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2015

新民事訴訟法解釋2015

發布時間: 2022-06-07 04:04:58

1. 新頒布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有什麼亮點

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在2015年2月4號正式實施。新民訴法司法解釋具有六大亮點

亮點一:保障訴權

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規范撤訴行為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改革人民法院案件受理制度的要求,依法保護起訴權,建立立案登記制,《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的起訴條件,且不屬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需要補充必要相關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在補齊相關材料後,應當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民訴法司法解釋》還依法保護和規范當事人一審、二審、再審各個階段申請撤訴行為,增加規定反訴構成的要件,明確規定因重復起訴不予受理的判斷標准,對當事人在訴訟中變更或者增加訴訟請求作出細化規定。」杜萬華說。

亮點二:法庭紀律

未經許可現場傳播審判信息,法院可強制刪除

近年來,隨著現代科技和信息網路的快速發展,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未經准許以移動通信等方式現場傳播審判活動的,人民法院可以暫扣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人民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審判公開是實現審判公正的重要保障。《民訴法司法解釋》嚴格執行開庭審理規定,對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予以限制,進一步規范裁判文書製作,規定了申請查閱裁判文書的范圍和方式。

「作為與《民訴法司法解釋》配套的成果,我們正在制定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全面梳理、規范民事訴訟涉及的法律文書,制定可操作性規則,以此切實提高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和質量。」最高法貫徹實施修改後民事訴訟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孫佑海說。

亮點三:電子證據

明確簡訊、微博、網聊記錄等可作證據

證據制度是現代民事訴訟制度的基石。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的要求,嚴格依法收集、固定、保存、審查、運用證據,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對此,《民訴法司法解釋》增加舉證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規定,合理分配舉證證明責任;對逾期舉證及其後果作出了分層次、分情形予以處罰的規定;增加關於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的規定,指引和規范法官組織質證、進行認證活動;增加關於法官審查判斷證據的原則的規定,要求法官公開對證據審查判斷的理由和結果。

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也可以作為民事案件的證據。

亮點四:誠信原則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納入「黑名單」

近年來,民事訴訟中的虛假陳述、偽證、虛假調解、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利益、規避執行等現象時有發生,必須予以嚴厲制裁。」杜萬華說,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則部分增加了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在分則部分增加了禁止虛假訴訟、規避執行的規定,並修改提高了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罰款上限,加大了制裁力度。

為促進訴訟誠信,《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拒不簽署保證書,待證事實又欠缺其他證據證明的,人民法院對其主張的事實,不予認定。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並自行承擔相關費用。對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除對被執行人予以處罰外,還可以根據情節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將被執行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義務的信息向其所在單位、徵信機構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通報。

亮點五:公益訴訟

提起公益訴訟需有公益受損初步證據

2012年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但僅有一個條文規定。該法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為規范公益訴訟有序進行,《民訴法司法解釋》按照立法原意,結合有關審判實踐,細化規定提起公益訴訟的受理條件。根據《民訴法司法解釋》,有關機關和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除了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還應當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有社會公共利益受到損害的初步證據;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為明確公益訴訟案件的管轄法院,《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公益訴訟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但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污染海洋環境提起的公益訴訟,由污染發生地、損害結果地或者採取預防污染措施地海事法院管轄。對同一侵權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必要時由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亮點六:小額訴訟

明確物業、電信服務合同等小額訴訟一審終審

什麼是小額訴訟程序?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符合本法第一百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簡單的民事案件,標的額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年度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百分之三十以下的,實行一審終審。根據此規定,我國確立了小額訴訟程序,而本次出台的司法解釋進行了細化。

《民訴法司法解釋》規定明確,買賣合同、借款合同、租賃合同糾紛,銀行卡糾紛,物業、電信等服務合同糾紛等九類金錢給付的案件,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人身關系、財產確權糾紛,涉外民事糾紛,知識產權糾紛,需要評估、鑒定或者對訴前評估、鑒定結果有異議的糾紛以及其他不宜適用一審終審的糾紛,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審理。

2.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自新民訴法實施以來,為保障新法各項規定的落實,2013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啟動新民訴法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對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通過的法發92(22號)民訴意見進行修訂,廢止與新法沖突的內容,對民訴法修改決定中修改完善的制度作出解釋。為民事訴訟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地明確適用提供標准,細化具體程序。現本文通過新舊法條對比的方式,僅從管轄制度部分的修改作解讀。
舊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新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涉外案件。
新法解讀:這一條在重大涉外案件的標准上作了修改,把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去掉了,增加了「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和具有重大影響。
舊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解讀:近年來突顯出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多、類型廣等多方面態勢。專利糾紛的案件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解釋中可以到基層法院來審理了。修改了滯後的法律規定,廢止了與新法沖突的規定,統一了關於專利糾紛管轄法院的規定。且增加了知識產權法院可以確定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來管轄專利糾紛案件。

3. 2015年新出的民訴新司法解釋是552條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法釋〔2015〕5號)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該解釋共552條,上網搜索就能找到。

4. 最高法院2015年民事訴訟法解釋全文

附下載鏈接:網頁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專事訴訟法〉屬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1月30日

5. 最新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最新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是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施行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就管轄、迴避、訴訟參與人、證據、期間和送達、調解、保全和先予執行及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進行明確的規定。就迴避而言,明確了如果雙方當事人都被監禁,則民事糾紛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並規定了對必須到庭才能查清案件基本事實的原告,經過法院兩次傳票傳喚仍然拒不到庭的,可以採取拘傳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爭議標的額大的案件、案情復雜的案件,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第二條
專利糾紛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第三條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不能確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注冊地或者登記地為住所地。
第四條
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第五條
對沒有辦事機構的個人合夥、合夥型聯營體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注冊登記,幾個被告又不在同一轄區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六條
被告被注銷戶籍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確定管轄;原告、被告均被注銷戶籍的,由被告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6. 民事訴訟法解釋 2015年1月公民代理人

1、《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三條:在訴訟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事先沒有確定監護人的,可以由有監護資格的人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在他們之中指定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當事人沒有民法通則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二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可以指定該法第十六條第四款或者第十七條第三款規定的有關組織擔任訴訟中的法定代理人。

2、第八十四條: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以及其他依法不能作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不得委託其作為訴訟代理人。

3、第八十五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夫妻、直系血親、三代以內旁系血親、近姻親關系以及其他有撫養、贍養關系的親屬,可以當事人近親屬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4、第八十六條: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八條第二款第二項規定,與當事人有合法勞動人事關系的職工,可以當事人工作人員的名義作為訴訟代理人。

(6)新民事訴訟法解釋2015擴展閱讀: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六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經死亡或者沒有監護能力的,由下列人員中有監護能力的人擔任監護人:

(一) 祖父母、外祖父母;

(二) 兄、姐;

(三)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 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2、第十七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 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 配偶;

(二) 父母;

(三) 成年子女;

(四) 其他近親屬;

(五)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3、第十八條 監護人應當履行監護職責 , 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除為被監護人的利益外,不得處理被監護人的財產。 監護人依法履行監護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監護人不履行監護職責或者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的,應當承擔責任;給被監護人造成財產損失的,應當賠償損失。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有關人員或者有關單位的申請,撤銷監護人的資格。

4、第十九條:精神病人的利害關系人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被人民法院宣告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根據他健康恢復的狀況,經本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申請,人民法院可以宣告他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採用傳真、電子郵件等能夠確認其收悉的方式送達訴訟文書,但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除外。採用前款方式送達的,以傳真、電子郵件等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6、第八十八條: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委託其他人民法院代為送達,或者郵寄送達。郵寄送達的,以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7.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2015共有多少條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全文共23章552條。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8.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2015第303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零三條 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後,未中止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執行的,執行法院對第三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提出的執行異議,應予審查。第三人不服駁回執行異議裁定,申請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再審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案外人對人民法院駁回其執行異議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錯誤損害其合法權益的,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七條規定申請再審,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8)新民事訴訟法解釋2015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百九十七條 對下列情形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等非訟程序處理的案件;

(二)婚姻無效、撤銷或者解除婚姻關系等判決、裁定、調解書中涉及身份關系的內容;

(三)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四條規定的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對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

(四)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行為的受害人對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效裁判。

第三百條 對第三人撤銷或者部分撤銷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的請求,人民法院經審理,按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請求成立且確認其民事權利的主張全部或部分成立的,改變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的錯誤部分;

(二)請求成立,但確認其全部或部分民事權利的主張不成立,或者未提出確認其民事權利請求的,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的錯誤部分;

(三)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對前款規定裁判不服的,當事人可以上訴。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內容未改變或者未撤銷的部分繼續有效。

9. 民訴法司法解釋2015年有何亮點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其亮度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
1.明確立案登記制。司法改革中備受關注的立案審查變為立案登記制在本次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規定:人民法院接到當事人提交的民事起訴狀時,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規定,且不屬於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情形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材料,並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
2.規定訴訟過程中的撤訴條件。司法解釋規定了在二審和再審程序中,原審原告申請撤回起訴,經其他當事人同意,且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准許撤訴的,應當一並裁定撤銷一審裁判。但原審原告撤回起訴後重復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3.細化反訴的構成要件。司法解釋細化了反訴的構成要件,在當事人適格問題上,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且當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4.確定「一事不再理」的認定標准。
5.細化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司法解釋細化了當事人變更/增加訴訟請求的條件,在案件受理後,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增加訴訟請求,被告提出反訴,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可以合並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6.細化規定維護當事人、案外人、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二、公開庭審及裁判文書,保證司法公開
1. 限制二審、再審程序可以不開庭審理的情形。
2.提高裁判文書水平規定裁判文書查閱方式和范圍。
三、證據的審查與運用
1.明確舉證責任原則及規則。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承擔舉證責任的原則,即在確認、變更或消滅之訴中,當事人應對法律關系存在、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在作出判決前,舉證不力的當事人應承擔不利的後果。
2.指引法官質證、認證及公開相關依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了未經當事人質證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當事人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認可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視為質證過的證據。同時對質證對象進行了說明,即需要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以及與待證事實的關聯性進行質證。
3.電子證據的認定。此次司法解釋明確,視聽資料包括錄音資料和影像資料。電子數據是指通過電子郵件、電子數據交換、網上聊天記錄、博客、微博客、手機簡訊、電子簽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儲在電子介質中的信息。其特別之處在於微博、網上聊天記錄等可作「呈堂證供」。
4.專家輔助人制度。此次司法解釋對民訴法中一筆帶過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這一身份用了兩個條文,265字進行專項規定,主要內容涉及當事人可申請的人數為一至二名,其發言相當於當事人的陳述,雙方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並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專業問題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
四、提高審判效率
1. 完善小額訴訟和簡易程序案件規定。
2. 規定期間和送達問題。為促使當事人依法及時行使訴訟權利,保障訴訟程序順暢有序進行,司法解釋還細化了訴訟程序的期間和送達問題。
3. 增加規定審理前准備和庭前會議制度。
4. 規定實現擔保物權的特別程序。
五、貫徹誠實信用原則
1.制裁虛假訴訟。若第三提起撤銷之訴後,經審查,原案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進行虛假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駁回原案當事人的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處罰當事人、證人虛假作證。新司法解釋的一大亮點在於,解釋明確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當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關事實接受詢問。在詢問當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簽署保證書。而保證書應當載明據實陳述、如有虛假陳述願意接受處罰等內容。當事人應當在保證書上簽名或者捺印。
3.規定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
六、公益訴訟制度
針對新民訴中草草帶過的「公益訴訟制度」,本次司法解釋就公益訴訟的受理、管轄等具體的操作程序予以明晰。
七、完善法庭紀律
近年來,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未經准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和利用郵件、博客、微博客、微信等方式報道庭審活動現象;出現了個別訴訟參與人、旁聽人員沖擊、哄鬧法庭,在法庭上公然毆打對方當事人,辱罵法官的現象,這些問題引發了輿論關注。

熱點內容
誰刺傷法官 發布:2025-02-01 20:37:01 瀏覽:93
法院扣除審限 發布:2025-02-01 20:23:47 瀏覽:274
法治新講堂 發布:2025-02-01 19:26:37 瀏覽:156
法官法第十六條解釋 發布:2025-02-01 19:02:15 瀏覽:926
立法文案 發布:2025-02-01 18:50:31 瀏覽:232
依法治國何時提出來的 發布:2025-02-01 18:50:22 瀏覽:880
警旗司法警察 發布:2025-02-01 18:33:14 瀏覽:350
後廚人員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8:24:07 瀏覽:971
民法典美術 發布:2025-02-01 18:24:00 瀏覽:186
最高人民法院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1 18:23:54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