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的發展趨勢

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的發展趨勢

發布時間: 2022-06-19 05:55:31

⑴ 行政倫理的發展趨勢

行政倫理在行政實踐中逐步發展,呈現出新的跡象及發展態勢:
1. 從控制導向轉化為服務導向
公共行政從控制導向向服務導向轉化,實際上是在科學化、技術化的基礎上轉向倫理化,服務導向註定的「關系」格局是這種轉變最強有力和直接的動力。
2. 從效率導向轉化為公正導向
管理行政基本上是效率導向的行政。從19世紀80年代管理行政開始成為公共行政的主流以來,效率的問題漸漸掩蓋了公正的問題。公正導向的提出促使公共機構和公職人員擔負公正責任。
3. 在工具研究中引入價值視角
公共行政的作用對象是由人構成的社會,公共行政的主體是理性與情感兼具的行政人員,他們的思想觀念、認識能力、個人處境與道德素質等,都是在公共行政實踐中發揮不同作用的重要影響因素。只有致力於在公共行政研究中引入價值視角,才足以保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健全視角,也才是真正保證公共行政研究的合理化方向。
4. 確立合作與信任的新型整合機制
公共行政的基本功能在於實現對社會資源的優化整合,一方面,它要實現對自身體系的優化整合;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優化整合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有效整合。統治行政和管理行政基本上都是通過控制的方式來整合社會的,但公共行政完全可以擁有另一種自身整合以及整合社會的方式,那就是以合作建立行政機構、行政人員與社會各種機構、人士的關系結構,以信任建立起合作者之間的牢固互動結構。
5. 在治理變革上謀求德治與法治的結合
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型,圃於法治的公共行政呈現出自身的不足,它需要得到德治的補充。德治作為法治的有效補充,將公共機構與行政人員主動履行公共責任放在重要位置,將外部的制度約束與內在的工作動機貫通起來,從而將公共機構及其人員履行公共職能變成高強度化的自覺訴求。

⑵ 中國地方政府行政職能的發展趨勢

論述中國地方政府行政職能的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央與地方職能關系一直處在調整和變動之中,二者關系嚴重失衡。行政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形成頭重腳輕的職能構架,難以發揮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如何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關系,是我國行政管理中一直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改革開放之前,中央與地方職能關系的調整由於整個國民經濟宏觀調控職能與微觀管理職能交叉混合,沒有分清,結果造成「一放便亂,一收便死」的惡性循環,中央高度集權的模式始終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權力下放成為中國全面改革的突破點和出發點,開始打破傳統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但也造成了國家宏觀調控乏力、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割據、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中央與地方關系,實質是權力配置關系、利益關系,也是一種法律關系。理順中央與地方關系,必須在合理劃分事權、財權的基礎上,明確中央與地方的職能關系,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中央政府代表著國家整體利益和全局利益,承擔著整個國家的宏觀管理職能,提供全國性的公共物品,同時承擔著對地方政府的監督職能和服務職能。地方政府一方面是國家利益在地方的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地方局部利益的代表,承擔著中央宏觀政策的執行職能和對本地區公共事務的管理職能,提供地區性的公共物品。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能關系,在指導原則上要堅持有利於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改變過去中央和上級過度集權的問題,實行中央與地方各級政府適度分權,做到責權利相一致,形成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合理協調分工的合作關系;堅持有利於維護國家政令統一,防止地方割據,加強中央權威和宏觀調控能力,又要有利於增強地方和基層活力,充分調動地方和基層的積極性;既要有利於建立統一的全國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也要有利於全國各地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關鍵詞:行政職能的轉變、提高行政法法規

「效率」一詞,在字典中的解釋是:「泛指社會活動所取得的結果和所消耗的勞動量的比率。」行政效率,有其特定的含義,指的是行政工作的效果與消耗之比,即國家行政機關和行政人員從事行政管理活動所投入的各種資源與所取得的產出或效益之間的比例。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活動的目標,是檢驗行政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關繫到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行政管理活動是運用行政的力量,從保護和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整個社會各個領域的活動進行協調和管理,在整個社會管理體系中佔主導地位。因此行政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各行業管理活動的運行,制約著社會管理系統的整體效率,也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然而,現今的情況是,還有很多地方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呈加重趨勢。其具體表現如下:機構臃腫,職能重疊;人浮於事,人員超編;會議冗長效率低下;辦事程序繁多,等等。為什麼會出現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情況呢?探究其原因如下:
一、最主要的是對舊體制的改革不夠深入。地方政府對公共服務是壟斷的而不是強調市場機制和個人選擇,權力高度集中,依靠煩瑣的規章制度實行嚴密的層級控制;注重的是投入而不是結果。這種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對行政效率有重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對行政體制進行了多次改革,地方政府體制及其運行得到了相當大的改善。但是,與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WTO規則的要求相比,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我國地方政府中仍存在部門之間職能不清、責權不明、職權交叉等現象。在「利益」驅動下,對有利可圖的事情,各執一端,多方插手;對無利可圖的事情,來回推脫,相互踢皮球,造成人為的「管理停滯」。此外,地方政府轉變職能不到位,政府仍然在管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造成權力高度集中,政府機構龐大,增加了行政成本,影響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行政人員素質不高。由於各種原因,我國地方政府行政人員素質普遍不高。行政人員的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方面。文化素質不高直接導致行政人員對於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管理技術不能接受和運用,從而影響了行政效率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宮僚主義作風上,故作姿態,盛氣凌人,使人民群眾失去信任感。
三、行政管理的手段落後我國目前地方政府管理基本上還是採取傳統的手段進行。有些地方政府里還存在缺乏現代化辦公設備的現象,有的地方政府雖然裝備了計算機等現代化辦公設備,但卻沒有充分地加以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行政管理的效率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四、行政法律法規不健全。對行政效率缺乏有效的監督。針對導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提出解決辦法:(1)深化行政改革。合理設置政府機構,精簡機構和人員;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事程序。從體制的根本上解決問題。(2)提高地方行政人員的素質。嚴格基層公務員選拔制度,並定期給予考察和測評;開設必要的學習班,提高行政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理論、辦事水平。(3)開展電子政務。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降低成本,縮短辦事周期,提高效率。(4)建立健全行政法律法規,依法辦事,嚴格對行政效率的有效監督。成熟問責制,鞭策行政人員提高辦事效率。

參考文獻:地方政府學、政治學概論、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公共關系學、政治學概論

社會法治國階段,行政法出現了哪些新發展

中國行政法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分別服務於法律規則國家、法律國家和法治國家三個不同歷史時期。
一、法律規則國家時期的「以法行政」(1978-1989)
1978年,在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之後,以鄧小平為首的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深刻意識到政治官員、行政官員遵守法律的重要性。隨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人治」與「法治」的大討論。十年浩劫給人們留下的巨大創傷使這次討論在痛定思痛、以史為鑒的認識下深入進行。最終,「法治」戰勝了「人治」。中國從此堅定不移地走上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之路。
這一時期,我國制定了大量的行政組織法律、法規,如1979年7月1日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1982年10月10日的《國務院組織法》等。在行政活動領域,1986年9月5日的《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作用顯著。
從黨的政策到國家法律,行政活動依據的政治色彩被逐步淡化。但是這一時期的行政法律規范,由於主要規定行政相對人的義務而鮮有提及行政機關的職責,而往往被看作是實現行政管理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管理社會事務、管理行政相對人。
與文革期間的法律虛無主義相比,「以法行政」無疑代表著一種進步。因為,運用法律治理社會暗含著對行政恣意的否定和抵制。然而,在希望行政機關同公民一樣遵守法律的呼聲日漸強大的社會背景下,僅具有這樣的行政法認知是遠遠不夠的。這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89年4月4日的《行政訴訟法》揭開了中國接受依法行政理念、踐行行政法治的序幕。
二、法律國家目標下的控權法(1989-2000)
受中國傳統「中庸」思想的啟發,一部分行政法學者提出了「行政法平衡理論」,認為行政法不應當只是行政機關的特權法,而應當同時是行政機關的義務法。雖然單方規則制定權、命令權和行政決定效力先定等特權,使得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行政管理階段處於優越的地位,但這種不平等應當通過多種事後監督機制和若干程序規則來加以修正與平衡。這一時期,中國建立起多種針對行政機關的監督機制。它們各有所長,互不排斥。
1.行政訴訟。
1989年4月4日頒布的《行政訴訟法》被公認為中國行政法治里程碑式的法律文件,它標志著中國正式接受法治行政理念與原則。按照這一法律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為了平衡行政機關在行政過程中的優勢地位,該法律還特別設計了若干有利於行政相對人訴訟的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之訴中的舉證責任倒置規則。即,由作出受訴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提出證據證明其行為的合法性,否則將承擔敗訴的風險。
2.行政監察。
為了加強對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中國重新採用古代的監察御史制度。1997年5月9日的《行政監察法》確立了行政系統內部的監督機制,以保證政令暢通、維護行政紀律、促進廉政建設、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根據這部法律的規定,全國的監察工作由曾經在1959年被取消、1986年恢復的監察部主管。
3.行政復議。
依據1990年12月24日的《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向原行政機關或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查該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這部《條例》後來為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行政復議法》所取代。從此,行政相對人不僅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質疑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還可以請求復議機關一並審查作為受爭議具體行政行為依據的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
4.國家賠償。
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憲法享有的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1994年5月12日的《國家賠償法》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確立有別於民事賠償的國家賠償制度是中國邁向法治國家的重要一步,它明確肯定了行政機關應當為其侵權行為造成的不利後果承擔責任的法律原則。經過十幾年的實踐,這部法律逐步暴露出歸責原則過於單一、賠償范圍過於狹窄、刑事賠償程序有失公正、賠償標准過低等不足。目前,全國人大正在積極修訂該法律。
5.非訴行政程序。
在學者有關「程序正義」、「正當程序」的研究推動下,中國立法機關一改「重實體、輕程序」的傳統,確立了一系列旨在加強行政相對人權益保護的程序規范。1996年3月17日的《行政處罰法》和2003年8月27日的《行政許可法》均肯定了行政相對人知曉行政決定事實、依據及理由、進行陳述與申辯的權利,要求聽證的權利和被告知權利救濟途徑等程序性權利。《行政處罰法》更是明確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充分聽取當事人的意見,對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和證據,應當進行復核;當事人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行政機關應當採納。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三、依法治國藍圖下的平衡行政法(2000-2008)
1999年3月15日,中國在憲法中庄嚴宣告「中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此,中國進入了建設法治國家的新時代。如果說「法律國家」首先意味著行政機關要遵守法律且法律至上,「法治國家」則要求行政機關不僅要遵守法律,而且要服從憲法規范及其所確立的價值體系,努力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透明、誠信、尊重人權的政府。
1.行政法推進尊重人權的法治政府建設。
在一個法治國家,法律不應當只是國家治理的工具,它同時承擔著為公共決策、行政行為劃定邊界、為行政相對人確認權利的功能。換言之,行政法應當兼有保障行政權與控制行政權的雙重功能,並盡可能地在公權力與私權利間實現平衡。
中國傳統上是一個「重集體、輕個人」、強調社會成員義務的國度。「權利」概念只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在中國出現。盡管許多學者、仁人志士為權利概念在中國的傳播做出努力,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段內中國人依然不能很好理解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也不知道該怎樣在法官等有關機關面前主張和實現自己的權利。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成員「經濟主體」地位被逐步確立。這對其形成權利觀念和開展維權行動奠定了基礎。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人們開始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自我權益維護。在《行政訴訟法》的激勵和保障下,在過去的20年間,行政訴訟案件數量逐步增加。最高人民法院的統計顯示:1989年至2008年間,中國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各類一審行政案件1 405 085件,審結1 401 532件,結案率為99.7%,案件類型多樣,涉及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改制、自然資源開發與利用、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村土地確權、土地徵收、土地違法制裁、環境保護及計劃生育等眾多領域。應當承認,由於受到傳統「厭訴」思想的影響,行政訴訟並不是社會成員實現權益救濟的首選途徑,但也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以後,中國在行政領域逐步採取措施,廢除了一些無視公民基本權利、自由的制度,代之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人性化措施。2003年的「孫志剛案」 直接導致實施了20年之久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制度」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充分體現對社會弱勢群體關懷的收容救助辦法。從收容遣送到收容救助,不僅僅是行政機關工作方式的轉變,它同時意味著個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再是行政管理的「對象」,而是與行政機關平起平坐的「主體」,他們享有作為人所應當享有的權利,特別是在遭遇困難時有從國家獲得幫助的權利。
在羈束行政情況下,行政機關手中的權力同時構成其行為的義務。當行政機關怠於履行法定職責並給相對人造成損害時,行政機關應當予以賠償。這是最高法院為2000年的「李茂潤案」所作司法批復給出的結論。在該批復中,最高法院明確指出,「由於公安機關不履行法定行政職責,致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2004年3月,國務院頒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部《綱要》揭示出新形勢下行政權與公民權的源流關系:行政權不再被看作是可供行政機關自主支配的特權,它來源於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行政機關必需在尊重公民權利的前提下為維護公共利益而行使行政權,否則將承擔行為被撤銷、賠償損失等不利法律後果。
2.行政法推進誠信政府建設。
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過程中,政府應當向普通民眾一樣注重自身的名節與信譽。政府要以誠信的方法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得制定具有溯及力的規范性文件,不得隨意撤回或變更既已做出的行政行為,在撤銷或變更行政行為給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失時,應當予以賠償。2003年8月27日的《行政許可法》首次在中國實定法上肯定了國際通行的信賴保護原則。不僅要求行政機關以坦誠、富有誠意的方式及時處理申請人提出的許可申請,而且規定在非因被許可人過錯而違法從而導致許可被撤銷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應當賠償由此給被許可人造成的損失。
3.行政法推進透明政府建設。
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同時推進民主。近些年,中國在完善代議制民主的同時,採取措施發展參與式民主。然而,無論哪種民主的發展都離不開公民知悉權的實現。為此,2007年1月17日,國務院頒布《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不僅劃定了政府依職權公開信息的范圍,還明確了依申請公開信息的程序規則。按照該條例的規定,所有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信息。另外,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還應當根據各自職責許可權有重點地公開政府法制、統計、財政、決策及日常活動信息。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除了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的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有關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的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
1978年至2008年,從向世界敞開國門,到在憲法層面確立建設尊重人權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中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立法高潮期。這些法律、法規的出台雖然一時無法與西方法治發達國家完備的法律體系相媲美,但仍為目前中國的國家治理、社會生活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據。然而,法治國家的建設不能滿足於金字塔型法律規則體系的構建,而更應當關注憲法權利的真正落實。如今,世界各國普遍宣布接受法治原則,承諾建設法治國家,以至於「建設法治國家」成為一種時尚「標簽」或「符號」。為了有別於他國,我國應當落實這一治國方略和憲法原則。這其中,以尋求行政權與公民權間合理平衡點為目標的行政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依法治國始於依法治政。我們深信,建成一個透明、誠信、尊重人權的法治政府將是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最直接和最根本的推動。

⑷ 行政改革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

現狀,國外行政改革主要集中在職能體系,職能結構,職能中心重心方面,職能體系由政治統治向經濟發展轉變,結構上由輕視咨詢等輔助職能部門現在重視與決策執行機構平衡,手段上由過往行政強制向法律經濟手段轉變,人治向法治轉變,國內的自己看著寫,趨勢嘛,行政集權向宏觀集權微觀放權直線職能與參謀並行的二元結構,行政的全面撤退,向社會更多的還權,行政管理引入更加公平高效的私部門競爭機制,公共服務壟斷局面的打破,採取私營化,發揮第三部門的作用,培育市場力量,起資源配置決定作用,發揚民主法制,手寫,望採納

⑸ 國內外公務員職業道德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一、基礎價值取向——謀求公共利益最大化
公務員承擔著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務事務的重要職能,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這個群體的特殊性在於,他們是公共理性的產物,是「公共人」。因此,公務員職業道德要求這些在公共領域從事工作的人員要為公共利益而奉獻。其工作目標是追求公共利益,其人格特徵是奉獻。
二、核心價值取向——建立健全責任監控機制
從統治行政、管理行政轉變為服務行政的現代公共行政,其本質就是服務,而服務型行政就是責任型行政。我們在政府職能轉變中提出的「責任行政」可以這樣理解,公務員在行使權力,履行職能的同時,應該具有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的責任能力。這是因為,公務員接受自己的職位和與其相應的公共權力時,也承擔了與公共權力相對應的行政責任,即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責任。
三、根本價值取向——維護社會公正
「公正取向」是公務員職業道德所必須具有的素養。身為政府作為的執行者——公務員,同時也是公正原則的制定者、公正與否的仲裁者,其自身應該首先是公正的化身與楷模。
四、目標價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高尚人格屬於精神范疇,對於社會大眾有廣泛的示範性和影響力。具有良好品德的公務員如何履行自己的行政職能,如何處理對己、對人、對社會的關系不僅直接地為社會提供了示範榜樣,而且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成員的價值追求。

⑹ 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的關系提綱

一方面,行政法治是以行政道德為內在基礎、准則和原動力的,行政道德是行政法治的精神源泉,行政法治的理論基礎「法律優位」和「法律保留」原則,就是跟治癒行政道德「正義」、「越權無效」的理念基礎之上的;;另一方面,行政法治又是行政道德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行政道德在現代民主制國家實現其價值的主要方式。一個國家行政道德水平的高低,突出體現在這個國家行政法治的實現程度上。因此,對於一個追求民主、法治的國家來說,提升行政機關、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素質與依法行政、實現政府法治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二者緊密聯系,又相輔相成。
【作者:張繼峰 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

⑺ 目前我國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現狀

道德是法律的支撐,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公民守法,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當前,我國的法律體系盡管已然形成,但還需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立法盡管成就斐然,但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還不盡如人意;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雖然得到實施,但發展還不平衡;法制宣傳教育盡管成績巨大,但法治環境並未根本改善。
特別是法治和德治還不能完全相適應。當前社會上,確實存在重法治、輕德治的傾向,甚至有人對德治很反感,認為德治就是人治,德治是法治的對立面。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當前敗德行為的代價過低,並與違法行為代價過低的情況交織在一起,這是導致許多道德問題持續產生的重要體制機制原因。
1、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時段。我國始終處在改革開放中,常常也是新舊社會規范(法律、行政和道德等)沖突的時期,舊規范往往失范,新規范尚待建立。
2、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領域。(1)市場經濟,容易發生權錢交易,是腐敗、失信的重災區。(2)舊有的道德嚴重失范的領域,主要是我國正在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
3、道德問題主要表現於一些人群。(1)一些官員道德缺失。(2)一些企業和商人道德缺失。(3)一些文化名人道德缺失。(4)一些公民道德缺失。
正是這些局部的、少數社會成員的敗德現象,無形中給民眾帶來了極大的道德壓力和心理暗示,很多人因此認為社會正在逐漸滑向一個低信任度和缺德的深淵,進一步加劇了人們評價社會道德狀況的悲觀、消極情緒。

⑻ 當代公共行政的發展內容呈現什麼趨勢

當代行政組織發展的趨勢

1、行政權力不斷擴張,行政組織的規模日趨擴大

大量的社會危機和公共問題,使政府面臨和處理的問題日趨繁雜,與此同時,亦促成了行政權力的不斷膨脹。行政權力的膨脹和政府行政組織規模的日益龐大,已經成為各國行政管理的普遍現象。

2、管理性質日趨復雜,管理功能不斷擴充

當代政府活動所涉及的內容和范圍日趨擴大,行政活動已深入並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府由傳統的「守夜警察」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增強國民福利的積極力量。政府活動范圍的擴大,管轄事務的增多,管理對象的復雜,管理手段的多元化,使行政組織的管理性質日趨復雜,管理功能不斷擴充。

3、專業化和職業化趨向

隨著整個社會分化程度的提高,隨著行政管理對象的復雜化和專門化,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在行政管理中的廣泛應用,政府行政管理日趨專業化,分工也日趨精細。行政管理的專業化使得政府行政管理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職業領域,這一領域有其系統化的知識和技術,有其職業的規范和道德,有一批專門投身其中的專業人員,當代行政組織已經朝著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方向發展。

4、組織間的相互依存和協調的加強

現代行政體系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巨大分化,使得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職能的分離與專業化,固然有利於組織效率的提高,但對組織整合與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強調組織間的聯盟與協作,促進組織活動的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代行政組織設計與管理的重要面向。

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

支撐現代行政組織的基礎是理性-法律的權威,在理性-法律框架下的行政組織,則顯示出程式化和法制化的特徵。

6、重視社會的目的

現代行政強調國民福利、社會服務,政府行政的目的就在於為最大多數的人謀取最大的幸福。作為政府行政的構成體系,現代行政組織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健康發展,把公共利益、公共服務、公共福祉作為其重要的使命。強調行政組織的社會目的和服務精神,重視行政組織公共服務功能的發揮,已經成為各國行政組織管理的重心所在。

7、國際影響和國際化的趨向

國際化與全球化影響和沖擊著每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政府要解決和回應國際化所引發的各種問題,就必須採取必要的措施和行動,以應對這一變化和挑戰。因此,行政組織設計與管理中的國際化視野以及重視各國行政組織間的國際交往和國際影響就成為當代行政組織管理的一個重要理念。

⑼ 論述行政職能的發展趨勢

1.行政職能的內容日趨多樣化,政治職能弱化,行政職能和文化職能強化。二戰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節奏明顯加快,給西方國家帶來了日漸增多、日益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客觀上需要政府能夠靈活的應對變化並有效的解決問題,這種需求在擴展政府職能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大政府」,政治職能中的鎮壓職能相對減弱,而保持社會穩定的民主職能趨於加強,這種民主職能表現為:政府通過與各種利益集團、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妥協合作來達到平衡,通過吸收工人和人民群眾參與管理等,緩和社會階級矛盾,通過行政改革來適應經濟基礎及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行政職能日益分化和專業化,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日益復雜,政府職能也日益分化和專業化,以社會分工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為特徵的現代社會,使得專業化成為政府行政管理活動的主要價值取向,政府職能的實現越來越依賴於專業化訓練的專門人才,專業化手段和專門知識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行政管理活動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行政管理活動的科技含量,為政府職能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實現渠道
3.行政管理重心由階級統治職能轉向或過度到社會管理職能,為確保行政管理活動的順利進行和經濟活動的相對穩定發展,當代西方國家在行政改革中都加強了政府宏觀調控和綜合協調職能,同時持一部分職能交還給社會,實行社會自治,從而健全社會職能社會化

⑽ 關於如何處理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我黨歷史上有哪些寶貴的歷史

處理行政道德與行政法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我黨歷史上的寶貴歷史經驗。

熱點內容
中國合同法以成文法形式出現 發布:2025-01-24 16:21:33 瀏覽:132
我國立法上關於補強證據的規定 發布:2025-01-24 16:15:30 瀏覽:440
論述國際法律責任的形式 發布:2025-01-24 16:00:55 瀏覽:749
交通法規39條 發布:2025-01-24 15:54:57 瀏覽:536
勞動合同法對中小型企業的影響 發布:2025-01-24 15:48:18 瀏覽:928
勞動法自動離職給工資嗎 發布:2025-01-24 15:32:51 瀏覽:911
合租道德 發布:2025-01-24 14:49:53 瀏覽:234
重慶產檢勞動法 發布:2025-01-24 14:48:23 瀏覽:252
清華大學法學排名 發布:2025-01-24 14:31:53 瀏覽:730
合同法解釋最新版是幾 發布:2025-01-24 14:29:24 瀏覽: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