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大學生兼職訴訟
① 大學生兼職報酬發生糾紛怎麼辦(追加懸賞分)
我覺得你這種情況是屬於民事訴訟的。
具體依據請見:勞動部關於印發《關於貫徹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通知「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因為你和老闆之間並非勞動關系,更不是應簽勞動合同未簽的情況,所以勞動仲裁應該不會受理。至於是屬於加工承攬關系還是委託關系,要根據你提供給法院的證據 來判斷。
訴訟費問題。
原告是要先支付訴訟費的。但是如果勝訴,可以由被告承擔。具體數額……我記得曾經看過有關的文,雖然記不住詳細內容,但可以肯定不會超過300塊,具體還要根據標的算的。
你可以在訴訟請求中寫:「1.被告支付原告應得報酬230元人民幣;2.被告賠償原告交通費、通訊費等××元人民幣;3.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
只是寫個大概說明,用語不算規范,希望有幫助。
另外,你真的要為了230塊打官司嗎?好像不太合算。時間和精力,當然還有金錢投入與回報太不成比例了。
② 大學生打工如何維權
9月,暑假後的大學生又紛紛回到了熟悉的校園。然而,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機電專業大三學生金喜梁,卻只能躺在病床上靠呼吸機維持生命。今年暑假,為減輕家庭負擔,金喜梁前往武昌一家傢具廠打工,在修補被冰雹打破的塑料瓦時,不慎從5米高的塑料頂棚上墜落,搶救後被診斷為腦死亡。隨之而來的是金家父母的無盡悲痛,維持兒子生命的巨額醫葯費,以及因金喜梁短期打工未與僱主簽合同而留下的扯不清的賠償糾紛。
金喜梁工傷一事,也許只是一件令人心痛的偶發案例,然而,這一個案背後透露出的,卻是大學生打工維權難的現實。
權益屢受侵害
今年7月下旬,武漢3所高校200餘名大學生,分乘6輛大巴抵達深圳,經一中介公司介紹,欲進一家化妝品廠打工。但當學生們拎著行李在龍崗區坪山街道下車後,卻發現該中介公司並未按原定協議全部安排好同學們的工作,50名學生流落街頭,部分學生甚至無錢回家。事後中介公司拒不退還中介費。
同是今年7月,四川德陽一名大一女生打算在暑期做家教,應聘時卻不幸遭綁架,最後被殺害並拋屍江中。
還是今年暑假,湖北省某高校學生小偉(化名),在廣東東莞市謝崗鎮斗星電子廠打工期間,右手中指和無名指不小心被注塑機砸成了肉泥。雖然及時到當地醫院接受治療,但這位風華正茂的學子握筆的那隻手,卻永遠失去了兩根手指。
大學生打工,主要目的就是勤工儉學和增加工作經驗,這對減輕大學生家庭負擔、實現大學生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提高大學生素質都有重要意義。然而,社會上少數機構卻利用大學生渴望求職的心理,侵害打工學生的權益。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弱勢群體”。
維權無法可依
“由於在校大學生缺文憑、缺經驗,假期打工時間短,打工單位也不固定,用人單位一般不願與他們簽訂用工合同,這給他們維權帶來了隱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勞動保障專業教授劉恆慶說。
劉恆慶分析說,大學生社會經驗欠缺,法律意識淡薄,當打工遭遇侵權時,不少學生沒有保留證據,或者怕丟面子,往往不了了之。打工維權難,大學生自身缺乏維權意識是原因之一。
然而,大學生打工維權難的關鍵,還在於大學生假期打工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在維權時無法可依。勞動部於1995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995]309號)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既然不需簽訂勞動合同,大學生打工便不受《勞動法》的保護。”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示,每年暑期都有一些受騙大學生想通過勞動保障部門討個說法,然而,勞動保障部門往往有心無力。
“學生暑期打工不在《勞動法》的保護范圍。所以一旦出現事故,只能適用民法。根據民法‘誰傷害誰賠償’的原則,僱用方是否承擔責任要由法院判決。”劉恆慶分析說,“然而,這樣做成本高、進度慢、效益低,對大學生來說很不劃算。”
完善制度保障
湖北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相關法律人士指出:“大學生打工似乎成了我國大學生維權領域的一個‘死角’。然而,在現行體制下,只要大學生自身和社會共同努力,維護打工大學生權益並非無可作為。”
他建議,大學生首先要成為維護自身權益的主體,在選擇職業時要避免做高危工作,在打工前要事先對用人單位有個全面了解,如有無營業執照、有無固定辦公場所、經營狀況如何等,盡量選擇一些信譽佳、實力強的大企業、大公司,在面試時不要輕易交納任何抵押金和保證金,不要抵押自己的證件。
同時,打工大學生在權益遭到侵害時不能忍氣吞聲,而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向勞動部門、工商部門、公安、法院及有關職能部門投訴,也可通過媒體將不法企業曝光,善用社會輿論來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進一步完善制度保障打工大學生權益方面,湖北省勞動與社會保障廳相關法律人士主張,應適度對《勞動法》的條款進行修正,將維護大學生打工權益納入《勞動法》保障范圍;同時,考慮大學生經濟能力薄弱等問題,在大學生打工訴訟維權方面簡化程序,爭取准確省時高效作出判決。
有關人士建議,政府職能部門應定期督促用人單位遵守合同法,對查處違反合同法規定的企業給予嚴厲處罰,在大學生權益遭受侵害後等待裁決的過程中,先給予大學生一定的資助補償;在社會上普及維權知識,安排法律工作者對大學生打工維權進行免費指導等。只有個人、社會共同努力,大學生打工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遭受權益侵害,大學生打工維權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③ 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兼職的行為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面對高校越來越高的消費,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已成風氣。這既是自我獨立的探索 也是減輕家裡負擔的做法。這種現象是得到社會大多數人的認可的。但是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受教育消費者 , 在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一旦與用人單位發生權利義務的爭議,學生就會處於不利地位,而且用人單位也會利用這種方式欺騙學生的勞動力。這樣的案例在身邊可以隨手拈來。例如前不久的 「洋快餐涉嫌違法用工」話題。身邊同學也常出現做家教拿不到錢,做兼職被莫名扣工資等等。那大學生勤工儉學是否受法律保護呢?
根據勞動法中 勞動法的適用主體:勞動法的適用主體是部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根據本條規定,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與之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才是本法的適用主體。而做兼職的大學生顯然不在其中,這樣一來我們就相當吃虧了。 首先,學生社會經歷不足,沒有勞動合同約束用人單位就不能有效的保障搞活自己的權利,其次,單位與學生不簽定合同,單位就可以找許多的理由辭出學生的工作,這樣學生就免費為單位服了務 , 如果學生要主張自己的權利 , 那麼根據民事訴訟一般舉證原則即誰主張誰舉證 , 這對學生來說就非常困難 , 況且學生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 兼職打工已經成為不少學生補充個人收入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對於一些貧困地區的學生,假期打工掙的錢可以負擔一部分的學習生活費用。這樣的情況給相當多的學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現在我們看下專家方面的說法: 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不簽訂勞動合同」,這個規定是勞動部在 1995 年 309 號文件提出來的,在當時歷史條件下,還沒有像今天這樣大量大學生到麥當勞或者肯德基打工的情況,而現在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打工增加自己的收入,所以勤工儉學和今天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打工已經不是完全一個領域的事了。
正是因為這樣,前勞動部 2003 年又頒發了《關於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 , 這個文件明確提出:「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過 5 小時、累計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 30 小時的用工形式。」在該規定中,它只是提「勞動者」並沒有提出這個勞動者是學生打工,還是指在職人員兼職,還是指下崗工人,它並沒有進行區分,就是說凡是在這個單位平均每日工作不超過 5 小時、累計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 30 小時的,這都算做《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適用范圍。 2003 年我們可以看到勞動部在這個問題上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不斷變化,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只看一個法規,要把他們聯系起來去理解。
然對 《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作出的分析中,學生勤工儉學是納入勞動發保護的范圍,但是就勞動法及相關法律法規中,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一旦出現糾紛對我們大學生就相當不利。所以我同意部分人提議的,把保護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
根據釋 (1)>>( 法釋 [2001]30 號第 19 條: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的 " 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是指賞在接受高中及以教育 , 或者喪失或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等非因主觀原因而無法維持正常生活的成年子女 . 也就是說上大學的費用不再是父母的法定義務 , 是否支付取決於父母的意願 . 因為在學大學生絕大多數已滿十八周歲 , 已成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 無能從生理還是心理角度講 , 已基本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條件 , 一般情況下應以自己勞動收入了維持生活 , 當父母不為子女提供生活來源時 , 那麼大學生的費用就只能靠所謂的勤工儉學來維持 , 如果這時學生的權利還得不到保障還行嗎 ? 因此 , 出於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考慮 , 國家應加大對公辦高校的財政投入和民辦高校的宏觀調控 , 盡量降低高校收費標准 , 以保障大部份成年學生通過勤工儉學 , 助學金等來完成高等教育 . 這也是把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的又一個有力依據 .
把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范圍的積極作用不言而喻,第一 , 舉證責任倒置 , 根據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 法釋 [2001]33 號 ) 第六條 : 在勞動爭議糾紛中 , 用人單位作為開除 , 除名 , 解除勞動合同 , 減少勞動報酬 , 計算勞動這工作年限等而發生勞動爭議的 , 有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 這樣就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 第二 , 勞動法規比一般的合同法保護的內容規范更具體更廣泛更有利於勞動這的權利 . 比如 ,<< 違反 < 勞動法 > 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勞部發[1995]223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這樣就有效的保護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適應了社會的需要,有利於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進步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建全 , 所以把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的范圍是非常必要的。
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逐步提高學費在培養成本中的比例。面對越來越高的高校消費,勤工儉學已成為大學生維持學業的一個普遍途徑,國家應該對這一部分學生的勞動給予法律保護,把大在校大學生勤工儉學納入勞動法律保護范圍,讓更多的學生更好地完成他們的學業。
④ 大學生兼職被拖欠工資受勞動法保護嗎
法律分析:受保護。學生與該公司有勞動關系,公司應按合同約定給學生工資報酬。現公司拖欠月工資,其做法違反了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因此,可向公司所在地勞動監察大隊舉報或向勞動仲裁委提起勞動仲裁,要求公司支付你的工資,並賠償損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⑤ 關於大學生兼職的維權問題
第一,在校大學生,是在校生,不具備勞動者的資格,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也不能申請勞動仲裁。
第二。兼職行為,不是勞動關系,而是僱傭或者勞務關系,不受勞動法的調整范圍,發生爭議,只能雙方協商解決,只要協議不違反法律規定,雙方自願的基礎上,就發生法律效力
⑥ 大學生做兼職引發勞資糾紛,勞動監察大隊不受理怎麼辦
做兼職的大學生和企業之間不存在勞動關系,勞動局不管的,建議你去派出所、司法所投訴或者法院起訴。
⑦ 關於大學生兼職的如何維權
第一,在校大學生,是在校生,不具備勞動者的資格,不能簽訂勞動合同,也不能申請勞動仲裁。
第二。兼職行為,不是勞動關系,而是僱傭或者勞務關系,不受勞動法的調整范圍,發生爭議,只能雙方協商解決,只要協議不違反法律規定,雙方自願的基礎上,就發生法律效力
我聽同學說過,遊子棧有「兼職保障計劃」,通過僱主安全認證、免費法律援助、PICC兼職保險、工資墊付服務等措施,確保兼職者的利益不受損失
⑧ 大學生在校期間打工遭受侵權是否可以依據《勞動法》來維權
現實困惑
孫某是某高校的大一學生,家庭條件比較困難。為了籌措大二的學費,暑假期間,孫某找了一份促銷工作和一份兼職錄入工作。孫某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滿滿的,雖然很辛苦,但一想到開學的學費,孫某就渾身有了力氣。然而事實並沒有她想像的那麼美好。一個月過後,其兼職錄入的公司依約支付了她的工作報酬,其參與促銷的那家公司說促銷工資要一個月後才能發。孫某無奈,只能等待。然而一個月過去了,她去索要工資時,卻發現該公司人去樓空。孫某氣憤難耐,想要去勞動爭議委員會申訴。那麼大學生打工遭受侵權是否可以依據《勞動法》來維權呢?
律師答疑
孫某打工遭受侵權不受《勞動法》調整。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但是由於學生身份特殊,暑期打工與用人單位只是形成暫時的勞務關系,實際並沒有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因此與用人單位之間構成的不是勞動關系。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因此,孫某與促銷公司未形成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的保護,不能到勞動爭議委員會申訴。
但是孫某可以追究促銷公司的違約責任。根據《合同法》第2條的規定,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孫某與促銷公司通過口頭協議,約定孫某提供一個月的勞務,公司為其支付報酬,形成了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第60條的規定,促銷公司應該為孫某支付勞務報酬。必要時,孫某可以起訴促銷公司,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法條鏈接
《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2.中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只要形成勞動關系,即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並為其提供有償勞動,適用勞動法。
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定。
第六十條第一款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
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⑨ 我國勞動法或者其他法律法規對於大學生兼職行為有哪些保護措施
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本身不算是正常勞動者,其仍屬於學校統一管理,不具有出賣人力資源換取報酬的資格,其兼職主要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一般而言是不簽訂勞動合同的,只簽訂實踐用工協議或實習協議、勤工儉學協議什麼的,這是屬於勞務合同的一種,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在形式及內容、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且對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主體資格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即自然人,勞動合同的主體不能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第二,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合同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且勞動合同雙方在合同簽訂後存在隸屬關系,即人身關系,勞動者需服從單位的管理和支配,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勞務合同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勞動力的支配權是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沒有隸屬關系。
第三,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第四,報酬的性質不同。因勞動合同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因勞務合同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
第五,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勞動法》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勞務合同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當然雙方可以約定上述內容,也可以不約定上述內容。
第六,適用的法律不同。勞務合同主要由民法、經濟法調整,即受《民法通則》和《合同法》等的調整,而勞動合同則由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規范調整。
第七,合同內容不同。勞務合同內容主要是雙方平等協商後的合意性條款,勞動合同內容更多則是法定性條款,雙方選擇的范圍遠小於勞務合同。具體來說,勞務合同的內容相對簡單,主要是有關約定的工作內容和勞務報酬,而勞動合同還包括勞動者的保險、崗位等事項。
第八,受國家干預程度不同。勞動合同的條款及內容,國家常以強制性法律規范來規定。勞務合同受國家干預程度低,除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外,在合同的約定上主要取決於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由雙方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
第九,違反合同產生的法律責任不同。勞動合同不履行、非法履行所產生的責任不僅有民事上的責任,而且還有行政上的責任。勞務合同所產生的責任只有民事責任——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不存在行政責任。
第十,糾紛的處理方式不同。勞動合同糾紛發生後,應先到人力社保部門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在法定期間內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訴,勞動爭議仲裁是勞動合同糾紛的前置程序,對於部分情形的裁決甚至可以一裁終局;但勞務糾紛出現後一般通過法院訴訟解決(約定的除外),即可以直接訴訟,也可以經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
除上述一般而言外,大學生兼職還要看是否屬於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如果是事實上的勞動關系是要受勞動法調整的。
區別事實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情況:
第一,事實勞動關系是基於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生產要素的結合而產生的關系;勞務關系產生的依據是雙方的約定。如果雙方不存在協商訂立契約的意思表示、沒有書面協議,也不存在口頭約定,而是根據章程的規定而產生的一種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應當認為是事實勞動關系而不是勞務關系。
第二,事實勞動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是管理和被管理,支配和被支配的關系,是在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產生的一種勞動者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付報酬的穩定關系;勞務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契約關系,不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情況,勞務方只要按照約定完成工作任務即可,另一方無權作出額外要求。
第三,是以誰的名義實施工作以及由誰承擔責任。事實勞動關系是勞動者以用人單位的名義進行工作,由用人單位承擔法律責任,與勞動者本人沒有關系;勞務關系是提供勞務的一方以本人的名義從事勞務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在兩者關系的穩定性上,事實勞動關系當事人之間關系較為穩定、長久,反映的是一種持續的生產資料、勞動者、勞動對象之間結合的關系,而勞務關系當事人之間體現的是一種即時清結的關系。
綜上所述,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