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55條內容
Ⅰ 《刑事訴訟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的職權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Ⅱ 刑事訴訟法第51條和第52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五十一條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屬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Ⅲ 什麼是排除合理懷疑原則
「排除合理懷疑」是指「對於事實的認定,已沒有符合常理的、有根據的懷疑,實際上達到確信的程度。『
證據確實、充分』具有較強的的客觀性,但司法實踐中,這一標準是否達到,還是要通過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審判人員的主觀判斷,以達到主客觀相統一。只有對案件已經不存在合理的懷疑,形成內心確信,才能認定案件『證據確實、充分』」。
我國傳統證據理論一般從邏輯學的角度將「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解釋為「唯一性」「排他性」,而「排除合理懷疑」的實質也是要求事實裁判者確信指控的犯罪事實的存在且為被告人所實施,對案件事實的存在達到了沒有合理懷疑的程度,即表明依據案件證據材料得不出其他結論,因此可以形成確信。
而對「合理懷疑」首先應當是在對全案證據進行慎重、細致分析推理的基礎上產生的,有具體的證據事實為依據,具有實質性,同時還必須是符合經驗與邏輯、具有合理性的懷疑,而不是毫無根據的主觀臆測。
其次,「合理懷疑」應當具有足以能夠動搖裁判者對案件事實認定的效力。對全案證據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時出現矛盾與疑點屬於正常現象,不一定影響定案,只有那些能夠動搖基本事實認定的懷疑才是定罪證明標准所指的「合理懷疑」。但有時並非只排除重大、實質的懷疑即可,故還需要根據具體案件進行把握。
因此「排除合理懷疑」可以概況為在對全案證據進行綜合判斷之後,事實裁判者對被告人犯罪的事實不再存在任何有證據支持的、符合經驗與邏輯法則的疑問,產生了被告人構成犯罪的內心確信。
(3)刑事訴訟法55條內容擴展閱讀:
排除合理懷疑概念的引入
2012年《刑事訴訟法》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對「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證明標准進行了補充細化,引入了「排除合理懷疑」的概念。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5條的規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首先,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其次,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再次,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的事實已經排除合理懷疑。這不僅要求定罪和量刑的事實都要有查證屬實的證據予以證明,還要使對犯罪事實(包括定罪事實和量刑事實)的認定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高度,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在案件辦理初期,由於掌握的證據材料尚不充足,會存在眾多「疑點」,尚未形成較為合理的主觀性認識,隨著訴訟活動的推進,刑事案件中存在的「懷疑」或者「疑點」將會逐漸減少,直到「排除合理懷疑」。
Ⅳ 朋友賣假葯被抓了,我從派出所保釋他出來,作為擔保人有什麼責任是不是他不到庭就要我替他去
一、所說情形,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二、法律依據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 保證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一)監督被保證人遵守本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二)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被保證人有違反本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Ⅳ 法院通知去辦理取保候審是什麼意思
如果法院通知辦理取保候審的,當事人及其家屬需要提供保證人或者繳納保證金。
《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可見,取保候審的種類有兩種:人保和財產保。
取保候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一種刑事強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機關對未被逮捕或逮捕後需要變更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為防止其逃避偵查、起訴和審判,責令其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並出具保證書,保證隨傳隨到,對其不予羈押或暫時解除其羈押的一種強制措施。由公安機關執行。客觀地說,犯罪嫌疑人被羈押後,最應當考慮和最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即為代為取保候審。
(5)刑事訴訟法55條內容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54條規定,保證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與本案無牽連;
(2)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3)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4)有固定的住處和收人。不符合這些法定條件的不能成為保證人。另外,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第48條規定:採取保證人保證方式的,如果保證人在取保候審期間不願繼續擔保或者喪失擔保條件的,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重新提出保證人或者變更為保證金擔保方式。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5條的規定,保證人在擔保期間,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定;
(2)發現被保證人可能違反或者已經違反《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保證人擔保是純粹的人格擔保。保證人如果沒有盡到法定的義務,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後果,即被保證人有違反《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行為,保證人末及時報告的,對保證人處以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保證金的規定,兩種取保方法只能選擇其一,不能同時並用。至於選擇哪種保證方式,由作出取保候審的公、檢、法機關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決定。
Ⅵ 刑事案件取保候審大部分的結局
您好,取保候審一般是什麼結局需要根據不同的案件來進行不同的判斷,有可能會被判處有期徒刑,也有可能被無罪釋放。取保候審的後果就是可以照常過上之前的生活。取保候審,顧名思義,獲取保證,等候審判。取保候審之後,基本就是等待了。取保候審的出發點就是不影響在被告之前的生活。但是,事實上,首先就是會受到輿論的干擾。
像鄰居、同事、親朋好友這些人,都會對自己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傷害,當然心理素質強的人可以忽視。其次,取保候審畢竟是帶有強制性的,假如在談一項很重要的合作,但是法院這時候你趕到法庭,那就只能去法庭,而不能為了工作,強硬的抵抗法院。
所以,在取保候審的時候,所進行的重要的工作要不是停滯,就是倒退了。因為在這個時間段,不太方便進行重要工作,出國那就更不可能了。還有,駕駛證也是上交的,對於現在的出行,沒有駕駛證比沒車更不方便。最後,雖然說是照常,但是呢,卻是也要在他人的監督下,也可以說是暴露在大眾之下的生活,不是很自由。
刑事類型的案件在進行審理的時候是由法院所進行的,應當是根據檢察機關所移交的證據和案件的審理情況來進行判斷的,這與前期所採取的一些措施並無直接關聯性,比如說採取取保候審的措施不會影響後期定罪量刑。
【法律依據】(1)《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定》規定,被取保候審人在取保其間沒有違反規定,也沒有故意重新犯罪的,在解除取保候審、變更或者刑罰的同時,縣級以上執行機關應當製作《退回保證金決定書》,通知銀行如數退還保證金。
(2)第二十六條規定:保證金的收取、管理、沒收或者退還,應當按照本規定和國家的財經管理制度執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坐支、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吞保證金,對違反規定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刑事處罰。
(3)第二十七條規定: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規定,擅自收取、沒收或退回保證金的,依照有關法律或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責任。
Ⅶ 酒駕擔保人需承擔什麼責任
酒駕到法院後擔保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如下: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保證人應當履行的義務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定,發現其可能或者已經發生違反該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十二條:
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
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任何一個保證人承擔全部保證責任,保證人都負有擔保全部債權實現的義務。
第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證人不得行使前款規定的權利:
(一)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
(二)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
(三)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的。
(7)刑事訴訟法55條內容擴展閱讀:
酒駕和醉駕處罰新規定:
1、酒後駕駛,暫扣6個月駕駛證,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此前曾因酒駕被處罰,再次酒後駕駛的,處10日以下拘留,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駕駛證。
2、醉酒駕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3、酒後駕駛營運車輛,處15日拘留,並處5000元罰款,吊銷駕駛證,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4、醉酒駕駛營運車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重新取得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車輛。
5、酒後或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Ⅷ 取保候審
取保候審
1.取保候審的適用對象
《刑事訴訟法》第5l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視居住: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由公安機關執行。
2.取保候審的保證方式
《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因此,取保候審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保證人保證方式(1-2人);另一種是保證金保證方式(現金1000元以上)。對同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決定取保候審的,不能同時適用保證人保證和保證金保證。
3.保證人的條件(《刑事訴訟法》第54條)
(1)與本案無牽連;
(2)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
(3)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未受限制;
(4)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
4.保證人的義務(《刑事訴訟法》第55條)
(1)監督被保證人遵守本法第56條規定的在取保候審期間應當遵守的規定;
(2)發現被保證人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違反該規定的行為的,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被保證人違反本法第56條規定的,保證人未及時報告的,縣級以上的執行機關可以決定對保證人處以罰款(1000元以上,20000萬元以下),構成犯罪的承擔刑事責任。
5.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遵守的規定(《刑事訴訟法》第56條)
(1)未經執行機關批准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2)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3)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4)不得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
被取保候審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前款規定,已交納保證金的,沒收保證金,並且區別情形,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提出保證人或者監視居住、予以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審期間未違反前款規定的,取保候審結束的時候,應當退還保證金。
Ⅸ 酒駕到法院後擔保人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酒駕到法院後擔保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如下: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保證人應當履行的義務是:監督被保證人遵守《刑事訴訟法》第56條的規定,發現其可能或者已經發生違反該條規定的行為的,應當及時向執行機關報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
第十二條:
同一債務有兩個以上保證人的,保證人應當按照保證合同約定的保證份額,承擔保證責任,沒有約定保證份額的。
保證人承擔連帶責任,債權人可以要求任何一個保證人承擔全部保證責任,保證人都負有擔保全部債權實現的義務。
第十七條:
當事人在保證合同中約定,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由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為一般保證。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保證人不得行使前款規定的權利:
(一)債務人住所變更,致使債權人要求其履行債務發生重大困難的
(二)人民法院受理債務人破產案件,中止執行程序的
(三)保證人以書面形式放棄前款規定的權利的。
(9)刑事訴訟法55條內容擴展閱讀:
酒駕和醉駕處罰新規定:
1、酒後駕駛,暫扣6個月駕駛證,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此前曾因酒駕被處罰,再次酒後駕駛的,處10日以下拘留,並處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吊銷駕駛證。
2、醉酒駕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3、酒後駕駛營運車輛,處15日拘留,並處5000元罰款,吊銷駕駛證,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4、醉酒駕駛營運車輛,由公安機關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0年內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重新取得駕駛證後,不得駕駛營運車輛。
5、酒後或醉酒駕駛,發生重大交通事故,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吊銷駕駛證,終生不得重新取得駕駛證。
參考資料:網路-擔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