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92條
① 民事訴訟七年了可以辦護照了嗎
主要看對方當事人有沒有對你方申請限制出境。如已申請,且案件未了結,即使辦理了護照也不可以出境。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對未持有護照或者其他出入境證件的,可要求公安機關在限制出境期限內不予批准通報備案對象的出國(境)申請
在民事審判實踐中,限制出境措施很少被採用,但該措施的採取對案件的審理和執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根據
限制出境措施,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為保證民事案件的順利審理和將來有效裁判的執行,人民法院應當事人的申請,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當事人不得離境的一種保全措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規定,已入境的外國人或華僑、港澳同胞,以及需要出境的中國公民,可憑有效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出境,不需再辦理簽證,但兩法也規定了上述人員不得出境的條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第8條第2項規定,在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結民事案件不能出境的情況下,有關公安、邊防機關不批准該當事人出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23條第2項也有相同規定。可見,在有未了結民事案件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通知公安、邊防機關,限制某些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目前,人民法院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所依據的相關司法解釋,主要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1987年3月10日公布的《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最高人民法院1987年10月19日發布的《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法律及司法解釋賦予人民法院此項權利的目的在於避免民事訴訟當事人借出境之機,逃避其應承擔的民事責任,以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參見南京律師網www.njLawyer.cn]。
二、限制出境措施的法律性質
《民事訴訟法》第92條對於財產保全的被申請人沒有進行國籍區分,所以《民事訴訟法》第92條和《民事訴訟法》第十章之規定並不能作為限制出境的依據,限制出境在我國現行立法中還沒有形成明文規范,筆者認為應當作為一種獨立的保全制度加以規定。考慮到限制出境的特殊法律性質,有必要對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和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進行區分。
1、限制出境與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了財產保全,顧名思義,財產保全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的財產做出的,而限制出境措施是針對被申請人做出的,所指向的對象不一樣,顯而易見,限制出境不屬財產保全措施范疇。審判實踐中,法院適用《民事訴訟法》關於財產保全的規定做出限制出境的裁定是錯誤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港澳經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6條「關於訴訟保全和其他強制措施」中對限制香港、澳門當事人出境做出規定,從該規定可知,該司法解釋是將限制出境作為其他強制性措施,與訴訟保全有所區別。
2、限制出境與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過程中,為了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的順利進行,對實施妨害民事訴訟行為人採取的強制手段。從保障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順利進行的目的分析,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與限制出境的目的相同,但二者的區別也是很明顯的:法院是依職權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採取強制措施,而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一般是以當事人的申請為依據;強制措施的採取可針對任何妨害民事訴訟的人,包括當事人、其他訴訟參與人和案外人,而限制出境措施一般只能針對案件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章的規定,人民法院對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所採取的強制措施並不包括限制出境。
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程序
1、當事人的申請
限制出境措施的採取,應以當事人的申請為原則,以法院依職權採取為例外。申請應書面提出,載明申請保全的事項、事實和理由,並應附有相關證據(護照號、身份證號等信息資料)。
2、申請人的擔保
若錯誤採取限制出境措施,可能會導致被申請人遭受損失,因此,當事人在向法院提出申請的同時,應向法院提供擔保,申請人拒不提供擔保的,法院可以裁定駁回其申請。至於擔保的方式、數額等,應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由法院審查決定。
3、審查與執行
法院應對申請是否符合條件進行審查,採取限制出境措施應符合:
(1)被申請人與未了結民事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2)有採取限制出境措施的必要性,被申請人有借出境逃避民事責任的可能,如不限制其出境,將導致案件無法順利審理,或有效裁判無法執行。
但限制出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身自由,甚至有時會在國際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宜依法從嚴掌握。對境外企業法人在我國有尚未了結的經濟糾紛案件,可對該企業法定代表人和業務的主管人員依法限制出境。對在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如果該企業資不抵債,應當按照公司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等有關法律處理,不應限制外方的代表人和投資者出境;只有在外方股東利用投資蓄意欺詐的情況下,方可限制外方股東的有關人員出境;確需限制外方當事人出境的,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的規定執行。具體執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有理、有利、有節。另外 ,還應當注意:1)凡能盡早處理的,不要等到當事人臨出境時處理;2)凡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處理的,不要採取扣留證件的辦法;3)凡能在內地處理的,不要到出境口岸處理。
限制出境可以分別採取以下辦法:
1)向當事人口頭通知或書面通知,在其案件未了結之前不得離境;
2)扣留護照或其他有效出入境證件,但應在證照有效期內處理。注意需送達給扣留證件的證明。
3)對於需要在邊防檢查站阻止出境的,應填寫《口岸阻止人員出境通知書》,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進出境管理局交控。緊急情況下也可向邊防檢查站辦理臨時布控措施(48小時),然後按上述規定補辦交控手續。
4、辦理限制出境應提交給出入境管理局的手續有:
1)協助辦理限制出入境函一份;
2)協助執行通知書一份;
3)填寫好的邊控對象通知書二份;
4)填寫好的法定不批准出境人員通報備案通知書二份;
5)案件處於審理階段時提交起訴書副本,如果案件已進入執行程序後,提交生效的裁判文書(裁定書、調解書、判決書等)。
5、邊控限制出境的期限:依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關於依法限制外國人和中國公民出境問題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對需要採取措施的控制對象,控制期限一般為1個月,最長不得超過3個月,到期可申請法院延長。
限制出境申請書
申請人:張xx
法定代表人:
住所地:
被申請人:李xx
身份證:
職務:法定代表人
申請事項:
請求法院對被申請人採取限制出境措施
申請理由:
申請人因與 糾紛已由 人民法院(20) 民初字第 號判決書判決 支付申請人 元,並承擔訴訟費 元。該判決已生效。申請人向貴院申請強制執行,貴院向 發送履行義務通知書後, 仍拒不履行法律判決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管理法》第八條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三十六、三十七條之規定,被執行人為單位的,可以對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或者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限制出境。
申請人特申請對 的法定代表人 (身份證號: )採取限制出境的強制措施,督促 及時履行義務,以維護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此 致
人民法院
申請人:
年 月 日
② 民事訴訟二審不同意調解法院會怎麼處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五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根據當事人自願的原則,在事實清楚的基礎上,分清是非,進行調解。」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據此,筆者將我國民事訴訟中的調解原則歸納為三項: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自願原則和合法原則。下面分項論述。
一、事實清楚,是非分明原則
「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是我國司法及執法工作所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法治原則,一切司法和執法活動都不能突破這條「底線」,否則,再多再好的法律都將成為一紙空文,「依法治國」的美好理想必將化為泡影。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就是對該項基本原則的重申和強調,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而嚴肅地將「事實清楚」確定為人民法院進行調解的「基礎」,將「分清是非」作為調解的必要前提。訴訟調解是人民法院的一項審判活動,並非只是當事人之間的簡單「談判」或「討價還價」,整個調解活動必須在法官的主持之下,嚴格依照現行法律所規定的程序,在查清案件事實,分清是非,明確各方當事人的責任,充分尊重當事人意願的前提下,對民事糾紛作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處理。究其本質,調解是人民法院的審判行為,是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民法院的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有機結合。因此,訴訟調解自始至終必須嚴格本著尊重事實、遵守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持調解的法官必須秉持法律人的良知與理性,本著對社會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公平合法地審理案件,絕不能搞無原則的「和稀泥」,更不能罔顧事實與法律純粹地「忽悠」當事人。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審判實踐中,已經出現了部分令人擔憂的現象。個別法官為了提高「調撤率」,追求統計數據的好看,從而進行「不良調解」。究其「病理原因」,其一、案件數量與日俱增,承辦法官完成審判任務的壓力越來越大,尤其是基層法官,每天開兩到三個庭,經濟發達地區的法官一天開四、五庭的情形也不罕見。法官連寫判決書的時間都沒有,因此能調盡量調,至少可以免寫判決書;其二、調解結案不必擔心當事人上訴,免得多生「事端」,不管是否真正能夠做到「案結事了」,起碼在某個具體承辦人手上,作為一起案件在訴訟程序上已經「了」了;其三、當下民事調解已然成為「主旋律」, 「調解優先」也成了一項民事審判的基本原則,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上升到一定的政治高度,成為司法人民性的一種表現。民事案件的「結案率」、「調解率」、「撤訴率」、「一審服判息訴率」、「上訴率」、「一審案件被發回重審改判率」等等一系列重要指標,直接關繫到法官的年終考核,影響法官的評先評優,甚至是職務晉升。此乃不可小視之「頭等大事」,事關法官的切身利益,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承辦法官所在業務庭在全院的績效位次,進而影響到所在法院在全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的績效位次,當然也就影響到庭長、院長的工作業績。在如此強大的動力和壓力之下,就難免出現部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不注重對事實的調查了解,忽略對證據的審查認定,在案件事實沒有完全查清的情況下,就急於進行調解,以達到調解結案,快速結案的目的。此種情況尤其突出地表現在訴前調解中。即,不開庭審理,承辦人直接把雙方當事人約至法官辦公室進行調解。所有的訴訟程序均可簡化,一切「虛禮」都可免去,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經過承辦人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先是「背靠背」,繼而「面對面」,法官只不過多廢些口舌,盡可能地「和人民群眾拉近距離」,「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很快雙方當事人便接受了法官的意見,達成協議。書記員馬上製作調解筆錄,雙方當事人簽字。稍頃,調解書也已「出爐」,一起民事糾紛就此得以圓滿化解,「案結事了」,雙方當事人即可簽字走人,審判工作達到了「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可是,筆者對這樣的調解心存憂慮。個人以為,這種「草草了事」的做法極易產生「後遺症」,搞不好「案結事發」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因為,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並沒有把案件事實完整清晰地認定、記錄下來,以這種方式結案的調解筆錄往往也比較簡單,只對案件事實簡要地敘述「三言兩語」之後,便產生了「調解協議」,筆錄更難以反映出對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和認定過程。因此,一但事後有任何一方當事人反悔,回想起當初在法院處理該案時,似乎受到了對方當事人及其代理律師或者是承辦法官的「忽悠」,法官在其中並未真正地主持公道,而使自己稀里糊塗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盡管從法律上講,調解書一經簽收,即產生法律效力,對調解書當事人不能上訴,無法啟動二審程序。但在實踐中不主動履行調解書的當事人已普遍存在,目前就調解書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也與日俱增,自願達成的調解協議卻不能得到自願履行。如此,當事人必然會對法院心生怨氣,司法的公信力漸微,人民法院的形象受損。當事人不能上訴,那就只能申訴或上訪了。至此,事態已完全逆著我們的良好初衷而逆向發展,「案結事了」的社會效果也難以實現。
季衛東先生曾經這樣論述法律程序的功能,他說:「在這里,只有原告、被告、證人、代理人,而不管他們在社會上是賢達名流還是販夫走卒。在這里,只討論紛爭中的判斷問題,而不管早晨的茶館談笑、傍晚的交通擁擠。在這里,只考慮與本案有關的事實和法律,而不管五百年前的春秋大義、五百年後的地球危機。總之,通過排除各種偏見、不必要的社會影響和不著邊際的連環關系的重荷,來營造一個平等對話、自主判斷的場所。這就是現代程序的理想世界。」[1]法庭就是這樣一個場所,它給雙方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公平博弈的平台,一個發泄胸中怨氣的場所,也是集中展示法律威嚴的聖殿。法庭上的審判,與辦公室的調解所營造的氛圍和產生的「氣場」是截然不同的。曾經不止一次有當事人在筆者面前親口表達了其到法院打官司而未得進入的法庭的深深遺憾。雖然事情解決了,只因未能在庄嚴的法庭上一味為快,盡數對方的「惡行」,而總覺「美中不足」,似乎缺了點什麼。因此,筆者以為,最好是選擇庭審中的調解比較合理和穩妥。首先還是要進行必要的法庭調查,將案件證據和事實固定下來,給各方當事人充分發言的機會,讓當事人把長期積壓在胸中的「怨氣」釋放出來,緩解一下雙方的對立情緒,在當事人對案件事實充分陳述、情緒得以充分發泄,雙方基本已回歸理性,案件事實、證據被固定下來之後,法官再居中主持調解,這樣原告的付價不會太「離譜」,被告的還價也不至太「狠毒」。筆者以為這樣進行調解的成功率會比較高,而且事後出現「後遺症」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即使採用庭前調解的方式,也應該先將案件事實和證據在調解筆錄中完整清楚地反映出來,固定下來,以避免日後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二、自願原則
訴訟調解存在的前提是當事人對私權的自由處分, 是民法原理中意思自治原則,也稱處分原則在民事訴訟領域的反應。民事調解主要基於各方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達成的合意, 最明顯地體現出調解不同於判決的特殊性,也可以說民事訴訟調解最顯著地體現了司法的民主性特徵。所以自願原則天生就成為訴訟調解的基本原則, 是人民法院調解制度得以生存的根基。
自願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具體體現為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和實體結果的支配權。也就說,在民事訴訟調解中,案件當事人在其中起著主導作用,法官只是充當程序的主持者和推進者,同時承擔對調解程序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和確認的裁判者角色。具體而言,在程序方面,當事人基於其真實意思,可以自由決定是否進行調解(離婚案件除外);可以自願放棄某些程序上的權利,比如被告放棄自己的答辯期,提前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有權選擇調解的時機,比如可以在立案後、開庭前,也可以在庭審進行中,也可以在庭審結束後、宣告判決前申請調解。在實體方面,當事人有權提出自己的調解方案,同對方當事人交換意見;當事人也有權請求承辦案件的法官提出調解方案,供各方當事人協商決定;當事人有權決定調解協議的具體內容和文字表述,只要不違法,均應得到尊重。法官在調解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組織、引導和審查。一是組織各方當事人開展和平、有序的調解,避免矛盾激化和意外事件的發生,為有序和有效的調解營造一種理性、文明的環境和氣氛;二是引導當事人朝著正確的調解方向進展,避免產生「南轅北轍」的意外結果。努力尋求各方當事人利益平衡點,引導當事人確定一個各方都相對較易接受的調解方案。引導當事人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打消「絕對個人本位主義」的錯誤思想,本著互諒互讓、文明禮貌的原則,力促當事人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達成協議;三是審查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是否存在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權益的惡意調解行為,是否有可能系虛假訴訟,確保訴訟調解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但是,在當前的民事訴訟調解中,也出現了一些違背調解自願原則的現象,有些案件的當事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進行調解,在無奈之下在調解協議上簽了字。概言之,在審判實踐中有如下幾種表現:一是一方當事人由於經濟狀況不佳,沒有委託代理律師,而另一方當事人有代理律師。這樣在調解過程中就明顯地感覺到雙方訴訟力量的不平衡。對法律一無所知的當事人無力招架專業律師的進攻。有些律師的言辭不盡完全合理合法,加之承辦法官結案心切,對此也漠然置之,視而不見,甚至還要再加上一句「你如果不同意這個調解方案,我看你最終連一分錢也拿不到。」在這樣的情形下,當事人也就只有承受「被自願」的結果,滿腹狐疑地在調解協議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此種弱勢一方,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原告,多為受害人。也有的承辦法官為了達到以調解結案的目的,反復多次調解,拖延訴訟,調解不成,堅決不判,審限已到,動員原告先撤訴,再立案,換個案號繼續調,直到把當事人調累、調垮,調到筋疲力盡,一直調到調解結案,調到「案結事了」為止。如此調解,何談司法公正?何談司法效率?何談司法權威?何談司法為民?筆者在此強調,作為一名人民法官,一定要本著對正義的崇尚,對真理與良知的追求,嚴格監督和審查當事人的協商行為及調解協議的合法性,絕不能允許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的利益肆意損害,更不能允許雙方當事人惡意調解損害第三人利益或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同時,也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調解結案,而不顧訴訟效率,久拖不決,如此這般的「調解」,是更嚴重的不公平、不公正,已明顯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中所確立的「調解不成,及時判決」的訴訟效率原則。
三、合法原則
合法性原則是訴訟調解的一項根本原則,該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中均有規定。《民事訴訟法》第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第八十八條規定:「調解達成的協議,必須雙方自願,不得強迫。調解協議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92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不願調解的,應當及時判決。」這些都是訴訟調解必須遵循合法性原則的具體規定。
調解的合法性原則包括程序上的合法和實體上的合法。程序上合法主要是指調解必須在遵循我國《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各項基本原則和程序制度的前提下進行。當事人所享有的各項程序性權利若非出於當事人自願放棄,絕不能被剝奪。比如當事人在訴訟中所享有的答辯權、申請迴避權、向法庭提交證據以及質證的權利、法庭辯論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發表調解意見的權利、閱讀審查庭審筆錄或調解筆錄的權利,以及申請證人出庭作證的權利、申請重新鑒定的權利、申請庭外和解的權利等等,上述當事人的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尊重。當事人的這些訴訟權利在適用簡易程序時,經當事人同意可以放棄,但絕不能未經告知而被剝奪,否則即是違法。實體上的合法性主要指雙方當事人所達成的調解協議,在內容上只能處分屬於涉案當事人自己的合法權益范圍之內的標的,不得處分屬於案外第三人的權益,不得處分屬於國家或集體所有的權益,更不能進行惡意調解,訴訟欺詐。同時,即使是對案件當事人自己權益的處分,也不能損害到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有違社會普遍遵循的公序良俗。違法,即無效。
結語
民事訴訟調解的這三項基本原則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事實清楚、是非分明的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基礎;自願原則是進行調解的前提;合法原則是調解協議產生法律效力的最終保障。在事實沒有查清、是非不明的情況下就草草地進行「調解」,這樣達成的「調解協議」必有「後遺症」;違背當事人意志,誘騙、強迫或變相強迫當事人進行調解,是違法的;盡管案件事實是清楚的,協議內容也是自願的,但如果調解程序不合法或者協議的內容違反國家強制性法律規定,或有損社會的公序良俗,則該種調解協議同樣也是無效的。
總之,法官在運用調解方式審理民事案件時,一定要嚴格遵循民事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制度,絕不能無視國家法律的尊嚴,漠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調解而調解,言則為民,實則害民。當事人喪失了上訴權,減少了上訴案件,卻增加了上訪案件,最終走向司法為民的對立面。無原則的調解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性與權威性,極大的傷害了司法的公信力,與人民法院服務大局,為民司法,構建和諧社會的初衷背道而馳,這是每一位有人性良知和司法理性的人民法官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最後,筆者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卡多佐的一段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以警同仁。
「邏輯、歷史、習慣、效用以及為人們接受的正確的行為標準是一些獨自或共同影響法律進步的力量。在某個具體案件中,哪種力量將起支配作用,這在很大程度上必定取決於將因此得以推進或損害的諸多社會利益的相對重要性或相對價值。最基本的社會利益之一就是法律應當統一並且無偏私。在法院的活動中,一定不能有偏見或偏好,一定不能有專斷任性或間歇不定。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92條原文是什麼樣的
第九十二條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不能執專行或者難以執屬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財產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④ 民事訴訟法92條,240條,241條,255條:
您好,第九十二條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回送達。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第二百四十條 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並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第二百四十一條 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第二百五十五條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⑤ 借錢不還,起訴勝訴了,但是找不到人,該怎麼辦
1、勝訴之後,如果對方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2、法院在受理強制執行時,會依法查詢債務人名下的房產、車輛、證券和存款等 。
3、若他名下沒有可供執行的財產而他又拒絕履行法院的生效判決,則他會有逾期還款等負面信息記錄在個人的信用報告中並被限制高消費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會被司法拘留。
4、有能力而拒不執行的情況下,涉嫌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
5、《刑法》第313條:【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對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能力執行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 。
拓展資料:
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92條的規定,在法院受理案件後,如果不能通過直接送達、郵寄送達、留置送達等方式進行送達的,可以由法院採用公告的方式進行送達。
2、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60日,即視為已經送達被告。
3、公告期滿後,法院就可以在公告所確定的開庭日期進行缺席審理,並根據開庭審理情況進行判決。
⑥ 民事訴訟法第92條和94條是什麼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二條 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節規定的其他方式無法送達的,公告送達。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六十日,即視為送達。
公告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原因和經過。
第九十四條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由審判員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議庭主持,並盡可能就地進行。
人民法院進行調解,可以用簡便方式通知當事人、證人到庭。
如何啟動人民調解
1、依申請調解。發生糾紛後,可以由一方當事人向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也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共同申請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均應當受理並及時安排調解員調解。
2、主動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
3、受委託調解。人民調解委會員也可以受其他組織的委託進行調解。
不管哪種啟動方式,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的,不得調解。
(6)民事訴訟法第92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八條下列案件調解達成協議,人民法院可以不製作調解書:
(一)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
(二)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
(三)能夠即時履行的案件;
(四)其他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案件。
對不需要製作調解書的協議,應當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第九十九條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調解書送達前一方反悔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⑦ 欠錢不還的人怎麼應對,該如何有效的追討欠款求大家給指點一下
一、選擇管轄法院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第25條規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通常的經濟合同,雙方當事人都不規定發生經濟訴訟時法院的管轄屬地,一旦發生經濟訴訟行為,必須按第24條之規定到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去打官司。這樣如果當事雙方不在一處,甚至有的相隔遙遠,就會增加人力、財力、時間上的負擔,特別是少數地方存在地方保護現象,造成官司的被動。為此,當事人可以引用第25條之規定,一是事前防範。在簽訂合同時,為防止日後發生爭議糾紛,爭取並註明對自己有利的法院管轄案件;二是事後補救。即發生合同糾紛後的協商調解中,可簽訂補充協議,雙方約定法院管轄地,以防在協議執行不了時,能向有利於自己的法院提出訴訟。
二、申請財產保全
《民事訴訟法》第9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當事人一方的行為或者其它原因,使判決不能執行的案件,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作出財產保全的裁定」。第93條規定:「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這就是說,當事人可根據「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的規定,及時採取財產保全措施,防止或減輕經濟損失。在當前資金緊張、組織生產要素困難的情況下,確實有不少債務人貨款不按合同及時結清,拖債、搪債現象相當普遍,有的即使公證機關作出裁決或人民法院作出判決,也往往難以執行;有的債務人實質上是在進行經濟詐騙活動。遇到這些情況,債權人可根據上述規定,在向人民法院提出債務訴訟的同時遞交一份財產保全申請,並提供有關債務人的財產情況,以便於人民法院採取查封、扣押、凍結或者法律規定的其它方法。如遇債務人經濟詐騙,債權人可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措施,以防債務人轉移財產,造成債權人經濟損失。
三、申請支付令
《民事訴訟法》第189條規定:「債權人請求債務人給付金錢、有價證券,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基層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一)債權人與債務人沒有其它債務糾紛的;(二)支付令能夠送達債務人的」。第191條規定:「債務人應當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內清償債務,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債務人在前款規定的期間不提出異議又不履行支付令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為了使申請支付令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債權人在向法院申請支付令之前,要做好以下准備工作:一是理順債權債務關系,提出書面債權債務文書;二是沒有債據的,要向債務人出具表明拖欠金錢或有價證券數額的書面憑證;三是核實清楚債務人名稱、所在地等基本情況,以便支付令能夠送達債務人。
四、申請破產還債
民事訴訟法》第199條規定:「企業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債務人破產還債」。第204條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後,按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二)破產企業所欠稅款;(三)破產還債,破產財產不足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申請破產還債是債務人資不抵債,無法清償債務情況下,債權人採取的萬不得已的行動。因為按照破產財產的清償順序,從一些地方的實施情況看,債權人難以保障全部的權益,沒有得到償還的債務也不再償還。為此,經常出現企業法人和債權人在宣告破產清償程序開始後,往往就債務清償的期限和辦法進行協商,達成和解協議的,經人民法院認可後,而中止破產還債程序。
五、藉助催天下信息平台
催天下,秉承以「打造信用生態,構建誠信社會」的發展理念,運用獨特的商業模式和創新的思維理念,為解決各類金融機構、企業、個人在催收業務中的難點和困惑而創立的大型一站式催收技術服務平台。
⑧ 不接傳票可以延遲多久
3個月左右。《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前通知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
公立案7天內法院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受理後,由於對方人不在需要公告送達你的起訴書和開庭傳票,公告期是60天,再加上公告的文書製作,大概要10天,之後開庭後,法院一般在30天左右作出判決後,生效期限一般是25天,包括10天內清償和15天的上訴期。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九條拒不到庭和拘傳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
第一百一十六條強制措施程序
拘傳、罰款、拘留必須經院長批准。拘傳應當發拘傳票。罰款、拘留應當用決定書。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