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首長出庭

行政法首長出庭

發布時間: 2022-06-21 10:27:06

㈠ 新《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

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有哪些看點?11月3日,《法制周報》記者就此采訪了黃捷、王才亮兩位專家。

黃捷 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2010年,他帶領「漾翅法律實踐團隊」代理「鳳凰山莊起訴長沙市政府拆遷工程違法」一案勝訴,引起廣泛關注,該案被評為「2010年度湖南省十大法治事件」之一。

王才亮 北京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中華全國律師協會行政法專業委員會執行委員。10月16日全國人大法工委召開行政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立法評估會,王才亮律師參加了此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活動,並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看點1:土地徵收爭議納入受案范圍

內容: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擴大了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由原來的8點擴大至12點。其中包括「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黃捷: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納入受案范圍,這說明立法者注意到了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從而有針對性地將其列入了受案范圍之中,納入司法審查的范圍,有利於解決該方面的行政爭議,監督行政機關恪守法律,保護相對人合法權益。

看點2:行政機關不得干預立案

內容:「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看點3:可口頭起訴

內容:「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出具註明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看點4:應當登記立案

內容:「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對當場不能判定是否符合本法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接收起訴狀,出具註明收到日期的書面憑證,並在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王才亮:上述三項內容主要是為了緩解行政訴訟案立案難。只有真正賦予立案環節的公正,才能使行政訴訟制度真正地得到社會認可。為保證立案環節的公正,此次修改從原則要求上、具體程序上等,增加了上述三項內容。

看點5:起訴期限延長到六個月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王才亮:修訂前的行政訴訟起訴期限只有三個月,當事人很容易因超過起訴期限而失去請求人民法院救濟的權利。而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適當延長了起訴期限,有利於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維護合法權益。

看點6:行政首長應出庭應訴

內容:「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黃捷:新修訂的這一條款,通過督促行政首長直接出庭應訴,來促進行政機關法治意識提高。其一方面可以督促行政首長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促進行政首長擺正自己位置,消除特權思想,與相對人公平爭訟。促進行政機關,尤其是負責人尊重司法,帶頭服從法庭。

看點7:法院可跨區域管轄

內容:「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黃捷:跨區管轄顯然是針對「審理難」這一老問題的。行政審判過去受到地方化的嚴重影響。跨區管轄正是一個能夠克服地方化傾向的有益舉措,是解決「審理難」這一傳統難題的良葯。

看點8:行政機關不執行可拘責任人

內容:「拒不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黃捷:行政訴訟除了立案難、審理難,也表現為即使法院判決原告勝訴,如行政機關不予理睬,往往無可奈何。上述規定對於解決「執行難」非常有意義。雖然限制為「社會影響惡劣」才適用,但威懾力不容小覷。

看點9:復議機關可成共同被告

內容:「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王才亮:行政復議本來是解決行政爭議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近年來行政復議成為走過場,究其原因之一是法律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實踐中復議機關為了不當被告,維持原行政行為的現象比較普遍。為了使行政復議制度發揮應當有的作用,對原有制度作有針對性的改革勢在必行。

看點10:可請求審查規范性文件

內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國務院部門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時,可以一並請求對該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

王才亮: 2000年實施的《立法法》對於地方政府的立法許可權作了明確的規定,但實踐中,有些地方政府仍然習慣於超越職權,頒布實施一些與法不符且損害利益的紅頭文件。上述規定意義十分重大,諸如目前一些地方政府隨意作出的限購、限牌等限制公民權利的紅頭文件,游離於司法監督之外的狀況將逐步得到改變。

㈡ 行政訴訟行政機關負責人必須出庭嗎

你好,現在新的《行政訴訟法》出台,規定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㈢ 行政首長到法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何用

1.新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以上兩點成為此次修改法律的最大亮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從最高人民法院新近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2.關於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問題。20多年的行政訴訟實踐表明,行政首長不出庭應訴,就很難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行政訴訟活動的意義,實現不了監督行政的訴訟目的;

3.與此同時,也很難落實訴訟當事人法律權利對等的原則,導致老百姓「告官見不到官」,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行政爭議。最為關鍵的是,行政首長不出庭應訴,就難以了解行政行為實施的真實狀況,也無法引領和指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就化為泡影。

4.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有利於提高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意識。訴訟活動強調「親歷性」,只有親自出庭並參加各種訴訟活動,才能了解正反雙方的觀點。

㈣ 行政首長到法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何作業用

行政首長到法庭參與訴訟,有利於增強行政首長的法律意識,提高其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整體素質;有利於樹立「官」親民形象,提高政府威信;有利於優化行政審判環境;有利於行政首長更深層次地擺正自己與老百姓的位置,消除特權思想;有利於減少涉訴信訪案件的發生。


(一)增強行政首長的法律意識,提高其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


使行政首長及時、全面、准確了解掌握本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狀況、行政執法人員的能力和水平、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效地防止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以偏概全、道聽途說,甚至徇私枉法的現象,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本行政機關的工作,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二)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整體素質。


我國實行行政首長帶頭出庭應訴,對本部門、本系統的人員,既具有依法行使權利的示範作用,又能警示工作人員慎用手中權力,自覺改變一些官僚衙門作風,牢記「權為民所用」的執法宗旨,通過加強學習,規范行為,減少失誤,進而造就一支過硬的行政執法隊伍。


(三)有利於樹立「官」親民形象,提高政府威信。


行政首長親自出庭應訴,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行政機關對自己的尊重,能夠真心聽取自己的意見,因而能逐步矯正長期以來自己思想中「官」貴「民」輕的傳統觀念,能有效地消除老百姓對抗心理,化解官民矛盾,行政首長坐上被告席,老百姓贏了官司會心情舒暢,輸了官司也會心服口服。


(四)有利於優化行政審判環境。


行政首長親自出庭應訴,是尊重法律表現,對公眾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法治意義。同時它有利於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協調、溝通,消除行政機關對法院產生誤解,增進理解與支持,促進行政與審判關系的和諧構建,優化行政審判司法環境,推動地方整體工作的健康開展,實現依法行政與行政訴訟雙贏。


(五)有利於消除行政機關與工作人員的特權思想。


行政首長參加庭審,能夠親自感受法庭氣氛,能夠站在全局角度看待行政訴訟,通過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及時了解雙方爭議的焦點,洞悉引起紛爭的症結之所在,准確把握時機,與行政相對人面對面地適時溝通,及時消除雙方心理上的隔閡,以誠相待,有利於擺正位置,消除特權思想。


(六)行政首長出庭,有利於減少涉訴信訪案件的發生。


一方面,雙方當事人在庭審時,充分陳述自己的主張與理由,經過陳述,抗辨、舉證、質證、認證等庭審程序,讓行政首長了解老百姓的想法、看法,促使其變換角度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對群眾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和教育,讓老百姓清楚行政部門作出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對社會具有導向作用和警示作用,有助於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為官員與群眾的相互了解和互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創造了平等對話的平台,有利於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真正的案結事了,減少信訪上訪情況的發生。

㈤ 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 有哪些積極作用

(一)有利於增強行政機關領導人的法律意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國現行的行政首長負責制,決定了行政首長對本部門的依法行政工作負總責。「一把手」出庭應訴,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對本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在事實、法律和程序方面進行全面的掌握和考量。通過出庭應訴,可以促使其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化依法行政意識,強化依法行政的責任感,從而進一步提高決策水平。

(二)有利於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樹立執法典範,推動行政機關工作作風的改進。實踐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時,通常本機關工作人員參加旁聽的比例較高,對執法人員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行政機關負責人在法庭上直面行政相對人,平等地據理力爭,據法力辯,也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促動工作人員改進工作,進而加快本機關工作作風的好轉。

(三)有利於化解官民矛盾,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對行政相對人法律地位的尊重和對其合法權益的重視。在訴訟中,許多行政相對人覺得自己與行政機關「一把手」平起平坐,實現了訴訟地位的平等性,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大大緩和了與行政機關的對立情緒,有利於行政糾紛的解決。另外,行政機關負責人親自出庭,對行政相對人存有異議之處耐心解釋,對機關本身存在問題之處虛心改正,真正地從源頭上化解了官民矛盾,能更好地促進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四)有利於法治政府形象的展示。以積極的態度出庭應訴,既是對群眾和法律的尊重,也是法治政府良好形象的展示。行政首長作為被告出庭在社會上會造成震撼,產生一種效應, 表率作用明顯。隨著依法行政的推進,行政機關尊重法律、尊重公眾的做法會越來越多地贏得民心。

(五)有利於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民告官卻不見官」現象的存在,客觀上給老百姓造成行政機關拒絕接受司法監督的印象,容易使行政相對人對司法公正失去信心,從而產生尋求上訪等途徑解決問題的想法。行政機關負責人積極主動地出庭應訴,不僅有利於誠信政府的打造,而且對群眾也是一種法制文明的宣傳,有助於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加快推進法治進程。

㈥ 行政監督的對象有哪些行政首長到法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何作用

行政監督的對象包括(行政組織社會行為、行政組織行政行為、行政組織人員職務行為、行政組織人員非職務行為 )。

行政監督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行政監督是指行政機關內部上下級之間,以及專設的行政監察、審計機關對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廣義的行政監督泛指執政黨、國家權利機關、司法機關和人民群眾等多種社會力量對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監督。

行政首長到法庭應訴對促進作用:
(一)有利於增強行政機關領導人的法律意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國現行的行政首長負責制,決定了行政首長對本部門的依法行政工作負總責。「一把手」出庭應訴,要求行政機關負責人對本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在事實、法律和程序方面進行全面的掌握和考量。通過出庭應訴,可以促使其認真學習法律知識,深化依法行政意識,強化依法行政的責任感,從而進一步提高決策水平。

(二)有利於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樹立執法典範,推動行政機關工作作風的改進。實踐中,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時,通常本機關工作人員參加旁聽的比例較高,對執法人員規范執法行為,促進執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行政機關負責人在法庭上直面行政相對人,平等地據理力爭,據法力辯,也能更直接、更有力地促動工作人員改進工作,進而加快本機關工作作風的好轉。

(三)有利於化解官民矛盾,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體現了對行政相對人法律地位的尊重和對其合法權益的重視。在訴訟中,許多行政相對人覺得自己與行政機關「一把手」平起平坐,實現了訴訟地位的平等性,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大大緩和了與行政機關的對立情緒,有利於行政糾紛的解決。另外,行政機關負責人親自出庭,對行政相對人存有異議之處耐心解釋,對機關本身存在問題之處虛心改正,真正地從源頭上化解了官民矛盾,能更好地促進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有機統一。

(四)有利於法治政府形象的展示。以積極的態度出庭應訴,既是對群眾和法律的尊重,也是法治政府良好形象的展示。行政首長作為被告出庭在社會上會造成震撼,產生一種效應, 表率作用明顯。隨著依法行政的推進,行政機關尊重法律、尊重公眾的做法會越來越多地贏得民心。

(五)有利於提高群眾的法治意識,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民告官卻不見官」現象的存在,客觀上給老百姓造成行政機關拒絕接受司法監督的印象,容易使行政相對人對司法公正失去信心,從而產生尋求上訪等途徑解決問題的想法。行政機關負責人積極主動地出庭應訴,不僅有利於誠信政府的打造,而且對群眾也是一種法制文明的宣傳,有助於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加快推進法治進程。

㈦ 行政首長到法庭訴訟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何作用

行政首長到法庭參與訴訟,有利於增強行政首長的法律意識,提高其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整體素質;有利於樹立「官」親民形象,提高政府威信;有利於優化行政審判環境;有利於行政首長更深層次地擺正自己與老百姓的位置,消除特權思想;有利於減少涉訴信訪案件的發生。


(一)增強行政首長的法律意識,提高其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

使行政首長及時、全面、准確了解掌握本行政機關行政執法的狀況、行政執法人員的能力和水平、行政執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效地防止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以偏概全、道聽途說,甚至徇私枉法的現象,有針對性地不斷改進本行政機關的工作,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二)有利於提高行政機關整體素質。

我國實行行政首長帶頭出庭應訴,對本部門、本系統的人員,既具有依法行使權利的示範作用,又能警示工作人員慎用手中權力,自覺改變一些官僚衙門作風,牢記「權為民所用」的執法宗旨,通過加強學習,規范行為,減少失誤,進而造就一支過硬的行政執法隊伍。

(三)有利於樹立「官」親民形象,提高政府威信。

行政首長親自出庭應訴,讓老百姓能夠感受到行政機關對自己的尊重,能夠真心聽取自己的意見,因而能逐步矯正長期以來自己思想中「官」貴「民」輕的傳統觀念,能有效地消除老百姓對抗心理,化解官民矛盾,行政首長坐上被告席,老百姓贏了官司會心情舒暢,輸了官司也會心服口服。

(四)有利於優化行政審判環境。

行政首長親自出庭應訴,是尊重法律表現,對公眾具有積極而重要的法治意義。同時它有利於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的協調、溝通,消除行政機關對法院產生誤解,增進理解與支持,促進行政與審判關系的和諧構建,優化行政審判司法環境,推動地方整體工作的健康開展,實現依法行政與行政訴訟雙贏。

(五)有利於消除行政機關與工作人員的特權思想。

行政首長參加庭審,能夠親自感受法庭氣氛,能夠站在全局角度看待行政訴訟,通過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履行訴訟義務,及時了解雙方爭議的焦點,洞悉引起紛爭的症結之所在,准確把握時機,與行政相對人面對面地適時溝通,及時消除雙方心理上的隔閡,以誠相待,有利於擺正位置,消除特權思想。

(六)行政首長出庭,有利於減少涉訴信訪案件的發生。

一方面,雙方當事人在庭審時,充分陳述自己的主張與理由,經過陳述,抗辨、舉證、質證、認證等庭審程序,讓行政首長了解老百姓的想法、看法,促使其變換角度來考慮問題,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對群眾也是一種很好的宣傳和教育,讓老百姓清楚行政部門作出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對社會具有導向作用和警示作用,有助於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為官員與群眾的相互了解和互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創造了平等對話的平台,有利於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真正的案結事了,減少信訪上訪情況的發生。

㈧ 行政首長到法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何作用

首先,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是尊重人民群眾、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實際體現。盡管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在很多方面處於不對等的地位,但在行政訴訟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應該平起平坐的。既然行政相對人出庭,具有行政機關代表資格的行政首長也應該出庭,這是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個很好的詮釋。在實際訴訟中,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是對法律和行政相對人的一種尊重,是對群眾利益的一種重視。

其次,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是敢於承擔責任、塑造良好行政機關形象的客觀需要。有權就有責,行政機關在享有一定權力的同時必須相應地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這是權責對等的基本原則。由於主觀或是客觀等諸多方面的原因,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能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生差錯甚至作出違法行政行為,發生問題本身其實並不可怕,關鍵是看行政機關是否能夠勇於承認錯誤、敢於承擔責任。行政首長出庭,是一個負責任的行政機關的表現,代表的是一個行政機關的良好形象。

再次,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是尊重司法權威、維護社會主義法律尊嚴的必然要求。類比於一場體育比賽,法院擔任的是裁判員的角色,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一樣也只能是一名運動員,當然由於身份特殊,行政機關可算作是大腕運動員。但不管怎樣,運動員必須尊重裁判員,這是最起碼的常識。因此,不管行政職能怎麼擴張,行政權力怎麼膨脹,接受司法權的審查與制約都是必要的,尊重法院、尊重司法權也是應該的,而行政首長的出庭可以說是體現尊重的一種表現。如若委託律師出庭甚至無人出庭的,只能是對法律尊嚴的損害,也是對自身形象的貶損。

最後,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是了解執法狀況、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舉措。對於本機關行政執法狀況的了解,行政首長往往來源於自己的觀察和下級的匯報。但由於種種原因,這樣的了解是不全面的,有時甚至是不真實的。聽聽處於對立位置的行政相對人的意見,聽聽在本單位無法聽到的評價,聽聽相對人所反映的問題,對客觀、全面地了解本單位的行政執法狀況,改進和提高行政執法水平,無疑是十分有益,也是十分必要的。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在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而依法行政的關鍵又在於各級行政首長。推行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此,政府工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由法律、法規、規章授權行使行政執法職能的事業單位,及受縣政府或縣政府職能部門委託行使部分行政執法職能組織的法定代表人或主持工作的行政負責人,應高度重視並積極參加訴訟,以維護法律尊嚴。行政機關首長或主管領導對本單位年度的第一件行政訴訟案件、行政訴訟案件中影響重大或爭議金額巨大或人民法院建議行政首長出庭的案件必須出庭應訴。對以縣人民政府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引起的行政訴訟案件,其行政首長也必須出庭參加訴訟。對此,縣委人大、政協應將這項工作列入部門崗位責任制的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參考標准,應形成制度,並規定對行政訴訟的出庭應訴工作不重視,不積極出庭應訴,或在法庭上不能對其所作出的行政行為提供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以及行政首長從未出庭應訴,不能詳細了解具體情況和敗訴原因,甚至對人民法院判決消極對待、拒絕履行,造成嚴重後果的,將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㈨ 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對促進依法行政有什麼作用

新行政訴訟法明確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以上兩點成為此次修改法律的最大亮點,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新行政訴訟法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如何正確理解和適用這些條款?從最高人民法院新近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不難看出答案。
關於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問題。20多年的行政訴訟實踐表明,行政首長不出庭應訴,就很難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讓他們切身感受到行政訴訟活動的意義,實現不了監督行政的訴訟目的;與此同時,也很難落實訴訟當事人法律權利對等的原則,導致老百姓「告官見不到官」,無法及時有效解決行政爭議。最為關鍵的是,行政首長不出庭應訴,就難以了解行政行為實施的真實狀況,也無法引領和指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就化為泡影。
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有利於提高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意識。訴訟活動強調「親歷性」,只有親自出庭並參加各種訴訟活動,才能了解正反雙方的觀點,明辨是非。行政首長出庭應訴,通過答辯、舉證、陳述、辯論等「親歷性」訴訟活動,能夠在短時間認識到行政行為合法與否、行政爭議的爭點所在,從而意識到行政訴訟制度的重要性,有利於從根本上提高行政首長和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意識。行政首長出庭一次,勝過十堂法治教育課,不僅能夠提高領導幹部和公務人員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在「以吏為師」的中國,還可以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引導社會公眾依法理性行使權利維護利益。
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可以及時有效解決行政爭議。很多行政爭議,只有能夠「拍板」的法定代表人出面才能解決。如果首長不出庭,代理人往往表示要回去匯報,導致原本能夠現場解決的問題久拖不決。新行政訴訟法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就是希望有效解決原告「告官見不到官」的問題,促使行政首長能夠「現場辦公」、「當場拍板」。況且有些行政爭議是非清楚、爭議不大,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及時解決。
要求行政首長出庭應訴,有利於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促進法治政府建設。行政訴訟制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行政機關能否做到依法行政,關鍵在於行政首長。只有行政首長了解和重視行政訴訟活動,才能認識到行政行為合法與否的重要性,也才能督促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政。因此,建立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並不是「為難」行政首長,而是更好地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有利於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當然,我國行政機關層級多,范圍廣,不可能要求行政首長在每一個案件中都必須出庭應訴。尤其在行政訴訟案件大量增加的情況下,要求所有案件首長出庭應訴也不現實。為此,新行政訴訟法和《解釋》規定,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這里所說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包括行政機關的正職和副職負責人。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並不意味著不能再委託其他人,還可以另行委託一至二名訴訟代理人出庭應訴。
關於行政復議機關當被告的問題。行政訴訟法實施中,復議機關為了避免當被告,對於受理的復議案件,往往採用維持原行政行為的方式結案,客觀上給復議機關造成了可乘之機,從而嚴重影響了復議功能的發揮。
為解決這一問題,新行政訴訟法規定,經過行政復議的案件,如果復議機關改變了原行政行為,復議機關是當然被告;如果復議機關維持了原行政行為,復議機關與原行政行為的作出機關為共同被告。換句話說,無論復議機關作出何種決定,都要當被告。這樣,就從根本上堵塞了法律漏洞,使得復議機關除了認真履行復議職責之外,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
所謂「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包括復議機關駁回復議申請或者復議請求的情形,但以復議申請不符合受理條件為由駁回的除外。這一規定,可以防範復議機關通過駁回復議請求的方式,避免自己當被告。
在確定被告的具體方式上,《解釋》規定,如果原告只起訴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者復議機關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原告追加被告。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應當將另一機關列為共同被告。
在訴訟管轄上,《解釋》規定,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為共同被告的,以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確定案件的級別管轄。
在審理程序和證據規則上,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在審查原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同時,一並審查復議程序的合法性。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共同承擔舉證責任,可以由其中一個機關實施舉證行為。復議機關對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在判決方式上,《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對原行政行為作出判決的同時,應當對復議決定一並作出相應判決。人民法院判決撤銷原行政行為和復議決定的,可以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重新作出行政行為。人民法院判決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給付義務的,應當同時判決撤銷復議決定。原行政行為合法、復議決定違反法定程序的,應當判決確認復議決定違法,同時判決駁回原告針對原行政行為的訴訟請求。原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違法或者無效,給原告造成損失的,應當由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責任;因復議程序違法給原告造成損失的,由復議機關承擔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三大訴訟法管轄 發布:2025-01-23 22:43:06 瀏覽:841
重慶大巴墜江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22:04:45 瀏覽:348
刑事訴訟法懷孕的婦女 發布:2025-01-23 21:55:06 瀏覽:249
新刑事訴訟法對公安工作的影響 發布:2025-01-23 21:41:10 瀏覽:221
撤銷司法判決 發布:2025-01-23 20:14:15 瀏覽:983
物流法律法規的教學目標 發布:2025-01-23 20:11:22 瀏覽:450
法院掃描卷子 發布:2025-01-23 20:09:02 瀏覽:18
老同學社會與法 發布:2025-01-23 19:53:27 瀏覽:692
非獨立法人實驗室法人授權書 發布:2025-01-23 19:52:39 瀏覽:985
法院指揮車 發布:2025-01-23 19:45:12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