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解釋講話
1. 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公正、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而制定的法律,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據。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2.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該解釋共一百六十三條,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已於2017年11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2017年11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26次會議通過,自2018年2月8日起施行)法釋〔2018〕1號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一、受案范圍二、管轄三、訴訟參加人四、證據五、期間、送達六、起訴與受理七、審理與判決八、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九、復議機關作共同被告十、相關民事爭議的一並審理十一、規范性文件的一並審查十二、執行十三、附則本解釋施行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0〕8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15〕9號)同時廢止。最高人民法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不再適用。
3. 行政訴訟法解釋2021
行政訴訟法解釋的內容為: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
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 人民法院對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應當立案,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
對當事人依法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的規定,一律接收起訴狀。能夠判斷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當場登記立案;當場不能判斷是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接收起訴狀後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七日內仍不能作出判斷的,應當先予立案。
起訴狀內容或者材料欠缺的,人民法院應當一次性全面告知當事人需要補正的內容、補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內補正並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當事人拒絕補正或者經補正仍不符合起訴條件的,裁定不予立案,並載明不予立案的理由。
當事人對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四十九條第三項規定的「有具體的訴訟請求」是指:
(一)請求判決撤銷或者變更行政行為;
(二)請求判決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
(三)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
(四)請求判決確認行政行為無效;
(五)請求判決行政機關予以賠償或者補償;
(六)請求解決行政協議爭議;
(七)請求一並審查規章以下規范性文件;
(八)請求一並解決相關民事爭議;
(九)其他訴訟請求。
當事人未能正確表達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釋明。
4. 應松年的個人作品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法律制度研究/應松年,2004-10-1版
四國行政法(外國行政法叢書)/應松年,2005-11-1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解讀(VCD)/應松年,2005-6-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21世紀法學規劃教材)/應松年,2005-3-1版
當代中國行政法(上/下)/應松年,2005-1-1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輔導講話(VCD)(4片+1書)/曹康泰應松年,2004-4-8版
公共行政學/應松年馬慶鈺,2004-1-1版
行政許可法的理論制度解讀(法學論叢)/應松年楊解君,2004-1-1版
行政法新論/應松年,2004-1-1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案例教程(面向21世紀法學案例系列教材)/應松年王成棟,2003-10-1版
行政組織法研究(行政法學系列叢書)/應松年,2002-10-1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條文釋義與理解適用/應松年,2002-7-15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及相關配套法律法規實用手冊/應松年,2002-7-15版
行政訴訟法學(修訂第2版)(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應松年,2002-1-1版
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論研究與實證調查/應松年,2001-5-1版
2001年律考復習指導教材之四-輔導專家手記/應松年,2001-5-1版
2001年律考復習指導教材之三-命題陷阱解析/應松年,2001-5-1版
2001年律考復習指導教材之二-內容結構圖解/應松年,2001-5-1版
2001年律考復習指導教材之一-常考法條剖析/應松年,2001-5-1版
行政程序法立法研究/應松年,2001-3-1版
外國行政程序法匯編/應松年,1999-1-1版
行政訴訟法及相關配套司法解釋適用手冊/應松年,2000-5-1版
行政復議法講話/應松年,1999-5-1版
行政復義法例解與適用/應松年,1999-6-1版
比較行政程序法/應松年主編,1999-1-1版
行政法學新論/應松年主編,1998-6-1版
行政訴訟法學--高等政法院校規劃教材/應松年,1994-7-1版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二十五講:行政許可與行政強製法律制度 /應松年,,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講座第二十三講: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應松年,,
依法行政論綱 /應松年,,
論行政強制執行/應松年,
法院能否審查責任認定書 /應松年,
中國的行政法律制度 /應松年,
論行政強制執行 /應松年,
行政處罰立法探討 /應松年,
依法行政論綱 /應松年,
依法治國的關鍵是依法行政 /應松年,
中國行政法和行政法學的發展 /應松年,
《行政法概要》(1983)
《行政管理學》(1986年、1990年,全國行政學著作一等獎)
《行政法總論》(1985年,北京市社科優秀成果獎)
《行政法學》(1989年,統編教材)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詞典》
《行政訴訟法學》(1991年,統編教材)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教程》(1989年,北京社科優秀成果獎)
《公務員制度基礎》(1990年)
《行政訴訟法學》(1994年司法部規劃教材)
《行政訴訟實用大全——法官手冊》(1992年)
《行政行為法》(1993年,七五國家社科重點課題,人民出版社)
《國家賠償法研究》(1994年,八五法學會重點課題,法律出版社)
《中國走向行政法治探索》(1997年,方正出版社)
《行政法學新論》(1998年,方正出版社)
《比較行政程序法》(1998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外國行政程序法匯編》(1999年,中國法制出版社)
《國家公務員法學讀本》
5. 行政訴訟解釋
(一)行政訴訟管轄遵循的基本原則是
1.便於當事人參加訴訟,特別是便於作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對人參加訴訟。
2.有利於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判決和執行。
3.有利於保障行政訴訟的公正、准確。
4.有利於人民法院之間工作量的合理分擔。
(二)級別管轄
級別管轄是指按照法院的組織系統來劃分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案件的分工和許可權。《行政訴訟法》第13條至第16條對級別管轄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1.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
2.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行政訴訟法》第14條對此作了具體規定:
(1)確認發明專利案件和海關處理案件;
(2)對國務院各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
(3)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這里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根據《若干解釋》第8條的規定,有下列幾種情形:①被告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基層人民法院不適宜審理的案件;②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集團訴訟案件;③重大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④其他重大、復雜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轄中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6.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一、受案范圍第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六)行政機關為作出行政行為而實施的准備、論證、研究、層報、咨詢等過程性行為;
(七)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協助執行通知書作出的執行行為,但行政機關擴大執行范圍或者採取違法方式實施的除外;
(八)上級行政機關基於內部層級監督關系對下級行政機關作出的聽取報告、執法檢查、督促履責等行為;
(九)行政機關針對信訪事項作出的登記、受理、交辦、轉送、復查、復核意見等行為;
(十)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二、管轄第三條各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和審查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
專門人民法院、人民法庭不審理行政案件,也不審查和執行行政機關申請執行其行政行為的案件。鐵路運輸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應當執行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第四條立案後,受訴人民法院的管轄權不受當事人住所地改變、追加被告等事實和法律狀態變更的影響。第五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三項規定的「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一)社會影響重大的共同訴訟案件;
(二)涉外或者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的案件;
(三)其他重大、復雜案件。第六條當事人以案件重大復雜為由,認為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不宜行使管轄權或者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向中級人民法院起訴,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七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決定自行審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書面告知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起訴。第七條基層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認為需要由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或者指定管轄的,可以報請中級人民法院決定。中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不同情況在七日內分別作出以下處理:
(一)決定自行審理;
(二)指定本轄區其他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三)決定由報請的人民法院審理。第八條行政訴訟法第十九條規定的「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
對行政機關基於同一事實,既採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又採取其他行政強制措施或者行政處罰不服的,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第九條行政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的「因不動產提起的行政訴訟」是指因行政行為導致不動產物權變動而提起的訴訟。
不動產已登記的,以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不動產未登記的,以不動產實際所在地為不動產所在地。第十條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後,被告提出管轄異議的,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
對當事人提出的管轄異議,人民法院應當進行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人民法院對管轄異議審查後確定有管轄權的,不因當事人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等改變管轄,但違反級別管轄、專屬管轄規定的除外。
7. 執行行政訴訟法解釋
法律分析:為正確理解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現結合行政審判工作實際,對執行行政訴訟法的若干問題作出解釋。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一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有國家行政職權的機關和組織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8.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2020
《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包括受案范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與受理、審理與判決、執行,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本解釋外,可以參照民事訴訟的有關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不服,依法提起訴訟的,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下列行為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二)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三)行政指導行為; (四)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五)行政機關作出的不產生外部法律效力的行為。
9.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包括: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 第二條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一項規定的「國家行為」,是指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國防部、外交部等根據憲法和法律的授權,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有關國防和外交事務的行為,以及經憲法和法律授權的國家機關宣布緊急狀態等行為。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是指行政機關針對不特定對象發布的能反復適用的規范性文件。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三項規定的「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是指行政機關作出的涉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公務員權利義務的決定。
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第四項規定的「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中的「法律」,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