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法出庭應訴
Ⅰ 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是行政訴訟法的重要制度,充分體現了我國司法制度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設立這一制度的目的在於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質性化解行政糾紛、提高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水平。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意識,發揮了實質性化解行政糾紛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已經產生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實踐證明,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既符合行政管理中首長負責制的基本要求,也符合中國官民平等的樸素觀念,有效紓解了官民的對立情緒,實質化解了大量的行政糾紛。這一優良的訴訟制度符合中國國情、符合行政訴訟特點,應當進一步加強和推廣。
Ⅱ 新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施行:行政機關如何出庭應訴
一、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行政訴訟法施行以來,各地區、各部門依法履行行政應訴職責,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消極對待行政應訴、干預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應訴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有的還較為突出。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做好行政應訴工作對於依法及時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規范行政行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意義,把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機關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記立案,積極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不得借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等名義,以開協調會、發文件或者口頭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對依法應當判決行政機關敗訴的行政案件不判決行政機關敗訴。
三、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被訴行政機關要嚴格按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辯狀,提供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要提高答辯舉證工作質量,做到答辯形式規范、說理充分,提供證據全面、准確、及時,不得拒絕或者無正當理由遲延答辯舉證。
四、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要帶頭履行行政應訴職責,積極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不得僅委託律師出庭。對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其委託的工作人員不得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被訴行政機關出庭應訴人員要熟悉法律規定、了解案件事實和證據,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積極協助人民法院依法開展調解工作,促進案結事了,不得以欺騙、脅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訴。要嚴格遵守法庭紀律,自覺維護司法權威。
六、積極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訴行政機關要依法自覺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和調解書
Ⅲ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一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
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獨立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的負責人出庭應訴,適用本規定。
應當追加為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通知以第三人身份參加訴訟的行政機關,其負責人出庭應訴活動參照前款規定。第二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副職負責人、參與分管被訴行政行為實施工作的副職級別的負責人以及其他參與分管的負責人。
被訴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不能作為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第三條有共同被告的行政案件,可以由共同被告協商確定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也可以由人民法院確定。第四條對於涉及食品葯品安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共衛生安全等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
(一)被訴行政行為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重大人身、財產權益的;
(二)行政公益訴訟;
(三)被訴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規范性文件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
(四)人民法院認為需要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其他情形。第五條人民法院在向行政機關送達的權利義務告知書中,應當一並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法定義務及相關法律後果等事項。
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送達出庭通知書,並告知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可能承擔的不利法律後果。
行政機關在庭審前申請更換出庭應訴負責人且不影響正常開庭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第六條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於開庭前向人民法院提交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身份證明應當載明該負責人的姓名、職務等基本信息,並加蓋行政機關印章。
人民法院應當對出庭應訴負責人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不符合條件,可以補正的,應當告知行政機關予以補正;不能補正或者補正可能影響正常開庭的,視為行政機關負責人未出庭應訴。第七條對於同一審級需要多次開庭的同一案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到庭參加一次庭審的,一般可以認定其已經履行出庭應訴義務,但人民法院通知行政機關負責人再次出庭的除外。
行政機關負責人在一個審理程序中出庭應訴,不免除其在其他審理程序出庭應訴的義務。第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意外事件;
(三)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
(四)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第九條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的,應當提交相關證明材料,並加蓋行政機關印章或者由該機關主要負責人簽字認可。
人民法院應當對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理由以及證明材料進行審查。
行政機關負責人有正當理由不能出庭,行政機關申請延期開庭審理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決定延期開庭審理。第十條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的相應的工作人員,是指被訴行政機關中具體行使行政職權的工作人員。
行政機關委託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或者下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可以視為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本規定第六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的身份證明進行審查。第十一條訴訟參與人參加訴訟活動,應當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遵守法庭規則,自覺維護訴訟秩序。
行政機關負責人或者行政機關委託的相應工作人員在庭審過程中應當就案件情況進行陳述、答辯、提交證據、辯論、發表最後意見,對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進行解釋說明。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應當就實質性解決行政爭議發表意見。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以侮辱、謾罵、威脅等方式擾亂法庭秩序的,人民法院應當制止,並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進行處理。
Ⅳ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
行政訴訟的基本原則是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行政審判權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則,使用民族語言文字原則,當事人有權辯論原則,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人民檢察院實行法律監督原則。
【法律分析】
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是指行政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行政訴訟的主要過程,對行政訴訟活動起支配作用的基本行為准則。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對行政訴訟活動有拘束力。無論是人民法院還是訴訟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都要遵循。行政訴訟法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具體原則: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就具體案件的審判來說,各人民法院的審判權獨立。審判人員獨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以事實為根據要求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作出裁判之前將相關的事實調查清楚。以法律為准繩要求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不管是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判斷還是作裁定或決定,均應依法進行。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只有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提出異議時,才能通過行政訴訟的方式解決,而行政機關在法律、法規授予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范圍內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理、適當的問題,原則上只能通過行政復議由行政機關自行判斷和處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第五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依法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八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行政訴訟的權利。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條 當事人在行政訴訟中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有權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Ⅳ 新《行政訴訟法》對被告出庭應訴有哪些具體規定
新行政訴訟法第三條第三款規定,行政機關的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因特殊情況不內能應訴的,也容應當指派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這里的負責人指正職和副職,這里的指派實質應當出具書面的授權委託書,也就是說,在以後的行政訴訟中不得出現只有代理律師的情況。
行政訴訟法是為了規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夠正確、及時的審理行政案件,是個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國家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訴訟。行政訴訟法是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訴訟參加人(原告、被告、代理人等)進行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准則。它規定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程序方面的法律規范和行政訴訟參加人行使權利、承擔義務的各種法律規范,是現代國家據以建立行政訴訟制度的法律依據。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從而根據憲法的規定製定的一部程序性法律。
Ⅵ 行政訴訟應該如何做好應訴工作
行政訴訟應訴工作:
1、高度重視行政應訴工作;
2、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
3、認真做好答辯舉證工作;
4、依法履行出庭應訴職責;
5、配合人民法院做好開庭審理工作。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第四條
人民法院依法對行政案件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
Ⅶ 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嗎
法律分析: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是指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依法應當在第一審、第二審、再審等訴訟程序中出庭參加訴訟,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的情形:不可抗力;意外事件;需要履行他人不能代替的公務;無法出庭的其他正當事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三條 第三款 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應訴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
Ⅷ 行政訴訟被告如何應訴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被告應訴的方式是:1、行政機關在接到起訴狀副本的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和答辯狀等其他規范性文件;2、行政機關應該收集相關的證據,承擔舉證責任;3、行政機關應該按時出庭應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六十七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行政行為的證據和所依據的規范性文件,並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Ⅸ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什麼
法律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