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205條
『壹』 刑事案件法院判定證據不足退回檢察院,檢察院撤訴,一年後公安應不應該銷案或撤案
由法院一審判決,在上訴過程中檢察院撤訴——如果這樣的話,上訴回期滿則一審判決答生效,是無法退回公安機關的。這樣如果能退的話是違反法律規定的。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九條 不服判決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訴和抗訴的期限為五日,從接到判決書、裁定書的第二日起算。
想要達到目的只能啟動審判監督程序,撤銷一審判決或者改判。
刑事訴訟法205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貳』 新刑訴法205條規定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依照本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延期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五條 依照本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二項的規定延期審理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
『叄』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題
案例
1、孫某因犯貪污罪被二審法院判決無期徒刑。交付執行後,二審法院發現本案判決確有錯誤,即按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再審結果判處孫某死刑緩期二年執行。 問題:
1、本案的再審程序該如何提起?
2、被告人孫某對再審結果不服能否上訴? 回答:
1、本案的再審程序應由二審法院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由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重新審判。《刑事訴訟法》第205條第1款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因此,本案中,院長發現原判決確有錯誤,不能直接決定是否再審,而應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再審。
2、被告人孫某對再審結果不服不能上訴。《刑事訴訟法》第205條規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如果原來是第一審案件,應當依照第一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抗訴;如果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本案原是二審終審的案件,因此,再審時應依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判,孫某對再審判決不能提起上訴。
2、犯罪嫌疑人江某,男,68歲,農民,因裝神弄鬼騙取錢財被公安機關依法拘留。拘留後公安機關發現其患有嚴重肺結核,經醫院檢查屬實,需要隔離。公安機關遂做出取保候審決定,要求江某提供保證人。江某向公安機關提出由其弟做保證人。公安機關調查發現,江某之弟有一定資財,但常年在外地做生意,住處較多,行蹤極不穩定,因此沒有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證人。 問題:
1.本案中可否對江某採取取保候審措施?
2.公安機關不同意江某之弟做保證人的做法是否正確?
3.若江某無法提供別的保證人,他還可通過什麼途徑被取保候審?
『肆』 刑訴抗訴和民訴抗訴
法律分析:1、刑事案件抗訴程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下抗上審,二是同抗同審。刑事抗訴包括上訴程序的抗訴和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前者是指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81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就是下抗上審。而同抗同審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5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依法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2、而民事抗訴程序往往是上抗下審,極少用同抗同審,且判決、裁定均是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案件。同級人民檢察院發現同級法院已生效的判決、裁定認為符合抗訴法定要件、條件後,只能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抗訴,由上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是否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即下級人民檢察院不能直接向同級人民法院直接提出抗訴,上級人民檢察院若採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提抗,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受理抗訴的人民法院往往不直接進行再審,而裁定指令作出生效判決的人民法院進行再審,這就是上抗下審。司法實踐中,同抗同審極少。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七條 被告人、自訴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有權用書狀或者口頭向上一級人民法院上訴。被告人的辯護人和近親屬,經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訴。
附帶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和他們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中的附帶民事訴訟部分,提出上訴。
對被告人的上訴權,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剝奪。
第二百二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伍』 刑事案件抗訴程序規定有哪些
刑事案件抗訴程序一般分為兩種,一是下抗上審,二是同抗同審。刑事抗訴包括上訴程序的抗訴和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前者是指依照《刑事訴訟法》第181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這就是下抗上審。而同抗同審是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5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依法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陸』 刑事訴訟法——試述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與方式,提起的理由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
即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機關,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檢察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採用抗訴的方式,人民法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採用重新審理決定、提審決定和再審指令的方式。
審判監督程序中的「抗訴」,是指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發現確有錯誤時,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予以審判該案的訴訟活動。它是人民檢察檢察院行使法律監督權的一種形式。原刑事訴訟法就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向誰提出抗訴的案件由誰受理互相扯皮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新刑事訴訟法為充分發揮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判監督作用,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按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即哪一級檢察院抗訴、哪一級法院受理。為了保證人民檢察院有效地行使抗訴權,使抗訴及時得到審理,新刑事訴訟法還在第205條中增加規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對於原判決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這表明,人民法院接到人民檢察院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抗訴,必須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不能未經審理就直接發回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在審理中對於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不發回下級人民法院而自行作出判決;對於原判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應當直接作出判決,不應發回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新刑事訴訟法的有關修改和增加條款,解決了原來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問題,為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和人民法院受理這類抗訴案件提供了可操作性法律依據,確保了人民檢察院對已生效判決、裁定的法律監督權的實現和按審判監督程序進行抗訴的方式的順利行使。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與按照第二審提起抗訴這兩種方式,都是行使法律監督的職權,但兩者在提起主體、抗訴對象和受理機關等方面還是有許多區別的。第一,抗訴的主體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的主體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無權抗訴,如果發現同級人民法院的生效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它只能向上級人民檢察院反映意見;按照第二審程序提起抗訴的主體是與原審人民法院同級的人民檢察院,其抗訴後要抗訴書抄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第二,抗訴的對象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抗訴的對象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按照第二審程序提起抗訴的對象是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第三,受理的法律不同。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由與抗訴人民檢察院同級的人民法院受理;按照第二審提起的抗訴,由抗訴檢察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受理。弄清這兩種抗訴的聯系與區別,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人民檢察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抗訴方式。
採用重新審理決定、提審決定和指令再審則是人民法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三種方式。具體來說:
1.重新審理決定,又稱再審決定,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已經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經本院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由本案對該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決定。它是各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已經生效裁判案件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所採取的方式。
2.提審決定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和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作出的將該案提上來由自己進行重新的決定。它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針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向本院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
3.再審指令是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法作出的要求原審法院依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進行重新審理的指示或命令。它是最高人民法院針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法院已經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案件,實行審判監督的一種方式。
決定提審和指令再審都是上級法院對下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有錯誤的案件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方式。究竟在何種情況下「決定提審」,何種情況下「指令再審」,法律無此明文規定。我們認為,為減少上級法院的工作量,一般情況下應指令原審法院事實不清楚、證據不足的案件更應「指令再審」;如果案件屬於重大、復雜、疑難的刑事案件,糾正起來難度大,致使原審法院不能糾正或者因其他原因不便糾正的案件,上級法院才可以「決定提審」。
無論是採用審判決定、提審決定還是再審指令的方式提起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理的法院都要製作再審裁定書或重新審判裁定書。再審裁定書的作出,意味著審判監督程序中重新審判的真正開始。
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理由:
提起生效判決再審的理由與上訴理由不同的是,各國的法律均規定對生效判決再審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理由方被接受,這是由對生效判決再審的慎重性、嚴肅性決定的法。商為保障生效判決再審機制順利運行,各國對生效判決再審的理由均作了嚴格的限制,明確規定了作為生效判決再審理由的情況法。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05條對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作了原則性規定,即只有對各種再審材料進行認真審查後,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上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才能提起審判監督程序法。商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主要指以下幾種情況:
(一)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
在認定事實上確有錯誤,主要是指原判決、裁定認定的案件主要事實或重大情節,包括定罪和量刑的事實或重大情節不清,或者與客觀實際不符;案內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不足以證明主要犯罪事實或重大情節,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發現新的事實或證據,足以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法。
(二)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
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包括適用實體法上的錯誤和適用程序法上的錯誤法。商適用實體法上的錯誤,主要是指應當適用法律條款沒有適用或不正確適用,不應當適用的法律條款卻適用了,從而導致定性上的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一罪與數罪相混淆,或者量刑上的輕罪重判或者重罪輕判的錯誤法。商同時,由於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是保證實體法正確實施的必要條件,因此,嚴重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如應當迴避而沒有迴避,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過程中貪污受賄、徇私枉法等,從而導致判決、裁定發生錯誤情形,也屬於原判決、裁定在適用法律方面確有錯誤的一種表現形式法。
不知道回答是否滿意~
『柒』 補充偵查以什麼為限
補充偵查,是指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定程序,在原有偵查工作的基礎上,對案件中的部分事實情況作進一步調查、補充證據的一種訴訟活動。
補充偵查最多兩次,一次不超過一個月。
審查起訴階段的補充偵查
《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五條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認為可能存在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可以要求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作出說明。
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偵查。
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應當在一個月以內補充偵查完畢。補充偵查以二次為限。補充偵查完畢移送人民檢察院後,人民檢察院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
對於二次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
法庭審理階段的補充偵查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定和第205條的規定,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檢察人員發現提起公訴的案件需要補充偵查,並提出補充偵查建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延期審理,補充偵查應當在1個月以內完畢。
另外,根據《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二百二十六條規定,審判期間,被告人提出新的立功線索的,人民法院可以建議人民檢察院補充偵查。
『捌』 抗訴刑事再審案件合議庭的的審判長如何確定
一、抗訴刑事再審案件合議庭的的審判長如何確定?
抗訴刑事再審案件合議庭的審判長由院或者庭長指定。
依據刑訴法的規定,法院對抗訴案件審理時,要由審判員三人至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合議庭的審判長由院或者庭長指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八條
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
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人民陪審員在人民法院執行職務,同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
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人至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
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應當是單數。
合議庭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審判長。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案件的時候,自己擔任審判長。
二、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情形有哪些
1.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法律事實不清,指控犯罪證據不足;
2.有確實、充分的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而卻被判無罪,或者使無罪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
3.適用法律錯誤使重罪輕判、輕罪重判;
4.對被告人的罪名認定有錯誤,一罪判數罪或者數罪判一罪,導致量刑畸輕畸重;
5.在沒有法定的免除刑事處罰或者適用緩刑的條件下,對被告人免除刑事處罰或者適用了緩刑;
6.人民法院在案件審理的過程中嚴重違反訴訟程序。
第二種情形是《刑事訴訟法》第205條的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的理由主要有四個方面:
1.出現了新的證據證明原審法院判決、裁定認定的犯罪事實確實有錯誤;
2.認定犯罪的主要證據不充分、不確實或者是證明犯罪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相互矛盾不能排除;
3.原審法院判決、裁定在適用法律上出現錯誤;
4.有證據證明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
對於檢察院提出的抗訴案件,一般都會啟動再審程序,此時的合議庭的審判長也徐亞重新確定,若是再審的結果與第一次審理結果不同,那麼一審的相關職員會受到相應的處罰。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審理幾次,都需要在限定的期限之內審理結束。
延伸閱讀:
刑事抗訴的條件是什麼?
檢察院抗訴期限的有哪些內容
哪些情況下可以抗訴,什麼案件能提起抗訴
『玖』 刑訴法205條怎麼理解
本條規定的是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提起與處理,主要是主體和理由等。主體有各級法院版院長,審委會,最高院權,生效裁判法院的上級法院,最高檢,上級檢察院。需要注意的是,院長在發現問題後是提交審委會討論。理由有:事實認定錯誤,法律適用錯誤,違反程序影響裁判,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候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為。最後一條理由需要注意的是,審理該案件時候的行為,如是其他案件則不能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