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筆記
『壹』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太枯燥拉,我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去看,我怎麼辦啊哪位哥哥姐姐有經驗指教一下吧
如果時間允許,
建議樓主一邊看書,一邊作筆記。
將可能考試的名詞 簡答 論述在筆記上整理一下,
給考試准備些「半成品」。
===============
樓主加油啊,堅持就是勝利:)
『貳』 行政法中關於行政行為不可訴的情況有哪些
《抄行政訴訟法》第十三條襲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行政行為。
『叄』 2020年法考行政法要怎麼復習
一、行政法的考試特點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內容比較分散,許多人在學習的時候比較吃力。不過行政法的特點在於:入門比較難,入門之後學起來比較輕松,關鍵看考生如何學習。
二、行政法的重點
行政法沒有統一的行政法典,在備考中主要以單行法律的形式呈現: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以及行政訴訟法。還包括有公務員法、國家賠償法的內容。為了避免學的知識散亂無章,需要建立一個行政法的知識體系搭建起一個學科框架,從而在復習的過程中體會到行政法學的邏輯美。
三、行政法應該如何備考?
1、第一階段:建立行政法框架
聽課,建立行政法框架,行政法既重理解又重記憶,對於2020法考的考生來說,想要熟練掌握行政法,首先需要先踏進它的門檻,在腦海中對行政法的體系有清晰的認知。
2、第二階段:熟悉考點
聽課+做題+看書,有基礎的同學可以邊聽課便看書,沒有基礎的同學建議過一遍行政法再去做題,可以將做題的時間穿插在學習其他新部門法里,這樣每天抽出1個小時做行政法題目可以靈活學習。
3、第三階段:理解背誦
理解記憶各個部門法提煉的核心內容,不要過多糾結一些考點,在背誦的基礎上理解練習進行鞏固,背誦重點把握理論、商經、三國和訴訟,背誦和理解並存,如果前期基礎打得牢,行政法也屬於「背多分」學科。
4、第四階段:查漏補缺
背誦+模擬題+筆記整理+回顧知識點
『肆』 如何科學高效復習行政法
1、高效的復習,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好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後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伍』 怎樣寫學法筆記
讀書筆記是人們在讀書時為幫助記憶而寫的一種應用文體。
做讀書筆記既是消化書專本知識的有效手段,又可以積屬累有用的材料,訓練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一種叫「提要鉤玄」,一種叫「採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讀書筆記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容主要講什麼的。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麼,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提到改正書中文字的脫誤。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復讀的。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裡面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還要對全書的內容作概括的說明。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後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從這里,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陸』 求篇行政管理學讀書筆記,最好是關於拆遷的話題的
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實務探討
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以下簡稱拆遷裁決)是城市房屋拆遷過程中,拆遷當事人之間不能達成補償安置協議而發生糾紛,由特定行政機關依法處理的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它是當前我國城市房屋拆遷行政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拆遷裁決的屬性
拆遷裁決法律關系具有復合性。其中,既包含行政法律關系,又包含民事法律關系。行政機關和拆遷當事人之間是地位不平等的行政法律關系,拆遷當事人之間是地位平等的民事法律關系,三者互相之間形似一個三角形。這種法律關繫上的復合性,貫穿於裁決過程的始終,決定了裁決機關公正而且中立的角色特徵。
本質上,拆遷裁決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具體分類上,屬於具體行政行為中的行政裁決。行政裁決根據爭議標的不同,可以分為權屬糾紛裁決、侵權糾紛裁決、損害賠償糾紛裁決。(1) 拆遷裁決的爭議標的是房屋拆遷補償與安置,顯然不同於權屬糾紛、侵權糾紛以及損害賠償糾紛的爭議標的。由此筆者認為,拆遷裁決是一種獨立類型的行政裁決。
裁決作出後,具有一般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因其執行力,裁決一經作出,裁決的內容就應當得到執行和實現;因其公定力,在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期間,不應當停止裁決的執行。
二、裁決機關
通說認為,裁決機關是審批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市、縣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區(直轄市的區除外)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屬於裁決機關,但可以接受裁決機關的委託。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據此,裁決機關包括:
1、市、縣房屋拆遷管理部門;
2、直轄市的區房屋拆遷管理部門;
3、市、縣人民政府;
4、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
三、拆遷裁決的管轄范圍和管轄原則
管轄范圍此指裁決機關能夠受理的拆遷糾紛案件的范圍,既包括哪些拆遷糾紛案件可以通過裁決解決,又包括這些案件在裁決機關之間的內部分工。對於前者,行政部門與司法部門之間歷來存在不同看法。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拆遷糾紛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四個要件,才可以提請裁決:
1、標的物是國有土地上的房屋;
2、該房屋在拆遷范圍內;
3、尚未達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4、拆遷期限尚未屆滿。
相應地,以下拆遷糾紛不屬於拆遷裁決管轄范圍:
1、集體土地上的房屋拆遷糾紛;
2、沒有核發拆遷許可證的拆遷糾紛;
3、拆遷期限已屆滿的;
4、達成補償安置協議後又發生爭議的;
5、人民法院或者仲裁委員會已經受理的。
管轄原則實行屬地管轄,即由被拆遷房屋所在地的裁決機關管轄。在此基本原則之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管轄是一般原則,由縣、市人民政府管轄是特殊原則。
當前,實踐中出現了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拆遷公房時,作為被拆遷人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與拆遷人已經達成了產權調換補償協議,但公房承租人與拆遷人因補償安置問題發生糾紛,應由哪個部門管轄?大多認為應由同級人民政府管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無管轄權,直接依據是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 16條中關於「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的規定。筆者認為應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管轄,理由是:
首先,結合第16條第一款,(2) 該規定中的「被拆遷人」 不僅指房屋所有權人,同時也是拆遷糾紛的一方當事人。第16條第一款共含三段,都是關於裁決的規定,內容上三段之間互相銜接。分析第一段可以得出,拆遷糾紛的當事人包括被拆遷人;分析第二段可以得出,拆遷糾紛中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3)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能再充當裁決機關。可見,同級人民政府管轄的案件,應當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被拆遷房屋是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名下的公房;第二,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拆遷糾紛的一方當事人。而上例中的拆遷糾紛卻不能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因此不應認為由人民政府管轄。
其次,該規定的立法目的在於防止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情況發生,保證裁決機關的公正地位。但本例拆遷糾紛發生在公房承租人與拆遷人之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是糾紛的當事人,對爭議標的不享有利益,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管轄,不違背立法目的。相反,「只要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承租人與拆遷人之間的拆遷糾紛一律由人民政府管轄」的大多數觀點是錯誤的,是對法律條文斷章取義、片面機械理解的結論。
四、拆遷裁決的依據
拆遷裁決的依據是裁決所依據或者所適用的有關規定。有人認為,裁決只能依據拆遷管理方面的法規作出,裁決書只能引用這方面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4) 這種看法欠妥,因為:
第一,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不僅應依據規范性法律文件,還可以依據其他規范性文件。只要其他規范性文件與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存在沖突,就可以適用;
第二,有些情況下,處理拆遷裁決案件必須依據拆遷管理法規之外的其他法律、法規。《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8條明文規定,拆遷文物古跡等房屋應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當涉案被拆遷房屋是文物古跡等特殊類型的房屋時,如果不依據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裁決,很容易出現違法後果;
第三,通常,處理裁決案件必須依據其他規范性文件。由於立法本身的局限性,拆遷管理方面的法規規定比較原則、概括。現實中,各地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制定了大量的規范性文件,並發揮著巨大作用。離開了這些規范性文件,很多細節問題,例如搬家費、通訊線路遷移費、臨時停產(業)補助費等,都難以解決。
所以,拆遷裁決的依據至少應包括三類:
1、單行拆遷管理法,即專門規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政府規章。行政法規即《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2、附屬拆遷管理法,即附帶規定於法律以及其他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或者部門規章中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規范。例如,《文物保護法》第 13條規定,因建設工程和特別需要而必須對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遷移或者拆除的,應當按照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國務院頒布的《郵政法實施細則》第18條規定,因建設需要拆遷郵政企業、分支機構或者郵政設施時,拆遷人應當將之遷至適宜的地方或者另建;對於環境衛生設施的拆遷,國務院頒布的《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第22條規定,拆遷人必須事先提出拆遷方案報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廣州市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規定》第17條則進一步規定拆遷人必須事先提出拆建方案並報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先建設、後拆除,誰拆誰建;對於宗教房產的拆遷,《廣東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第 46條規定,應當征詢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廣州市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第39條也進一步規定因市政建設需要拆遷宗教活動場所的,應事先征詢市宗教事務部門的意見,其他建設需要拆遷宗教房地產的應事先徵得市有關宗教團體和市宗教事務部門的同意,等等。
3、拆遷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即不屬於嚴格意義上法律淵源的其他規范性文件,具體指各級人民政府和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拆遷管理的規范性文件。
對上述三類依據,裁決機關可以並且應該在裁決書中加以引用。但是,應注意在適用拆遷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時,必須慎重審查是否與單行拆遷管理法或者附屬拆遷管理法相抵觸。
五、相關期間及其法律效力
在執法實踐中,有兩個問題不時引起爭議:一是拆遷期限屆滿後,裁決機關還能否作出裁決?二是拆遷期限屆滿後,能否依據拆遷裁決實施強制拆遷?不少人基於對拆遷期限屆滿後就不能實施拆遷活動的認識,在兩個問題上都持否定態度,並得出結論:拆遷期限屆滿後作出的裁決是無效的;由於拆遷期限屆滿,不能再依據拆遷裁決強制拆除被拆遷房屋。這種觀點對於不服拆遷裁決的行政審判工作以及根據拆遷裁決實施的行政強制執行工作影響甚巨。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中,有四種期間規定與拆遷裁決密切相關,分別是拆遷期限、裁決期限、搬遷期限和過渡期限。不同的期間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拆遷期限是拆遷人經批准在一定拆遷范圍內實施房屋拆遷活動的期間,是依法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以拆遷公告形式公布的拆遷許可事項之一。拆遷人從事拆遷活動必須遵守該時限。在拆遷期限內,拆遷人可以實施動遷工作,拆除已達成補償安置協議的被拆遷房屋,並可就拆遷糾紛申請裁決;拆遷期限屆滿後,拆遷人繼續進行動遷活動的,應當承擔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行政法律責任,對其提出的拆遷裁決申請,裁決機關應不予受理。
裁決期限是裁決機關受理拆遷糾紛案件並作出裁決的期間。《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規定,裁決應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5) 裁決機關處理拆遷裁決案件必須遵守該時限規定。無正當理由超過裁決期限所作出的裁決,因程序違法而無效。
搬遷期限指拆遷當事人在補償安置協議中自行約定或者裁決機關裁定的被拆遷人(承租人)搬出被拆遷房屋的期間。被拆遷人(承租人)必須在約(裁)定期限內搬出,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或者強制執行的法律後果。
過渡期限是被拆遷人(承租人)搬遷到周轉房臨時居住或者使用的期間,和搬遷期限一樣是通過拆遷當事人協議約定或者通過裁決機關裁定的。各方當事人都必須遵守過渡期限。拆遷人擅自延長過渡期限的,應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法另行支付或增加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承租人)不按時騰退周轉房的,應負違約責任或者承受強制執行的法律後果。
除裁決期限是法定期間外,拆遷期限、搬遷期限和過渡期限都是指定期間,其中搬遷期限和過渡期限也可以是約定期間。
在上面分析的基礎上,針對第一個問題,筆者認為拆遷期限只是影響裁決案件管轄的一個條件,並不能限制裁決期限。裁決期限是法定的,它和拆遷期限可以並行不悖,即裁決機關只要在拆遷期限內受理了拆遷糾紛,既使拆遷期限屆滿,也可以依法作出拆遷裁決,並且裁決具有行政法律上的效力。
對於第二個問題,筆者認為根據《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7條,只要被拆遷人(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搬遷,就可以實行強制拆遷。強制拆遷是屬於強制執行,與拆遷期限沒有必然關系,只與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有關,而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也不受拆遷期限的限制。拆遷期限是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據行政許可權批準的,適用於拆遷范圍內的所有被拆遷房屋,搬遷期限是裁決機關依據行政自由裁量權裁定的,適用於特定被拆遷房屋,兩者都是指定期間,通常都由同一個行政機關指定,都合法有效。搬遷期限可以是拆遷期限內的一段時間,也可以是拆遷期限之後的一段時間。僅僅根據搬遷期限不在拆遷期限內,從而認定不能從事搬遷、拆遷活動,缺乏充分理由。拆遷期限只能限制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行為,不能限制有關行政主體依法實施強制拆遷。(6) 必須強調,強制拆遷的前提條件只有一個,即被拆遷人(承租人)未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履行搬遷義務,而不論拆遷期限是否屆滿。因此,不能以拆遷期限屆滿為由拒絕受理強制拆遷申請。
六、實行房屋產權調換補償的具體操作問題
實行產權調換補償,在實務操作中有兩個問題要解決:第一,是否一律補差;第二,按照什麼方法進行產權調換。
第一個問題,實質上與法律適用有關。《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25條明確規定,實行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結算差價。但是現行的一些地方性法規卻有特別規定,例如,根據1995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廣東省拆遷城鎮華僑房屋規定》,補償房屋的建築面積與原房屋建築面積相同的,不結算差價。據此,許多人認為這類地方性法規只適用於特定區域,在得到修改或者明令廢止前,特定區域內的該類房屋產權調換補償仍應互補差價。但是該觀點卻面臨著一個法理拷問: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適用原則有一個前提,即兩法必須屬於同一位階,而上例中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根本就是上、下位階的關系,效力有高低之分,在對拆遷補償存在原則性沖突規定的情況下,應該選擇適用的是行政法規而非地方性法規。筆者傾向於認為,裁定實行房屋產權調換補償的,應裁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互補差價。不過,該問題值得進一步探討。(7)
第二個問題,實質上是實行產權調換補償的具體操作標准。用於產權調換的補償房屋,拆遷人可以按照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提供,也可以按照被拆遷房屋的市場評估價格提供。根據補償房屋確定標準的不同,產權調換的具體方法有兩種:等面積產權調換和等價格產權調換。以等面積產權調換方法補償的,根據上引拆遷行政法規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結算差價;以等價格產權調換方法補償的,差價為零,無需結算。無論哪種方法,都貫徹了等價有償原則。但是從裁決的執行角度看,這兩種方法都存在著可能導致不公平結果的缺陷:實行等面積產權調換,在被拆遷人應支付差價而無力支付或者拒絕支付的情況下,可能損害拆遷人的利益;實行等價格產權調換,在補償房屋建築面積比原房屋建築面積減小而被拆遷人居住人口較多的情況下,可能導致被拆遷人的實際居住水平下降。因此,為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護拆遷雙方的合法權益,兩種產權調換方法都應該允許存在,以備選擇。如果在地方立法中限定只能實行等面積產權調換或者只能實行等價格產權調換,則很難避免產生上述弊端。
所以,對於實行房屋產權調換補償的案件,裁決機關應慎重選擇適用的法律,以確定是否互補差價。至於房屋產權調換的具體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案情,裁定等面積產權調換或者等價格產權調換。為了彌補兩種具體方法各自的缺陷,保證被拆遷人的居住水平不因房屋拆遷而下降,同時保證補差易於實現,可以遵循以下指導思想處理:首先,補償房屋的建築面積應不小於原房屋的建築面積;其次,優先選擇補差金額較小的產權調換方案,即當存在著兩個以上產權調換方案且都需補差時,宜選用補差金額較小的方案。
七、抵押房屋的處理
對於設定抵押權的被拆遷房屋,按照目前有關抵押的法律法規,(8) 裁決機關在處理過程中,應把拆遷裁決立案情況告知抵押權人,並限期被拆遷人(即抵押人)和抵押權人以重新設定抵押、清理債權債務等方式解除被拆遷房屋上的抵押關系。被拆遷人和抵押權人解除抵押關系的,塗銷房屋抵押注記,按照被拆遷房屋不存在抵押的情況作出裁決,由拆遷人向被拆遷人作出補償;不解除抵押關系的,要求拆遷人辦理抵押房屋的證據保全公證,把抵押權人列為第三人,裁決拆遷人向公證機關辦理貨幣補償款或者補償房屋的公證提存手續,不能裁決拆遷人直接向被拆遷人補償,以保障抵押權的實現,方便被拆遷人或者抵押權人以後通過訴訟途徑解決抵押糾紛。
對於拆遷公告發布後設定抵押權的被拆遷房屋,鑒於《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8條明確規定「已依法公告列入拆遷范圍的房地產」不得設定抵押,筆者認為裁決不需把抵押權人列為第三人,但應寫清楚查明的有關事實,並闡明理由,裁定拆遷人直接對被拆遷人進行補償。當然,由於牽涉到抵押登記的效力問題,裁決機關應根據具體案情靈活處理,最好先由抵押登記管理部門以抵押人隱瞞房屋拆遷事實、違規設定抵押為由塗銷抵押注記,然後裁決機關再作出裁決。
為了理順關系,有法可依,建議在拆遷管理地方立法中明確規定「拆遷公告發布後拆遷范圍內的被拆遷房屋不得設定抵押,否則不作為拆遷補償的依據」。如此,今後再遇到這類情況時,不需塗銷抵押注記裁決機關便可徑行作出裁決。
八、拆遷裁決的強制執行
拆遷行政裁決送達生效後,當事人在裁決規定的期限內拒不履行相關義務的,可以強制執行。根據不同的標准,裁決的強制執行可作不同劃分。
1、以強制執行的主體和途徑為標准,可分為人民政府的強制執行和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前者即市、縣人民政府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所進行的強制拆遷;後者的執行主體是人民法院,除強制拆遷外,還包括對其他裁決事項的強制執行。
2、以強制執行的標的和內容為標准,可分為強制拆遷和其他強制給付。其他強制給付指除強制拆遷之外的對於裁決的強制執行,主要包括強制拆遷人給付貨幣補償款或者提供產權調換房屋、給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或者提供周轉房,強制被拆遷人騰退周轉房等。
3、以申請強制執行人為標准,可分為裁決機關申請的強制執行和拆遷當事人申請的強制執行。對於申請強制執行人,單行拆遷管理法或者拆遷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有規定的從其規定,沒有規定的由拆遷人申請人民政府強制拆遷或者由裁決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雖然裁決的強制執行在主體和途徑上有人民政府和人民法院之分,但並不存在行政強制執行和司法強制執行之分。人民法院的強制執行也是行政強制執行的一種,是行政機關強制執行權的延伸和繼續。(9) 按照標的和內容劃分裁決的強制執行,是一種相對周密的分類法。根據行政職權法定原則,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的,應由裁決機關提出;申請人民政府強制拆遷的,各地方有規定的按有關規定,沒有規定的可由拆遷人提出;其他強制給付則宜通過裁決機關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作者E-mail:[email protected]。)
【注釋】
① 張正釗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153頁。
②《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6條第一款為:「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
③ 該款中之所以僅規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一種情形,是因為《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10條已明文禁止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作為拆遷人,同時現實經濟生活中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作為承租人的情況也極少見。
④目前,各地裁決機關作出的裁決實際上也是如此。
⑤地方性法規可以對裁決期限的起算點作進一步明確規定,如自立案之日起或者自拆遷人補齊案件必要資料之日起等。
⑥受理強制拆遷申請的行政主體有兩類:一為市、縣人民政府或者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一為被拆遷房屋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
⑦此處對於法律適用的探討限於2001年11月1日之後頒發拆遷許可證(不含延期許可)的情況。
⑧主要指《擔保法》(1995年頒行)、《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建設部1997年發布,並於2001年8月修訂)、《房屋拆遷證據保全公證細則》(司法部1993年發布)以及各地有關房屋抵押管理的法規、規章等。
⑨ 參①第144頁。
【寫作年份】2002
【學科類別】行政法
『柒』 如何復習行政法
今年考完試總結的時來候源,我發現我其實用得是最笨的辦法,大概步驟如下,僅供參考:
第一步:全面抓教材,掌握書本框架。認真仔細的閱讀課本,不求記憶,但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包括頁腳的注釋,每節後面的練習題。
第二步:在掌握答題框架的基礎上做筆記(全部內容筆記【筆記一】)。
第三步:做真題的同時看筆記,並且列出每年真題的所有考試知識點別且按選擇、名解、簡答或者分析等分類。真題做完的時候,各個部分的考點也一目瞭然。
第四步:針對列出的重點做專題筆記【筆記二】,強化記憶。
第五步:回憶每部分內容,記不起來的速度翻書,加強記憶。
我考的是行政法方向,並且考試重點比較突出,所以我追求兩個字:扎實。不知道你是參加什麼類型的考試,完全可以視情況而定。第二部完全可以省略或者只簡單的做樹狀框架筆記。
希望可以幫到你,祝你成功。
『捌』 羅豪才的行政法學筆記
呵呵,河北經貿大學不用羅豪才編的行政法,用的是姜明安的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紅色那本,所以沒有這個筆記,要是姜明安的我還可以給你
『玖』 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重點~
呵呵,正好,我整理了。不知道你的老師是不是唐華芳。這是按她的重點整理的。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復習概要
本概要根據老師上課所給重點而制,不保證完全准確,僅供復習參考。祝考試順利!O(∩_∩)O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1、行政法的淵源是指行政法律規范的外部表現形式或來源。它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行政規章、國際條約與協定、法律解釋。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重點,在每一個名詞後面都包含了很多內容,請認真看書)
1、行政法基本原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依法行政原則。它包括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誠實守信、便民高效、權責統一。
2、合法行政:職權法定,依法的行政規定,法律優先,法律保留。
3、合理行政: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合理行政提出的依據是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產生於擴大。合理行政的內容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書56頁)。
4、程序正當:包括行政公開,必要時迴避,說明理由,充分聽取當事人意見,不單方接觸,充分保障行政相對人的救濟權等內容。
5、便民高效:包括嚴格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
6、誠實守信:包括提供全面、准確、真實的信息,信守承諾,信賴保護等內容。其中,信賴保護原則主要適用於對授意行政行為的撤銷上。它要求授意行政行為因違法或不當而應給予撤銷時,對信賴該行政行為合法有效的人應考慮賠償或不得撤銷該行為。它包括程序性規定(信賴利益大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不得撤銷)和財產性規定(信賴利益小於公共利益時,行政行為可以撤銷,但受益人必須得到賠償)兩個方面內容。
7、權責統一:第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第二,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並要建立完善追究責任的機制。
第四章 行政主體
1、概念:指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互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是以其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獨立行使行政權力並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2、特徵:(1)是行政法律關系中與行政相對人有對應權利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2)行使國家行政權。(3)具有行政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3、范圍:總體講,依法享有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都是行政主體。對規章授權的組織是否屬於行政主體的范圍尚處於爭議中。(書68頁)
4、行政主體與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一種行政主體,兩者具有密切的聯系,但不能將兩者等同起來。兩者概念不同、范圍不同。(書67頁)
5、行政主體委託的組織:也稱受委託組織。行政委託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將其行政職權的一部分委託給非行政機關行使的行為。特徵:(1)其行政權力來源於行政機關的委託行為(2)被委託組織並沒有因委託而獲得法定的職權、職責(3)被委託的組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行政主體仍然是委託的行政機關。委託條件:從委託主體、受委託組織和委託內容三個方面考慮。(書78頁)
第八章 行政行為概述
1、概念:指具有行政全能的組織通過一定的意思表示,行使行政職權或履行行政職責所實施的、能夠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
2、特徵:從屬性,服務性,單方性,強制性,無償性。
3、分類:抽象~ 與具體~,內部~與外部~,羈束~與自由裁量~,依職權~與依申請~,單方~與雙方~,附條件~與不附條件~,授意~與負擔~,要式~不要式~,作為~與不作為~,平時~與緊急~。(書144頁)
4、行政行為的內容:設定權利義務,變更權利義務,消滅權利義務,確認和證明權利義務。
5、行政行為的形式: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
6、行政行為的成立要件:(1)主體必須是具有行政權能的組織(2)本質必須是行政權的實際運用(3)內容必須是能產生法律效果的行為(4)外觀上必須具有使行為主體的內在意思表示出來的一定存在形式
7、行政行為的合法要件:(1)行為主體必須合法(2)行政許可權必須合法(3)行為內容必須合法、適當、真實和明確(4)行為程序必須合法(5)行為形式必須合法
8、行政行為的效力內容:包括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四個方面。(書152頁)
9、行政行為的生效:即時生效,告知生效,受領生效,付款生效。
10、行政行為的失效:行政行為可因撤銷、變更、廢止、終止而失去法律效力。
11、行政行為的無效:行政行為具有重大、明顯的違法情形,從而使其自始至終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為。行政行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有權國家機關可宣布該行政行為無效,行政相對人亦可抵制該行政行為,不受其約束:
(1)行政行為具有特別重大的違法情形
(2)行政行為具有明顯的違法情形
(3)行政行為的實施將導致犯罪
(4)不可能實施的行政行為
(5)行政主體受行政相對人脅迫或欺騙做出的行政行為
(6)行政主體不明確或明顯超越相應行政主體職權的行政行為。
注意行政行為無效的後果。(書157頁)
12、行政行為的撤銷:指行政行為具有無效以外的其他違法情形,由有權國家機關做出撤銷決定而使之失去法律效力。注意區別無效與撤銷。撤銷的條件,具備其一即可:合法要件缺損,明顯不適當。注意行政行為撤銷的法律後果。(書158頁)
13、行政行為變更、補正、廢止等內容。
第九章 行政程序
1、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則:程序法定原則,公開原則,參與原則,公正原則,效率原則。
2、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表明身份制度,告知制度,調查制度,聽證制度,說明理由制度,辯論制度,迴避制度,權能分離制度,情報公開制度,不單方接觸制度,時效制度,行政救濟制度。
注意原則與程序間的關聯,哪些原則對應哪些制度。
第十章 行政立法與行政規劃
1、行政立法:特定的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和發布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活動。它的主體是特定的行政機關,它只是行政行為的一種。
2、行政立法的特徵:從屬法律性,適應性,多樣性,簡易性。
3、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規章→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間的效力等級問題: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適用地方性法規;國務院認為適用部門規章的,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沖突時,由國務院裁決。
行政法規、規章不溯及既往,特別規定除外:(1)行為發生時的行政立法認為是違法行為,現在不認為,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2)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規定了較重處罰,現在較輕,如果案件未審結、執結,適用現行行政法規、規章(3)行為發生時行政立法沒有授予權利,現在授予,如果沒有超過該權利行使的時效期間,適用現行行政立法的規定。(書188頁)
第十一章 行政許可與行政確認
1、行政許可原則:許可法定原則;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效率與便民原則;權益保障原則;信賴保護原則;監督原則。
2、行政許可范圍:包括肯定性和否定性兩個方面,否定方面列舉如下: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能夠自主決定的;
(2)市場競爭機制能夠有效調節的;
(3)行業組織或者中介機構能夠自律管理的;
(4)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夠解決的。(書216頁)
第十四章 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
1、行政處罰的設定
(1)法律的設定權:包括任何種類和形式的行政處罰,並且法律是我國設定人身自由罰的唯一規范性文件。
(2)行政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數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創設其他種類的性質處罰;受法律限制,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3)地方性法規的設定權: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需要作出具體規定時,要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范圍內。
(4)行政規章的設定權:只限於設定警告和一定數額的罰款;國務院部委規章設定的罰款最高數額由國務院規定,地方政府規章設定的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規定;只能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5)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設定行政處罰。
2、從輕或減輕處罰的適用: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該從輕或減輕處罰:(1)主動消除或者減輕違法行為危害後果的(2)受他人脅迫實施違法行為的(3)配合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有立功表現的(4)其他依法應從輕或減輕行政處罰的。
3、執行罰和罰款的區別:(筆記)
第十五章 行政指導、行政合同和事實行為
1、行政事實行為概念:行政主體基於職權實施的不能產生、變更或消滅行政法律關系的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特徵:行政性;不能產生、變更和消滅行政法律關系;可致權益損害性。
第十八章 行政復議
1、基本原則:全面審查原則;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原則;司法最終原則。
2、管轄
(1)一般管轄
對縣級以上政府部門不服,向該部門的本級政府或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復議。
對地方各級政府不服,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行政公署對縣政府行使復議權。
對國務院各部門或省一級政府不服,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政府申請復議,由原機關進行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2)特殊管轄
不服派出機關:派出機關包括行政公署、區公所、街道辦。行政公署對應省一級人民政府,區公所對應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街道辦對應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
不服派出機構:派出機構是政府工作部門根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規定和行政管理的實際需要而設立的機構,如公安派出所、稅務所、工商所、土地所等。派出機構能以自己名義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可以向設立派出機構的部門或者該部門的本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復議。不能以自己名義,視為委託,按一般管轄處理,向委託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或者本級人民政府申請復議。
不服被授權組織: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或其工作部門或國務院部門管轄。
不服共同行政行為:向共同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不服被撤銷機關: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行使復議管轄權。
(3)移送管轄:指行政機關對已經受理的行政復議案件,經審查後發現自己對該案件無管轄權時,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管轄的一種法律制度。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移送的案件必須是已經受理的案件;第二,移送的機對該復議案件沒有管轄權;第三,受移送的復議機關對該復議案件有管轄權。
(4)指定管轄:對某一行政復議案件,上級行政機關或同級政府以裁定的方式,指定某一行政機關管轄。原因有二:一是有復議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由於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二是行政復議機關對復議案件的管轄權發生了爭議,協商不成。
第十九章 行政訴訟的基本理論
1、概念:行政訴訟是指人民法院根據行政相對人的請求,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從而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2、特徵:(1)是解決一定范圍內的行政爭議活動(2)原被告是恆定的(3)核心是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4)是法院運用國家審判權解決行政爭議的活動。
3、基本原則:一般原則: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獨立審判;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當事人訴訟法律地位平等;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原則;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辯論原則;人民檢察院對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言詞、直接原則,處分原則)特有原則:合法性審查原則。(另外可以了解一下司法權有限原則)
第二十章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1、人民法院不受理的事項
(1)《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
第十二條 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2)《若干問題解釋》第一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不屬於人民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
(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規定的行為;
(二)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授權實施的行為;
(三)調解行為以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
(四)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
(五)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
(六)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第二十一章 行政訴訟管轄
一、級別管轄
1、基層人民法院:一般行政案件均由基層人民法院作為一審法院。
2、中級人民法院:確認發明專利權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對一定級別(國務院各部位,省一級人民政府)的行政機關提起訴訟的案件;國際貿易行政案件和反傾銷、反補貼行政案件;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3、高級人民法院:本轄區內重大、復雜的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二、地域管轄
1、一般地域管轄: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也可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改變原行政行為,指改變認定事實、改變使用依據、改變處理結果。
2、特殊地域管轄
(1)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不服: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人民法院管轄。
(2)對不動產提起訴訟:不動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3、共同地域管轄:兩個以上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法院起訴;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起訴的,由最先收到訴狀的法院管轄。
4、移送管轄: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案件(2)移送案件的人民法院發現自己對該案件沒有管轄權(3)接受移送的人民法院對該案件有管轄權。
5、指定管轄:有以下兩種情形:由於特殊原因,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不能行使管轄權;因人民法院之間對管轄權發生爭議引起的指定管轄。
6、移轉管轄:下級移轉給上級;上級移轉給下級。
第二十二章 行政訴訟參加人
1、行政訴訟參加人、行政訴訟參與人、當事人、訴訟代理人、其他參與人的關系。
2、被告法定類型
(1)直接起訴的被告:沒有規定實行復議前置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2)經過復議程序的被告:
復議機關維持,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改變,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對原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起訴,原行政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間不作決定,如果對復議不作為起訴,復議機關是被告
(3)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共同作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4)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作為被告:該組織是被告,但規章授權的組織也有被告資格
(5)受委託的組織: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6)行政機關被撤銷後的被告: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沒有繼續行使的機關時,作出撤銷決定的行政機關或被撤銷機關所屬人民政府是被告。
(7)派出機關、派出機構:派出機關為被告;派出機構按是否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劃分,有則可以作為被告,無則視為委託,按委託處理。
(8)內設機構:與派出機構相同
(9)經上級機關批准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被告:以對外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機關為被告。(書409頁)
第二十三章 行政訴訟的證據
1、被告舉證責任: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行政訴訟中,被告負主要舉證責任(2)舉證期限為10天,有正當事由可延長(3)被告只能提供自己在行政程序中收集的證據,但書見《若干解釋》第28條 (4)被告不得自行舉證(5)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法定期限的,由被告舉證(6)舉證內容:提供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7)被告不舉證的法律後果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被告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應提供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和依據,如不提供,視為具體行政行為無證據和依據
原告提供的證據不成立的,不免除被告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舉證責任
被告認為原告超過起訴期限的,由被告承當舉證責任
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原告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
在起訴被告不作為的案件中,提供其在行政程序中曾經提出申請的證據材料。但有下列情形的除外:
被告應當依職權主動履行法定職責的
原告因被告受理申請的登記制度不完備等正當事由不能提供相關證據材料並能夠作出合理說明的
在行政賠償訴訟中,證明因受被訴行為侵害而造成損失的事實,但新國家賠償法規定,賠償義務機關採取行政拘留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期間,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的,賠償義務機關的行為與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的死亡或者喪失行為能力是否存在因果關系,賠償義務機關應當提供證據。
第二十四章 行政訴訟程序
1、起訴的條件:(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2)有明確的被告(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根據(4)屬於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2、上訴的條件:(1)上訴必須針對未發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審判決(2)上訴人和被上訴人必須是一審程序中的當事人(3)必須在法定上訴期限內提出上訴(4)上訴的方式必須合法
3、訴訟期間具體行政行為不停止執行的問題(書465頁)
第二十五章 行政訴訟的法律適用與裁判
1、注意每種判決的種類及適用條件(書476頁)
維持判決
撤銷判決
履行判決
變更判決
駁回訴訟請求判決
確認判決(情況判決)
2、行政訴訟裁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為解決本案的程序問題所作出的對訴訟參與人發生法律效果的司法決定(意思表示)。特點:為解決程序問題;在任何階段都可作出;法律依據是程序性規范;可以書面或者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