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208

民事訴訟法208

發布時間: 2020-12-17 09:49:56

1. 如何適用高檢院新民事訴訟規則

一、需要明確的期限
1、申訴期限 新民訴法第209條規定了當事人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三種情形,但沒有規定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具體期限。當事人在符合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的條件下,是否可無限期地行使申請權?2001年,最高法印發了《關於當前審判監督工作若干問題的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在《紀要》中明確了「當事人在原審裁判生效後二年內無正當理由,未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此後,檢察機關參照該《紀要》把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期限限定在二年。高檢院《辦案規則》和現行2013年版的《檢察機關執法工作基本規范》對受理期限均未作規定。新民訴法頒布後,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期限如何把握,是否還參照《紀要》執行?另外,2007年民訴法第184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新民訴法第205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新民訴法為保障法律關系的穩定將當事人的申請再審的時限縮短至六個月,檢察機關是否可以將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訴的期限也明確為六個月。
2、審查期限 新民訴法第209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以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檢察機關在具體執行該條規定時還有三個問題需要明確。一是下級院提請抗訴的案件,審查時間該如何分配。該條規定的期限是人民檢察院從受理當事人申請之日起算的全部審查期限,包括下級院提請上級院抗訴的案件,兩級檢察院審查期限的總和應在三個月以內。下級院提請抗訴的案件,受案檢察院的案件管理部門、民行部門以及上級檢察院對總共三個月的審查時間該如何分配?二是對208條規定的「自行」發現的監督案件,審查期限是否有效。209條規定的是檢察院對當事人申訴的審查期限,那麼對208條規定的檢察院自行「發現」的監督案件,有無審查期限?如何計算審查期限?三是2013年新版《檢察機關執法工作規范》第9.31條與209條相矛盾,應予修改。2013年新版《檢察機關執法工作規范》第9.31條規定:對下級人民檢察院提請抗訴的案件,上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三個月以內審查終結,並依法作出抗訴或者不支持監督申請的決定。此條執法工作規范與民訴法第209條規定的兩級檢察院審查期限的總和應在三個月以內相矛盾,應予修改。
二、「前置程序」的適用范圍
民訴法第209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209條的規定把當事人申請再審作為其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的前置程序。
檢察機關啟動監督程序,通說認為可分為依當事人申請和依職權監督兩類。民訴法第208條是從檢察機關「發現」(依職權)的角度作出的規定,第209條是從當事人「申請」(依申請)的角度作出的規定。208檢察機關的「發現」與209條當事人的「申請」有沒有交叉?不同的理解將帶來截然不同的結論,關繫到檢察機關啟動監督是否需要申請再審的前置程序。有觀點認為,當事人的申請是檢察機關發現監督案件的重要來源,「發現」案件的途徑還包括檢察機關通過辦理其他案件、通過媒體報道發現等多種形式。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監督主要限於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損害「兩益」)和以違法犯罪損害司法公正的情形。但第208條僅規定的是調解書損害「兩益」時,檢察機關可依職權監督,對其他確有錯誤的生效判決和裁定沒有必須是損害「兩益」的條件限制。按照208條的規定,檢察機關依職權對生效民事、行政裁判及損害「兩益」的調解的監督就不受第209條再審前置程序的限制。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除當事人直接向檢察院申訴外,其他的案件來源是否歸入依職權監督,是否受209條的限制。舉個例子,若生效判決確有錯誤,當事人未向法院申請再審或者超過申請再審的期限而向國家權力機關申訴(控告),權力機關將案件轉檢察機關辦理,此時檢察院受理該案是按當事人申請還是按「發現」辦理,是否受「前置程序」的限制?
三、「正當理由」的設置是否「正當」
2011年「兩高」會簽的《關於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第4條規定,當事人對可以上訴的一審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提出申訴的,應當說明未提出上訴的理由;沒有正當理由的,不予受理。之後,檢察機關對一審生效裁判申請抗訴的受理一直嚴格控制在因有「正當理由」沒有上訴的范圍內,2013年新版《檢察機關執法工作規范》第9.5條第五款也明確地將該條列在檢察機關不予受理的情形中。筆者認為,在新民訴法出台前,該規定是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檢察監督權而挑戰生效裁判的既判力和程序安定性,避免當事人惡意以「抗訴」代替「上訴」,在沒有窮盡審判機關的救濟程序前「另闢蹊徑」。在實踐中,也確有當事人等著一審判決生效後到檢察機關申請抗訴,因此該規定在新法頒布前具有現實意義。但在新民訴法實施後關於「正當理由」的規定已沒有法理和法律上的依據。從法理而言,當事人在一審判決後是選擇通過上訴程序救濟還是通過再審程序救濟也是其自由處分訴權的表現。第209條對當事人申請檢察機關抗訴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先向法院申請再審。此規定已防止了當事人濫用檢察監督權,當事人申請再審後已窮盡法院的救濟程序。此時檢察機關再以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將導致當事人失去司法救濟的最後渠道。從法律而言,第209條明確規定當事人在向法院申請再審後,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該條並未限定是一審還是二審生效判決,也未要求一審生效判決還須未上訴的「正當理由」。未上訴的生效判決不予受理的規定沒有法律依據。

2. 民事抗訴該向誰提出

向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決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一條 ,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

(2)民事訴訟法208擴展閱讀

關於抗訴的相關規定

1、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 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

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根據上述條款,對調解書的監督也正式納入人民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2、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編裡面,共有三處提到了檢察建議,其中兩處為再審檢察建議。

如第208條第二款「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以及第209條,另外一處為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檢察建議,即第208條第三款。

3、新《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此條款作為新增條款,明確了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3. 新的民事訴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審判監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違法行為,有權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

(3)民事訴訟法208擴展閱讀

分析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該條規定的是檢察院對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及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書實行法律監督的權力。按理說法律監督權與當事人的申請監督權不存在沖突,相反二者本應並存。法律監督權為申請監督權提供實現的手段和方式,申請監督權為法律監督權的行使提供渠道和介面。

從當事人角度看,申請再審權與申請監督權有行使的順序問題,但並不意味著申請再審權的喪失,申請監督權便當然喪失。從法律監督的角度看,檢察機關更不應認為當事人申請監督權已喪失便不進行監督了。也就是說,檢察機關的民事訴訟監督權力不應受限於當事人的申請,不應依賴於當事人申請監督權的行使。即使當事人不行使申請監督權或者當事人的申請監督權已不能行使,仍應不妨礙檢察機關依法進行監督。

4.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百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九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

(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

(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5)民事訴訟法208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第209條規定內容解讀:

(一)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內容

從整個民訴法來看,當事人可以申請檢察監督的理由類型大致可以分為:程序性、實體性和審判主體違法這三種理由。新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規定了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內容。

從第一款的具體規定來看,三種申請情形可以分為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的內容,其實質是當事人認為自己向法院申請再審的實體或程序權利受到侵犯而申請檢察監督。

程序方面,民訴法第199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

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民訴法第204條對人民法院受理當事人再審作出了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再審。

不符合本法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根據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第1、2項的規定,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的、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結合上述規定,如果當事人認為法院生效判決、裁定有錯誤的,必須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先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人民法院駁回當事人再審申請的或者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當事人才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實體方面,依據民訴法第209條第1款第3項的規定,人民法院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此處規定的「明顯錯誤」怎樣理解。

民訴法並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是否與民訴法第200條規定的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情形一致,還是比第200條更加嚴格的要求,有待於將來司法解釋作出相應的解釋說明,便於更好的適用該項。

(二)檢察機關處理當事人再審檢察申請的方式

民訴法第209條規定當事人向檢察機關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方式有檢察建議和抗訴兩種。檢察建議是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時新增加的一種民事檢察監督的方式。

作為檢察機關在實踐中創設的一種民事行政檢察監督方式,相較於抗訴而言,檢察建議是一種比較柔性的監督方式,更易於人民法院接受,但因其缺乏相應的強制力。

所以在監督效果上要弱於抗訴的效果。作為檢察機關的一種書面「建議」,立法並沒有明確檢察建議的法律效力,檢察建議對於被建議單位(包括同級法院)也沒有當然約束力。

而抗訴作為一種效力較強的剛性檢察監督方式,必然引起法院的再審程序。 當事人依據民訴法第209條的規定,向檢察機關申請再審監督時,可以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但是作為法律監督機關,在受理當事人申請後,是作出檢察建議,還是抗訴,並不受當事人申請的約束,檢察機關根據相應的規定作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

(三)人民檢察院審查當事人再審申請的期限

民訴法第209條第2款對人民檢察院審查當事人再審檢察監督申請的期限作出了規定,依該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三個月內進行審查。

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這一規定意味著檢察機關審查當事人申請一般應當以三個月為限。

依2013年9月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以下簡稱《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36條、38條和56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對當事人的監督申請,根據具體情形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控告檢察部門應當在決定受理之日起三日內將案件材料移送本院民事檢察部門。

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申請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並作出決定。

根據上述規定,人民檢察院應當在控告檢察部門決定受理當事人申請之日起三個月內完成審查,作出相應的決定。

結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的規定,民訴法第209條所規定的三個月的期限,應理解為既包括了人民檢察院從決定受理當事人申請。

到作出檢察建議、抗訴決定或者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的全部時限,也包括了受理當事人申請的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審查期限。

和上級人民檢察院的案件審查期限。對於特殊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的期限可否延長和怎樣延長,法律並沒有作出相應的規定。

(四)當事人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約束力

民訴法第209條在賦予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監督的權利的時候,也對該權利的行使作出了約束,即明確規定了該權利的行使應以一次為限。

當人民檢察院審查結束,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後,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監督申請進行審查後所作出的決定在檢察監督范圍內具有終局性,當事人不得就同一監督申請向任何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這一原則的適用,既包括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審查後作出不予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監督的情形。

也包括經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人民法院進行再審後作出的判決、裁定或者民事調解書,當事人不得再次申請檢察監督的情形。

但是,最高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廳與控告檢察廳辦理民事行政案件第二次座談會紀要》(2014年)給予了當事人申請復查的機會。

該紀要規定,當事人不服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申請檢察機關監督,同級人民檢察院受理審查後作出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

當事人認為該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存在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復查一次。當事人一次申請再審檢察監督原則並不意味著經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或者再審檢察建議。

人民法院再審後作出的判決、裁定或者民事調解書不受人民檢察院的監督。依據《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117條的規定。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抗訴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仍符合抗訴條件的;人民法院對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檢察建議未在規定的期限內作出處理並書面回復的。

人民法院對檢察建議的處理結果錯誤的,人民檢察院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跟進監督或者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監督。

6. 民法解釋第208條3款是什麼

第二百零八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專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屬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釋義】
本條是關於執行擔保的規定。執行擔保是指在執行過程中,被執行人暫時確有困難,缺乏償付能力,向人民法院以擔保方式保證其能履行生效法律文書規定的義務,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而暫緩執行的一種方式。執行擔保分為執行保證和執行物保,前者指提供保證人作為執行標的保證,當被執行人不能按期履行時,法院有權裁定執行保證人在保證責任范圍的財產;後者是被執行人以自己或他人財產作為抵押物或質押物,設定擔保物權,法院可以裁定執行該擔保物。值得注意的是,適用執行擔保必須經申請執行人和人民法院的同意,而且暫緩執行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
【關聯法規】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68-270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4、85條

7. 民事訴訟法原208條在新民訴法多少條

2007年的民訴法第208天,在2012年的是第231條。
法律條款如下: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版人民代權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八條: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在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被移到了第二百三十一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8. 檢察機關對法院調解的民事案件能抗訴嗎

新《民事訴訟法》用第208條、209條、210條及211條4個條款,較為系統全面地完善了檢察院民事抗訴的程序,新增檢察建議的法律監督模式,確立了「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明確了檢察院的調查取證權,進一步理清了民事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檢察院、當事人之間的關系,使得「准三審」的民事再審程序更加具有實踐的可操作性,意義十分重大。
一、關於增加對調解書監督

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提出抗訴。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根據上述條款,對調解書的監督也正式納入人民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一)關於「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能否提起抗訴

新《民事訴訟法》對調解書的再審進行了完善,第198條新增了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對所有確有錯誤的調解書啟動再審,第201條保留了當事人對有證據證明「違反自願原則或違反法律的調解書」的再審申請權利(第202條亦增加了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關系的調解書不得申請再審),同時第208條新增了檢察院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調解書的監督。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對於「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調解書,人民檢察院能否提起抗訴?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第208條明確規定,檢察院法律監督的主要任務是對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共同利益的生效民事調解書提出抗訴,至於對其他的生效調解書提起抗訴並無法律依據;第二,調解作為我們國家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一種特有的審理方式,法律雖然要求法院在分清是非的基礎上進行調解,但既然是調解,就不可避免的要互諒互讓、作出讓步,是否違反自願原則,往往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如果當事人在調解之後反悔,而人民檢察院作為公權力又對之進行干預,對調解的另一方無疑是不公平的,與調解機制快速有效地化解矛盾糾紛的精神相違背。

(二)如何理解「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

就檢察院對生效民事調解書的監督,另一個問題是,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如何理解?有觀點認為:法律就是國家利益、社會公益以及其他一切合法權益的具體體現,違反法律就是損害了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筆者認為,此觀點不太妥當。從文義上解釋,一般認為,國家利益是指滿足或者能夠滿足國家生存發展為基礎的各方面需要並且對國家在整體上具有好處的事務。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特定范圍的廣大公民所能享受的利益。但是,遍查民事訴訟法,法律對上述概念並無定義。而根據江平教授的觀點:國家利益是相對於私人利益而言的,社會共同利益是相對於商業利益而言的。無論如何,該條款處的「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指的應是影響宏觀方面利益的情形,如果狹隘地理解成違反法律就是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無疑是和該條款的精神相違背。

二、關於民事抗訴的范圍

必須明確的是,民事檢察監督應當主要是「事後監督」,即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而不是「事前監督」、「事中監督」或者「全程監督」。一般來說,下列情況不屬於檢察院民事抗訴的范圍:

第一,純人身關系的裁決,如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客觀上已經無法進行糾正,但是因解除婚姻而導致的夫妻財產分割糾紛仍可提起抗訴。

第二,如上所述,對於生效的民事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抗訴;但「違反自願原則、協議書內容違法」的,不可以抗訴。

第三,當事人對可以上訴的一審判決、裁定在發生法律效力後,沒有正當理由說明未提出上訴的,不可以提起抗訴。以此督促當事人應當積極尋求法院處理糾紛,只有窮盡法院處理渠道,才可依法申請檢察院抗訴。

第四,對法院訴訟前或訴訟中作出的裁定,如訴前保全、先予執行等,雖一經作出就產生法律效力,但並不是最終裁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復議等方式予以解決,故對上述生效裁定,檢察院不予抗訴。

三、關於檢察建議

各級人民檢察院審查同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及調解書,認為符合法律規定抗訴條件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發出檢察建議。根據新《民事訴訟法》,在審判監督程序編裡面,共有三處提到了檢察建議,其中兩處為再審檢察建議,如第208條第二款「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二百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或者發現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並報上級人民檢察院備案;也可以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以及第209條,另外一處為其他審判程序中的檢察建議,即第208條第三款。

結合新《民事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施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的相關規定,檢察院向同級法院提出檢察建議的基本流程是:

第一,應由檢察長批准或經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提起檢察建議,製作《檢察建議書》並連同檢察卷宗移送法院。

第二,法院收到檢察建議後,應當在3個月內進行審查並將審查結果書面回復檢察院。法院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通知當事人。

第三,檢察院認為法院不予再審的決定不當的,或者法院逾期未裁定再審的,應當提請上級檢察院予以抗訴。

值得提出的是,在以往的司法實踐中,再審檢察建議既用於同級檢察院對同級法院的民事裁決,也用於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生效裁判及調解書。而新《民事訴訟法》第208條明確規定,上級檢察院對下級法院的裁判及調解書只能抗訴,只有同級檢察院才可以對同級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

四、關於「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一款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一)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二)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這一條款實際上確立了審判監督程序中「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

2007年《民事訴訟法》啟動再審的渠道有三個:第一,當事人申請再審;第二,人民法院依職權啟動再審;第三,人民檢察院抗訴啟動再審。在司法實踐中,當事人為了確保再審程序的啟動,往往是既向人民法院遞交再審申請書,同時也向人民檢察院遞交抗訴申請書。由於法院和檢察院在審查方面的時間不一致,常常會出現檢察院針對原審生效裁判的抗訴書到達法院的時候,法院早已經過再審審查撤銷了原審生效裁判,這極易導致再審程序的混亂以及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是審判監督程序中的一個歷史性的轉變,表明了檢察監督要在窮盡法院自身救濟的情況下方能啟動。即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當事人才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抗訴:第一,針對人民法院駁回再審申請的抗訴。這是因為已經歷經一次再審,當事人已經無法再通過向法院申請再審的方式啟動再審,只能申訴或向檢察院申請抗訴。而申訴,作為一種信訪機制,並非一種法定的程序,其啟動再審的流程非常艱難。而通過檢察院抗訴,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作用,以防止確有錯誤的裁判沒有被得到更正。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民法院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後,當事人又向人民檢察院申訴的,人民檢察院對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不應當提出抗訴,而是對原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提出抗訴;第二,針對人民法院逾期未對再審申請作出裁定的抗訴。以往的實踐中,雖然相關法律對再審審查期限作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地方法院用拖時間的方式給當事人施壓,迫使和解的事情經常出現,為了保護誠信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新法規定法院逾期審查的,當事人可就逾期審查申請檢察院抗訴;第三,再審判決、裁定有明顯錯誤的。應當注意的是,該條款規定「明顯錯誤」,換句話說一般的錯誤將無法申請抗訴。

五、關於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新《民事訴訟法》第210條規定:人民檢察院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此條款作為新增條款,明確了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的調查取證權。

雖然該條款規定了檢察院的調查取證權,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與刑事偵查權不同,檢察院在民事抗訴案件中的調查取證被嚴格予以限制,防止檢察機關過多地干預民事糾紛,導致平等的民事糾紛主體之間地位失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對民事審判活動與行政訴訟施行法律監督的若干意見(試行)》第3條、第13條規定,檢察院在民事抗訴中行使調查取證權要滿足以下四個要件:第一,僅對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認定的事實有調查取證的權力;第二,僅限於向當事人或案外人調查核實,不能向原審審判人員進行調查取證;第三,僅限於調查核實以下內容:(1)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2)民事訴訟的當事人或者行政訴訟的原告、第三人在原審中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而未調查收集的;(3)民事審判、行政訴訟活動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第四,檢察人員出席再審法庭時,應對人民檢察院依職權調查收集的、包括有利於和不利於申訴人的證據予以出示,並對當事人提出的問題予以說明。只有經過法庭質證的證據,才能作為人民法院認定事實的證據。

六、關於抗訴再審的審級和下交再審

新《民事訴訟法》第211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30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200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經該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的除外。該條款是針對檢察院抗訴再審的審級及下交再審的限制的規定。

一般而言,在民事審判監督程序的審級設置中,由下級法院負責案件的事實部分,而由上級法院負責適用法律問題。因此,該條款規定,對於「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即「(1)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2)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3)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4)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5)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但是有兩種情況下上級法院不得移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一是抗訴案件已經經過該下級人民法院再審過的,不管是否存在本法第200條所列第(1)至(5)項再審事由,均不能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二是案件已經上一級法院審查並駁回再審申請的,檢察院對該案又提出抗訴的,一般由上一級法院裁定再審。

司法實踐中,圍繞該條款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復合事由的處理問題,二是檢察院規避事實類事由的問題。在大多數抗訴案件中,抗訴書中的抗訴事由不僅包括事實類事由,還包括法律類、程序類等事由。在復合事由存在的情況下,是否可以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該類案件事實上可能存在錯誤,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可以更好地查清事實,符合民事審判監督程序審級設置的原理。同時,有的檢察機關希望能將抗訴案件留在上級人民法院,即便案件存在事實類事由,也在抗訴書中援引,而是用其他類事由提起。對此,法院採取的態度是,不管抗訴書中是否援引事實類事由,只要審查出事實類理由,就可以移交下一級法院審理。

七、檢察院審查期限和當事人申請抗訴期限

新《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對當事人的申請應當在3個月內進行審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決定。當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者抗訴。

根據這一條款,在人民法院依當事人申請再審過一次之後,當事人唯一的程序權利就是向檢察院申請再審檢察建議或抗訴。檢察院在接到當事人申請後,立案審查,審查期間為3個月。但是,新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當事人申請抗訴的期限,即當事人經過法院再審一次之後,在多長時間內有權向檢察院申請檢察建議或抗訴?既然確立了「法院糾錯先行、檢察監督斷後」的順位模式,那麼應該明確申請抗訴的期限,否則不利於督促當事人及時申請權利救濟,原法律糾紛的解決仍處於「懸而未決」的狀態。因此,筆者認為,參照當事人向法院申請再審的期限限制,當事人向檢察院申請抗訴的期限也應限制為「六個月內」。

總的來說,新《民事訴訟法》在2007年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對於審判監督程序的健全和完善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就「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重大錯誤」及抗訴審查期限等等方面各界還存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這種爭議有利於新法的學習與貫徹實施。我們衷心地希望,在新法實施的帶領下,「再審難」、「再審難終審」的情況能實現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9. 民事訴訟法208條第三款坐不坐牢

第二百零八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應該執行的,就應該執行的,是

熱點內容
支付寶轉賬法院 發布:2024-09-20 16:23:57 瀏覽:578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