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傳染病行政法規
① 防疫法律法規有哪些
法律分析:主要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
第三條 本法規定的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和丙類。甲類傳染病是指:鼠疫、霍亂。乙類傳染病是指: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炭疽、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結核、傷寒和副傷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猩紅熱、布魯氏菌病、淋病、梅毒、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瘧疾。丙類傳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麻風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包蟲病、絲蟲病,除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傳染病暴發、流行情況和危害程度,可以決定增加、減少或者調整乙類、丙類傳染病病種並予以公布。
② 疫情防控的主要法律依據
疫情防控的主要的法律依據如下:
縣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有關行政區域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突發事件發生後,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立即採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組織開展應急救援和處置工作,並立即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工作,必要時可以越級上報。
突發事件發生地縣級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的,應當及時向上級人民政府報告工作。上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措施,統一領導應急處置工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負責的,從其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積極配合並提供必要的支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一條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制定本法。第二條 國家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傳染病防治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制定傳染病防治規劃並組織實施,建立健全傳染病防治的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監督管理體系。第六條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傳染病防治及其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傳染病防治工作。軍隊的傳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中國人民解放軍衛生主管部門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傳染病監測、預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工作。醫療機構承擔與醫療救治有關的傳染病防治工作和責任區域內的傳染病預防工作。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在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下,承擔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相應的傳染病防治工作。
③ 防疫相關法律
法律分析:1.主要法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2.主要行政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四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
第四十一條 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免疫規劃;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種類由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擬訂,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
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建立國家免疫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並會同國務院財政部門建立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種類動態調整機制。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疾病預防、控制需要,增加免疫規劃疫苗種類,報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備案並公布。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公布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強化預防接種規范化管理。
國務院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應當制定、公布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免疫程序和非免疫規劃疫苗的使用指導原則。
④ 我國法定的傳染病包括哪些疾病
我國法定的傳染病包括哪些疾病:
1、什麼是傳染病?
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傳播,保障人體健康和公共衛生,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本法指出,傳染病是由病源性細菌、病毒、立克次體和原蟲等引起的一類疾病,病原體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動物與動物之間或人與動物間相互傳播。這類疾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和反復性等特點。由於它具有上述特殊性,因而發病率高,對人體健康和生命的威脅也相當大,對國家經濟建設也有極大的不良影響。
傳染病防治法主要是對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進行預防、控制和消除等情況進行調整,保障在人體健康活動中產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之總和。
2、我國關於傳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我國對傳染病防治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即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三方面進行預防,依靠科學、群眾進行防治結合,分類管理。
我國目前實施的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主要包括:《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血液製品管理條例》、《性病防治管理辦法》、《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結核病防治管理辦法》、《預防用生物製品生產供應管理辦法》、《消毒管理辦法》、《傳染病防治監督行政處罰程序》、《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辦法》等。
3、我國法定的傳染病病種有哪幾類?
參照國際上對傳染病的統一分類標准,結合我國傳染病的實際情況,我國將全國發病率較高、流行面較大、危害較嚴重的35種急性和慢性傳染病,列為法定管理的傳染病,並根據其傳播方式、速度及對人類危害程度的不同,分為甲、乙、丙三類,在預防、治療、疫情報告、控制、監測等諸多方面實行分類管理。國家對傳染病病人、病源攜帶者進行治療。
甲類傳染病,又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亂。因此,類傳染病發生後報告疫情的時限,對病人、病源攜帶者的隔離、治療方式,以及對疫點、疫區的處理等,必須強制執行,因此又稱其為強制管理傳染病。
乙類傳染病,又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氏桿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流行性乙型腦炎、黑熱病、瘧疾、登革熱等。其中有幾種傳染病在必要時可採取強制性措施,控制其傳播,包括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
丙類傳染病,又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包括肺結核、血吸蟲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新生兒破傷風、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等。丙類傳染病由於要通過科學抽樣選定疾病監測區和實驗室,來進行監測管理,因此又稱其為監測管理傳染病。
另外,不屬於上述規定中的傳染病,國務院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其發生、流行的情況以及危害程度,將其列入乙類傳染病,還是丙類傳染病,並分別依許可權決定傳染病病種的增加或者減少,並予以公布。
4、什麼是疫情報告人?其主要任務是什麼?
根據《傳染病防治法》中的規定,疫情報告人分為義務報告人和責任報告人。
義務報告人包括城鄉居民、機關團體、車站、碼頭、機場、飯店職工及其他人員。義務報告人在發現傳染病病人或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向附近衛生院、醫院或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以及時預防和控制疫情的發生和蔓延。
責任報告人包括醫療保健人員、衛生防疫人員(包括軍隊系統的醫療保健機構和人員)及個體開業醫生。責任報告人員在發現傳染病病人、病源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按照有關規定認真填寫疫情報告卡,並及時向衛生防疫機構報告疫情。與此同時,應另作疫情登記備查。責任報告人還應盡快採取傳染病防治措施,以使疫情的傳播得到控制。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傳染病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都有義務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
5、衛生行政部門對疫情報告時限是如何規定的?
位於城鎮的責任疫情報告人,在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病源攜帶者、疑似傳染病病人時,應於6小時內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報出傳染病報告卡;位於農村的責任疫情報告人,在發現上述傳染病時應於12小時內以最快通訊方式向發病地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同時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發現乙類傳染病病人、病源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時,城鎮要在12小時內,農村要在24小時內向發病地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報出傳染病報告卡。
在丙類傳染病監測區發現丙類傳染病病人時,應在24小時內向發病地區的衛生防疫機構報告,並報出防染病報告卡。
作為衛生防疫機構,一經發現傳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報告時,應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由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立即報告當地政府,同時報告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各級政府有關主管人員和從事傳染病的醫療保健、衛生防疫、監督管理人員,不得拖延、隱瞞、謊報或者授意他人隱瞞、謊報疫情。要及時採取行動,使傳染病病情盡快得到控制。
《傳染病防治法》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定期公布全國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在傳染病發生和流行時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同時可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無論是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還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時,一定要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准確性。
⑤ 傳染病相關法律
法律分析:根據憲法的規定和精神,我國已制定了傳染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一系列針對疫情防控的法律、法規,還有其他一些相關法律:疫苗管理法、葯品管理法、動物防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中醫葯法、執業醫師法等。 這些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以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充分、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也為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醫療衛生機構採取防控措施,以及其他單位、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防控活動提供了相應法律依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第四十二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力量,按照預防、控制預案進行防治,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必要時,報經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可以採取下列緊急措施並予以公告:(一)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劇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動;(二)停工、停業、停課;(三)封閉或者封存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公共飲用水源、食品以及相關物品;(四)控制或者撲殺染疫野生動物、家畜家禽;(五)封閉可能造成傳染病擴散的場所。
第四十五條 傳染病暴發、流行時,根據傳染病疫情控制的需要,國務院有權在全國范圍或者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范圍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權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
⑥ 呼和浩特市傳染病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傳染病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防治結合,分類管理。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傳染病防治的目標和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實施。傳染病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並設立突發疫情處理專項儲備資金。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本轄區傳染病防治工作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傳染病的檢查、監測。
工商、教育、公安、司法、畜牧、林業、水務、新聞等部門依照傳染病防治法律、法規規定的職責,承擔傳染病防治的有關任務。
鐵路、民航、部隊、廠礦企業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本系統傳染病的檢查和監測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對防治傳染病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預防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應當包括傳染病防治內容。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經常組織衛生、教育、文化、新聞等部門,開展全民性傳染病預防知識及防治措施的宣傳教育。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建設和改善公共衛生設施。
市區、城鎮、農村應當按照各自環境衛生標准,修建公共廁所和垃圾、糞便、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設施等公共衛生設施。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農村集中供水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飲用水衛生條件。
飲用水水源地應當劃定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禁止設置廁所和排放污水、垃圾、糞便等污染物。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動。第十一條集中供水、二次供水、自備水源的單位應當取得《衛生許可證》,並接受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衛生監督、監測。
集中供水單位必須配備凈化處理設備和消毒、水質檢驗設施,並按照規定對水質和設備進行凈化、消毒、檢驗,保證飲用水符合國家衛生標准。
二次供水、自備水源設施必須符合衛生要求。蓄水設施要加強衛生防護,定期清洗、消毒。第十二條從事飲用水供水設施清洗消毒的單位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從事供水的工作人員必須經過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健康檢查和衛生知識培訓,取得《健康合格證》後,方可上崗。
*註:本條中關於「從事飲用水二次供水設施清洗消毒單位實行《衛生許可證》制度」的行政許可項目已被《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會關於停止執行本市地方性法規中若干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發布日期:2006年8月23日 實施日期:2006年8月23日)停止執行。第十三條新建、改建、擴建城市飲用水工程的水源選址、水源保護、工程設計和竣工驗收,應當有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參加。第十四條結核病、病毒性肝炎實行歸口管理。
結核病防治機構負責責任區內的肺結核病人的診斷、治療、管理,其他醫療保健單位不得收治。
病毒性肝炎患者、攜帶病毒性肝炎病原的孕產婦,應當到市傳染病醫院或者設立傳染病病房的綜合醫院治療及分娩,除特殊情況外,其他醫療保健單位不得收治。第十五條醫療保健單位採取下列措施,防止醫源性感染和醫院內感染:
(一)健全消毒隔離制度;
(二)綜合醫院傳染病門診與其他病門診分設;
(三)傳染病病人不得與普通病人混住同一病區;
(四)進入人體組織或無菌器官的醫療用品必須達到滅菌;各種手術、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必須一人一用一滅菌;接觸皮膚、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須嚴格消毒;一次性使用的醫療用品,用後必須消毒毀形,並記錄備案;
(五)定期對各診療環節和使用的診療器械、用品進行消毒效果檢查;
(六)使用的血液和血液製品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
(七)對被傳染病病原體污染的污水、糞便、醫用廢棄物、污染物,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無害化處理。第十六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從事致病性微生物實驗的醫療、科研、教學等單位,應當採取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擴散措施和人體防護措施。實驗樣品、器材、污染物品等應當按有關規定消毒後處理。
⑦ 傳染病防治中的什麼傳染病防治法未規定的分別適用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傳染病防治中有關食品、葯品、血液、水、醫療廢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管理以及動物防疫和國境衛生檢疫,本法未規定的,分別適用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九條傳染病防治中有關食品、葯品、血液、水、醫療廢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管理以及動物防疫和國境衛生檢疫,本法未規定的,分別適用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傳染病防治工作涉及的領域很多,有些內容在其他相關法律中作了規定。就目前而言,與傳染病防治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有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獻血法、動物防疫法、國境衛生檢疫法、水污染防治法、城市供水條例、血液製品管理條例、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等。在這些法律、行政法規中,有關傳染病防治的規定,有些與修改後的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是一致的,有些不一致,有些則是修改後的傳染病防治法所未規定的。當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與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一致,或者傳染病防治法沒有相應規定時,法律的適用不會成為問題,而當傳染病防治法與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相應規定不一致時,則產生了何者優先適用的問題。
⑧ 國家防治艾滋病主要法律法規有哪些
主要法律法規包括: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人境出境管理法》 (1985,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1986,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1991,國務院批准),《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8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艾滋病防治條例》(2006年),《艾滋病防治條例》等。
相關部委也頒布了一些艾滋病防治的法規性文件,如《艾滋病監測管理的若干規定》(1987,國務院批准;1988,衛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旅遊局、中國民用航空局、國家外國專家局發布)、《關於加強預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見》(1995,衛生部)、《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見》(衛生部,1999年)等。
(8)主要傳染病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艾滋病防治條例》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艾滋病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和完善艾滋病預防、檢測、控制、治療和救助服務網路的建設,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專業隊伍。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將艾滋病防治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四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級政府的職責,負責艾滋病預防、控制、監督工作所需經費。
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根據艾滋病流行趨勢,確定全國與艾滋病防治相關的宣傳、培訓、監測、檢測、流行病學調查、醫療救治、應急處置以及監督檢查等項目。中央財政對在艾滋病流行嚴重地區和貧困地區實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項目給予補助。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趨勢,確定與艾滋病防治相關的項目,並保障項目的實施經費。
第五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趨勢,儲備抗艾滋病病毒治療葯品、檢測試劑和其他物資。
第五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扶持措施,對有關組織和個人開展艾滋病防治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便利條件。有關組織和個人參與艾滋病防治公益事業,依法享受稅收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