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區別
Ⅰ 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怎麼區分
一、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的區分:
1.簡單說,行政違法行為就是違反國家國務院及其下屬部門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行政違法要受處罰或罰金,一般體現的是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具有公權性質。
2.民事違法行為就是違反民法法律規定的行為,包括商法,民法,姻婚法,繼承法,經濟法等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民事違法責任有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停止侵害,排除妨礙等。這里一般體現的是個人之間的關系,具有私法性質。
二、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定義:
判斷一個違法行為是行政違法行為、民事違法行為還是刑事違法行為,主要的是看違法行為的主體是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還是違反民事法律規定的或者是觸犯刑法行為的。 簡單來說,違法行為嚴重觸犯刑法,可能受到刑事制裁的,就屬於刑事違法行為;輕微違法行為,尚達不到刑事處罰標準的,可以進行行政處罰(治安處罰),就屬於行政違法行為。
所謂的民事違法行為,只能說違法法律規定,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需要進行賠償或承擔其他責任的行為。 例如:在網上傳某人緋聞或者隱私,侵犯他人名譽權的,是民事違法行為,應當賠償對方損失;如果在網上轉播危害公共安全的謠言,造成公眾恐慌的,但沒有嚴重後果的,就是行政違法,會受到治安處罰;在網上傳播企圖顛覆政府國家的謠言,危害國家安全的,就構成刑事違法,要受到刑事制裁。
資料擴展
一、行政違法是違反行政法規的違法行為。包括兩種情況:
(1)職務過錯,即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這類失職行為使國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遭受損害,但還沒達到瀆職罪的程度。
(2)行政過錯,即公民和法人違反行政管理法規的行為。如司機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有的學者認為行政違法在許多情況下,專指行政過錯,主張把職務過錯稱為紀律違法。
二、民事違法行為是違反法律規范和侵犯民事權利的行為。民事法律事實的一種。違反法律規范是行為違法性的形式;違反民事義務和侵犯民事權利是違法性的內容。根據中國《民法通則》第106條的規定,民事違法行為的內容括三類:
一是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
二是侵犯國家的、集體的財產;
三是侵犯他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
根據當事人所負的義務不同,違法行為有違法的作為和違法的不作為兩種。違法的作為指實施法律禁止做的行為;違法的不作為指不實施法律要求做的行為。行為的違法性,是承擔民事責任的要件之一。違法行為,如對他人造成損害,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如該違法行為系民事行為,則應歸於無效。
Ⅱ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本質區別即在於當事人是否做出了意思表示,且這種意思表示是否能夠產生約束力。
具體來講是以下三點:
1、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當事人實施行為的目的並不在於追求民事法律後果。
2、法律行為依行為人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事實行為依法律的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
3、法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後果。
拓展資料
按照現行《民法通則》的規定:
法律行為是每個人形成其法律關系或設權行為的手段,因此它是司法的一個核心概念,也是民法總則中最為重要的調整對象。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
事實行為,是指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規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事實行為分別包括:無因管理行為、正當防衛行為、緊急避險行為以及侵權行為、違約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等
Ⅲ 什麼叫法律行為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內成部分,是由法容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Ⅳ 法律行為、法律事實、法律事件、事實行為有什麼區別
法律行為、法律事實、法律事件、事實行為的區別如下:
1、概念不同
法律行為產生意定之債,事實行為產生法定之債。殺人產生侵權之債,無因管理產生無因管理之債,多找錢產生不當得利之債;
法律事實是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規范規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
法律事實的一個主要特徵,它必須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只有當這種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
事實行為是「法律行為」的對稱。是指行政機關實施的不直接決定相對人的權利義務,不直接發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2、分類不同
法律事件又分成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前者如社會革命戰爭等,後者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災害等,這兩種事件對於特定的法律關系主體而言,都是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事件;
但由於這些事件的出現,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就有可能產生,也有可能發生變更,甚至完全歸於消滅;
例由於人的出生便產生了父母與子女間的撫養關系和監護關系,而人的死亡卻導致撫養關系、夫妻關系或贍養關系的消滅和維承關系的產生等。
事實行為可分為程序性行為和非程序性行為;前者與行政行為緊密相聯,對行政行為的產生過程和實施過程具有重大影響,常為行政程序法所規范,違法的可導致與其相關的行政行為的撤銷;
後者不依附於某一行政行為,如對相對人的監督檢査行為,也受行政法的規定,在其違法時可能發生行政主體或行政工作人員的責任問題,如賠償責任,懲戒責任等。
3、執行行為不同
法律事實是依法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客觀情況,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前提。
對於事實行為,行政機關在管理中,除作出具有法律效果的行政行為外,其活動大部分屬於事實行為,如做出決定前的材料准備行為,作出決定後的實際執行行為等。
只有當符合法律規范邏輯結構中假定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出現,人們才有可能依據法律規范使法律關系得以產生、變更和消滅。如結婚產生夫妻間權利和義務關系,結婚即為法律事實;死亡引起婚姻法律關系的消亡、繼承法律關系的產生,死亡即為法律事實。
Ⅳ 名詞解釋:事實行為和法律行為
事實行為:行為人不具有設立、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意圖,但依照法律的回規定能答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指法律事實的一種。能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人的活動行為。
如:先佔、加工、無因管理行為、遺失物的拾得行為、埋藏物的發現行為以及債權標的物的給付行為等均屬於事實行為。
(5)行政法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區別擴展閱讀:
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不包括侵權行為、違約行為、無因管理行為等事實行為。
區別:
1、事實行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民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直接產生法律後果,民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只有在行為人的客觀行為符合法定構成要件時才發生法律規定的效果,民事行為的本質在於意思表示,而不在於事實構成。
4、事實行為的構成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民事行為以行為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生效條件。
Ⅵ 什麼是行政事實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不能根據其職權產生、變更或者消除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有關的個人任意行為,由下列情形組成:
(1)事實損害的發生。不損害事實的,不建立行政事實行為,更不涉及行政賠償問題。
(2)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存在重大主觀錯誤。一般來說,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時存在嚴重的主觀缺陷,表現為不遵守法律和違反職責要求,故意或者嚴重過失,侵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合法權益,主觀上存在著嚴重過錯。
(3)侵權行為與義務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即在義務活動中存在著個人的任意行為,或者產生損害事實的行為的工具和機會與公務有關,盡管不履行職責。
(6)行政法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區別擴展閱讀:
現代法治國家要求任何行政活動都必須服膺於依法行政的理念,行政事實行為作為一種行政行為,不能免除這一義務。「無法律就無行政」,行政事實行為應當符合相應的合法性要求。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行政主體必須在法定許可權內實施行政事實行為,越權行為無效;另一方面,行政主體必須作出相應的行政事實行為,不得否定。t或延遲履行公務。
(2)行政事實行為的內容應當符合法律規定。本法所稱守法,不僅指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而且指符合法律的原則和精神。
(3)行政事實行為應當遵循比例原則。行政主體大驚小怪或者以過失和錯誤判斷為依據作出行政事實行為的,應當認定為違法。
Ⅶ 什麼叫法律事實,民事行為,事實行為
民事法律事實,是法律所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現象。如上所述,民事法律關系是因民事法律規范的調整而在主體之間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但民事法律規範本身並不能在主體之間直接形成民事法律關系,也不能改變或消滅某一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和消滅需要具備三個基本的條件:民事法律規范、民事主體和民事法律事實。其中,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主體是民事法律關系產生的抽象條件,而法律事實則是民事法律關系產生的具體條件。只有在一定的法律事實發生後,民事法律關系才能產生,並因一定的法律事實的發生而變更或消滅。 行為又分為民事行為和事實行為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法人通過自己的獨立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是國家賦予社會組織獨立進行民事活動的能力或資格。�
關於法人有無行為能力的問題,有不同見解。持法人擬制說者認為,法人是法律的擬制物,沒有意思能力,也沒有行為能力,法人所為民事行為是通過代理人來實現的。持法人實在說者認為,法人是社會的實在物,也有意思能力,並具有行為能力,法人是通過自己的機關實現其意思,參加各項民事活動的。我國就法人本質采法人實在說,因此《民法通則》第36條明確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組織。�
行政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具有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或者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的三大特徵。
在世界法學史上,真正將行政事實行為概念引入行政法領域的是德國法學家耶利內克(1851——1911)。他第一次將行政分為公行政和國庫行政,公行政再分為高權行政和單純高權行政。而單純高權行政如建設街道、鋪設綠地、垃圾焚化爐的興建或交通事故的排除等,也就是所謂的行政事實行為。
Ⅷ 行政法的行政行為
1. 涵義
行政行為指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對相對人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第一,行政行為的主
體是行政機關,得到法律、法規或規章授權的非行政機關組織體(包括行政機構、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第二,行政行為必須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第三,行政行為必須是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產生法律影響的行為。比如,有一些行政主體的行為,象單純的建議、勸告等行政,一般不可能對行政相對人產生權利義務的影響。2. 類型
(1)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區別可從三方面進行:
a) 看該行政行為終結時相對人是否明確、固定。
b) 看適用效力是「一次性消費」還是反復使用。
c)抽象行政行為的通常表現形式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政規范性文件。
(2) 內部行政行為與外部行政行為。區分主要應看行政行為所涉及的權利義務。如果涉及的是行政機關公務員特有的權利義務,該行為必然是內部行政行為。反之則為外部行政行為。
(3) 作為行政行為和不作為行政行為。
(4) 單方行政行為和雙方行政行為。
(5)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這是借用民法學原理所作的區分。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建立在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變化是否由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決定這一點上,它是行政活動的元形式。
3.構成和合法
構成要件:主體要件、權利要件、法律要件、目的要件。
合法要件: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是指一個行政行為完全符合法律要求的各項條件。它的選取應考慮要件的同層次性、涵蓋性、均衡性和不重復性。其具體要件包括:第一,行政主體及其職權合法。第二,行政依據合法且充分。第三,行為內容明確且正當。 第四,行政程序合法且正當。
4. 效力
行政行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包括:
(1)公定力。行政處理的公定力指行政處理一經作出,除非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即具有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效力。
(2)確定力。行政處理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處理具有不受任意改變(撤銷、變更、廢止注銷或吊銷等)的法律效力。它包括形式確定力和實質確定力兩個方面。形式確定力,又稱不可爭力,是行政處理對相對人而言的不可改變力,相對人不得任意請求改變該行政處理。指在復議或訴訟期滿後相對人不能再要求改變行政處理。實質確定力又稱不可變更力,是指行政處理一旦做出,非有法定原因或事由出現,應遵循一事不再理的原則,不得任意變更自己所作的行政處理。
(3)拘束力。行政處理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處理生效後,所具有的約束和限制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行為的法律效力。
(4)執行力。執行力是指已生效的行政處理要求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對其內容予以實現的法律效力。執行力是實現行政處理內容的效力,這里的實現方式包括自行履行和強制履行。其中對行政相對人的強制履行,包括行政強制執行和司法強制執行;對行政主體的強制履行通常則由行政相對人通過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來實現。
Ⅸ 法律行為與事實行為有什麼區別呀
第一,兩者發生法律效果的方式不同。法律行為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生法律效果,這一法律效果源自法律行為對行為人意思自治的容認,即法律對法律行為產生的意思後果只能給予合法性評價,而非在內容上的事先假設和規定。與此相反,事實行為僅僅取決於法律規定,當事人實施行為並不具有追求某種法律效果的意圖。或者說,這種意圖的有無並不影響法律效果的發生,而只要符合一定的規定便能產生法律效果。
第二,法律行為只能產生法律效果,事實行為卻能同時產生法律效果和事實效果。如,簽訂買賣合同是一種法律行為,它的法律後果是出賣人承擔交付標的物義務而買受人承擔支付價款的義務,但是事實效果——買受人成為標的物的所有人,出賣人成為價款的所有人——卻並不隨之發生。而拾得遺失物作為一種事實行為,其法律效果和事實效果是同時發生的,拾得人依法律規定取得該物的所有權是法律效果,拾得人對拾得物的實際佔有則是事實效果。由此可見,法律行為的效力實際上來自法律的擬制,而事實行為的法律效果則以其事實效果為基礎。
第三,法律行為是從事實行為中分離出來的,它離開事實行為則無獨立的意義。從前述的法律行為概念產生的歷程可以得知,法律行為產生的基礎是設定權利義務的意思表示行為與履行義務的行為相分離,但分離只是針對「分步進行」而言,法律行為並不能離開事實行為而單獨起作用,因為法律行為不發生事實效果,它所設定的權利義務只能通過事實行為才能得到切實的履行。因此不需要履行的行為不可能是法律行為。
第四,從事實構成來看,事實行為必須具有法定的構成要件,如此才能體現其客觀性和法定性的特徵。各國民法對事實行為一般作出詳盡而直接的規定,內容涉及行為的主客觀構成要件、持續狀態及其產生的後果。事實行為的各構成要件有機聯系,不相獨立,惟有符合全部法律規定的行為才構成這一類的事實行為。而法律行為實質在於意思表示,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存在事實構成問題,因為法律不可能對其意思表示作出具體的規定,而只能抽象概括其意思表示的合法范圍。
第五,法律行為的主觀意思和客觀活動在內容上並不一致,再以買賣合同為例,合同當事人的主觀意思是互易貨物和價款,在客觀活動上卻表現為談判和簽訂文書;事實行為的主觀意思與客觀活動在內容上則是概括一致的,一致才能構成相應的行為。在即時交易這種事實行為中,當事人的主觀意思和客觀活動都是指向交付貨物和價款,不存在「表裡不一」的現象。
Ⅹ 行政法律事實與行政法事實的概念一樣嗎
簡單抄的說,行政法律行為就是在行政機關的意思下,達到其想要的法律效果,如:行政許可,發許可證給申請人,這是它想要的效果;行政事實行為就是違背了行政機關意思或不是行政機關的意思,但在行政行為中造成這樣的事實,如:公安民警,在執法過程中,違法將他人打傷,這個打傷的事實行為,就不是行政行為,因其不是行政機關的意思或者說不是其要的行政行為的效果,是一個事實行為,不能復議不能訴訟,但可以申請賠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註:http://china.findla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