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學所研究的行政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學是以行政法以及行政相關的社會關系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法律學科。
1、分類不同
行政法是法律規范。
行政法學是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2、涵義不同
行政立法的涵義:行政立法是一種抽象的行政行為,其所針對的對象具有不特定性。行政立法是委託立法或叫准立法。
從行使職能的機關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是形式意義上的行政。從國家職能的性質著眼,說明行政的含義的,則是實質意義上的行政。
(1)行政法學所研究的行政擴展閱讀:
許可權
(1) 國務院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a) 為領導和管理各項行政工作制定和發布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
b) 尚未立法的事項先行制定行政法規。
c)憲法和法律規定范圍內批准。
(2)國務院各部門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3)地方政府的行政立法權:
依據地方組織法和相關法律,深圳、汕頭、珠海和廈門有地方規章的制定權。
(4) 特別行政區政府的行政立法許可權:
制定行政政策,發布行政命令和制定行政法規並頒布執行。
㈡ 什麼是行政法學
法律分析:(1)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2)研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規律(3)研究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4)研究行政法的制定、執行和遵守(5)研究人們關於行政法的觀念、學說的理論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一條 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㈢ 行政法視域中的行政權具有怎樣的特點政府及其公務人員應確立怎樣的行政理念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包括四類:(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而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2.行政法的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3)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 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3.行政法的分類 (1)以行政法的作用為標准,行政法規范可分為下述三大類:①關於行政組織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又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有關行政機關的設置、編制、職權、職責、活動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規范,其中職權、職責規范是行政組織法規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關國家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雙方在錄用、培訓、考核、獎懲、晉升、調動中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②關於行政行為的法律規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雙方權利(職權)、義務(職責)關系的法律規范。這類規范數量最多,涉及面最廣。③關於監督行政權的法律規范,即監督主體對行政權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監察、行政審計、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等法律規范。這一類規范數量雖不是最多,但十分重要,是行政法律制度的重點之一。 (2)以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范圍為標准,行政法可分為一般行政法與部門行政法。一般行政法是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行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監督法、行政救濟法等。一般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范圍廣,覆蓋面大,具有更多的共性,為所有行政主體所必須遵守。部門行政法是對部門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如經濟行政法、軍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衛生行政法等。在行政法學上,人們通常在行政法總論中研究一般行政法,而在行政法分論中研究部門行政法。
㈣ 行政與人事的區別
行政有一般行政與國家行政之分。
一般行政是指各種組織(包括機關、團體、單位等)的執行、管理職能。國家行政是指國家這一特殊組織的執行、管理職能。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是指國家行政。
國家行政在實際運作中有形式行政和實質行政之分。形式行政是以行政的主體來界定行政,凡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的職能即為行政。實質行政是以行政的實質內容作定行政的標准,凡是國家機關實施具體的執行、管理行為即為行政。按照形式行政的標准,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其內部人、財、物的管理不屬行政的范疇;按照實質行政的標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裁決行政、民事糾紛的行為不屬行政的范疇(稱為「准立法」和「准司法」)。
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指形式行政。行政,還有靜態行政和動態行政之分。靜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機關;動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行為。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動態行政。
人事代理制的特徵與趨勢分析
一、人事代理制的五個特徵
(一)時代性
人事代理制並不是憑空產生的,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必然性。我國現階段的人才流動與管理制度至少經歷了兩大階段:一是革命戰爭時期幹部管理制度基礎上形成的黨政軍人才任用一體化的模式,強調高度集中;二是建國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而形成幹部統一調配和工人統一招工制度,強調計劃配置。這兩個階段的人才流動制度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是有效的,但由於各種原因也導致人才流動門檻極高,自發性的人才流動率低,形成傳統人事管理制度下的「單位人」、「部門人」、各類企事業「辦社會」等復雜局面。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傳統人才流動與管理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迫切需要創新,人事代理制度就是其中的創新之一。
(二)開放性
傳統的人才流動和管理制度受到多種因素影響並適應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人事流動與管理體系的幹部和工人的雙層格局,人才資源配置模式通過各類計劃來完成,通常由上級主管部門實施,人事處置權在上。下級單位管人與管事分離,缺乏分配自主權,導致平均主義盛行,競爭機制無法充分發揮出來,加之社會保障機制沒有完善起來,人才對未來預期負擔沉重,使得人才對各類組織產生依附關系,導致自主性的人才流動缺乏必要的「彈性」,逐漸出現人才緊缺與人才擁擠並存的現象,單位的組織機構走向封閉,缺乏應有的活力和競爭力。
(三)服務性
服務性是由人事代理制度所面對的服務對象所決定的。人才交流機構通過個人和用人單位委託申請所獲取的人事代管權,為個人和單位提供檔案保管、人事關系掛靠,工齡認定、資格評定、人事信息公證等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共性化、普遍化的人事管理行為。人才交流機構只有通過合乎規范、要求的服務質量,才能滿足社會人事工作的公共化、市場化的要求,也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發展、壯大的空間。傳統的人才流動與管理因是國家統分統配,近乎一種政府的行政管理行為,使得人們常常無法感覺到人事部門是在為他們服務,甚至產生一種「怕」的情緒;人事工作者也有錯誤的想法,導致有人在工作「吃」、「拿」、「卡」、「要」,甚至做出違背原則的事情。而人事代理制度提供的是一種管理中介服務,服務內容多、服務水平與質量越高,為用人單位、各類人才創造的價值越大,就越受市場的歡迎。
(四)規范性
人才交流機構以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作為人事代理管理行為准則,通過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流動人才的人事行為需要,根據社會上部分人才流動和管理行為的共性和通用性,例如工齡計算、職稱評定、人事信息公證化等,努力做到人事代理業務的一致化和標准化,提高人事代理的質量和效率。人事代理不僅幫助人才記錄自身人事變化信息,而且可以根據其才能進行社會化評價,提高流動人才能力的社會認可度。
(五)適應性
人事代理制度以靈活的適應性實現了人才流動和人事管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上的統一與協調。在微觀層次上,傳統組織多採取「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等過度措施,逐步提高進入組織的人員素質,引進適度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並與內部的人事制度改革措施相配合,在用人機制、待遇、獎勵等方面逐步與外部人才市場保持一致,以應付日益激烈的人才競爭和生存危機。在非公有經濟組織中,人才通過代理獲得傳統人事管理制度所形成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認可,同時,組織自身可以在既定的社會人事管理制度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人力資源政策優勢。在宏觀層次上,隨著我國人才人事工作的「兩個轉變」戰略的實施,市場機制將在國家調控下對社會整體人才資源開發與配置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人事代理制度較好地解決了人事關系的所有權和用人的主動權相分離的問題,通過人事關系的代理,使得「單位人」、「部門人」走向「社會人」、「契約人」,實現人才的社會所有,充分尊重人才的擇業自主權,解決人才因為流動而產生的後顧之憂,並提供專業化、社會化的人事代理業務服務。
二、發展趨勢分析
人事管理制度的變遷是一個長期和連續的過程,傳統人事調配管理和人事行政管理是建立在人事檔案和黨管幹部原則的基礎上,因此,目前的人事代理業務也集中在檔案保管、身份認定、代評職稱、出具公證材料等一些相對單調的人事業務。人事代理人員在分布單位、區域具有量大面廣的特點,人事材料收集困難,如何獲得更有價值的人事材料,以便於完整地記錄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歷史,人事代理必然要加強人事檔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做到能夠及時提供一個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人事信息和人事行為的依據,以便更好為用人單位服務、為流動人才服務。未來人事檔案管理將向集約化、信息化、網路化方向轉變,檔案管理的社會化需求增長很快,政府可以改革人事檔案管理的方法,按照屬地原則或在某一地域內的行業組織里建立社會人事檔案館,來忠實地記載和保存人才的信息和人事行為信息,政府也可以通過建立人事檔案管理法來規范社會人事檔案管理。 人事代理使人才不僅在本市流動,也可跨省、跨地區流動,這種大范圍地頻繁快速流動,為人才人事工作提出了挑戰,異地人事代理應時而生。但異地人事代理還需要克服許多問題,首先是人才交流機構的資質互認,其次是人事代理的管理內容標准化、管理制度一致化,再者是人才能力、資質、資歷等方面的互認問題,還有人事代理信息的轉遞問題;同時,人才流動的社會保障體系也會因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面臨著許多挑戰。異地人事代理會隨著各地人事代理管理的電子化、信息化、網路化而加快步伐。 未來的人事服務將是多方位、多層次的,傳統的人事代理業務將不斷規范化和標准化,這時人事代理業務的內容、質量和水平就成為人才交流機構的發展和壯大的底線。未來的人事管理需求,在組織服務的層次上,有內部人事制度設計、薪酬制度設計、組織績效評價設計、組織人事診斷等專業化人事代理服務,推出組織人才人事工作真正進入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階段;個人服務的層次上,個人能力傾向測定、職業能力培訓、職業發展生涯設計等富有個性化色彩的人事服務將為人才量身定製。 未來的社會一方面對用人單位要求規范用人行為,防止侵犯或損害人才的切身利益;同時,對人才思想道德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一種能夠記錄個人的人事誠信行為,違紀行為的體系會逐步建設和完善。 在未來的社會,為了有效地確立人才與組織的關系,需要建立人事代理法。目前,人事代理制度的一些相關的社會配套措施還沒有真正到位,例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養老保險等各類保障制度在各地建設步伐就不大一致,影響人事代理制度的推廣,也影響該制度的整體效能發揮。未來人事代理制的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還有相當長的路,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㈤ 什麼是」行政」
行政
行政有一般行政與國家行政之分。
一般行政是指各種組織(包括機關、團體、單位等)的執行、管理職能。國家行政是指國家這一特殊組織的執行、管理職能。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是指國家行政。
國家行政在實際運作中有形式行政和實質行政之分。形式行政是以行政的主體來界定行政,凡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的職能即為行政。實質行政是以行政的實質內容作定行政的標准,凡是國家機關實施具體的執行、管理行為即為行政。按照形式行政的標准,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其內部人、財、物的管理不屬行政的范疇;按照實質行政的標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裁決行政、民事糾紛的行為不屬行政的范疇(稱為「准立法」和「准司法」)。
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指形式行政。行政,還有靜態行政和動態行政之分。靜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機關;動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行為。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動態行政。
㈥ 哪位告訴我什麼是行政,及其法規的講解,多謝啦!
一、行政
行政有一般行政與國家行政之分。
一般行政是指各種組織(包括機關、團體、單位等)的執行、管理職能。國家行政是指國家這一特殊組織的執行、管理職能。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是指國家行政。
國家行政在實際運作中有形式行政和實質行政之分。形式行政是以行政的主體來界定行政,凡是國家行政機關行使的職能即為行政。實質行政是以行政的實質內容作定行政的標准,凡是國家機關實施具體的執行、管理行為即為行政。按照形式行政的標准,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對其內部人、財、物的管理不屬行政的范疇;按照實質行政的標准,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行政規章和裁決行政、民事糾紛的行為不屬行政的范疇(稱為「准立法」和「准司法」)。
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指形式行政。行政,還有靜態行政和動態行政之分。靜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機關;動態行政是指行使行政職能的行為。行政法學研究的行政主要是動態行政。
二、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㈦ 行政法學是指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法學是指研究行政法的科學。行政法學屬於法學的范疇,行政法學的任務包括:1.研究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和規范;2.研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規律;3.研究行政法的本質、內容和形式;4.研究行政法的制定、執行和遵守;5.研究人們關於行政法的觀念、學說的理論。行政法學是有關行政法的學問,其特點因法系的不同而不同。
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法規制定程序,保證行政法規質量,根據憲法、立法法和國務院組織法的有關規定,制定本條例。
㈧ 什麼是行政法上的「行政」如何區分「公行政」與「私行政」
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以國家權力為基礎的公共行政,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內對國家事務的容組織與管理活動和擔負公共職能的公共組織和社會組織所進行的行政。
公行政與私行政的區分:
私行政與公共行政都是屬於行政(administration)的范疇。行政法上的行政是指公行政。
公行政,是指那些不以營利(不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進與公平地分配社會公共利益而進行的組織、管理與調控活動。
私行政是指社會組織、企業的行政,與私權力的運用相關。私行政」的研究屬於私法,主要是民法體系的研究范圍。
公共行政與私行政區分的關鍵在於是否基於「公共利益」
和是否具有「營利性」。
㈨ 在行政法學研究中,行政通常是指什麼
行政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對於不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以及立法中的其他法律的具體應用問題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規進行的解釋。狹義地講,指國家職能中,除了立法和司法以外的全部職能的總稱;廣義地講,指作為決策職能的政治之外的執行職能。
「行政」指的是一定的社會組織,在其活動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組織、控制、協調、監督等活動的總稱。
㈩ 行政法學的行政法常識
概念:行政法學是研究行政法規范、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法的理念、價值、原則以及行政法產生發展歷史規律的一門獨立的法律學科。
行政法是憲法統領下的三大部門法之一。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監督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
作用:
(1)為行政立法提供立法理念、立法價值觀與立法基本原則。A、行政法學關於行政相對人權利保護觀念,可幫助擺正行政立法重心;B、行政法學研究可在一定范圍填補行政立法空白;C、行政法學界的某些評論,往往是某一行政立法制定、修改的前奏。
(2)為行政執法提供統一的法律規范,為行政執法活動的有序進行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法律實施中,對法學術語、同一規范有不同的解釋,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不統一的結果,行政法學對行政規范的闡釋,科學界定行政規范的含義,有利於執法統一。
(3)為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抵制違法行政提供理論依據和法律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提高行政執法隊伍素質,可以不斷提高執法水平,最大限度的保護相對人權益。
(4)為行政審判和對行政權實施嚴格的司法監督、司法救濟提供法律准則和學理上的支持。在法律實施過程中,行政法學研究成果可以為執法提供學理上的、大家公認的准則,對處理疑難案件作用不可低估。 淵源:即行政法的表現形式。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解釋,國際條約和國際協定。
特點:
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規范的數量多、內容廣泛;
3、行政法規范具有專業性、技術性、易變性;
4、行政法淵源、形式的多樣性、復雜性;
5、行政法是實體法和程序法交織在一起。實體法規范和程序法規范往往同時在一個法規中出現。
原則:
1、行政合法性原則
概念:是指行政權力的設立、行使,必須要依據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與法律相抵觸。它是行政法治原則的核心原則。行政合法性原則包括實體合法和程序合法兩個方面的內容。實體法是指規定行政主體在行政管理活動中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的行政法律規范。程序法則通常是為保證行政程序公正,沒有偏私,從而保障實體權利得以實現的法律規范。行政程序合法包含三方面的內容:1)、任何人不能成為審理自己案件的法官,公職人員在處理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事務時應予以迴避。2)、行政機關在裁決行政糾紛時不能偏聽偏信,應當給予當事人同等的辯論機會。3)、做出對當事人不利的決定時,應預先通知當事人並給其發表意見的機會。
內涵:(1)職權法定,授權行政;(2)於法有據,越權無效;(3)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必須在法律授權和委託的范圍內行使行政權力。這里所講的「法律」是廣義上的法律。
辨析:被授權組織以自己的名義對外行使法律、法規所授職權,並承擔相應法律責任;受委託組織不是行政主體,不能以自己的名義,只能以委託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由委託的行政機關承擔。
2、行政合理性原則
概念:是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凡法律沒有詳細規定的,行政機關在處理具體事件時,可以根據其合理的判斷,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但這種決定應符合法律精神和公平正義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中的「理」是指體現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的法理。行政合理性原則也正是基於自由裁量權而產生的。所謂自由裁量權是指行政機關在法律規范明示或默示的范圍內,基於行政目的,在合理判斷的基礎上決定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以及如何作為的權力。法律雖然賦予行政機關以自由裁量權,但為了防止這一權力的濫用,法律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
內涵:(1)行政行為的動機應符合法律目的;(2)行政行為應建立在正當考慮的基礎上;(3)行政權力的內容應當合乎情理、公平、適度、具有可行性;(4)違反合理性原則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立法:
行政立法是指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定許可權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的活動。行政立法具有立法的性質,是一種從屬性立法行為,又具有行政的性質,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
分類:職權立法和授權立法;執行性立法和創制性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