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上的法律優先
❶ 法律優先原則的在行政法中
「法律優先」一詞,源自德國行政法鼻祖奧托.邁耶之首創,他認為,法律為國家意志中法律效力最強者。到目前為止,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的學者在論述依法行政的基本要素時,也大都把法律優先作為其中的一項。只不過,在他們那裡,法律優先的含義相當寬泛。法律優先(法律優位)這一概念被引人我國行政法學時,多數學者則將其內涵相對限制在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繫上,認為法律優先的基本涵義是指法律優先於行政立法,即強調法律對於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
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法律優先原則還應包括司法活動優先於其他活動,以體現社會對法律的遵從和敬畏。對於一個公民。但參與司法活動和其他活動出現時間沖突時,應當優先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得到優先的保障。 在我國行政法學中引入法律優先這一概念是必要的,但沒有必要象德國、日本和我國台灣地區學者那樣寬泛地使用這一概念。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廣義上的法律優先一詞,實際上從一個側面表述了依法行政的全面涵義。而目前,我國行政法學明確而公認的概念——「職權法定」已經表述了依法行政的表層涵義,即「任何行政都必須具有法定依據,而不得與之相違反」。只是作為依法行政所依之「法」的關系,尤其是法律和行政立法之間的關系卻一直沒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來表述。法律優先一詞則能夠准確而明快的概括出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系。
同時,在這種意義上使用法律優先一詞,也表明在這里,「法律」僅限於狹義上,即僅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因而與其字面含義相一致。並且,德、日學者所使用的法律優先一詞,只是說「行政」是廣義上的,即法律優越於一切行政活動,而其中的「法律」在本意上則僅限於狹義上使用。因此,將法律優先的基本涵義限定在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繫上是適當的。這樣,法律優先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一起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共同說明法律與行政立法的關系,進而與職權法定原則一起共同構成了行政法定原則或者依法行政原則的完整內容。
據此,法律優先原則的基本涵義是指法律對於行政立法幾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從這個角度而言,法律優先實質上強調的是法律的位階體系。所謂法律位階,是指「一部法律在一個國家法律體系中的縱向地位。」
在我國,權力機關的立法權居於立法活動的主導與核心地位,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的依據和基礎。行政立法為從屬性立法,是在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權保留之外的立法,並要受權力機關的監督。
法律優先原則作為法律位階的行政立法中具體作用的客觀要求,在強調國家立法許可權與行政立法許可權劃分的同時,側重於要求低位階法律規范的制定必須以高位階的法律規范為依據,前者必須服從於後者,並不得與之相抵觸。
據此,法律優先原則又可具體導出「根據(法律)」和「不相抵觸」兩個派生性原則:
一是「根據(法律)」原則。該原則是指行政立法應服從法律位階的要求,以上位法作為行政立法的根據。「根據(法律)」原則理清了立法權在不同地位的國家機關的許可權劃分標准,保障了國家立法體系的統一性和有序性,同時也是對行政立法內容的一種限定,使行政立法遵循上位法的規定,符合內容合法有效的成立要件。
二是「不抵觸」原則。所謂「不抵觸」,是指在法律位階的層級結構中,下位階的法律不得與上位階的法律相沖突,凡有沖突應以上位階的法律為准繩。與「根據(法律)」原則相比,「不抵觸」原則主要側重於行政立法的內容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為了執行法律而進行行政立法,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和原則,其立法內容不得與法律相悖。
❷ 什麼是法律的優先適用性
高法優於低法
我國的法律位階描述如下:
1.憲法處於法律位階的最高層。
2.全國回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答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
3.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高於下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
4.行政法規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5.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政府和下級政府規章。
6.上級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下級政府規章。
7.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范圍內施行。
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適用於「同一機關」制定的法之間。?適用於「不一致」的法之間。
?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同時施行或者再後施行的,才能優先適用。
❸ 立法原則,法律優先原則與法律保留原則的關系
是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必須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有法律授權,否則,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行政行為的做出必須有法律依據,法律沒規定的行政主體不得擅自做出行政行為。
法律保留與憲法保留
憲法保留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憲法上所規定的法律保留,另外一種是憲法本身的保留。
法律保留也被稱為特別保留,是相對於一般保留而言的。所謂特別保留是指憲法規定將某些事項交由民意代表機關來制定,而其他國家機關均無權制定。特別保留的對象主要是憲法中有關基本權利的限制、國家機構的組成等規定,之所以認為是「特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規定從形式上看往往是個別的、零散的,缺乏統一性和普遍性。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法律保留原本是行政法上的原則,主要由行政法來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憲法結構的變遷,出現了憲法的專門規定,這就產生了憲法上規定的特別保留能否取代行政法的一般保留的問題。答案如為肯定,則表示法律保留僅以憲法規定的為限,由此傳統上有關法律保留范圍的爭議就可以劃上句號;答案如為否定,則表示憲法所列舉的保留只是一般保留在憲法上的部分落實,憲法列舉之外的事項仍有適用一般保留的可能。對此,筆者傾向於否定說。作為與一般保留相對應的憲法保留,實際上等同於我們後面要講的「國會保留」或「絕對保留」,從而屬於法律保留的一種。
另一種意義的憲法保留是指由憲法來專門規定某些事項,其他國家機關,甚至民意代表機關也不得進行規定。這種類型的憲法保留主要體現在對一些帶有絕對性的基本權利的限制上。
一般認為,美國憲法第1修正案是憲法保留的典型。該條規定:國會不得制定下列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削減人民言論或出版自由;削減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願伸冤之權利。這種類型的憲法保留立基於基本權利的絕對保障,體現了對立法者的立法禁止,與旨在界分立法權與行政權的法律保留的目的不同。所以,不應認為屬於法律保留的一種,也就是說,法律保留中的「法律」並不包括憲法在內。
法律保留與行政保留
所謂行政保留是指受憲法保障的行政自主地位。雖然法律保留和行政保留都旨在維護立法與行政分立的原則,但法律保留強調行政對立法的服從,而行政保留則強調立法對行政的尊重。
行政保留的典型是法國,1958年憲法第34條列舉了國會立法的范圍。第37條規定,凡在第34條列舉范圍之外的事項都屬於條例的范圍。第34條還在列舉屬於法律范圍內的事項時,規定其中某些事項法律只能規定原則,原則之外就屬於條例的范圍。法國政府制定條例的權力不僅范圍廣,而且有確定的保障。第61條更規定,國會所制定的法律如果超出了第34條列舉事項,因而侵犯了屬於條例的許可權時,政府可以請求憲法委員會宣告法律違憲。
行政保留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一般在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均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國家才允許有行政保留的存在,否則,在立法機關由選民選舉產生,行政機關由委任產生的情況下,既然行政機關的民主性弱於立法機關,那麼,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行政機關只能是處於服從立法、執行立法的「傳動帶」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行政保留只在採用總統制、半總統制的美國和法國才有探討的可能的原因。
當然,隨著行政權與立法權地位的消長,傳統的強調行政服從立法已轉向強調行政與立法的均衡,甚至相互尊重。也就是說,行政有其獨立的價值,行政的功能無法為其他權力所取代。這種功能結構取向的權力分立原則導致行政保留實際上廣泛存在。
據台灣學者廖元豪的列舉,下列事項一般屬於行政保留的范圍:
(1)國家對外事務;
(2)軍事事務;
(3)高級或重要官員的任免;
(4)執行法律。
法律保留中的「法律」為何
法律保留中的「法律」首先是指實定法,與超實定的法不同。奧托·邁耶最早提出依法律行政原則時,將其中的法律僅限於國會通過的、實定的法律,但是,隨著二戰後,實質法治國理論的興起,實定法必須受超實定的法的約束,尤其是在缺乏實定法的前提下,行政還必須服從於超實定的法,這種超實定的法,比如憲法精神、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等等,從而使「依法律行政」走向「依法行政」。1949年德國《基本法》第20條第3款規定,行政權和司法權應受法律和法的拘束。這里的「法律」與「法」的區分就反映了「依法行政」的思想。但是,筆者認為,超實定的法對行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法律優先原則中,當代的法律優先原則要求,行政不僅不能違反實定的法,而且也不能違反超實定的法。但是,法律保留原則本身要求行政必須在獲得法律的明確授權後才能行為,而這里的明確授權只可能來自實定法,而不可能是超實定的法。如果認為法律保留原則中的「法律」包含超實定的法,則本身與授權明確性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❹ 法律優先適用性什麼意思
法律優先原則是指在上一位階法律規范已有規定的情況下,下一位階的法律規范不得與上一位階的法律規范抵觸,上一位階法律規范沒有規定,下一位階法律規范作了規定的,一旦上一位階法律規范就該事項作出規定,下一位階法律規范就必須服從上一位階法律規范。
法律的優先適用性包括如下:
1、法律的優先適用性是指法律優先於行政立法,即強調法律對於行政立法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優越地位;
2、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法律優先原則還應包括司法活動優先於其他活動,以體現社會對法律的遵從和敬畏;
3、對於一個公民,但參與司法活動和其他活動出現時間沖突時,應當優先參與司法活動,使司法活動得到優先的保障。
實踐中,若是法律、法規、規章均對某事項作了規定,法規、規章與法律不一致的,適用的順序依次是法律、法規、規章。這是行政機關在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實施行政管理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法律的優先適用原則包括基本法優於部門法;部門法優於地方法;新法優於舊法。
我國的法律位階描述如下:憲法處於法律位階的最高層;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高於下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高於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政府和下級政府規章;上級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下級政府規章;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范圍內施行。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城鎮房屋租賃合同糾紛案件司法解釋》
第二十一條 出租人出賣租賃房屋未在合理期限內通知承租人或者存在其他侵害承租人優先購買權情形,承租人請求出租人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請求確認出租人與第三人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❺ 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
法律優先:從狹義上說,法律在效力上高於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從廣義上說,法律優先是指上一層次的法律規范的效力高於下一層次的法律規范。
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在法律尚未規定,其他法律規范作了規定時,一旦法律就此事項作出規定,法律優先,其他法律規范必須服從法律。法律優先在於保證國家法制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法律保留:是指凡是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則只能由法律規定,或者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才有權在行政規范中予以規定。其目的在於禁止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對公民的個人自由、財產權等涉及公民基本人權的重要事項予以干涉和侵犯。
(5)行政法上的法律優先擴展閱讀
保留標准規定,《立法法》第8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1、國家主權的事項。
2、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4、犯罪和刑罰。
5、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6、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7、民事基本制度。
8、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9、訴訟和仲裁製度。
10、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❻ 行政法原則與目的的關系
合法行政是行政法的首要准則,其他基本原則都是合法行政的延伸和擴展。
(1) 法律優先(法已規定不可違)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例:《行政許可法》第58條第2款規定:「行政機關提供行政許可申請書格式文本,不得收費。」甲市國土局對許可申請書收取每份1元的工本費,違反了該條款的規定。
(2)法律保留(法無規定不可為、法無授權即禁止)
第一,在行政立法方面,立法機關保留對某些事項的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不能以消極地不抵觸法律為滿足,還需法律的明確授權。依法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行政機關除非獲得授權,否則不得作出任何規定和決定。
第二,在行政執法方面,如果沒有立法文件進行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行為。
例:《立法法》第8條規定了11項只能制定法律的事項,其中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屬於絕對法律保留,其他事項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的相對法律保留。1982年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及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規定對無身份證,無暫住證,無用工證明的「三無人員」實行收容並遣返原籍,該規定違反了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的法律保留,在2003年「孫志剛案」引起廣泛爭議後,國務院自行廢止。
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追求公正、權利、平等、正義,屬於實質行政范疇。
1、3個子原則
(1)公平公正對待原則。行政機關要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同時,面對同等情況應當同等對待,不同情況應當區別對待,不得恣意地實施差別待遇。
例:某市一項重大工程項目向社會公開招標,某投標人甲雖並非最合適的承包人,但因與該市委領導存在親戚關系而中標。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時,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相關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禁止過分原則、最小侵害原則)。
①合目的性。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必須符合法律目的。
②適當性。指行政機關所選擇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應當為法律所必需,結果和手段之間存在著正當性。
③損害最小。行政機關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某一行政目的的情況下,應當採用對當事人權益損害最小的方式。
例:某甲在自家原有的三層樓房頂層違章增建一層樓房,影響了附近居民的採光權,有關部門拆除了某甲的整棟樓房。
程序正當原則
(1)行政公開。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做到信息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和決定,尤其是作出對公民不利的決定時,應當聽取公民的陳述和申辯,公民的參與主要包括:①獲得通知權;②參與權;③表達權,即陳述和申辯權;④監督權。
例:某服裝廠因超標排放污水,環保部門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該廠有權申請處罰聽證。
(3)迴避。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高效便民原則
(1)行政效率原則。
①行政機關應當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不完全作為。
②行政機關必須遵守法定時限,禁止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2)便利當事人原則。行政機關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的程序性負擔的,是行政侵權行為。
誠實信用原則
(1)誠實公開原則。即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2)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回、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對於違法或不當的行政決定依法需要撤銷或變更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賠償。
例:某市政府為推動招商引資,向社會公開承諾,中間人每促成外商在當地投資滿100萬,給予2萬元獎勵。某甲成功促進外商在當地投資500萬,向某市政府請求支付10萬元獎勵,遭到拒絕。某市政府的行為即違反了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權責統一原則
(1)行政效能。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管理職責,要擁有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強制執行手段,用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行使行政優益權,保證政令有效。
(2)行政責任。是指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資料擴展: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既包括行政法的實然狀態的原則,又包括行政法的應然狀態的原則。包括以下原則:行政法治原則、適度性原則、互動性原則、程序正當原則。
不同的定義體現了對行政法基本原則認識的逐步深化,也體現了其所依據的行政法基礎理論的發展。四種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概念都包含了相同的含義,即對行政法制定、實施等全部活動具有指導作用。
在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功能中,其「指導」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才是行政法基本原則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行政法基本藉以建立和展開的基礎。
❽ 法律優先原則有哪些含義
法律優先原則,又復稱為法制律優位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中,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最高的行為准則,一切行政決定都要服從憲法和法律。
在我國,法律優先原則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法律高於行政,即法律效力高於行政行為,行政行為必須從屬於法律,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不得在事實上廢止、變更法律;另一方面,行政行為至少不得與法律規定相違背。具體來說,法律優先的內容包括:第一,在效力上,法律高於行政法規、規章及行政機關做出的任何行政決定。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的任何行政活動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
第二,在憲法之下,法律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法律優先於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優先於本級政府的規章,行政法規優先於地方性法規等。
第三,就某一事項,在法律尚無規定而其他法律規范作了規定時,這些法律規范有效,而一旦法律就此事項作出規定後,其他法律規范的規定都必須服從法律。
❾ 法律保留是啥意思啊跟法律優先有什麼區別謝謝大家
法律優先是行政法上的重要原則之一,主要意思是,從狹義上說,法律在效力上高於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從廣義上說,法律優先是指上一層次的法律規范的效力高於下一層次的法律規范。法律優先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在已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任何其他法律規范包括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第二,在法律尚未規定,其他法律規范作了規定時,一旦法律就此事項作出規定,法律優先,其他法律規范必須服從法律。法律優先在於保證國家法制內部的統一與和諧。
憲法上的俺就不懂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