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律

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法律

發布時間: 2022-06-19 16:40:27

Ⅰ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活動;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條例所稱保護,是指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的傳承、傳播等措施;保存,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的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第四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傳承性,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穩步實施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逐步加大財政投入,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領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協調機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隊伍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城鄉規劃、衛生和計劃生育、環境保護、新聞出版廣電、體育、食品葯品監督管理、旅遊等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集中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等活動。第八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作出顯著貢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予以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現狀、傳承、傳播等情況;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妥善保存相關實物和資料,並予以記錄、建檔;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調查結束後六十日內,將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匯交同級文化主管部門。第十一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文化主管部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並在調查結束後將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提交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市、區)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第十二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報經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批准,並在調查結束後,將調查報告以及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及時提交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

境外組織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第十三條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搶救性措施,予以優先保護、保存。第十四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徵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不得違法佔有或者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檔案以及相關資料庫。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檔案以及相關數據信息應當向社會公開。

Ⅱ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應當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關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傳習所和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的建設納入本行政區域城鄉規劃。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在同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商務、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旅遊、文物、體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文化站、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在文化主管部門指導和支持下,開展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作家協會和有關行業協會、學會等組織按照各自章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八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或者捐贈資金和實物,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確認、記錄,並收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資料庫。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確定保護單位,保護單位履行下列職責:

(一)收集該項目的實物、資料,並登記、整理、建檔;

(二)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三)制定並實施該項目保護計劃,定期向文化主管部門報告實施情況並接受監督;

(四)開展該項目的宣傳、展示、展演活動;

(五)為該項目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六)其他應當履行的職責。第十一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將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經認定後列入上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請。

申請材料包括申請報告、項目申報書以及其他相關材料。第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第十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認定實行專家評審制度。評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Ⅲ 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四條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協調。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出版、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第八條 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捐贈資金以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實物、資料。第二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代表性項目名錄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規劃和保護、保存工作的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對相關部門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時,相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相關部門也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立檔案和資料庫,並及時組織專家對調查信息進行甄別、整理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中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以及建立的檔案應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第十一條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報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批准。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將審批情況書面告知調查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由其負責對境外組織或者個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實施監督管理。

依法獲得批準的境外組織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調查結束後,境外組織與合作的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或者境外個人應當在二十日內,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和調查中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第十二條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考察、采訪和實物徵集時,應當徵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民族風俗、信仰和習慣,不得非法佔有或者損毀相關實物和資料,不得侵害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不得歪曲和濫用調查成果。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列入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當符合下列標准:

(一)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

(二)具有歷史傳統和清晰的傳承脈絡,至今仍以活態形式存在;

(三)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本行政區域有較大影響力。

Ⅳ 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的有關法律法規。第四條本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五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按照屬地和分級管理相結合的原則,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聯席會議制度,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的重大問題,並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人民政府財政預算。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等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八條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相關資料。第二章調 查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具體實施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十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並向省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書面決定。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申請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調查的內容、對象、時間和地點;
(二)調查組織和調查人員的信息資料及相關法律證明;
(三)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合作機構情況;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材料。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結束後,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向省文化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和調查中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以及電子檔案。第十一條縣級以上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並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將調查取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以及電子檔案,及時匯交同級文化主管部門。在調查中發現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立即予以記錄、收集有關實物,並在十五日內通報同級文化主管部門。第十三條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徵得調查對象的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客觀、真實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態和傳承脈絡,不得編造歪曲調查信息。第三章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四條建立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實行動態管理。

Ⅳ 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第四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會同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給予指導和支持。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在資金、項目上對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給予支持。第八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捐贈等方式依法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專門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普查、調查,文化主管部門具體實施,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立檔案和資料庫。
單位和個人應當在調查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管理下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組織或者個人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載明調查的內容、對象、時間、地點、調查組織或者人員等情況;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後15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書面決定;獲得批準的申請人應當將批准文件送交調查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後,方可開展調查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組織在本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第十一條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考察、采訪和實物徵集等活動時,應當徵得被調查對象同意,尊重民族風俗、信仰和習慣,尊重真實性、完整性,不得歪曲和濫用,不得非法佔有、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實物,不得侵害被調查對象的合法權益。第十二條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及時予以記錄和收集有關實物,並立即採取搶救性保護措施。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在調查中取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應當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及電子檔案,應當在30日內匯交給同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捐贈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和實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獎勵。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制定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規劃,並組織實施。第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專家評審制度。第十六條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請。
單位和個人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鼓勵單位和個人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

Ⅵ 寧夏回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認定、記錄、建檔等保存和傳承、傳播等保護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利於促進社會和諧和高質量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的重大事項。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財政、住房城鄉建設、衛生健康、體育等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相關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培養和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新聞網站等新聞媒體單位,應當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九條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規定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情況組織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負責進行。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健康、體育、市場監管等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並在調查結束後六十日內將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匯交同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旅遊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妥善保存相關實物和資料,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應當綜合運用圖片、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形式,建立規范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資料庫,並依法向社會公開。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給予支持和指導。調查結束後,有關人員應當將調查材料、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等交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第十五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區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報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批准。

境外組織在區內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

調查結束後,境外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向自治區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實物圖片和資料復製件。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六條建立自治區、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制度,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第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提出列入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建議。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從調查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提出列入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建議。

下一級人民政府可以從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推薦列入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建議。

Ⅶ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推動文化強省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五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與建設文化強省的戰略目標相適應。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領導,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總體保護規劃,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完善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健全工作機構,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實行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加強考核和監督檢查。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隨著財政收入的增長而增加。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和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代表性傳承人補貼、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方面的專項資金。

省、市(州)人民政府應當在項目、資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給予扶持。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民族宗教、教育、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體育、旅遊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涉及兩個以上縣級行政區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門予以協調。第九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會同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提高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

廣播、電視、報刊、出版、網路等媒體單位應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面掌握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情況,建立檔案和相關資料庫。普查情況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報告。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認定、記錄、建檔,建立健全調查信息共享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調查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應當匯交同級文化主管部門。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將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和鮮明地域或者民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名錄予以保護。

Ⅷ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四川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三條本條例所稱保護是指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的傳承、傳播等措施;保存是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的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應當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的原則,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有利於增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對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邊遠地區及貧困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結合農村扶貧開發工作,在資金、人才培養、設施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發展改革、財政、教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族宗教、新聞出版廣電、旅遊、城鄉規劃、商務、衛生計生、體育、扶貧移民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協助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可以將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同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等結合起來,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第九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全面掌握其種類、數量、分布、生存環境、保護現狀等情況;其他有關部門可以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和資料,也可以依法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第十二條境外組織或者個人在四川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申請,載明調查的內容、對象、時間、地點、調查組織或者人員等情況;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書面決定。
境外組織在四川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與境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
境外組織或者個人應當自調查結束之日起三十日內,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交調查報告和調查中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第十三條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徵得調查對象同意,尊重其風俗習慣、宗教信仰,不得損害其合法權益,不得非法佔有、損毀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實物、建(構)築物、場所等。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項目目錄,對通過調查或者其他途徑發現的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應當及時採取搶救性措施予以優先保存。

Ⅸ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傳承和發展福建歷史文脈,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第四條本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採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第五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應當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本行政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隊伍建設,明確機構和人員。

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的相關工作。第二章調查和建立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的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其他有關部門可以依法對其工作領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調查工作的指導與協調,並組織力量對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調查難以覆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相關資料庫,開展數字化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應當收集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工作中取得的資料,並妥善保存,防止損毀、流失;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調查結束後六十日內,將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匯交給同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除依法應當保密的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及相關數據應當公開,便於公眾查閱。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也可以依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並在調查結束後將所取得的實物圖片、資料復製件匯交給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代表性項目)名錄,將本行政區域內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名錄予以保護;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體現本省、本地區特色以及特有的文化形態項目應當優先列入代表性項目名錄。

對本級代表性項目名錄中具有重大保護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推薦列入上一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可以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Ⅹ 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繼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口傳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文字等;

(二)傳統音樂、舞蹈、詩歌、戲劇、曲藝、雜技、美術、書法等;

(三)傳統手工技藝、醫葯和歷法;

(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

(五)傳統體育和游藝;

(六)集中反映各民族生產、生活的傳統民居建築、服飾、器皿、用具等;

(七)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手稿、經卷、典籍等文獻和譜牒、碑碣、楹聯等;

(八)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述規定中屬於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長遠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注重其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

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關的管理、開發、利用、經營等活動,應當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其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三)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認定、記錄並建立檔案;

(四)組織評審、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五)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活動;

(六)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經費,並監督使用;

(七)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處罰;

(八)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其他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財政、民族事務、宗教、旅遊、住房城鄉建設、環境保護、教育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並對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應當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第二章保護名錄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並明確保護責任主體。

保護責任主體應當制定保護措施,定期向當地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保護情況。第八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分為國家級、省級、州(市)級和縣(市、區)級四個等級,按照逐級推薦的程序,由下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向上一級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推薦。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對擬列入本級或者擬推薦為上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的項目進行評審。

評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評審後擬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及其保護責任單位,徵求有關部門意見,並進行公示。公示期為20日。

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公示結果,擬定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及其保護責任單位,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第十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責任單位應當履行以下職責:

(一)收集該項目的實物、資料,並登記、整理、建立檔案;

(二)推薦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三)保護與該項目有關的實物和場所;

(四)開展該項目的研究、展示和宣傳活動;

(五)為該項目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六)制定該項目的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七)其他應該履行的職責。

熱點內容
民法典手繪 發布:2025-01-24 11:42:27 瀏覽:620
烏蘇法院拍 發布:2025-01-24 11:22:13 瀏覽:185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1-24 11:02:50 瀏覽:170
房屋銷售補充協議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24 10:00:06 瀏覽:139
中級會計2013經濟法考試題 發布:2025-01-24 09:59:23 瀏覽:403
最高法律效力表現在 發布:2025-01-24 09:54:12 瀏覽:685
沈陽君道法律咨詢服務 發布:2025-01-24 08:49:18 瀏覽:515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24 08:18:38 瀏覽:443
社區法律咨詢活動範文 發布:2025-01-24 07:57:17 瀏覽:532
老子道德經拼音版 發布:2025-01-24 07:08:55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