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解釋353

刑事訴訟法解釋353

發布時間: 2022-06-18 21:34:46

① 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全文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為正確理解和適用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結合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制定本解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編總則

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管轄

第三章迴避

第四章辯護與代理

第五章證據

第六章強制措施

第七章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期間、送達

第九章其他規定

第二編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立案

第二章偵查

第三章提起公訴

第三編審判

第一章審判組織

第二章第一審程序

第三章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執行

第五編特別程序

第一章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訴訟程序

第二章當事人和解的公訴案件訴訟程序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

第四章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的強制醫療程序

附則

② 刑訴法解釋353條是怎麼規定的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的,根據案件情況,可以發回第二審人民法院或者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應當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可以直接改判;必須通過開庭查清事實、核實證據或者糾正原審程序違法的,應當開庭審理。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三百五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的,根據案件情況,可以發回第二審人民法院或者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應當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可以直接改判;必須通過開庭查清事實、核實證據或者糾正原審程序違法的,應當開庭審理。

③ 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時,裁定不予核准,發回重申的案件,應當怎樣處理

  1. 根據《刑訴解釋》第353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的,根據案件情況,專可以發回第屬二審人民法院或者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第一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應當開庭審理。第二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的,可以直接改判;必須通過開庭查清事實、核實證據或者糾正原審程序違法的,應當開庭審理。

  2. 該解釋第355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核准死刑,發回重新審判的案件,原審人民法院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但本解釋第三百五十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案件除外。

④ 刑事證據的證明

一、刑事訴訟證明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是指國家公安司法機關在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程序,運用證據來查明和確定案件事實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活動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證明是指偵查人員、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證據,審查判斷證據,運用證據來確定有無犯罪,是誰實施了犯罪,犯罪人的罪責輕重以及其他有關事實的訴訟活動;廣義上的證明是指除公安司法人員依法運用證據確定案件事實的訴訟活動以外,還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提供證據,運用證據證明自己訴訟主張的活動。刑事訴訟中的證明主要有以下特徵:
1.刑事訴訟證明的任務是確定案件的真實情況。在刑事訴訟中,應當證明犯罪事實是否發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以及有無從重、從輕、減輕或者免除其刑事責任的情節等。證明所確定的案件事實必須符合客觀實際。
2.刑事訴訟證明的主體主要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依法收集、審查和運用證據來證明案件事實;刑事訴訟的當事人也有權依法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指控或者主張。刑事證明具有職責性或者是義務性。
3,刑事訴訟證明必須依法進行,才具有訴訟上的有效性。刑事訴訟證明是由國家法律所調整的訴訟活動,從證明任務、證明主體、證明責任、證明範圍、證明手段到收集、審查、運用證據的規則和程序等,都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司法人員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加以證明,才是合法的和有效的。刑事訴訟證明具有嚴格的法律要求。
4.從刑事訴訟證明的內容上看,包括收集證據、審查和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全過程,刑事證明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在證明方法上是事實推斷與邏輯推斷相結合。從刑事訴訟案件中確定其證明對象,依法收集各種真憑實據,再根據已知的證據事實和生活經驗推斷案件未知的證明對象。只有邏輯推斷與事實推斷相結合,才是證明案件事實的唯一方法。
由此可見,刑事訴訟證明是最重要的訴訟活動,是確定案件事實的唯一方法,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基礎,對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義。
二、刑事訴訟證明對象
刑事訴訟證明對象,是指需要用證據加以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各種問題,既包括需要證明的刑事案件的主要事實,也包括需要證明的與刑事案件有關的其他事實,凡是與追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責任有關的一切需要證明的事實,都是證明的對象。刑事訴訟證明對象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恰當地確定證明的范圍。確定證明對象,對於公安司法人員明確具體案件需要證明的各種問題,以便有目的、有重點、有計劃地調查收集證據,及時查明全部案件的事實情況,正確適用法律來處理案件具有重要價值。如果對於案件的證明對象不明確,對於需要證明的問題沒有及時地去調查收集證據,而對於不需要證明的問題,卻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調查收集證據,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拖延了訴訟時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而且會錯過有利時機,影響及時調查收集證據,查明案情,及時、正確處理案件。
三、刑事訴訟證明責任
證明責任,也稱舉證責任,是訴訟法和證據法中的一項基本制度,是指司法機關或某些當事人應當收集或提供證據證明應予認定的案件事實或有利於自己的主張的責任;否則,將承擔其認定、主張不能成立的危險。證明責任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訴訟中出現的案件事實,應當由誰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以及在訴訟結束時,如果案件事實仍然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應當由誰來承擔敗訴或不利的訴訟後果。
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明責任,是指公安司法機關應當承擔收集證據,提供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法律責任。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6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同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上述規定表明: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分別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承擔依法收集證據,提供證據,證明犯罪的職責和義務。可見,證明責任總是和公安司法機關承擔的法律職責、義務相聯系的。例如,公安機關需要逮捕犯罪嫌疑人時,應當向人民檢察院提供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將案件移送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時,必須就認定的犯罪事實提供確實、充分的證據。人民檢察院決定提起公訴的案件,必須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人民法院為了正確行使審判權、實現刑事訴訟的任務,有責任調查核實證據,可以進行勘驗、檢查、扣押、鑒定和查詢、凍結。在法庭審理中,法院可以訊問被告人、詢問證人、鑒定人,以查明案件事實。第一審法院的定罪判決,必須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如果證據不足,第二審法院將予以撤銷或改判。即使是生效的判決,如果證據不足,也可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進行再審。
四、刑事訴訟證明標准
刑事訴訟中的證明標准,是指法律規定的公安司法人員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要求達到的程度。依據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和訴訟理論,我國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應當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對於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我國刑事訴訟法作了明確規定。第128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於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案件,可以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第129條規定,「公安機關偵查終結的案件,應當做到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第141條規定,檢察院決定起訴的案件,必須做到「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第162條規定,法院經過審理以後,對於「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依據法律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有罪判決」。這些規定說明在偵查、起訴和審判工作中,必須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要求,是辦案人員運用證據的重要原則。
五、西方國家刑事訴訟證明標准比較
鑒於刑事訴訟涉及人的生命、自由、財產等重大法益,因此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刑事訴訟的證明標准均比民事訴訟要高。同時,大陸法系國家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證明標准也不盡相同。
大陸法系國家由於實行自由心證的證據制度,把對證據的審查判斷權完全交給法官,故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證據規則較少,往往以十分抽象的「內心確信」作為證明標准。即案件事實是否得以證明,由裁判者在主觀上形成對待證事實真相的確信,其經典表述見於《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53條規定:「在重罪法庭休庭前,審判長應責令宣讀下列訓示,並將內容大字書寫成公告,張貼在評議室最顯眼處:法律並不考慮法官通過何種途徑達成內心確信;法律並不要求他們必須追求充分和足夠的證據;法律只要求他們心平氣和、精神集中,憑自己的誠實和良心,依靠自己的理智,根據有罪證據和辯護理由,形成印象,作出判斷。法律只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你是否已形成內心確信?這是他們的全部職責所在。」《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427條又規定:「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罪行可通過各種證據予以確定,法官根據其內心確信判決案件。」
英美法系國家主張,刑事訴訟對事實的查明是不可能達到客觀真實的程度的,對被告人的有罪認定,應當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所以,一般認為,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證明標準是排除合理懷疑(beyond reasonable doubt)。對於如何理解「合理懷疑」,理論上存在分歧。較為權威的觀點認為,「合理懷疑」是指「基於原因和常識的懷疑——那種將使一個理智正常的人猶豫不決的懷疑」,所以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必須是如此地令人信服,以至於一個理智正常的人在處理自己的十分重要的事務時將毫不猶豫地依靠它並據此來行事。 也有學者認為,「有一些證據表明,法官和陪審團事實上把毋庸置疑理解為指證據有85%以上的真實性」。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刑法典對所謂合理懷疑表述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可能的懷疑,而是指該案的狀態,在經過對所有證據的總的比較和考慮之後,陪審員的心理處於這種狀況,他們不能說他們感到對指控罪行的真實性得出永久的裁判已達到的內心確信的程度。」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溫石普(Winship)一案中裁決:「止當法律條款保護被告人非因證據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不被定罪的權利。這些證據必須排除合理懷疑地證明構成他所被指控的犯罪所必需的每一事實」。
事實上,無論大陸法系國家奉行的由法官自由心證的「內心確信」,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奉行的「排除合理懷疑」,無疑都是人類認識活動的規律在刑事訴訟中的體現,是現實刑事證明活動經驗的總結。上述兩大法系對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表述雖然不同,但並無本質上的區別,體現了共同的價值追求:第一,兩種證明標准均是主觀對客觀認識的一種表達,而不是撇開主體性的純粹客體性的描述,因而克服了客觀真實標準的無視主體性的不足。第二,證據證明力強弱及取捨,完全憑借法官的「良心的感受」,以便他能在無拘無束的情勢下自由判斷;法官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建立在內心深處,自己的主觀判斷是建立在真實無疑的基礎上。這樣通過發揮主觀對於客觀的能動性,確保了個別理性。第三,法官形成這種道德化的高度確信必須是以證據為基礎,而證據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因而它符合一般理性的要求。刑事訴訟中通過一般理性與個別理性的結合,實現了主觀方面與客觀方面的平衡,從而尋求到案件事實與證據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客觀聯系,為判決取得「合理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礎。

⑤ 現行《法國刑事訴訟法典》第353條規定

1.自由心證制度
2.證據之證明力,通常不以法律加以拘束,聽任裁判官之自由裁量」自由心證是以證據的存在為前提,而不是以單純的「自由」心證而認定事實。

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具體如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2、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3、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十九條 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人民檢察院在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中發現的司法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權利、損害司法公正的犯罪,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對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重大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時候,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可以由人民檢察院立案偵查。
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

熱點內容
勞動法章節試題 發布:2025-01-24 20:38:26 瀏覽:976
上海市城鄉規劃條例解讀 發布:2025-01-24 20:19:21 瀏覽:133
民法基本原則是 發布:2025-01-24 19:42:19 瀏覽:258
人大法律碩士歷年分數線 發布:2025-01-24 19:35:22 瀏覽:685
民法涵蓋 發布:2025-01-24 19:34:44 瀏覽:656
大學作文道德 發布:2025-01-24 19:24:28 瀏覽:433
刑事訴訟法證人強制 發布:2025-01-24 19:13:28 瀏覽:839
最新四川省消防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6 瀏覽:44
民用航空飛行條例 發布:2025-01-24 17:15:01 瀏覽:405
別人為我死我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24 17:03:05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