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物法訴訟法
A. 《民事訴訟法》的全文內容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 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 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八條 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三條 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十四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十五條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
第十七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第二章 管轄
第一節 級別管轄
第十八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十九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第二十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一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
(一)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案件。
第二節 地域管轄
第二十二條 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第二十三條 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第二十四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五條 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二十六條 因保險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險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七條 因票據糾紛提起的訴訟,由票據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八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航空運輸和聯合運輸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運輸始發地、目的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九條 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條 因鐵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事故發生地或者車輛、船舶最先到達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一條 因船舶碰撞或者其他海事損害事故請求損害賠償提起的訴訟,由碰撞發生地、碰撞船舶最先到達地、加害船舶被扣留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二條 因海難救助費用提起的訴訟,由救助地或者被救助船舶最先到達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三條 因共同海損提起的訴訟,由船舶最先到達地、共同海損理算地或者航程終止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一)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二)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五條 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訴訟,原告可以向其中一個人民法院起訴;原告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節 移送管轄和指定管轄
第三十六條 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受移送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受移送的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依照規定不屬於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不得再自行移送。
第三十七條 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三十八條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第三十九條 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也可以把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下級人民法院對它所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審理。
第三章 審判組織
第四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
陪審員在執行陪審職務時,與審判員有同等的權利義務。
第四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理第二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合議庭的成員人數,必須是單數。
發回重審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審理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原來是第二審的或者是上級人民法院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另行組成合議庭。
第四十二條 合議庭的審判長由院長或者庭長指定審判員一人擔任;院長或者庭長參加審判的,由院長或者庭長擔任。
第四十三條 合議庭評議案件,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評議應當製作筆錄,由合議庭成員簽名。評議中的不同意見,必須如實記入筆錄。
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應當依法秉公辦案。
審判人員不得接受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
審判人員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應當追究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章 迴避
第四十五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前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提出迴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在案件開始審理時提出;迴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後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被申請迴避的人員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前,應當暫停參與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七條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第四十八條 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第五章 訴訟參加人
第一節 當事人
第四十九條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作為民事訴訟的當事人。
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
第五十條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第五十一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五十二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五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第五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第五十五條 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在起訴時人數尚未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發出公告,說明案件情況和訴訟請求,通知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向人民法院登記。
向人民法院登記的權利人可以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推選不出代表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與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商定代表人。
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對參加登記的全體權利人發生效力。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期間提起訴訟的,適用該判決、裁定。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第二節 訴訟代理人
第五十七條 無訴訟行為能力人由他的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法定代理人之間互相推諉代理責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為訴訟。
B.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
第六十四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版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權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
C. 羅馬法由哪幾部分組成
1、人抄法:人法是對在襲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的人的規定,包括自然人、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內容。
2、物法:物法在私法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羅馬法的主體和核心,對後世資產階級民法的影響最大。物法由物權、繼承和債三部分構成。
3、訴訟法: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保護私權的法律手段,相當於後世的民事訴訟。
(3)人法物法訴訟法擴展閱讀:
對社會影響
隨著羅馬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漸影響到國家和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各種法規的及時制定和有效執行,提高了國家各級官吏的辦事效率,規范了他們的從政行為。
裁決了大量的商業糾紛,保護了正當的商業利益;同時還調節了債務,繼承等個人財產關系,減輕了社會各階層關系的緊張程度,有利於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繁榮進步。
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Rudolph von Jhering)說:「羅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文中的第三次征服是指羅馬法對後世各國影響深遠。
D. 材料三 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就繼承了《法學階梯》的人法、物法、訴訟法的體例;而1900年實施的
(1)說明問題:以朱元璋為代表的明代統治者,很注重法律規范的修訂。影響:加回強了君主專制統治;穩定了社會答統治秩序。 (2)結果及原因:《臨時約法》遭到破壞;不適合中國國情,袁世凱掌握擁有實力。1787年憲法成功實施;資產階級力量強大,並掌握國家實權。 (3)關系:羅馬法是近代西方國家法律的源泉。態度:各國政府十分重視法律的制定。如:英國1689年《權利法案》、美國的1787年憲法、法國1875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和德國的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等。 |
E. 論述古羅馬的法制體系
古羅馬法律制度
一、羅馬法的沿革
羅馬法是古代羅馬奴隸制國家從形成到衰亡整個歷史時期法律制度的總稱。它經過長期演變,成為奴隸制社會最發達、最完備的法律體系,對後世各時代法律有很大影響。公元前510年,羅馬進入共和國時期,並在前451——前450年制定了《十二表法》。該法典整理和發展了以往的羅馬習慣法,具有諸法合體的特徵。除《十二表法》外,民眾大會的立法、元老院的立法、行政長官的告示、法學家的解釋都是共和國時期的法律淵源。公元前27年,羅馬實行帝制。到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羅馬法獲得空前發展。其表現為:皇帝的敕令成為法律;法學家「解答」成為重要的法律淵源;非官方和官方法令集問世。公元529年-534年,在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在位和去世後的6年時間里,先後編出《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稱《法學階梯》)、《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律》四部法律匯編,中世紀時期合稱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稱《國法大全》、《羅馬法大全》)。這部法典充滿君主專制主義思想,但是它精確反映了古羅馬帝國的政治法律文化,完整系統地保留了羅馬法的精華,對於歐洲各國法律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具有無以倫比的影響。恩格斯稱之為「第一個世界性法律」。
二、法律的定義和分類
羅馬法學家的研究對羅馬法的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於他們受到歷史的局限和宗教神學觀念制約,在討論法律、法學基本問題時,更多地從自然法原則出發,把宗教、法律、道德混為一談,無法揭示法的本質。在具體的法學研究中,法學家憑借羅馬法中較為成熟的理論,把羅馬法分為公法與私法;成文法與習慣法;市民法、萬民法與自然法;市民法與裁判官法;人法、物法與訴訟法等不同的類別。這些分類不完全科學,但有助於法學研究的發展。
三、羅馬私法的基本制度
羅馬私法的結構和體系是以權利主體,權利客體和私法保護為編制順序,分為人法、物法和訴訟法三個部分。
(一)人法制度。人法是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方面的法律。自然人的法律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家族權三種身份權構成。如果其中的一種或兩種喪失,便成為權利能力不完全的人,羅馬法稱為「人格減等」。當時在羅馬擁有完全人格的公民只佔居民的很小部分。奴隸在法律上被視為物件,不是權利主體。羅馬法規定的婚姻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婚姻制度的重視和在家庭關系中夫權的重要。古羅馬法沒有完整的「法人」制度,但已注意到某些團體作為權利主體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問題。
(二)物權制度。羅馬法中的「物」是指可以構成人們財產的東西。有時也包括法律關系和權利。依物的不同法律後果,羅馬法將它們分為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有體物和無體物、動產和不動產等。物權制度包括物權法、繼承法、債法等內容,這些法律制度以及由債法所涉及的契約法在羅馬法那裡都有相當完整的體現,成為羅馬私法中最為突出的法律精華。
(三)訴訟法制度。羅馬訴訟法主要是規定保護私權的法律。雖然它不如人法,物法那樣發達完備,但它涉及內容廣泛,不少規定較為詳盡。古羅馬的訴訟程序經歷了法定訴訟,程式訴訟和特別訴訟的發展階段,並且依據公訴和私訴的不同性質,設計了有區別的訴訟制度,為後世的訴訟法發展提供了先例。
四、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羅馬法中包含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約自由、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的原則,使羅馬法成為「純粹私有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活條件和沖突的十分經典的法律表現,以致一切後來的法律都不能對它做任何實質性的修改」。羅馬法中包含的符合商品經濟發展的法權關系,不僅服務於古羅馬社會,而且還直接或間接促進中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經濟的形成,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從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羅馬法為中世紀後期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原則和科學概念,而且它的萬民法也成為近代國際法的最早淵
F.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493條
第四百九十三條 拍賣成交或者依法定程序裁定以物抵債的,標的物所有權自拍賣成交裁定或者抵債裁定送達買受人或者接受抵債物的債權人時轉移。
G. 人法什麼意思
人法
這種思想為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提供了某種理論依據。特別是他吸收了亞里士多德關於國家權力起源於民眾的思想,進一步激發了中世紀關於「民權」問題的討論,促進了中世紀的憲政主義的發展。
中文名 人法
外文名 One method
定義 其物法和訴訟法並舉的部分
法律 羅馬法
有關 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
人法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其一,羅馬法層面上的人法。即與其物法和訴訟法並舉的部分。其二,大陸法系通指的人法。即所謂關於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人的法律地位、各種權利的取得和喪失,以及婚姻家庭關系方面的法律。其三,作為與永恆法、神法和自然法對舉的概念。具體指托馬斯.阿奎那的學說將法律分為永恆法(神的自然法)、自然法(人的自然法)、人法(人的成文法)和神法(神的成文法,主要是《聖經》)四種類型。
托馬斯·阿奎那打破了中世紀典型的神學政治的「話語霸權」,使用古代法學的詞語,為人們用「人」的眼光觀察、了解和分析政治問題,從此不再仰賴宗教權威的自治世俗國家的觀念,開始穿透中世紀的薄霧。阿奎那大膽地將國家從教會的束縛下剝離出來,認為國家無論是在其起源上還是在其運行上都與教會的權威無關,它有著自身存在的價值。
據 網路
H. 羅馬法時期代表人物觀點
西塞羅,自然法之父,法律應該是自然的不是人定人為的
I. 羅馬法的發展過程
羅馬法。所謂羅馬法,一般泛指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存在於羅馬奴隸制國家的整個歷史時期。它既包括自羅馬國家產生至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期的法律,也包括公元6世紀中葉以前東羅馬帝國的法律。
2、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和羅馬法的產生。古羅馬奴隸制國家發源於義大利。公元前8世紀以前,羅馬處於氏族公社時期。傳說羅慕路斯於公元前754至公元前753年創建羅馬城。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紀的羅馬,稱為王政時期,此時的羅馬尚處於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公元前7世紀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的出現,羅馬社會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基本對立的階級,氏族制度趨於解體。與此同時,「平民」階層逐漸形成。平民承擔羅馬大部分的稅收和軍事義務,但因其不是氏族公社成員,不能享有政治權利,不能與貴族通婚,也不能佔有公地。正是平民為爭取權利同貴族進行了的長期斗爭,客觀上加速了羅馬氏族制度的瓦解,促進了羅馬奴隸制國家與法律的形成。公元前6世紀中葉,羅馬貴族被迫讓步,第六代王塞爾維烏斯·田利烏斯對羅馬社會進行了改革,廢除了原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氏族部落,以地域關系來劃分居民,並按照財產的多少將居民劃分為五個等級。這次改革標志著羅馬氏族制度的徹底瓦解,羅馬奴隸制國家正式產生,羅馬從此步人共和國時期。隨著羅馬奴隸制國家最終形成,羅馬法也隨之產生。當然,共和國早期的法律淵源主要是習慣法。
(二)、《十二表法》的制定
1、《十二表法》制定背景。《十二表法》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由於使用習慣法,司法權又操縱於貴族,任其解釋,大行司法專橫,引起平民不滿。結果是元老院被迫於公元前454年成立了十人立法委員會,並於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公布於羅馬廣場。次年,又制定法律「兩表」,作為對前者的補充。
2、《十二表法》結構與內容。《十二表法》的篇目依次為傳喚、審理、索債、家長權、繼承和監護、所有權和佔有、土地和房屋、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的追補及後五表的追補。其特點為諸法合體、私法為主,程序法優於實體法。《十二表法》的某些規定雖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但其主要目的在於嚴格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秩序,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私有財產權和人身安全不受侵犯。
3、《十二表法》歷史地位。《十二表法》是羅馬國家第一部成文法,它總結了前一階段的習慣法。並為羅馬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許多世紀以來,《十二表法》被認為是羅馬法的主要淵源。
二、羅馬法的發展
(一)、市民法和萬民法兩個體系的形成
羅馬共和國前期,形成了一個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體系——市民法。其內容主要是國家行政管理、訴訟程序、財產、婚姻家庭和繼承等方面的規范,其淵源包括羅馬議會制定的法律(如《十二表法》)、元老院的決議、裁判官的告示以及羅馬法學家對法律的解釋等。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增多,共和國後期形成了適用於羅馬市民與外來人以及外來人與外來人之間關系的萬民法。萬民法是外事裁判官在司法活動中逐步創制的法律,它吸收了市民法和外來法的合理因素,但又有所發展和突破,它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關於所有權和債權方面的規范,很少涉及婚姻、家庭和繼承等內容。萬民法的產生,使羅馬私法出現了兩個不同的體系。但是市民法和萬民法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補充的。後來,查士丁尼將兩者統一起來。
(二)、法學家活動的加強
在羅馬法的發展中,法學家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推動了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的發達。公元前1世紀,羅馬進入帝國時期,在帝國前期,法學家活動非常恬躍,羅馬法學的發展也進入繁榮時期。許多法學家還被皇帝授予法律解答權,其解答成為法律的重要淵源。法學家們著書立說,解釋法律,形成了不同的學派:主要有普羅庫爾學派和薩比努斯學派。其間出現了最著名的五大法學家:蓋尤斯、伯比尼安、保羅、烏爾比安、莫迪斯蒂努斯。五大法學家的法學著作和法律解釋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概括起
來,羅馬法學家的活動和作用是:
一是解答法律;
二是參與訴訟;
三是著書立說;
四是編纂法典;
五是參加立法活動。
(三)、《國法大全》的編纂
查士丁尼皇帝(公元527年 565年)為重建和振興羅馬帝國,成立了法典編纂委員會,進行法典編纂工作。從公元528年~534年,先後完成丁三部法律法規匯編。
第一,《查士丁尼法典》。這是公元528年一529年編出的一部法律匯編。它將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敕令進行整理、審訂和取捨而成;
第二,《查士丁尼法學總論》,又譯為《法學階梯》。它以蓋尤斯的《法學階梯》為基礎加以改編而成,是闡述羅馬法原理的法律簡明教本,也是官方指定的「私法」教科書,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又譯為《法學匯編》,於公元530年-533年編成。這是一部法學著作的匯編,將歷代羅馬著名法學家的學說著作和法律解答分門別類地匯集、整理,進行摘錄,凡收入的內容,均具有法律效力。
第四、《查士丁尼新律》,公元565年,法學家又匯集了公元535年—565年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所頒布的敕令168條,稱為《查士丁尼新律》。
以上四部法律匯編,至公元12世紀統稱為《國法大全》或《民法大全》。《國法大全》的問世,標志著羅馬法已發展到最發達、最完備階段。
三、羅馬法的淵源和分類
1、羅馬法的淵源
(1)、習慣法
公元前450年以前,羅馬國家法律的基本淵源為習慣法。
(2)、議會制定的法律
羅馬共和國時期的主要立法機關是民眾大會、百入團議會與平民會議,它們制定的法律是共和國時期最重要的法律。
(3)、元老院決議
元老院是共和國時期羅馬最高國家政權機關,並享有一定的立法職能,議會通過的法律需經它批准方能生效。帝國時期,元老院樁皇帝所控制,其本身所通過的決議具有法律效力。
(4)、長官的告示
羅馬高級行政長官和最高裁判官發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是羅馬法的重要淵源之一。
(5)、皇帝敕令
主要包括:敕諭、敕裁、敕示、敕答。
(6)、具有法律解答權的法學家的解答與著述。
2、羅馬法的分類
羅馬法學家依據不同標准,從不同角度將法律劃分為以下幾類:
(1)、根據法律所調整的不同對象可劃分為:
公法與私法,公法包括宗教祭祀活動和國家機關組織與活動的規范;私法包括所有權、債權、婚姻家庭與繼承等方面的規范。
(2)、依照法律的表現形式可劃分為:
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成文法是指所有以書面形式發布並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包括議會通過的法律、元老院的決議、皇帝的敕令、裁判官的告示等;不成文法是指統治階級所認可的習慣法。
(3)、根據羅馬法的適用范圍可劃分為:
自然法、市民法和萬民法。市民法是指僅適用於羅馬市民的法律;萬民法是調整外來人之間以及外來人與羅馬市民之間關系的法律。
(4)、根據立法方式不同可劃分為:
市民法與長官法。長官法專指由羅馬高級官吏發布的告示、命令等所構成的法律,內容多為私法,其主要是*裁判官的司法實踐活動形成的。
(5)、按照權利主體、客體和私權保護為內容可劃分為:
人法、物法、訴訟法。人法是規定人格與身份的法律;物法是涉及財產關系的法律;訴訟法是規定私權保護的方法。
四、羅馬私法的基本內容
(一)、人法
人法是對在法律上作為權利和義務的主體的人的規定,包
追問:
括自然人、法人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以及婚姻家庭關系等內容。
1、自然人
羅馬法上的自然人有兩種含義:
一是生物學上的人,包括奴隸在內;
二是法律上的人,是指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的主體。
自然人必須具有人格,即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奴隸因其不具有法律人格,不能成為權利義務主體,而被視為權利客體。羅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權、市民權和家庭權三種身份權構成。只有同時具備上述三種身份權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上述三種身份權全部或部分喪失,人格即發生變化,羅馬法稱之為「人格減等」。
羅馬法對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也作了詳細規定。只有年滿25歲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為能力。
2、法人
羅馬法上雖沒有明確的法人概念和術語,但已有初步的法人制度。羅馬法上法人分社團法人和財團法人兩種。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為成立的基礎,如宗教團體;後者以財產為其成立的基礎,如慈善基金會。法人的成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必須具有物質基礎;
(2)、社團要達到最低法定人數(3人以上),財團須擁有一定數額的財產,數額多少沒有嚴格規定;
(3)、必須經過元老院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許。
3、婚姻家庭法
實行一夫一妻的家長制家庭制度。古羅馬所稱的家或家族是指在家父權下所支配的一切人和物的總和,包括家父、妻、子女、奴隸和上地等。家的特點是以家父權為基礎。共和國後期,家父的權力逐漸受到限制。羅馬法的婚姻有兩種,即「有夫權婚姻」和「無夫權婚姻」。
(二)、物法
物法在私法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羅馬法的主體和核心,對後世資產階級民法的影響最大。物法由物權、繼承和債三部分構成。
1、物權
羅馬法上所說的物,范圍較廣,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在於自然界的一切東西,凡對人有用並能滿足人所需要的東西,都稱為物。不僅包括有形物體和具有金錢價值的東西,而且包括無形體的法律關系和權利。
物的分類主要有
一是,要式轉移物和略式轉移物;
二是,有體物和無體物;
三是,動產和不動產;
四是,主物和從物;
五是,特定物和非特定物;
六是,有主物和無主物;
七是,原物和孽患等。
物權是指權利人可以直接行使於物上的權利。物權的范圍和種類皆由法律規定,而不能由當事人自由創設。
物權主要有五種:
一是,所有權;
二是,役權(地役權、人役權);
三是,地上權;
四是,永佃權;
五是,擔保物權(質權、抵押權)。
其中所有權為自物權,其他的為他物權。
2、繼承
羅馬法中的繼承分為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優於法定繼承。早期採取「概括繼承」的原則,後來逐步確立了「限定繼承」的原則。關於法定繼承人的順序以及遺囑繼承的方式等問題,羅馬法上均有較完備的規定。
3、債
在羅馬法中,債是物法的一個重要內容。羅馬法中債的發生原因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合法原因,即由雙方當事人因訂立契約而引起的債;
一類是違法原因,即由侵權行為而引起的債,羅馬法稱之為私犯。
此外,准契約和准私犯也是債的發生原因。
羅馬法根據債的標的和標的物不同,對債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主要有:
一是,特定債和種類債;
二是,可分債和不可分債;
三是,單一債和選擇債;
四是,法定債和自然債。
羅馬法還對債的履行、債的擔保、債的轉移,債的消滅作了詳細規定。
(三)、訴訟法
訴訟分為公訴和私訴兩種。公訴是對直接損害國家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根據個人的申訴,對有關私人利益案件的審理。私訴是保護私權的法律手段,相當於後世的民事訴訟。在羅馬法的發展過程中,訴訟程序先後呈現出三種不同的形態:
一是,法定訴訟;
二是,程式訴訟;
三是,特別訴訟。
五、羅馬法的歷史地位
(一)、羅馬法復興
1、羅馬法復興的原因
12世紀初,西歐各國先後出現了一個研究和採用羅馬法的熱潮,史稱羅馬法復興。羅馬法的復興不是偶然的,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
2、羅馬法復興的過程
(1)、注釋法學派與羅馬法的復興
公元1135年在義大利北部發現(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從此揭開了復興羅馬法的序幕。義大利波倫亞大學最先開始了對羅馬法的研究。學者採用中世紀西歐流行的注釋方法研究羅馬法,因而得名為「注釋法學派」。注釋法學派在復興羅馬法的運動中,起了開創作用,他們使對《國法大全》的研究成為一門科學,幫助人們了解和熟悉了羅馬法,為運用羅馬法奠定了基礎。
(2)、評論法學派與羅馬法研究、適用的新發展
14世紀,在義大利又形成了研究羅馬法的 「評論法學振」。該學派的宗旨是致力於羅馬法與中世紀西歐社會司法實踐的結合,以改造落後的封建地方習慣法,使羅馬法的研究與適用有了新的發展。羅馬法在義大利復興以後,很快擴展到西歐各主要國家。
3、羅馬法復興的意義
其一、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等級的力量不斷加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些都有利於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
其二、經過羅馬法復興,以研究《國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法學蓬勃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這就為把羅馬法運用於實踐准備了條件,從而為正在成長中的資本主義關系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
其三、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17、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而近代自然法學說的思想淵源正是羅馬時代的自然法思想及自由人在私法關繫上地位平等的原則。
(二)、羅馬法對後世法律的影響
羅馬法對後世法律制度的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尤其是對歐洲大陸的法律制度影響更為直接。主要體現在:
一是正是在全面繼承羅馬法的基礎上,形成了當今世界兩大法系之一的大陸法系,亦稱為羅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二是羅馬法的有關私法體系,被西歐大陸資產階級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鑒與發展。如《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就是對羅馬法的繼承和發展。法、德兩國的民法體系,又為瑞士、義大利、丹麥、日本等眾多國家直接或間接地加以仿效。
三是羅馬法中許多原則和制度,也被近代以來的法制所採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圍內權利平等原則、契約自由原則以及權利主體中的法人制度。
四是羅馬法的立法技術已具有相當的水平,它所確定的概念、術語,措詞確切,結構嚴謹,立論清晰,言簡意賅,學理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