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行政法制
①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者之間的區別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三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制定的機關不同、效力不同、適用的對版象不同。
一、權制定的機關不同
1、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2、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
3、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法規。
二、效力不同
1、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及地方法規。限制人身自由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
2、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的效力,但高於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3、地方性法規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效力。
三、適用的對象不同
1、法律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
2、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
3、地方性法規只能在本轄區內實施。
② 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有何不同
需要具體分析,從兩方面比較而言,一、制定的機關不同1、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2、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3、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法規。二、效力不同。1、法律的效力大於行政法規及地方法規。限制人身自由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2、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的效力,但高於地方性法規的效力。3、地方性法規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效力。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第七條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③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的行政處罰
法律分析: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除企業營業執照外的其他執照;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的行政處罰,不能夠設定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三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十二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未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為實施法律、行政法規,可以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擬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應當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並向制定機關作出書面說明。地方性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補充設定行政處罰的情況。
④ 地方行政法中,地方與中央的制衡和分權
同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單一的立法體制、復合的立法體制、制衡的立法體制相比,中國現行立法體制獨具特色。其一,在中國,立法權不是由一個政權機關甚至一個人行使的,因而不屬於單一的立法體制。其二,在中國,立法權由兩個以上的政權機關行使,是指中國存在多種立法權,如國家立法權、行政法規立法權、地方性法規立法權,它們分別由不同的政權機關行使,而不簡單是同一個立法權由幾個政權機關行使,因而也不屬於復合的立法體制。其三,中國立法體制也不是制衡的立法體制,不是建立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權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約的原則基礎上的,國家主席和政府總理都產生於全國人大,國家主席是根據人大的決定公布法律,總理不存在批准或否決人大立法的權力,行政法規不得與人大法律相抵觸,地方性法規不得與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人大有權撤銷與其所制定的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這些只表明中國立法體制內部的從屬關系、統一關系、監督關系,不表明制衡關系。
中國現行立法體制是特色甚濃的立法體制。從立法許可權劃分的角度看:它是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統一領導,國務院行使相當大的權力,地方行使一定權力,是中國現行立法許可權劃分體制突出的特徵。
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一方面是指最重要的立法權亦即國家立法權—立憲權和立法律權,屬於中央,並在整個立法體制中處於領導地位。國家立法權只能由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行使,地方沒有這個權,其他任何機關都沒有這個權。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雖然自治法規可以有同憲法、法律不完全一致的例外規定,但制定自治法規作為一種自治權必須依照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和立法法所規定的許可權行使,並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這些制度實質上確保了國家立法權對自治法規制定權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是指國家的整個立法權力,由中央和地方多方面的主體行使。這是中國現行立法體制最深刻的進步或變化。這種相當程度上的分權,通過多級並存和多類結合兩個特徵進一步表現出來。
多級(多層次)並存,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國家法律,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分別制定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一般地方的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及其所屬部門、一般地方的有關國家權力機關和政府,在立法上以及在它們所立的規范性法文件的效力上有著級別之差,但這些不同級別的立法和規范性法文件並存於現行中國立法體制中。
多類結合,即上述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同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自治法規,以及經濟特區和港澳特別行政區的立法及其所制定的規范性法文件,在類別上有差別。之所以要在「中央統一領導」、「分權」和「多級(多層次)」的提法之外,又使用「多類」的提法,是因為僅用「統一領導」、「多級(多層次)」的提法不能概括現行中國立法體制的全部主要特徵。因為:第一,自治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港澳特區的法律既屬地方規范性法文件范疇,又不同於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在立法上把它們劃入同等級別未必妥善。第二,在法的效力上,行政法規一般能在全國有效,而自治立法和特區立法產生的規范性文件不能在全國有效,因此行政法規比後兩者高一級;但自治立法和特區立法產生的規范性文件並不需要象一般地方性法規那樣必須以行政法規為依據,在這一點上又不能說它們比行政法規低一級;但如果把它們看成與行政法規平級或在級別上高於地方性法規,顯然也不妥。鑒於這些原因,有必要使用「類」的概念。
中國現行立法體制,有深刻的國情根據。
首先,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法是人民意志的反映,由體現全國人民最高意志的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統一領導全國立法,制定、變動反映國家和社會的基本制度、基本關系的法律,中國立法的本質才符合國情的要求。
其次,中國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不可能單靠國家立法來解決各地復雜的問題,許多情況國家立法不好規定,規定粗了不能解決問題,規定細了又不可能。因此,要適應國情需要,除了要用國家立法作為統一標准解決國家基本問題外,還有必要在立法上實行一定程度的分權,讓有關方面分別制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和特區規范性法文件等。
再次,現階段中國,經濟上實行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多種經濟形式並存發展的市場經濟結構,政治上實行民主集中制。經濟、政治上的特點加上地理、人口、民族方面的特點和各地不平衡的特點,決定了國家在立法體制上一方面必須堅持中央統一領導,另一方面,必須充分發揚民主,使多方面參與立法,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第四,從歷史的和新鮮的經驗來看,1954年憲法改變了建國初期各大行政區和各省甚至市、縣有權制定有關法令、條例的體制,實行立法的集權原則。這在當時對實現和鞏固國家的統一、反對分散主義是必要的。但由於將立法權過分集中,既不利於地方發展,也分散了中央的精力,還容易助長上級機關的官僚主義。歷史經驗表明:有必要在立法上實行一定程度的分權制度。另一方面,這些年來國家、社會和公民生活的發展特別是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提出了大量的立法要求,緊迫而又繁重的立法工作單靠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機關不可能完成。近年來,正由於在立法體制上採取改革措施,實行現行立法體制,才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推動了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
最後,也是特別重要的是,中國國情中的歷史沉澱物也要求實行相當程度分權的立法體制。
⑤ 行政法規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
行政法規為國務院制定,地方性法規為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出台的地方性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五十六條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72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兩者效力不同(一)、行政法規的效力低於法律的效力,但高於地方性法規的效力。(二)、地方性法規低於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效力。
⑥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行政法規、規章、制度的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圍最專大,包含了屬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⑦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
法律分析:地方行政制度是國家為了方便行政管理的實施,而劃分行政區域、設立地方分治機構的制度和慣例。為國家地方行政制度在地域上的體現,是國家實施行政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行政制度的管理類型、管理層次的確定,其合理性、科學性與否,影響著整個國家的行政管理體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⑧ 什麼是行政法規,什麼是地方性法規
行政法規是國務抄院為領導和管襲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地方性法規,是指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只能在地方區域內發生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