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頒布前的關系
❶ 1994年勞動法頒布之前解除勞動關系的手續。
在勞動法實施之前,勞勞關系(勞動人事管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到公私合營,經濟國有化。這一時期,是國家穩定,調控經濟,改革舊時代經濟體制,建立自身經濟體制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出於大變革時代,所以並沒有產生太多勞動糾紛問題。
第二階段是經濟國有化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是計劃經濟,一切以計劃來,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勞動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出台指導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應細則,具體則由企業制定規章制度。由於當時國家,地方,企業是連體的,政企不分家,實際上國家的政策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因為特殊歷史環境,也沒有人敢破壞這一規定。
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需要勞動法來調整勞動關系的條件和背景。
第三階段,則是改革開放到勞動法實施。這一階段,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勞動糾紛隨之產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條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領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陸續有一些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來約束調整勞動關系。
比如《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文件);《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國務院於1982 年4 月10 日發布施行的《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於2008 年1 月15 日被國務院516 號令廢止,並明確該《條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代替)。
❷ 勞動法適用於頒布前的勞動關系的問題的處理嗎
新勞動法不適用於08年1月1日之前建立的勞動關系
這個是法律應用問題,其他法也是一樣,在新法頒布日起發生的案件可以適用新規,之前的還是沿用老法。
❸ 實行勞動合同制之前的勞動關系如何證明
工資卡流水、出勤記錄、工作服、有自己名字單位公章的文件都可以證明勞動關系
兩名以上同事作證,也可以證明勞動關系
強制簽訂勞動合同從2008年勞動合同法實施就已經開始了
❹ 95年頒布的《勞動法》和新頒布的《勞動合同法》有什麼關系
勞動法和勞復動合同法的關系是母子制關系。勞動法調整的關系有這個方面:
一,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在實際勞動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即狹義的勞動關系)在這方面勞動法的規定比較原則,各個地區相應制定了實施細則,勞動部也發布過實施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講,以前是有勞動合同法的,但沒有一部統一的法律,各個地方的規定又有不同,所以也很混亂,因此,國家在今年制定了一部專門調整這一關系的法律,就是勞動合同法。
二,因管理勞動力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體現為勞動法對勞動就業的規定,對勞動者休息和工作時間的規定,對最低工資的規定等。
三,因執行社會保障而發生的社會關系。體現為勞動法對社會保險的規定。比如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及勞動者最低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規定。
四,因組織工會和工會活動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對工會活動的規范,是勞動法的一個內容。
五,因處理勞動爭議而發生的關系。勞動爭議反面員工與單位的協商,單位的調解,仲裁委員會的仲裁等都是勞動法的內容。
六,因監督勞動法律、法規的執行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勞動檢察等是勞動法規定的內容之一。
可見,勞動合同法只是勞動法的一個分支,勞動法的內容是相當廣的。
❺ 《勞動合同法》公布之前的勞動關系和經濟補償適用於該法嗎』
《勞動合同法》實施以前,在計算經濟補償金時依據勞部發1994年481號文件規定執行:
《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勞部發[1994]481號)
第一條為了規范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標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對勞動者的經濟補償金,由用人單位一次性發給。
第三條用人單位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以及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除在規定的時間內全額支付勞動者工資報酬外,還需加發相當於工資報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第四條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要在補足低於標准部分的同時,另外支付相當於低於部分百分之二十五的經濟補償金。
第五條經勞動合同當事人協商一致,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根據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工作時間不滿一年的按一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金。
第六條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的工作年限,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同時還應發給不低於六個月工資的醫療補助費。患重病和絕症的還應增加醫療補助費,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五十,患絕症的增加部分不低於醫療補助費的百分之百。
第七條勞動者不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按其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最多不超過十二個月。
第八條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原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當事人協商不能就變更勞動合同達成協議,由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工作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九條用人單位瀕臨破產進行法定整頓期間或者生產經營狀況發生嚴重困難,必須裁減人員的,用人單位按被裁減人員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在本單位工作的時間每滿一年,發給相當於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第十條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後,未按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除全額發給經濟補償金外,還須按該經濟補償金數額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額外經濟補償金。
第十一條本辦法中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準是指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十二個月的月平均工資。
用人單位依據本辦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九條解除勞動合同時,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標准支付。
第十二條經濟補償金在企業成本中列支,不得佔用企業按規定比例應提取的福利費用。
第十三條本辦法自一九九五年一月一日起執行。
❻ 新勞動法頒布以前如何界定固定工和合同工的
從1995年開始實施<<勞動法>>開始就不存在所謂的固定工,統一為合同工,勞動合同分兩種回,固定期限答合同和無固定期限合同.
無固定期限合同也不是固定工,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這里所說的無確定終止時間,是指勞動合同沒有一個確切的終止時間,勞動合同的期限長短不能確定,但並不是沒有終止時間。只要沒有出現法律規定的條件或者雙方約定的條件,雙方當事人就要繼續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一旦出現了法律規定的情形,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也同樣能夠解除。
❼ 勞動法實施之前勞動關系如何保障
勞動法是1994年出台實施的,勞動合同法是2008年
追溯到1994年以前,當時並沒有專門的一部勞動法律法規,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關系則由國務院及地方的法規來約束
其實最早在改革開放以前,國家是沒有私營經濟的,所有企業都是國有(包括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因為國有,所以更多的是考慮國家因素。在計劃經濟年代,企業的經營全靠國家和地方,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沒有自主經營權。比如一個布料廠,今年規定你生產一萬匹布料,那你只能生產一萬匹,多少都不行。而布料生產後,由國家或地方統一銷售,企業生產受到約束,也沒有銷售壓力,而且企業一旦虧損,都由財政來補貼,因此當時並不存在大規模失業,解聘等說法,只有職工,臨時工區分。少數失業人員,多數都是因違法犯罪被企業開除的,因此,並不存在市場經濟下的勞資糾紛及矛盾。
但是,改革開放尤其是步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政府逐漸退出市場及私營經濟體不斷興起,外資,合資企業不斷產生,過去的經濟體制逐漸被打破,由於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給整個經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經濟因此騰飛。但不可避免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許多過去地方性中小企業,本身沒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因而逐漸走下坡路,隨著政府的退出,財政補貼也停止了,一部分企業被兼並,而更多的三無(無競爭力,無技術含量,無價值)的小企業倒閉破產,造成大批職工下崗失業。
這時候,因為勞動糾紛矛盾日益激化,一部規范勞動領域的法律呼之欲出,才有了1994年勞動法的實施。
在勞動法實施之前,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新中國成立到公私合營,經濟國有化。這一時期,是國家穩定,調控經濟,改革舊時代經濟體制,建立自身經濟體制的時期。這一時期,因為出於大變革時代,所以並沒有產生太多勞動糾紛問題。
第二階段是經濟國有化到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是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是計劃經濟,一切以計劃來,這一時期也沒有關於勞動的法律法規,國務院出台指導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應細則,具體則由企業制定規章制度。由於當時國家,地方,企業是連體的,政企不分家,實際上國家的政策也就是企業的制度,因為特殊歷史環境,也沒有人敢破壞這一規定。
也就是說,在改革開放前,並不存在需要勞動法來調整勞動關系的條件和背景。
而第三階段,則是改革開放到勞動法實施。這一階段,由於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勞動糾紛隨之產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務院陸續頒布了多條關於調整勞動關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領域,因此,在上個世紀80年代,陸續有一些國務院頒布的法規來約束調整勞動關系。
❽ 勞動法頒布之前的勞動關系怎麼確定,15歲工作的認訂
你的問題是說明一下勞動法頒布之前的勞動關系,怎麼確定15歲的工作認定,首先在中國是不允許輸水16歲以下的林園去工廠工作的,因為這類人員屬於童工之類的,絕對是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