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平等性
1. 勞動合同的平等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勞動合同的平等性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要求勞動合同的形式合法和內容合法。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除非全日制用工外,都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內容必須具備必備條款,且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2)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要求勞動合同內容公平合理,用人單位不得以強勢地位壓制勞動者而制定顯失公平的合同條款。
3)平等自願原則:
是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法律地位平等,訂立勞動合同完全是出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真實意思的表示,出於自願而簽訂。
4)協商一致原則:
協商一致原則是指合同條款是經雙方協商一致達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不得強迫訂立勞動合同。
5)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社會基本道德原則,為人處世均應當遵循該原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要誠實,講信用,不得欺詐對方。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
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2. 下列不屬於勞動法律關系特點的是 A。當期性B.權利義務的對應性C社會法屬性D 平等性
1、勞動法調整的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
2、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不是平等版關系,是管理與被管權理的關系
3、平等性是民法的特點,民法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及財產關系,體現的是平等性。
4、勞動關系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建立的,具有期限性、時間性。
5、權利義務對應是勞動法律最基本的體現
6、勞動法在法律框架下屬於經濟法范疇,而經濟法是服務於社會的,當然具有社會法屬性
3. 簡述勞動關系中平等性與人身依附性(從屬性)的關系
1、勞動關繫上的平等性的說法,現在來講是比較少見的,該種說法源於早期的僱用自由原則,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合同完全有雙方意思自治,平等協商確定。但可想而知,事實上,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由於地位不同,財富佔有不同,雙方地位不可能平等。勞動者往往更有求於用人單位,老闆離開了員工,照樣能好好生活和生產;員工離開了老闆,則會有經濟上的困難,更或生存上的麻煩。
2、從屬性原則,是雙方建立勞動關系後,勞動者要受到單位的管理,其主要體現在,勞動者的地位從屬於管理者,勞動者的經濟依賴於僱主,勞動者的工作是生產經營的一個環節,簡言之,勞動者無論在組織地位,經濟地位,工作環節上都要服從僱主的安排。
3、至於兩者之間的關系,從屬性具有與生俱來的的特徵,比如你是老闆,你也肯定希望你的員工100%的聽你話,而不是頂嘴與反抗,你是員工,你也不大敢於與老闆發生正面沖突,因為,工作是人的生存之基。平等性,具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及相當的理性主義,說是主觀色彩,是因為它創設了生活中很難看到的平等原則,話說人人平等,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真的很難見到;說是相當理性主義成分,如果過於放縱僱用自由原則,勞動者勢必被嚴重剝削,所以,普魯士一位將軍的徵兵報告中說,我們找不到國家所需要的年輕人(大意如此)。因為兒童都被資本家們剝削的瘦骨嶙峋。所以,勞動法中存在國家對勞動者的保護,體現著理性主義的成分。
4、具體到我國的勞動法,從屬性當然還存在,你的工作當然是老闆安排的,工資當然是老闆發的,但老闆卻有了很多責任,要交社保,出了工傷要賠償,也有了很多限制,不能隨便開除員工。而相反,員工的事故不管是不是存在重大過錯,都是工傷,員工要離開單位,基本隨時可以炒老闆魷魚。但我們好像也不能把這些情形,歸類為勞動者與老闆的平等性吧。
4. 關於勞動合同法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平等者的關系
去年全國人大向全社會公布的《勞動合同法(草案)》規定了該法的立法宗旨———為了規范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的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制定本法。這一立法宗旨突出了該法對勞動者的保護。對此,有些人有不同看法,認為這是法律對勞動者的「偏袒」,會造成損害用人單位現象的產生。對此,您是怎麼看的?這樣規定是否會導致勞動關系雙方權利失衡?
林嘉:《勞動合同法(草案)》第一稿第一條開宗明義,突出了該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宗旨,由此引發了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勞動合同法立法宗旨的激烈爭論,形成了「單保護」和「雙保護」之爭,即勞動合同法應當立足於「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抑或是「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合法權益」。
在勞動合同法起草過程中,立法宗旨是一個綱領性問題,其不僅關繫到勞動合同法的基本定位、勞動合同法的具體制度設計問題,而且也關繫到勞動合同法作為一個子法與勞動法律體系中其它法律之間的協調與銜接問題。因此,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勞動合同立法中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應當說,「單保護」與「雙保護」之說並無本質上的矛盾,「單保護」說並不意味著只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而不保護或者排斥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在現代民主國家,任何一部經過法定程序制定的法律都不可能以犧牲某一類社會主體的合法、正當權益來維護另一類社會主體的特權,法律的制定總是在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以對社會主體之間的利益進行合理的分配,同時每部法律都體現了立法者一定的價值選擇。
因此,「單保護」是在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合法利益保護的基礎上,對勞動者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護,並不是忽視對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導致勞動合同關系雙方主體的權利失衡。
適度傾斜以追求實質正義
記者:《勞動合同法(草案)》為什麼要如此規定,這在法理和法律上有什麼依據?
林嘉:之所以在立法中突出對勞動者的保護,主要基於以下幾點理由:
(1)勞動關系雙方地位的不平等性決定了需要國家立法予以矯正的必要性。在勞動關系中,勞動力擁有者———勞動者與勞動力的使用者———用人單位之間具有一種天然的不平等性。勞動者作為勞動力的擁有者,只有通過提供勞動來維持自身及其家庭的生存和發展。而勞動力市場的供大於求加上勞動力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使得勞動者個體很難與用人單位在一個平等的基礎上進行談判,因此,勞動者的生存權相對於用人單位的用工自主權總是處於弱勢地位。
在進入勞動關系之後,由於勞動給付的特殊性———勞動給付的人身屬性及勞動給付的連續性,即勞動行為與勞動者的人身具有不可分離性,勞動者一旦進入勞動關系就成為用人單位的成員,同時由於勞動給付的連續性與工資支付的非連續性,使得勞動者在人格和經濟上都從屬於用人單位。
由於普通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可替代性過大,使得大多數勞動者對用人單位都形成了一定的「人身依附性」。因此,除了少數掌握特殊技能而成為稀缺資源的勞動者外,大部分勞動者相對於用人單位來說都處於弱勢地位。以追求實質正義的法律應當對勞動者一方進行適度的傾斜保護,但這不意味著對勞動者進行「偏袒」,而是對現實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這種不平等地位的矯正。
(2)勞動合同法屬於勞動法的范疇,必然具有社會法的屬性。傳統的合同法律制度是以當事人雙方地位平等、意思自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但由於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地位不平等,在勞動合同談判過程中,處於弱勢一方的勞動者並無充分的自由可言,不能自由地選擇用人單位,這使得傳統的合同法律制度在雙方當事人經濟地位不平等的勞動關系領域遇到了障礙。
勞動合同的特殊性使得勞動合同已經不同於一般民法意義上的合同,其某些因素已不為民事合同所囊括,而是屬於具有社會法品格的勞動法律法域,勞動合同法應當是勞動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我國現行的《勞動法》即在第3章專章規定了勞動合同制度。勞動法的產生即以矯正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不平等為己任,明確以「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為宗旨,作為勞動法的下位法———勞動合同法也應當秉承「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這一立法宗旨。
(3)我國的現實狀況決定了勞動合同法應當突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勞動制度從計劃經濟時代到市場經濟時代過渡的過程中,勞動者從「鐵飯碗」轉到了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勞動者失去了國家的庇護,另一方面,我國集體協商制度不發達,加上勞動監察不到位,這就導致了現實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屢遭侵害,造成了勞動關系的不和諧。而和諧的勞動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諧的勞動關系要求矯正個別勞動關系中的權利失衡現象。因此,在相關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以個別勞動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勞動合同法應當強調對個體勞動者合法利益的保護,使勞動者有力量與用人單位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協商,這樣有利於解決勞資之間的利益沖突,有利於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記者:4月24日,勞動合同法草案進行了第三次審議。據了解,立法宗旨在二次審議稿的基礎上修改為: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法。對此,您是否認為還有可以繼續改進的地方?
林嘉:可以注意到,勞動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從一審稿中的「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到二審稿和三審稿的「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更加突出了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與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重要性。應當明確的是,強調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僅在於立法宗旨的表述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勞動合同法的具體制度中。
事業單位職工是否應納入調整范圍
記者:一審《勞動合同法(草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和履行勞動合同,適用本法。」「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
二審後的草案修改為:「除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外,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的,其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依照本法執行。」兩次審議的草案都將事業單位的職工納入到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
據悉,三審勞動合同法草案對這一內容修改為,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與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請問,三審草案的規定,其用意是否依然是將事業單位職工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
林嘉:你說的內容主要涉及到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現在爭議比較大的是事業單位的人員是否納入到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在一審稿中,基本上是沿用了《勞動法》第二條關於適用范圍的規定,即「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依照本法執行。」而二審稿和三審稿則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將事業單位中除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都納入了《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
事業單位是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由於我國從計劃經濟時代以來一直實行「勞動———人事」相分離的制度,事業單位與其人員之間是人事關系,由人事部門管理,其人員享受幹部待遇,具一定的身份特權。企業與其職工之間是勞動關系,由勞動部門管理,其職工只是一般的工人,勞動力的配置具有強烈的行政色彩。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勞動力市場中的身份因素,統一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資源從行政配置轉為市場配置。
2002年7月6日國家人事部發布《關於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意見》,明確了在事業單位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以使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事業單位在改革過程中,大體進行了三方面的分流:第一類,比照公務員進行管理的事業單位。主要是一些由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第二類,進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這主要是一些改為「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的科研機構。第三類,正在試行聘用制的以科、教、文、衛系統為代表的事業單位。其中,第一類人事法律關系在性質上屬於行政法律關系,由《公務員法》調整。第二類人事法律關系已經從行政法律關系轉化為勞動法律關系,由勞動法調整。
從事業單位改革的前景以及我國勞動人事一體化趨勢來看,第三類聘用合同關系也應當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理由是:
(1)聘用合同關系與個別勞動關系具有同質性。從聘用合同關系的主體、客體及內容來看,聘用合同關系的受聘人與聘用單位之間實質上仍是勞動力的擁有者與勞動力的使用者之間的一種勞動用工關系,受聘人與聘用單位之間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的不平等關系,受聘人實質上從屬於聘用單位。事業單位市場化改革後,事業單位的自主性增強,對於受市場供需及價格影響的勞動力市場來說,受聘人員與一般勞動者一樣處於一種弱勢地位。而且,從2002年的《意見》可以看出,聘用合同與勞動合同無本質區別。
(2)有利於事業單位聘用人員的權益保護及糾紛的解決。一般來說,事業單位與其職工發生糾紛按照人事爭議仲裁製度處理。勞動合同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按照勞動爭議的「一裁二審」制度處理。前述第一類事業單位適用《公務員法》,第二類事業單位適用《勞動法》,第三類事業單位沒有專門適用的法律。現實中,這類事業單位職工與聘用單位發生了爭議常常出現人事爭議仲裁與法院相互推諉現象,使得事業單位聘用人員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因此,為了給事業單位聘用人員提供救濟,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於人民法院審理事業單位人事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其中規定「事業單位與其工作人員之間因辭職、辭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發生的爭議,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可見,司法領域在事業單位聘用合同爭議的處理方面已作出了有意義的探索。
但是,考慮到事業單位改革正在進行,而且事業單位在經費來源、編制管理、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都與企業不同,這使得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上也與企業有很大的差別,不作區分地將事業單位一律納入勞動合同法的調整范圍在實踐中會遇到障礙,特別是公立學校及其教師。在德國、法國等大陸法律國家將公立學校視為公務法人,將學校的教師視為公務員。
基於我國教育事業主要以公立學校為主,在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沒有改進的情況下,為了我國教育科學事業的發展,教師這個職業應當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在納入勞動合同法調整之前應當採取一些過渡性的措施,此外,原來的一些規定在未做出調整以前應當優先適用。
記者:對於目前勞動合同法草案關於該法調整范圍的規定,您是否認為還有什麼值得改進的地方?
林嘉:關於草案中對勞動合同法調整范圍的規定,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如對用人單位的窮盡列舉會導致不能適用於新出現的用人單位的情形;對用人單位、勞動者、勞動關系的概念應當明晰化,對不屬於勞動者范圍的高管人員應當作出排除規定;對事業單位人員適用勞動合同法應作出特別的規定等等。
5.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是平等的主體,主體雙方具有什麼性和什麼性
廣義上的僱傭關系包含「勞動關系」,對二者的區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契約的受僱人與雇傭人間存在「特殊的從屬關系」,受僱人的勞動須「在於高度服從雇方之情形下行之」;二是勞動者系提供其職業上之勞動力。
1、主體方面的不同
(1)用工主體的要求不同。 僱傭關系中的用工主體范圍相當廣泛,可以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勞動關系中的用工主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2條的規定,主要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同時包括與勞動者建立勞動合同關系的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同時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和第63條的規定,非法用工單位和勞動者發生的勞動關系也按照勞動關系處理。因此,如果用工主體僅因為違反法律規定沒有辦理獲得合法主體資格的手續,但已經具備了「用人單位」的其他形式要件,也可以將其認定為勞動中的「用人單位」,只是該「用人單位」是非法的(至於其自身的違法問題,應當由工商部門予以糾正)。 (2)主體地位不同。 僱傭關系中主體地位是平等的。它們之間是一種「勞務」與「報酬」之間的交換,受僱人可以不遵守僱傭方的內部規定(當然也不享受僱傭方的福利待遇),受僱人還可以同時選擇給兩家以上的僱傭方提供勞務。 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具有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勞動者是用人單位的內部成員,應當遵守其內部的規章制度,服從單位的領導與安排(當然也享受單位的社保、醫保等福利待遇)。在一般情況下,用人單位只允許勞動者在其一家單位上班。 故,用人單位制定的規章制度和獎勵懲罰措施可以約束其內部員工,但未經受僱人同意卻不得約束受僱人。受僱人只需要按照僱傭契約完成工作任務,無需接受雇傭人的其他無理指示。僱傭關系強調成果之給付,而勞動關系則強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勞動過程。
2、權利義務及國家對其的干預程度不同
僱傭關系是一種私法上的關系,強調當事人雙方的意思自治,只要當事人雙方的約定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不違反公序良俗,國家就不予干預,其權利義務的調整主要參照《民法通則》等民事法律規范。 而對於勞動關系則有大量的勞動法規予以規制,比如勞動法對工作時間、最低工資、休息制度、工傷保險等等。調整其權利義務法律是介乎公私法之間的混合法——西方法學界稱之為「社會法」。
3、處理機制不同
僱傭關系中發生的糾紛應當按照民事爭議處理,而勞動爭議的解決則應該按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 按照現行的勞動法律規范,發生勞動爭議必須先進行勞動仲裁,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訴。而僱傭關系中發生糾紛,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不需要經過仲裁程序。 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2]》的規定處理。 附:《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 勞社部發[2005]1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局): 近一個時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簽訂勞動合同,發生勞動爭議時因雙方勞動關系難以確定,致使勞動者合法權益難以維護,對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帶來不利影響。為規范用人單位用工行為,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促進社會穩定,現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確立勞動關系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三、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符合第一條規定的情形的,用人單位應當與勞動者補簽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期限由雙方協商確定。協商不一致的,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終止勞動關系,但對符合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的勞動者,如果勞動者提出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訂立。 用人單位提出終止勞動關系的,應當按照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 四、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 五、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引發爭議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如有幫助,請採納!
6. 勞動合同的平等性主要體現在那幾個方面
勞動合同的平等性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1)合法原則:
合法原則要求勞動合同的形式合法和內容合法。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除非全日制用工外,都應當以書面形式訂立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內容必須具備必備條款,且內容不得違反法律規定。
2)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要求勞動合同內容公平合理,用人單位不得以強勢地位壓制勞動者而制定顯失公平的合同條款。
3)平等自願原則:
是指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訂立勞動合同時法律地位平等,訂立勞動合同完全是出於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真實意思的表示,出於自願而簽訂。
4)協商一致原則:
協商一致原則是指合同條款是經雙方協商一致達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不得強迫訂立勞動合同。
5)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一項社會基本道德原則,為人處世均應當遵循該原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時要誠實,講信用,不得欺詐對方。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7. 勞動關系同時具有平等關系和隸屬關系的特徵
勞動關系兼有平等關系和隸屬關系的特徵。勞動關系的平等性,一般只體現回在勞動關系建立前;而答且這種平等性具有觸發性,即一旦勞動關系正式建立,勞動關系的平等性即為隸屬性所替代。當然,這種替代是一個量變的過程。以勞動合同的簽訂為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可以對勞動條件和勞動合同中的權利、義務進行商榷,這一過程主要體現了勞動關系的平等性,但也存在一定的隸屬關系。當勞動合同簽訂的一瞬間,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轉變為隸屬性為主,平等性為輔。勞動者必須接受用人單位的管理,成為被管理者。這種隸屬性會保持下去,直至勞動者脫離用人單位,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但勞動者隨即又會尋找新的用人單位。如此反復,因此勞動者是不斷地由勞動關系地平等性走向隸屬性,再由隸屬性走向平等性,不斷循環。本題題干在說「同時具有」,不太符合上述之意,有陷阱之嫌,答案定錯比較好。僅供參考。
8. 中國勞動法男女平等嗎
中國勞動復法男女是平等的制。
1、《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護婦女在社會生產勞動中得到平等的、合理合法的權利:
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
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這里強調的是婦女有與男子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第二十三條規定:「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
2、《勞動法》有關婦女平等就業權利的規定:
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女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3、男女同工同酬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
9. 如何理解勞動法是保護勞動力的傾斜法
傾斜保護原則,是指勞動法傾斜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第1條都明確規定「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這正是傾斜保護原則的體現。傾斜保護原則屬於勞動法基本原則之一,彰顯了勞動法的價值取向。作為勞動法制度構建基礎,為人們理解和適用勞動法律規范提供了價值引導。
《勞動法》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這表明勞動合同在形式上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然而,勞動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實質上是處於不平等地位的,勞動合同具有形式上的平等性和實質上的不平等性,因為勞動者受雇於用人單位提供勞動力,處於極端弱勢的地位,而用人單位佔有生產資料,擁有強大的資本。勞動者在訂立合同時也並沒有多少自由,為了獲得寶貴的就業機會,對用人單位提出的苛刻的、侵犯勞動者權益的合同條款,有時也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因此,傾斜保護實質上是對於現實中當事人地位的對比的衡平,是符合「弱勢公平」價值的。其中特殊勞動者的談判能力相對於一般勞動者更弱,則傾斜保護的強度更大。
傾斜保護僅僅是國家通過法律制度的干預來調整勞動關系,適度的傾斜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勞動關系調整模式,除了國家法律的適度干預外,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還可以基於意思自治對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分配,而用人單位實質的強勢地位,使得其在協商中佔得優勢。國家的干預只是基準性的,傾斜保護不可能消除合同雙方的利益和實力差別。
傾斜保護只是在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合法利益保護的基礎上,對勞動者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保護。並不是忽視對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導致勞動合同雙方主體的權利失衡。
10. 勞動合同平等性體現是那些
勞動合同關系的平等性主要表現為雙方權利義務的表面上的對等。
簽訂勞動回合同的時候答,雙方即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是平等的,勞動者有權利選擇用人單位,用人單位也有權利選擇勞動者,兩者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就合同有關的權利義務等內容具有平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