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的完善
1. 信賴保護原則的確立構想
信賴保護原則是在行政法理論不斷向縱深發展的過程中,形式意義的法治行政觀念被實質意義的法治行政觀念所取代後,由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者最先提出來的,後逐漸被大陸法系各國的立法所接受。毫無疑問學者的學說為最終的制度構築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行政法之所以至今尚未明確確立信賴保護原則,是與理論研究上的落後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中國行政法學界長期以來並不重視行政行為基本理論的研究②,涉及行政行為效力的研究既不深入、也難稱系統,與行政行為效力緊密相關的信賴保護原則更是少有問津。
理論研究的落後阻礙了立法的發展。信賴保護原則作為一項當今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重要原則,在中國卻沒有為它確立應有的地位。加上中國至今沒有頒布行政程序法,有關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零散的規定在各個單行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上,這樣的做法既不科學,又不系統,更不完善。因此,信賴保護原則在中國還處在理論探索階段,尚未成為現實的制度。借鑒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有關信賴保護原則的理論成果和法律制度,並深入研究以盡快完善中國相關的行政法律制度在當下尤為緊迫。為在中國確立行政法上的信賴保護原則並建立完善相關制度,提出如下構想:
1.加強理論研究,大膽借鑒國外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有關信賴保護原則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立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借鑒不等於照搬,既要借鑒又要創新。理論研究不能離開本土文化,更不能脫離中國現有的行政法律制度。結合中國法律制度的特色,借鑒國外先進的理論成果,在此基礎探索出獨具特色的中國行政法制建設之路,方為良策。
2.在未來的行政程序法中明確確立信賴保護原則為中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大陸法系各國,如德國、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等都是在行政程序法中規定信賴保護原則的。此做法值得借鑒,因為行政程序法是有關行政程序的總則性規定,在總則中確立信賴保護為行政法一般法律原則,然後在分則中進一步細化有關具體制度,既系統又科學。
3.以信賴保護原則為基礎,建立完善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制度。如上所述,信賴保護原則在行政法上主要體現為對行政行為撤銷與廢止設置必要的限制,因此要在行政法上貫徹信賴保護原則,就要完善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制度。中國立法並沒有嚴格區分無效行政行為和可撤銷行政行為,實踐中可撤銷行政行為范圍極其寬泛。無論是職權撤銷還是爭論撤銷,立法上都幾乎沒有設置任何限制,在機械的依法行政觀念的支配下,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基本上采自由主義,結果是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不到確實的保障,政府的公信力無法得到提升。可見,有關信賴保護原則的制度在中國是極不完善的。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該在立法上確立無效行政行為制度,並將無效的與可撤銷的行政行為加以區分,這是貫徹信賴保護原則的前提。③只有這樣才能將無效的及輕微瑕疵的行政行為排除在可撤銷行政行為之外,科學界定可撤銷行政行為的范圍。然後仿照大陸法系國家的通常做法,將可撤銷行政行為區分為授益、負擔及復效的行政行為,針對不同的行為設置不同的制度。行政行為的廢止可參照撤銷建立制度
四點要求
其一、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即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和公定力。
其二、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後,即使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相對人的過錯(行賄或提供虛假資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或改變此種違法行政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其三、行政行為作出後,如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或者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者改變已作出的行政行為。但只有通過利益衡量,認定撤銷、廢止或改變已作出的行政行為所獲得的利益確實大於行政相對人將因此損失的利益時,才能撤銷、廢止或者改變相應行政行為、
其四、行政機關撤銷或改變違法作出的行政行為,如這種情形不是因相對人的過錯造成的,要對相對人因此受到的損失予以賠償。行政機關因公共利益需要撤銷、廢止或者改變其合法作出的行政行為,如這種撤銷、廢止或改變導致相對人的損失,要對相對人的損失予以補償。
2. 信賴保護原則是什麼
是指有權機關應保護行政相對人因信任行政主體的合法性、正當性、權威性而無過錯參與其實施的授益性、合意性、指導性等行政行為所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
行政法信賴保護原則肇始於德國行政法院判例,後經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等的效仿、繼受與發展,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則。依據該原則進行的制度設計在保障人權、維護法的安定性、實現實質的法治行政方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拓展資料
信賴是否值得保護其判斷基準主要是根據無過錯原則,無過錯原則主要強調了行政相對人對於違法行政行為沒有過錯。倘若是由於行政相對人自己的過錯,造成違法行政行為的作出,或者明知或重大過失而不知行政行為違法則不能成立信賴保護。
這一原則得到了德國行政立法的肯定,《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第48條第二款列舉規定了三種不適用信賴保護原則的具體情形:
(1)受益人以欺詐、脅迫或行賄取得一行政行為的。
(2)受益人以嚴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陳述取得一行政行為的。
(3)明知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行政行為的違法性。也有學者不是從信賴的正當性出發而是從信賴利益與公益比較的角度來鑒別信賴是否值得保護,並認為公益是成立信賴保護必須要考慮的要件之一。
3. 行政許可中的信賴保護原則
行政許可信賴保護原則是指指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權力的正當合理信賴應當予以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行為,確需改變行政行為的,對於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補償。
行政法信賴保護原則肇始於德國行政法院判例,後經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等的效仿、繼受與發展,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則。依據該原則進行的制度設計在保障人權、維護法的安定性、實現實質的法治行政方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者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依法變更或者撤回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財產損失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4. 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簡單的說,是保護可信賴的期望利益(鑒於行政主體能夠憑借行政權單方獲得依法期望的利益,信賴保護主要是指保護行政相對人可信賴的期望利益)。嚴格的講,信賴保護是指,有權機關應保護行政相對人因信任行政主體的合法性、正當性、權威性而無過錯參與其實施的授益性、合意性、指導性等行政行為所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
(2)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范圍
行政信賴保護原則應貫穿於整個行政權運行的過程,由於在實踐中損害社會成員正當權益的主要是行政行為的變動,因此,行政信賴保護原則主要適用於行政行為的變動過程。行政行為又可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為,信賴保護原則在兩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中也有不同的側重點。
首先,在抽象行政行為變動中的適用。主要體現在行政主體原則上不得制定具有溯及力的抽象行政行為。按照法治原則,法律規范指向未來的行為,而非約束過去的行為,其內容必須具有連續性、穩定性、明確性和可預測性。雖然法律規范需要隨著社會變遷而調整,但也需要有其連續性。否則,社會必將處於混亂狀態。因此,行政主體做出的抽象行政行為的溯及力一般是禁止的,即使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溯及既往,也不能損害行政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
其次,在具體行政行為中的變動。縱觀各國行政法的相關制度設計,信賴保護原則主要適用在具體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上。具體行政行為撤銷針對的是違法的行政行為,具體來說,對於違法的授益行政行為的撤銷,只有撤銷該行為所維護的公共利益明顯大於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時,才可以撤銷;對於違法的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以依法予以撤銷,因為撤銷負擔行政行為通常不會發生相對人信賴利益的保護問題,但是,有權機關不得在撤銷一負擔行政行為後以更不利的合法處分來代替。具體行政行為的廢止針對的是合法的行政行為,具體來說,對於合法的授益行政行為,除非法律上有特別規定,原則上不得廢止;對於合法的負擔行政行為,有權機關可依法裁量是否予以廢止,只有在出現不得廢止的情形時,行政主體才不得廢止負擔行政行為。
【法律依據】:
根據《行政處罰法》第6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所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權、申辯權;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行政機關違法給予行政處罰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提出賠償要求。行政機關對相對人實施行政處罰時,必須保證其獲得法律救濟的權利,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因此該原則又被稱為「無救濟即無處罰」原則。
5. 論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
比例原則又叫適度原則,是說行政行為在合法的前提下,要注意方式方法,盡量減少行政版相對權人不必要損失的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是說,行政相對人處於對行政機關的信賴,但凡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行政機關不得隨意更改,即使處於社會公益必須更改,也必須給予行政相對人合理的補償.
6. 什麼是信賴保護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是指行政管理相對人對行政權力的正當合理信賴應當予以保護,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已生效的行政許可,確需改變行政許可的,對於由此給相對人造成的損失應當給予補償。
拓展資料:信賴保護原則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行政相對人依法取得的行政許可受法律保護。行政許可決定一經作出並生效,應給公眾和相對人以明確的預期,非有法定事由和依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擅自改變或撤銷;
二,行政機關只有在行政許可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或者准予行政許可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且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或者具有依法可以撤銷的情形時,可以依法變更、撤回或撤銷已經生效的行政許可;
三,被許可人以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行政許可的,應當予以撤銷,被許可人基於行政許可取得的非法利益不受保護;
四,可以或應當撤銷已生效的行政許可,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不予撤銷;
五,行政機關改變或撤銷已生效的行政許可,由此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財產損失或合法權益損害的,應當依法給予行政補償或行政賠償。
7. 信賴保護原則的介紹
信賴保護原則最先由德國等大陸法系行政法學者提出,後為立法所接受,現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上一項重要原則,對完善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律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由於理論研究的滯後,至今沒有在立法上確立該原則,造成與此相關的制度極不完善。行政法信賴保護原則肇始於德國行政法院判例,後經日本及中國台灣地區等的效仿、繼受與發展,已成為大陸法系行政法之一般原則。依據該原則進行的制度設計在保障人權、維護法的安定性、實現實質的法治行政方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8. 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的要求
1、保護行政相對人因正當信賴而期望得到的合法或合理利益。行政相對人在無內欺詐、脅迫等主容觀過錯,符合法定條件要求行政主體授予利益的,行政主體應依法授予;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雙方達成合意,簽訂行政合同後,行政主體應全面履行,非法變更應賠償,依法變更應補償;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指導應盡心盡職,對有過錯的行政指導應負行政責任。
2、行政主體應依法行政,履行法定義務,對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行政行為,應對其行為在合理限度內承擔責任。在行政法有明確規定的條件下,行政主體要嚴格依法辦事,不得拒絕行政相對人的合法要求。在行政法沒有明確規定的條件下,行政主體可在法定限度內自由裁量,但應滿足行政相對人合理期望得到的利益。
3、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皆應為真實的意思表示,且言必信,行必果。具體對行政機關而言,其所為行政行為應具有穩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其做出的承諾,應信守之;對相對人而言,也應言而有信,不得反復無常或任意翻悔,否則也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9. 行政法的信賴保護原則在我國行政法規范中是如何體現的
行政給付權益對於受益人至關重要。尤其在行政救助中,救助或幫助是受益人生存保障唯一的或至少是主要的依靠,行政主體必須保障受益人所享有的權利或利益的穩定性。
其次行政給付和信賴保護均可以看作是一種利益的調整機制,只不過調整方法不同。行政給付通過積極的利益分配直接改變社會成員的利益佔有狀況,信賴保護原則則以利益可期性和穩定性的形成來確保公共負擔平等。
行政指導實施完畢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實現了行政主體與相對方所期望的結果,還有一種是行政指導方因自身的信息或判斷有誤,無惡意地誤導了被指導者,結果使被指導者遭受到重大損害。在這兩種情況下均應基於信賴保護原則,對相對人予以補償。
(9)行政法中的信賴保護原則的完善擴展閱讀:
行政法注意事項:
行政審批可以是內部行為,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
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的,即使事後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為相對人的過錯(行賄或提供虛假資料信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這種違法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行政行為作出後,若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根據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的,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生效的行政行為。但是行政機關在作出撤銷,改變或廢止的決定之前,應進行利益衡量。
10. 誰跟我解釋下行政信賴保護原則,謝謝啦!
行政信(依)賴保護原則是指政府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
信(依)賴保護原則的要求:
1、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即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或公定力。
2、行政機關撤銷或改變其違法作出的行政行為,如這種違法行情形不是因相對人過錯造成的要對相對人因此受到的損失加以賠償。
3、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作出授益行政行為後,事後即使發現有違法情形,只要這種違法情形不是因相對人過錯造成的,行政機關亦不得撤銷或改變,除非不撤銷或改變這種違法行政行為會嚴重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
4、行政行為作出後,如事後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法律、法規、規章修改或廢止,或者據以作出該行政行為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撤銷、廢止或改變已經作出的行政行為,但這種改變需利益最大化。
根據行政法的原理,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的適用應當主要遵循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機關必須本著誠實信用的精神,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為。為了確保行政行為的明確性、連續性和穩定性,樹立和保護行政相對人對政府機關及其行政行為的真誠信賴,政府機關必須本著誠實信用的精神,以誠實信用的方法做出行政行為。例如,政府機關在做出行政行為時不得進行欺詐、威脅、脅迫,不得以虛假的表示誤導相對人。
第二,政府機關原則上不得制定對相對人具有溯及力的政府規章、命令。政府機關做出的政府規章、命令,其效力不得適用於施行前已經終結的事實,即不得限制或損害相對人已經依法取得的利益。這是法治國家中法的安定性的必然要求。如此方能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維護法律尊嚴與政府的公信力。
第三,行政行為撤銷與廢止中的信賴保護。撤銷與廢止制度分別適用於違法和合法的行政行為,二者都有可能損害社會民眾的信賴利益。因此行政法要求政府機關對行政行為的撤銷和廢止應當受到嚴格限制,政府機關一方不得依職權隨意改變該行政行為。它要求政府機關一方沒有法定事由並且經過嚴格的程序不得對原行政行為做出改變。它是法的安定性原則在行政行為上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對行政行為的一種要求。法律規范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為本身不受任意改變;法律秩序的安定性,要求行政行為所設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能得到持久維持。因此,行政行為的撤銷與廢止應當受到嚴格限制。
第四,行政行為的無效應受到限制,其適用范圍應當縮小,通過更加嚴格的行政行為撤銷程序為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提供製度保障。為了保護社會成員的信賴利益和維護法制秩序的安定,若無效行政行為與後續的行政行為各自獨立,並產生法律效果,則先前行為的無效不導致後續行為的無效;如果兩行為是為實現同一目的而不可分離地連續時,則先前行為的無效後果將導致後續行為的無效。那種違法行政行為一概無效是不利予信賴保護的,是不足取的
從理論上說,對行政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主要有兩種保護方式,即存續保護和財產保護。所謂存續保護,即因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論其是否合法,一律要穩定行政相對人所信賴的法律狀態。所謂財產保護,即在必要時打破原有法律狀態,而對行政相對人因信賴行政行為而遭受的損失予以財產上的保護。這兩種方式各有利弊:如果一味採用前者保護相對人利益,有可能嚴重損害公共利益;而僅採用後者,則有可能使在某些行政行為中無法用金錢來代替的相對人利益得不到真正的維護,如資格授予類的行政行為。
信賴利益的財產保護體現在信賴補償制度上。行政信賴利益由既得利益和期待利益構成——二者的區別在於社會成員是否已實際佔有這部分權益,並有權通過處理該權益獲得新的利益。信賴利益受到損失,如何進行補救,具體而言,相對人可以通過行政途徑和司法途徑尋求法律保護,解決信賴補償問題上的爭議。行政途徑有行政申訴、行政復議;司法途徑則主要是通過行政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