
4 與水利部門同為被告
5 當事人的陳述
6 只有對行政處罰行為顯失公正的情形下,人民法院才做出變更判決(覺得都對)
7 懷發市計程車管理處
8 指定管轄
9 對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一審判決 嚴重違反法律程序的一審判決
遺漏了必須參加訴訟的當事人的一審判決
遺漏了原訴訟請求的一審判決
10 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的,原二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被告人上訴或者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對一審人民法院判決予以改判的,二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被告人上訴或人民檢察院抗訴,原二審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原一審人民法院為賠償義務機關
❼ 共同管轄的處理方法
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在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案件中,行政機關同時採取其他行政措施的,原告可以選擇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通過一個訴訟程序審查若干個具體行政行為。共同管轄發生爭議的,有關法院可以協商;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為了避免和解決管轄權爭議,行政訴訟法和《行政法解釋》對此規定的解決辦法是:
1.原告選擇。對此,行政訴訟法第20條庫安定: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最先收到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對此,行政訴訟法第20條規定: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有最先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3.受訴人民法院一並管轄。即在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案件中,行政機關同時採取其他行政措施的,原告可以選擇法院,受訴人民法院可以一並管轄,通過一個訴訟程序審查若干個具體行政行為。對此,《行政法解釋》第九條第二款作了規定。
4.協商管轄或者指定管轄。因共同管轄發生爭議的,有關法院可以協商。協商不成的,由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對此,行政訴訟法第22條第2款規定: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❽ 行政法法律作業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評析:填空題第7題,是一審法院審查受理的期限。要注意和原告直接起訴的期限一般為三個月以及在二審時,第一、二審法院相互移交、報送上訴狀等案卷材料的5日期限相區別。
1.把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必經階段,即_復議前置_原則,是一些國家行政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
2.特殊地域管轄又可分為_專屬管轄_和_共同管轄_。
3.行政訴訟參加人包括_當事人_和_訴訟代理人_。
4、當事人在不同的訴訟程序中有不同的稱謂。在第二審程序中,稱_上訴人_和_被上訴人_。
5.可定案證據的特徵是:_客觀性_、_相關性_和_合法性。
6.起訴應以書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遞交_起訴狀_,並按被告人數提出_副本_。
7.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在_7_日內立案,並通知原告。
8.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得以調解為必經審理程序、及結案方式。但是,_行政賠償_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9.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案件,有_開庭_審理和_書面_審理兩種方式。
10.行政案件的執行程序必須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_申請執行_和_移送執行_兩種方式。
11.行政判決分為_一審判決_和_二審判決_兩種。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務員,因其是以所在國家行政機關的名義進行的,(C)。
A.故是行政訴訟的被告 B.故是行政訴訟的原告
C.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D.故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評析:公務員與國家行政機關是一種職務上的委託關系,公務員一般代錶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公務員的行為由行政主體負責,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2.在我國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限於(A)
A.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發生的爭議
B.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所發生的爭議
C.就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發生的爭議
D.就行政機關的普遍行政行為所發生的爭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經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於1989年4月4日公布,自(D)起施行。
A.1989年4月4日 B.1989年10月1日.
C.1990年1月1日 D.1990年10月1日
4.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A B)人民法院管轄。
A.被告所在地B.原告所在地C.公安機關所在地D.原告選擇
5.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是基於親權或者監護權而產生的,因而其在訴訟中居於(B)的訴訟地位。
A.與被告相類似 B.與原告相類似 C.核心 D.主導
評析: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因此只有原告才存在法定代理問題。
6.行政訴訟當事人包括(A B D)。
A.原告 B.被告 C.代理人 D.第三人
7.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A B)
A.人民法院 B.訴訟參加人 C.訴訟參與人 D.人民檢察院
評析:如果說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以上4項都屬於,但由於訴訟參與人范圍大於訴訟參加人,如果說主體主要有,只能為AB兩項。
8.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行政案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作出(C D)類型的判決。
A.確認判決 B.變更判決 C.維持原判 D.依法改判
9.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A )
A.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決定一律不準上訴
B.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C.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D.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10.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時,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以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 C )。
A.互相協商解決 B.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C.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D.適用第三國法律的規定
三、問答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評析:作業3問答題,除了在答題時要展開有關內容答全面外,第2題要按《行政訴訟法》表述答題,並要注意把最高法司法解釋第2條列舉的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5種行為,第7題要把參照規章的情況都寫入答案。
1.行政訴訟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答:在我國,行政訴訟由以下五要件構成:(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4)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5)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復議決定。
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了司法審查的排除條款,即明確規定某些事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還列舉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幾種行為,即:(1)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授權實施的行為;(2)調解行為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5)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3.行政訴訟的被告有哪些特徵?
答:具有以下特徵:(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2)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權益。(3)以自己的名義應訴,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4.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特徵是什麼?
答:具有以下特徵:(1)與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有利害關系」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存在法律上的直接權利義務關系。(2)相對於原告、被告而言,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3)在訴訟期間參加訴訟。(4)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5,法院不能採用的證據有哪些?
答:法院不能採用下列證據:(1)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2)被告嚴重違反法律程序收集的其他證據;(3)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4)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5)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變更一審裁判的依據。
6.審判監督程序與二審程序的區別是什麼?
答:兩者的區別在於:(1)提前的主體不同。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級人民檢察院。而有權提起上訴的,則是享有上訴權的當事人,並且當事人的上訴必然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2)提起的條件不同。只有發現已經發生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才能提起審判監督程序;而只要當事人不服一審未生效的判決、裁定,不論判決、裁定是否違反法律、法規,即可在法定期限內提起第二審程序。(3)有無期限限制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不受時間限制、判決、裁定生效後的任何時間內都可提起;而上訴只能在法定的上訴期提出。(4)審理的主體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也可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審理;而適用二審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5)審理的對象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是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而適用二審程序審理則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6)程序的性質不同。審判監督程序是為了糾正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錯誤而設定的一種特殊程序,不具有審級性質,而第二審程序是按照兩審終審的司法原則設置的,是對第一審行政案件的繼續審理。
7.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法依據有哪些?
答: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不依據有:(1)法律。包括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規。即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其名稱有條例、規定、辦法。(3)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與受理法院不在同一地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地方性法規時,應當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依法所適用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為法院審理發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據。
此外,《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8.涉外行政訴訟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答:主要有以下五項原則:(1)適用行政訴訟法原則。《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2)同等原則。同等原則又稱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享有與我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和負有同等的訴訟義務。(3)對等原則。對等原則又稱相互原則,是指國家之間在對待對方公民、組織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時相互對等。(4)適用有關國際條約原則。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中,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四、案例分析題(20分)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北京科技大學下屬的應用科學學院物理化學系,取得本科生學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參加電磁學課程補考過程中,隨身攜帶寫有電磁學公式的紙條,中途去廁所時,紙條掉出,被監考教師發現。監考教師雖未發現田永有偷看紙條的行為,但還是按照紀律,當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試。北京科技大學於同年3月5日按照「068號通知」第三條第五項關於「夾帶者,包括寫在手上等作弊行為者」的規定,認定田永的行為是考試作弊,根據第一條「凡考試作弊者,一律按退學處理」的規定,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4月10日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學沒有直接向田永宣布處分決定和送達變更學籍通知,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正常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學生證丟失,未進行1995-1996學年第二學期的注冊。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田永補辦了學生證。其後,北京科技大學每學年均收田永交納的教育費,並為田永進行注冊、發放大學生補助津貼,還安排田永參加了大學生畢業實習設計,並由論文指導教師領取了學校發放的畢業設計結業費。田永還以該校大學生的名義參加了考試,先後取得了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應用水平測試BASIC語言合格證書。田永在該校學習的4年中,成績全部合格,通過畢業實習、設計及論文答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及畢業總成績全班第9名。北京科技大學對以上事實沒有爭議。
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的有關部門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進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門呈報畢業派遣資格表。田永所在的應用學院及物理化學系認為,田永符合大學畢業和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由於學院正在與學校交涉田永的學籍問題,故在向學校報送田永所在班級的授予學士學位表時,暫未給田永簽字,准備等田永的學籍問題解決後再簽,學校也因此沒有將田永列入授予學士學位名單內交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請求判令被告:(1)為田永頒發畢業證、學位證;(2)及時有效地為田永辦理畢業派遣手續;(3)賠償田永經濟損失3000元;(4)在校報上公開向田永賠禮道歉,為其恢復名譽;承擔本案訴訟費。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此案向法院提交的證據有:
(1)原告田永於1996年2月29日寫下的書面檢查和兩位監考教師的書面證言,這些證據能夠證明田永在考試中隨身攜帶了寫有與考試科目有關內容的紙條,但沒有發現其偷看的事實;(2)原國家教委《關於加強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校長(94)第068號《關於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原國家教委有關領導的講話;(3)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關於田永等三人考試過程中作弊按退學處理的決定,但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直接送達給田永,也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實際執行;(4)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函、北京科技大學以田永考試作弊一事復查結果的報告,這些書證能夠證明北京科技大學部分教師、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對田永處分一事的意見,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在得知這兩方面的意見後的態度;(5)北京科技大學的《關於給予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田永勒令退學處分的決定》一份、《期未考試工作簡報》一份,以上書證與本案沒有必然關系,不能成為本案的證據。(6)北京科技大學在訴訟期間,未經法院同意自行調取了唐有蘭等教師的證言、考試成績單、1998屆學生畢業資格和學士學位審批表、學生登記卡、學生檔案登記單、學校保衛處戶口辦公室書證、學籍變動通知單第四聯和第五聯、無機94班人數統計單等書證交給法院。請問:
(1)本案的被告是否適合?為什麼?
(2)被告提供的證據之(2)中的三份材料,是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之(6)是否有瑕疵?能否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為什麼?
答:(1)本案的被告適合。因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必須為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北京科技大學作為高等院校,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機關,但是其對受教育者頒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以及管理的權力是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法》和《學位條例》授予的,而且其在教育活動中的管理行為是單方作出的,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雖然對原告田永的退學處理、拒頒畢業證和未授予學位等行為是由北京科技大學一個系或內部某一部門負責行使的,但是都是以北京科技大學的名義作出,因此,北京科技大學作為被告適合。
(2)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2)三份材料,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6)有瑕疵。不能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因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被告及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而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證據(6)是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收集的證據,因此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不能採用。
評析:本案例題看似內容多,但事實上答題的落腳點就在三個問題中。第1個問題主要根據行政訴訟被告的特徵進行答題。第2個問題主要考慮三份材料屬不屬於規章,這就要結合第十章行政立法的內容進行分析,規章制定有嚴格的程序要求,而顯然這三份材料中,前2份只屬於一般規范性文件。後一份是一般的講話材料,都不屬於規章范疇。第3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先取證,後決定」是依法行政原則對行政程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自行收集的證據無法律效力
❾ 急需行政法學的所有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有權制定行政法規的主體有:()
A.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
B.國務院
C.國務院各部委
D.省級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
2、下列哪個不屬於我國行政法的法源?()
A.國務院某部委的會議紀要
B.某市政府關於鄭守過橋費的通知
C.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行政訴訟法的若干問題的解釋
D.深圳經濟特區市政府第83號令
3、下列的行政組織中,哪一個不屬於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
A.派出所
B.行政公署
C.街道辦事處
D.區公所
4、下列關於行政主體的表述中正確的選項是:()
A.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機關
B.行政主體是指具有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
C.行政主體是享有行政職權、實施行政活動、承擔行政責任的組織
D.行政主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
5、下面所列組織中在行政法上不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是:()
A.行政機關委託的治安聯防處
B.縣公安局所屬的道路交通警察隊
C.某區街道辦事處
D.法律授權頒發注冊會計師資格證書的注冊會計師協會
6、某縣公安局為了加強對轄下農村社會治安的管理,決定委託無公安派出所的甲鄉人民政府裁決各種治安案件,試問鄉人民政府應當以誰的名義實施裁決?()
A.縣人民政府
B.縣公安局
C.縣政府法制辦公室
D.甲鄉人民政府
7、派出機關是由地方行政機關所設立的派出組織,在我國可以設立派出機關的地方人民政府有:()
A.省級政府
B.縣級公安局
C.縣級以上人民政府
D.國務院部門
8、關於行政機關和行政機構的設立,下列那些說法不正確?()
A.經國務院批准,省人民政府可以設立行政公署
B.經市公安局批准,縣公安局可以設立直屬機構
C.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可以設立直屬機構
D.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縣級人民政府可以設立區公所
9、行政主體在行使國家賦予的行政職權,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所必須承擔的法定義務,稱為()
A.行政職權B.行政優益權
C.行政職責D.行政許可權
10、下列國家行政機關中,屬於專門行政監督機關的是()
A.工商機關B.稅務機關
C.審計機關D.公安機關
11、下列基本制度中主要目的在於保障行政公正原則的是()
A.迴避制度B.表明身份制度
C.時效制度D.簡易程序制度
12、行政委託與授權是經常發生的行政活動。下列關於二者的比較選項中說法錯誤的是:()
A.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產生的原因不同
B.被授權與被委託的對象不盡相同
C.二者所產生的法律後果不同
D.都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13、行政機關是否是行政主體需要通過一定標准加以判斷,下列選項中哪一項不屬於成為行政主體必須具備的資格條件?()
A.是否享有法定的行政職權和職責
B.能否以自己的名義獨立行使職權
C.管理的是內部事務還是外部事物
D.能否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14、根據行政法學理論和實踐及現行有效法律的規定,下列那一選項並非行政委託的受委託組織一般必須具備的條件?()
A.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務的事業組織
B.具有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業務的工作人員
C.能夠獨立地承擔法律責任
D.對違法行為需要進行技術檢查和技術鑒定的,應當有條件組織進行相應的技術檢查或技術鑒定
15、下列選項屬於國家公務員的是()
A.縣檢察院檢察長
B.市人大辦公室主任
C.公安局局長D.村委會主任
二、多項選擇題
1、行政主體是指承擔一定法律後果的組織,一下選項中哪些是這種法律後果的體現?()
A.在行政復議中作為被申請人
B.在行政賠償案件中作為賠償義務機關
C.在行政訴訟中作為被告
D.可以成為行政復議機關
2、下列關於行政機關與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的選項中那些表述是正確的?()
A.並非所有的行政機關都可以成為行政主體
B.並非行政機關在所有的場合都能成為行政主體
C.成為行政主體的不限於行政機關
D.行政主體是對行政機關的行政法地位的法律表述
3、國家職務關系的保障意味著國家對公務員違反職業紀律和職務要求的懲戒?()
A.行政機關對公務員記大過的行政處分
B.行政機關要求公務員承擔部分賠償費用
C.公務員因達到年齡退休而與行政機關解除職務關系
D.公務員在執行職務中因暴力行為致人傷害而被判刑罰
4、行政追償制度是公務員機遇和國家之間的職務委託關系而對國家承擔的一種行政責任,旨在確保職務關系。其所應具備的條件有()
A.公務員執行職務造成的損害行為必須是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
B.追償金額必須與公務員的過錯程度相適應
C.要充分考慮公務員承擔賠償的責任能力
D.要符合時效和程序規則
5、以下選項中不屬於地方行政機關的派出機關的是()
A.街道辦事處B.村民委員會
C.區公所D.稅務局所屬的稅務所
三、名詞解釋
1、行政合理性原則
2、行政授權
3、行政主體
4、國家公務員
5、行政相對人
四、簡答題
1、簡述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涵
2、什麼是行政委託?行政委託應滿足那些要件?
3、簡述行政法的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五、論述題
1、論述行政優益權。
六、案例分析題
[案情一]
王某和李某系鄰居,兩家房屋緊連。1993年8月,王某鄉市城建局提出將其原有房屋擴建二層樓房的申請,市城建局審查後同意並發放建房許可證,註明每層高度為3.2米。王某按照許可證的要求建成並投入使用。同年12月,李某也向城建局提出擴建房屋的神情,城建局予以批准,並且發放了建房許可證,註明每層高度3.6米,在李某建房過程中,王某發現李某建房的高度超過自己房屋的高度,擋光擋風,違反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個人建造住宅管理辦法》,不符合城鎮規劃要求,即上前阻止,但李某聲稱有城建局的建房許可,無人可以阻止。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認為城建局違法行政,許可李某建房高3.6米,違反省政府的建房規定:城鎮居民建房一般不超過3.2米。在審理中城建局變成批准李某建房3.6米屬個別情況,城建局有自由裁量權,拒絕說明理由。
試結合行政法的一般原則,對此案加以評析。
[案情二]
某縣衛生防疫站認為某飲食店銷售的食品不符合衛生標准,決定對其罰款2000元。飲食店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衛生防疫站為避免敗訴,告之原告若能撤訴,可以減少罰款數額。在原告表示同意後,將罰款數額改為200元。隨後,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請撤訴。
問題:
(1)屬於事業單位的縣衛生防疫站能否作為本案的被告?為什麼?
(2)如果縣衛生防疫站具備本案被告資格,人民法院應否准許原告的撤訴申請?為什麼?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5
BAACA
6-10
BACCC
11-15ADCCC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2、ABCD3、ABD4、ABCD5、BD
三、名詞解釋
1、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機關不僅應當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種類和幅度范圍作出行政決定,而且要求這種決定應符合法律的意圖和精神,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則中的「理」,是指體現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的法理。
2、行政授權實際上是指法律、法規、規章將某方面或某項行政職權授予行政機關以外的組織,被授權者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和行使行政職權,並由自己對外承擔行政活動的相應法律責任。這里所說的「行政機關以外的組織」,還包括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和派出機構,它們與行政機關本身還是有所區別的。
3、所謂行政主體,是指依法享有國家行政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國家行政管理活動,並對由此產生的行為後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意味著:行政主體是具有行政法上獨立人格和法律地位,能夠獨立作為行政訴訟主體的組織,其范圍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4、國家公務員是指國家依法定方式和程序任用,在中央和地方國家行政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行政職務的工作人員,不包括行政機關中的工勤人員。
5、行政相對人(簡稱相對人,也稱行政相對方)是行政法和行政法學中一個重要和常用的概念,其基本含義就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所指向的、與行政機關相對應的一方,包括作為公民的自然人、具有法人資格的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形態。
四、簡答題
1、簡述行政合法性原則的內涵。
行政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治的核心內容。它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這里所說的是廣義的法律,也即多層次的法律規范)。行政合法性原則要求行政主體必須嚴格遵行行政法律規范的要求,不得享有行政法律規范以外的特權,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無效;行政違法行為依法應受到法律制裁,行政主體應對其行政違法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方面的內容。實體合法,指行政主體的設立法定、職權法定、責任法定。程序合法,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任何人不能成為審理自己案件的法官,落實這一原則的是迴避制度;二是行政機關在裁決行政爭議時不能偏聽偏信,應當給予當事人同等的辯論機會;三是作出對當事人不利的行政決定時,應預先通知當事人並給其發表意見的機會。
2、什麼是行政委託?行政委託應滿足那些要件?
行政委託是行政主體在其職權職責范圍內,出於管理的需要,依法將其行政職權或行政事項委託給另一行政主體或其他組織,以及特殊情況下委託給個人,受委託者以委託機關的名義實施管理行為和行使職權,並由委託機關承擔法律責任。
行政委託的要件:
(1)行政委託主體是有限制的。委託者必須是行政主體,否則不能稱為行政委託。
(2)行政委託權力是有限制的。委託者必須在行政主體職權范圍內進行委託,越權委託無效,而且受委託者不得將自己接受委託的職權和事項再自行委託給其他組織或個人。
(3)行政委託對象是有限制的。只有具備一定的條件,方可接受行政委託,代委託者行使某些行政管理職權和從事某些行政管理事務,從而成為受委託組織;鬆散的組織,如合夥組織、非正式組織,均不能接受委託行使行政職權而成為受委託組織。
(4)行政委託的事項是限制的。例如,行政管理職權中影響較小、程度較輕的部分,例如行政處罰中的申誡罰或較低數額的財產罰,可以委託其他組織或個人代為行使,而人身罰和能力罰以及數額較大的財產罰,則不能委託給其他組織或個人代為行使。
3、簡述行政法的法律關系有哪些特徵?
(1)這種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雙方的地位不對等,又稱為行政法律關系的單方面性。
(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基本上由法律規范事先規定,一般來說不能由當事人相互約定和自由選擇,當事人只能依法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但行政合同的出現,是此特徵的一個例外。
(4)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具有相對性和統一性。在這種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出現許多交叉重疊,難以截然分開,這與民事法律關系的情況有所不同。尤其是對於國家行政機關而言,這種相對性表現得更為明顯。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大都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關依照行政程序或行政司法程序加以解決,只有在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才通過司法程序解決。
五、論述題
1、論述行政優益權。
國家為保障行政主體有效地行使職權、履行職責,賦予行政主體職務上或物質上的許多優益條件,行政主體享受這些優益條件的資格和可選擇性便是行政優益權,它由行政優先權和行政受益權構成。
(1)行政優先權是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時依法所享有的種種優惠條件主要包括:先行處置權,即行政主體在緊急條件下,可以先行處置,如先行扣留、即時強制。獲得社會協助權,行政主體在從事緊急公務時,有關組織和個人有協助執行或提供方便的強制性義務,違反者可能會承擔法律責任。如公安機關或消防機構在執行緊急公務時,有權要求其它交通車輛避讓。
推定有效權,根據法律的有關規定,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該行政決定的執行,這是為了保障行政秩序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而推定該行政決定只要未被依照法定程序加以撤銷就一直是有效的。它體現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方的關系。
(2)行政受益權是國家為保證行政主體有物質能力行使行政職權而向其提供物質條件,行政主體享受這些條件的資格和可選擇性。行政受益權是行政主體從國家所享受到的權益,而不是從相對方得到的,因此與行政優先權不同,它體現的是行政機關與國家的關系,而不是體現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方的關系。行政優益權與行政職權密切相關,但不同於行政職權,也不屬於行政職權,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行政優益權可以被行政主體放棄不用,但行政職權不能被放棄,否則將導致違法或失職。
六、案例分析題
[案例一]:
本案涉及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時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問題,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不得與法律的規定相抵觸,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政機關根據具體情況的需要,可以自由地裁量權力的行使方式與程度,即享有自由裁量權。所以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同時必須遵循合理性原則,即行政權力的行使應當符合立法的目的;基於正當的考慮;不得考慮不相關的因素;平等適用法律規范,同等事實同等對待等要求,以其行政權力的運作達到客觀、公正。本案中城建局對李某的建房許可表面看並未違反省政府關於建房的有關規定,因為在省政府的規章中只是規定城鎮居民建房一般不得超過3.2米,由此觀之,城建局對此向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及在一定的情況下,可以許可超過3.2米,但是,城建局對許可李某建房3.6米的理由拒絕說明,既表明示在無正當理由的情況下許可李某建芳層高超過省政府規章規定的高度,不當地行使了權力,屬於濫用職權的范疇,違反了行政合理性原則的要求。
[案例二]:
屬於事業單位的縣衛生防疫站能作為本案被告,應為其為行政機關授權的社會組織。被授權者以自己的名義實施行政管理活動和行使行政職權,並由自己對外承擔行政活動的相應法律責任。
人民法院不應當准許原告的撤訴申請,因為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對其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無自由處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