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前沿
① 要從事行政工作都需要學會哪些知識
行政工作知識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
3.具有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黨和國家的特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行政學的理論前沿以及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策劃、組織、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
行政管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
行政管理最廣義的定義是指一切社會組織、團體對有關事務的治理、管理和執行的社會活動。同時也指國家政治目標的執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狹義的定義指國家行政機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又稱為公共行政。
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② 提高行政效能的舉措
法律分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一切行政機關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創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執行。只有依託行政方式的創新,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才能更好地建設服務型政府。要切實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獲得人民的滿意評價,就要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從法治行政、服務行政、信息行政和基層行政等維度深化行政方式創新,完善行政效能提升的機制與方法。
強化法治行政建設,推動政府依法履職。法治行政是政府實施法律法規、履行法定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要培養法治素養,敬畏憲法法律,依法依規辦事,杜絕對司法活動的干預和影響。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司法行政部門的內設法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要不斷提升專業水平,強化立法能力建設。積極推動社會誠信建設、政府數據開放、優化營商環境等重要領域的行政立法實踐,開展大數據、人工智慧、信息保護等前沿領域行政管理制度規則的創制探索,使行政管理活動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努力提高行政立法水平,妥善合理處置法律法規權威與工作熱情、行政效率之間的關系。做好政策文件的合規性審查與清理工作,建立銜接有序、運作有力的政策法規和實踐機制。規范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權,加大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安全、生態環境等重點領域執法力度。依法執法、嚴格執法,建設跨部門、跨區域的聯動執法機制。通過合法有力的行政執行,促進行政效能穩步有序提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③ 行政管理學專業主要學習什麼內容呢
行政管理學專業主要學習:行政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法學導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組織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
比較公共行政學、行政領導學、政策科學、公務員制度、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必修課程,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史、社會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經濟學、中國行政管理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市政學、行政倫理學、專業外語、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商法學、經濟法等選修課程。
(3)行政法前沿擴展閱讀:
行政管理學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能力:
(一)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是人與人之間實現心靈溝通的一種方式。能否正確處理、協調好職業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系,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且影響著他的工作的效能、心理的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功。
(二)組織管理能力
不是每個大學生畢業後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每個人在將來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組織管理能力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其他專業人員也應具備。近年來,畢業生中的黨員、學生幹部普遍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其重要原因就是用人單位看中畢業生的組織管理能力
(三)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各種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層面上融為一體、相互制約所形成的一種合力,它是在多種能力發展的基礎上,利用已知信息,創造新穎獨特具有社會價值的新理論、新思維、新產品的能力。
創新能力包含多方面內容,如強烈的好奇心,細微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大膽設想、勇於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政管理學專業
④ 行政管理學科前沿問題研究
行政管理學前沿和重大問題研究
文章作者:貟 傑 孫彩紅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點擊:1623
1978年後,行政管理學學科在國內得到恢復、重建和全面發展,學科建設、體系完善和應用研究得到不斷擴展和深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行政管理學研究領域開始觸及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理論問題,研究視野不斷拓寬。近年來,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擴大、公共管理熱點的日益興起和MPA研究與教學工作的廣泛開展,行政管理學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其快速發展的勢頭不僅沒有減緩,而且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這種蓬勃、繁榮的學科發展環境為行政管理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目前,行政管理學已成為指導政府公共管理實踐的重要學科。
目前,行政管理學研究已經與政府管理的實踐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一方面,行政學理論的深化和研究的進展為公共管理實踐提供了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另一方面,政府對經濟社會管理的實踐也進一步促進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發展。當前,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前沿和重大問題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及其轉變、行政體制改革、公務員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以及公共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等領域,以下將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分別加以概括性介紹。
一、關於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
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管理實踐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近年來行政管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有學者指出,新形勢下政府職能的轉變主要有五大取向,即從全能政府向有效政府轉變、從管制政府向服務政府轉變、從部門行政向公共行政轉變、從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從政府單一管理向多元主體共同管理轉變等。另有學者指出,不同層級的政府在縱向間職能、責任和機構設置上的高度統一所形成的「職責同構」問題,是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條塊分割矛盾突出等現實問題難以解決的體制性障礙。要解決「職責同構」問題,我們需要按照以下思路重新劃分和調整政府的縱向職能:首先,區分公共物品的地方性和全國性,明確提供公共物品者的主體資格;其次,區分地方政府職責的強制性和非強制性,釐清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責分工關系;最後,政府職能的縱向配置,應自上而下呈現出從宏觀到微觀的層級遞減趨勢。
與上述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相聯系,是關於「服務型政府」性質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公共服務是憲政思想的必然追求,是成熟市場經濟國家所體現出的政府管理理念,它的提出預示著我國行政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政府管理發展中一個重要轉折的來臨。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國家的政治統治職能和社會管理職能始終是同時存在的。從政府的社會屬性來看,自國家誕生以來的所有政府都是服務型的,根本就不存在「非服務型」政府;從我國的政府管理實踐來看,一直以來都以「為人民服務」作為政府工作的根本宗旨,因此,將「服務型政府」作為一種新模式提出是沒有必要的。
二、關於行政體制改革的研究
行政改革始終是行政管理研究的重點領域,近五年來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各個層級政府的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行政許可法的實施,以及從觀念、體制和行為等各個層面對放鬆規制和強化管理的關系進行探討和研究等方面。
該領域研究的重大理論問題之一,是對行政改革目標模式的探討。有學者認為,行政改革的目標是建立「有限政府」,應進一步調整政府與社會、市場的關系,放鬆管制,努力構建「小政府、大社會」模式。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的行政改革應充分考慮到政治制度和現實國情的差異,當前的改革方向應是謀求建立社會主義法治政府和「有效政府」,而非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有限政府」。
對於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部分學者認為,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創立於計劃經濟年代,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嚴重製約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應全面廢棄政府對經濟的審批管制。另一部分學者則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指出,不應把一切不合理的東西都歸於計劃經濟,這種看法是不合歷史事實的。如果把行政審批制度看作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勢必會對它持徹底否定態度;而如果認識到許多問題並不是由計劃經濟造成的,而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出現的,我們就會對我國的行政審批制度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和分析,這樣才能搞清楚應當否定的和應當肯定的因素。
關於中央與地方關系,學術界存在著分權與集權的爭論。一些學者認為,在目前市場經濟不規范,全國性統一大市場尚未形成的情況下,應加強中央政府的管理權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權。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在進行中央與地方政府關系改革時,應重點考慮事權與財權的統一;在決定二者的分權程度時,應重點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中央政府的調控能力。分權的力度與速度要與這兩個能力的提高成正比,要逐漸實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規范化和法制化。
三、關於公務員制度的研究
公務員制度研究在行政學界是個相對獨立的領域,其研究目的是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的公務員制度。2005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的正式頒布,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公務員制度研究的深入發展。概括而言,近兩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和討論,主要是圍繞《公務員法》的制定和實施來展開的,焦點是如何實現公務員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研究領域主要集中於我國公務員的范圍、選拔任用、量化考核和激勵與薪酬分配製度改革,以及加入WTO與人事制度創新等制度建設方面。
其中,公務員的范圍的確定是一個重點問題。有學者認為,制定公務員法必須合理確定公務員的范圍,在我國應當將具有公共管理職能的機構和人員都納入公務員制度進行統一管理。而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國外的通行做法只是將行政部門列入公務員隊伍,政黨組織、立法、司法機關一般不作為公務員進行管理,因此,盲目擴大公務員隊伍的傾向是向原有「幹部」概念的復歸,這與近年來進行的幹部分類管理的改革方向相悖。
在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方面,一個重要問題是對政府雇員制的探究。從2002年吉林省率先推行政府雇員制以來,全國不少地方陸續試行這一做法。隨著各地政府「政府雇員制」的試行,對其研究和探討也不斷活躍。有一些學者通過與其他國家政府雇員制度的對比,認為在我國發展政府雇員制度有其現實意義:政府雇員制度是公務員制度的一種補充,可以促進公務員制度自身的完善,可以解決我國機構改革、稀缺人才資源緊缺、公務員制度健全三者之間的矛盾。另一種相反的觀點認為,現行的政府雇員制,事實上就是國家公務員制度所規定的聘任制。由於推行聘任制度的復雜性,存在政府雇員與公務員的關系、職責的分工、傳統行政價值理念的沖突等問題,因此要慎重實施「政府雇員制」。
四、關於政府管理方式變革的研究
與政府管理的現代化發展相對應,政府管理方式的變革主要涉及政府運作的公開透明、公眾參與、電子政務、績效評估和政府管理模式的變革等方面。200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的意見,這個指導性文件不僅進一步推動了政府政務公開活動的開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對政務公開相關研究工作的深入。
政務公開的直接表現為政府信息公開,而信息質量是政務公開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有學者提出了提高政務信息價值的方法和途徑:在政務信息價值的時間維度上,應該具備及時性、新穎性;在政務信息價值的內容維度上,應具備准確性、相關性、完整性。還有學者就政府信息公開實踐中知情權與隱私權之間的矛盾關系展開研究,認為在權利多元化的時代,進行政府信息公開立法時,應遵循社會政治與公共利益優先、最大限度維護人格尊嚴等解決途徑。
政府管理方式變革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是電子政務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電子政務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電子政府的創建與推動,為行政權力結構、行政運行方式的變革、政府施政能力的改進,提供了新的空間,並帶來了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領域的一系列創新,例如觀念的創新、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創新、政府組織結構與業務流程的創新,等等。另一類觀點則對電子政務的發展持反對意見。這種觀點認為,現有的電子政務建設不足以支持電子文件的有效運行、真實可靠和長期可讀,而且在政府管理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推行電子政務應採取謹慎的態度。
五、關於政府問責制度的探討
2003年,在應對「非典」危機中對某些高級行政官員的責任追究甚至罷免,推動了政府問責制度實踐與理論研究的發展。一些學者認為,責任政府是民主政治發展的邏輯必然,是法治在公共行政領域的強烈訴求。民主理論為責任政府提供了堅實的理論論證和基本的政治架構,法治則是責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行政問責是對行政責任進行定向追究的一種事後監督手段,其根本目的在於對行政失范行為的監督和預防,主要受到包括各種形式的行政和司法追究。目前其運行方式主要是撤職、引咎辭職、高官問責制等。但是,行政問責還遠未形成系統的制度化體系,良性的行政問責制度的建構要集中體現問責的目的性、責任的明確化和手段的規范化。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政府問責制的片面性和不完善性進行了批判。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的這些舉措基本上還停留於行政性操作的范疇,如果要進一步推進責任政府,就必須在技術上完善引咎辭職以及相關的責任制度安排,並在制度上重視從「行政性問責」走向「程序性問責」。
對於完善政府問責制度的路徑,有學者認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建構責任政府的核心問題,應做到政府責任劃分的明確化、問責主體職權的明晰化、政府信息公開的法治化、政府績效評估的規范化、公民參與政府問責的制度化,以及公共行政文化變遷的同步化。還有學者認為,當前需要重點關注問責的事由、問責的主體、問責的程序制度,特別要重視官員問責的連帶性,認真分析不同類型責任的承擔方式,極力推行政務公開與透明等關鍵點。這些措施構成了健全問責制度較優的路徑選擇。
六、關於公共政策領域的研究
這一領域討論的重大問題主要集中於公共政策基礎理論研究和方法體系建設,以及對政策實踐的研究上。目前,對加入WTO後對決策模式、政策執行過程、政策評估體系和以制度、過程、方法創新為代表的公共政策創新的研究已成為該領域研究熱點。
目前,公共政策在研究途徑上還存在一些重要分歧。有學者認為,應首先完善公共政策研究作為一個學科的基本框架和理論與方法體系,然後再運用規范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公共政策。另一些學者認為,政策分析目前缺乏統一的範式,因此在實踐中應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公共政策,然後再總結規律,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學科體系。關於公共政策創新問題,一種看法認為,在中國「入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創新研究具有異常的緊迫性和必要性,當前尤其是應通過公開、咨詢等各種制度的保障來實現政策程序的改革與創新。另一觀點認為,在中國社會過渡時期的體制轉軌中,公共政策創新起到了核心操作工具的作用,但是公共政策創新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如利益分化和協調、初始政策設計、規則和組織的變換。因此,促使政策創新活動得以實現的主要機制是政策創新觸發機制、創新政策擴散機制、政策創新發展機制,等等。
綜上所述,近年來行政學研究取得了許多重要進展,國內的專著和論文成果也較為豐富,並且能夠及時把握和抓住社會發展和政府管理領域里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突出學術研究與實踐相聯系和與時俱進的特色精神。在研究途徑方面,行政學領域逐步引入了某些經濟學、法學、社會學和數學方法,對某些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該領域研究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總體上看,雖然行政學研究涉及的領域比較廣,范圍有所拓展,研究的問題也比較多,但是在許多重要問題的研究上,缺乏根本性的突破,簡單、重復性研究現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研究方法上,目前雖然開始注重實證研究,但是一般性的、浮淺的規范性研究仍占相當大的比重,有分量的實證性研究成果並不多見。在對國外政府管理經驗的研究方面,一般往往停留在介紹和引進層面,缺乏深入的辨析,對於如何真正有效實現西方經驗與中國政府管理實踐的結合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較好的解決,等等。
⑤ 行政管理都包括那些方面
行政管理工作包括:行政事務管理、辦公事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產會計管理四個方面。
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
自從產生國家以來,就有了行政管理但是直到19世紀末才開始形成為一門學科。它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時期:傳統管理時期、科學管理時期、系統管理時期。
行政管理特點
1、一切行政活動都是直接或間接與國家權力相聯系,以國家權力為基礎的。
2、行政管理是根據國家法律實行政務的組織活動。在執行中又能動地參與和影響國家立法和政治決策,制定政策是行政管理的一種重要活動方式。
3、行政管理既管理社會的公共事務,又執行階級統治的政治職能。
4、行政管理要講究管理的效能和效率。它通過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協調、監督和改革等方式,最優地實現預定的國家任務,並達到應有的社會效果。
5、行政管理是人類改造社會的實踐活動的一個特定領域,有它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性。
6、行政管理是一種工作上必要的一種工作能力,也是工商管理里的必要的一門課程。
⑥ 我國制定和修改行政訴訟法的目的是什麼
"打擊犯罪保護人民」,這是法條。
解讀:打擊犯罪——保護法益;保障人權。我認為:二者(兩目的)的沖突是永恆的。
目的:「雙保」
不多寫啦,自己多看看書吧。很多書,比如,陳瑞華的《刑事訴訟的前沿問題》。
這是常識吧。
⑦ 可訴性行政行為的特徵
這是法學研究的前沿問題。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回答,你看看北大版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姜明安教授編的,上面有一些專家的論述。對你應該有啟發。
首先,何謂「針對不特定的對象」?對此理解不同,有人認為是指適用范圍上的不特定,也有人認為是指它不發給特定的對象,如果發給特定對象就是具體行政行為。筆者以為含義應是前者,舉例說明,如1999年8月23日,人事部、勞動部發布了《關於解除國家公務員行政處分有關問題的通知》,其發布對象從該通知的抬頭上看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事(人事勞動)廳(局)、監察廳(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人事(幹部)部門、監察局(室)。可以講,這一通知的發布對象是特定的。但是,接到這一通知的上述行政機關並不是適法對象,而是執法主體,也就是說,上述各機關接到此通知後,都要將其適用到解除有關公務員行政處分的問題上去。而該通知的適用對象是已經受到行政處分的公務員和未來可能受到行政處分的公務員,在適用對象上是不特定的,因而它是一個抽象行政行為。再如,某一國務院部門給自己的下屬單位發布一個價格方面的通知,這一通知是發給其下屬單位的,其下屬單位是明確的,因而發布對象是特定的,但其適用會涉及到無法確定數量的消費者,因此這一通知也是抽象行政行為。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抽象行政行為如行政法規、規章等,並不發給執行機關,而是直接公布,其執行機關出現在這一法規或規章的規定中。因此,這類抽象行政行為易於與具體行政行為區分,而上述抽象行政行為易於混淆。
其次,何謂「反復適用」,反復適用是指毫無期限限制的反復適用,還是包括一定時間范圍內的反復適用?筆者認為應當是後者。理由非常簡單:在一定時間范圍內(例如一個月)的反復適用也是反復適用,而非一次性適用;如果將其解釋為一次性適用,就不能說通為什麼對一個對象適用了此文件後,對其他人仍然能適用這一文件。
除了《解釋》確定的兩個特徵外,筆者認為,抽象行政行為實際上還有兩個特徵:第一,該文件是否具有直接的強制執行效力;第二,該文件針對的事件是否發生在過去。就第一個特徵來說,如果有關當事人不執行這一文件,對這一文件是否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或依法自行強制執行?如果可以,就是一個具體行政行為,如果不可以,就是一個抽象行政行為。因為規范性文件一定需要執行者的執行——即將其適用到特定對象,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而具體行政行為是適用法律規范的結果,所以具有可執行性。
就第二個特徵而言,行為針對的事實是否已經發生,是我們以往不太重視的一個區分標准。但這一標准在區分兩種行政行為時,也是十分有用的。具體行政行為已經是在適用法律規范了,所以它一定是針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例如行政處罰是針對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違法事實,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作出一個結論;而抽象行政行為所針對的事實是規范發布以後的事實,所以抽象行政行為還需要具體的適用,才能發生效果。可見,具體行政行為是在已有事實的基礎上直接適用法律規范,而抽象行政行為是對未來之事作出「假定」、「處理」、「制裁」的規定。 轉貼
⑧ 自考《行政管理》較難的幾個科目是什麼
行政法學,管理心理學,市政學,地方政府學,公共政策分析,這幾個比較難。
主要課程
行政學原理、管理學原理、政治學原理、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當代中國政治制度、比較政治制度、法學導論、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人力資源管理、行政組織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比較公共行政學、行政領導學、政策科學、公務員制度。
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必修課程,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史、社會學、管理信息系統、公共經濟學、中國行政管理制度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市政學、行政倫理學、專業外語、民法學、刑法學、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商法學、經濟法等選修課程。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
3.具有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黨和國家的特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行政學的理論前沿以及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策劃、組織、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
⑨ 談談哪些屬於行政管理學所涉及的范圍
政管理學是一門交叉科學,研究內容十分豐富。其研究的基本范疇和原理隨著行政管理實踐的深入而被人們揭示。因此,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內容是發展變化的,不同學派,不同教科書,有不同的或大同小異的體系。但一般來說,行政管理學研究的內容大體包括: 1、行政管理的一般理論。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學是一門綜合性、應用性的科學,行政環境和行政職能是行政活動的依據和基礎。 2、行政管理的主體。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組織和機構,行政領導以及執行公務的工作人員。 3、行政管理的過程。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是一個由多個環節和有機部門組成並有效運作的過程。它們主要有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協調、行政信息、行政監督。 4、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研究和了解:行政管理過程要能夠順利運行達到預期效果,必須依據一系列的保障手段。主要有:財務行政、行政法治、行政方法、行政道德。 5、行政管理的目的。主要研究和了解:提高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而行政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的必由之路。
⑩ 行政管理學什麼
行政管理專業學的是行政管理學、市政學、社會學、行政領導與決策、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組織行為學、西方經濟學、行政法學、社會調查與統計、公共政策分析、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論、行政公文與寫作、機關管理與辦公自動化、行政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行政學理論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會調查與統計、外語、公文寫作和辦公自動化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具備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行政管理(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是運用國家權力對社會事務的一種管理活動。也可以泛指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行政事務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統是一類組織系統。它是社會系統的一個重要分系統。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管理的對象日益廣泛,包括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市政建設、社會秩序、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代行政管理多應用系統工程思想和方法,以減少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支出和浪費,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政治學、行政學、管理學、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統分析、統計分析、調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學方法;
3.具有從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黨和國家的特別是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5.了解行政學的理論前沿以及政治學、管理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策劃、組織、執行的實際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