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可訴
【法律分析】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義,通常指國家行政機關執行國家法律、政策,管理國家內政、外交的活動。
2. 公行政:指公共組織,主要指國家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目的、任務而行駛的執行、管理職能。
3.國家行政:國家行政屬於公行政,但公行政並不等於國家行政。
4.靜態行政:是被賦予相應職能的組織單位和個人,指行政機關、行政機構、行政人員。
5.動態行政:是相應職能的運作,指行政活動、行政行為。
6.形式行政:是根據主體的性質界定的行政,即只有國家行政機關進行的活動為行政。
7.實質行政:是根據主體活動的性質界定的行政,即不論主體為何公權力機關,只要其活動具有執行、管理的性質,即為行政。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Ⅱ 政府行為是否在行政法上具有可訴性,政府行為是否合理、合法
具體行政行為,是可訴的。
Ⅲ 為什麼行政拘留具有可訴性
行政行為可訴性的概念:
行政行為的可訴性,也稱行政行為的可審查性,是指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在一定條件下可訴諸法院行政訴訟或司法審查程序的一種本質屬性。 它具有二個方面的含義:
(1)相對人對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可能性。行政相對人作為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主體,享有一系列行政法上的公權利,也由此獲得了一種力量,可以向國家司法機關提出一定行為的要求。「主體公法權利的重要實際意義之一就是適用司法程序的可能。」
(2)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可審查性。行政訴訟涉及司法權與行政權的關系,這使得行政訴訟區別於民事、刑事訴訟。一旦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法院因此獲得了對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的權利,當然,這種權為也不是無限的,而是限於一定的范圍,法院只審查一定類型的而不是全部的行政行為。同時,司法審查也是被動的,只有在當事人提起行政訴訟的前提下,法院才能行使司法審查權。
行政強制措施是否具有可訴性,主要取決於該行政強制措施與行政相對人權益的關系。就行政拘留而言,它是一個獨立的、實實在在的處置相對人權益的斷然行動,具有獨立性、完整性和成熟性,顯然也同行政相對人有利害關系,因此它具有可訴性。
Ⅳ 行政法中,公務員收到行政處罰後可以申訴還是行政復議,還是提起行政訴訟 三者什麼區別啊
按照中國現有法律,只有既是外部行政行為又是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行為才可內以提起行政訴訟容。
公務員受到作為內部行政行為的行政處罰,例如降級、記過等,是不能提起行政訴訟的,只能申訴、復議。如果是作為外部行政行為的處罰,比如罰款、拘留等,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復議、申訴。
行政復議、申訴、訴訟是三種不同的行政救濟。復議和申訴的受理主體都是行政機關,復議的適用范圍較廣,幾乎所有行政行為都可以復議。但是申訴一般只涉及內部行政行為。行政訴訟的主體是司法機關,是行政糾紛的最後救濟途徑。
有關公務員的處分問題,建議你了解一個概念——特別權力關系。
Ⅳ 行政法中關於行政行為不可訴的情況有哪些
《抄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襲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Ⅵ 急求~ 答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一、甲區工商局的查封行為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中的行政強制措施;
二、李某如果不服甲區工商局的處罰決定,應當向某市工商局或者甲區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三、申請人在申請行政復議時,規范性文件附帶審查的,復議機關對該規定有權處理的,應當在30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的,應當在7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法處理,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應當在60內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四、行政復議機關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後,按照下列規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一)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二)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決定撤銷、變更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決定撤銷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行政行為:
1.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
2.適用依據錯誤的;
3.違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濫用職權的;
5.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當的。
(三)被申請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條的規定提出書面答復、提交當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的,視為該具體行政行為沒有證據、依據,決定撤銷該具體行政行為;
五、對此罰款,當地工商部門可以直接強制執行。可以採取查封、扣押、凍結、劃撥李某的銀行賬戶或者財產等,但被採取強制措施的財產數額應該與標的數額大致相等。
Ⅶ 行政訴訟中如何看協議可不可訴
法律分析:根據《行政法》及《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目前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行政協議有以下四種: 1.行政機關不履行行政協議 2.行政機關未按照約定履行行政協議 3.行政機關變更行政協議 4.行政機關單方解除行政協議 除此之外,其他類型關於行政協議的爭議不可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下列訴訟:(第十一款)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約定履行或者違法變更、解除政府特許經營協議、土地房屋徵收補償協議等協議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為實現公共利益或者行政管理目標,在法定職責范圍內,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協商訂立的具有行政法上權利義務內容的協議,屬於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十一項規定的行政協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下列行政協議提起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一)政府特許經營協議;(二)土地、房屋等徵收徵用補償協議;(三)其他行政協議。
Ⅷ 行政法的追訴時效是多長
行政處罰法中的追訴時效一般是兩年。對於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如果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一般不再給予行政處罰;如果違法行為給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造成危害後果的,五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處罰。
【法律依據】
2021年7月15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六條
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涉及公民生命健康安全、金融安全且有危害後果的,上述期限延長至五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五十一條
違法事實確鑿並有法定依據,對公民處以二百元以下、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處以三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的行政處罰的,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法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十條
行政機關應當自行政處罰案件立案之日起九十日內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Ⅸ 關於行政法 如果向那個部門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