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修改的意義
簡單地說更加有利於控制行政權,保障公民權
這樣更加有利於建設法治社會,法治國家,有利於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人權更有保障了。
緩和社會矛盾。
希望可以幫到你。請採納。
Ⅱ 國家修訂行政訴訟法有什麼意義
這次修改行政訴訟法是解決行政案件的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的問題而進行的修改,
Ⅲ 把行政訴訟法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有什麼意義謝謝。
目的是擴大了行政訴訟的可訴范圍。對抽象行政行為與具體行政行為的區分對行政訴訟的實踐有重大意義,它不僅關繫到法院對行政機關的監督范圍與幅度,也涉及到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護力度。如果不服從,該行為可以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六十條已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
(3)行政訴訟法修改的意義擴展閱讀:
成立要素,是行使行政權力所為的單方行為。即該行為無需對方同意,僅行政機關單方即可決定,且決定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對方負有服從的義務,如果不服從,該行為可以強制執行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如稅務機關決定某企業應納所得稅稅額,納稅人應當執行,如果不執行,稅務機關有權從其銀行賬戶中劃撥。如果納稅人不服,也必須首先按決定納稅,然後申訴或起訴。
對象要素,是對特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作出的。「特定」是指某公民或某組織。如甲打乙造成輕微傷害,行政機關為保護乙的權利而拘留了甲,該行為是對甲、乙作出的,甲、乙即為特定的公民。
內容要素,是作出有關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權利義務的行為。如專利局將某項發明的專利證書授予了甲企業,該企業即獲得了該項發明的專利權。
網路-具體行政行為
Ⅳ 行政訴訟法大修有何重要意義
行政訴訟法的修訂,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對於推動政府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立案難、審理難、執行難」等行政訴訟領域被詬病已久的問題,此次修法從擴大受案范圍、暢通訴訟渠道、增加對行政機關負責人的責任等方面進行了更完善的制度設計,以保障「民告官」更為順暢地進行。這體現了立法機關進一步限制公權力、保護私權利的堅定決心,值得點贊和期待。
徒法不足以自行。新的行政訴訟法能否不折不扣地貫徹和實施,行政機關負有重要的責任和義務。一方面,行政機關必須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尊重和維護法律權威,積極支持、配合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行政審判和執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安排和創新方面做出進一步努力,例如健全行政應訴的配套制度,強化責任制,把行政應訴工作納入到各級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指標考核體系中來推動。
以法治促善治,是立法的原旨和初衷。任何「民告官」的官司,對於群眾來說都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應當越少越好。因此,必須從源頭上減少「民告官」的因由。這就要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確保各類行政行為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同時,進一步做好改革發展、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切實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真正讓老百姓滿意
Ⅳ 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一批新的法律法規相繼出台並實施有哪些意義
這些修改後的法規陸續實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好處,生活中更加有法可依,維權之路更加清晰。
Ⅵ 行政訴訟法有什麼歷史意義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Ⅶ 為什麼修改行政訴訟法
已列入全國人大年度立法計劃,但還沒修改。
如果你想看,網上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可能會與正式出台有所不同。
具體涉及以下修改內容:
一、關於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
行政訴訟面臨的「三難」,最突出的是立案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產生糾紛,行政機關不願當被告,法院不願受理,導致許多應當通過訴訟解決的糾紛進入信訪渠道,在有些地方形成了「信訪不信法」的局面。為通暢行政訴訟的入口,建議從五個方面完善對當事人的訴權保護:
1.明確人民法院和行政機關應當保障當事人的起訴權利。增加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應當依法應訴。(修正案草案第三條)
2.擴大受案范圍。將行政機關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行政機關侵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徵用財產、攤派費用,行政機關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等納入受案范圍。(修正案草案第四條)
3.明確可以口頭起訴,方便當事人行使訴權。增加規定:起訴應當向人民法院遞交起訴狀,並按照被告人數提出副本。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4.強化受理程序約束。增加規定:一是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時當場予以登記,並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起訴狀內容欠缺或者有其他錯誤的,應當給予指導和釋明,並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不得未經指導和釋明即以起訴不符合條件為由不受理。二是起訴符合條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接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之日起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裁定書應當載明不予受理的理由。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三是人民法院在七日內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書的,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上一級人民法院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立案、審理,也可以指定其他下級人民法院立案、審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七條)
5.明確人民法院的相應責任。增加規定:對於不接收起訴狀、接收起訴狀後不出具書面憑證,以及不一次性告知當事人補正起訴狀內容的,當事人可以向上級人民法院投訴,上級人民法院應當責令改正,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五條)
二、關於對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
實踐中,有些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中越權錯位等規定造成的。為從根本上減少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可以由法院在審查具體行政行為時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對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進行附帶審查,不合法的,轉送有權機關處理。這符合我國憲法和法律有關人大對政府、政府對其部門以及下級政府進行監督的基本原則,也有利於糾正相關規范性文件的違法問題。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二是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發現上述規范性文件不合法的,不作為認定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並應當轉送有權機關依法處理。(修正案草案第五條)
三、關於完善管轄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為了解決行政案件審理難問題,減少地方政府對行政審判的干預,在總結現行做法的基礎上,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探索建立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的精神,建議增加規定:一是高級人民法院可以確定若干基層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二是對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修正案草案第六條、第七條)
四、關於完善訴訟參加人制度
1.明確原告資格。現行行政訴訟法關於原告資格的規定比較原則。實踐中,有的將行政訴訟原告僅理解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排除了其他利害關系人。建議明確:具體行政行為的相對人以及其他與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作為原告提起訴訟。(修正案草案第十條)
2.進一步明確被告資格。根據實踐需要,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二是行政機關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修正案草案第十一條)
3.增加訴訟代表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共同訴訟,但未規定訴訟代表人制度。為了提高司法效率,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可以由當事人推選代表人進行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行為對其所代表的當事人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必須經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修正案草案第十二條)
4.細化第三人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第三人的規定較為原則。實踐中,行政訴訟涉及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漸增多,完善第三人制度有利於解決行政爭議。建議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義務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修正案草案第十三條)
五、關於完善證據制度
現行行政訴訟法有關證據的規定較為簡單,建議總結現行做法,作如下補充修改:
1.明確被告逾期不舉證的後果。針對被告不舉證或者拖延舉證的情況,增加規定: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視為沒有相應證據。但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第三人提供證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調取證據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十七條)
2.完善被告的舉證制度。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為了查明事實,增加規定:在兩種情形下,經人民法院准許,被告可以補充證據,一是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已經收集了證據,但因不可抗力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的;二是原告或者第三人提出了其在行政處理程序中沒有提出的理由或者證據的。(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3.明確原告的舉證責任。現行行政訴訟法沒有規定原告的舉證責任。但在有些情況下,如果原告不舉證,就難以查清事實,作出正確的裁判。因此,需要原告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增加規定:在起訴被告未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在行政賠償和行政機關依法給予補償的案件中,原告應當對具體行政行為造成的損害提供證據。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修正案草案第十九條)
4.完善人民法院調取證據制度。為了規范人民法院依申請調取證據行為,增加規定:與本案有關的下列證據,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取,一是由國家機關保存而須由人民法院調取的證據;二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三是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一條)
5.明確證據的適用規則。為了規范證據使用,增強判決的公正性和說服力,增加規定: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當事人互相質證。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證據,不得在公開開庭時出示。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查核實證據。對未採納的證據應當說明理由。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修正案草案第二十二條)
六、關於完善民事爭議和行政爭議交叉的處理機制
有些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爭議,往往伴隨著相關的民事爭議。這兩類爭議依照行政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分別立案,分別審理,浪費了司法資源,有的還導致循環訴訟,影響司法效率,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實踐中行政爭議與相關民事爭議一並審理的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在行政訴訟中,當事人申請一並解決因具體行政行為影響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引起的民事爭議的,人民法院可以一並審理。人民法院決定一並審理的,當事人不得對該民事爭議再提起民事訴訟。二是當事人對行政機關就民事爭議所作的裁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依申請可以對民事爭議一並審理。三是在行政訴訟中,人民法院認為該行政案件審理需以民事訴訟的裁判為依據的,裁定中止行政訴訟。(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六條)
七、關於完善判決形式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了維持判決、撤銷判決、履行判決和變更判決等四類判決形式。這些判決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審判實際需要,應予修改完善。建議作如下補充修改:
1.以判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代替維持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具體行政行為證據確鑿,適用法律、法規正確,符合法定程序的,或者原告要求被告履行職責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2.增加給付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查明被告依法負有給付義務的,判決被告履行給付義務。(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3.增加確認違法或者無效判決。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在六種情形下,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一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將會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二是具體行政行為應當依法被判決撤銷,但不具有可撤銷內容的;三是具體行政行為程序違法,但未對原告權利產生實際影響的;四是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職責應當判決履行,但判決履行已沒有意義的;五是被告撤銷或者變更原違法具體行政行為,原告不撤訴,仍要求對原具體行政行為的違法性作出確認的;六是原告提出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理由成立的。同時規定,人民法院判決確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無效,可以同時判決責令被告採取補救措施,給原告造成損失的,依法判決被告承擔賠償責任。(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4.擴大變更判決范圍。根據審判實際需要,規定:行政處罰顯失公正,或者其他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對款額的確定或者認定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變更。人民法院判決變更,不得加重原告的義務或者減少原告的利益。但利害關系人同為原告,且訴訟請求相反的除外。(修正案草案第三十八條)
八、關於增加簡易程序
現行行政訴訟法未規定簡易程序。增加簡易程序,有利於提高審判效率,降低訴訟成本。總結現行做法,建議增加規定:人民法院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第一審行政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一是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是依法當場作出的;二是案件涉及款額一千元以下的;三是當事人各方同意適用簡易程序的。發回重審、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不適用簡易程序。同時規定,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行政案件,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理,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四十五日內審結。(修正案草案第四十條)
九、關於加強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的監督
現行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有權提出抗訴。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細化了檢察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建議參照民事訴訟法,增加規定:一是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應當提出抗訴。二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存在再審法定情形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三是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修正案草案第四十七條)
十、關於進一步明確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責任
當前,行政機關不執行法院判決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為增強法律規定的可執行性,建議增加規定:一是將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情況予以公告。二是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修正案草案第四十八條)
正式出台可能會有所不同。
Ⅷ 《行政訴訟法》在哪些方面進行了修改意義何在
2017年全國人大作出修改,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專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屬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增加該條款的意義:在於進一步堅強對監管機關的法律追究力度,有利於社會發展,極大適應了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Ⅸ 《行政訴訟法》歷史意義
1988年3月,一位勇敢的浙江農民包鄭照因不服蒼南縣政府強行拆除其樓房的處罰決定,成了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將縣政府推上被告席的農民。無數新聞傳媒為之沸騰了,無數中國人為之深深震驚了,富於歷史巧合的是,就在農民包鄭照作出這一頗具悲壯色彩的人生抗爭後不久,在共和國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政訴訟法》,在1989年4月4日召開的七屆全國人大第2次會議上破土而出。在中國歷史上,《行政訴訟法》破天荒地全面確立了「民告官」制度,這對數千年來信奉「民不可以告官」的中國人所帶來的心理沖擊和思想震動,用石破天驚來形容亦不為過,隨之,無數遭受行政權不法侵害的中國普通百姓,紛紛將行政機關告上了法庭。據統計:《行政訴訟法》出台前的1983年至1989年3月,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行政訴訟案僅為18萬多件,而從1989年4月《行政訴訟法》頒布後至1990年10月,僅僅一年半時間,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一審行政訴訟案就已達到17萬多件。1998年與1989年相比,受理的行政訴訟案更是猛增了10倍!《行政訴訟法》的出台,也從根本上改造了行政機關的思維定勢,一向說一不二的行政機關開始意識到:普通百姓不再是可以隨意捏來捏去的橡皮泥。從此以後,諸多的行政機關開始小心翼翼地在法制的軌道上執法,以避免被推上法庭的危險。也正是從《行政訴訟法》開始,監督權力、保護人權的現代民主法治思想成了行政立法的重要准則,此後,《行政訴訟法》、《行政監察法》、《行政復議法》等重要法律紛紛問世,這些「控權」行政法,不僅是現代法制的經典標志,也閃爍著共和國民主法治建設最為耀眼的星光。
行政訴訟既是民主政治的產物,也是民主政治的內容。首先,民主意味著政府由人民代表機關產生,服從人民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政府行為如違反法律的規定,必須受到追究。追究的主體除了人民代表機關外,還必須有專門的常設的機關,這主要就是法院(行政法院或普通法院)。其次,民主意味著政府權力接受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的權力必然變成專制的權力。而民主監督、制約機制的基礎環節是人民,但人民必須通過享有國家權力的專門機關並遵循適當的法律程序實現監督和制約(權力必須以權力制約,監督必須有序和規范地進行、否則,人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等都不能發揮實際的制約、監督效用)。此外,民主,特別是現代民主,還意味著保護少數,意味著對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的相對人的制度化救濟。民主的重要形式雖然是少數服從多數,但並不等於多數專制,多數壓制少數。少數人的利益必須通過適當的法律途徑予以保護,特別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政府違法行為侵犯後,法律必須為之提供相應的救濟途徑。因為政府侵犯相對人的權益並不會使它失去大多數人對它的信任,導致代表機關的罷免等政治程序。為了保護政府行為侵犯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法律設置制度化的救濟機制顯然是必要的。沒有這種救濟機制的民主是不完善的民主,是不能完全真正反映全體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民主。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對推進依法治國有何意義
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依法行政和推進法治專政府建設的重要方式。《中共中屬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關於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體系中的司法監督,最主要的就是行政訴訟的監督。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將《決定》中的相關內容予以落地。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被媒體譽為「依法治國的抓手和試金石」,實施以後,各級政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依法行政各項要求落實情況將接受全面檢驗。因此,修改後行政訴訟法的實施,不僅是司法領域的大事件,更形成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的倒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