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的不對等性體現在
㈠ 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具有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平等性」。
一、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性質不完全相同。
二、主體雙方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所不具有的。
特徵: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機關或者根據法律的授權代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社會組織。
2、行政法律關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機關單方面的的行為為根據。
3、作為主體的一方行政機關可以直接運用國家強制力強制對方當事人履行義務或接受制。
4、主體之間的爭議通常通過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決。
㈡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體現在:
1、雙方主體地位不平等。
2、行政法律關系版的變更不以雙方當事人意權思表示一致為前提。
3、行政主體可以單方面設立行政法律關系。
4、行政主體可以對行政相對人行使強制權。
(2)行政法律的不對等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多重行政法律關系包括主體多重、內容多重、主體與內容的多重交叉。在此舉一案例:公民甲(侵害人)實施了毆打公民乙(被侵害人)的治安違法行為,公民乙請求公安機關處理,公安機關對公民甲做出治安行政處罰,由此就形成了主體與內容交叉復合的行政法律關系。
其中,主體一方為公安機關,主體另一方是侵害人甲和被侵害人乙(主體多重)。公安機關同時行成的法律關系有兩種,一是與公民甲形成的處罰與被處罰的權利義務關系,二是與公民乙形成的保護與被保護的權利義務關系。
㈢ 所謂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指以國家行政機關為主的行政主體,所以行政法律關系具有明顯的不對等性
錯。
問題在於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不單單為以國家行政機關為主的行政主體,還包括行政相對人。沒有相對方,就談不上對等或者不對等。
㈣ 怎樣理解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平等性,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雙方在法律上的實質平等而對雙專方權利屬進行的不對等分配,是一種「平等下的不對等」。
行使行政權的行政主體始終處於主導地位,行政法律關系地位的「不對等性」既不能簡單的解釋為行政主體的命令和行政相對人的服從,也不能簡單的被理解為行政主體一方只行使權利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行政相對人只履行義務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對應的情況。
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七條規定:「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4)行政法律的不對等性體現在擴展閱讀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
1、在行政法律關系雙方當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然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
2、具有不對等性。
3、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爭議在解決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㈤ 行政關系的特徵
行政法律關系包括行政實體法律關系、行政程序法律關系、行政裁決法律關系、行政復議法律關系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等,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1)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行政主體是行政職能的承擔者,這決定了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是指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行政機關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但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則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以抗衡和平衡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更多的優越地位。
(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有關法律規范事先加以規定。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主體之間不能相互約定權利(職權)、義務(職責),不能自由選擇權利(職權)、義務(職責),而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取得權利(職權)並承擔義務(職責);這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相互約定權利、義務,協商改變權利、義務,共同選擇權利、義務完全不同。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經常具有重合性。行政主體實體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重合性,通常意味著其權利(職權)或義務(職責)的雙重性。例如,征稅既是稅務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稅務機關的義務(職責);維護治安既是公安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公安機關的義務(職責)。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主體不能擅自轉讓、放棄其權利(職權),否則就是失職。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大多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關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決。
㈥ 如何理解行政法主體雙方法律地位平等、權利義務不對等
行政法律關系 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
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
律關系的一種。同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
托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
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
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
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
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國
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二)行政法
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
政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其地位優
於對方當事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政法律
關系的產生一般只要具有這方面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
單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可能由社
會團體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發生。(2)某些行政法律關
系的消滅也往往因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即確定。
(3)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增設或限制、剝奪對方當事人
的某項權利,也可以增設或豁免對方當事人的義務,而對
方當事人不能這樣做。(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其權
利和義務等都是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事先規
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當事人都不能自由選擇。(四)行政
法律關系中的違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機關承擔責任,有
時還要對受害的公民負責。只有同時具備以上特點的社
會關系,才是行政法律關系。
㈦ 想問一下行政法律關系特徵中內容具有不對等性、統一性是什麼意思
不對等是指作為行政機關的一方和行政相對人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數量上也是不回對等的。統一性答是指做出行政行為的依據是一樣的,同樣的事情會有相同的結果。
行政機關作為國家機關是公權力的代表,他和相對人當然是不平等的,申請人是指行政相對人,被申請人是行政機關
㈧ 行政法律關系的特點有哪些
行政法律關系抄的特點:
1、主體的恆定性與不可轉化性:
(1)行政法律關系雙方中必有一方主體是行政主體,不以行政主體為一方當事人的法律關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關系
(2)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不能由另一方當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確定的。在我國的行政訴訟關系中,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他們也不能互為原被告。
2、主體資格的受限制性:
在行政法律關系中,無論是行政主體還是行政相對人都要受到一定資格和條件的限制。
3、主體地位「平等下的不對等性」
具體表現為:
(1)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性質不完全相同
(2)主體雙方各自權利義務的數量不能相等,且一方所具有的權利義務是另一方不具有的。
㈨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㈩ 行政法律關系的不對等性指意思表示、強制權單方面對嗎
行政法律關系地位的「不對等性」既不能簡單的解釋為行政主體的命令和版行政相對人的服從權,也不能簡單的被理解為行政主體一方只行使權利而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行政相對人只履行義務這種權利和義務不對應的情況。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平等性,實際上是為了實現雙方在法律上的實質平等而對雙方權利進行的不對等分配,是一種「平等下的不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