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表現

民事訴訟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表現

發布時間: 2022-06-07 22:48:51

㈠ 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如何適用於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體是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以及審判人員,主觀上是誠實、善意,目的主要在於規范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行為,防止當事人濫用訴訟權利;同時規制審判權的行使,保障民事訴訟順利進行。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規范整個民事訴訟活動,貫穿於民事訴訟的始終。具體體現表現有:112條:當事人之間惡意串通,企圖通過訴訟、調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法院應當駁回其為訴訟請求,並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13條 被執行人與他人惡意串通,通過訴訟、仲裁、調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法院應當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信用地行使自己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實現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以及雙方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平衡。我國《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理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常被奉為「帝王條款」的效力。

行政法上的誠實守信原則與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在外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二者在基本理念上是不同的。民法上的誠信是雙向的,即民事活動的當事人都應當對其他當事人保持誠信;而行政法上的的誠信則是單向的,僅指行政機關應當對相對人保持誠信。誠實守信原則包括兩個方面的要求:1、誠實,即信息真實。要求行政機關無論面對特定對象,還是普通公眾,它所提供的信息都應當是真實、有效的,行政機關不能通過提供虛假信息對當事人或社會公眾加以欺騙。2、信用,即依賴保護。行政決定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行政決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對人對此予以信任和依賴。基於這種依賴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應充分認可並保護相對人基於依賴所生之利益。行政機關的規定或者決定一旦做出,就不能輕易更改,如果確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須改變它們時,除了必須有充分的法律依據並遵循法定程序之處,還應當給予權益受損人以一定補償。依賴保護的核心在於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基於政府的權威,其行為一旦做出往往能夠獲得公民的依賴,而公民基於這種依賴又可能採取相應行動並產生一定利益,一旦這種依賴因政府行為的變更而受到損害,就可以要求政府補償。

㈡ 民法誠實信用原則的內容和功能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是道德倫理規范在法律上的表現,該原則確定了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規則。功能和內容為:第一,這一原則要求當事人必須具有誠實、守信、善意的心理狀況。第二,這一原則要求當事人在從事交易活動中,應當忠於事實真相,不得欺騙他人,損人利已,這就是所謂「事實上的誠實」。第三,當事人應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不得規避法律和合同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七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㈢ 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誠信原則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法》的誠信原則適用的范圍是比較廣的,不僅包括當事人還包括證人、鑒定人以及法官等。一般來說,民事訴訟的立法旨在最大的程度上保障公平和正義,而誠實信用原則又是公平、正義的基石。因此,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是十分重要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㈣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市民社會生活中的一種道德規范,後來上升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由該規范對規范商品交易行為,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極端重要性所決定的。理解民事訴訟的誠實信用原則有以下作用:1、有助於民事訴訟效益的實現;2、有助於民事訴訟公正的實現;3、司法實踐的需要。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三條 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㈤ 試比較民法與民事訴訟法之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常被奉為「帝王條款」。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倫理道德准則在民法上的反映,適用於全部民法領域。《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民事訴訟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一、民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從事民事活動的民事主體在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時必須意圖誠實、善意,行使權利不侵害他人與社會的利益,履行義務信守承諾和法律規定,最終達到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主要體現在《合同法》上,《合同法》上的誠實信用原則,體現在合同的全過程,包括合同成立前、合同履行中、合同履行後三個方面:

1、合同成立前,根據《合同法》第42條、第43條的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沒有按照誠實信用原則履行告知義務,應當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合同履行中,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60條: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3、合同履行完畢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法》第92條:合同的權利義務終止後,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二、民事訴訟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在民事訴訟中行使訴訟權利或履行訴訟義務,以及法官在民事訴訟中行使國家審判權進行審判行為時,應當公正、誠實、守信。

誠實信用原則原本是一項私法原則,在民事訴訟法這樣的公法中引入該原則,主要是為了回應現實社會中虛假訴訟、惡意訴訟、拖延訴訟、偽造證據等現象,強調各類訴訟參與人和裁判者在民事訴訟中的行為義務,保障訴訟秩序,提高訴訟效率。 在民事訴訟中,主要表現在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上,具體又包括以下方面:

1.當事人的真實陳述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陳述案件事實時應當符合真實案情,不得虛構事實。

2.促進訴訟義務,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不得實施遲延或拖延訴訟行為,或干擾訴訟的進行,應協助法院有效率地進行訴訟,完成審判。

3.禁止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訴訟狀態,要求當事人不得以欺騙方法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從而獲得不當法益。

4.禁止反言,是指一方當事人在訴訟外或訴訟中的言行已使對方當事人產生某種合理的期待,當對方按照此期待行動時,一方當事人卻作出與此前自己的言行相反或相矛盾的言行。禁反言論就是對於侵害了對方當事人利益的這種言行,可依據誠信原則對其法律效果予以否定。

5.禁止濫用訴訟權利,要求當事人不得惡意或無根據地行使訴訟權利,防止當事人以此獲得不當法益。

除此以外,誠實信用原則對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法官在訴訟中的行為,也有誠實信用之約束。如,證人不作偽證言;鑒定人不得故意出具與事實不符的鑒定意見;翻譯人員不得故意作與訴訟主體的意思不符的翻譯;訴訟代理人不得濫用代理權或超越代理權;等等。另一方面,法官在行使民事審判權的過程中也應當公正、合理。具體來說:法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認定實體問題和程序問題時,應當本著誠實、善意的理念,不得濫用司法裁量權;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的過程中,應當實事求是、客觀中立,不得對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任意加以取捨和否定;應當切實充分地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權益,不得進行突襲裁判。

誠實信用原則與訴訟公正價值一脈相承,是訴訟公正這一基本價值目標的具體化。

㈥ 什麼是「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在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彌補民事法律制度的滯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等弊端。
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使得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中,能主動干預民事活動,調整當事人利益摩擦,使民事法律關系符合正義的要求;另一方面,法院可以根據該原則作出相關司法解釋,以填補法律的漏洞。

㈦ 民法的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簡稱誠信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從事民事活動、行使民事權利和履專行民事義務時,應本屬著善意、誠實的態度,即講究信譽、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實、行為合法、不規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條款等。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則,是大陸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則,被稱為「帝王規則」。誠信原則起源於古羅馬裁判官採用的一項司法原則,即在審理民事糾紛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狀態和社會所要求的公平正義。近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民法最初將其作為債務履行的原則,後來逐漸擴展適用於債權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權利的行使和民事義務的履行。
在我國,誠實信用原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上的體現。從近代學說發展與比較法實踐來看,誠實信用原則也逐漸擴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門。比如我國《民事訴訟法》也增加了誠實信用原則。

㈧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

民事訴訟誠實信用原則的主要內容:
1、當事人具有真實陳述的義務。
2、當事人具有促進訴訟的義務。
3、禁止以欺騙方式形成不正當的訴訟狀態。
4、禁止矛盾行為原則。
5、訴訟權能的喪失和濫用。

㈨ 簡述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中的表現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法理念——實質正義,並力求其發揮至極至,因此,因此,當事人依照其約束自己和他方當事人的民事行為,而直接適用誠實信用原則,載於《民商法論叢》、地點,1989年第4期,適用誠實信用原則必須遵循以下幾個條件,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而依據這些價值觀念:20世紀,這種補充地位是相對於其它現行法規定而言的,才會對有關當事人起到實際上的約束作用,並當然地適用作為私權表現形式的誠實信用原則,其他各方當事人並不能直接向對方主張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誠實信用原則作為行為准則,其效力也歸於無效,當其中一方當事違反有關規定時,首先應尊重這種體現為民事權利的私權,適用誠實信用則時,也決定了這些規則只能處於補充性地位。

㈩ 誠實信用原則在法律中有什麼體現

法律分析:誠實信用原則是民法的基本原則,簡稱誠信原則,要求人們在民事活動中應當誠實、守信用。誠實信用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一項基本道德准則,是現代法治社會的一項基本法律規則,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七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熱點內容
微信轉賬憑證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2-01 17:45:25 瀏覽:717
2017年婚姻法債務問題 發布:2025-02-01 17:23:04 瀏覽:918
殘疾人法律援助存在問題 發布:2025-02-01 17:16:28 瀏覽:595
考律師證看什麼書 發布:2025-02-01 17:05:24 瀏覽:635
新婚姻法以父母名義買房 發布:2025-02-01 17:03:45 瀏覽:669
民法精講課 發布:2025-02-01 16:42:51 瀏覽:659
司法服務專線 發布:2025-02-01 16:42:12 瀏覽:987
聘用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1 14:23:18 瀏覽:609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