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97條

行政法97條

發布時間: 2022-07-08 04:35:32

① 憲法在訴訟中的作用

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與其他任何法律都是「母子」關系,然而由於各具體法律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它們和憲法的「子母」關系就有親有疏,各式各樣。刑事訴訟法作為一大部門法,也與憲法有著必然聯系。那麼究竟這種關系如何,憲法應怎樣規定刑事訴訟的內容,本文就此作一探討。



和其他大多數普通法律相比,刑事訴訟法與憲法的聯系甚為密切,原因主要在於:

第一、憲法的重要使命旨在規范國家權力的運用,而刑事訴訟正是行使國家權力的重要方式,當然得納入憲法。

第二、憲法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大憲章,對嚴重關繫到公民的基本權利,尤其是生命財產的生殺予奪的刑事訴訟活動自然予以極大關心。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各國憲法都比較重視刑事訴訟,作了相當廣泛和深入的規定。比較世界上142部成文憲法,不難發現各國憲法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賦予司法機關廣泛的職權,保障國家刑事司法活動的正常開展。在世界各國憲法中,92.3%規定了國家司法機關的職權范圍,行使權力的方式;73.9%規定了司法機關獨立開展工作。其二,確認公民享有的權利,保障公民個人權利的行使。各國有88%的憲法規定了在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的諸如辯護、與證人對質等多種權利;80.4%的憲法涉及對公民私生活,特別是對住宅以及個人生命保護問題;66.9%的憲法規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和人身保障權。



盡管各國憲法中都存在上述兩方面的規定,但不同國家對兩方面內容規定的比重及表述都大不一致。現代各國雖然都強調民主與法治,重視公民權利的保護,但不同法系國家對保護公民權利和保障國家權力行使的關系所持態度並不完全一致。因而憲法中對刑事訴訟法內容規定存在兩種作法:一種著眼於保障國家權力的行使,對個人權利保護相對較少;另一種則更注重個人權利的保護,制約國家權力。大陸法系的一些國家傾向於前者,英美法系國家則偏向後者。英美法系國家憲法往往用較多條文對公民的權利作全面具體的規定;大陸法系國家憲法用於規定公民權利的條文卻相對較少,多為概括性規定,而詳盡地規定了司法機關的職權和行使。同時,對於一些相同的刑事訴訟原則,不同法系國家憲法分別置於不同章節,以示其保護重心的不同。以具體國家為例,就可清楚地看出這其中的差異。

英美法系國家憲法以美國憲法為代表,它包括1787年憲法和以後陸續頒布的26條修正案。關於國家司法權,在1787年憲法第3條司法條款中作了規定,確認了審判管轄、陪審團等司法制度。對公民權利的規定則是在憲法修正案第1—10條以及14條中。其中第4條規定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第5條確認了大陪審團、不得雙重受罰、不得強迫自證其罪以及正當程序等訴訟制度;第6條則更為具體地就刑事訴訟中被告人享有的廣泛權利作了規定,在一切刑事訴訟中,被告人均有權得到「公正陪審團予以迅速和公開的審理」、有權「被告知控告的性質和原因」「並取得律師幫助其辯護」,以及有權「同反對他的證人對質」並「以強製程序取得對其有利的證人,以後通過的第14條修正案再次強調了「非經正當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的正當程序條款。會讓它誤以為那是愛情

法國現行憲法是大陸法系國家憲法的代表,它於1958年通過。該憲法一方面規定了應在刑事訴訟中保護人權,但規定卻並不具體。例如憲法序言指出「忠於1789年人權宣言所肯定的,為1946年憲法的序言所確認並加以補充的各項人權和關於國家主權的原則」,憲法本身卻無公民各項權利的具體規定。相反,憲法列專章規定司法機關,並確立了司法獨立等制度。同樣,1949年制定通過的德國先法亦確認公民的基本權利,並在第一章加以規定,但排列並不詳細。相反,卻有不少有關權力運用的規范。如關於司法制度,憲法第92條規定「司法權賦予法官」,第97條規定「法官具有獨立性」。



在現代民主社會,重視和肯定公民權利,提倡對權利的保障己成共識。那麼,為何憲法在對刑事訴訟有關原則的規定上卻作法迥異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由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特定社會條件所決定的不同的法律價值觀念。

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利益觀。任何社會都認可兩種基本利益,既社會安全和個人自由,它們體現於政治、法律各方面。社會安全利益的基本內容在於維護整個社會的安全和秩序,個人自由利益的根本要求則在於保障每個公民的權利自由。要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行,既要注重社會安會利益也要考慮個人自由利益,各國在司過程中都力求實現這兩種價值。但兩種利益之間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和沖突:為維護社會安全利益,要求對個人自由利益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為保障個人自由利益,則希進國家盡可能減少對個人權利的干預。在刑事訴訟中,社會安全利益通過追究和懲罰犯罪的積極活動予以保障;個人自由利益體現為維護涉訟公民的合法權益。二者之間的矛盾,導致國家在制定刑事司法政策時,不可能完全同時體現兩種利益的要求,必然對其進行評判取捨,選擇其中一種作為保護的重心。在這一問題上,各固的價值判斷並不一致,由此形成兩大法系不同的訴訟價值觀念。英美法系國家刑事訴訟以個人自由利益為最基本價

② 公民有權獲得國家賠償的憲法是哪部

1、規定公民有權獲得國家賠償的憲法有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
2、我國憲法共有四部,分別是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其中1982年憲法經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四次修正。
3、1954年憲法第97條規定了國家賠償,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均未規定國家賠償,1982年憲法第41條規定了國家賠償,其後的四次修正均保留了國家賠償的規定。

③ 簡述我國國家賠償法的淵源

(一)憲法

憲法是規定國家制度的根本大法,也是國家賠償法的主要淵源。我國早在1954年憲法就明確了國家賠償責任,根據第9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違法失職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向各級國家機關提出書面控告或者口頭控告的權利。

由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1982年憲法第四十一條第三款規定,「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1982年憲法第四十一條的規定成為我國隨後制定《國家賠償法》的重要依據。

(二)國家賠償法典

我國《國家賠償法》是我國國家賠償法的主要淵源,對我國國家賠償制度作出了系統而完整的規定。1995年施行,2010年修訂。



(三)其他法律、法規、規章

這里所說的其他法律主要是指《民法通則》和《行政訴訟法》。我國《國家賠償法》實施前,《民法通則》一直是調整國家賠償活動的主要法律規范,其中第121條規定:「國家機關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國家賠償法》實施以後,民法依然是國家賠償法的重要淵源,但在司法實踐中有遭冷凍之嫌。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九章明確規定了國家對具體行政行為造成損害的賠償責任,同時規定了賠償程序。

我國很多法規、規章作出了有關國家賠償的規定,這些法規成為國家賠償法的淵源之一。比如說國務院制定的《國家賠償費用管理辦法》、公安部制定的《關於公安機關貫徹實施國家賠償法有關問題的通知》、司法部制定的《司法行政機關行政賠償、刑事賠償辦法》等。

(四)法律解釋、批復等規范性文件

法律解釋是指有權機關就法律規范在具體適用過程中,為進一步明確界限,以及如何具體運用所作的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和司法解釋。這里的批復主要是指司法機關就具體案件問題所作的批復。

④ 行政違法拆遷如何賠償

根據《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行政違法拆遷的應當賠償。《國家賠償法》第4條第3項規定,違法徵收、徵用財產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對被徵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徵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徵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請求國家賠償的,應當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申請,或者在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中一並提出賠償請求。賠償義務機關應當在兩個月內決定是否賠償,對於不賠償決定,受害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機關違法強制拆除原告房屋,人民法院判決予以行政賠償時,賠償標准不得低於原告依照徵收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徵收補償標准。原告請求賠償依照徵收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獎勵,人民法院應當予以支持。

(4)行政法97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之規定,賠償請求人要求國家賠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也可以在行政行為被確認違法後先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義務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

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關於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而且,此請求實效適用關於時效中止的規定,即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被拆遷人在遇到行政機關強拆時既可以在針對行政機關強拆行為提起的行政訴訟中一並提出行政賠償的請求,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決,也可以首先確認行政機關的行政強拆行為違法,待法院判決確認其違法性後,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要求,由賠償義務機關自收到申請之日起兩個月內給予賠償;

逾期不予賠償或者對賠償數額有異議,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參考資料:網路-《國家賠償法》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法律名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法律目錄(275件)

(2021年1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閉幕 按法律部門分類)

來源: 中國人大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8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0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2018年)


憲法相關法(46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

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

9.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

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沿海港口城市設立海事法院的決定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議事規則

1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授予軍隊離休幹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功勛榮譽章的規定》的決定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

15.中華人民共和國集會遊行示威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領事特權與豁免條例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條約程序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法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官法

28.中華人民共和國戒嚴法

29.中國人民解放軍選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30.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3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33.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駐軍法

35.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36.反分裂國家法

37.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中央銀行財產司法強制措施豁免法

38.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3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

4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

42.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

4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陪審員法

44.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

4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46.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


民法商法(23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2.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票據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信託法

1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


行政法(93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的決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老幹部離職休養的暫行規定》的決議

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

17.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

18.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警銜條例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

25.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27.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28.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2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31.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

32.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33.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3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35.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

36.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37.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38.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39.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4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

41.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42.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4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44.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

45.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46.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47.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4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49.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

50.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51.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5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53.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

5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55.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5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關銜條例

57.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58.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59.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60.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

6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62.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6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

64.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法

65.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

6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67.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

68.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6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武裝警察法

70.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外交人員法

71.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

7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動員法

73.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7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製法

75.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

76.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

77.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

78.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

7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交通法

80.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

8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

8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8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情報法

84.中華人民共和國核安全法

8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

86.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

87.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救援銜條例

88.中華人民共和國疫苗管理法

89.中華人民共和國密碼法

90.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

91.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

92.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物安全法

9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警法


經濟法(75件)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的決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草專賣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18.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適用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等稅收暫行條例的決定

25.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

26.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

27.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

29.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3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

31.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

32.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33.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34.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

3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36.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37.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

38.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3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40.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

41.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

42.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4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

4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

45.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46.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

47.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

48.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

49.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50.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

51.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5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洗錢法

53.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54.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55.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

56.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

57.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

58.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船稅法

59.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

60.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法

61.中華人民共和國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

62.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評估法

63.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64.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

65.中華人民共和國煙葉稅法

66.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噸稅法

67.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

68.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法

69.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法

7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

71.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

7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維護建設稅法

73.中華人民共和國契稅法

74.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製法

75.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


社會法(25件)

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決議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職工探親待遇的規定》的決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13.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

1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18.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20.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保險法

21.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

24.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境內活動管理法

25.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


刑法(1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懲治騙購外匯、逃匯和非法買賣外匯犯罪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五)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七)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


訴訟與非訴訟程序法(11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所規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轄權的決定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

6.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序法

7.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

8.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9.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

10.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刑事司法協助法


編 輯: 李倩文

⑥ 兩個侵害可能一個處理後侵害終止可以向另一個要求賠償嗎

本法第4條第2款規定,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 權責任。 一般情況下,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獨立存在,並 行不悖,但是在特定的情況下,如一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 滿足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承擔罰款、罰金及沒收財產等行政或 刑事責任時,三種責任就發生了沖突,難以同時適用,必然會產 生哪一種責任優先適用的問題。
民事責任優先原則就是解決這 類責任競合時的法律原則,即一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時滿 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時,優先承擔民事責任。侵 權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當侵權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沖 突時,優先承擔侵權責任,如一企業生產偽劣產品,造成消費者 人身、財產損害,並構成生產偽劣產品罪,其需同時承擔對消費 者的侵權責任以及生產偽劣產品罪妁刑事責任,如果刑事責任 其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對受害人的賠償以及罰 金時,對受害人的侵權責任優先於罰金承擔。
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的確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民事責任優先是實現法的價值的需要。民法、行政法、 刑法雖然是三個不同的法律部門,各自有調整范圍,但保護公 民、法人的合法權益卻是共同的目標和任務,在同一責任主體的 財產不足以同時承擔民事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及沒收財產等 行政、刑事責任時,如果先執行罰款、罰金或沒收財產,債權人的 合法權益就難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國家和個人承受財產損失的 能力差別很大,在不足以同時承擔兩種以上責任時,不繳納罰 款、罰金及沒收財產等行政、刑事責任,不會使國家發生經濟上 的困難,但如果不履行民事責任卻可能使個人陷入極大的困難 乃至絕境。
民事責任優先原則,體現了三個法律部門在保護公 民、法人合法權益方面的一致性。在這些責任無法兼顧時,民事 責任優先可以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更能體現法律的人道和 正義,人道和正義是法的社會功能的體現,也是法所追求的主要價值所在。
二是民事責任優先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和交易安全的需 要。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依法取得的權利,應具有法律的保 障性。如果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依法享有債權,但卻因 其承擔財產性的行政、刑事責任後喪失清償債務的能力而無法 實現,必然造成當事人在以後的民事活動中投入一定注意查對 該當事人是否存在違法或犯罪行為,否則可能影響自己權利的 實現,這樣必然影響當事人之間進行交易的信心和速度,也不符 合市場經濟秩序和交易安全應具有法律保障性的要求。
民事責 任優先,可以有效地克服這種弊端。 三是罰款、罰金及沒收財產等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體現了國 家對行為人的懲罰。民事責任主要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一方 依法向另一方承擔的責任,目的在於彌補權利人因他人的民事 違法行為而給其造成的經濟損失,補償性是民事責任的顯著特 征。
這種補償性的責任一旦遭到破壞,權利人的權利則難以實 現〇 四是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目的和功能不同。 民事責任主要目的是給受害人以補償損失、恢復權利;行政責任 和刑事責任具有懲罰行為人、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
在責任人 的財產不足以承擔兩種以上的責任時,不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 任的目的就無法實現。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涉及人 身和財產,除了財產性的罰款、罰金及沒收財產外,還可以對責 任主體進行人身制裁。
與民事責任單一的財產性特徵相比,行 政、刑事責任具有人身性和財產性的雙重特徵。在三者發生競 合時,即使民事責任優先適用,結果可能造成財產性的罰款、罰 金及沒收財產等行政制裁或刑事制裁難以實施,並不影響責任 人承擔人身方面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行政責 任、刑事責任還可以在對責任人人身制裁和財產制裁上進行選 擇,以達到制裁責任人的最終目的。
因此,在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發生沖突時,承擔 民事責任優先。省然,民事責任優先原則的適用也是有條件的。 第一,責任主體所承擔的民事責任須合法有效,其發生的依據或 基於法律的規定或基於約定。
第二,責任主體的財產不足以同 時滿足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如果都能滿足,則三種 -責任並行不悖,責任人同時承擔三種責任,只有在財產不足以同 時滿足時,才出現民事責任優先的問題。 我國的《刑法》、《公司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 等法律對民事責任優先原則都有所規定,規定了財產不足以同 時支付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時民事賠償的優先適用。
《刑法》第36條第2款規定:「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犯罪分子, 同時被判處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全部支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 產的,應當先承擔對被害人的民事賠償責任。」《公司法》第215 條規定:「公司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 款、罰金的,其財產不足以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證 券法》第232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 責任。」《食品安全法》第97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 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 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合夥企業法》第106條規定:「違反本法 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 同時支付的,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產品質量法》第64條規 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 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證券投資 基金法》第99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同時支付時,先承擔民事賠償 責任。」《個人獨資企業法》第43條規定:「投資人違反本法規 定,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和繳納罰款、罰金,其財產不足以支 付的,或者被判處沒收財產的,應當先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⑦ 民事案 被揭發了 但當事人都不追究 這會有問題嗎

1.如果被揭發了 國家會追究嗎
國家主動追訴你們的一般是違反了刑法行政法才有可能,而本案單純是民事糾紛,如果你們不去法院起訴那麼國家是不會干涉的

2.揭發了但當事人也就是買賣雙方都不去追究 這案子 雙方還會負責嗎
什麼叫揭發了,既然買賣雙方都知道還揭發什麼,當事人只有買方和賣方而已並且雙方都不追究,那誰還有權管你們

3.這對我很重要 請回答詳細
物權的共有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按份共有一種是共同共有,對於出賣房屋的處分行為需要經過按份共有持三分二以上的共有人同意或者經過全體共同共有人的同意才有法律效力,否則就是屬於無權處分。依據是物權法97條
因為當時兩個共有人中只有一個同意,只要同意的那個共有人不是持三分二以上份額的按份共有人那麼你們當時簽訂買賣合同處分房屋的就是效力待定的合同
效力待定的合同要轉變為有效合同只有兩個方式,要麼是同意轉讓的共有人在事後取得了轉讓房屋的完全產權,要麼是沒同意轉讓的另一個共有人在事後追認同意轉讓房屋。如果不滿足條件的話那麼合同最終會轉化為無效合同。依據是合同法51條
因此你已經說雙方都不追究,如果雙方已經包括了當時沒同意的賣家那麼就相當於他在事後追認了合同從而使合同效力轉為有效。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還是建議你讓他在補寫一份協議證明事後追認同意轉讓的行為,這樣就比較保險了

3.我以上說的會形成刑事犯罪嗎
不構成犯罪,單純的民事糾紛
唯一的瑕疵就是當時有一方賣家沒同意,因此你們的合同可能會涉嫌惡意串通而最終被確認為無效合同罷了,但是你既然說雙方都知道並且不追究的話那麼就建議按照上一點的建議去讓他補寫一份證明即可

希望對你有幫助吧,祝順利!

⑧ 司法考試題目:關於行政法

D.根據《公務員法》第83條第1項,在年度考核中,連續兩年被確定為不稱職的,予以辭退。選項A中李某考核不稱職並非「連續兩年」,據此選項A錯誤,應選。根據《公務員法》第32條,新錄用的公務員試用期為一年,即「轉正」必須經過一年,選項B僅為半年,應選。選項C符合《公務員法》第86條規定,不選。根據《公務員法》第91條第2款,申訴期間不停止人事處理的執行。據此,選項D錯誤,應選。

答案及解析:B 根據《公務員法》第47條規定,公務員在定期考核中被確定為不稱職的,按照規定程序降低一個職務層次任職。A錯誤。
第66條規定,根據培養鍛煉公務員的需要,可以選派公務員到下級機關或者上級機關、其他地區機關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掛職鍛煉。B正確。
第97條規定,機關聘任公務員,應當按照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簽訂書面的聘任合同,確定機關與所聘公務員雙方的權利、義務。聘任合同經雙方協商一致可以變更或者解除。聘任合同的簽訂、變更或者解除,應當報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跨任合同只需備案,不需批准,所以C錯誤。
第90條規定,公務員對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處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30日內向原處理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結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核決定之日起15日內,按照規定向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或者作出該人事處理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知道該人事處理之日起30日內直接提出申訴:……(四)定期考核定為不稱職……;因此只有不稱職才能申訴,D錯誤。

⑨ 詢問:我國法律法規中有關擾民的具體內容

我國民法上對此有詳細規定:

《民法通則》規定:第八十三條 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採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 》規定:

97.相鄰一方因施工臨時佔用他方使用的土地,佔用的一方如未按照雙方約定的范圍、用途和期限使用的,應當責令其及時清理現場,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98.一方擅自堵截或者獨占自然流水,影響他方正常生產、生活的,他方有權請求排除妨礙;造成他方損失的,應負賠償責任。

99.相鄰一方必須使用另一方的土地排水的,應當予以准許;但應在必要限度內使用並採取適當的保護措施排水,如仍造成損失的,由受益人合理補償。

相鄰一方可以採取其他合理的措施排水而未採取,向他方土地排水毀損或者可能毀損他方財產,他方要求致害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的,應當予以支持。

100.一方必須在相鄰一方使用的土地上通行的,應當予以准許;因此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101.對於一方所有的或者使用的建築物范圍內歷史形成的必經通道,所有權人或者使用權人不得堵塞。因堵塞影響他人生產、生活,他人要求排除妨礙或者恢復原狀的,應當予以支持。但有條件另開通道的,也可以另開通道。

102.處理相鄰房屋滴水糾紛時,對有過錯的一方造成他方損害的,應當責令其排除妨礙、賠償損失。

103.相鄰一方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挖水溝、水池、地窖等或者種植的竹木根枝伸延,危及另一方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應當分別情況,責令其消除危險,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雖然沒有具體的定義,但只要符合以上所述情況,就屬於擾民的范疇了。

⑩ 行政法案例題

案例一.
某來市有甲乙自丙丁四家屠宰場,均證件齊全,97年上級下達了一個有關屠宰行業的條例,市政府根據該條例,確認了甲為該市定點屠宰場,隨後,該市工商,衛生部門取消了乙丙屠宰場的相關證件,乙丙丁三家不服,引起訴訟。
問:1.市政府的行為屬於什麼行政行為?說明理由。
2.誰在本案是適格被告?說明理由。
3. 乙丙丁是否有權提出訴訟。
4.頒發定點屠宰屬何種性質?工商,衛生部門能否據此吊銷乙丙證件?
分析:
1、屬於具體行政行為。理由是針對的對象特定,直接確定相對人權利義務。如指定給甲發放定點標志牌,排除了乙、丙、丁三家。
2、適格被告有市政府、市工商局和衛生局。因三個行政機關都實施了屬於行政訴訟受案范圍內的具體行政行為並都具有行政主體資格。
3、乙、丙、丁有權提起行政訴訟。
4、屬於行政確認性質。工商局、衛生局不能據此吊銷乙丙的證件。

熱點內容
初中籃球競賽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23 02:12:16 瀏覽:258
南通十大律師 發布:2025-01-23 01:41:49 瀏覽:609
法官宋魚水的故事 發布:2025-01-23 01:41:39 瀏覽:424
法院員額人大 發布:2025-01-23 01:17:52 瀏覽:600
法院怎樣找到被執行人 發布:2025-01-23 00:40:09 瀏覽:227
小悅悅事件社會道德 發布:2025-01-23 00:27:10 瀏覽:869
一站式供應鏈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23 00:15:38 瀏覽:348
多元司法救助 發布:2025-01-23 00:08:40 瀏覽:519
寧夏司法胡 發布:2025-01-23 00:06:05 瀏覽:168
北京通州區國家法官學院 發布:2025-01-22 23:24:10 瀏覽: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