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派出機構
1. 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派出機關在超出授權范圍時如何確定行政訴訟被告
這可分抄兩種情況(以下以公安局和派出所為例):
1、幅度越權。如超出了此范圍幅度,就以派出機關為被告,如:派出所最多罰款500,而罰了相對人1000,這就是幅度越權!
2、種類越權。如超出了授權的種類,以設立此派出機關的機關為被告,如:派出所沒有拘留的權利,而將相對人拘留了,此應當以公安局為被告!
2. 行政機構和行政機關的區別
法律分析:1、所屬關系,即范圍不同:行政機構是行政機關的內部組成部分,一般表現為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辦公機構和辦事機構,一般不具有獨立的行政主體資格。行政機關是一定行政機構的整體,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能獨立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行政活動並獨立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後果。2、概念不同:行政機關是指依法行使國家權力、執行國家行政職能的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即狹義的「政府」。是國家按照憲法和相關組織法規定設立的,依法享有並行使國家行政權,負責對國家各項行政事務進行組織、管理、監督和指揮的國家機關。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3. 行政訴訟的被告怎樣確定
法律分析:被告主體的確認: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作被告。
2、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作被告。
3、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為,該組織是被告。
4、委託某一組織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5、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4. 交通違法行政訴訟應給哪個部門
對交通違規的處罰有異議的,可以去交警大隊「法制科」申請行政復議。如果對行政復回議結果不滿意答的,還可以去當地人民法院,對交警大隊的上級機關『公安局』提起行政訴訟。因為交警大隊不具備行政訴訟主體資格,所以您只能對其上級(具備行政主體資格的機構)提起行政訴訟。費用大約是100元以內。行政訴訟實行舉證倒置制度。就是說您不必證明自己無過錯。而是要公安局拿出證據(要被法院認可的證據)證明您的違法事實和對您處罰的依據是正確的。對方拿不出有效證據,您就勝訴。交警大隊將根據法院判決,撤消對您的處罰
5.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的內容是什麼
《行政訴訟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條文注釋:
本條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行政行為包括作為、不作為和事實行為。原法用的是「具體行政行為」概念,本次修改將「具體行政行為」修改為「行政行為」,使本法的適用范圍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本法中的「行政行為」:
(1)行政行為不包括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行政行為既包括作為,也包括不作為。
(3)行政行為還包括「事實行為」。
(4)行政行為包括行政機關簽訂、履行協議的行為。
2、原法第25條第四款規定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可以作為被告,即已視為行政機關,本法修改進一步擴大了行政機關的范圍,將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本法所稱的行政機關:
(1)本法所稱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
(2)規章授權社會組織行使行政管理權,受其他法律的限制。
(3)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務的行為,就是行政機關的行為。
(4)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辦事機構非經法律特別授權,不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其所作的行政行為,屬於無效行政行為,引起訴訟的,以其所在機關作為被告。
6.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下列哪一機構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機構為行政訴訟的被告。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行政訴訟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是訴訟的一種有效方法。
行政訴訟法是規范行政訴訟活動和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是規定人民法院、訴訟當事人以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及其在訴訟活動中形成的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范。行政訴訟是一種訴訟程序法,主要是確定訴訟參加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法律規范。從學理上說,行政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上的行政訴訟法也稱形式意義上的行政訴訟法,特指由國家立法機關依據立法程序所制定的具有專門、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訴訟法典,通常被稱為「民告官」。廣義的行政訴訟法也稱實質意義的行政訴訟法,是指凡是在內容上屬於規定行政訴訟問題的法律規范,無論其形式如何均屬於行政訴訟法的范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人民法院在強制執行中有違法行為或者擴大強制執行范圍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第八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享有陳述權、申辯權;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強制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7. 派出機關和派出機構有什麼不同嗎關於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問題,先謝謝親哦
兩者有很大區別,前者是行政法主體,對作出的行政行為獨立承擔責任;後者不是行政法主體,其所作的行政行為由派出它的機關承擔責任。
兩者最簡單的區分標準是看它的上級機關是誰,上級機關是一級政府的,是派出機關,如地區行政公署,上級機關是省政府;街道辦事處,上級機關是區政府;由政府的部門派出的單位,是派出機構,如公安機關的派出所,上級機關是派出它的公安局。
8.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哪個機構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該行政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9. 派出所屬於派出機構,派出所做出的500元以下罰款,當事人提出行政訴訟,派出所有被告資格
應該有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規定,派出機構能否成為被告,取決於是否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具有被告資格,否則一律視為委託,則不具備被告資格。
因此,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能否成為被告,也是以是否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作為區分標準的。如果法律、法規、規章對派出所有一定的授權,則派出所就取得了訴訟主體的地位,無論它作出的行政行為是否超越了授權范圍,它仍然是該行政行為的法律上的主體和法律後果的承擔者。但是,如果法律、法規、規章沒有給派出所授權,無論該派出所事實上是否以自己名義作出行政行為,它在法律上仍然不是該行政行為的主體和責任人,即不能以該派出所為被告,而應以派出所所屬行政機關即公安機關為被告。
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資格認定的幾種情形
1、有授權即有被告資格。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十一條規定:「警告、五百元以下罰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決定。」即派出所在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的范圍內取得了行政主體的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並由自己負責。從本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派出所做出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決定,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具備被告資格。
2、超越授權仍有被告資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例如派出所處以五百元以上的罰款,則派出所還是可以在行政訴訟中具備被告資格。從本條的規定中可以看出,如果派出所具體行政行為超越授權范圍,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仍具備被告資格。
3、無授權則無被告資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例如派出所沒有實施行政拘留的權力,但它對公民實施了拘留,在這種情況下,派出所沒有資格成為被告。從本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如果派出所實施「警告和五百元以下罰款」以外的行政處罰時,則派出所在行政訴訟中不具備被告資格,設立它的公安機關為被告。
4、超越授權和無授權同時存在時,也無被告資格。按照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二十條第二款的規定,派出所無拘留權實施拘留,被告應當是縣級公安機關;按照該解釋第二十條第三款的規定,派出所超出授權范圍,其本身可以作為被告。如果上述兩種情況同時發生,應將縣級公安機關列為被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