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72條的理解

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72條的理解

發布時間: 2022-06-20 12:43:55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八十三條的內容是當事人申請再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再審申請被駁回後再次提出申請的;
2、對再審判決、裁定提出申請的;
3、在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作出不予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決定後又提出申請的。
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但因人民檢察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而再審作出的判決、裁定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第四十四條 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
(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
(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
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⑵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三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七十三條的規定是:
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fa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二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fa院申請追加。人民fa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應當進行審查,申請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申請理由成立的,書面通知被追加的當事人參加訴訟。

⑶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七十二條規定

第七十二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證。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72條是

一、刑法第七十二條存在的弊端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72條第一款規定的內是關於緩刑適用的對象、容條件的規定。適用緩刑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適用緩刑的對象,必須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的特定犯罪分子;二是所犯罪行情節較輕並有悔改表現,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緩刑適用的第一個條件與刑法第99條的規定結合不難看出,作為適用緩刑的第一個條件中最高刑期可以是「三年」。而另一方面,刑法第99條與分則條文中「處三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規定相結合可以看出,以上規定的限度內判處的最低刑期可…

⑸ 醫療糾紛的責任如何認定

1、法官直接判定
並不是所有醫療糾紛都必須經過醫療鑒定才能明確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療糾紛案件爭議的事實是不是「專門性問題」,法官是否「認為需要鑒定」。
從前面醫療糾紛概念的分析可以得知,有些醫療糾紛爭議事實並不是專業醫療問題,甚至不涉及醫學知識,法官沒有必要依申請或依職權安排醫療鑒定。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按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目前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首次鑒定和再次鑒定,首次鑒定工作由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再次鑒定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組織進行;對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商請中華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一般情況下,再次鑒定就是最終鑒定。
鑒定結論應該包括: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等級等內容。
鑒定組會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從重到輕分為4級,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鑒定結論中的責任認定直接關繫到賠償項目、范圍和數額的最終確定。
醫療事故等級分為四級十二等,分別是一級甲、乙等醫療事故;二級甲、乙、丙、丁等醫療事故;三級甲、乙、丙、丁、戊等醫療事故;四級醫療事故。對於傷殘患者,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司法實踐中,事故等級與賠償數額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
3、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從2005年10月1日起,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訴訟中,對本決定第二條所規定的鑒定事項發生爭議,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列入鑒定人名冊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由所在的鑒定機構統一接受委託。鑒定人和鑒定機構應當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註明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司法鑒定業務」。《決定》也明確了鑒定人依法迴避和出庭作證制度。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司法部)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司法廳或直轄市司法局),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
司法鑒定結論要確定醫療過失參與度,分為ABCDEF六個等級。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指在醫療過失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的損害後果,鑒定專家定量分析醫療過失在此後果中所起的作用,明確其參與因果關系的程度大小。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法院定案的重要依據,所以司法鑒定結論核心部分就是對這項指標的認定。
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同,司法鑒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委託進行,且一般只能鑒定一次。對於爭議較大的鑒定結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⑹ 證人也算涉案人員嗎

法律分析: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證人、嫌疑人都屬於涉案人員,行政案件中的被侵害人、嫌疑人和證人也屬於涉案人員。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
根據新《民事證據規定》第67、90條,不能正確表達意思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
兩類證言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作的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2)與一方當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陳述的證言。 根據新《民事證據規定》第72、73、74條,證人應當客觀陳述其親身感知的事實,就作證的事項進行連續陳述。
作證時不得使用猜測、推斷或者評論性語言。
作證時不得以宣讀事先准備的書面材料的方式陳述證言。
法庭詢問:審判人員可以詢問證人;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經審判人員許可後可以詢問證人;詢問證人時其他證人不得在場。法院認為必要時可以要求證人之間進行對質。
可見,證人表達時最為關鍵的,是證人的陳述確實是其真實、連貫的回憶。對於當事人而言,決定申請證人出庭,就要做好准備工作,向證人釋明法庭規則。

⑺ 證人出庭作證的規定是怎樣的

法律分析:第一,證人有出庭作證的義務。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據規定》第68條第1款也明確,人民法院應當要求證人出庭作證,接受審判人員和當事人的詢問。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一定情況下,證人在法庭審理前的調查、詢問程序中陳述的證言具有與庭審中陳述同樣的可信性。法院庭前審理的准備階段或者法院調查、詢問等程序是在法院主持下進行的,證人也是在雙方當事人在場的情況下陳述證言,雙方當事人均可以就案件的有關問題向證人詢問,此時證人所作的陳述,應當具有庭審中陳述同樣的法律效果。基於此,《證據規定》第68條第1款規定,證人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或者人民法院調查、詢問等雙方當事人在場時陳述證言的,視為出庭作證。

同時,為了貫徹契約精神,雙方當事人同意證人以其他方式作證並經法院准許的,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在符合該規定確立的條件下,證人可以通過書面證言、視聽傳輸技術或者視聽資料等方式作證。在新冠肺炎疫情當下,證人通過視聽傳輸技術作證的方式被不少法院所採用。需要提示的是,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是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與書面證言和視聽資料相比,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的優點,能夠更為全面地反映證人作證的現場情況,並能夠使質證和詢問證人的程序及時展開,有利於保障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從而有助於法庭正確地認證該證人證言。

第二,法院的通知是證人出庭作證的前提和必要條件。民事訴訟法第73條規定,經人民法院通知,證人應當出庭作證。《證據規定》第70條規定,人民法院准許證人出庭作證申請的,應當向證人送達通知書並告知雙方當事人。但是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未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而是直接攜證人出席庭審,提出要求證人作證的申請,或者申請的證人與到場的證人不一致等情形,這種情況既損害了庭審的嚴肅性,也無法保障證人證言的客觀真實性。因此,《證據規定》明確,法院向證人送達通知書,是證人獲准出庭作證的標志。原則上未經法院通知,證人不能出庭作證。但如果雙方當事人均同意未經法院通知的證人出庭作證,經法院准許,可以作為例外情形。

第三,無正當理由未出庭的證人以書面等方式提供的證言,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關於何為「正當理由」,可參考民事訴訟法第73條所列舉的四種情形:因健康原因不能出庭的;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不能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不能出庭的;其他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證人出庭作證最直接的目的在於對其證言得以有效質證,有利於法官查明案件事實,在此基礎上正確適用法律,從而確保作出公正裁判。證人不出庭不利於案件事實的查明,對司法公共利益有一定的損害。特殊情況下允許證人不出庭作證,是在司法利益和證人利益之間的平衡選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一條 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質證並且查實以後,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的時候,應當依法處理。

⑻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二條

《民事訴訟法》第227條規定:「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天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案外人對原判決、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認為駁回裁定錯誤的,應在15日內向法院提起訴訟。

2、申請執行人對中止執行裁定不服的,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執行許可訴訟。

因此:

南寧律師網頁鏈接

1、對於案外人提出的執行異議,法院首先應當進行審查,然後根據書面異議情況分別作出處理。如果認為提出異議的理由不成立,應當裁定駁回申請,繼續執行。如果認為提出異議的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執行。

2、申請執行人對中止執行裁定不服的,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如果執行根據是人民法院自己製作的法律文書,就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處理。中止執行的裁定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申請執行人即應當在中止執行裁定生效之日起15日內提起訴訟,此時間為除斥期間。

熱點內容
婦產科院內感染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4 05:07:39 瀏覽:479
民法典8章 發布:2025-01-24 03:55:07 瀏覽:252
勞動合同法實習生 發布:2025-01-24 03:28:47 瀏覽:891
疫情期間法院問題 發布:2025-01-24 03:23:32 瀏覽:955
經濟法押題試卷 發布:2025-01-24 03:03:22 瀏覽:24
日照卜法官 發布:2025-01-24 02:09:36 瀏覽:225
貴陽貴陽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4 02:03:30 瀏覽:232
勞動法中假期是否包括節假日 發布:2025-01-24 01:28:53 瀏覽:786
初任法官改革 發布:2025-01-24 01:27:17 瀏覽:103
保密法律法規知識試題 發布:2025-01-24 01:05:13 瀏覽: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