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

發布時間: 2022-06-08 08:51:45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

法律分析: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行政法律關系要素的變更,包括主體變更、客體變更、內容變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② 法律關系的變更,包含哪些內容

法律關系的變更包含如下內容:
1、主體變更。主體變更可以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主體數目增多或減少,也可以表現為主體改變,在民事合同中,客體不變,相應權利義務也不變,此時主體改變也稱為合同轉讓;
2、客體變更。客體變更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所指向的事物發生變化。客體變更可以是其范圍變更,也可以是其性質變更;
3、內容變更。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與客體的變更,將會導致相應的權利和義務,即內容的變更。民事法律關系主體與客體不變,內容也可以變更,它表現為雙方權利或義務的增加或減少。
法律關系,是指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的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律上權利義務形式的社會關系。現實社會關系的主觀形式。就其主觀形式特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范疇,就其社會內容而言,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社會關系。
其構成要素有以下三項如下:
1、法律關系主體;
2、法律關系內容;
3、法律關系客體。
法律關系是統治階級通過國家意志作用於社會關系,藉以保證統治階級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按照不同標准,法律關系的種類可以分為,一般法律關系,具體法律關系,調整性法律關系,保護性法律關系,平權法律關系,隸屬法律關系,積極型法律關系,消極型法律關系,簡單法律關系,復雜法律關系,以及各部門法的法律關系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第八十五條 營利法人的權力機構、執行機構作出決議的會議召集程序、表決方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議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營利法人的出資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議。但是,營利法人依據該決議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不受影響。

③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變更

方式

④ 法院有權變更行政主體嗎

法院一般無權變更行政行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人民法院對於確有不當的行政行為,可以判決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變更,但一般不能直接對其具體的行政行為作出變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七條
行政處罰明顯不當,或者其他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
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損原告的權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

⑤ 在行政法學中,如何理解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消滅,請舉例說明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內容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沒有行政法律規范的確認和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無法確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規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事實就是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大類。
法律事件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等。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能產生相應法律後果的活動,如行政主體的治安管理處罰行為、行政相對方申請某種許可證的行為等。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變更。包括: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主體的增加、減少或改變。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物、行為或精神財富的變更。
3.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更。權利義務發生變化。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包括:
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消滅;
2.權利義務內容的消滅。原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已實現或為新的內容所代替。

⑥ 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
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形成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除必須存在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和客體以及內容以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兩個基本條件:
1、具有相應的行政法律關系賴以發生的法律根據,即有相應的行政法律規范的存在。沒有行政法律規范的確認和調整,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就無法確定,也就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2.具有導致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事實。沒有法律事實存在,即使有行政法律規范,也不可能形成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事實就是由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能夠引起行政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現象或事實,簡稱法律事實。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兩大類。 法律事件是指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那些法律事實,如人的出生、死亡,自然災害和意外事件等。法律行為是指當事人有意識的能產生相應法律後果的活動,如行政主體的治安管理處罰行為、行政相對方申請某種許可證的行為等。既可以是合法行為,也可以是違法行為。
(二)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就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構成要素的變更。包括: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主體的增加、減少或改變。
2.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物、行為或精神財富的變更。
3.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更。權利義務發生變化。
(三)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是指行政法律關系權利義務的消滅。包括:
1.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消滅;
2.權利義務內容的消滅。原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已實現或為新的內容所代替。

⑦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與行政行為變更的區別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
行政行為,是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或個人運用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法律行為。

⑧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1授權性法律規范2行政法制監督3指定代理4財產保全二簡答

1.行政法律關系由_主體_客體_和內容三大要素構成。
2.行政職責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承擔的_義務_。
3.國家行政機關執照所轄的區域范圍不同,可以分為_中央_行政機關和_地方_行政機關。
4.行政職務的產生主要有四種程序:_選任_、_委任_、_調任_和_聘任_。
5.行政相對方的法律地位是通過其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的_權利_和_義務_表現出來的。
6.從法律意義上講,行政立法程序必須遵循的兩個原則:一是_民主原則_,二是_效率原則_。
7.行政合同的締結方式主要有招標、_拍賣_、_邀請發價_和_直接磋商_等方式。
8.申誡罰的具體形式有:_警告_和_通報批評_。
9.行政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_過錯責任_原則;_危險責任_原則;違法責任原則。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下列屬於行政行為的是(C)。
A.某縣民政局建辦公樓的行為
B.某縣民政局起訴建築公司違約的行為
C.某縣民政局越權處罰違法的建築公司的行為
D.某縣民政局依建築合同獎勵建築公司的行為
評析:本選擇的關鍵在於劃分民事行為和行政行為。A.B.D之選項和行使行政職權無關,只是民事行為,而C選項雖然是越權行使行政職權,但仍屬於行政行為。
2.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ACD)
A.行政關系B.行政法律關系C.外部行政關系D.行政管理關系
評析:ACD三選項是依次包含的關系,都屬於行政法的調整對象。
3.下列四個選項中,其效力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是(ACBD)
A.法律B.地方性法規C.行政法規D.規章
評析:本題涉及法理學內容,可參考我國《立法法》進行答題。法的效力等級要按照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高於行政立法、中央立法高於地方立法的原則進行區分。
4.(ABCD)有權制定地方性法規。
A.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B.經濟特區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C.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D.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
5.行政訴訟撤銷判決有(ABD)等幾種形式。
A.判決全部撤銷
B.判決部分撤銷
C.判決撤銷不合法的主體資格
D.判決撤銷並責成被告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6.當事人對財產保全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A)。
A.不停止裁定的執行B.停止裁定的執行
C.裁定執行與否當事人決定D.中止裁定的執行
7.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原告特有的訴訟權利之一是(B)
A.委託訴訟代理人B.撒訴C.申請迴避D.提起上訴
評析:A.C.D選項屬於當事人共有的權利。
8.經復議機關復議,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B)是被告。
A.原機關和復議機關B.復議機關
C.復議機關的上級機關D.原機關
9.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行政機關被合並到另一個行政機關,屬於(A)。
A.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變更B.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變更
C.行政法律關系內容的變客D.行政法律關系的消滅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44條規定:「對違反交通管理行為處罰的實施辦法,由國務院另行制定」屬(B)。
A.創制性立法B.授權立法C.實施條例立法D.職權立法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國家行政機關
答:國家行政機關是指一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根據其統治意志,依照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行使國家權力、組織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
2.行政許可
答:行政許可是指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方的申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通過頒發許可證、執照或批准、登記、認可等方式,允許其從事某項活動,行使某項權利,獲得某種資格和能力的具體行政行為。
評析:此名詞解釋也可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二條答題。
3.行政處罰
答:行政處罰是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給予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
4.行政訴訟
答:行政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理並作出裁決的活動。
四、簡答題(每小題8分)
1.簡述劃分個人行為與機關行為的標准。
答:公務員的行為首先可以劃分為個人行為和機關行為。但機關行為有兩種可能:機關以「機關法人」的身份出現時,公務員的行為屬於機關民事行為;如果機關以公務機關身份出現,公務員行為則屬於公務行為。劃分個人行為與機關行為的標准主要有三個:(1)公務員的行為是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作出的,屬於機關行為。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則屬個人行為;(2)公務員的行為是在他的職責范圍內作出的,屬於機關行為,如果超越職責范圍,必須結合第一標准和第三標准綜合認定;(3)公務員的行為是執行機關的命令或委託,不管機關的命令或委託是否超越許可權,概屬機關行為。機關的民事行為同公務行為可以根據各自行為的特徵來確認:具有縱向管理性質的行為屬於公務行為,具有平等有償特點的行為一般是民事行為。
2.簡述行政訴訟原告的法律特徵。
答:行政訴訟原告是指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原告具有以下法律特徵:(1)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2)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3)受人民法院裁判的枸束。其中第1個特徵,既是指原告的特徵之一,也是對原告資格的規定。
五、論述題(每題12分,共24分)
1.試論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
答:行政行為是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一旦成立即具有公定力、確定力、枸束力、和執行力,但這並不意味著行政行為具有了實質上的合法性。只有當行政行為具備合法要件後,才能是合法的,從而獲得肯定性評價。一般來說,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主要包括:
一是主體合法。所謂主體合法是指作為行政行為的組織必須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並能獨立承擔法律責任。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規定,能夠成為行政主體的是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由於行政行為通常是由行政主體的具體工作人員實施的,因此這些工作人員應具備法定條件,才能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性。別外,主體合法除了要求行為主體必須是行政主體以外,還要求其行為必須在許可權范圍內。若行政主體的行為超出其許可權范圍,則其行為不合法。
二是內容合法。內容合法要求:(1)行為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有充分的事實依據。(2)行為有明確的依據,正確適用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3)行為必須公正、合理、符合立法目的和立法精神。
三是程序合法。程序是實施行政行為所經過的步驟、時限方式等。行為的程序是否合法影響著行政行為實體的合法性。程序合法要求:(1)行政行為符合行政程序法確定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如行政行為公開、公正、效率等原則以及為確保上述原則的實施而確立的情報公開制度、調查制度、職能分離制度、迴避制度、辯論制度、聽證制度、案卷制度、時效制度等。(2)行政行為應當符合法定的步驟和順序。如行政處罰的先調查後取證裁決的順序不得顛倒,否則即構成違法。
2.論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
答:行政責任指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因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違反其法定責任和義務而應依法承擔的否定性的法律後果。行政責任的構成要件有:(1)行政責任的主體是行政主體及其執行公務的人員。(2)行政責任產生的前提條件是行政違法或行政不當。(3)行政責任必須為行政法律規范所確認,是一種法律責任,而且行政責任的內容和承擔方式必須依法確定。(4)承擔行政責任須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
作為承擔行政責任的主體之一的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主要有:(1)通報批評、即由有權機關在一定范圍採取的一種書面形式的批評措施。(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即由承擔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本身向相對方採取的一種事後悔過措施。(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即由承擔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或其他有權機關在一定范圍採取一定的方式對相對方採取的一種事後補救措施。(4)返還權益,恢復原狀。針對違法和不當的剝奪權益、侵害財產的行為採取的恢復措施。(5)停止違法行為。(6)撤銷違法決定。(7)撤銷違法的抽象行政行為。(8)履行職務。即針對行政主體不作為行為而採取的繼續履行職責一種方式。(9)糾正不當。對不當的行政行為及時糾正。(10)行政賠償。由於行政主體的行政違法和行政不當給相對方造成損害的要給予經濟上的賠償。
評析:做論述題除了要答全教材中的內容外,還要利用所學的知識展開論述,並盡量能通過舉例方式來闡述觀點,以達到全面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⑨ 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有哪些

1主體變更 2客體變更 3內容變更

⑩ 判斷對錯,錯的請寫出理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變化即行政法律關系的變更。

對,法律關系的三個要素,是主體、客體、內容

任何一個方面改變都屬於變更

但是我希望您注意,我國法律上還是有時候會採取狹義的變更的概念,即只有內容變更了,才算變更

熱點內容
聘用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1 14:23:18 瀏覽:609
江蘇勞動法立法權 發布:2025-02-01 12:09:09 瀏覽:684
新婚姻法24條廢除了嗎 發布:2025-02-01 12:01:25 瀏覽:169
河南電視台法治頻道記者 發布:2025-02-01 10:51:14 瀏覽:82
猇亭區法院 發布:2025-02-01 10:37:55 瀏覽:948
律師樓備案 發布:2025-02-01 10:37:54 瀏覽:522
巨鹿法院迫賣 發布:2025-02-01 10:36:25 瀏覽:790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