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2014兩會行政法

2014兩會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2-06-21 23:19:19

① 結合行政法,談談如何在執法公正過程中服務人民

一、圍繞大局,統一認識
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建設是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重要內容,是促進執法關系和諧、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途徑。2015年是服務型行政執法建設「整體推進年」,各級政府、各行政執法部門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建設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緊緊圍繞省、市政府依法行政總體部署和深入推進服務型行政執法建設工作要求,在嚴格規范行政執法的同時,積極踐行「管理、執法、服務」三位一體行政執法模式,進一步牢固樹立服務理念,創新行政執法機制,提升行政執法水平,充分發揮行政執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人民群眾的作用。
二、把握重點,狠抓落實
(一)推行行政指導工作。各級、各部門要在2014年重點領域推進行政指導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完善措施,全面開展行政指導工作,要注重加強行政執法事前、事中、事後指導,更加突出事前指導,並根據各行政執法領域自身特點選准行政指導的突破口和相應的指導方式,切實增強行政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結合實際建立健全行政指導相關制度,制定行政指導工作規范,完善行政指導法律文書,要在不斷積累行政指導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寫《行政指導案例選編》,通過分析典型案例,提高指導水平和整體效能。

② 原行政法第五十五條刪除了嗎

《行政法》第五十五條
當事人認為審判人員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可能專影響公正審判,屬有權申請審判人員迴避。
審判人員認為自己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或者有其他關系,應當申請迴避。
前兩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修訂依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2014年11月01日發布,2015年05月01日實施)

將第四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五條,將第四款修改為:「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當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一次。」

③ 兩會都是關於什麼的

搜狗網路

摘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兩會組成
英語翻譯
兩會歷史
2014兩會
2016兩會
兩會知識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治...更多義項

查看更多圖片
「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每年3月份「兩會」先後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由於兩個會議基本上在每年初春的大致相同時段召開,故簡稱兩會。兩會分為全國兩會和地方各級兩會。「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把「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分別於2015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
快速導航

微信文章圖冊集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兩會

組成 :人大、政協

人大全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政協全稱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中文名 :兩會

內容簡介

兩會相關圖片
「兩會」並不是一個特定的機構名稱,而是對自1978年以來歷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全體會議的統稱。由於兩場會議會期基本重合,而且對於國家運作的重要程度都非常的高,所以並稱之為兩會。從省級地方到中央,各地的政協及人大的全體會議的會期全部基本重合,所以兩會的名稱可以同時適用於全國及各省(市、自治區)。

目錄
摘要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兩會組成
人大代表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英語翻譯
兩會歷史
2014兩會
會議流程
開幕儀式
兩會看點
兩會改革
政府工作報告
數據分析
主要提案
2016兩會
兩會知識
圖冊集錦
微信文章
公眾賬號
新聞動態
兩會組成

人大代表會議
14張
外媒鏡頭下的兩會
【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和軍隊選出的代表組成。各少數民族都應當有適當名額的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每年舉行一次會議,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召集。如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會議的時候,選舉主席團主持會議。

【職權】

其主要職權有:

(一)修改憲法;

人大會議機構構成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

(六)選舉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

(七)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八)選舉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九)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審查和批准國家的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

(十一)改變或者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不 適當的決定;

4張
兩會服務員顏值大PK
(十二)批准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建置;

(十三)決定特別行政區的設立及其制度;

(十四)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

(十五)應當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行使的其他職權。

人大的組成機構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與全國人大會議不同,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是全國人大的常設機構,二者的職權在選舉、決議等方面並不完全相同。

政治協商會議
【簡介】

兩會相關圖片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中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種重要形式。

目前,人民政協是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士、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士、台灣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組成。絕大多數政協委員都是閱歷豐富的政治活動家、社會名流、各方面的專家和學者。

④ 近年來行政法有無修改修改了什麼

有修改。新《行政訴訟法》於2014年11月1日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正,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主要修改:
【修改1】將行政機關濫用行政權力排除或者限制競爭的,違法集資、攤派費用的,沒有依法支付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會保險待遇的等行政行為納入了受案范圍。
【修改2】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修改3】起訴應當向法院遞交起訴狀,書寫起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
【修改4】法院在接到起訴狀時對符合規定的起訴條件的,應當登記立案。不能當場判定的,應接收起訴狀,出具書面憑證,七日內決定是否立案。
【修改5】直接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作出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修改6】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修改7】經最高人民法院批准,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審判工作的實際情況,確定若幹人民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
【修改8】行政機關拒絕履行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增加規定「社會影響惡劣的,可以對該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修改9】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修改10】修改後的法律在立法目的中增加「解決行政爭議」的表述。

⑤ 什麼是兩會2014全國兩會精神及召開內容是什麼

兩會」代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由於兩場會議於每年3月份先後召開全體會議,大部分會議進程基本上同時進行,故簡稱做「兩會」。兩會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根據中國憲法規定:「兩會」召開的意義在於將「兩會」代表從人民中得來的信息和要求進行收集及整理,傳達給黨中央。「兩會」代表是代表著廣大選民的一種利益的,代表著選民在召開兩會期間,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選民們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地方每年召開的人大和政協也稱為兩會,通常召開的時間比全國「兩會」時間要早。

⑥ 權力清單制度涉及行政法的哪些內容

廣推權力清單制度,是從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施行的政府內部的自覺行動,是一次深具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色彩強於法律強制要求的自我變革。
首先,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行政效能強調數量與質量、功效與價值、目的與手段、過程與結果的統一。[1]公布權力清單目錄,有利於明確權力邊界,增強組織內部的協調性和外部的遵從度,部門內外達成共識,一定程度上可減少不必要的摩擦沖突,降低行政管理和運行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其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調控行政立法的必要補充。20世紀以來,一般性、抽象性的根據、基準由法律來規定,而具體性、實質性的內容則委託給行政立法,「框架立法」越來越多。[2]立法權被分割、轉授,而道德約束相對軟性和政府部門有限理性等極易導致部門利益化,在陽光下晾曬權力並進行制度化運作,倒逼立法良性,是對行政立法天然缺陷的自我修復。
再次,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深化行政治理的突出體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關鍵是制度現代化。要培養和增強制度自信,就必須尊重製度形成規律並厲行制度創新。制度的發生、形成和確立是在人類歷史長河的消逝和人類活動沉積的雙重結果。[3] 廣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一次嶄新的行政實踐,是具有開拓意義的制度創新,必將為國家治理體系注入行政治理的強大內生動力。
第四,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優化行政服務的內在要求。美國「重塑政府運動」三原則:顧客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思想觀念即「為誰服務」的問題;競爭導向、結果導向原則主要是解決程序和實際效果即「如何服務」的問題。[4] 在職權法定基礎上,用行政手段編織權力的制度籠子,並著力規范權力運行軌跡,進一步解決「權為民所授、權為民所用、如何為民用、如何讓民滿意」的問題,最終達到優化行政服務的目的。
最後,推行權力清單制度是推進行政公開的應有之義。在美國,公開公正成為民主程序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讓陽光照耀所有重要行政決策的過程,可激勵政府機關更高質量達成行政目標。[5]行政公開包括:行政立法和政策公開、執法行為公開、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行為公開以及行政信息、情報公開。[6] 公開以權力依據、類型、數量和運行程序為核心內容的權力清單,既是公權的自我約束,也飽含對私權的尊重和敬畏,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公私權力(利)的界限。
(二) 邏輯起點: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
權力清單制度的邏輯起點,在於限制權力而非設定權力,通過行政層級的內部管理方式進行梳理匯總並分類公布,具有「示範性、規范性、公示性、工具性、變動性」[7]等特性,在權力制約制度譜系中展示了四個維度。
1.權力清單應是伸縮有為的指向標。一般來說,行政職能和行政權力行使包含積極和消極兩個指向,即:依法作為和依法不作為以及應當依法行為而消極未作為。從對相對人的影響看,盡管大多數行政行為是賦予義務或限制甚至剝奪權利即侵益性行為,但某些行政行為賦予當事人權利或減免其義務即授益性行為。[8] 20世紀行政國家的產生,源於國家行政職能的增加和行政權的擴大,意味著社會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秩序的確立和保障,也意味著個體的自由和權利受侵害的威脅性和可能性增大。[9]
2.權力清單應是動靜結合的刻度尺。從形式看,權力清單一經公布便成為靜態,而從內容看,權力清單目錄中的權力范圍、數量和類型等則是動態的。國家治理是個綜合體,在發展過程中,國家權力、社會權力等多種治理力量此消彼長、相互滲透或轉化擴張;國家管理領域、范圍和事項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發生變化;而且立法不可能事前對所有權力進行事無巨細的明確授權;加之法律具有滯後特性;並且制定的法不一定是良法等等,因而公布權力清單不能是得一勞永逸之功,而應實施動態管理。
3.權力清單應是松緊有度的調節閥。權力清單能將行政權力「一網打盡」嗎?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制度成本與制度收益是一對矛盾,一項制度的有效性某種意義上應遵循「木桶理論」,將有限成本規制最可能肆意濫為的權力比不顧制度成本更為有效。從行政權的屬性看,行政裁量和權力濫用是一對矛盾,「自由裁量意味著在在合理意志范圍內,符合法定要求並服務合法目的採取行動」[10],這樣的行政行為即具有公定力、執行力和拘束力。
4.權力清單應是公私分明的警戒線。行政實現的是公共利益,[11]任何行政行為都是從其所欲實現的公共目標中獲得強制力和價值。[12]行政權力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一方面這些特殊權利維護國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歸入國家的普遍利益和法制之內;[13]另一方面,政府管制服務公共利益的程度和對公共利益的增進是國家管制活動正當性的基本原因。[14] 這也意味著行政權力的擁有和行使都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未經授權不得進入社會自治、公民自治的私人領域、非為公共利益不得侵犯私人合法權益。
二、制度本質:最優選擇和行為清單
(一)行政行為承載行政權力:退而結網的最優選擇
行政行為是行政權力的外在載體,通過規范行政行為達到控制行政權力,是退而結網的最優選擇。
1.學理上,行政權力內涵界限難以清晰界定。
首先,行政、公共行政、行政行為、行政權力和行政職權是含混夾雜的綜合概念,甚至在一定意義上互用或混用,對行政權力作出非此即彼且最令人信服的惟一性詮釋,難度很大甚至難以進行,因而直接編織關住行政權力的「制度籠子」並不可行。有學者將行政和權力互用,認為行政,就是執行和實施法律的權力。[15]有學者將行政等同於為行政行為,認為其目的旨在完成更為技術性的與重復出現的、細節性的、區域性的任務。[16] 還有人按照行政活動的范圍和性質將公共行政區分為消極定義和積極定義。前者指立法和司法之外的活動;後者區分為實質意義、形式意義和組織意義等三種公共行政。[17]
其次,行政權力與行政職能、行政職權的內涵和界限不易界分。主流觀點認為,權力是依法賦予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職權並從而具有的處理公務的資格和能力。[18] 按照組織機構行使的不同權力大體區分,法律終極的權力是國家強制權力。[19] 行政並不僅限於執法,而且也包含了立法和司法職能的意味,實質是一個集立法、執法、司法三權於一身的復合體。[20]有學者總結,行政職權包括決策權、執法權、任免權、外交權、軍事指揮權、緊急狀態權、刑事特免權以及其他權力。[21]相應的,行政權在結構上也分為決策、執行和裁判等不同部門。 [22]行政職能,行政管理學和法學的定義並不相同。行政管理學上,行政職能是行政機關的基本職責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麼、怎麼管、發揮什麼作用的問題。其基本職能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服務職能,運行職能包括決策、組織、協調和控制職能。[23]法學上,行政職能除了立法職能和司法職能外,還包括全部行政權力;具有剩餘的特徵,從制定廣泛的政策到對日常事務事無巨細的管理,都是行政職能的行使范圍。[24]
2.實踐中,行政行為和行政權力不能剝離
從行政實踐看,行政權力與行政行為相伴相隨,行政行為是行政權力的載體,「無形的」行政權力只有通過「有形的」行政行為來體現;靜止狀態的權力不具有危害的現實性,運動狀態的權力才是利害並行的「雙刃劍」;行政權力數量的多少和有無通過行政行為外化出來,行政行為的效力直接反映行政權力的運行效果,無權或不正當行使行政權力的行為應屬無效,反之行政行為無效、被撤銷等意味著行政權力越位、失位、越界,因而規范行政行為是約束行政權力的最好抓手,通過規范行政行為,以間接方式達到規范行政權力的直接效果。
(二)行為類型規范權力類型:名為權力清單實為行為清單
將行政行為抽象成不同的類型,具有理論與實踐的雙重意義;也是規范行政權力類型的基礎工程。一般來說,行政行為分為抽象行政行為和具體行政行政。抽象行政行為,即行政立法權。具體行政行為,分為行政司法行為、行政執法行為和行政救濟三大類;行政司法行為細分為行政調解、行政裁決和行政仲裁;行政執法行為則分為行政決定、行政確定、行政許可、行政裁定、行政處理、行政處罰、行政徵收等;行政救濟分為行政法制監督、行政復議、行政賠償和行政補償。[25]
從各地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實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權力清單其本質是,將行政權力置換為行政行為,按行政行為類型規范行政權力類型,名為行政權力清單實為行政行為清單。
三、實然局限:實踐試錯和症結剖析
(一)實踐試錯:權力清單暴露內在瑕疵
限於篇幅,本文僅對出台較早、反響較好、傳播較廣的浙江、江蘇、安徽權力清單模板進行比對、分析和評判。
1.三張清單樣本
(1)浙江模式:部門清單匯總
2014年6月25日,浙江發布了省級政府權力清單,有關媒體報道是全國首張權力清單。(a)按類型:行政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獎勵和其他行政權力;(b)按部門: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等42個部門;(c)部門權力分為:省級保留、市、縣(市、區)屬地管理、共性權力、審核轉報等四種權力。[29]
(2)江蘇模式:改進的部門清單匯總
2014年11月,江蘇省在省編辦門戶網站上匯總公布了省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各部門權力清單可分項查詢。(a)按類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裁決、行政徵用和其他;(b)按部門: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省教育廳等51家單位。
(3)安徽模式:總清單+部門清單
2014年10月3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了該省政府權力總清單,同時還公布了部門清單。(a)按類型:行政審批、行政處罰、行政獎勵、行政確認、行政規劃、行政徵收、行政強制、行政裁決、行政給付和其他權力;(b)按部門: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教育廳、省科學技術廳等55個單位。
2.內在瑕疵
從權力依據、類型和數量看,包含度不夠且數量不統一。權力依據,有的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有的則擴充到法律法規規章及省政府三定方案文件。權力類型總數均為十種但具體類型不盡相同,權力的具體數量則多少不一。除去相同的權力類型,不同的表現為:浙江將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審批列為權力類型;江蘇將行政許可、行政徵用列為權力類型;安徽將行政審批、行政規劃列為權力類型。究其原因,未准確把握好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的內涵和界限;二者分離的根本原因是立法層面未能處理好 「許可權法定」與「實踐需要」的緊張關系。行政機關創造性地把行政審批作為行政許可的上位概念,將行政審批分為許可類和非許可類審批;並通過規范性文件形式進行公布,獲得了實踐層面分類的法律效力。[26] 而行政徵用和行政規劃則屬於其他兩種完全不同類型的行政權力。此外,應作為「主業」的行政權力卻遺漏未列入,如浙江省權力清單中省地稅局未有行政徵收的權力類型。
從職權部門看,職權部門名稱及職權認識不規范統一。職權部門總數,浙江42個、江蘇51家、安徽55個,最大差數達到13個之多;職權部門名稱更是「政出多門」。還有對部門職權的性質認識不統一,比如省政府法制辦是否列入清單,還有一些與行政相對人接觸不多、平時在行政管理領域「亮相」很少的單位如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是否屬職權部門,安徽列入了清單,其他兩家則未列入。從權屬等級來看,浙江分為省級保留、市、縣(市、區)屬地管理、共性權力和審核轉報等四種權力,其他兩省未作細分。
(二)症結剖析
1.功能誤區:正衣鏡還是通行證。一種觀點,把權力清單當通行證,即認為未列入清單目錄的權力不得行使;另一種觀點,權力清單可作正衣鏡,從權力設定法律效力位階、清單制度價值和實踐情況等分析,權力清單制度的利好不得優先於職權法定。[27] 筆者認為,權力清單並非設定(限定)權力的通行證,而應作為權力運行的正衣鏡。
2.調控誤區:行政權還是執法權。從各省公布的權力清單來看,清單目錄制度調控對象均為執法權;而行政權是集立法、執法、司法三權於一身的復合體,且實踐中導致行政管理亂象的源頭性因素正是行政立法的失控,各類紅頭文件大行其道,將行政立法權「置之度外」明顯欠妥,與《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推行地方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的要求也明顯不符。
3.權責誤區:職責含混職權。實踐中,未正確區分職權和職責的內涵和界限,導致權力清單與責任清單含混不清、夾雜難分。職權與職責相比權力和義務職權是依據、基礎,對某一部門而言是其存在的依據,對某一行政行為而言是其成立的基礎;職責是後果、約束,職權應行使未行使或行使不當應承擔相應的後果;達到職權和職責的統一。目前來看,「職權法定」比「職責法定」的法定化程度高,行政職責更多的由內部管理制度文件作出規定。
4.職能誤區:法定覆蓋實有。如前文所述,行政職能具有剩餘的特徵,從制定廣泛的政策到對日常事務事無巨細的管理,除了法律明確授權,還有廣泛發揮作用但尚未職權法定的實有職能。按照現行公布的職權依據法律效力等級,大量實有的職能因沒有法定依據或依據「不夠格」不能進入權力清單目錄,未能列入是否意味著被覆蓋或取消呢?筆者以為,法律永遠落後實踐,實有職能並不等量於法定職能,隨著社會發展,實有職能和法定職能同處於辯證發展變化中,法定職能和實有職能均應進行制度化調控,但不一定採取「格式化」的清單模式。
5.依據誤區:條款代替條規。各地公布的權力清單目錄,權力事項進行細化分解並將依據精確到條、款、項、目,展示了制度的精細化程度,也不當擠壓了行政權力的彈性空間。權力類型化和依據條款化是一對矛盾,司法中法律適用要求精確、准確,而行政管理事項量多、事雜往往注重效率、簡便,將所有事項分解對應具體條款,可能導致事與願違、事倍功半。事實上,往往一個行政管理事項對應多個不同的法律依據或不同的條款,權力清單制度不同於具體辦事指南,更不是一個行政處理決定,以條款完全替代條規不值提倡。
6.主體誤區:政府等同部門。從各地的權力清單目錄看,都把政府部門清單匯總作為政府清單目錄,未對政府獨享權力開列清單,且政府部門名稱和數量嚴重不對應,暴露出了權力底子不清、職能不順等問題。各級政府均為獨立執法主體資格,且在現行行政管理體制下,政府部門職權來自政府指定或授權的現象並不少見,正是因為機構改革不徹底、不完全,部門職權法定程度低,政府授權不規范等問題的存在,導致部門職能職責不清、推諉扯皮等現象層出不窮。
7.運行誤區:實體重於程序。從清單樣本看,各省的權力清單目錄均從權力依據的實體法角度進行了制度梳理和架構,而權力如何運行則有所偏失。實體和程序謂之行政行為的雙翼,也是行政運行的二輪驅動,缺一不行。當然,並不主張對每個具體的行政管理事項制畫權力運行流程圖,而應總結權力類型的共性,規范權力運行的程序軌道。
8.銜接誤區:權責偏離權義。除了權力清單,目前政府也在推行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簡稱「三單」制度,由於對三份清單的理解和認識不統一、不到位,導致銜接不好、夾雜不清。「三單」制度的邏輯起點均為限制行政權力,權力清單突出正向例舉、側重打造陽光政府;責任清單注重中間兜底、彰顯建設責任政府;負面清單進行反向限制、凸顯私法自治,共同劃定國家、社會和私人的治理領域。
四、局限克服:思路引導和路徑選擇
(一) 思路引導
一要遵循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為了突出社會自我調節的優先權,國家和社會必須分開但相互發生聯系,一方面確保國家能完成保障個人自由和社會自治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國家濫用權力侵害自由。[28]凡是市場能自我決定、自行調節、自我凈化的事項和領域,公權不得介入、無權干涉;然而,市場機制沒有能力在所有情況下或對每一種財產都提供正義性的利益性平衡,[29]當市場失靈、失控、失位的時候,公權為了公共利益應及時介入、主動干預。
二要遵循公權與私權的邊界。「區分真正現實中的利益競爭與法律規范的利益價值判斷」[30]既是法理命題,也是實踐問題。法律通過私益和公益的概念,對利益結構作了多重規范。事實上,公益和私益的范疇和邊界是變化發展的,界限是模糊的也是清晰的。對負有履行管制任務的行政法而言,認知特定行政領域中實際利益的數量、利益結構及典型運作規則,是必要前提條件。法律授予廣泛的利益衡量空間,實質上也展現了公益到私益之間的多重過渡階段。[31]
三要遵循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的邊界。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分別對應不同的國家任務和行政任務。一般來講,消極行政對應守夜人式國家,也稱「最低限度的國家」(minamal state),國家是再分配的,其功能局限於保護所有公民免於暴力、盜竊等,公民能得到以稅收為基礎的擔保。[32]積極行政對應社會福利(法治)國,國家不僅僅只是出現災難或危機的時候才作出反應,而是要預見可能出現的問題並通過早期控制措施使其消滅於萌芽狀態。[33]事實上我國,既提供基本生存保障也提供預防性的積極服務,行政是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的有機結合。
四要遵循政府職能和部門職能的邊界。凡履行由法律秩序決定的職能者就是一個機關,這些職能不論是創造規范性質或者是適用規范性質,全都是最終旨在執行法律制裁。[34]不論政府還是其部門,作為行政機關均具有立法、執法和司法的職能,既有造法功能也有適法功能;並且按照事務和地域劃分,行政權從普通向特殊、從復合向單一推移,劃分為不同部門和上、下級,實現行政權的橫向和縱向分配。
(二)路徑選擇
從已公布的權力清單樣本看,「一股腦兒」公布的總清單暴露出制度瑕疵,不可貪一時之功,宜探索路徑,著眼長遠,穩妥推進。
1.輕重緩急,先後有序。從行政行為(權力)對相對人的利益影響看,行政行為分為侵益性與授益性,侵益性行政行為的現實危害性大於後者,應先公布侵益性權力清單;從行政權力性質看,除了執法權力,還宜公布立法權力和司法權力清單,且須明確各級行政機關的立法許可權,加大對規章及以下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查力度。
2.循序漸進,從粗到細。權力清單是一個動態管理的越織越密的制度網,按法律效力位階自上而降,權力依據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等逐步梳理公布。按權力類型分期分批公布,可按行政徵收、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許可等類型逐步公布。
3. 法律保留,程序正當。對屬於法律保留的權力和事項,未經授權不得實施;對清理出來的違規設定權力的依據文件,要宣布作廢或提請有權部門出台有效文件。對清理出來的權力(事項),要通過網路、座談、聽證會等方式廣泛徵求公眾意見,並組織專家評審論證。
4.上下聯動,內外有別。建立上下聯動機制,按照中央、省、縣(市)區、鄉鎮四級,對應清理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下一級擬公布的權力清單應經上一級審核批准、政府部門的權力清單要提交政府匯總;同時在時間安排上亦應從中央到地方、從上級到下級逐次公布,避免沖突。對內要完善組織規范,提高部門職能職責的法治化程度,明晰授權或委託,禁止多次授權或轉委託。對外要明確權力邊界,不得越權、違規行使權力;公布權力運行流程圖和時限要求,接受公眾監督。
5.權權相稱,權責一致。對具有對外職能、行使權力的部門,要建立權力監督機制,加強行政法制建設並對應逐級完善罰則體系,做到權責統一,確保權力清單制度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6.格式統一,形式固定。為維持權力清單制度的統一性和嚴肅性,央地上下應統一權力清單格式,同時給予地方少許調整空間。權力清單的路徑構造,一種是視為行政機關內部行政行為,以非正式文件公布;一種視為外部行政行為,通過正式文件發布。建議以同級政府以規范性文件形式統一公布清單,權力清單包括政府權力及部門權力;同時註明實行動態管理,如與上位法沖突以上位法為准。
五、結語
制度的建構及發展完善,遵循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發展軌跡,歷經實踐先行、理論提煉、修正完善、實踐發展再到理論總結等不斷循環過程。政府及部門權力清單制度並非如列出「菜單」般簡單,隱蘊其後的制度價值、功能定位、本質屬性等必須從理論上凝結、提升並及時反哺實踐並及時糾偏,推進制度建設,才能煥發制度生命力。

⑦ 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2019年出新規定了嗎

《中華人來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自
本法自1989年頒布後經歷過兩次修正:根據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
至於「行政法」,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從嚴格意義上講,似不存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這一具體名稱的法律文件。從廣泛意義上說,行政法又涵蓋了眾多的法律、法規,所以也就不好說2019年是否出了新規。

⑧ 2014年兩會法治報道是什麼

做好政來府工作,必須源加強自身改革建設。各級政府要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加強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努力為人民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把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職責。加強政府法制工作,改革行政執法體制。創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改革。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公務員素質。所有公務員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廉潔奉公,勤勉盡責,真正當好人民公僕。

⑨ 2014年兩會對安全生產法修訂後哪些內容發生了變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修正案(草案)
一、將第三條修改為:「安全生產工作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強化和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主體責任,建立生產經營單位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機制。」
二、將第四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改善安全生產條件,推進安全生產標准化建設,提高安全生產水平,確保安全生產。」
三、將第七條修改為:「工會組織依法對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監督。
「生產經營單位的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生產經營單位制定或者修改有關安全生產的規章制度,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
四、將第八條修改為:「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安全生產規劃,並組織實施。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支持、督促各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及時協調、解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問題。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職責,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狀況的監督檢查,協助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
五、第九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對有關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的部門,統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二條:「有關協會組織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章程,為生產經營單位提供安全生產方面的信息、培訓等服務,發揮自律作用,促進生產經營單位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七、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三項:「(三)組織制定並實施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計劃」。
八、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制應當明確各崗位的責任人員、責任范圍和考核標准等內容。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相應的機制,加強對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的監督考核,保證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到位。」
九、將第十八條改為第二十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有關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規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產費用,專門用於完善和改進安全生產條件的有關支出。安全生產費用在成本中據實列支。安全生產費用提取、使用和監督管理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意見後制定。」
十、將第十九條改為第二十一條,修改為:「礦山、建築施工單位、道路運輸企業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超過300人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300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生產經營單位委託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的機構提供安全生產技術、管理服務的,保證安全生產的責任仍由本單位負責。」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二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履行下列職責:
「(一)組織或者參與擬訂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二)組織或者參與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情況;
「(三)落實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四)組織或者參與本單位應急救援演練;
「(五)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狀況,及時排查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提出改進安全生產管理的建議;
「(六)制止和糾正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
「(七)落實本單位安全生產整改措施。」
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恪盡職守,依法履行職責。
「生產經營單位作出涉及安全生產的經營決策,應當聽取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意見。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依法履行職責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危險物品的生產、儲存單位以及礦山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任免,應當告知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十三、將第二十條改為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道路運輸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由有關主管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考核不得收費。」
增加一款,作為第三款:「危險物品的生產、儲存單位以及礦山應當有注冊安全工程師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鼓勵其他生產經營單位聘用注冊安全工程師從事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注冊安全工程師按專業分類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十四、將第二十一條改為第二十五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應急處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產方面的權利和義務。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作業。
「生產經營單位接收中等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學生實習的,應當對實習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提供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學校應當協助生產經營單位對實習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檔案,如實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的時間、內容、參加人員以及考核結果等情況。」
十五、將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二十九條,修改為:「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安全評價。」
十六、將第三十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使用的危險物品的容器、運輸工具,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由專業生產單位生產,並經取得專業資質的檢測、檢驗機構檢測、檢驗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證或者安全標志,方可投入使用。檢測、檢驗機構對檢測、檢驗結果負責。」
十七、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五條,修改為:「國家對嚴重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實行淘汰制度,具體目錄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並公布。法律、行政法規對目錄的制定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制定並公布具體目錄,對前款規定以外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予以淘汰。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使用應當淘汰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
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三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建立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採取技術、管理措施,及時發現並消除事故隱患。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應當如實記錄,並向從業人員通報。」
十九、將第三十八條改為第四十三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根據本單位的生產經營特點,對安全生產狀況進行經常性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安全問題,應當立即處理;不能處理的,應當及時報告本單位有關負責人,有關負責人應當及時處理。檢查及處理情況應當如實記錄在案。
「危險物品的生產、儲存單位以及礦山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在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依照前款規定向本單位有關負責人報告,有關負責人不及時處理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向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告,接到報告的部門應當依法處理。」
二十、將第四十一條改為第四十六條,第二款修改為:「生產經營項目、場所發包、出租給其他單位的,生產經營單位應當與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生產經營單位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統一協調、管理,定期進行安全檢查,發現安全問題的,應當及時督促整改。」
二十一、將第四十三條改為第四十八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國家鼓勵生產經營單位參加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制定。」
二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以勞務派遣形式用工的,被派遣勞動者享有本法規定的從業人員的權利,並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從業人員的義務。」
二十三、將第五十六條改為第六十二條,第一款第四項修改為:「(四)對有根據認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產的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設施、設備、器材以及違法生產、儲存、使用、經營、運輸的危險物品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對違法生產、儲存、使用、經營危險物品的作業場所予以查封,並在15日內依法作出處理決定。」
二十四、增加一條,作為第六十七條:「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對存在重大事故隱患的生產經營單位作出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的決定,生產經營單位拒不執行,有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現實危險的,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經本部門主要負責人批准,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採取通知有關單位停止供電、停止供應民用爆炸物品等方式,依法強制生產經營單位履行決定。通知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有關單位應當予以配合。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照前款規定採取停止供電措施,除有危及生產安全的緊急情形的,應當提前24小時通知生產經營單位。」
二十五、將第六十一條改為第六十八條,修改為:「監察機關依照行政監察法的規定,對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實施監察,對監察對象的違法違紀行為和應當實施行政問責的行為進行調查處理。」
二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條:「主管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危險物品的生產、儲存單位以及礦山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總結安全生產經驗教訓,開展有關業務交流。」
二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六條:「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建立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庫,記錄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信息;對違法行為情節嚴重的生產經營單位,可以向社會公示,並可以通報行業主管部門、投資主管部門、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以及有關金融機構。」
二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七條:「國家加強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能力建設,在重點行業、領域建立應急救援基地和應急救援隊伍,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建立應急救援隊伍,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物資,提高應急救援的專業化水平。
「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建立全國統一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系統,國務院有關部門建立健全相關行業、領域的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信息系統。」
二十九、增加一條,作為第七十九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製定本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並定期組織演練。」
三十、將第六十九條改為第八十條,修改為:「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金屬冶煉企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建築施工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救援組織;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的,可以不建立應急救援組織,但應當指定兼職的應急救援人員。
「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運輸單位以及礦山、金屬冶煉企業、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企業、建築施工單位應當配備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並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保證正常運轉。」
三十一、將第七十二條改為第八十三條,增加兩款,作為第二款、第三款:「參與事故搶救的部門和單位應當服從統一指揮,加強協同聯動,採取有效的應急救援措施,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事故搶救過程中應當採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危害。」
三十二、將第七十三條改為第八十四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事故發生單位應當及時全面落實整改措施,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加強監督檢查。」
三十三、將第七十七條改為第八十八條,第一款中的「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並增加一項,作為第四項:「(四)在監督檢查中發現事故隱患,不依法及時處理的。」
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前款規定以外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十四、將第七十九條改為第九十條,修改為:「承擔安全評價、認證、檢測、檢驗工作的機構,出具虛假證明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在10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單處或者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生產經營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對有前款違法行為的機構,吊銷其相應資質。」
三十五、將第八十條改為第九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十六、將第八十一條改為第九十二條,第二款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給予撤職處分,並依照有關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以罰款、暫停或者撤銷其與安全生產有關的任職資格;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未依照本法規定履行安全生產管理職責的,責令限期改正;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暫停或者撤銷其與安全生產有關的任職資格;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三十七、將第八十二條改為第九十三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照規定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
「(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以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道路運輸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未按照規定參加考核的;
「(三)未按照規定對從業人員、實習學生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或者未按照規定如實告知從業人員有關的安全生產事項的;
「(四)未如實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情況的;
「(五)未將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如實記錄或者未向從業人員通報的;
「(六)未按照規定製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或者未定期組織演練的;
「(七)特種作業人員未按照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並取得相應資格,上崗作業的。」
三十八、將第八十三條改為第九十四條、第九十五條,修改為:
「第九十四條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建設或者停產停業整頓,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照規定對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或者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進行安全評價的;
「(二)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或者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沒有安全設施設計或者安全設施設計未按照規定報經有關部門審查同意的;
「(三)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或者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的施工單位未按照批準的安全設施設計施工的;
「(四)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或者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竣工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前,安全設施未經驗收合格的。
「第九十五條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的;
「(二)安全設備的安裝、使用、檢測、改造和報廢不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
「(三)未對安全設備進行經常性維護、保養和定期檢測的;
「(四)未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的;
「(五)危險物品的容器、運輸工具未經取得專業資質的機構檢測、檢驗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證或者安全標志,投入使用的;
「(六)使用應當淘汰的危及生產安全的工藝、設備的。」
三十九、將第八十四條改為第九十六條,修改為:「未經依法批准,擅自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的,依照有關危險物品安全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四十、將第八十五條改為第九十七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生產、經營、運輸、儲存、使用危險物品或者處置廢棄危險物品,未建立專門安全管理制度、未採取可靠的安全措施的;
「(二)對重大危險源未登記建檔,或者未進行評估、監控,或者未制定應急預案的;
「(三)進行爆破、吊裝以及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的其他危險作業,未安排專門人員進行現場安全管理的;
「(四)未建立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的。」
四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九十八條:「生產經營單位未採取措施消除事故隱患的,責令立即消除或者限期消除;生產經營單位拒不執行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二、將第八十六條改為第九十九條,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將生產經營項目、場所、設備發包或者出租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或者相應資質的單位或者個人的,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10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10萬元的,單處或者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給他人造成損害的,與承包方、承租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生產經營單位未與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賃合同中明確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或者未對承包單位、承租單位的安全生產統一協調、管理的,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未改正的,責令停產停業整頓。」
四十三、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零四條:「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單位拒絕、阻礙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實施監督檢查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2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四十四、將第九十一條改為第一百零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在本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時,不立即組織搶救或者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或者逃匿的,給予降職、撤職的處分,並依照有關生產安全事故調查處理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罰;對逃匿的處15日以下拘留;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四十五、將第九十四條改為第一百零八條,修改為:「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決定;予以關閉的行政處罰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決定;給予拘留的行政處罰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決定。
「對本法規定的行政處罰,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規定的處罰種類和幅度,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具體情節行使行政處罰權,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四十六、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一十一條:「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其他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根據各自的職責分工,制定相關行業、領域重大事故隱患的判定標准。」
四十七、對部分條文作了以下修改:
(一)將第一條中的「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修改為「為了加強安全生產工作」,「促進經濟發展」修改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在第二條中的「民用航空安全」後增加「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特種設備安全」。
(三)將第九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第三十三條第二款、第六十六條、第七十六條中的「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修改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四)將第十一條中的「提高職工的安全生產意識」修改為「提高全社會的安全生產意識」。
(五)將第十二條中的「技術服務」修改為「技術、管理服務」,「中介機構」修改為「機構」。
(六)將第二十三條第一款中的「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修改為「取得相應資格」。
(七)將第二十六條第二款、第二十七條中的「礦山建設項目和用於生產、儲存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修改為「礦山、金屬冶煉建設項目和用於生產、儲存、裝卸危險物品的建設項目」。
(八)將第三十五條中的「爆破、吊裝等危險作業」修改為「爆破、吊裝以及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的其他危險作業」。
(九)將第四十三條、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四十八條中的「工傷社會保險」修改為「工傷保險」。
(十)將第五十四條中的「依照本法第九條規定對安全生產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以下統稱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修改為「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
(十一)將第六十七條中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修改為「安全生產公益宣傳教育」。
(十二)將第七十七條、第七十八條、第九十二條中的「行政處分」修改為「處分」。
(十三)將第八十一條第一款中的「逾期未改正的」修改為「逾期未改正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四)將第八十七條、第八十八條中的「責令限期改正」修改為「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五)在第九十三條中的「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吊銷其有關證照」後增加「落實各項關閉措施,確保關閉到位」。
此外,對條文序號作了相應調整。
本修正案自年月日起施行。

⑩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2016有沒有修改

《行政訴訟法來》:根源據2014年11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修訂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行政法的概念:行政是指國家行政主體依法對國家和社會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活動。行政具有國家意志性、執行性、法律性和強制性的特徵。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的行政法律規范的總和。行政法以行政關系為調整對象,其目的是保障國家行政權運行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熱點內容
吉安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23 17:23:03 瀏覽:542
喝農葯死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17:10:24 瀏覽:462
派出所筆錄雙方沒有簽字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23 16:12:33 瀏覽:208
社會科學院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01-23 16:07:19 瀏覽:913
新舊行政訴訟法對比 發布:2025-01-23 16:06:27 瀏覽:423
我國現行公司法 發布:2025-01-23 15:35:28 瀏覽:555
法碩法學好嗎 發布:2025-01-23 15:05:55 瀏覽:373
淮南法院在哪 發布:2025-01-23 15:05:48 瀏覽:676
朱文軍律師 發布:2025-01-23 14:51:05 瀏覽:295
八項司法舉措 發布:2025-01-23 13:53:57 瀏覽: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