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法和憲政
① 天津師范大學碩士憲法與行政法和訴訟法專業選擇那個更好一些從那些方面考慮比較好,導師實力和專業前景
網路知道畢竟是個開放性的地方,你這個問題建議去該校的論壇問問看吧,或者在校內網上找下該校的學生問問看,會有熱心人士給你幫助的,祝你好運。
② 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准確的表述是
《憲法》是國家的基本法,是一個國家的其它一切法律的老大,其它法律不得違反憲法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是其它法律中的「程序法」的一種,它對應的實體法是《刑法》。
③ 憲政與民法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的聯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的子法即部門法。
各部門法都是憲法的子法,但它們與憲法的距離和聯結點卻是不一樣的。憲法性法律距憲法最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是憲法之下各部門法系統中最龐大的法群,憲法對其主要是一種理念與原則的指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調整的是憲法領域之「外」的私權利關系。
在法律體系中,憲法是各部門法的基礎,各部門法都應當以憲法為立法依據,都不得與憲法相沖突;同時,各部門法也都是憲法的的發展和落實,是憲法精神和價值的延伸和體現。部門法需要憲法的指引和規范,以免脫離憲政軌道;憲法也需要部門法的細化和補充,以落實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憲法與民法
民法規范先於憲法產生,[22]從歷史上看,與其說憲法是民法的源泉,不若說民法是憲法的基礎。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法治理念之源頭在民法而不在憲法,民法能夠供給憲法以思想營養,而不像其它部門法那樣主要靠憲法供給它們以思想營養,能夠滋養憲法的部門法,非民法莫屬。如憲法中的平等原則來自民法中的平等原則(從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看,而不是從今天的法律體系之位階來看),然後作為一個憲法原則再轉化為其它部門法的原則,如行政法、訴訟法、刑法上的平等原則,刑法雖然也比憲法歷史悠久,但將「平等」作為自己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在憲政社會之後,是被憲法指引和規范的結果。「在權利本位主義的取向中,傳統民法早已形成了一系列的權利類型,其中的人格尊嚴和平等、私權神聖,經濟自由以及人身自由,為近代憲法確立自己的規范價值和權利類型提供了具體的藍本。後者正是在參照了前者的基礎上,才建構起自己的權利規范體系的。只不過民法的權利乃是市民社會中私人之間彼此所擁有的權利,而憲法權利則主要是個人相對於政治國家所享有的權利而已。」[23]民法「曾為近代憲法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制度模式的雛形。比如近代自然法學派的社會契約論顯然是從民法中的契約原理得到了啟迪,進而認為國家權力應根據自由的人民的社會契約而成立,在其看來,這種『社會契約』的具體形式即是憲法,或曰憲法就是一種『根本契約』。」[24]作為「根本契約」與民法契約的相似之處在於,在制憲階段的憲政關系中,人民彼此之間的關系恰如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平等對話,共同協商,意思自治。但亦有不同,民事契約在形成時任何一方當事人若有不同意見隨時可以退出,一經退出就與該契約不再有利益關系;而在制憲過程中任何個人都很難退出或退出了可能對己更加不利,即使有人不同意這部憲法或不同意其中部分內容,他們仍必須根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接受它。因此,在締結憲法這個根本契約時已經出現了權力(社會權力),出現了少數人的屈從。憲法作為契約比民事契約復雜得多,後者一經制定即可實行,而前者還需經過復雜的再加工(立法對其具體化)才能真正操作起來。前者涉及的主體比後者多,民事契約中即使有多方當事人,他們之間也只是一種平面關系,而憲法這一契約則呈現出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空間——錯綜復雜的權力與權力、權利與權力的關系。
雖然民法距離憲法較遠,但距離憲法的遠近並不能作為判斷法律重要性的依據。距離憲法越遠,說明憲法對之干預越少,即距國家權力越遠(有國家權力的地方憲法都會有至少是原則性的規定),從某種意義上說,憲法不涉足或少涉足的領地,就是在告戒國家權力不涉足或少涉足,也就是表明此處屬於「私法自治」之領域,而「私法自治」與憲法保障人權免受國家權力侵害的最高價值追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從形式上看民法與憲法距離最遠,但從精神價值層面上看民法又與憲法最近,其它法律與憲法只是形似,而民法則與憲法神似,其它法律或許只是憲法實現其終極價值的途徑和方式,如通過分權、限權來保障人權,而民法的終極價值本身就是憲法的終極價值,甚至憲法消逝之後,民法可能永存,即國家權力消逝,人權永存,從這個意義上說,甚至憲法都只是實現民法價值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在哈耶克看來,憲法屬性的吊詭性在於它既作為公法的上層建築,然其最終目的又是為了實施私法。哈耶克與戴雪都認為,憲法乃私法之結果,而非私法之淵源,哈耶克更是作了進一步的推進,認為法治乃私法的公法之治,憲政乃以憲法的公法形式實施私法。[25]
但「公法易逝,私法長存」[26]只是遙遠未來的一幅圖景。以人類歷史目前的發展來看,憲法還處在生命力旺盛的青壯年,在有的國家甚至還處於稚嫩的童年時代。在當今的憲政社會,憲法更宏觀的視野,更復雜的結構,尤其是它以人民的名義說話而具有的一種自然法力量,使憲法在法律體系中居於「最高法」的地位,民法在法律位階上不得不低於憲法。立法者在制定民法時也應以憲法為依據,在憲法之前的民法規范只有在不與憲法相抵觸時才能繼續適用,民法隨時都可能受到合憲性審查。雖然憲法之前的民法制定時並不需要憲法作依據,它依據的主要是人民的習慣、歷史的傳統、法之理念、自然法精神等,但有了憲法之後,這一切都蘊涵在憲法之中了,憲法就是人民的習慣、歷史的傳統、法之理念、自然法精神的結晶,以前它們分散地呈現在教科書中,在學術著作里,在鄉規民約或法典匯編中,在人民的思想和信仰里,現在它們集中體現在一部憲法文本中,以庄嚴的根本法規范明確而集中地表達出來,憲法因此而閃耀著神聖的光輝,成為「萬法之母」。
「私法被認定為社會關系的調節規則,在這方面,國家除了為保證解決爭端的程序得以有秩序地進行外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而公法則被看作是國家機構之間以及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的法律框架。」[27]民法作為典型的私法,主要是規范私人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而憲法重點規范的是權力關系以及權利與權力的關系,對權利與權利的關系只作了簡潔的原則規定(如權利的平等性、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利等),其具體內容由民法自己去處理。如果說憲法對憲法性法律是千叮嚀、萬囑咐(為其制定了一大堆相對具體的規則),對訴訟法、刑法、行政法也是態度嚴厲,約法三章,那麼它對民法則是和顏悅色,甚至有點放任自流。當民法是憲法的規范對象時,憲法對民法比對其它法律寬松,立法者在制定民法時比制定憲法性法律、行政法、訴訟法等法律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此時憲法對它們的制約可能遠不如民風民俗、傳統習慣、歷史文化等社會因素對它們的影響大。當某些行為是民法規范的對象時,民法也比其它法律寬松,如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比在行政法律關系中明顯更多,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有較為充分的自由選擇權,而行政法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意志卻很難影響行政機關的決定,行政機關是依法行政,而不是與對方協商行政。與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法律相比,民法不太受憲法影響的變化,對憲法變遷的反應相對遲鈍,不論政府如何更迭,政體如何變遷,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方式依舊,市民社會之間的來來往往所遵循的規則並不因此有大的變化。「即使是在因革命或征服而致使整個政府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大多數正當行為規則,亦即私法和刑法,卻會依舊有效——即使是在那些主要因欲求改變部分正當行為規則而導致革命的場合,事實亦是如此。」[28]
民法的基本原則,如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禁止權利濫用原則等,[29]與憲法的有關原則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由於民法先於憲法而存在,因此民法的基本原則與其說是從憲法原則中「引申」出來的,不如說是它們與後來的憲法之間完成了一種有效的「對接」。其中平等原則與憲法中的平等原則在精神上完全一致,只是憲法中的平等原則比民法中的平等原則內涵更寬泛。其餘的原則如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是專屬於民法的原則,但它們與憲法中的權利義務一致原則、權利界限原則之含義也是相通的。誠實信用是與他人相處時的要求,它涉及兩個利益關系:「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和當事人與社會間的利益關系」,「在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對待自己事物的注意對待他人事物,保證法律關系當事人都能得到自己應得的利益,不得損人利己。……在當事人與社會利益的關系中,誠信原則要求當事人不得以自己的民事活動損害第三人和社會的利益,必須在權利的法律范圍內以符合其社會經濟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權利。」[30]公平原則是通過協商和平衡的手段「在民事主體之間合理地、恰當地配置權利義務」,「使民事主體在實現自己利益而享有權利的同時,也為實現對方的利益而承擔相應的義務,……民法既鼓勵人以正當行為取得權利並在權利范圍內把別人化為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時又不允許人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在法律規定范圍拒絕充當別人利益的工具。」[31]這與我國憲法第33條、第51條規定的權利義務一致原則、權利界限原則是完全契合的,[32]是公民行使權利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表現。「兼顧公益」的要求使民法中亦存在某種「公法」因素,這一因素是它與憲法之間的一座橋梁。
但民法基本原則中還有一些較為明顯的道德因素,如誠信原則固然體現了憲法中的法治原則精神,其宗旨是為了維持社會的經濟交易秩序(一種公益),秩序是法治的基礎價值,「法律旨在創設一種正義的社會秩序。」[33]但誠信原則又不完全是一種法律原則,它最初樹立的是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准,「在歷史上,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原則曾長期以商業習慣的形式存在,作為成為法的補充而對民法關系起著某種調整作用。」誠實信用原則被民法所吸收後,先是作為債的關系之原則,後來才「上升為涵蓋整個私法領域的基本原則」,成為其「帝王條款」。[34]這一原則中的道德成分往往直接源於社會生活,而不是直接源於憲法。當它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時,它的主要作用是指導整部民法,構建具體的民法制度和民法規范,這種對民法規范的指導作用,即約束立法者的作用,多是通過民法的子原則和民法規則表現出來的,如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這些子原則和規則都是誠信原則的具體化,它強調只有當事人的誠實守信才能維系民事法律的秩序,「這種秩序或體現為一定的利益平衡,或體現為一定道德基礎的可供依賴。」[35]在個別時候,當民法規范缺乏具體規定時,立法者授權法官可以依據誠信原則直接進行案件的裁判,法官在這時候對這一原則的適用往往是在發揮該原則中的道德作用,法官的創造性司法活動所「創造」的是這一原則中的道德要求在具體案件中的運用,這種道德性更多地體現的是社會因素而不是法律因素,反映的是社會上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道德水準,這種個別情況下的依誠信原則判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道德判案。在嚴格要求「依法審判」的訴訟法領域,在明確要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刑法領域這是不可想像的,它是民法領域的特有原則。因此同是對憲法權利界限原則的具體化,刑法、行政法、訴訟法所確定的權利界限是明確的,相對固化的,而民法所確定的權利界限有時是模糊的,由法官臨時裁量的。
民法中的具體規則以及相關子原則有的源自民法中的基本原則,有的直接源自憲法,如民法中的身體權、健康權與憲法中規定的人身自由,民法中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與憲法中規定的人格尊嚴,民法中的知識產權所包括的著作權、專利權、發明權、發現權及其它科技成果權等與憲法中的科研文藝創作權,民法中的財產權、繼承權與憲法中的財產權、繼承權等等,都有一種直接的對應關系。像《繼承法》這樣的次級民事法律,其基本原則(保護公民私有財產繼承權,繼承權男女平等,養老育幼照顧病殘,互諒互讓,團結互助,權力和義務一致)[36]也往往與憲法原則或規則有直接關系,如保護公民繼承權的原則直接源自憲法第13條,[37]繼承權男女平等原則直接源自憲法第48條,[38]養老育幼的原則直接源自憲法第49條,[39]權利義務一致原則直接源自憲法第33條和第51條,[40]等等。民法規范與憲法中的公民權利規范十分相似,但同為權利規則,二者之間還是有明顯的區別,民法中的權利所產生的義務是另一個或另一些權利主體的義務,而憲法中的權利所產生的義務主要是國家的義務,民法調整的是權利與權利的關系,民法中的權利對應的是義務,而憲法調整的權利與權力的關系,憲法中的權利對應的是國家的責任。
④ 憲法在訴訟中的作用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其他任何法律都是「母子」關系,然而由於各具體法律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們和憲法的「子母」關系就有親有疏,各式各樣。刑事訴訟法作為一大部門法,也與憲法有著必然聯系。那麼究竟這種關系如何,憲法應怎樣規定刑事訴訟的內容,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一
和其他大多數普通法律相比,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聯系甚為密切,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憲法的重要使命旨在規范國家權力的運用,而刑事訴訟正是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方式,當然得納入憲法。
第二、憲法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大憲章,對嚴重關繫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尤其是生命財產的生殺予奪的刑事訴訟活動自然予以極大關心。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各國憲法都比較重視刑事訴訟,作了相當廣泛和深入的規定。比較世界上142部成文憲法,不難發現各國憲法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賦予司法機關廣泛的職權,保障國家刑事司法活動的正常開展。在世界各國憲法中,92.3%規定了國家司法機關的職權范圍,行使權力的方式;73.9%規定了司法機關獨立開展工作。其二,確認公民享有的權利,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的行使。各國有88%的憲法規定了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的諸如辯護、與證人對質等多種權利;80.4%的憲法涉及對公民私生活,特別是對住宅以及個人生命保護問題;66.9%的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和人身保障權。
二
盡管各國憲法中都存在上述兩方面的規定,但不同國家對兩方面內容規定的比重及表述都大不一致。現代各國雖然都強調民主與法治,重視公民權利的保護,但不同法系國家對保護公民權利和保障國家權力行使的關系所持態度並不完全一致。因而憲法中對刑事訴訟法內容規定存在兩種作法:一種著眼於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對個人權利保護相對較少;另一種則更注重個人權利的保護,制約國家權力。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傾向於前者,英美法系國家則偏向後者。英美法系國家憲法往往用較多條文對公民的權利作全面具體的規定;大陸法系國家憲法用於規定公民權利的條文卻相對較少,多為概括性規定,而詳盡地規定了司法機關的職權和行使。同時,對於一些相同的刑事訴訟原則,不同法系國家憲法分別置於不同章節,以示其保護重心的不同。以具體國家為例,就可清楚地看出這其中的差異。
英美法系國家憲法以美國憲法為代表,它包括1787年憲法和以後陸續頒布的26條修正案。關於國家司法權,在1787年憲法第3條司法條款中作了規定,確認了審判管轄、陪審團等司法制度。對公民權利的規定則是在憲法修正案第1—10條以及14條中。其中第4條規定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第5條確認了大陪審團、不得雙重受罰、不得強迫自證其罪以及正當程序等訴訟制度;第6條則更為具體地就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的廣泛權利作了規定,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均有權得到「公正陪審團予以迅速和公開的審理」、有權「被告知控告的性質和原因」「並取得律師幫助其辯護」,以及有權「同反對他的證人對質」並「以強製程序取得對其有利的證人,以後通過的第14條修正案再次強調了「非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的正當程序條款。會讓它誤以為那是愛情
法國現行憲法是大陸法系國家憲法的代表,它於1958年通過。該憲法一方面規定了應在刑事訴訟中保護人權,但規定卻並不具體。例如憲法序言指出「忠於1789年人權宣言所肯定的,為1946年憲法的序言所確認並加以補充的各項人權和關於國家主權的原則」,憲法本身卻無公民各項權利的具體規定。相反,憲法列專章規定司法機關,並確立了司法獨立等制度。同樣,1949年制定通過的德國先法亦確認公民的基本權利,並在第一章加以規定,但排列並不詳細。相反,卻有不少有關權力運用的規范。如關於司法制度,憲法第92條規定「司法權賦予法官」,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
三
在現代民主社會,重視和肯定公民權利,提倡對權利的保障己成共識。那麼,為何憲法在對刑事訴訟有關原則的規定上卻作法迥異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由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特定社會條件所決定的不同的法律價值觀念。
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觀。任何社會都認可兩種基本利益,既社會安全和個人自由,它們體現於政治、法律各方面。社會安全利益的基本內容在於維護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秩序,個人自由利益的根本要求則在於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自由。要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既要注重社會安會利益也要考慮個人自由利益,各國在司過程中都力求實現這兩種價值。但兩種利益之間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和沖突:為維護社會安全利益,要求對個人自由利益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為保障個人自由利益,則希進國家盡可能減少對個人權利的干預。在刑事訴訟中,社會安全利益通過追究和懲罰犯罪的積極活動予以保障;個人自由利益體現為維護涉訟公民的合法權益。二者之間的矛盾,導致國家在制定刑事司法政策時,不可能完全同時體現兩種利益的要求,必然對其進行評判取捨,選擇其中一種作為保護的重心。在這一問題上,各固的價值判斷並不一致,由此形成兩大法系不同的訴訟價值觀念。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訴訟以個人自由利益為最基本價
⑤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淵源是指刑事訴訟法的表現形式,是刑事訴訟法律規范的存在形式或載體。中國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淵源有以下幾種:
憲法
憲法作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規賴以產生、存在、發展和變更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基石,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同樣,刑事訴訟法的制定和修改,也必須以憲法為根據。通過制定刑事訴訟法,將憲法中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抽象的法律規范變為可操作的、具體的刑事訴訟法的法律條文,使憲法精神得到具體化。中國刑事訴訟法第1條明確規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憲法中規定的如國家維護社會秩序,鎮壓叛國和其他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活動,制裁危害社會治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和其他犯罪活動,懲辦和改造犯罪分子(第28條)、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第125條)等內容,都在刑事訴訟中得到了體現。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被稱做「憲法的適用法」、「應用憲法」、「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被提升到憲法的高度。在中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應當加強從憲法、憲政的高度來關注刑事訴訟、關注刑事司法。
刑事訴訟法典
指1979年7月1日通過的,1996年3月17日修正的刑事訴訟法,這是中國刑事訴訟法主要的法律淵源。
有關法律
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刑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國家賠償法、監獄法、律師法等。
有關法律解釋
主要是指1998年1月1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六機關《規定》)、1998 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法院《解釋》)、1999年1月18日公布的《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以下簡稱最高人民檢察院《規則》)、1998年4月20日公布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以下簡稱公安部《規定》)。
有關行政法規、規定
指國務院制定的法規和主管部、委、局制定的規定中有關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如國務院制定的看守所條例等。6.有關國際條約。中國目前加入的與刑事訴訟有關的國際條約有《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和處罰公約》、《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北京規則》)以及中國政府已簽署尚待批準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當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317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有關於刑事訴訟程序具體規定的,適用該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⑥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憲法行政法方向和刑事訴訟法那個難考女生適合學憲政嗎
法大的刑事訴訟法算王牌專業,比較難考,慎重。憲法行政法專業人少,報考的也少,算比較好考的,老師們也比較好說話,呵呵。我是過來人,女生學法律都合適,不分專業。
⑦ 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
憲法是刑事訴訟法的制定依據;刑事訴訟法是憲法的具體體現。
兩者關系版密切,憲法指導刑事訴訟權法,有點國家將刑事訴訟法的規定上升為憲法的高度,因為憲法規定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而刑事訴訟法則是政府追訴犯罪的具體法律規范,涉及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限制和剝奪。刑事訴訟法關涉公民的自由等權利,與憲法規定的人身自由、財產權利等基本權利的實現有緊密聯系。
因此,在現代法治國家,刑事訴訟法被稱作「憲法的適用法」、「應用憲法」、「國家基本法之測震器」,從而把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提升到憲法的高度。在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比較薄弱,對通過刑事訴訟實施憲法這一環節重視不夠。應當加強從憲法、憲政的高度來關注刑事訴訟法的完善,關注刑事實踐。
⑧ 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關系!(答案要簡單易懂!)
憲法是根本大法,所以必然是上位法,民事訴訟法的制定要符合憲法的精神,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同時,憲法中的某些規定也是民事訴訟法的淵源。
⑨ 考研 訴訟法 憲法與行政法 分別從事什麼方向的就業進國企或者考公務員,考哪個好
進國企:要看哪類型的國企了。其實有研究生學歷就行,那個專業區別不大。
公務員:訴訟法——法院、檢察院肯定有優勢;其他政府機關——憲法和行政法好點
⑩ 法學碩士,訴訟法和憲法與行政法那個就業前景好啊
1、建議行政法吧
2、訴訟法,干這行的多而且不大好乾吧
3、憲法,不是熱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