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991年民事訴訟法未規定的制度

1991年民事訴訟法未規定的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6-09 08:20:25

1. 高分懸賞!!簡述最新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與原來文本有哪些大的變動

亮點一:細化再審事項明確權利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5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決定》將其具體化為13項,包括: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此外還增加一款,「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亮點二:提高法院審級減少質疑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訴可以有兩種選擇:向原審法院或上一級法院提起。而《決定》明確規定當事人申訴只有一種選擇:向原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提起。

亮點三:明確相關期限減輕訟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再審的一些期限如審查時間等並沒有規定,而《決定》明確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作出再審或駁回申請的裁定。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由本院院長批准。
此外還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

亮點四:延長申訴期限著力糾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個例外規定,即「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解讀】

應該說,對於當事人而言,用二年的時間去發現一個案件的錯誤,在時間上應該足夠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再審事由確實是在二年之後發現或出現的,如果拘泥於「二年內」的規定,就不能申請再審,這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因此需要針對一些特殊情況作出例外規定以適當延長申請再審的期間。
《決定》正是拋棄了原有規定一刀切的做法,作出了兩類情況的例外規定:一是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二是二年後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這兩種例外都是合情合理的:就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而言,首先,這不是當事人所能掌控或預料的;其次,在此期間,當事人也不存在怠於行使申訴權利的情形,所以不能以期限規定來懲罰或督促當事人;再次,既然法律文書都已經被撤銷或變更了,說明原來的判決或裁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還不允許當事人申訴,不合情理。
法官在審理中的有違公正或廉潔的行為而言,主要是因為這些行為大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的可能在幾年之後才會被發現,因此在發現後理應賦予當事人申訴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例外情形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即當事人必須「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否則視為棄權。

亮點五:完善檢察監督加強救濟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檢察院應當提起抗訴的4種情形,《決定》將其修改的與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一致,即將4種情形細化為13種情形,並加上另外一款規定。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檢察院抗訴後法院多長時間內裁定再審沒有規定,《決定》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

舉措一 協助執行單位負責人拒不協助可拘留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強制措施,即法院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解讀】

執行難不是法院一家的問題,僅靠法院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與協助。比方說,查詢、凍結或劃撥被執行人的賬戶資金就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配合。但是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協助執行單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情況,僅僅規定法院可以對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進行罰款,強制措施單一,震懾力度不夠,致使司法實踐中屢屢出現協助單位拒絕協助的情況。而《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從對身外之物的處罰轉到了對人身自由的拘束,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從而有利於促使有關單位積極履行協助執行義務。

舉措二 「老賴」被罰額度提高至10倍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決定》將金額提高了十倍,即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

【解讀】

罰款作為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違法成本,對於執行程序的順利進行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問題是原有的罰款額度是在16年前制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罰款額度過低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缺點逐漸暴露,使得司法實踐中不少被執行人寧願被罰款也要轉移、隱匿財產以逃避債務拒絕履行。《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罰款額度對於協助執行人同樣適用。

舉措三 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可管轄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解讀】

對於執行管轄,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第一審法院有資格管轄,不是很符合效率和效益原則,因為有些案件(比方指定管轄的案件)中被執行人的財產或住所均不在第一審法院轄區內,這就需要到異地執行。而異地執行,尤其是跨省市執行,不僅會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往往還會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嚴重的還會遭遇暴力抗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委託執行制度,但由於司法實踐中往往將委託執行的案件仍視為原執行法院的案件,致使被委託法院積極性不高,執行效果不佳。而《決定》增加的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彌補了這一不足,通常情況下,就給付金錢或交付財產的案件而言,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更方便採取執行措施,更容易掌握被執行人財產的變動情況,也更有利於節約執行成本。這樣一來,債權人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執行法院,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將更有利於債權的實現。此外,《決定》明確了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要與第一審法院同級,使得實際操作中更容易准確確定執行法院。

舉措四 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提出執行異議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決定》不僅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進行了完善,明確了相關期限,增加了一條處理方式,即「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還專門增加了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執行異議制度:「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解讀】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執行中難免會出現執行人員違法執行、不當執行、拖延執行、消極執行以及執行錯誤等現象,為此就需要提供程序上的執行救濟。
根據原有規定,只有案外人可以提出執行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只能通過申訴等渠道向法院反映問題,由於缺乏明確的程序,法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有時顯得比較隨意,導致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及時、充分地得到救濟。
而《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填補了民事訴訟法中對違法執行進行程序救濟的法律空白,標志著我國執行救濟法律制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同時,《決定》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的完善也值得稱道,明確的期限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而賦予案外人通過訴訟維護自己實體權益的權利也更具合理性。對案外人而言,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異議涉及自身的實體權利義務,另行提起訴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對法院而言,可以保障爭議雙方進行充分的言詞辯論以查明案情,而且由於訴訟不必與原來的案件糾纏在一起也可以更好地梳理矛盾,解決糾紛。

舉措五 六個月內未執行的可變更執行法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當事人如何如應對法院拖延執行的情況缺乏規定,《決定》對此予以了規定,即「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解讀】

當前執行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的干擾。特別是在對本地的被執行人比如企業等地方納稅或用工大戶進行執行時,地方黨委政府為了本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或職工就業,難免會以批條子、打招呼等方式對法院執行工作進行干擾,而當前法院在人財物方面都受制於地方,再加上地緣關系形成的「熟人社會」,在面對這些情形時執行法院往往處於一個十分尷尬或無奈的境地,致使出現拖延執行、消極執行、變通執行、折扣執行等種種不合規定的情況。

由於當前這種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以及「熟人社會」的大環境難以一時改變,因此擺脫當前執行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變更執行法院以盡量減少或排除出這種大環境的干擾。雖然根據原規定,上級法院可以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但是目前執行實踐中的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等做法,主要是由上級法院依職權決定,具有被動性和不敏感性,申請執行人雖然能通過申訴等渠道提出要求,但並不必然啟動相應程序,而且由於缺乏明確法律規定以及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上級法院對一些受干擾的案件往往難以及時提級或指定執行。一般情況下,申請執行人對自己的權益最為關心,對案件的執行情況有最切身的體會,更具主動性和敏感性,因此在出現拖延執行等異常情況時,有必要賦予其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而《決定》的修改顯然符合這一理念,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未完待續)

提要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
■《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
■《決定》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

舉措六 兩級高院可設立執行機構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而《決定》將其擴展為「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
【解讀】
由於考慮到絕大部分執行案件都集中在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以及精簡機構的需要,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可以設立執行機構。但是從現有情況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擔負著一定的判決或裁定執行工作,另外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負責著對下級法院執行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而在其中設立執行機構,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指導、監督和協調,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整體部署,有利於緩解「執行難」問題。
此外,就實際情況來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大都根據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設立了執行機構,只是還沒有法律上的正式名分而已。因此,《決定》將設立執行機構的職權擴展到所有法院,不僅考慮到了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設立執行機構的現實必要性,也給已設的執行機構一個名正言順的法律名分,對於完善執行機構,加強執行工作和推進執行機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舉措七 申請執行的期限延長為二年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而《決定》統一規定為「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而且明確「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舉措八 特殊情況下可立即強制執行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補充規定,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舉措九 未如期履行義務須報告個人財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被執行人是否需要報告個人財產沒有規定,《決定》則增設了財產報告制度:「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舉措十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可被曝光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些促使當事人履行判決裁定的措施,如支付遲延履行金。《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對於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威懾力度:「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2. 民事訴訟法

迴避制抄度,是指審判人員和其他法襲定人員在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退出對本案審理的制度。迴避制度是為了保證案件獲得公正審判而設立的一項制度,只是為了讓庭審公正而盡大可能設置的程序,針對審判人員這類主體。
證人作證即是證人的權利也是證人的義務。《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
證人出庭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是法院還原事實真相的重要證據,符合證據特性的證人證言客觀性交強,不適用迴避制度。
證人在出庭作證以前,不得參與庭審的旁聽程序,否則庭審過程會對作證產生影響,導致程序不合法。一般來說,證人在開庭之時會在審判庭外等候(有條件的可能去單獨的證人等候區域)。

3. 新民事訴訟法的介紹

民事訴訟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重要的基本法律。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是1991年通過施行,分別於2007,2012年進行兩次修正。同時,《民訴解釋》也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本次修正結合了實踐中的難點、熱點問題,切實解決了訴訟中的現實困難。 具體而言,有以下十大亮點:


亮點一:關於管轄

1、管轄方面修改了協議管轄規定,增加了「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明確了將協議管轄的范圍由合同糾紛擴展至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把因履行合同競合產生的侵權糾紛也收納進來。

2、增加了默示管轄規定。該制度需三個基本條件:當事人未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當事人應訴答辯,應訴管轄不得違反專屬管轄和級別管轄的規定。

3、修改了上下級法院移交管轄制度。按2007年民訴法規定,上級法院既可審理下級法院管轄的案件,也可將其管轄的案件交下級法院審理,這種規定極易導致地方保護風險的增加。此次修改,增加了「確有必要」和「其上級法院的批准」的條件。

亮點二:關於公益訴訟

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公益訴訟的條件、管轄法院、告知程序、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關系以及公益可以和解、調解等具體操作程序予以明確。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目前法律規定,我們認為,目前民訴法中可以公益訴訟的主體即「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是「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和「消費者協會」。

亮點三:關於第三人撤銷之訴

增加了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民訴解釋》就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應提交的證據材料、審理程序、不予受理的情形等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值得關注的是:一是提起的期限是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這六個月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間一樣,都是不變期間,不適用延長、中止、中斷的規定。二是管轄法院,第三人應當向作出該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亮點四:關於舉證時限及逾期舉證

證據部分增加了證據時限制度。此前,《證據規定》等對於當事人未在舉證期限內提供證據的,一律發生失權效果的規定,過於嚴苛。此次修改,關於舉證期限:應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確定,可由當事人協商經法院准許,法院確定一審普通程序不少於十五日(此前的規定是三十日),二審不少於十日,期滿後的反駁證據等法院可酌情確定期限。關於逾期舉證救濟:一是只要當事人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原則上法院都應准許,但要審查是否「確有困難」情形;二是為逾期提供證據的當事人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說明理由等;三是分層次設置了逾期舉證的後果,據情節的不同適用訓誡、罰款直至證據失權(但該證據與案件基本事實有關的,人民法院應當採納)三種不同的後果。

亮點五:關於證人證言

關於證人,新民訴對「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採用並補充了《證據規定》的部分內容。如:證人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不僅限於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這是在范圍上進行了擴展,更符合實際。同時,在《民訴解釋》中規定: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此前規定為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十日前提出);增加了法院依職權通知證人出庭作證、證人拒絕簽署保證書的,不得作證等內容。

亮點六:關於專家輔助人

「專家輔助人」,在訴訟中的功能是:協助當事人就有關專門性問題提出意見或者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回答審判人員和當事人就鑒定意見或有關專門性問題的詢問、與對方當事人申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對質。新民訴提出的鑒定人與專家輔助人並存的「雙層」專家證據制度,既能維持鑒定人中立立場,又能對鑒定人的行為和作用形成有效制約,防止鑒定人過度介入訴訟,有利於法官作出更客觀的判斷。

亮點七:關於小額訴訟

增加小額訴訟制度。小額訴訟程序,簡言之是簡易程序的再簡化,其是與普通程序、簡易程序三者並列的獨立訴訟程序。《民訴解釋》就小額訴訟規定的更加詳細,如以不完全列舉的方式明確了適用該程序審理的范圍、糾紛類型(大前提是金錢給付的案件)以及不適用的范圍、類型。值得注意的是為了保障效率,對適用小額訴訟程序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

亮點八:關於司法確認

增加調解協議確認制度,該制度是指對於涉及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糾紛,經具有調節職能的組織調解達成具有民事合同性質的協議後,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到人民法院申請確認調解協議的法律效力的一種新的案件類型。新民訴規定:提出時間系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主體系雙方當事人共同提出,管轄法院系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法院。

亮點九:關於實現擔保物權程序

增加擔保物權實現制度。申請人系抵押權人、質權人、留置權人以及抵押人、出質人、財產被留置的債務人或者所有權人等;管轄法院系「擔保財產所在地或者擔保物權登記地基層法院」等。另外,擔保物權實現案件的具體程序:提出申請,同時提交《民訴解釋》第三百六十七條規定的材料,法院受理後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一條規定內容進行審查,並依據《民訴解釋》第三百七十二條的規定作出處理。值得注意的是裁定生效後,申請人即可申請強制執行。

亮點十:關於檢察建議

增加檢查建議制度。目前,進入再審有三個渠道:一是人民法院依職權再審;二是當事人申請再審;三是抗訴再審。就新民訴審判監督程序規定看,「法院糾錯先行,檢察院抗訴斷後」以及「在窮盡審判監督救濟渠道之後,再啟動檢查監督機制」是得到了立法機關的認可。在檢察機關作出提出或者不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得再次向檢察機關申訴。此時,當事人也不得向人民法院再次申請再審或申訴。也就是說,所有程序終結。實際上,我國的有限再審制度是通過法院處理一次、檢察院處理一次所達到的。

4.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487條是什麼時候發布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版法院審權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法條鏈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487條。

  1. 人民法院凍結被執行人的銀行存款的期限不得超過一年,查封、扣押動產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年,查封不動產、凍結其他財產權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年。

  2. 申請執行人申請延長期限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查封、扣押、凍結期限屆滿前辦理續行查封、扣押、凍結手續,續行期限不得超過前款規定的期限。

  3. 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辦理續行查封、扣押、凍結手續。

5. 比較起訴上訴申訴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申訴制度是中華法文化中極具特色的一項制度,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已經產生了申訴制度的最初雛形,如「路鼓」與「肺石」之制。歷代統治者為了平息民怨,穩定階級統治,冤情告申訴制度建立完備,在漫長的訴訟歷史中,「有錯必糾說」成為了申訴制度的理論基礎。對於申訴的性質,理論界認為有兩大類,一類是非訴訟性的申訴,主要是對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某些處理決定不服而提起申訴,不涉及訴訟程序,不屬於訴訟行為,只是一般意義的民主憲政權利,如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申訴權、《公務員法》第十五章規定的申訴;一類是訴訟性的申訴,主要是對生效判決、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申訴,由訴訟案件引起,申訴處理原則和程序都按刑事訴訟法或行政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是一種訴訟行為,是民主憲政權利在訴訟中的具體化,如《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的申訴。在此,本文只討論後一種申訴,即訴訟性的申訴。

當事人申請再審制度,在我國法律規定中,正式確立於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將原來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但在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五)項仍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對此處的「申訴」,1991年《民事訴訟法》沒有作詳細規定,直到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才將此款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至此,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生效判決、裁定不服,提出的是再審申請,而不是申訴。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對「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當事人也可以向原審申請再審。因此原審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面臨的民事申請再審案件將會增多。對於立案部門來說,做好刑事、行政案件的申訴案件、民事申請再審案件的立案工作非常重要。本文試圖從立案審查的角度,分析民事申請再審與刑事申訴、行政申訴的區別,以期更好地開展立案審查工作。

一、提交訴狀不同

1、刑事申訴

根據《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三百七十二條的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訴,應當提交申訴狀,寫明當事人的基本情況、聯系方式及申訴的事實與理由。因此,對於刑事申訴,申訴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刑事申訴狀」。

2、行政申訴

對於行政申訴應提交的訴狀,我國《行政訴訟法》沒有作出規定,按理應提交的是「行政申訴狀」。但是《行政訴訟法》解釋卻沒有申訴的規定,而是在第七十三條用「申請再審」來表述。因此,筆者認為,對於不服生效的行政判決、裁定,向人民法院提交「行政申訴狀」或「行政再審申請書」均可。

3、民事申請再審

按《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三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因此,對於民事申請再審,應當提交「民事再審申請書」。若當事人提交的是「民事申訴狀」,應向其釋明讓其更改為「民事再審申請書」。

二、申請主體不同

1、刑事申訴

按《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的規定,有權提起申訴的人是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按《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三百七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案外人認為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侵害其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申訴。因此,有權提起刑事申訴的主體有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以及案外人。

2、行政申訴

按《行政訴訟法》及其解釋的規定,有權提起行政申訴的只有當事人,案外人不可提起行政申訴。

3、民事申請再審

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的規定,有權提起民事再審申請的是當事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確定的執行標的物主張權利,且無法提起新的訴訟解決爭議的,可以向作出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因此,有權提起民事再審申請的有當事人及案外人。

三、申請客體不同

1、刑事申訴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刑事申訴的客體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2、行政申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二條及《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七十三條,行政申訴的客體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有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調解協議內容違反法律規定的生效行政賠償調解書。

3、民事申請再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及二百零一條的規定,民事申訴再審的客體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以及有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調解協議內容違反法律的生效調解。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事訴訟法》意見第208條的規定,對不予受理、駁回起訴的裁定,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而根據《民事訴訟法》意見第207條、209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規范人民法院再審立案的若干意見(試行)》(以下簡稱《人民法院再審立案意見》第十四條的規定,以下民事案件的再審申請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依照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破產還債程序審理以及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審理後維持原判的案件;(2)人民法院裁定撤銷仲裁裁決和裁定不予執行仲裁裁決的案件;(3)人民法院判決、調解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但當事人就財產分割問題申請再審的除外。

四、申請期限不同

1、刑事申訴

現行《刑事訴訟法》及其解釋對刑事申訴的期限沒有作出規定,但在《人民法院再審立案意見》第十條規定了刑事申訴一般在刑罰執行完畢兩年內提出,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以超過兩年提出申訴:(1)可能對原審被告人宣告無罪的;(2)原審被告人在本條規定的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訴,人民法院未受理的;(3)屬於疑難、復雜、重大案件的。

2、行政申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七十三條的規定,對生效判決、裁定申請再審,應當在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但對生效的行政賠償調解書,「可以在二年內」申請再審,沒有規定起算時間。根據《行政訴訟法》解釋第九十七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有關規定。對生效民事調解書申請再審的起算時間,根據《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解釋》第五條的規定,亦為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因此,對生效行政賠償調解書提出申訴,亦應在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

3、民事申請再審

按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條、第二百零五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該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以下情形,應該在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提出:(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3)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4)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另外,根據《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解釋》第二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的六個月期限,不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

對於案外人申請再審,根據《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解釋》第五條的規定,「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申請再審。因《民事訴訟法》已修改,筆者認為,對於案外人申請再審的期限,除了上述條款規定外,還不應超過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最長期限即六個月,因此,案外人申請再審,應為「可以在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或者自知道或應當知道利益被損害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五、管轄法院不同

1、刑事申訴

根據《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三百七十三條的規定,刑事申訴由終審人民法院審查處理。但二審法院裁定準許撤回上訴的案件,申訴人對一審判決提出申訴的,可由一審法院審查處理。未經終審法院審查處理的疑難、復雜、重大案件也可由上一級人民法院審查處理。 根據《刑事訴訟法》解釋第三百七十四條的規定,對死刑案件的申訴,可以由原核準的人民法院直接審查處理,也可以交由原審人民法院審查。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寫出審查報告,提出處理意見,層報原核準的人民法院審查處理。

2、行政申訴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二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上一級人民法院提出行政申訴。

3、民事申請再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對於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對於案外人申請再審,根據《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解釋》第五條的規定,應當向做出原判決、裁定、調解的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希望能幫助到您,謝謝。

6. 二審終審後,向高院提出申訴。法院回復申訴有時間期限嗎

具體情況要看當事人屬於那種類型的案件申訴,我國目前暫無申訴制度,只有再審申請,具體相關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將原來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

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將此款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生效判決、裁定不服,提出的是再審申請,而不是申訴。

《中國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七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三個月以內審結,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六個月。

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對需要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應當自接受抗訴之日起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期限適用前款規定。

根據《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 第二十二條 審查結案的案件,應當將審查結果告知申訴人。對調卷審查的,可以製作刑事申訴審查結果通知書,並在十日以內送達申訴人。

第二十四條 審查刑事申訴,應當在受理後二個月以內作出審查結案或者立案復查的決定。調卷審查的,自卷宗調取齊備之日起計算審查期限。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經部門負責人或者檢察長批准,可以適當延長審查期限。

第三十六條 復查刑事申訴案件,應當在立案後三個月以內辦結。案件重大、疑難、復雜的,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對交辦的刑事申訴案件,有管轄權的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收到交辦文書後十日以內立案復查,復查期限適用前款規定。逾期不能辦結的,應當向交辦的上級人民檢察院書面說明情況。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七十五條對立案審查的申訴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作出決定,至遲不得超過六個月。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刑事裁判申訴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七條對不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的申訴復查終結後,應當製作《刑事申訴復查通知書》,並在十日內送達申訴人。

(6)1991年民事訴訟法未規定的制度擴展閱讀: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服刑人員刑事申訴案件有關問題的通知》第二點 接受移送的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對於本院管轄的服刑人員申訴,應當受理和辦理,並在結案後十日內將審查或者復查結果通知移送的人民檢察院。因案情復雜,在三個月內未辦結的,應將審查或者復查情況通知移送的人民檢察院。

在申訴案件辦理過程中,接受移送的人民檢察院刑事申訴檢察部門需要進行提審服刑人員等調查活動的,移送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予以協助配合。

根據《人民檢察院控告、申訴首辦責任制實施辦法(試行)》第七條首辦責任部門應在收到控告、申訴材料後一個月內將辦理情況回復控告申訴檢察部門,三個月內回復辦理結果。逾期未能回復辦理結果的,應說明理由,並報經主管檢察長批准後,可適當延長回復期限,但辦理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

根據《人民檢察院復查刑事申訴案件規定》

第十九條對被害人不服不起訴決定七日內提出的申訴,作出不起訴決定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收到申訴材料後三日內,將申訴材料連同案卷一並移送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人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的,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收到申訴材料後三日內調卷復查。下級人民檢察院收到調卷函後,應在三日內將案卷寄出。

第二十八條對不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決、裁定的申訴復查後,不論決定是否提出抗訴,均應製作《刑事申訴復查通知書》,並在十日內通知申訴人。

第二十九條對不服人民檢察院決定的刑事申訴案件復查終結後,應製作《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並在十日內送交申訴人、原案被處理人和有關部門。

7. 以下哪個是1991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訴訟案件審理程序

您好,您要問的是否為:
下列哪些是1991年頒布實行的《民事訴訟法》(內2007年修正)規定的訴訟案件的容審判程序?
A. 普通程序
B. 二審程序
C. 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審理程序
D. 小額訴訟程序
正確答案:AB
解析普通程序、二審程序和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審理程序都屬於1991年《民事訴訟法》(2007年修正)中已有規定的程序,但是認定財產無主案件適用特別程序,屬於非訴案件,並不是「訴訟案件的審判程序」,故A、B項正確。C項,認定財產無主案件審理程序是屬於非訴程序,並不屬於審判程序,C錯誤。D項,2007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並沒有規定小額訴訟程序,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新增加了這一內容,故D錯誤。綜上所述,本題答案為AB項。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條

第二百四十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沒有住所的外國人、無國籍內人、外國容企業和組織委託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或者其他人代理訴訟,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寄交或者託交的授權委託書,應當經所在國公證機關證明,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或者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該所在國訂立的有關條約中規定的證明手續後,才具有效力。

9. 對志願兵處理不公是否能對原部隊申訴

可以申訴的。
當事人申請再審制度,在我國法律規定中,正式確立於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1991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八條的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將原來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但在第一百一十一條第(五)項仍規定:「對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按照申訴處理,但人民法院准許撤訴的裁定除外。」對此處的「申訴」,1991年《民事訴訟法》沒有作詳細規定,直到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才將此款的「申訴」改為「申請再審」。至此,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對生效判決、裁定不服,提出的是再審申請,而不是申訴。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對「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當事人也可以向原審申請再審。

10. 論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制度

我國現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程序較為簡捷,解決矛盾快,曾被西方國家譽為「東方經驗」而加以學習借鑒。然而,由於關於制約和監督這項制度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較為滯後,當前已經暴露出許多諸如因違反自願、合法原則而導致調解案件質量不高等問題,本文試想從促使民事訴訟調解制度健康發展的角度就面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對策方面作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面臨的問題

具有關資料不完全統計,湖北某中級法院全市2000年審結民事案件16500起,其中調解結案7920起,佔48%;當事人後來申請強制執行調解書和申請再審的3168起,占調解結案的40%。由此看出,不履行調解協議的比例較大,這就促使我們必須對民事訴訟調解結案質量和調解制度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索。

該院通過隨機抽樣調查100名具有民事審判經歷的法官、100名律師關於現行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的意見,結果有55%的法官和62%的律師認為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還突出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1、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民事權利,因為調解的成功往往是以權利人作更多的讓步為代價的。

2、不利於提高審判工作質量,因為客觀上調解往往不需要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只要當事人能達成協議就行,由此造成部分是非不分甚至違法的調解案件。

3、不利於培育當事人法律觀念和誠信觀念。調解中往往是合法有理的當事人向違法無理的當事人讓步,讓步方會認為執法不嚴,老實人吃虧;沒有讓步或讓步較少的一方往往認為投機取巧、不講誠信可以矇混過關,甚至可以獲取更大的利益。

4、不利於當前倡導的對抗式的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以上主要問題還是不自願調解、違法調解現象比較突出,且難以被發現和受到追究。因為他們屬於「隱形」違法,即除法官、當事人心知肚明以外,其他人或機關難以察覺。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官獨立調解審判難,外界因素干擾作用較大,地方、部門保護主義作崇;二是法官素質不高,有很大一部分沒有受過審判專業訓練;三是關於監督制約法官和當事人遵守「自願、合法和查明事實分清是非」調解原則的法律規定甚少,調解程序過於簡單導致法官隨意性很強,等等。但主要的客觀原因還是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制度缺乏監督機制,也是本文想重點探討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再審條件過窄,如案外第三人、原審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檢察機關都無權提請再審。譬如甲訴乙離婚案件,甲、乙針對財產房屋分割等問題已達成調解協議,但有意或者無意侵犯了乙兄丙的房屋所有權或者居住權,丙事後訴至法院。從實體上看,法院應再審改判;但從程序上看,法律沒有賦予案外第三人的申請再審權,從而無法啟動糾錯改判程序。

2、調解生效後,當事人既使反悔也無上訴權,缺乏上級法院的監督。

3、調解無審級限制,任何審判階段都可以調解。當一審判決結果對當事人雙方都不利時,當事人雙方往往不顧損害國家、集體或者他人的利益,合意推翻原判決,通過二審調解來修正彌補給他們帶來的不利,從而致使調解不合法,損害了司法機關裁判的嚴肅性。

4、缺乏確保調解原則實現的具體監督措施。如調解原則規定調解必須查明事實、分清是非,但調解書又不要求寫明調解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政策依據。

5、對法官違法調解和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以及他人合法權益達成調解協議缺乏監督制約的法律規定。

6、調解協議和調解書的內容重復且缺乏法律權威性。

主觀原因是法官的素質不高,特別是由於法官的主觀心理作崇,也直接影響調解案件質量,其主要表現在:

1、偏袒心理導致法官壓服式的非自願調解。偏袒一方當事人,利用審判職權採取壓制、脅迫等辦法迫使另一方當事人放棄部分權利,使雙方當事人往往達成一個表面上自願合法其實並不公正的調解協議,其實讓步當事人是啞巴吃黃連,有苦在心裡。

2、功利心理導致法官「和稀泥」式的無原則調解。調解結案快捷又安全,得不到上級法院的監督,導致部分法官不履行審查調解協議的職責,不管調解協議是否合法,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是否應該受到追究,只要能夠調解結案,就促使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甚至有時將這些違規違法行為作為調解的籌碼。這種「和稀泥」式調解,往往導致達成協議後當事人(包括第三人)反悔,協議不能履行,拖延了訴訟,同時也助長了違法犯罪,削弱了法律的懲戒功能。

3、趨利避害心裡導致馬拉松式的無限期調解。拿得準的案件,調不好就判,甚至不調就判,片面追求訴訟效率;拿不準的、難判的案件拖著不判,調解結案。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調解不成的應及時判決,但沒有限制調解期限。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調解的成功最終依賴於當事人雙方同意,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法官必須遵循調解自願原則。但法官在調解過程中自始至終起著主導作用,當事人處於受支配地位。這種客觀上的主從關系,決定了民事訴訟調解監督機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實踐中,在如何正確處理既要充分遵循當事人處分權又要充分行使民事裁判權的關系方面,確實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督措施。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民事訴訟調解制度改革的方向應該是:第一階段即近階段應該在強化當事人「權利應受保護,義務應當履行」的觀念上下功夫,完善關於確保調解原則實現的監督性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第二階段逐漸形成一種有利於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主、審判干預為輔的訴訟和解審判機制;第三階段通過嚴格調解監督程序,簡化判決審理程序,從程序和實體上不斷縮小調解和判決的距離,最終完成民事審判方式由傳統的「調解型」向「 判決型」的轉變。近階段完善民事訴訟調解監督的法律規定或司法解釋應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一)明確調解范圍

用排除方法明確民事訴訟調解范圍,不適用調解的幾類案件有:

1、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案件;

2、受害人未參與訴訟的案件;

3、有一方不同意調解的案件;

4、調解協議違反法律法規的案件;

5、適用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還債程序的案件;

6、民事行為無效應當採取罰款、追繳或其它民事制裁的案件;

7、以當事人無處分權為標的的案件。

(二)補充完善能夠確保「自願」原則實現的規定。

當事人自願調解是法院調解的本質要求。如果讓步是自願作出的,無論讓步的幅度有多大,也不會與合法性發生沖突。但若讓步並非出於權利人的自願,而是在法官或者另一方當事人或明或暗的強制下不得已而作出的,則調解協議的合法性就值得懷疑。因此,法院調解工作能否健康發展,調解功能能否真正有效發揮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夠保證自願原則實現的法律監督措施。

1、明確規定禁止當事人之間採取以強凌弱、威逼要挾等不正當手段達成所謂的調解協議;禁止法官採取強迫、威脅、施壓、拖延等方法讓當事人產生心理壓力從而接受調解協議。將此作為司法解釋讓當事人知曉很重要。因為在調解無效即行判決時,當事人往往擔心拒絕調解會招致法官作出不利於自己的判決,因此,最後只好違背意願地迎合法官的調解意見。

2、規定調解書生效後,有充分證據證明另一方當事人有欺詐、脅迫行為,直接影響一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達,調解書的履行對一方當事人明顯不公,一方當事人可以提出反悔,要求法院判決。

3、規定受案時應告知當事人雙方的申請調解權,並要求願意接受調解的在法定時間內必須遞交書面申請,有一方當事人不書面申請調解的逕行進入判決程序。這一規定主要是保障尊重原告的訴權,有效防止法官壓服原告搞變相調解、行政和解和非自願撤訴。

4、規定調解書必須簡要寫明調解的過程和當事人放棄讓步的權益內容,以約束法官和當事人必須遵循自願調解的原則,同時敦促當事人積極履行調解書所規定的義務。

5、規定調解書必須寫明若一方當事人遲遲不履行調解書所規定的義務,則另一方當事人可申請追加執行原在調解過程中已經讓步放棄的合法權益部分。過去,合法權益受損失一方當事人為了盡快實現自己的訴訟目的,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作出較大的放棄,但對方當事人為了拖延時間作出虛假承諾,而達成所謂的調解協議。當調解生效,便拖著不履行,這就從根本上失去了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意義。根據現有的法律規定,受損當事人已無法申請執行原來因調解放棄的合法權益,而被申請執行人以合法的方式從而侵佔了這部分不屬於自己的利益。

6、規定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制度,確保他們真正自願地和對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弱勢群體在訴訟費用、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等方面都處於劣勢地位,往往受對方當事人脅迫而妥協答應實際上不平等的調解協議。法院應該視其困難情況在訴訟費用和法律咨詢等方面予以援助,以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三)補充完善能夠確保「合法」原則實現的法律規定。

1、規定調解書生效後,對當事人有證據證明法官在調解過程中出現違反法定程序或審判紀律,導致調解協議明顯不公的,所附條件未成就或所附期限屆滿時義務人仍未履行的,當事人(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反悔,要求法院裁定調解無效,再行判決。

2、規定具有下列調解協議內容的調解書無效: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非法行使處分權,直接損害第三人合法權益且無法補救第三人損失的;損害國家、集體、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的;除當事人自願行使處分權的以外,違反實體法規定的;違反公序良俗原則等強行性法律規范的。明確這些司法解釋,讓當事人知曉明白雙方協商調解必須遵循合法原則,也可以引導當事人監督法官調解必須遵循合法原則。

3、規定調解期限。為了提高訴訟效率,避免法官和當事人無故拖延訴訟,無休止調解,在現有審限期內再限制規定調解期限和次數,超過法定調解期限不能達成協議的,逕行判決。離婚案件除外,因為離婚糾紛案件原因復雜,變數很大,如果法律不給予他們極其充足的調解和好的機會,那麼就很有可能導致不該離的離了婚,從而影響社會穩定。

4、規定對惡意調解當事人的處罰條款 。有的案件當事人惡意串通,為逃避債務以訴訟調解方式轉移財產,規避法律責任,損害了國家、集體或他人的合法利益,如假離婚、假抵債、假清償等。對這類調解案件,一旦發現不但裁定調解無效,而且視對其他債權人損害利益大小予以相應的民事處罰;屬於其它部門主管的案件,應該依法移送,否則追究法官的審紀責任。如果對他們不予制裁,那麼就會產生鼓勵違法、自毀法制的負面效應。

(四)補充完善確保「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實現的法律規定。

「查明事實,分清是非」原則有不少學者主張廢棄,筆者不敢苟同,其理由是:該原則可限製法官「和稀泥」調解,確保調解合法、合情、合理;有利於當事人對自身利益的權衡,通過理性思考達成調解協議;有利於調解由諒解性調解向平等性調解的轉變,由庭外調解向庭上調解的轉變。在實踐中遵循該原則查明的事實,應該是重點針對有爭議的事實,對當事人雙方沒有爭議的當然不須查明。過去沒有規定調解書要寫明調解理由和法律依據,考慮的是有利於當事人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提高法官工作效率。但現在某些法官調解不管是非曲直,只要當事人雙方能達成協議就行,造成達成協議的當事人反悔率越來越高,其中不乏有對法律法規和政策信息資源不豐富導致對自身權益合法程度不明的原因。如果我們強化落實這一原則的監督措施,就能促使法官在引導、指導這些信息資源較差的當事人深化理性思考,權衡利弊。現在明確規定調解書必須寫明調解理由或適用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可以解決以上問題。此舉僅僅是給法官在認定事實、研究審查合法合情合理的調解協議方面增加了工作量,但筆者認為這是法官辦理民事訴訟案件應有的題中之意。如果法官可以不弄清事實,不分清是非,那可真是糊塗官打糊塗百姓了。

(五)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監督程序的規定。

就目前民事訴訟調解監督問題來看,主要是關於違反調解自願、合法原則兩種情況的再審監督,而這種監督又過於籠統。因此應該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有關規定。

1、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申請再審的主體。案外第三人、檢察機關、原審法院院長及審判委員會、上級法院作為啟動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程序的主體。

2、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條件。當前全國法院正在貫徹落實審判監督會議精神,主要是從嚴掌握再審標准。這里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如何依法合理糾錯?譬如說,調解生效後,當事人發現調解依據的其它判決書已被撤銷,而原調解結果又確實損害了自己的部分利益,當時讓步是因為有判例作依據,出於息事寧人。現在當事人申請再審,筆者認為應當再審,從本質上看原調解已違反了申請當事人的自願。因為關於調解再審和判決再審的標准不可同日可語,因為前者的標準是是否遵守調解原則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第180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提出證據證明調解違反自願原則或調解協議內容違反法律的,可以申請再審」。這個規定過於籠統,實踐中不好掌握。以下幾種情況在審判實踐中確實存在,而又難以啟動再審,應該將其列入現行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條件,因為它們都很有可能導致調解違反自願合法原則,不再審就不知道是否違反了自願、合法原則。

一是審判活動嚴重違反法定程序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如非法剝奪當事人的代理權,公開審理案件未經法庭公開調查即對案件事實予以認定等。

二是審判人員在審理案件中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故意歪曲事實、曲解法律、顛倒是非等違法行為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

三是調解依據的重要證據系一方當事人偽造或一方當事人隱瞞足以影響調解結果的。

四是作為調解依據的有關裁判、調解、公證文書及鑒定結論被撤銷或被推翻且有可能影響調解結果的。

五是調解結果和已生效的裁判、調解結果相矛盾且有可能影響調解原則的。

3、補充完善民事訴訟調解再審的對象及程序。民事調解再審對象,原則上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要針對原調解書涉及有關重大錯誤的方面,如發現原調解書侵害第三人利益的,審理對象應是關於第三人利益的爭議部分。再審管轄程序,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筆者認為,原則上應由再申請人提出申請的法院承擔,除出於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維護司法公正由上級法院指定的以外。

(六)補充完善關於調解程序和調解文書格式要求的法律規定。

過去,雙方當事人在法官的主持下,雖然達成協議簽字了,但並沒產生法律效力。按說這個簽字協議應該是嚴肅而神聖的,然而等到法官製作調解書,當事人雙方都收到且不反悔時才生效。往往雙方收到調解書的時間差較大倒不說,遺憾的是往往一方當事人收到調解書後按照調解協議行事,而後收到的另一方當事人(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反悔,導致損害了一方當事人的權益,也損害了法院裁判文書的嚴肅性。如此結果,製作調解書、還有調解協議並要求當事人簽字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呢?筆者認為,應該廢除調解協議簽字制,建立調解書簽字生效並開庭宣布制。即當事人雙方調解達成協議後,法官不再製作調解協議文書,直接製作調解書,開庭宣布,當事人雙方當即在調解書上簽字生效。若當事人在庭上反悔不簽字,則當庭即行判決。調解生效後不構成法定反悔條件的不許反悔。如此調解程序和文書改革,不但克服了以上弊端,而且還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減少了惡意拖延訴訟當事人的反悔機率;二是維護了調解文書的嚴肅性;三是提高了民事調解訴訟效率。(編輯:王艷婷)

熱點內容
童裝店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1 10:02:53 瀏覽:693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
堅決司法為民 發布:2025-02-01 09:25:50 瀏覽:104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白鴿四 發布:2025-02-01 09:02:24 瀏覽:231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相關法律 發布:2025-02-01 08:13:36 瀏覽:144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