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勞動法關於交通通訊補貼

勞動法關於交通通訊補貼

發布時間: 2022-06-09 10:26:25

A. 通訊補貼計入工資總額嗎

法律分析:1、通訊補貼算工資收入一部分。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2、通訊補貼是不可以扣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私營單位、華僑及港、澳、台工商業者經營單位和外商經營單位有關工資總額范圍的計算,參照本規定執行。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第四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標准支付高於勞動者正常工作時間工資的工資報酬:(一)安排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資報酬;(二)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於工資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資報酬。

B. 通訊補貼算不算工資收入一部分

1、通訊補貼算工資收入一部分。

根據《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四條規定:

工資總額由下列六個部分組成: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

2、通訊補貼是不可以扣除的。

根據《關於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第十三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私營單位、華僑及港、澳、台工商業者經營單位和外商經營單位有關工資總額范圍的計算,參照本規定執行。

(2)勞動法關於交通通訊補貼擴展閱讀:

通訊補貼的范圍是:

按照工資薪金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的項目還有,企業向職工發放的通訊補貼,扣除一定標準的公務費用的數額;企業為員工支付各項免稅之外的保險金,應在企業向保險公司繳付時並入員工當期的工資收入;企業為員工計提年金時均攤到每月計算出的每月應得年金。

C. 勞動法加班時有沒有交通補貼和飯補

【1】《勞動法》第44條,規定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應該支付加班費。回
【2】在加班費的額外,答是否單位支付勞動者交通補貼和餐費補助,

應該看在勞動合同里和勞動者的約定,或者看單位具體規定。
【3】《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沒有具體規定,勞動者在加班時,

單位必須支付交通補貼和飯補。

D. 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

《勞動合同法》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
(一)用人單位回的名稱答、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
(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
(三)勞動合同期限;
(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
(六)勞動報酬;
(七)社會保險;
(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
(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E. 通訊費補貼計入工資嗎

法律分析:可以。但是有一定的限額,一般法人不超過500元,職工不超過300元。

不過通訊補貼記入工資後,計算個人所得稅時,超過計稅工資標準的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四十六條 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

工資水平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國家對工資總量實行宏觀調控。

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八條 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

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第四十九條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第五十條 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五十一條 勞動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喪假期間以及依法參加社會活動期間,用人單位應當依法支付工資。

F. 公司突然取消車補、餐補、話費補貼,是否違反了勞動法,可否申請勞動仲裁

沒有違反勞動法,需要看勞動合同中是否有明確條款決定可否申請勞動仲裁。這些都屬於勞動福利,並非法律強制性的范疇,是否違反這要看勞動合同中有沒有相關條款,如果合同中明確的條款是可以提起勞動仲裁的,如果沒有或很籠統提起仲裁時勞動部門不會受理。
法律分析
因為工資和餐補等是屬於福利待遇范疇,是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確定的內容,並非法律強制規定的內容。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可以通過協商一致的方式予以變更,變更後的內容需要通過書面的形式予以確認,這當然也就包括勞動報酬的約定。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准發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因工資產生糾紛的,屬於勞動爭議。勞動者可以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 勞動者合法解除勞動關系時,用人單位應當一次性付清勞動者的工資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1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未簽訂的,用工滿1個月的次日至滿1年期間,應當按月支付二倍工資。 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發生的下列勞動爭議,適用本法:(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的爭議;(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生的爭議;(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生的爭議;(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生的爭議;(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勞動爭議。

G. 公司交通補貼一般多少

《方案》明確,改革後行政區域內普通公務出行方式由公務人員自行選擇,實行社會化提供,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中央和國家機關補貼標准為司局級每人每月1300元,處級每人每月800元,科級及以下每人每月500元。

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和其他邊遠地區補貼標准不得高於中央和國家機關標準的150%,一般地區不高於130%,同一省(自治區、直轄市)內不同地區補貼標准差距不得超過20%。


交通補貼參改范圍:

1、機構范圍:中央紀委機關和中央各部門,全國人大機關,國務院各部門,全國政協機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各人民團體、群眾團體,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中央和國家機關所屬參公事業單位。

2、人員范圍:在編在崗的司局級及以下工作人員。

3、車輛范圍: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保留必要的機要通信、應急、特種專業技術用車和符合規定的一線執法執勤崗位車輛及其他車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交通補貼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

H. 交通補貼屬於工資還是福利費

交通補貼屬於工資。工資中的交通補貼屬於基本薪酬,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勞動雙方約定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水平,交通補貼屬於勞動者報酬的有機組成內容。
根據相關規定,企業為職工提供的交通補貼、住房補貼、通訊補貼等都已經實行了貨幣化改革,按月按標准支付或者發放是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中;而沒有實行貨幣化改革的,企業發生的相關支出作為職工福利費管理。
當然,交通補貼也要交個人所得稅的,提供發票的話就變成了費用,按福利費處理的話會佔用企業的福利費的。所以若是單獨發放的交通補貼,應計入職工薪酬福利費中的,將會按照工資薪金總額的14%來稅前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七條 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經濟效益,依法自主確定本單位的工資分配方式和工資水平。
第四十九條 確定和調整最低工資標准應當綜合參考下列因素:
(一)勞動者本人及平均贍養人口的最低生活費用;
(二)社會平均工資水平;
(三)勞動生產率;
(四)就業狀況;
(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I. 勞動合同內的交通補助節假日也要發嗎

正式職員也沒有節假日補助,交通也只是出差才有。
交通補貼按照一定的規定進行發放,企業在月末的時候可以直接通過工資的方式進行發放,交通補貼屬於企業給予員工的一種福利費,並且按照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
(9)勞動法關於交通通訊補貼擴展閱讀:
勞動合同,又稱勞動契約、勞動協議。勞動合同是調整勞動關系的基本法律形式,也是確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勞動關系的基本前提,在勞動法中占據核心的地位。
我國《勞動法》第16條第1款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以合同期限為標准,勞動合同可分為三類: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是指勞動合同的有效時間,是雙方當事人所訂立的勞動合同起始和終止的時間,也是勞動關系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時間。

J. 勞動法規定多遠距離有交通費

勞動法沒有強制規定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交通補貼或者提供通勤車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以及與勞動關系有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各國勞動法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大都包括以下基本內容:勞動就業法,勞動合同法,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制度,勞動報酬,勞動安全與衛生的程,女工與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制度,勞動紀律與獎懲制度,社會保險與勞動保險制度,職工培訓制度,工會和職工參加民主管理制度,勞動爭議處理程序以及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查制度等。勞動法最早屬於民法的范圍,十九世紀以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勞動法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日益佔有重要的地位,並逐漸脫離民法而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勞動法——《學徒健康與道德法》,禁止紡織廠使用9歲以下的學徒,並規定工作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2小時,同時禁止做夜班。十月革命後,1918年蘇維埃政府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主義勞動法典,並於1922年頒布了新的《蘇維埃勞動法典》。早在1931年11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蘇維埃工農兵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先後制定了《勞動保險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勞動法律法規,這些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一起,構成了廣義上的勞動法。狹義上的勞動法,僅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熱點內容
六安工傷法律咨詢熱線 發布:2025-02-01 09:44:30 瀏覽:159
河南項城法律咨詢中心 發布:2025-02-01 09:42:55 瀏覽:713
堅決司法為民 發布:2025-02-01 09:25:50 瀏覽:104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白鴿四 發布:2025-02-01 09:02:24 瀏覽:231
醫療事故責任糾紛相關法律 發布:2025-02-01 08:13:36 瀏覽:144
道德經原文PDF 發布:2025-02-01 07:52:38 瀏覽:213
姜婷律師 發布:2025-02-01 07:31:04 瀏覽:697
刑法的保障性 發布:2025-02-01 07:12:19 瀏覽:463
道德經的經典語錄 發布:2025-02-01 07:01:48 瀏覽:728
道德經視頻朗誦 發布:2025-02-01 06:58:22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