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荷蘭勞動法

荷蘭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7-05 08:49:07

❶ 全球節假日最多的是哪個國家

【法國是世界上節假日最多的國家】

雙休日、帶薪長假、法定節假日再加上其他假日,法國人每年大約有150天不用工作。



按照規定,年休假時段應當選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之間。原則上,當年沒有休的帶薪假期在次年4月30日之後自動失效。不過,如果員工與企業之間達成了協議,那他可以在10月31日之後休年假,也可以分幾次休完假期。


如果沒有專門規定,企業主可在征詢員工代表的意見後,安排本企業員工的休假時段。這種安排需要至少提前2個月「張榜公示」。至於具體休假日期,在沒有相關規定的情況下,也是由企業主通過征詢員工代表的意見來決定,具體日期需要提前至少一個月通知到每個員工。除非發生特殊情況,否則企業主或員工在休假前一個月內不得改動休假安排。


年休假期間,員工領取的收入叫做「帶薪假期補貼」。補貼的計算方式有兩種:一是與平常收入相等,二是相當於平時全部毛收入的十分之一。全部毛收入包括基本工資與其他所有額外收入,例如生產獎金、就業風險補助、加班費和實物報酬等。

❷ 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區別在哪

(1)法的淵源不同:大陸法系,源於法德等大陸國家,正式的法的淵源只是制定法,判例在法律上不被認為是具有正式意義上的淵源,法被理解為抽象規范;海洋法也稱為普通法,源於英國,盛於美國,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淵源。
(2)法典編纂的不同:大陸法系一般採用法典形式;海洋法系往往是單行法律、法規
(3)在適用法律的技術方面不同:在大陸法系,法官審理案件,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然後按照有關規定和案情作出判決;海洋法系的法官則首先考慮以前類似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的案件事實比較後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4)法的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商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程序法,進入20世紀後又出現了社會法經濟法勞動法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海洋法系基本分類是普通法和衡平法,無公法和私法的之分,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決基礎上形成的全國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的申訴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5)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大陸法系一般採用審理方式,以法官為中心,奉行干涉主義;海洋法系採用對抗制,實行當事人主義,法官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角色

❸ 法的傳統如何解釋

一、法的傳統
法的傳統一般是指經過歷史沉澱並沿傳至今的關於法的社會態度、信仰、習慣和制度,它不僅僅屬於過去,對現在和未來都能夠產生重要的影響,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法的精神品格和價值理念。中國的法律傳統有其自身的特點,如以儒家思想作為法律的指導思想,強調人的作用、道德的作用;以和諧作為法律的核心目標;司法與行政基本上合二為一,行政兼理司法;制定法發達,法律形式多樣等。學習法的傳統對我們認識了解法有很大的幫助。
二、法的傳統與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是一個含義非常廣泛的概念,是文化的一種具體形態,一般指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包括法的制定、法的實施在內的法律實踐,人們從事各種法律活動的行為模式;同時也指人們關於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態度、心理、知識、習慣、理論。法律文化是法的傳統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內容,一個國家的法的傳統更多的是通過法律文化,尤其是固有法文化表現出來的。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形態部分與法的傳統更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法律文化會有很大差異。有時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法律文化的某個因素上,有時則表現在多種因素上。法律文化不同因素的差別往往可以成為劃分不同法律文化的標准,如按照法的淵源和結構的差別可以分為習慣法法律文化、法典法律文化、判例法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有其獨特的內在結構,包括制度形態的法律文化和觀念形態的法律文化兩部分。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組織機構及其設施等制度形態的法律文化,主要表現了法律文化的外在內容、物質方面,觀念形態的外化物--制度形態的法律文化,它主要在於建構一定的法律調整機制。
法律心理、法律習慣、法律意識、法律理論、法律思想體系等觀念形態的法律文化,主要表現在法律文化的內容、精神方面,展示了人類關於法和法律的精神世界的活動。當代中國的法律文化主要受到這樣幾種法律文化的影響,即中國傳統的法律文化、西方法律文化、前蘇聯的法律文化和解放以來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文化。它是混合的、多樣的。
三、法的傳統與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是泛指人們對法律特別是本國現行法律的態度、心理、觀點、知識和思想的總稱,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具體包括,人們對法的產生、本質和作用以及發展的看法,對現行法律的理解、解釋、態度和情緒,對自己和他人權利、義務的認識,對人們行為的合法性的評價,以及人們關於法律的知識和修養等,凡是涉及到與法律相關的都可以包括在內,內容非常廣泛。
法律意識是法律文化的內在部分,也是法律傳統的重要內容。法律意識是法律文化最內在的深層次因素。一般地說,可以將法律文化分為物化的、制度的與觀念的三個層面。比較而言,觀念層面的東西是最為深刻和持久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的物質表現,不僅是一定法律觀念、包括關於法律的傳統觀念的反映,而且只有與一定的法律觀念結合起來,才能構成法律文化或作為法律文化而存在。同時,法的傳統之所以可以延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律意識強有力的傳承作用,但是人們的法律意識卻相對比較穩定,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因此,法律意識可以使一個國家的法律傳統得以延續。
另外,法律意識與其他社會意識一樣,有其相對的獨立性,表現在:第一,它不是消極地被社會存在所決定而是積極地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第二,法律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每一歷史時期的法律意識都與以往的思想成果有著聯系和可以繼承吸收的關系;第三,它同其他社會意識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第四,法律意識可以相對地落後或超越於社會存在,走在經濟發展的後面或前面。
法律意識,我們知道有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體系,法律心理它是屬於感性階段的法律意識,法律思想體系是屬於理性階段的,所以法律心理人人都有,只要是精神健康的人,法律思想體系可能是資深的專業的法律人士才有。法律心理直接與人們日常的社會生活、法律生活相聯系,是人們對法律現象的一種表面的、直觀的、不系統的認識,是對法律現象的一種自發的反映形式,法律思想體系是在對法律現實感性認識與心理活動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主觀觀念和理性認識。
在法律生活中,法律意識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在法的演進過程中,法律意識起著傳承人們關於法的思想、觀點和知識的作用;第二,在現實的法律創制過程中,法律意識也具有一定的知道作用;第三,在法的實施過程中,法律意識同樣具有重要作用。
四、法系法系是在對各國法律制度的現狀和歷史淵源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形成的概念。法律的涵義和劃分標准並無一致的觀點,一般認為法系是根據法的歷史傳統對法所作的分類,凡屬於同一歷史傳統的法就構成一個法系,因此法系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法的總稱。西方法學界通常認為,當代世界主要法系有三個: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以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法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法系。其他的法系還有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中華法系、猶太法系、非洲法系等。對資本主義法影響最大的是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這兩個法系也是我們要重點學習了解的。
大陸法系,又稱民法法系、羅馬法系、法典法系、羅馬-德意志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大陸法系最先產生於歐洲大陸,以羅馬法為歷史淵源,以民法為典型,以法典化的成文法為主要形式。大陸法系包括兩個支系,即法國法系和德國法系。法國法系是以1804年《法國民法典》為藍本建立起來的,它以強調個人權利為主導思想,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社會經濟的特點。德國法系是以1896年《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強調國家干預和社會利益,是壟斷資本主義時期法的典型。屬於大陸法系的國家和地區除了法國、德國外,還包括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大陸國家,也包括曾是法國、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四國殖民地的國家和地區,如阿爾及利亞、衣索比亞等及中美洲的一些國家,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中國也屬於這一法系。
英美法系,又稱普通法法系、英國法系,是以英國自中世紀以來的法律,特別是以它的普通法為基礎而發展起來的法律的總稱。英美法系首先起源於11世紀諾曼人入侵英國後逐步形成的以判例形式出現的普通法。原先英國通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日耳曼習慣法,教會法和羅馬法在當地也有一定影響。1066年諾曼公爵威廉入侵後,隨著土地轉入諾曼貴族,在加強中央集權王權的同時,英國國王派官員至全國各地進行巡迴審理,並逐漸建立了一批王室法院,以後通稱為普通法院。這些官員和法院根據國王敕令,並參照當地習慣進行判決。在這種判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全國適用的法律,通稱為普通法。英美法系包括英國法系和美國法系。英國法系採取不成文憲法制和單一制,法院沒有"司法審查權"。美國法系採用成文憲法制和聯邦制,法院有通過具體案件確定是否符合憲法的「司法審查權」,公民權利主要通過憲法規定。英美法系的范圍,除英國(不包括蘇格蘭)、美國外,主要是曾是英國殖民地、附屬國的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緬甸、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馬來西亞等。中國香港地區也屬於英美法系。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由於形成的歷史淵源不同,所以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有很多差別。
第一,法的淵源不同。在大陸法系國家,正式的法的淵源只是指制定法,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沒有正式的法律效力。在英美法系國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淵源,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個重要原則,承認法官有創製法的職能,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二,法的分類不同。大陸法系國家法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程序法,進入20世紀後又出現了社會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英美法系國家無公法和私法之分,法的基本分類是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決基礎上形成的全國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的申訴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第三,法典編纂的不同。大陸法系國家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一般採用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國家通常不傾向法典形式,制定法往往是單行法律、法規。即使後來英美法系國家逐步採用法典形式,也主要是判例法的規范化。
第四,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用審理方式,奉行干涉主義,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隨後按照有關規定來判決案件。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對抗制,實行當事人主義,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將本案的事實與以前案件事實加以比較,然後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第五,在法律術語、概念上也有許多差別。這種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哲學傾向,大陸法系主要表現為理性主義的傾向,英美法系則更多的體現了經驗主義的特點。
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兩大法系之間的差別是相對的。進入20世紀後,這兩種法系已相互靠攏,它們之間的差異已逐漸縮小,融合也在發生,如法國國家行政法院、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瑞士聯邦法院、西班牙最高法院等在某些方面也採用判例法或承認有拘束力;英美法系各國的制定法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但差異將是長期存在的,某些歷史上形成的不同傳統還將長期地存在。

❹ 荷蘭2年勞工卡被老闆取消了會有什麼後果

這是當地的規定:
廚師通過位於中國的勞務輸出公司被派遣來荷蘭工作。廚師在荷蘭的最長工作時期為 34 個月 (兩年零十個月),期間不需要辦理延期手續。工作期滿之後,廚師必須返回其原居國,最少三個月 之後,可以辦理第二次赴荷工作手續, 再次工作的最長期限同樣為 34 個月。
荷蘭廚師工作簽證將有所收緊
在荷蘭留學生工作期間,學生要擁有荷蘭工作簽證。不管你從事什麼樣的行業,都要有荷蘭工作簽證。本文中將為大家介紹荷蘭廚師工作簽證將有所收緊的內容。
凡是游歷過歐洲的人,都會有意無意地注意到:中餐館在歐洲遍地開花。在荷蘭也是如此,無論是大城小鎮,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見到中餐館。這也得益於荷蘭曾經的一項政策:允許餐館為中國廚師到荷蘭就業申請勞工居留。然而如今,這項政策發生了變化,中國廚師想到荷蘭掌勺將越來越難。
隨著2013年夏天荷蘭外僑勞動法更加嚴格化之後,荷蘭的中餐館為中國廚師辦理荷蘭勞工居留的難度就將大幅度的提高了。而負責荷蘭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社會保險的荷蘭勞工局已經表示,從現在起包括中餐館在內的亞洲餐館在需要聘用員工的時候,需要在他們那兒登記人事的空缺,並在荷蘭國內事業人群當中首先物色合適人選,然後根據需要對其進行培訓,今後語言和文化的差距將不再構成從歐盟外招收亞洲廚師的理由。
該勞動局認為這是應對經濟危機造成荷蘭失業率增高的對策之一,因為那些在勞動局登記在冊的失業人員當中很多人都有廚師背景,他們也應該能夠勝任在亞洲餐飲的工作,而此前中餐館申請的勞工居留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油鍋、炒飯、炒麵等相對工作簡單的工種。根據勞工局最新規定今後將不再可能為這兩個工種招收境外人員,只有特別需要的專業大廚仍然可以申請辦理荷蘭勞工居留,但是要求十分嚴格。
已經在荷蘭工作的中國廚師還是按照之前的規定來走,就是說已經找到廚師的餐館老闆暫時不用擔心。荷蘭工作簽證是荷蘭留學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證件,當然相當廚師的同學更要擁有荷蘭廚師工作簽證。不過問題是每位來自中國的廚師是有固定停留期限的,就是說過了那個期限後廚師只能回國,餐館老闆再按照新的規矩從荷蘭本地人中找合適的人選。目前該規定只限於餐飲業中簡單的工種,比如說二廚,油鍋這些相對專業技術不是那麼強的工種。荷蘭皇家飲食總會已經為中餐館提供了幾個更適宜僱傭荷蘭雇員的小貼士,比如說在廚房中大家應該講荷蘭語而非中文,提供有關菜單的具體信息、製作方法以及花時間培訓員工等等。
目前申請勞工拘留前來荷蘭中餐館做工的中國廚師多數與就職餐館是有親戚,或者朋友、同鄉的關系,來荷蘭後他們的工資收入基本都在荷蘭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左右,其年齡在23歲以上的雇員2013年最低稅前工資為1469.40歐元。目前除了個別中餐館僱傭荷蘭人,尤其是荷蘭學生打工之外,在那裡你幾乎只能看到清一色的中國人,而他們幾乎不懂荷蘭語或者其他西方語言,對荷蘭社會也是知之甚少,對僱主較為依賴,這些華人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遇事一般都是自行解決,華人社會的閉塞在荷蘭是眾所周知的。

❺ 三大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也稱「北美獨立戰爭」。

18世紀後半期,英國在大西洋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每個殖民地都由英國派來的總

督統治。這時的殖民地已經開發了大量的種植園,建立了紡織、煉鐵、采礦等多種工業,經

濟比較繁榮。

英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權入,不斷增加殖民地的稅收,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

的剝削。1765年,英國人又想出個新花樣:印花稅。他們規定,一切公文、契約合同,

執照、報紙、雜志、廣告、單據、遺囑,都必須貼上印花稅票,才能生效可流通。這激起殖

民地人民極大的憤怒,於是,「自由之子」、「通訊委員會」等秘密反英組織相繼出現,各

地都發生了反英事件,抵制英貨、趕走稅吏、焚燒稅票、武裝反抗等等。

這一切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恐慌,他們立即派軍隊鎮壓。1770年3月5日,英軍在波

士頓向手無寸鐵的市民開槍,當場打死5名市民,打傷了6人,製造了震驚北美的「波士頓

慘案」。反英的怒火在殖民地人民心中燃燒,一場爭取獨立和自由的戰火即將在北美大陸上

燃燒起來了。

1775年4月19日清晨,波士頓人民在列剋星頓上空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列

剋星頓的槍聲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馬薩諸塞總督兼駐軍總司令蓋奇得到一個消息:在距波士頓不遠的康

科德鎮上,有「通訊委員會」的一個秘密軍需倉庫。蓋奇立即命令少校史密斯率800名英

軍前往搜查。部隊連夜出發了,4月19日凌晨,他們來到了離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莊——

列剋星頓。

英軍在黎明前的薄霧中向前行進,經過一夜行軍。他們個個睏倦不堪,呵欠連天。忽

然,他們發現村外的草地上站著幾十個村民,正手握長槍嚴陣以待。史密斯知道這些武裝村

民就是列剋星頓的民兵,北美大陸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們「一分鍾人」,因為他們行動特

別迅速,只要一聽到警報,在一分鍾內就能集合起來,立即投入戰斗。讓史密斯吃驚的是,

這些民兵為什麼這樣快就知道英軍的行動呢?原來,「通訊委員會」的偵察員早就得到了情

報,並立刻在波士頓教堂的頂上掛起一盞紅燈。「通訊委員會」的信使,雕板匠保爾·瑞維

爾看到後立即騎馬趕到康科德報警。

「射擊!給我沖!」史密斯一看對方只有幾十個人,原來有些緊張的心情馬上放鬆下

來。他根本沒把這幾十個衣服破爛的民兵放在眼裡,舉起指揮刀發出了命令。

列剋星頓的民兵立刻還擊,猛烈抵抗英軍的進攻,槍聲震響在列剋星頓上空,傳出很遠

很遠。幾分鍾後,槍聲漸漸稀疏,民兵們因為人少,地形不利很快撤離了戰場,分散隱蔽起

來。

史密斯初戰告捷,非常得意,指揮士兵直奔康科德。英軍趕到鎮上時,天已大亮,旭日

東升了,但街道上卻看不見一個人,家家關門閉戶,顯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軍

進入各家翻箱倒櫃,折騰了大半天,什麼也沒找到。原來,民兵早已把倉庫轉移,「通訊委

員會」的領導人也隱蔽起來了。

「撤!」史密斯覺得情況有些不妙,連忙下令撤退。這時,鎮外喊殺聲、槍聲陡然大

作,附近各村鎮的民兵已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趕來。包圍了正在撤退的英軍。他

們埋伏在籬笆後邊、灌木叢中、房屋頂上、街道拐角處向英軍射擊。英軍一批又一批倒在地

上,而當英軍舉槍還擊時卻連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英軍一路向波士頓方向退卻,沿途遭到

民兵的不斷襲擊,狼狽不堪。

戰斗一直持續到黃昏,最後還是從波士頓開來的一支援軍,才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這一仗,英軍死傷247人,民兵犧牲了幾十人,剩下的英軍彈葯耗盡,回想起來也是

心有餘悸,他們第一次嘗到殖民地人民鐵拳的滋味。有個士兵說:「我48小時沒吃一點東

西,帽子被打掉了3次,2顆子彈穿透上衣。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列剋星頓的槍聲震動了大西洋沿岸的13個殖民地。美國獨立戰爭從此開始

為了聯合抗英,北美第二次大陸會議於 6月14日決定,建立各殖民地聯合武裝力量即大陸軍,

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10月13日,又決定建立大陸艦隊。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

立宣言》,宣告美利堅合眾國誕生。戰爭初期,雙方力量相差懸殊。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

殖民國家,擁有世界第一流的海軍,駐北美英軍約 3萬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北美殖民

地人口僅300萬,兵力不足,裝備落後,缺乏訓練。但是,戰爭的正義性和進步性左右了戰爭

的進程和結局。這次戰爭可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1775年~1778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主戰場在北部,英軍占據優勢。戰爭開始後,英軍

主動進攻,企圖迅速撲滅殖民地的革命烈火。其總的戰略是: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以陸

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向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

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大陸軍因力量薄弱,除戰爭初期遠征一次加

拿大外,基本上處於守勢,採取待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

動進攻,並圍困波士頓。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頓外圍邦克山戰斗中首戰告捷,殲滅英

軍1000人。1776年3月,威廉豪指揮的英軍被迫從波士頓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8月底,豪率

英軍 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率 1.9萬人與英軍打陣地戰,結果損失

慘重,被迫於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澤西,英軍佔領紐約。當年聖誕節前夕和新年之夜,

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奇襲特倫頓和普林斯頓得手,俘敵近千人,士氣大振。1777

年夏,約翰·伯戈因率7000英軍從加拿大南下,企圖與豪會師。但豪未按計劃北上,反而率

軍 1.8萬南下,於9月奪取了大陸會議的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深入,行至薩拉托加地域

時,遭到1.2萬美軍和游擊隊的圍攻,5000英軍被迫於10月17日向美軍投降。薩拉托加之役

成了這場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西班牙、荷蘭先後對英宣戰。形勢的變化,迫使英軍於

1778年6月放棄費城,決心退守紐約。隨之,北部戰爭便出現了僵持的局面。

1779年~1781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主戰場轉到南部,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克

林頓上任後,利用南部「效忠派」較多和靠近西印度群島的有利條件,調兵遣將,決心將英

軍主力轉移到南部,企圖對美南部諸州各個擊破,並依託沿海基地和紐約遏制北部。大陸軍

則力圖與法國陸海軍配合,控制沿海基地,同時積極開展游擊戰,打破英軍的計劃。1778年

底,英軍攻取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揭開了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的序幕。1779年秋,南方美

軍司令林肯會同德斯坦指揮的法國艦隊進攻南部英軍主要基地薩凡納,受挫。1780年春,克

林頓率領1.4萬英軍對查爾斯頓實施陸、海兩麵包圍,迫使林肯部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軍艦

4艘,使美軍遭受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損失。事後,柯林頓率英軍一部回師紐約,留下

康沃利斯指揮7000英軍控制南方陸地和沿海。這就為南部民兵游擊隊活動提供了方便。大陸

會議委派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諧同摩根到南方開展游擊戰、先後於1781年1月和3月,在考

彭斯和吉爾福德等地大勝英軍,迫使英軍從內地向沿海撤退。同年8月,康沃利斯率南方英軍

主力退守弗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10月19日,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一萬六千餘人對約克敦實

法國大革命
18世紀末,法國封建制度極端腐朽,國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級(僧侶)和第二等級(貴族),與廣大的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農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群眾運動不斷高漲。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因

(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新貴族的成長,使他們要求政治上當權,經濟上發展資本主義。

(2)斯圖亞特封建王朝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損害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利益,激化了社會矛盾。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概況

時間:1640-1688年

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階級矛盾激化。

任務:推翻封建專制統治,發展資本主義。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代表人物:克倫威爾。

革命主力:農民、手工業者與城市貧民。

結果: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3.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蘇格蘭人民起義。

(2)革命戰爭階段

①革命開始於1640年議會斗爭,資產階級、新貴族控制下的議會要求限制王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開始。

②克倫威爾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中擊潰王軍。

③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死,英國成立了共和國。

(3)共和國成立後,克倫威爾實行獨裁統治,遭到人民反抗。

(4)1660年,斯圖亞特封建王朝復辟。

(5)1688年,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封建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新貴族的統治。

〔重點、難點〕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

(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人類歷史上資本主義制度對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勝利,為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掃清了道路。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揭開了歐洲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序幕,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2.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1)歷史背景:①1688年宮廷政變,推翻了封建復辟王朝的專制統治。

②《權利法案》的頒布。

(2)《權利法案》

目的:為了限制國王的權力。

時間:1689年。

頒發機構:英國議會。

內容:限制國王權力的種種規定。

影響:①為限制王權提供了憲法保障。

②英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

3.對克倫威爾的評價

(1)資產階級新貴族的代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

①率領騎兵加入議會軍,馬斯頓荒原之戰大敗王軍。

②掌握議會軍領導權,納西比戰役大敗王軍。

③領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

(2)進行獨裁統治,激化了矛盾。

①驅散議會,就任護國主。

②竭力維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利益,不顧人民的死活,鎮壓人民起義

自由帶領人民(德洛克羅瓦1830),是歌頌1830年革命的,但在此可看到法國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熱愛自由的精神

1789年5月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繼而改為國民議會和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佔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政體,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佔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斗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米打敗外國干涉軍。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於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佔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為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眾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干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里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於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於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干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哄,陷於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復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拿破倫,歷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倫執政,擔負起了掃盪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歷史使命,就被歷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施圍攻,殲滅英軍主力七千餘人,取得了這次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此次勝利導致了英國內閣的

倒台。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議。次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

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

道路,對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都有較大的影響。

❻ 哪個國家的勞動法更為健全,更人性化

個人覺得應該是德國,作為大陸法系的發源地,德國的基礎法律研究一直遙遙領先,世界上很多國家(包括我國)的現代法律都是借鑒德國法的基礎上完善發展起來的。

❼ 企業如何應對新勞動法

常凱認為,新《勞動合同法》頒布以後,中國企業將來會面臨的一個會形成集體力量的勞工群體。盡管現在沒有達到,但是這個趨勢已經很明顯了。勞工可以形成一種集體的力量來爭取自己的權益。他也可能通過工會,也可能是自發,也可以其他的形式,這是無法阻擋的。為什麼呢?就因為勞動者是一個有主動性的法律關系主體,有自己的權利要求,有自己的訴求,不會很被動,在這一點上,我們的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站於平等法律地位的另外一方,而不是全方位的接受如何規避法律。」 常凱認為,新法的頒布,使企業家們在分析市場客戶的需求的同時,也要回過頭來到內部來看看,分析內部的員工的需求。基於對他們的分析,去制定屬於企業自己的僱主品牌策略,並進行我們相應的僱主品牌的宣傳和推廣,為他們提供一些更好的需求的結合點。 他還認為,中國的企業總覺得內部的員工關系不成為問題,做市場就可以了,一致對外,可是恰恰對外的前提是要解決好內部問題。為什麼中國企業沒有這樣一種意識呢?非常重要的就是中國這種個別勞動關系模式,勞動力極大地供過於求,企業隨便可以招人,不行就換,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同中國的企業和西方企業不一樣,沒有遇到對手的限制,在內部管理上,完全自己為所欲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外國做法不可一律照搬 可是在中國,家族式管理往往背負著更多負面作用。《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在引導企業的人才競爭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改變原先隨便招人,隨便炒人,今天簽一年合同,到期沒有任何賠償的現象。進而讓企業以合作的態度去選拔、判斷、培養員工,否則就會像娶了老婆再離婚,成本相當高。 同時,常凱教授還指出,作為僱主策略,這里不只是理論的問題,還有操作技巧,這種操作是建立在對整體僱主策略的把握上,對企業發展趨向的把握,對勞資關系目前的特點,下一步發展方向上的把握上才能建立。對於發達國家的做法應該有所取捨,不能再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美國模式的時候,飢不擇食,不管是否可行,一律照搬。 首先,法國勞動法建立了全面的而且是有效率的關於企業內部規章的一系列規范,使僱主制定內部規范的行為有章可循,並且要求僱主必須照章辦事。這些規范可以看做是防止僱主濫用這一權力的預先防範。管理好企業的員工,不僅僅是僱主的權力,也是政府必須通過法律手段進行干預的事項。因此,一方面,法國勞動法承認制定企業內部勞動規則是僱主管理企業權力中的一項「規范性」權力,允許僱主自主擬定內部規章;另一方面,法律又對這一權力的行使規定了一些限制條件,如制定規則的內容、程序等,並且設立了相應的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措施,保證這一權力不被濫用。 其次,法國勞動法明確了涉及內部勞動規則的相關機構和人員的職責,建立了具體並切實有力的監督措施,有利於法律規定的落實。另外,健全的司法救濟途徑的建立,也為雇員提供了監督僱主行使內部規范權和處罰權的可能性和機會。這些做法對我們都具有借鑒價值。在我國,不少企業內部職代會的設立和權力的落實都存在問題,就容易造成在內部勞動紀律上用人單位行政一方說了算數的現象,再加上外部對企業勞動法的執法監察缺乏有力手段,就很難保證處於弱者一方職工的合法權益。 還有,法國勞動法對僱主處罰權的限制是非常全面的,既有實質內容上的限制,又有形式程序上的限制,有利於保護雇員的利益。這對於我國目前在企業處罰職工方面存在的問題也具有啟發價值。 周圍國家如何防止僱主濫用「規范性權力」 鄭愛青認為,制定企業內部勞動規則,是不是當然就是企業主的權利?這在我們很多人看來,已經不成為問題了。回答當然是肯定的。然而,當我們看看周圍國家的做法時,答案其實並不那麼肯定。例如,在比利時、荷蘭和德國,企業內部勞動規則必須由職工代表和僱主協議達成,如果達不成協議,就有一系列的救濟手段,如和解、仲裁等。 例如在德國,企業委員會在涉及企業的組織、雇員行為等問題上享有「共決」權。法國的做法與這些國家不同,在同樣推行集體合同制度的情況下,法國法律承認僱主有制定企業內部勞動規則的權力,稱之為僱主的一項「規范性權力」。 為了防止僱主濫用這項「規范性權力」,造成對雇員合法利益的侵害,法國法律明確界定了這項權力的使用范圍。同時,法國法律又把某些企業、組織制定內部勞動規則規定為一種義務。既然是僱主的義務,那麼,僱主違反義務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發達國家的「僱主策略」 發達國家的優秀企業在制定僱主策略方面有哪些優秀做法呢?《勞動合同法》課題組組長,中國人民大學勞動關系研究所所長、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勞動法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勞動關系學會副會長、中國勞動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凱教授認為,發達國家的僱主策略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所採取的策略都是不一樣的。 據常凱介紹,在歐美國家,首先法律法規非常嚴格的,另外企業里有工會,工會天天看著你,給你找你的毛病,看你是不是違法,爭取它的權益,而我國現在沒有這個。國外的老闆,他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使得他必須考慮怎麼處理好企業內部關系,這一點恰恰提高了他在處理內部勞資關系的能力和水平。我國目前在這方面就不行。而這樣的理念,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庫肯教授提出來的,即僱主策略。 常凱教授說,僱主策略可以分為三類:一種是日本模式,即把員工當成自己的家人,考慮員工的好處,並給予員工好處,努力解決員工問題;另一種是抗衡,例如,在美國有一種企業就是跟工會較勁,讓工人不參加工會,當然是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很典型的案例就是沃爾瑪多年不成立工會卻沒有人在法律上找它的麻煩,這就是一種策略;再有一種就是合作式,僱主和工會合作,德國很多企業都是這樣。 僱主策略作為一種方向 常凱認為,僱主策略作為一種方向、一種理念、一種原則,不能放棄。因為這是所有發達國家發展中的基本經驗,即必須要關注勞工自身發展、勞工生活水平、工作條件的改善和提高。這是一個基本常識性問題。在中國,我覺得僅僅是怎麼樣推動並實現的問題,放棄這一原則將來必定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就像我們的現在的自然環境。

❽ 西方社會兩大法系的區別

西方社會兩大法系在法的淵源、法的分類、法典編纂、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區別:

1、法的淵源不同。

在大陸法系國家,正式的法的淵源只是指制定法,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法院的判例、法理等沒有正式的法律效力。

在英美法系國家,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正式的法的淵源,遵循先例是英美法系的一個重要原則,承認法官有創製法的職能,判例法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法的分類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法的基本分類是公法和私法,私法主要指民法和商法,公法主要指憲法、行政法、刑法、訴訟程序法,進入20世紀後又出現了社會法、經濟法、勞動法等有公私法兩種成分的法。

英美法系國家無公法和私法之分,法的基本分類是是普通法和衡平法。普通法是在普通法院判決基礎上形成的全國適用的法律,衡平法是由大法官法院的申訴案件的判例形成的。

3、法典編纂的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承襲古代羅馬法的傳統,一般採用法典形式。

而英美法系國家通常不傾向採用法典形式,制定法往往是單行法律、法規。即使後來英美法系國家逐步採用法典形式,主要是判例法的規范化。

4、訴訟程序和判決程式不同。

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採用審理方式,奉行干涉主義,訴訟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法官審理案件除了案件事實外,首先考慮制定法如何規定,隨後按照有關規定來判決案件。

英美法系國家採用對抗制,實行當事人主義,法官一般充當消極的、中立的裁定者的角色;法官首先要考慮以前類似案件的判例,從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適用於本案的法律規則。

❾ 休息權的歷史發展過程

一、勞動者休息權的由來及發展 勞動者休息權的產生及其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歷史演進過程,從產業工人的自發要求到寫入憲法並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勞動者休息權,誕生於職業勞動社會化、契約化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初期。在19世紀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自由競爭時期,產業革命帶來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們在僱傭關系下為獲取報酬出賣勞動力,同時也給全社會帶來了自由競爭引起的社會問題,即工作時間盡可能延長,[5]大量廉價僱傭童工、女工,工傷事故頻發,工人職業病習以為常。[6]由此激發了勞動工人強烈的反抗和斗爭,他們要求增加報酬、改善勞動條件和限制工時,也引發了各種社會力量的批判與抗議,迫使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進行勞動立法,規范如何保障勞動者有起碼的休息時間。最早出台和完善工作時間政策與法規的是英國。1784年,第一部明確將每日工作時間限定在10小時的工廠規章在英國工業重鎮曼徹斯特誕生。1802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學徒健康與道德法》,規定紡織工廠18歲以下的學徒每日工作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並禁止學徒在晚10時至凌晨5時之間從事夜工。[7]1815年著名的「10小時」運動在英國各地聲勢浩大地展開。1818年,英國上議院組織了專門針對童工勞動條件的調查,並於1819年頒布了棉紡織廠法令,規定9歲以下兒童不得被僱用,9至16歲兒童每日最多隻能工作12小時。1833年這一規定擴展到所有紡織行業,並進一步抬高了標准:13歲以下兒童每日工作不得超過9小時,每周不得超過48小時,18歲以下未成年者不得從事夜班工作。1843年,英國出台了每日10小時工作製法令。英國這一制度的出台,對其他工業國家在工作時間方面的規定,乃至對世界范圍內勞工權益的保障都起到了推動作用。普魯士於1839年頒布了含有限制童工勞動時間的《普魯士工廠礦山條例》,瑞士1848年制定了一項法律,禁止九種工廠使用12歲以下的童工。法國在1841年推行了對童工的年齡和工作種類、強度、時間的限制,在1848年對巴黎地區的工人實行每日10小時工作制、外省11小時工作制。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於1836年通過了童工法,1843年和1879年又規定進一步限制女工和童工工作時間,加利福尼亞州則於1848年頒布了相應的法律。[8]
從1919年德國頒布《魏瑪憲法》開始,勞動者休息權成為憲法權利。《魏瑪憲法》最早將勞動者休息權寫入憲法,使勞動者休息權成為憲法所規定和保障的權利類型。該法第139條規定:「星期日及由國家所認可之休息日為工作休息日及精神休養日,以法律保護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權意識和權利觀念進一步增強,增加國家經濟總量、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保障人權成為各國政府的主要任務,越來越多的國家陸續在憲法或勞動法中確認公民的休息權。曾經有兩位荷蘭學者對1976年前142部各國憲法的研究表明,在憲法中規定了勞動權的國家78個,佔55%,沒有規定勞動權的國家64個,佔45%;規定了公正的和優惠的報酬或平等工資權的國家46個,佔32.4%,沒有規定的國家96個,佔67.6%;規定休息和休假權利的國家46個,佔32.4%,沒有規定的國家96個,佔67.6%。[9]除此之外,亦有國家雖然在憲法的正文之中未曾明確規定勞動者休息權,但卻在實際的法律和制度的范圍之內,事實上實施著某種程度的保障。如美國《憲法》的修正條款沒有對勞動權加以保障,但「自由選擇職業權,在美國憲法中屬於正當程序條款保護的自由權的一部分」,[10]在1935年《全國產業復興法》中規定了最低工資和最長勞動時間,規定工人有組織工會和推選代表與資方集體商訂僱傭合同的權利。
在各國勞動者休息權法定化的同時,國際社會基於和平、正義、人道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等重要文本,都寫明了勞動者休息權是人權的內容之一。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把人們對勞動者休息權的共識和意義從道德層面提升至國際法的層位,規定人人有權工作,有權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報酬,保證使其本人和家屬有一個符合人的尊嚴的生活條件,必要時並輔以其他方式的社會保障,「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閑暇的權利,包括工作時間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規定:締約各國承認人人有權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條件,要保證「休息、閑暇的工作時間的合理限制,定期給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報酬」。從此,勞動者休息權由國內法調整步入國際法的調整,從國內保護發展為國際保護。在《世界人權宣言》和《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將休息權納入基本的社會和經濟權利後,反過來又推動更多的國家實踐人權宣言的精神,制定憲法保障公民的勞動者休息權。
國際勞工組織也針對不同時期存在的問題制定了一些供各國立法參照的勞動標准。從1919年第一屆國際勞工大會到2012年第一零一屆國際勞工大會,該組織總共通過了約400項公約和建議書,這些公約和建議書涉及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各個方面,內容包括就業機會均等、廢除強迫勞動、最低工資保障、工作時間、社會保障等方面,如1921年《工業企業中實行每周休息公約》規定工業企業每周休息一日,均應於每七日的期間內享有連續至少24小時的休息時間;1957年《每周休息公約》規定應保證每周至少休24連續小時,對某些歷外情況,應盡可能地給予補休;1970年《給薪休假公約(修訂)》規定每年工作的帶薪休假至少是三個工作周;等。
歐盟作為一個集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於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一體化組織,其《歐洲社會憲章》的第一部分規定人人有機會在其自由選擇的職業中謀生,所有工作者均有權享有安全和衛生的工作條件;第二部分具體規定了工作權等普遍權利,其中第2條規定享受公正的工作條件的權利,包括:「1.提供合理的每日及每周工作小時,在生產率增長和其他相關因素允許的情況下,工作周將隨之遞減;2.提供公共假日報酬;3.提供每年不低於兩周的付薪休假;4.為從事危險或有害健康職業的勞動者提供附加的付薪休假或縮短工作小時;5.保證每周的休息時間,如果可能,這一時間應與該國或該地區傳統或習慣上承認的休息日相吻合」。第7條規定了兒童與年輕人受保護的權利,如「不得被雇來上夜班」、「有權享受每年不少於三周的付薪休假」等;第8條規定了就業婦女享受保護的權利,如「婦女在分娩前後一共至少休息12周」、「正在哺乳的母親將有權享受足夠的休息時間」等。在《歐洲社會憲章》的框架下,通過訂立有約束力的法令來規范歐盟范圍內工人的工作時間政策,形成統一的勞工工作時間標准。歐盟委員會還於2000年12月通過了《歐洲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其第31條規定「公平合理之勞動條件:1.勞工享有尊重其健康、安全與尊嚴之勞動條件的權利。2.勞工享有最高工時限制、每日與每周休息時間與支薪年休期間之權利」。之後,《歐洲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載入2004年通過的《歐盟憲法條約》,標志著歐盟基本人權保障體系的憲法化。
近年來,還有一些西方國家的民間組織推出內容包括勞動者休息保護的國際標准,如SA8000企業社會責任國際標准,主要設定了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的9項基本准則,在工時中規定「公司應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經常要求員工一周工作超過48小時,並且每7天至少應有一天休假;每周加班時間不超過12小時,除非在特殊情況下及短期業務需要時不得要求加班;且應保證加班能獲得額外津貼」。SAS000標準的制定和認證機構是民間組織,而非政府立法機關,該標准並不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由於該標準是依據世界人權宣言和國際勞工組織公約制定出的,具有很強的道德感召力,客觀上推動著勞動者休息權的國際保護。
我國憲法把勞動者休息權規定為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1954年《憲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第三章專設「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有關基本權利的條款共15條,主要內容有勞動權和休息權等。在規定基本權利的同時,憲法確定了實現權利的途徑和條件,如第87條規定,國家供給必需的物質上的便利,以保證公民享受這些自由。1978年《憲法》第49條規定,國家規定勞動時間和休假制度,逐步擴充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物質條件,以保證公民享受這一權利。1995年開始實施的《勞動法》,作為保障勞動者權益的基本法律,規定了勞動者休息權的內容,「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在《刑法》中規定了強迫職工勞動罪、非法僱用童工從事危重勞動罪,在《婦女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女性勞動者在月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內工作時間的限制和休息休假的要求。還明確了休息權的一些具體規定,如國務院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為勞動者休息權保護提供了基本的量化標准。
勞動者休息權從無到有,從靠各國國內立法發展到國內立法和國際法的雙重保護,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
二、勞動者休息權的屬性
勞動者休息權作為一項制度化的法定權利,使休息權能夠更好地得到一國政府行政權力的保障,然而,勞動者休息權本身是每個人按其本性應該具有的天然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人權是指每個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具體說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按其本質和尊嚴享有或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就其完整的意義而言,就是人人自由、平等地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或者說,是人人基於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自由、平等權利。只要「把人當人看待」,就要承認人權,如果否認某個人或某些人享有人權,就意味著他或他們排除在人類成員之外了。[11]人權的客體是各種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和利益。一般而言,權利具有三種形態: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12]依憑這一邏輯,休息權的權利形態也可以做出這種界分,即應有休息權、法定休息權與實有休息權。應有休息權是倫理意義的、自然法意義的休息權,是一項基本人權,是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休息權的人權屬性為理解其涵義提供基石和標尺。一方面,應有休息權不是約定權利,而是基於人的尊嚴、人的本質所應享有的道德權利;另一方面,應有休息權也不完全等同法定休息權,而是法定休息權的根據和源泉。法定休息權是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休息權的總和,是一個國家法治文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制度表達。實有休息權是社會成員已經享有和實現的休息權,是社會成員已經實現的法益。在這兩種形態的休息權中,理想的關系是二者達到一致。但這只是邏輯推演,現實生活中二者很難完全一致,往往是應有休息權大於法定休息權,法定休息權大於實有休息權。嚴格意義的權利即法定權利,人權意義的權利即應有權利,就是人權。可見,休息權首先是人權,進而才是法定權利。
勞動者休息權的人權屬性突出地表現為它是人人所享有的,體現主體維持尊嚴、謀求發展的一項基礎性權利。第一,勞動者休息權的必要性。休息權是一項實現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必要的手段性權利,集中體現每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深度與廣度。生存是人類的第一公理,人類一切權利的享有都以獲得生存為前提。生存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如一些國家以保障勞動者休息權為出發點而設計的每天8小時、每個星期5天工作,特殊工作崗位的最低休息時間數,夜班、倒班作業工作的最低時間間隔標准,在職婦女在孕期、產期、哺乳期內享有的特別休息時間,這些規定都是為了使勞動者的勞動力得以恢復、生命和生活得到基本的保障。勞動者不僅能夠健康地生存,而且能夠有保障地生活,這是休息權的生存理念。第二,勞動者休息權的自主性。休息權使得勞動者在參加勞動的同時,具有自己自由支配的空閑時間,可以從事工作以外的其他生活,包括享受學習、旅遊、度假、休閑、娛樂等,做到自立不依附於人,與他人具有同等人格與尊嚴。馬克思說過,「自由時間,可以支配的時間,就是財富本身」。[13]隨著社會發展,休息權不斷顯示其功能和重要性。只有更加多的自由時間,才能享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是勞動者人權保護的崇高宗旨。第三,勞動者休息權的單一性。勞動者休息權是與生俱來的基本的權利,是社會成員個體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不能被拋棄或被轉讓。由於時間是單向的、不可存儲的,一旦過去就再也無法追回。表面上看,休息日工作可以獲得補休,但是超時勞動對勞動者的損害已經造成,很難獲得完全的補救。由此法律必須對工作時間標准作出強制性規定,避免過勞損害的發生。
從世界歷史發展來看,一部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爭取和實現人權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人權的發展史表現為被壓迫者反抗壓迫,爭取確認人的自由、尊嚴、價值等基本權利的歷史,反壓迫、反剝削和反歧視是人權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要求。勞動者休息權作為一種標示社會成員人格獨立、蘊含人之本性的人權類型,從勞動者休息權誕生之時起,勞動者休息權的發展與保護就成為人權事業發展與人權法律保障的題中應有之義。
首先,在18世紀反對資產階級剝削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思想中,主張尊重勞動者,反對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經濟強權,並從中引申出尊重工人利益的思想,認為休息是人的本性、勞動者應該得到休息,具有進步的意義。18世紀中葉以後,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剝削進行了反抗和斗爭,如破壞機器、集體罷工。這一時期,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剝削實質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初步提出了保護工人利益的學說,其代表人物有莫爾、康柏內拉等。莫爾認為勞動者的勞動是整個社會的基礎,但勞動者卻絲毫沒有得到社會的關懷,繁重的勞動折磨著每一個勞動者,他提出了「人人都參加勞動」、「6小時以外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有選擇技藝作為專門職業的自由」等有關勞動者休息權的思想。康柏內拉認為社會中不應該存在過度勞動和游手好閑的對立,男子應該從事較為繁重的勞動,女子應該從事較為輕便的勞動,老人可以對各項工作提出有益的意見,身體有缺陷的人也應該得到適當的安排,使人人都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14]後來,在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歐文等人提出的各種學說中,包括了勞動者休息權的思想。在摩萊里看來,勞動是人的權利,參加工作是人人具有的同等權利,愛好休息是人的活動的本原,「對於有理性的創造物來說,愛休息和喜歡寧靜是朝著一定的幸福之點前進的趨向,」[15]在《合乎自然意圖的法制藍本》中提出,「各行業的首長定出工作和休息的時間,並規定應做的工作」、「每五天有一個公休日,全年為此分成七十三等分。在閏年,把多出的這一天作為休息日」、「公共的娛樂節日總是由公休日開始,連這一天在內可以延續六天」。[16]歐文在他擬定的《人權憲章》中提出,「為了替世界上每一個人創造最大量的財富,應在全國范圍內使一切不能用其他方法找到生產工作或有益職業的人得到工作」,「採取全國性的措施,使窮人和失業者立即得到有益的工作,同時要改造他們的情感和習慣,保證他們生活舒適和幸福」。[17]進而,有人提出勞動者需要社會福利,即需要「能給人帶來幸福的因素,其中既包含物質的因素,也包含精神和心理的因素」。[18]
其次,在19世紀反對資產階級剝削的斗爭中,反壓迫、反剝削和反歧視,爭取維持生存的自由時間和確認人的基本尊嚴,迫使政府承認勞動者有休息權。人權史是一部斗爭史,勞動者享有休息權,是隨著工人運動發展而逐步得到各國法律規定的。在反對資產階級剝削的工人運動斗爭中,人們要求重視生命、捍衛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勞動者休息權成了必須爭取的基礎性權利。19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自由競爭階段。這一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先進機器的應用,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出現了機器排斥工人的現象,使勞動力過剩,工人失業。工人的富餘,又使資本家壓榨工人、延長工作時間有恃無恐。英國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工業化生產模式的發源地,最早暴露出工作時間方面的社會問題,遭受工作時間引發的社會沖突,也最早運用立法方式限制工作時間,如《學徒健康與道德法》。一些旨在保障勞工權益的工人組織相繼成立,例如1824年英國議會開始承認工人有結社權,1871年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工會法。1864年在倫敦成立了國際勞工協會(史稱第一國際),1919年根據凡爾賽公約成立了國際勞工組織。在這些國際組織中,英國都是最初的倡導者和積極的參與者、擁護者。19世紀中期開始,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到工業革命中,相應的對工作時間在內的勞工權益也為進入工業化國家所關注。在法國,里昂工人起義、二月革命,迫使法國政府在1848年2月頒布《為全體市民提供勞動機會的宣言》,對全體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做出了限制性規定。在美國,150多萬工人通過在1883年到1887年4年時間的4434起罷工爭取到了8小時的工作日制。[19]1919年的國際勞工組織第一屆國際勞工大會,發布了「每天8小時,每周48小時」,確立了國際性勞動標准並漸漸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普及。
第三,進入20世紀,西方各國紛紛制定憲法,把勞動者休息權寫入憲法予以確認和保護。休息權的歷史性發展,表現為休息權成為憲法規定的權利。人類制憲史說明,憲法自產生時起,就是以對人權的確認和保障為目的,幾乎沒有哪一部憲法不確認和不保障人權,人權的保障和實現必須要藉助於憲法。20世紀初,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僱傭勞動與壟斷資本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已嚴重威脅到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秩序,資本主義國家放棄傳統的「守夜人」理論,運用政治、經濟、法律等手段來調節市場經濟。其中,在運用法律方式調整勞資關系中,不僅將勞動的權利寫進憲法,還在憲法中規定了勞動者休息權,以期社會的穩定。德國在1919年頒布的《魏瑪憲法》中明確規定,星期日及由國家所認可之休息日為工作休息日及精神休養日,以法律保護之。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用憲法的形式來規定公民有勞動及休息的權利,首創勞動者休息權為憲法權利的先河,具有重大的意義。自此之後,勞動者休息權作為人權的基本內容之一,成為一項憲法性權利及人權相繼被一些國家載人憲法,並通過勞動立法加以具體化。[20]憲法歷來被稱為人權保障書,既是對已有人權的確認,也是人權事業進一步發展的保障。憲法所確立的人權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和法律價值日益提升的結晶,是人的主體意識反復強化並不斷超越的必然結果。
第四,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尊重人權的思想和觀念也得到不斷的發展,人權從一國國內法律體系走向國際法律領域更加普遍化。在各國把勞動者休息權納入憲法加以確定的同時,國際社會也重視勞動者休息權的保障,在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和區域性國際組織所通過的宣言、公約等國際約法中被確認為人權保障的內容。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在《世界人權宣言》第23、24、25條中明確規定了在勞動領域的基本人權標准,如工作權、自由擇業權、休息休假權、生活保障權等。這標志著人權理論有了新的發展,也標志著休息權的概念有了世界范圍的共識。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再次重申了上述規定。國際勞工組織1930年通過的《強迫或強制勞動公約》規定,禁止使用一切形式的強迫或強制勞動。1976年生效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8條規定:「任何人不應被強迫役使」,「任何人不應被要求從事強迫勞動或強制勞動」。由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國際勞工組織的系列文件,構成了國際社會在人權問題領域中的為各國所接受的人權體系,主要包括以國際人權公約、國際勞工標准及其實施程序為主的具有約束力的法律規范和決策程序的准則。
勞動者休息權正是基於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理性訴求,人在社會中享有的維持自己生命的最起碼的要求,是人們在現代社會的一項權利,一項基本人權。

❿ 請問荷蘭出國勞務的事

工資絕對是假的了,是有工廠包食宿的,不過,工資非常低,沒什麼固版定休假問題,權忙的時候就加班,假期可以累計,我有朋友在這種黑工廠做,她是拿荷蘭護照,不過以前是中國人,都准備沒辦法簽工作合同,也就是准備失業的意思,她有時從早上6點做到下午6點,這樣的情況也就有1500歐元(稅後)一個月,她們廠很多波蘭工人,那些人的待遇更是低,因為不是荷蘭籍,不受勞動法保護,我朋友拿荷蘭護照,只是因為中國人,文化低,都受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一般荷蘭人工作都是有工作單位幫弄保險金,我朋友是沒有的,所以,我朋友是沒有養老保險這個待遇。包什麼往返機票是絕對不可能,就算是中國公司(中國餐館),自己同胞,工資好點(約2000,也沒有幫交什麼養老保險的(因為如果不在荷蘭養老,這個款在回國的時候可以申請退的)都不會有這個待遇,因為荷蘭還有很多人沒有工作的,工廠很多也是半自動化,用不了多少人。
如果是我家人,我就會說不要信。這是我個人意見,你自己考慮一下吧。

熱點內容
民法上的時效是指 發布:2025-01-23 04:38:28 瀏覽:31
刑事訴訟法簽字 發布:2025-01-23 04:32:04 瀏覽:933
洪公法院 發布:2025-01-23 04:30:23 瀏覽:972
最高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23 03:30:20 瀏覽:940
司法中打架 發布:2025-01-23 03:18:00 瀏覽:895
鐵路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23 03:03:11 瀏覽:403
農業發展公司管理規章制度範本 發布:2025-01-23 02:40:29 瀏覽:507
新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司法解釋 發布:2025-01-23 02:26:07 瀏覽:293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