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萬能

行政法萬能

發布時間: 2022-07-07 09:16:27

Ⅰ 申論萬能八條有哪幾個啊具體怎麼用

您好!中政申論批改中心老師為您解答。申論萬能八條具體如下: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 4、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制度。
5、組織協調,形成機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強監督,全面落實。 8、總結反思,借鑒經驗。
「萬能」答題技巧,看似簡潔明了,若生搬硬套使用不好很容易固化為一種模板,閱卷考官會疲倦甚至厭煩,影響得分。考試的時候不是寫上這八條就能拿分,而是要從這八個方向去切入試卷材料及其反映的社會問題,從中獲得啟發和思路。從以往的經驗來看申論萬能八條精髓就是:
原則一:萬能八條是方向不是對策,必須再細化。
原則二:萬能八條不必是八個,可以靈活合並或取捨。
原則三:申論八條不要死記。八點即為:經濟、行政、法制、宣傳教育、預防等幾個方向來思考應用。
建議最好能夠到權威批改平台申請一個快速上手的方案,進行集中強化訓練。不會被誤導也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申論拿高分就要有把握的多。
學習就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問題及時問,中政申論批改中心老師願與你一起學習,一起加油。

Ⅱ 獨角獸司法考試輔導班怎麼樣

你好,我是14年通過司法考試的。
那些出名的輔導機構都不錯,如果能在他們的指導下內堅持學習,通過司容考都是沒問題的。
學習貴在堅持。輔導班用好了能幫你省不少事。如果自己不能堅持學習,輔導班也幫不了你。我當時買的書和題,在網上找的音頻。三校、厚大、指南針三家挑著買的其中我喜歡的老師的資料。

祝早日通過司考。

Ⅲ 防範與化解金融風險的對策主張有哪些

論金融危機的法律防範
作者: 劉俊海 | 2004年12月12日22時19分 | 【內容提要】 內容提要

本文從分析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入手,主張從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作者指出,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本文還從民商法的視角提出了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對策,即:積極穩妥地完成全部國有專業銀行的公司制改革;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和國家控股的商業銀行全面推行強制擔保貸款制度;及早改變目前過分依賴於商業銀行的危險局面,依法鼓勵發展直接資本市場;盡快建立公司重整制度,實施公司拯救計劃,避免公司、企業不必要的破產;預防泡沫經濟,必須預防泡沫企業的滋生和蔓延;強化商業銀行、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義務與責任;進一步強化公司的社會責任,避免由於過分強調公司的營利性而破壞應有的信用關系、金融秩序、交易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例外,人民法院應當適用否認公司法人資格的法理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一、引言

源於1997年下半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先是給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馬來西亞經濟以重創,1998年底又席捲了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對當前發生在亞洲地區和其他地區(如巴西、俄羅斯)的金融危機的實質應當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又可能進一步誘發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雖然我國的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幣值在東南亞金融風波面前保持了相對穩定,但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監管薄弱,金融秩序仍有待整頓。1998年12月9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加快制定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完善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因此,必須採取切實有力措施完善現行的中國法治,從制度上防範金融危機。

一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既有國內的原因(內因),也有國際大環境的原因(外因);就內因而言,既包括市民社會和市場機制本身存在的金融隱患,也包括政治國家和政府幹預誘發的金融隱患。因此,要從根本上防範金融危機,必須對症下葯,從公法與私法(民商法)兩個層面上構建防範金融危機的法律機制。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僅探討國內公法與國內私法中的金融危機防範問題。當然,從國際公法與國際私法角度探討國際金融秩序與經濟秩序的安定性與可信賴性、加強各國之間的立法協調與金融監管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從公法的視角看政府幹預在防範金融危機中的應有角色

(一)政府幹預過多過濫,不可能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只能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在於,政府對經濟生活進行了有效的干預,於是開始懷疑市場機制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不如政府幹預可靠。筆者認為,必須承認以下事實:我國目前能夠倖免金融危機的原因很多,不僅有正確、及時的政府幹預,也有20年來改革開放所逐漸形成的堅實的基本市場經濟體制框架;亞洲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生活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有可能繼續加深;雖然我國人民幣的匯率穩定,但我國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國存在著不少爆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隱患。

毋庸置疑,為避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陰影,我國離不開政府幹預;即使亞洲金融危機過去了,我們仍然要充分發揮政府幹預的積極作用。但問題在於,如何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如何處理好政府幹預這只「有形的手」與市場機制這只「無形的手」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規范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行為。如果片面迷信政府幹預萬能論,不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一味縱容、鼓勵不符合公正、效率、法治精神的政府幹預行為,不僅不會阻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最終建立,而且會加劇和推動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爆發。成也蕭河,敗也蕭河。過去人們經常把「亞洲經濟奇跡」主要歸因於強大的政府幹預;今天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在很大程度上也主要歸咎於強大、過度的政府幹預。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腐敗行政、低效行政、黑箱行政本身就是金融隱患;過多過濫的審批本身就是金融風險。

(二)為防範金融風險,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必須限制在五個層次上

恰當地界定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范圍,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既要重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又要注意發揮政府在彌補市場機制缺陷、維護良好市場秩序方面的導向和校正作用;既要著力塑造和保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市民社會,預防政府行政權對商法自治領域的不當侵入,又要強調和樹立政府在經濟生活中的應有權威;既要告別政府萬能論,避免重彈政府大包大攬的老調;又要摒棄政府無為論,反對漫無邊際地削弱政府職能;既要堅決轉變和革除政府直接管理企業的舊職能,又要創造性地擴充和發展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新職能。

上述理念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導思想。但是,把理念轉化為現實,比起把理念表達清楚更為不易。在操作層面上如何解決好政府幹預與市場機制、企業自治之間的銜接與契合,法學界似乎還缺乏深入的探討。筆者認為,以經濟行政機關和企業的相互關系為座標,政府幹預市場經濟的法律形式可以從以下五個層次上去觀察:

1• 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 簡稱尊重型干預)。

這是第一層次的干預。商法自治是私法自治原則(Prinzip der privatautonomie
)或意思自治原則(L』 autonomie de la volonte
humaine)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該原則,企業在法律規定和公序良俗容忍的范圍和限度內,有權為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各種商事行為,從而為自己創設一定的商事權利、設定一定的商事義務,國家對此只能消極地予以確認和保護,而不能積極地予以干涉和妨礙。企業商法自治原則是市場經濟和市民社會的需要和體現,也是現代商法和經濟法的共同基礎。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又可以引申出三項基本原則:(1)企業財產所有權尊重(所有權絕對或所有權不可侵)原則。企業的生存和盈利,要求這個企業擁有實實在在的財產所有權(包括法人所有權)、特別是可以使用的資源,最為典型的包括資本、勞動、管理與技術。(2)企業的商事行為自由(含契約自由)原則。盡管有些當代法學家發出了「合同死亡」的慨嘆,但契約自由在商法中作為一項根本原則並未發生動搖。(3)過錯責任原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誰有過錯,誰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經營風險。該原則有利於鼓勵企業放心大膽地開展商事流轉、締結各種商事關系,更好地取得利潤的最大化。

在市場經濟社會,市場風險和金融隱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要求建立利益與風險、權利與義務對稱機制,要求實現決策權利、決策利益與決策風險的企業化、分散化,能夠在微觀層次上自動、公平地抑制體制性金融危機的爆發。這種避險功能的發揮表現在兩個層次上:首先,有利於實現市場風險與政治國家的隔離,既避免了政治國家製造的市場風險,又能把現有的市場風險局限於市場機制之中,從而防止了市場風險對政治國家的沖擊;其次,能夠合理地在市場主體之間分配市場風險,從而實現市場機制本身對市場風險的吸收和消化。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債務人的違約、企業的資不抵債與關門破產不會誘發體制性的金融風險與信用危機。可見,為避免政府幹預製造不必要的金融風險,為避免全體納稅人與全社會承擔本不應由自己承擔的金融風險,必須強調企業商法自治、誠實信用、契約自由與自己責任等基本市場法則。

當前,經濟行政機關轉變職能的重要內容就是,尊重企業財產所有權和企業的經營自由,滿腔熱忱地推動企業主體的商人化、法人化和平等化,推動企業行為的市場化、自由化、契約化、競爭化、公平化、公正化、規范化和誠信化。政府作為市場經濟中的「裁判員」,要主動撤離資源的配置活動,不得隨意越過市場、直接干預企業的投融資等商事活動,更不得與民爭利。政府投資上項目,應當精而又精,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本身就是金融隱患。強調企業自治或企業意思自治,是政企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實現商事權利由政府回歸企業的關鍵。因為絕大多數商事活動是靠無形的手,即市場主體的個體自我調節機制去實現的。在這個意義上說,尊重型干預就是不幹預、少干預;微觀干預最少的經濟行政機關是最好的經濟行政機關。

鑒於我國多年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尚未完全養成自覺尊重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的習慣,政府的這種尊重義務應當被視為當前我國經濟行政機關對企業所負的首要義務。要在實踐中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在觀念上打破人們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盲目迷信國家和政府、甚至認為國家和政府萬能的固有觀念。在相當長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我國將實行「小政府、大市場、大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和政府不可能為公民個人和企業提供「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攬子福利,並因此而取消公民個人和企業的自我奮斗。

2•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 簡稱保護型干預)。

這是第二層次的干預。僅僅尊重企業商法自治還是不夠的。因為企業的經營自由,在不法利益和不良動機的驅使下,有可能被濫用。假冒偽劣、限購排擠、商業賄賂、商業欺詐、虛假廣告、非法傳銷、傾銷、搭售、圍標、行政壟斷、經濟壟斷等丑惡商事現象也會滋生蔓延。沒有健全的市場管理法治,就沒有消費者和企業賴以公正交易和公平競爭的大舞台,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信號也會失真,從而誤導企業行為。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政府應當堅決制止和反對損害消費者和競爭者利益的不法、不正當行為,為企業和經濟組織創造良好的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秩序,努力培育和維持一個涵蓋各類生產要素的、成熟、開放、誠實、公平、統一的社會主義大市場。要維護市場經濟的公正性、公開性、公平性,經濟行政機關必須發揮應有的保護性職能。但政府不得為了私利而限制公平競爭、壘起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的「籬笆牆」。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不僅保護落後,壓抑競爭;而且阻礙資金流、物流與信息流在全國大市場內部的循環,在深層次上潛伏著金融隱患。所謂「地方保護主義是塊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的實用主義態度必須予以糾正。

保護型干預與尊重型干預是密切相連的。因為,保護企業公平競爭與公正交易應有秩序,實際上就是要保護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不被濫用。但要明確,企業商法自治原則受到了侵害,並不必然導致行政權的干預。在很多情況下,博大精深、體系嚴密的民商法原則和制度,包括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合同制度、民事侵權制度和民事責任制度等,都足以被企業和市場主體自覺引用,從而鏟除不法、不當的市場行為,理順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恢復市場的正常秩序。而且,即使行政權介入的結果,導致了不法、不當行為人的行政法律責任,也不能代替受害人與不法、不當行為人之間私法關系的再調整。經濟行政機關以行政罰款代替民事賠償的做法更是錯誤。

3•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簡稱宏觀調控型干預)。

這是第三層次的干預。政府直接管理經濟的傳統模式要盡快向宏觀經濟調控模式轉變。在真正還權於企的同時,把大多數經濟行政行為由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微觀管理模式轉變為間接、宏觀調控模式。把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改為宏觀調控部門,絕不是簡單的名稱更換。宏觀經濟調控要「抓大放小」,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放開、放活。宏觀經濟調控的對象與其說是企業,不如說是市場。因為,政府原則上不能直接介入企業的微觀商事活動,對企業決策直接產生影響作用的,與其說是政府,不如說是被政府引導和調控的市場。政府、市場、企業這三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政府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宏觀經濟調控以追求社會整體經濟利益、宏觀利益為目標。如果說市場機制和商法自治原則的主要功能是保持和增強企業活力,那麼宏觀調控和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對國民經濟進行合理的調節,確保國民經濟經濟有序運行。所謂「沒有微觀管理權,宏觀調控權必然用不好」的觀點是錯誤的。

要確保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方向正確、效果良好,就必須明確宏觀調控的目標。在實踐中,對此存在著廣狹不同的解釋。狹義解釋僅限於經濟增長率和全國商品零售價格漲幅;廣義解釋除覆蓋這兩項內容外,尚包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財政收支差額、貨幣發行量、外貿進出口總額、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農村貧困人口減少數量、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基本建設計劃新增主要生產能力、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率。

筆者認為,宏觀調控的目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社會經濟政治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內容。但不管在何時何地,宏觀調控的目標還是具有一些本質性的要求,那就是:平衡經濟總量,優化經濟結構,防範金融風險,抑制通貨膨脹,推動國民經濟的穩定、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其中,總量平衡與穩定發展是宏觀調控目標中的精髓。當然,這種目標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允許在不同的情形下有所側重。但是,片面追求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是錯誤的,在當前亞洲金融危機加深和世界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本世紀初的「泰坦尼克號」就是因為船長輕信了一位記者的建議、為創造輿論轟動而全速行駛、最終撞遇冰山而沉沒的。

為了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就要設計一系列宏觀經濟調控手段。這些手段主要包括:(1)政策引導。即制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方針和產業政策,在此基礎上制定行業規劃和行業政策,控制總量平衡,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2)杠桿引導。即根據產業政策和規模經濟要求,運用利率、稅率、匯率和價格政策等經濟杠桿,引導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實現資源合理配置;(3)信息引導。政府要及時發布各類與企業經營密切相關的宏觀調控政策及其貫徹情況的反饋信息,從而引導企業決策行為;(4)市場准入。即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的宏觀調控的目標,根據法律規定,對適格企業發放行政許可。未獲行政許可的企業不得進入特定市場。為兼顧宏觀調控的有效性與經濟行政的廉潔性與公正性,應當嚴格規制政府發放行政許可的范圍與程序。行政許可的適用范圍要少些,少些,再少些;精些,精些,再精些。鋪天蓋地的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不僅起不到防範金融危機的作用,反而會對金融危機的爆發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既然行政審批無法擔保上市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對投資者和社會負責,保障不了企業在被審批後一定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為何不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審批,代之以行政登記和高強度的社會信息披露制度呢?(5)行政指導。即政府為了實現特定的社會經濟利益目標,運用其享有的行政權,引導和規勸企業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6)法律監督。事中和事後的監督,與事先引導同等重要。政府要加強對企業商事行為的監督檢查,制止違反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破壞宏觀調控的企業活動。

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絕不是互相孤立、互不搭界的。它們應當彼此協調、相互銜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個內在統一的有機整體,即宏觀調控體系。在一部龐大的全國性宏觀調控大機器中,每個調控部門只不過是一個螺絲釘。因此,各個宏觀調控部門一定要識大體、顧大局,隨時牢記共同的宏觀調控目標。要強調部門間的團結、合作、溝通、默契和團隊精神。宏觀調控機制內部不能發生內耗。尤其是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財政部和中國人民銀行這四家宏觀調控部門,要力戒不同的宏觀調控手段之間各自為戰、互不協調,甚至互相矛盾、互相抵銷、讓企業和市場主體搞不清究竟以哪個調控手段的馬首是瞻。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我國的金融風險監管機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既包括中國人民銀行,也包括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等監管機構。但是,這種多頭監管的體系也存在著各自為政、互不協調的弊病,亟待改革。這對於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調控監管體系,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應當明確,宏觀調控法的重心與其說是規制被調控者的行為,不如說是規制調控者的行為。宏觀調控者應當自覺接受法律的規制和監督。

4•促成企業享受法定權利和利益( 簡稱促成型干預)。

這是第三層次的干預。這一干預的特點是促成和幫助企業取得最佳的經營效果。它既不同於消極的尊重型干預和保護型干預,也不同於直接的給付型干預。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提供企業決策和經營活動所需要的信息和咨詢;協調企業與其他單位之間的關系,保障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秩序;為企業正常的購並活動、投融資活動和其他商事活動,清除地方政府、政府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的不正當干預;為企業擺脫歷史包袱、輕裝上陣而建立和完善職工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

政府進行促成型干預要注意度的把握,力求幫忙而不添亂、熱情而不專斷,力戒喧賓奪主、包辦代替,更不得助紂為虐。例如,政府可以為民營企業的合並和重組創造條件,但不得越位干預,硬性捏合、拉郎配;政府可以為企業的股票上市清除障礙,但不得搞「捆綁上市」、「包裝上市」的惡作劇;若此等等。

5• 向企業提供某種經濟利益( 簡稱給付型干預)。

這是第四層次的干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當的經濟利益給付也是必要的。經濟行政機關有義務為了推動整體社會經濟利益(如鼓勵開發中西部地區、鼓勵開發高科技產品、鼓勵產品出口創匯、鼓勵民間投資、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而向企業政府采購、政府補貼和獎勵(如出口補貼、退稅、貼息)等經濟利益。當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不是過熱,而是偏冷。為確保國民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政府應當加大對科教、農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從而拉動市場內需,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政府還可以直接向企業提供定單,與企業簽訂政府采購合同。包括政府采購合同在內的經濟行政合同將會愈來愈成為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重要有效形式。

政府的給付型干預不僅適用於企業,而且也適用於作為公民個人的勞動者、消費者等市場主體。如政府有義務為勞動者創造就業機會、提供社會保障體系等。從廣義上說,經濟行政機關向企業提供的信息和社會服務,實質上也是一種給付,只不過與傳統的財物型給付有所不同而已。

給付型干預是圍繞特定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或者為了國民經濟的整體利益而展開的,不是為了企業的個體經濟利益而搞扶貧救濟、「普渡眾生」。應當充分體現平等對待的原則,不得開後門。因而,這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無止境地向企業輸血、企業無休止地向經濟行政機關要錢要物的「跑部錢進」現象不同。

(三) 經濟行政權的行使要遵守法定、效率、公平、人權尊重四原則

1•經濟行政權法定原則

經濟行政權法定原則應予尊重。雖然政府與被干預企業之間不平等,但也要貫徹經濟行政權主體法定、內容法定與發動程序法定原則。要杜絕違法行政、脫法行政、賣法行政、弄法行政。經濟行政權的行使不僅要合乎行政法,也要合乎民商法和經濟法的規定。民商法和經濟法實質上都是對經濟行政權的限制。因為行政權力與商事權利都是資源的法律配置方式,二者此消彼長,是一種零合關系。商事權利的應有生存空間被確認、擴大了,行政權力的濫用空間也就相應地縮小了。行政權力製造的金融風險就能降到最低限度。

經濟行政行為本身就是法律手段。不少官方文件經常把經濟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相提並論,有違法治精神。因為,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都是法律手段;二者有時很難劃分,如稅收手段;法治經濟也不容忍超法律的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建議把上述提法改成「民事手段、行政手段和刑事手段」或者「立法手段、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的三分法。

不僅具體行政行為要合法,抽象行政行為也要合法。在政府制定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時,既要大膽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果敢地進行制度創新,也要注意避免無謂的名詞創新,預防和減少不應有的概念混亂。經濟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中的術語應盡量與現行法律和基本法學原理中的術語一致起來。為解決好這一問題,政府部門應當自覺、主動地聘請法學家參與經濟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的論證、起草和把關。

2•效率原則

經濟行政權的行使要體現合法性原則,也要體現效率原則。政府要增強服務和效率意識,自覺樹立尊重市場主體合法利益的市場主體本位意識,從骨子裡面剔除輕視企業權利、鄙視商法自治的封建官本位意識。要增強政府的公僕意識,必須十分強調納稅人的主人意識、公民的人權意識。一些政府工作人員誤以為「經濟法治」是指政府用法律手段(法)治企業、整企業,而不是指依法保護、成全、服務於企業。這種觀念急需轉變。要破除官氣十足的衙門作風,克服「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說、事難辦」的怪現象,制止公文丟失、公文旅行、審批速度過慢、甚至謊稱公文丟失、拖著不辦、坐等進貢行賄等封建社會舊官場上惡劣伎倆的重演。經濟行政機關應當有一部可資遵循的、對辦事期限作出明確規定的《行政程序法》。依筆者之見,如果經濟行政機關超過了法定辦事期限,仍然不給予明確答復,既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那麼,有關的企業和市場主體有權推定經濟行政機關已經默示地表示同意。此種推定權,應當得到所有經濟行政機關,乃至全社會的尊重。其他經濟行政機關不得以該機關沒有審批、蓋章為由,拒絕為企業和市場主體提供行政服務。

3•公平原則

Ⅳ 伊曼努爾·康德是誰有何作為

伊曼紐爾·康德1724年4月22日出生於東普魯士首府哥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家庭,父親是一個馬鞍匠。16歲到21歲在哥尼斯堡大學學習哲學,畢業後曾在一個伯爵家裡做過四年家庭教師。後在哥尼斯堡大學做了15年的講師,16年的教授以及11年的校長,73歲時辭去教職,1804年2月12日以80高齡病逝。據說去世時的康德已經枯瘦如木乃伊。
在康德的墓碑上銘刻下的這樣一段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這段話出自三大批判之一的《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一章。這段話可以作為人們理解康德哲學的要旨,因為它告訴我們康德哲學的兩大主題——自然和自由。
康德所處的時代,主要的哲學問題在於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和以洛克、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關於科學知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爭論。對康德有重大影響的盧梭以激烈的方式突出了自然、自由與文明、進步之間的矛盾,促使宣揚理性萬能的啟蒙運動開始進行反思。而作為哲學核心部門的形而上學也在休謨的懷疑論和法國唯物主義的攻擊下名存實亡了。康德體現了試圖彌合兩者觀點的努力。他既對形而上學進行批判,提出人的認識論的局限性問題,又具備一種形而上學的情懷,以力圖克服當時存在的一股虛無主義。
在康德劃時代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哲學問題歸結為三個問題——我能認識什麼,我應該做什麼,我可以期望什麼。
所謂認識論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是針對傳統的認識論的主客關系來說的。康德之前的認識論認為,人是認識的主體,人的認識對象作為客體外在於人,主客體二者是對立的,藉助於科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和征服外部世界能力的不斷提高,啟蒙運動以來所宣揚的人的理性逐漸被置於一種居高臨下的萬能的地位之上,理性和科學被神話成為新的上帝的意志,而有血有肉的人,則面臨著價值虛無主義的威脅。康德極具前瞻性的預見到科學理性的發揚並不能證明人的價值和尊嚴,當世界被必然性所籠罩,人也就失去了自由。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顛倒了知識與對象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客體圍繞著主體轉,而是主體圍繞著客體轉,據此康德將理性區分為實踐理性和理論理性,後者即指科學理性,前者則是人的先天的道德律令。這種區分的目的在於限制理性的認識能力,突出實踐理性的優先地位,從而為人的道德信仰留出地盤。因為只有將形而上學的對象從理論理性的認識領域轉移到實踐理性的道德領域,才能以道德實現自由,在康德看來,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同時是自然存在物和理性存在物,身受自然法則和理性法則兩種法則的影響。
康德也不同意經驗論者,他認為知識是人類同時通過感官與理性得到的,經驗對知識的產生固然必要,但絕不是唯一的途徑,把經驗轉化為知識就需要理性(這里的理性指的是天賦的一種能力,康德稱之為范疇)。
經歷了少年時的狂飆突進,到中年時建立了一個知、行、意合一的完整的哲學體系,老年的康德致力於考察一個合理的公民社會何以可能的問題,尤其是經過了波瀾壯闊的法國大革命,康德更是看到了這個歷史的、政治的和法律的問題的迫切性,因而把晚年精力都放在了法權和政治哲學研究上。康德所處的18世紀是歐戰頻繁的一個世紀,1701年到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0年到1721年的北方戰爭,以及1756年到1763年的英法七年戰爭,影響幾乎席捲全部歐洲國家。國家沖突頻繁的現實使得康德意識到人類歷史的常態並非和平而是戰爭。因此,進行一種人類文明從戰爭向和平的改善和進步的形而上學式的思考,指出人類發展朝向永久和平的和目的性的目標,上述觀點便成為晚年康德思想的最終落腳點。
在康德看來,一個建立在私權之上的市民社會需要有一種公權來加以維系和保障,包括憲法、行政法和國際法等內容,公共權利不僅表現為不同的政治體制,而且表現為一個國家的民族權利,並由此構成國與國之間的國際法則。在1795年完成的《論永久和平》中,康德提出建立一個永久和平的世界憲政共和國的理想,認為個人只有成為國際社會公民體系中的成員,國與國之間才可以克服戰爭狀態進入永久和平,一種真正的文明——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而得以擺脫野蠻,進入自由正義的理想狀態——才能得以實現。盡管通往永久和平並非易事,但康德認為,大自然的機制是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最終解決的,因為大自然就是通過彼此在外部自然而然的、相互對抗著的自私傾向,使得那些心存不和的民族自身必須相互都屈服於強制性的法律之下,從而促進內部以及外部的和平。簡單地說,就是「大自然是通過戰爭,通過極度緊張而永遠不鬆弛的備戰……」,最終達到一個「偉大的各民族聯盟」。康德的世界政府的理想並不是原創,在他之前有法國的盧梭和聖·皮埃爾,但無疑康德的論證更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縝密的邏輯性,並且在20世紀得到了初步的實現。1945年,《論永久和平》中的許多原則被寫入《聯合國憲章》。
從國際聯盟到聯合國,再到歐盟的成立,歐盟憲法的頒布,人們正在朝著兩百多年前那個智慧的老人所描繪的理想狀態努力——逐步完善國際法;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在面臨一些全球性事務如飢餓、疾病、自然災害和貧困時加強合作等等,而哲學家康德,正是我們最深刻的啟發者。

Ⅳ 與人共語----法律名詞

法律的淵源(法律形式):指那些來源不同(制定法與非制定法、立法機關制定與政府制定,等等)、因而具有法的不同效力意義和作用的法的外在表現形式。

國際法:作為國際法律關系主體的國家(或者地區)之間制定和實施的法律。

國內法:一國(或地區)制定並在該國(或地區)實施的法律。

根本法(憲法):規定國家和社會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機關組織和活動的基本原則,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制定需要特別的程序的法律
普通法:根本法其他的。

一般法:適用於一般的法律關系主體、通常的時間、國家管轄的所有地區的法律。《刑法》、《合同法

特別法:適用於特別的法律關系主體、特別時間、特別地區的法律。《婦女權益保障法》、《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實體法:規定的是主要權利和義務的法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著作權法》

程序法(訴訟法):規定主要權利和義務得以實施的法律。《民事訴訟法》、《行政復議法》

成文法:國家機關制定的、以文字形式表達的法律。

習慣法:由國家認可的習慣。

公法:關於羅馬國家的法律。現代西方法學著作一般認為是憲法、行政法、刑法。

私法:關於個人利益的法律。現代西方法學著作一般認為是民法和商法。

衡平法:是14世紀開始的,大法官法院的大法官們根據公平正義原則對普通法進行修正、補充而形成的一種調整民事關系的法律。

普通法:是專有名詞,特指11世紀諾曼人征服英國後通過法院判決而逐步形成的適用於全英格蘭的一種法律。

聯邦法:指整個聯邦立法機關制定的和在整個聯邦實施的法律,如聯邦憲法、聯邦民法、聯邦刑法等。

聯邦成員法:指由聯邦成員國的立法機關制定的僅在該成員國實施的法律,如成員國憲法、成員 國民法、成員國刑法等。

法律的歷史類型:按照法律的階級本質及其賴以建立的經濟基礎不同劃分。

法律體系:指由在一個國家裡,按照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劃分的同類規范性法律文件所組成的法律部門而構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

部門法(法律部門):是指一個國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和標准劃分的本國同類規范性法律文件(也可以稱同類法律規范)的總稱。

規范性法律文件:表現法的內容的形式或者載體,部門法就是由規范性法律文件(法律、法規和規章)構成的。

法律調整機制:指包括整個法律調整系統的結構、功能、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以及發生作用的過程和方式。

規范性: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

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普遍性(一般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

行為模式:就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

法律後果:指行為人的具有法律意義的行為在法律上所應承受的結果。

強行性規范:指不考慮個人意願而強行加以適用的法律規范。

任意性規范:指適用與否由個人意願決定的法律規范。

確定性規范:是指明確規定了法律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的規范。

委託性規范:是指沒有規定行為模式和行為後果,而只規定授權(委託)其他國家機關予以規定的法律規范。

准用性規范:是指沒有規定行為模式和行為後果,而只規定援引、比照某法律條文的法律規范。

立法機關:在法律上規定代表國家來制定法律的機關。

法律的起源:隨著階級的出現,原始社會的習慣逐漸滲入了階級性,隨著國家的逐漸形成,習慣就演變為習慣法,習慣法最後演變為成文法。

法律的階級性:指法律產生於一定性質的生產關系,屬於特定社會上層建築之一,為一定階級服務的屬性。

法律的主觀性:是人們主觀作用於客觀的產物。

法律的客觀性:法律必須利用和正確反映經濟規律。

法律的兩種作用: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

規范作用:是從法律規范調整人的行為這一特徵來分析法律所起的作用。

指引作用:是指法律規定 對於人們的行為的一種指導和引領的作用。

教育作用:指法律對於人們今後行為積極影響的一種作用。

評價作用:指法律作為一種對於人們行為的評價標准或者尺度的作用。

預測作用:指法律具有對於人們之間將要如何行為能夠預料和估計。

強製作用:指法律具有的制裁和懲罰違法犯罪行為的作用。

社會作用:是從法律的本質和目的角度分析法律的作用。
:法律維護統治階級的作用。
:法律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
:法律「無用論」和「萬能論」都是錯誤的。

法律與政治的關系:政治主導法律,法律規制政治。

政策與法律的異同: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是國家的主張,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是黨的主張,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2、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政策是通過思想工作、說服教育、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及黨的紀律保證來實現,黨的某些政策並非對每個公民都具有約束力。
3、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的。政策未被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之間,是由決定、決議、綱領、宣言、通知、紀要等形式表現。
4、法律規定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和詳盡,它不僅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且還規定了違法所應承擔的責任。政策一般比較原則和概括。
5、法律比較穩定。政策比較靈活,變化較快,具體政策尤其如此。

物質文明:是指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和成果,表現為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提高。

精神文明:是指人們思想、道德的進步和科學、教育、文化的發達。

法律意識:指人們關於法律的認識、知識、思想、觀點和心理的總稱。

道德:指人們關於善與惡、美與丑、正義與邪惡、光榮與恥辱、誠實與虛偽等觀點和規范的總和。

道德的特點:歷史性、階級性、繼承性。

法制:1、指法律和制度,也有指法律制度的。
2、是指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括法律宣傳教育在內。
3、是指「依法辦事」的原則,即指「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
法治:由統治者通過強制性的法律來治理。主張實行民主制度。
人治:主要靠具有高尚道德的聖君和賢人用道德來治理。主張實行君主制、君主專制或寡頭政治。
治國方略:指治理國家的戰略性的指導原則和全盤的方針、策略。
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按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國體:即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就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民主專政制度。

政體:指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就是指統治階級採取何種原則和方式來組織自己的政權機關,實現自己的統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和基礎),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關鍵),違法必究(保障)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在其法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創制、認可、修改和廢止法律以及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動。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特點:1、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機關的專門活動,是國家機關實施職能的活動。
2、它是社會主義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活動。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指導思想:一個中心,兩個中心點。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1、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2、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3、維護法的嚴肅性、穩定性和連續性的原則;4、堅持群眾路線,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原則;5、有鑒別有選擇地借鑒外國的立法經驗的原則。

原則性:指我國社會主義法的創制工作必須堅持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以鄧小平立法思想為指針。

靈活性:就是要結合實際情況,找到實現原則所必需、許可的各種具體形式、方法和步驟。

嚴肅性:指法律必須具有權威,「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穩定性:是指法律一經制定、生效,就應當在一定時期內保持相對的不變,決不能朝令夕改。

連續性:是指創制、修改、補充法律時應當保持與原有法律在內容和效力等方面的銜接,法律應當吸收或保留原法律中那些合理有用的成分。

社會主義法律制定的階段:准備階段,確立階段,完備階段。
准備(起草)階段:包括立法動議的形成、草擬法律草案條文,修改、補充法律條文,征徇有關單位和個人意見等。

確立(形成)階段:包括法律議案的提出和審議;法律審案的審議;法律草案的通過;法律的公布。

完備階段:包括法的解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清理、法律匯編和法律編纂等。

系統化:指採用一定的方式,對已經制定頒布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歸類、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來作有系統的排列,以便於使用的活動。

法律(規)整理:指有關國家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對一定時期和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進行審查並重新確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動。

法律匯編:指將規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目的或標准,如調整社會關系的領域、類別或問題的性質,按照效力層級、時間順序,作出系統排列,匯編成冊。
法律編纂:是指對散見於不同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屬於某一部門的全部現行法律顧問規范,進行審查、修改和補充,編製成更加完善並具有特定結構的、統一的部門法典的法律。
法律的實施:指通過一不定期的方式使社會主義法律規范在社會生活中得到貫徹和實現的活動,是法作用於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

法律的適用:是指社會主義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依照法定的職權和程序,運用國家權力,把法律規范運用到具體人或組織,用來解決具體問題的一種行使權力的專門活動。

法律解釋:指由一定的國家機關、組織或個人,為適用和遵守法律,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政策、公平正義觀念、法學理論和慣例對現行的法律規范、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概念、術語以及適用的條件等所做的說明。

按解釋的主體和法律效力的不同:

正式解釋:(有權解釋、法定解釋、官方解釋)是指由被授權的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社會組織)依法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對法律進行的解釋,它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1)立法解釋:主要指全國人大常委員會解釋憲法和法律的活動。其解釋是關於法律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補充規定。
2)司法解釋:主要指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在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對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所做的解釋。
3)行政解釋:指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部門對法律所作的解釋。一是對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如何具體應用所作的解釋;二是國務院及其各部門在行使職權時對於自己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進行的解釋。

非正式解釋:(非法定解釋)可分為學理性解釋和宣傳性解釋,這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直接引用,但對法律適用有參考價值,對法律的實際適用有著很大的說服力。
語法解釋:即對於法律條文的語法結構、文字排列順序和標點符號等進行的解釋。
邏輯解釋:按照形式邏輯的規則和方法對於法律所作的解釋。
系統解釋:(整體解釋)即按照系統論的原則和方法,從部分與系統的關繫上對於法律所作的解釋。
歷史解釋:從法律制定的歷史背景上對法律所的解釋。
目的解釋:從立法的目的和立法精神上對於法律的解釋。

按法律解釋的尺度不同:
限制解釋:是當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廣於立法原義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為狹的解釋。
擴充解釋:是當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狹於立法原義時,作出比字面含義為廣的解釋。
字面解釋:指嚴格按照法律條文的字面含義所作的解釋。
法律關系:指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即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關系的特徵:1、它是法律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所形成權利義務關系;
2、它是以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現的社會關系;
3、它是以現行法律存在為前提的社會關系。
法律關系主體(權利主體或權義主體):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即在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或組織。
權力能力:是指法律關系的參加者依法享有一定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的資格或能力。
行為能力:指法律關系主體能夠通過自己的行為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的能力。
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即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
法律權利: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享有的某種能力和利益,表現為自己可以作用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
一般(絕對)權利:即其主體為一般權利人,同時無特定義務人,如公民財產所有權、名譽權等。
特殊(相對)權利:即其主體是特定權利人,同時也有特定義務人、如債權等。
法律義務:指法律關系主體依法承擔的必須履行的責任,表現為必須作出或不作出某種行為。
一般義務:即任何人都有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
特殊義務:指特定的人所承擔的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
法律關系客體:指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物:是指法律關系中能夠作為財產權利對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質財富。它是能為人們所控制、有經濟價值的有形物。
行為:是指人的某種活動,包括積極的作為和消極的不作為。如代理、演出、講演等。
精神財富:是指人們從事智力活動所取得的成。如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科技成果權以及發明權等。
法律關系的產生:是指法律關系主體之間形成權利義務關系。
法律關系的變更:是指構成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和客體,如果其中有一個要素發生了變化,就是變更。
法律關系消滅:是指權利主體之間權利義務的終止。
法律事實:指凡能直接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的條件或情況。
法律事件:是指一種與人的意志無關的客觀現象。如自然災害、人的自然出生和死亡等。
法律行為:是指人的有意識的活動,分為合法行為和非法行為。
法律的遵守:是指在社會主義國家裡,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和全體公民,即所有的社會主體都必須恪守法律的規定,嚴格依法辦事。
違法: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的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
法律責任:廣義:與法律義務同義。 狹義:專指違法者對自己實施的違法行為必須承擔的責任。
法律制裁:是國家為保護和恢復法律秩序而對於違法行為者實施的措施,包括限制和剝奪權利措施和對構成違法者、犯罪者實施的懲罰性措施。(分違憲、民事、行政、刑事制裁。
法律的實效:就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實際發生其應有的作用或影響。
法律實施的監督:是指社會主體按照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程序對於法制的各個環節的貫徹和執行情況予以監察和督促,從而保障法律得以實施的活動。

憲法:憲法是一個國家法律體系的基礎和核心,除了具有一般法律的特徵外,它還具有自己的區別於普通法律的特徵。
憲法的特徵:1、在規定的內容上,憲法規定的是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動作的原則。
2、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憲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經過區別於普通法律的特別的程序。
憲法的指導思想:是指規定憲法的方向性、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思想,它決定憲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
憲法的基本原則:是指憲法在調整社會關系過程中始終採取的、貫徹整個過程的基本立場和准則,是憲法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國的選舉制度:是指法律規定的關於選拔和推舉國家代表機關和國家公職人員的各項制度的總稱。
國家結構形式:是指統治階級根據一定原則採取的調整國家整體與部份、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形式。(單一和聯邦制)
我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以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為基礎,建立相應的自治地方,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制度。
我國的特別行政區制度: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經濟制度: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分配方式在內的生產關系制度。
全民所有制經濟:即國有經濟。是指由代表全國人民利益的國家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所有制形式。
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是指由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勞動者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的一種公有制形式。
個體經濟:指由城鄉個體勞動者佔有少量生產資料和產品,以自己從事勞動為基礎的經濟形式。
私營經濟:是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生產資料屬於私人所有,並存在僱傭勞動關系的經濟形式。
公民: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按照該國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
公民權:是指一國公民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一種能力或資格,是國家規定的本國公民在國家和社會中所處地位的法律表現。
人權:是指作為一個人應該和實際享有的權利;公民權則是人權的法律表現形式,是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本國公民所享有的權利。
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政治權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參加的參加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和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政治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權:公民的人身、人格尊嚴和住宅不受侵犯,以及與人身自由密切聯系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社會經濟權:指公民享有的經濟生活和物質利益方面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其他權利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財產權、繼承權、勞動權、休息權、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權。
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特定人的權利:婦女、母親、兒童、老離退休人員、烈軍屬、華僑、歸橋和僑眷在內的人員。
監督權利:
我國的國家機構:是統治階級建立的國家機關的總和。
我國的國家機關體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種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人民法律和人民檢察院。

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具體來說,是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履行其職能的過程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稱。
行政法規:指一種法的淵源,是國務院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稱。
行政法的淵源:1、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各種法律淵源中,即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法律以及法律解釋與國際條約中都包含有行政法規范,它們共同構成行政法部門。
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點人民檢察院有關規定或批復、我國締結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協定以及習慣法、法理。

行政法的分類: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指對一般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行政組織法、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行政程序法等。)

特別行政法:指對特別的行政關系加以調整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公安、體育、教育、民政、衛生、交通、基建、海關和科技行政法)

行政法的任務和作用:1、通過行政關系的法律調整,確認行政關系參加者的法律地位,保障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公務員)正確、合法、有效地行使職權,履行職責,防止其越權和濫用權力現象的發生;
2、通過行政法制監督,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保護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國家公務員和公民的行政法律意識,促進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總之,具有指導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統一行政管理活動、控制行政機關行為、維護行政機關權威,保障公民權利等作用。
國家行政機關:是指依照法律規定,運用國家權力,為實現國家目標和任務,組織和管理國家行政事務的機關。

Ⅵ 為什麼有人相信「魔法培訓」

是這樣的,飛來咒 Accio 把東西招來急急現形 Aparecium 讓隱形墨水顯現幻影移形 Apparate 讓自己在瞬間移動到別的地方阿拉霍洞開 Alobomora 打開某東西蝙蝠精魔咒 Bat-Bogey Hexes 倒地塔朗泰拉舞 Colloportus 使對手瘋狂地跳起踢踏舞眼急咒 Conjunctivtus Curse 損害視力消隱無蹤 Deletrius 使東西消失門牙賽大棒 Densaugeo 使門牙失去控制地瘋長四分五裂 Diffindo 使東西撕裂或分開左右分離 Dissendium 使東西打開快快蘇醒 Enervate 使東西變得有生氣消隱無蹤 Evanesco 使某物體立刻不見蹤影呼神護衛 Expecto Patronum 變出一個守護神除神武器 Expelliarmus 使對手解除武裝赤膽忠心魔咒 Fidelius Charm 將一樁秘密告訴另一個可信賴的人咒立停 Finite Incantatem 結束其他咒語障礙重重 Impedimenta 阻止某人或某物火焰熊熊 Incendio 用飛路粉從壁爐到壁爐的旅行時使用攝魂取念 Legilimens 進入別人大腦熒光閃爍 Lumos 使魔杖發出亮光一忘皆空 Obliviate 使人忘卻統統石化 Petrificus Totalus 使人無法動彈盔甲護身 Protegos 可使自己不受侵害快快禁錮 Protego 立刻鎖上門且靜音永久粘貼咒 Permanent Sticking 把某東西永遠粘在某個地方閃回前咒 prior Incantate 再現魔杖施的前一個魔咒咧嘴呼啦啦 Rictusempra 撓人癢癢滑稽滑稽 Riddikulus 使某種東西變得荒唐可笑粉身碎骨 Recto 使對手粉身碎骨修復如初 Reparo 把東西修好無聲無息 Sliencio 使自己做事沒有聲音昏昏倒地 Stupefy 使對手立刻昏倒清理一新 Scourgify 把某個地方清理干凈羽加迪姆 勒維奧薩 Wingardium Leviosa 使東西飛起來*鑽心咒 Crucio 能給人帶來極度痛苦*奪魂咒 Imperio 使受害者完全受巫師控制*阿瓦達索命咒 Avada Kedavra 置一個人於死地

Ⅶ 司法考試學習計劃表

任何備考方法,都是因人而異。司法考試的復習時,要注意先打基礎,然後主攻5大法回,照顧好其他小法中的大答的得分點,在此基礎上力求全面復習!《復習計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fa2d9f0100js8r.html

祝你成功!!

Ⅷ 司法考試視頻資料

免費資料是沒有全的,建議你去購買萬國的網路課程,大概幾千塊吧!我備考時沒有錢報輔導班,買的九八考資的網路課程,才400.資料很多,一年就通過了!以下是我給你的復習經驗。還希望採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司考是一個功利性質的考試,只要求夠360分即可。因此,這也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使我們從中摸索出一些經驗來。無論是法學專業的考生,還是非法學專業的考生,以下都是通過司考必備的法寶。

教材————《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是非常權威的司考資料,它全面、廣泛。缺點是知識點太分散、沒有重點。如果基礎比較差,建議從三大本看起,因為解釋得比較詳細,便於理解。原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司法考試官方教材。後在《行政許可法》頒布之後,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稱謂,但是,作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唯一司法考試專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質疑的。九八考資網因此,作為考生,也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當某些教材或者復習資料對某個觀點存在爭議時,我們應當以輔導用書的觀點為准。

法條————對於訴訟法、經濟法等部門法來講,法條是壓倒一切的。因為很多題目的答案都可以直接從法條找到依據。但是,法條不是萬能的,有些科目的法條就不那麼重要,比如國際法。另外,也有重點法條和非重點法條之分,但重點和非重點是相對的,不能盲從。其實這樣說,並不是要大家求全責備,而是想通過法條幫助理解、記憶。高階教程中的相關法條部分,包括所有的部門法,各部門法中,對比較重要的法條都有明顯標志並作一定講解。

歷年真題————真題的重要性,近幾年被炒得很熱。真題對考生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真題有重復率,雖然重題很少,但是能在幾百道題里見到那麼一兩道,就像在一個陌生的城市突然遇見了一個熟人,總有撿到了寶貝一樣的欣喜。這一高興,考試的緊張情緒就得到了緩解,說不定會超常發揮呢。二是做真題能幫助我們摸清司考出題思路和考點。這就像是指路明燈一樣,照亮漫漫司考復習路。所以,真題必須理解透徹,2—3遍是必須的,既可以按科目作,也可以按年份作;既可以在復習前做,也可以在復習一段時間後做。究竟如何,請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法律出版社張能寶歷年真題是最權威的。

九八考資名師講座————前幾年很多考生都參加面授輔導班,不過隨著司法考試地方分校的發展,師資明顯不夠,很多學校就找一下二線三線老師糊弄學生,考生也都聰明了,有錢就直接去北京參加面授保過班,時間銀子不充足就參加網上授課,這樣師資可以有保障。老師輔導作為輔助的學習方式來講,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音頻不僅可以網上聽課,可以下載到mp3或者p4或者手機都可以聽,對於學習時間不固定、不願意到教室學習或者在路上浪費時間很多的人來說,最劃算。聽錄音學習,總有個人在你耳邊和你說話,也不會覺得一個人復習太孤單。【九八考資】校課程是口碑極好的選擇,價格也算是實惠,我去年報名後,充分運用了他們的課程,對我的學習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可以說事半功倍。最後一個法寶,也是最重要的法寶————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只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成功。
以上資料均來自【九八考資】,你可以自己去查閱,預祝2013年順利通關司考。

Ⅸ 申論萬能八條

申論萬能八條第一條: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申論萬能八條第二條: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申論萬能八條第三條:教育培訓,提高素質。
申論萬能八條第四條: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制度。
申論萬能八條第五條:組織協調,形成機制。
申論萬能八條第六條: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申論萬能八條第七條:加強監督,全面落實。
申論萬能八條第八條:總結反思,借鑒經驗。
千萬別把申論萬能八條的原話寫上,要學會在考場上能對萬能八條進行相應的變通 把其變成自己的話。其實申論考試 對策類的題基本上都不會超出萬能八條的范圍,要拿準適用哪條對策 要靈活運用 善於變通。還有要去中政申論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 多在他們那而練習。加油!

Ⅹ 行政會議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

「關鍵詞」平衡論;行政指導;行政合同;行政救濟制度 行政法是維護行政權行使的法,還是控制行政權的法,或者是兼有二者的功能?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表現。拋開行政法制度的細枝末節方面的差異,究其大端,不同的行政法制度之根本差異在於對權利或義務的價值取向的側重不同。回顧歷史,不僅把公民作為行政權力的客體和承擔行政義務的主體的「管理法」不適合時代的要求,僅僅關注對行政權的制約而忽視促進行政法職權積極功能發揮的「控權法」也是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而「平衡論」就適時而出。平衡論的「平衡」是指行政法在調整社會關系的過程中,應追求行政權與相對人權利、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行政效率與社會公正、行政權的監督控制與法律保障等關系之間的協調與兼顧。簡要地說,就是指行政權與公民權應當是平衡的,行政機關的權利義務和行政管理相對人的權利義務應當是平衡的。這種平衡,不是指權利義務的絕對相等或對等,也不是指在每一個行政法律規范中都要體現出這種平衡,而是指作為行政管理雙方的權利義務的總體上的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是目的,更是過程和手段。 英國著名行政法學家韋德教授精闢地指出:「行政法對於決定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平衡作出很多貢獻。」透過現代行政法制的背後,若隱若現地存在著平衡論的印記,而在以下幾個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行政立法日益注重行政機關與相對一方的權利義務的平衡 立法是現代法制的起點。沒有立法上的平衡,就談不上執法和司法的平衡。因此,平衡過程一般從立法環節就開始。如今,許多國家的立法機關在總結古代和近代立法成敗得失的基礎上,開始注重在法律中平衡分配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權利義務。一方面,法律授予行政機關的權力逐步增大,公民的義務逐步增多;另一方面,法律為行政機關設定的義務也相應增加,且更為細密,公民的權利則進一步擴大,且有嚴格的保障措施。這種立法內容的變化在很多法律法規中都有體現,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 行政立法是一項繁雜的工作,不可能事無巨細的對每一行政行為都作出具體詳盡的規定,但如果以平衡論為指導,自然有利於之後的行政執法。有這樣一則案例:1994年,甲廠打著乙廠的專有標志推銷某產品。當地技術監督局以自己有權直接處理產品質量案為由對甲廠資產進行了查封、扣押。甲廠遂以該技術監督局無權處理此案、主體不合法為由提起行政訴訟。此案案情並不復雜,但審理好卻並非易事。按照有關法律,技術監督局確實無權處理此案,應當撤銷其行政決定。但單純地撤銷會帶來惡劣的社會影響,假冒他人商品標志的不法侵害者甲廠不僅得不到及時制裁,而且還可能藉此反咬一口,使公共利益及乙廠的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該技術監督局處理此案雖主體不合法,但「打假」行為是應予肯定的。怎麼辦?只能運用「平衡論」將乙廠追加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在撤銷行政決定的同時,判決甲廠賠償乙廠侵權損失。這樣一來,一可避免行政行為的無效反復,提高行政效率;二可兼顧公眾利益與個體利益;三可直接對違法者甲廠予以制裁,從而從根本上實現社會與法律之公正。 二、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摻入民主和公正因素 行政執法是行政法制的中心環節。沒有有效的執行,再好的立法也會形同空文。同時,行政執法又最容易導致行政機關專橫武斷,侵犯相對人一方的合法權益。因此,為了平衡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在執法階段的權利義務,各國普遍重視行政程序,規范行政行為,擴大參與機制,保護公民權益。 現代行政程序以民主和公正為宗旨,同時兼顧效率。行政程序的設立賦予了相對人一方了解權、要求迴避權、辯論權、申請補救權等一系列重要的程序性權利。公民正是以這些程序上的權利,抗衡行政機關的執法權力,調和其與行政機關法律地位的不對等造成的巨大反差,參與行政權的行使過程,從而使行政執法盡可能地民主、公正。除此之外,行政程序的平衡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執法效率。正是由於行政程序具有保障民主和提高效率的雙重功能,因此它的完備與否被認為是衡量現代行政法是否完善的一個標志。 三、權力手段的淡化行 政機關代表國家行使權力,因其特殊地位,行政執法很容易淪為「命令—服從」模式。但是,行政權的強製作用並非總是萬能的,它會由於行政相對人的某些抵制而降低功效。行政機關也並不總是運用強制手段來實現行政目的,它還可以運用其他一些行政手段來使相對人一方主動參與實現行政目的。行政合同和行政指導便是其中最重要的兩種手段。 行政合同的產生使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關系由不對等的地位變為近乎對等和相互合作的地位。行政機關通過行政合同來實現行政意志,實現公共目的;行政相對人一方則通過履行行政合同來獲取一定的利益,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單方面解除合同;相對人一方雖無此特權,也不能對之提出異議,卻可以要求行政機關對因解除合同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或補償。有法學者認為:「在一些方面,行政合同中相對一方當事人的地位,要比司法合同中當事人的地位更為優越。」行政合同具有的平衡作用由此可見。 行政指導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其所管轄事務的范圍內,對於特定的行政相對人運用非強制性手段,獲得相對人的同意或協助,指導相對人採取或不採取某種行為,以實現一定行政目的。一般來說,行政管理相對人對於行政指導,沒有必須服從的義務,這就體現了行政指導的非權力性。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淡化權力意識,注重「人和」因素,往往可使行政執法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果調節好了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關系,平衡二者之間的權利義務,並盡可能將雙方置於對等的地位,有效使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行政手段,就能提高廣大公民參與實現行政目的或自覺服從行政意志的意識,調動他們遵守法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行政救濟制度的出現更有利於平衡雙方當事人關系 行政救濟是國家為排除不法行政行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侵害而採取的各種手段與措施。常見的行政救濟類型有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等。由於在行政關系中,雙方當事人一般居於不同的法律地位,行政相對人一方通常處於弱勢,而行政機關相對而言處於主動優越的管理者地位。行政救濟是一種排除不法行政行為侵害,恢復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彌補因行政行為而受到的損害或損失的救濟手段。如果公民的權利受到行政機關的非法侵害而又沒有獲得補救的途徑,沒有要求獨立而公正的司法機關予以裁斷的權利,那麼,「弱小」的公民權便無法與「強大」的行政權相提並論。由此可見,權利的補救重於權利的宣告,權利的實現重於權利的設定。通過這些行政救濟措施,有助於實現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一方的平衡關系,而且還有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和防止相對人一方濫訴的功能。一旦進入行政訴訟階段,行政機關便不再是處於優越地位的執法機關,而是恆定的被告,並且對其行政行為負舉證責任。而原來處於弱勢的相對人則變為相對優越的一方,可以主動提起訴訟申請糾正行政違法行為,並要求行政機關賠償損失。這就平衡了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的關系。而另一方面,行政訴訟通過維護合法的行政行為和要求相對人一方執行合法的行政決定等措施來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行政職權,通過嚴格規定相對人一方的起訴條件和法院駁回起訴等具體措施來防止相對人一方因濫訴而干擾行政機關。可見,行政訴訟法既有監督又有維護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雙重功能。近年來,我國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學的迅速發展,特別是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等基本法律的頒布,充分證明「平衡論」的思想確實貫穿我國行政法制和行政法學的發展進程。 綜上所述,現代行政法本質上是「平衡法」,「平衡」是現代行政法的精神,是實現行政法最優化狀態的一種方法,確立「平衡論」作為貫穿行政法制過程始終的理論基礎,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隨著平衡論的深入人心,公民在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自覺地利用行政法所提供的各種機制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種自覺性的提高,是法制社會趨向成熟的標志。 第二,平衡論對行政法實踐可產生積極的指導意義。立法時,立法者將更加有意識地在公民權和行政權之間進行平衡,在保證行政目的有效實現的前提下,為公民創設更多的實體權利,設置更多的程序機制,為事前的限制和事後的補救提供依據。行政機關行政時,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將更加主動地考慮相對人的權益,增強行政的民主性,注意完善行政程序,加強自我監督,積極糾錯;並主動探索非權力性手段的運用,從而更好地培養為相對人服務的意識。這有利於改善與相對人的關系,在行政時取得相對人的配合、支持,更好地提高行政效率。在法院進行司法審查時,法院將能夠更好地理解法律規定,把握好公民權與行政權的平衡,更加靈活地運用合法性審查與合理性審查,適當運用自由裁量權。 第三,平衡論對司法審查具有重要意義。司法審查是現代民主國家普遍設立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國家通過司法機關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予以糾正,並對由此給公民、法人權益造成損害給予相應補救的法律制度。在具體案件中,各種利益與矛盾往往相互交織、並存。如何兼顧這些沖突,協調好各方面的矛盾與利益是法官們的主要任務,也是把好案件質量關、提高案件處理效果的關鍵。在司法審查中,法官們若能以「平衡」行政機關與相對方權利義務、行政效率與社會公正的對立統一關系為基點,以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為准則,則可充分發揮行政法調整行政關系的各種功能。因此說,「平衡論」正好為法官的司法審查提供了理論武器。許多案件中都明顯或潛在地存在著不同利益的對峙甚至沖突,行政立法不可能對所有情況都一一以立法形式加以事先規定。要協調好各種不同利益的沖突,維護好社會秩序,必須以「平衡論」為指南。「平衡論」必將對我國的司法審查產生重大影響。 另外,我們還要對「平衡論」有全面、正確的認識。行政法產生和存在是基於調節公民和政府關系的需要。官民的關系古已有之。而行政法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才能產生和存在。政府由人民產生,人民賦予政府權力,政府管理人民的權力必須與人民賦予政府的權力保持「平衡」。對政府的行政權力必須加以控制,同時又必須加以保障,控制和保障的度就是平衡。同時,對有權力的人不加以控制,其必會濫用權力。為此,必須設立權力制約,行政權要受司法權制約,行政權內部也要相互制約。然而制約不是目的,是為了使權力更正確、更有效地行使。行政法在實現其授權、分權、控權功能的過程中,都必須保持和保障平衡,不能太「過」,又不能「不及」。當然,平衡是動態的、宏觀上的,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條件下,自然應有重點、有傾斜。 總之,應以「平衡論」為指導,建立兼顧「權利」與「義務」的行政法體系。同時,應對「平衡論」有全面、正確的認識。

熱點內容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