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台灣民事訴訟法

台灣民事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0-12-17 10:27:19

1. 本人不去,可以委託律師去辦離婚手續嗎

一般是不可以的,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如果不能表達意思的,或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

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在民事案件中,訴訟當事人委託了全權代理人的,本人可以不出庭參加訴訟。但是由於離婚案件的特殊性,是解決當事人身份關系的案件,應當由當事人親自出庭陳述自己的觀點。比如說,夫妻感情是否已經破裂、是否同意離婚以及財產的分割處理,涉及當事人的人身和財產權益,必須由當事人真實表達意思,法院才好依法處理。並且根據法律規定,離婚案件法院必須進行調解,只有在調解無法和好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判決。

所以,離婚案件除特殊情況外,原則上必須本人出庭。因此法院通知開庭審理離婚案件的當事人即使委託了全權代理人,也應當出庭。但如果當事人一方屬於無法出庭的特殊情形,這則可以事先寫好同意離婚的書面意見,屆時由代理人交給法庭。

離婚官司不可以全權委託辦理。

離婚案,去法院起訴離婚,夫妻一般都要出庭的,除非因為身體情況等原因不能出庭的。應該經過法庭審批同意。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二條 離婚案件有訴訟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達意思的以外,仍應出庭;確因特殊情況無法出庭的,必須向人民法院提交書面意見。

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2. 台灣學者楊建華的著作有哪些

《民事訴訟法釋義》;
《民事訴訟法論文選輯》(下);
《民事訴訟法問題研析(三)》;
《大陸民事訴訟比較與評析》。
應該還有別的吧你可以再細細的查找一下。

3. 民事訴訟法發生效力的領域包括香港 澳門台灣嗎

雖然是國家的土地
但行政管理沒有交叉
不適用於香港、台灣、澳門
他們有自己的法律

4. 台灣憲法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

第七十條 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
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證。
【釋義】
證人證言,是指證人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就他所了解的案件情況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陳述。
本條是關於證人的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人作證不存在迴避。待證事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或者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作為證人。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不能作為證人。同時,法律規定了可以不出庭的法定情形:年邁體弱或者行動不便無法出庭的;特殊崗位確實無法離開的;路途特別遙遠的;交通不便難以出庭的;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無法出庭的;其他無法出庭的特殊情況。此時,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或者視聽資料,或者通過雙向視聽傳輸技術手段作證。
除屬於法律和司法解釋規定的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特殊情況外,當事人提供證人證言的,證人應當出庭作證並接受質詢。如果證人不出庭作證,可能影響該證人證言的證據效力,甚至不被採信。
【關聯法規
《人民法院民事訴訟風險提示書》第11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53-58條

5. 合同糾紛 公司法人是台灣人怎麼告

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有約定管轄地的,則應按約定提起訴訟;未約定的,則應向被告(公司)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提起民事訴訟時需准備:民事起訴狀,營業執照,證據清單和證據材料。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訴材料後,會在七日內決定是否受理、立案。對於不予受理的,會作出裁定書;若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受理立案後,會安排時間開庭審理。適用普通程序的,人民法院會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的,經批准可以延長,並會出具延期審理通知書。

人民法院在審理結束的,會依法判決並出具民事判決書;判決書中會寫明判決結果和作出該判決的理由。

當事人若對判決不服的,可在收到判決書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法律依據:《民事訴訟法》
第二十三條 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十四條 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一百四十九條 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條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6. 台灣行政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全文】淺析大陸和台灣地區的行政訴訟法比較
作者:佚名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對民事訴訟法相關條文的引用比大陸更為明確。大陸僅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114條中原則性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除依照行政訴訟法規定外,對本法沒有規定的,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事實上行政訴訟程序的每一具體步驟可以參照哪些民事訴訟法條文很不確定,可見大陸引用民事訴訟法條文實際上是一種彌補行政訴訟法不足的手段,由於被引用的條文並未明確下來,這些條文並未成為行政訴訟法的有機組成部分。相比較而言,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對行政訴訟中每一具體程序可以引用哪些民事訴訟法條文均一一列出,便於操作,從而使這些條文成為行政訴訟法的有機組成部分。
三、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體制以及行政訴訟法結構之差異
1.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體制的區別
目前較為典型的行政訴訟體制有兩類,也稱為行政訴訟的一元制與二元制。一元制又稱合並主義,以英美為典型代表;二元制為分離主義,以法、德、奧等大陸法系國家為代表。台灣地區行政訴訟體制屬於典型的分離主義。行政訴訟案件由高等行政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管轄。行政法院獨立於其他普通法院(但較為獨特的是它與普通法院均隸屬於「司法院」)。並且將行政訴訟由以前的一級一審改為兩級兩審。這既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註:在國民黨政權盤踞大陸時期,行政案件數量很少。從1933年至1947年15年間,行政院年均受理案件不足48件,最少的年份僅有2件,最多也僅為82件。故只設中央一級行政法院足以應付需要。國民黨政府到台灣後沿用舊的行政訴訟體制,一級一審體制只到近二、三十年才暴露出其不足。數據引自《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一)》,第313頁。)也是為了進一步給予當事人以充分救濟。當然這也與台灣地區行政法學者大力推動有密切關系。大陸地區行政訴訟體制則屬於合並主義即一元制。行政案件與普通案件均由普通法院管轄。但較為獨特的是在普通法院內設有行政審判庭,具體負責行政案件的審判。雖然大陸也有學者呼籲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1],但在目前情況下難度很大。大陸普通法院共設四級,也是兩審終審制,存在著級別管轄的問題(台灣地區行政法院共設兩級,一審由高等行政法院管轄,不存在著級別管轄的問題)。
台灣地區行政法院隸屬於司法院,且司法院大法官有違憲審查權,因此其行政訴訟法第252條規定:最高行政法院就其受理案件,對所適用之法律確信有抵觸憲法之疑義時,得裁定停止訴訟程序,聲請大法官會議解釋。大陸法官沒有違憲審查權,並且在第53條規定,行政規章之間相互矛盾時,得聲請國務院予以裁決。這一規定被學者們認為是大陸行政訴訟法中最不和諧的音符。
2.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的結構存在差異
大陸行政訴訟法與大陸民事訴訟法的結構相似,分為總則、受案范圍、管轄、訴訟參加人、證據、起訴和受理、審理和判決、執行、侵權賠償責任、涉外行政訴訟、附則等共計11章。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則分為:總則、高等行政法院第一審程序、上訴審程序、抗告程序、再審程序、重新審理、保全程序、強制執行程序、附則共計9編。
台灣地區以不同審級的、不同性質的審判程序為單位架構其行政訴訟法體系。將受案范圍、管轄、當事人,以及共同的訴訟程序如送達、當事人書狀、期間、訴訟卷宗、訴訟費用等均歸之於總則內容。這樣簡潔明了,便於操作。
另外從總體上看,雙方行政訴訟法均有對方所不具備的內容。大陸行政訴訟法所獨具的內容有:侵權賠償責任,涉外行政訴訟,以及總則中關於行政案件審理所應遵循的原則等。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所獨具的有:一審通常訴訟程序中的和解,一審簡易訴訟程序、抗告程序、重新審理等。
大陸行政訴訟法雖然也有總則,但其內容不似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總則那樣將所有共同的不屬一審、二審、再審等程序的規范均包容在總則中。大陸行政訴訟法總則實際上只有三部分,即行政訴訟的目的、受案范圍、行政訴訟的原則。可見大陸行政訴訟法總則實質上是該法的綱領,雙方對總則的認識存在明顯差異。
四、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立法目的之差異
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均於總則第一條簡明概括了立法宗旨。大陸行政訴訟法指明其目的是:「為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行政案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依此規定,立法者賦予行政訴訟法鮮明的控權色彩。這也與大陸行政法學的主流思想相合拍,即不管是控權論還是平衡論均認為行政訴訟法的主要功能為控制、監督行政權的有效行使。正因為此,使得行政訴訟法的頒布在中國行政法學乃至整個法學發展中具有開創中國民主、法治新局面的里程碑式意義。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指出其目的為:「行政訴訟以保障人民權益、確保國家行政權之合法行使,增進司法功能為宗旨。」相較之下少了「監督」二字使具控權色彩較淡,更側重於行政訴訟法作用的均衡發展,既保障行政權的有效運行,同時也注重維護人民的合法權益。但其多了「增進司法功能」一語。將其列入總則中體現台灣地區行政訴訟立法注重其司法的可操作性。
總之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立法目的看似相似,但實際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並對以後的條文產生較大影響。
五、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差異
1.受案范圍的確定方式不同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對受案范圍的確定方式為概括式。在其第2條中規定:公法上之爭議,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得依本法提起行政訴訟。並對兩種特殊情況作出處理,即第9條規定可受理自身利益並未受到侵害的人民,為維護公益提起的訴訟。並規定選舉罷免之爭議由行政法院受理(這些也均屬於公法上的爭議)。
大陸行政訴訟法受案范圍採用結合式即首先在該法第2條作了概括式的規定,並在該法第11條作了列舉(先作內容列舉,再作法律列舉,最後在該法第12條作了具體排除列舉)。
2.受案范圍不同
大陸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時,有權依本法提起訴訟。這里它要求首先應是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抽象行政行為則排除在受案范圍之外,其次,權益受到侵害者才有權起訴,再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又將「合法權益」限定在人身權益與財產權益這兩類,而政治權益、受教育權益則無形中被排除在外。並且對於非行政主體的公法人如公立學校,公立醫院等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時,對他們提起的訴訟是否可以受理,法律依據不很明確。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則比大陸廣得多,認為公法上的爭議均可提起訴訟。有些台灣地區學者將公法定義為規范公權力的法。由它引起的爭議,其范圍顯然要比行政權行使引起的爭議范圍大得多。(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規定對公法契約爭議與選舉爭議也可提起訴訟。甚至利益未受侵害的人民對公法上的爭議所提起的訴訟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受理。)
我國大陸地區不承認公私法的劃分,所以在行政訴訟法中將其受案范圍定義為公法上之爭議顯然不恰當。但我國大陸行政訴訟法對受案范圍所採取的混和式規定的模式其缺點也十分明顯,正如台灣地區學者管歐所言:「列舉主義其優點在於規定明確,防止濫訴、杜絕紛擾。唯社會新興事業日多,行政事項極繁,列舉既難免遺漏,且無法適應變動不居的行政事項,若不在列舉的范圍之內,則因違法行為所受的權利損害,即無法定的救濟。至於概括主義,其得失則與列舉主義相反。唯就行政訴訟制度的趨勢及法制思想與社會進步的情形言之,則由列舉主義而趨向於概括主義。」瑞士公法學者魯克認為列舉主義是行政訴訟達成概括主義的一種過渡手段。事實上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也是從列舉主義經過司法機關不斷地突破,如早期司法院與行政法院的見解均認為公務員與國家關系乃特別權力關系,公務員不得對其身份上所受處分提起行政訴訟,但經大法官屢次解釋之後,公務員對於公法上財產權之爭議,以及免職處分或對於公務員身份有重大影響之處分,均得提起行政訴訟以資救濟,最終導致由列舉主義過渡到概括主義。大陸行政訴訟司法實踐實際上也在不斷突破列舉主義給出的界限。走向概括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再有,抽象行政行為最終也應納入行政訴訟范圍之內。目前英美等國已有條件地將其納入到行政訴訟范圍之中。台灣地區由於採用概括主義,實際上也已把它納入到行政訴訟范圍之內,大陸在這方面與其相比已有些差距。
六、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管轄的規定不同
大陸由於地域廣大,並且設有四級法院,其管轄較為復雜。可分為級別管轄、地域管轄與裁定管轄。地域管轄適用原告就被告原則,但也規定了幾種特殊的地域管轄,主要有: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由原告選擇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或者由復議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大陸行政訴訟法尤為注重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凸現其控制監督行政權有效行使的功能。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為兩級兩審制,一審均由高等行政法院管轄,因此不存在級別管轄的問題,地域管轄則普遍適用原告就被告原則。雖然比大陸簡單,但其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對行政權的監督控制力度顯然不如大陸行政訴訟法的大。大概由於其受大陸法系影響較深之故。
七、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參加人制度之差別
1.原告資格的區別
大陸行政訴訟法對原告資格提出嚴格限制。原告只能是認為其自身合法的人身權益與財產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行政相對人。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只能是被告。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中原告的資格是依據訴的不同而不同的。撤銷之訴與請求處分之訴之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對人。確認之訴與給付之訴的原告可以是行政相對人,也可以是行政主體。這與大陸行政訴訟法有很大的區別。尤為獨特的是在某些情況下,提起行政訴訟不以其權益受到侵害為前提。如台灣行政訴訟法第9條規定:人民為維護公益,就無關自己權利及法律上利益之事項,對於行政機關之違法行為,得提起行政訴訟,但以法律特別規定者為限。第25條,以公益為目的之社團法人,於其章程確定目的范圍內,由多數共同利益之社員,就一定之法律關系,授與訴訟實施者,得為公共利益提起訴訟(大陸在這種情況下,該社團法人沒有原告資格)。可見,現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對於行政訴訟利益的保護范圍進行了重大突破,逐步將部分反射利益、事實利益納入訴訟利益范疇,且這些利益並非僅局限於某特定個人,可以為他人甚而是社會大眾之共同利益。考慮到具體受行政侵害之個人未必會提起行政訴訟,立法者承認公益社團的訴訟主體資格,允許它為其成員或社會上更廣泛抽象之集團利益提起行政訴訟。這也是一大突破,也有利於更好地監督行政機關合法行使職權。
相形之下大陸行政訴訟適格原告條件過於苛刻。正如韋德所指出的:對於原告的適格,採取限制性規定,有害行政法的健康發展。大陸行政訴訟適格原告條件應該降低,以保障人民充分實現訴訟權利。
2.適格被告條件存在差別
在大陸,當被委託機關或者個人因行使被委託的職權而侵犯相對人合法權益時,行政相對人提起行政訴訟時以原行政機關為適格被告,受委託組織或個人為第三人。
在台灣地區,人民與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或個人因受託事件涉訟者,以受託團體或個人為被告,而不像大陸以委託機關為被告。
3.訴訟代理人資格的區別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規定,除律師外,依法令取得訴訟事件代理人資格者、因職務關系為訴訟代理人者、與當事人有親屬關系者可以為訴訟代理人。
大陸行政訴訟法規定:律師、社會團體、提起訴訟的公民的近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經人民法院許可的其他公民,可以受委託為訴訟代理人。相比而言,可供選擇的訴訟代理人的范圍比台灣的要大得多。
另外,在大陸,作為訴訟代理人的律師在行政訴訟中被賦予一些優於其他訴訟代理人的權利。如可以依照規定查閱本案有關材料,可以向有關組織或公民調查收集證據。而一般當事人行使上述權利需人民法院批准,並且不得查閱涉及國家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台灣行政訴訟法則未授予作為訴訟代理人的律師優於其他訴訟代理人的權利。
4.當事人訴權存在差異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授予當事人的訴權比大陸為多,而且當事人的訴權不僅平等,而且近似於對等。例如在某些情況下原告有起訴權,被告有反訴權。原告撤訴權的行使在某些情況下也應征詢被告的意見,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當事人得以合意停止訴訟等等。而大陸行政訴訟法控權色彩十分濃厚,它追求當事人訴權實質上的平等,為保障原告訴權的有效行使,往往對作為被告的行政主體的訴權作某些限制,如訴訟中不可自行收集證據,需負舉證責任等。可見大陸行政訴訟法在這個問題上的立法理念仍然優於台灣地區現行行政訴訟法的立法理念。
八、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中前置程序之間的區別
大陸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行政訴訟前置程序的規定較為復雜,採用自由選擇為主,先行強制為輔的方法。哪些行政案件需復議前置由各具體法律加以規定。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中有關行政訴訟前置程序的規定則較為簡單,它將行政訴訟分為撤銷訴訟、給付訴訟與確認訴訟。對於撤銷訴訟一律需要先經過訴願程序,即復議程序。而確認之訴中雖未明確指明需訴願前置,但實際上也有訴願前置的要求。給付之訴在實務上往往與確認之訴或撤銷之訴密切相關,因而可以認為台灣地區行政訴訟以訴願前置主義為其基本原則。這與台灣地區行政法受大陸法系行政救濟制度傳統影響較深有關。對於前置程序目前有兩派截然相反的意見:贊同者認為訴願前置更有利於尊重行政權,維護行政統一,並且經過訴願程序的過濾淘汰將大大減輕法院的負擔。從整個救濟系統來說,此設置也便於協助人民澄清疑點,擴大救濟機會以及加速救濟程序。反對者認為:將訴願列為行政訴訟之先行程序究其實際,實有先行強制主義與行政選擇式任意主義之別。訴願制度日益完善,使其與行政訴訟制度並存,孰曰不宜[2]?主張以先行選擇主義代替先行強制主義,使訴願成為與行政訴訟、請願鼎足而立的行政救濟制度。也有學者建議,對有些情形的違法處分得不經過訴願或再訴願程序,逕直提起行政訴訟。
目前在世界各國中訴願自主選擇主義已成為主流。即使是典型的大陸法系國家-法國,原則上也採用自願選擇主義。德國行政訴訟法中就確認訴訟,一般給付訴訟及除法律別有規定外,對聯邦最高官署或聯邦最高官署所為之撤銷訴訟或義務訴訟,均採用直接訴訟。大陸行政訴訟法較為充分地尊重當事人的自主意志。相形之下,台灣地區現行行政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則顯得過於保守,但與1975年版的「兩級訴願一級訴訟」體制和「再訴願前置主義」相比無疑已有進步。顯然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在這一問題上還應有所發展。
九、證據制度之間的差異
1.舉證責任之間的差異
大陸行政訴訟中由被告負舉證責任。行政主體在訴訟期間應舉證其作出的行政行為的事實上與法律上的理由。(人民法院認為必要,亦可自行收集證據)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奉行職權主義原則,(註:事實上現行行政訴訟法頒布之前,台灣行政訴訟法並無舉證責任的規定。基本只能依照民事訴訟法來確定舉證責任。但司法實踐中也出現由被告負舉證責任的案例。參見[台]陳清秀:《行政訴訟之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1994年8月版,第316頁。)即行政法院就訴訟關系所依據重要之法律事實上收集及澄清負完全責任。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第125條規定:行政法院依職權調查事實關系,不受當事人主張之拘束。第133條規定:行政法院於撤銷訴訟,應依職權調查程序,其他訴訟為維護公益者亦同。第134條:當事人主張之事,雖經他造自認,行政法院仍應調查其他必要證據。甚至人民無法對其主張舉證,而需借重法院之職權時,亦可請求法院依職權調查證據,以維護人權。雖然職權主義的本義為更好地調集證據,但其效果顯然不如大陸的由被告負舉證責任的規定。
2.證人作證責任的差異
大陸將作證作為知情者的法定義務,任何知情者均有作證的義務,唯一的例外是涉及國家機密時可以免除作證的義務。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第145條規定:證人恐因陳述致自己或與之有親密關系之人受刑事追訴或蒙恥辱者,得拒絕證言。即使自願作證亦不得令其具結。顯然這與受西方人權思想影響較深有關。
3.證人作證范圍之差異
在大陸,證人作證僅限於與案件有關之事實,而不涉及法律問題。與案件有關的法律問題由被告舉證,原告亦可就法律問題舉證證明其主張。
台灣行政地區訴訟法第162條規定:行政法院認為必要時,得就訴訟事件之專業法律問題,征詢從事該學術研究之人,以書面或於審判期日到場陳述其法律意見。可見就法律問題,台灣地區可以要求證人作證。
事實上大陸在這方面也有所突破,在一些行政訴訟中,法官往往會接受法學專家對法律問題提出的意見,但目前尚未見諸於法條。
4.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時間限制不同
台灣地區行政訴訟中未對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時間予以限制。大陸行政訴訟法對被告收集證據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要求其在訴訟過程中不得自行向原告或證人收集證據(第33條)。其目的為更加嚴格地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5.對訴訟參與人妨礙證據調取的處理方式不同
大陸對妨礙證據調查的訴訟參加人的處理方式為處罰,如訓誡、責令具結悔過、罰款、拘留等。台灣地區則遵循「任何人不得從其不當行為中獲利」這一古老法律原則,對此作出截然不同的規定,其第139條規定:當事人因妨礙他造使用,故意將證據滅失、隱匿或致困難使用者,行政法院得審酌情形,認他造關於該證據之主張或依該證據應證之事實為真實。這一規定顯然比大陸單純使用處罰這一方式更為科學。
十、一審程序中存在的差異
在一審程序中,大陸和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之間存在諸多差異。最為明顯的為台灣地區一審通常程序中可以和解,同時也不排斥行政法院調解。台灣地區行政審判一審中還有簡易訴訟程序。之所以會存在這種情況是因為台灣地區行政訴訟法的立法宗旨為給予當事人以充分的司法救濟而不似大陸將其定位於控權法。因此只要能達到給予當事人以充分司法救濟這一目的,簡易程序以及和解、調解等並非不可接受。而且由於其迅速、簡便,處理小型公法上的爭議優勢尤為明顯。但缺點是對行政主體的監督不力。因此在我國行政訴訟法中不宜引進這些制度。(註:由於大陸法系國家較為強調其保權功能,和解程序在大陸法系的國家中被廣泛採用。參見陳清秀:《行政訴訟之理論與實務》,三民書局1994年8月版,第343頁。)尤其是在有些行政機關法治意識還不十分強的今天。
另外在裁判時,大陸要求法官應遵循「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原則。而台灣地區則遵循法官自由心證原則。其行政訴訟法第189條規定:行政法院為裁判時,應斟酌全辯論意旨及調查證據之結果,依論理及經驗法則判斷事實之真偽。依前項判決而得心證之理由,應證明於判決。顯然大陸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這一裁量標准太理想化了,實際上也難以完全達到,尚不及台灣「法官自由心證」這一規定科學。

7. 債權人撤銷之訴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聯系與區別

首先,提出了

我們的民事訴訟制度的問題,進入第三方武力的問題損害了消費者的權利利益提出上訴的裁判制度不健全的補救缺點存在。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惡意串通當事人,一些政黨故意隱瞞重大事實,超出了權利要求的范圍有些裁判文書調解的內容,更多的性能與損害局外人的利益。 2007「民法通則」第178條只是賦予當事人申請第三方重審不提供救濟渠道的權利。當第三方民事權利受到侵犯時,裁判需要在2007年生效,「民法通則」第204條的設計是第三方反對意見的執行情況,向執行法院,第一次初步反對第三方審核由執行法院,反對機構設立規則暫停標的物的執行落實。第三人不服該決定,申訴人只要求由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以按照職權啟動程序,即通過公權力進行干預,以解決問題的第三方權益後生效侵犯的裁判。 [我]因此,由於外界第三方的訴訟權利損害的虛假情況的救濟問題,主要通過申請再審解決。但也更嚴格的條件申請再審,開始是很困難的。早在2011年8月2日,日本民法室LAC上需要研究這個問題「內政部頒發」提出了三種方式解決,一種是第三人應當設立上訴制度,以第三人在原方的被告人,使法院的生效判決,要求對他們的判決的內容。二是再審程序應,以便第三方再審申請原判決的權利。三是建立第三方不應被和的再審上訴程序,而另一個投訴解決由第三人,可以在上訴之前否認了上訴。

要通過訴訟等手段防止惡意人士,對在外人看來,新的「民事訴訟法」第227條,同時保留了「第三方執行異議上訴」的合法權益,「來自法國和台灣學習,中國的第三人訴訟制度「[二],第56條,第三人增加規定,」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或部分調解或全部的錯誤的內容,損害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的日期正在六個月內侵犯,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訴訟。人民法庭上,建立了債權,應當改變或者原判決,調解;索賠是不成立的,駁回了索賠,「熊躍民教授認為,這一規定」與再審相比,在訴訟中的第三人提起程序更方便,更利於第三方通過正當的法律途徑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III]

二,民法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評論

(一)第三方投訴程序

第三人的上訴過程起源於法國,法國的表述是「第三方反對」,中國學者將其轉化為「第三人提出取消異議的決定」[IV]。「法國新民事訴訟法」,為「第三人異議」為「極上訴途徑「和」再審「並列第582條的規定規定:」第三人提出取消該異議是指攻擊第三人不為己判決的興趣,要求該決定或要求修訂的決定第三人異議,反對擬議的第三人,是指爭他們的攻擊點已被判處挑戰法律,並使其事實上重做裁判。 「第583條規定,」在讓市民提出反對給第三人的任何權益「第587條規定,」第三人在質疑的上訴請求的判決提出,要提出攻擊法院的判決;反對由第三方提出的,裁判是由同一警長「同時,」法國新民事訴訟法典「頁592規定:」由第三人取得,彷彿要做出這樣的判斷,法院裁判的決定提出反對的判斷,提出了同樣的呼籲。 「在它的程序,第三人提出異議,以取消實質條件的決定」應該有益處,「-----」獲准第三人造成損害這一規定的判定「,使大部分的判斷可以進行救濟以這種方式由第三方取消判決的反對意見。在接受原來的法院判決,審理。結果在審判普通程序的司法管轄區作為第三人提出取消異議的決定被駁回,原判確認;此類第三方異議贊成判決得到判決的取消將被取消或減刑對於由第三方提出的任何判決的反對,拒絕接受該應用程序可以請求救濟[V]民事訴訟法守則的條文,解釋取消第三方異議,雖然是上訴的途徑非常的決定,但它是一個普通的審判程序,還有適當的補救措施。

台灣,中國在保留[第三人異議訴]前提「強制執行法」,修訂2003年「民事訴訟法」原生態「第三者決定提起申訴的程序,」第507-1條規定認為「無私第三人在法律上歸屬於非結果是訴訟的主體,但不參加,沒有取得所造成的攻擊或防禦方法判決誰是共同被告雙方在決定最後的足夠影響判決提起申訴,要求其不利判決的一部分。「還規定,」第三方投訴,投訴原審法院判決的專屬管轄權。「中國台灣」民法通則「這個系統的建立」後該系列的程序保障為保障第三方程序所賦予的權利,並通知該第三者的事先程序保障(第254第四的第67條),構建一個統一的決心程序性保障措施和糾正爭,法國(或裁判)穩定性的具體要求和有效性。 「[VI]必要的細節,以擴大訴訟的功能來解決爭端,」實體法維持秩序與和諧「的基礎上」,確保糾紛解決的有效性「和」改進司法系統的運作效率與經濟「中,有時決定的有效性必須擴大和第三方比其他訴訟當事人,但在另一方面,站在鑒於憲法訴訟自由和產權保障的權利,從而使第三的地位人在一個特定類型的綁定結果私法的判斷,它必須給予某種形式的系統,豐富強大的擴展的有效性決定的合法性的基礎上,設計程序保障的,因此,首先,賦予法院依職權的訴訟部門的事實被告知第三方的合法利益之間的特殊關系的結果,第三方可根據俾使的訴訟保留的內容和決策類型的賭注「是否」和「在其中的方式」參與訴訟,但前提是第三者「的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前」;在另一方面,法院不得基於一個恆定的能量,第三人在訴訟程序中的股權,並告知現實正在實施程序保障的要求,所以對於第三方之前,參加訴訟的機會沒有給出判決,允許其在事後競爭是什麼效力的判決,只要它「之後的程序保障」,設置了「第三人之訴」該系統。 [七]然而,第三方的吸引力和功能性的立法宗旨的詳細視圖,該部應確保的目的和正確的客觀判斷,其目的應該是一樣再審的目的。

在現有吊銷第三方投訴的框架內,第三人在法國和中國台灣提出反對取消的判決,該判決是第三人來攻擊自己的利益,或者要求廢標判決改判。但目的是通過既判力裁判的法國法律打破,目的是為了保護第三方的台灣成立過程的權利。在[八]無論是在訴訟要求,提上訴,法院的司法管轄權和審判過程中,等方面是不一樣的判決。

(二)第三人再審再審

方有特殊要求滿足,其目的是判決和重審案件依法作出了終審判決錯誤。

「義大利民事訴訟法」第404條規定:「讓路給他執行的最終判決或權益受到侵害第三人的判決,或因欺詐或串通,以自己的利益訴訟的損害繼承人和債權人已就判決確定再審。「第三義大利再審的規定是非常簡單的,但與第三方上訴制度,等等,這是由判決確定的同一主題的侵犯第三方的方式提供救濟。

日本的「舊民事訴訟法」第483具有欺詐判決受害者的規定,第三人可以得到緩解與准再審訴訟賠償訴訟。該第三人應確定原方共同被告的判決。該系統可以對第三人給立竿見影,而且可以防止沖突的裁判。在1926年修訂的規定刪除,並於1996年修訂民事訴訟法,這對於是否需要額外審理再審審查中提出。但學者認為,遺漏詐騙受害者屬於立法再審制度的錯誤,並在現有法律的解釋承認這個政權。 [九]可見,日本第三人原判的投訴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訴訟制度,但分類再審,無論申請再審第三的選項法定主體。日本學者也認為,多個外部第三方的情況下,可以類推適用再審的主體的規定,提起再審。但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再審的標的物沒有特殊規定,因此可作為其申請再審基於事實第三方的主題日本的新代碼,是模糊的,它基本上取決於的要求相關的實體法。同樣,第三方的基礎上,生效判決提起再審下是模糊的,因此不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目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47條[獨立人士參加]規定,訴訟的結果主張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第三人,作為雙方當事人的訴訟作為共同被告。日本學者通說認為,基於廣義解釋,當涉及第三方,預留判決判決的效力有固定的第三方的利益可能帶來再審。 [X]此外,欺詐第三方的執政黨,第三方也提到這一點,理由再審。 [XI]同時,從實體法的角度來看,在欺詐案的判決,「日本商法」三下「股東代表訴訟欺詐再審」和「行政訴訟案件在日本」第34條第268條的「第三人再審「,也是」第三方可能再審「補救一套程序性保障措施之後。 [XII]

由上可知,第三人在日本和義大利再審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但??第三人的想法有救濟和立法意圖,但是這兩個國家都將是第三人的救濟後 - 原案糾正侵犯其判斷---為一體的元素再審制度的,因此將解除延伸到進入裁判的力量主要再審有第三人有直接利害關系。

看到來自第三方聯合呼籲兩個訴訟官司的比較第三再審:一,第三人再審功能旨在否定原終審判決的有效性,而上訴的原則只有在第三人,要求判決不利原來的第三人最後一部分,但原終審判決的錯誤還沒有得到處理和解決。可以看出,該第三方再審的作用遠遠大於第三者投訴更徹底地更大。其次,由於第三人的結構,只在有合法再審申訴,認為原訴訟的主體必須繼續聽取法律關系的再審。所以,說到第三人再審原告在理論必須建立在訴訟各方有法律關系的資格是有限的原始標的物;而第三個重大訴訟撤回只有在終審判決不利於第三人部分,據此,原告的范圍在更廣泛的上訴再審申請第三方投訴第三人的主要范圍。綜合上述兩點,第三人提起再審的主體區域和更加具體和嚴格的再審,但提交的更多的休閑第三方投訴的主要范圍,勢必效率值?構成既判力和民間的威脅。因此,第三人與再審中投訴的功能和意義的獨立第三方。 [XIII]

通過的情況下的補救措施域外研究以外的第三方顯示,在編制而言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設立獨立的第三方相對上訴制度將盡可能多的方式上訴的,並設置並排再審。這相當於上訴的普通途徑,而不是第三方提供救濟的情況下,在普通的方式提起上訴,並需要通過法律明確授權。相較之下,台灣,中國,法國,更加註重對民事訴訟法第三人該裁決的權利 - 授權不被判決的約束,但他們損害的權利的有效性其最終判決的利益被害人的事實救災後,應給予法律。另一種是日本的民事訴訟法和義大利沒有一個獨立第三方訴制度的舊民事訴訟法,但它會被歸類在建立再審,或者在特別法中,具體的規則來指定允許再審的相關規定。關於防範欺詐的危害歲的日本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第三人可以提供及時的救濟和預防沖突的裁判。 [十四]

我們認為,第三方上訴制度因生效兌判斷,它不是按照一般程序,但只有在符合再審聽證程序,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爭議解決辦法是與司法效率的原則。在2005年底,最高法院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關於當事人權利的保護決定申請再審,正義(草案)的利益」,提請各國相關立法的嘗試和地區,結合國情,建議,規定:。 「第三方民事,行政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損害其權益再審,比照申請的當事人的規定,再審處理的理由」在2007年6月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最高法院的過程法院認為,以立法的單獨條款重審後,給第三人有權申請再審的權利。 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適用司法解釋」第三人第5條原判決的,實行調解,以確定任何索賠的標的,提起了新的訴訟並不能解決爭議,可以向原審判決,對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調解申請再審。

台灣「司法」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吳明軒委員建議修訂,第三方的補救措施採取補救措施再審,增加了一個第三人再審再審程序。 〔XV〕陳容宗教授也認為它是一種思維相當正確的方向。 [XVI] Yaorui廣老人在第三方訴訟講道的評價:「判決後,這支部隊的學生,以確定這種決心的力量,除了再審,不得推翻,那麼法律和維護穩定,顯示考慮法院。威爾遜也因此,雖然再審,但原審判決理由,投訴應當予以駁回。「德國」民事訴訟法「再審分為兩種形式,申訴即和恢復的投訴。第579 [申訴]的判決違反程序規定,提起再審,稱為投訴,而不是在投訴外的再審能夠確定推翻原判決確定力。在民事訴訟法,確立了在通常的訴訟程序,以推翻該決定,以確定該系統的有效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

3,提出在適用投訴的第三人應注意的問題

(一)原告資格問題

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道路提供第三者「,因為我不能歸因於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一些錯誤的內容或所有調解,傷害他們的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的日期正在六個月內侵犯,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訴訟,「據此,我們可以看到,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第三方作為原告的資格:(1 )的人不得參與行動的最後第三個原因不能歸因於受試者本人; (2)第三人,是指只對第三人的「民法通則」第56條,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的獨立權利(訴訟的原告題材當事人有權要求一個獨立的權利),並沒有獨立的權第三人(案件的結果,他在一個合法權益)兩種。這樣的規定,原則和抽象的仍然是有用的概念來解釋猜疑的概念。應當指出在其應用:

首先,必須有三分之一的人比原來當事人其它。如果你屬於第三方應參加黨的訴訟中,當事人其實不是第三人。缺少必要的共同訴訟人,根據新的「民法通則」第200條第8款的,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對於普通共同訴訟,因為抱怨是可分的,這也是常見的共同訴訟人不存在問題起訴第三人。

二,有一個第三人的獨立權,參與訴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自稱參加中國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的主體雙方之間的訴訟,第三人認為獨立請求權,起訴權「,是一位自稱參與。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判斷基於相對性原理第三方獨立的權利可以是一側或前執政黨兩側提出了新的投訴,而不必使用這個系統,原判決,並因此,第三次這樣的情況下,沒有第三人誰退出訴訟的原告資格問題;第二是訴訟的結果會造成損害他們的權利,即防止欺詐行為的受害者參與。台灣學者認為,騙取被害人的訴訟索賠欺詐受害者用訴訟的方法,故意侵犯有關各方的權利,該方法應受害人在被占的損害予以救濟。 [十七]中國的「民事訴訟法」並沒有參與這些規定的訴訟程序。我們認為,虛假訴訟今天撤回其第三次訴訟條款的盛行,它會被添加,以防止欺詐行為的受害者參與,讓第三方介入訴訟,以更有效地保護他們的利益。

三,第三人,上訴法院的基礎上參與對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的影響無獨立請求權的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來確定,有責任在隨後的單獨的一個案件有一個預堅定感,即第三方的無獨立請求權,以協助其人而已,不能聲稱其原來的裁判參與法庭訴訟,不正當的,因此,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參與本案的訴求,比如它的輔助被告提起了他們的黨原告喪失資格的第三方提起訴訟。根據「因為我不能歸因於標的物」沒有參加本案的訴訟程序,也不會產生參與的效果。對於其他當事人的基礎上,相對既判力原則「可能是其他訴訟起訴不當的裁判」[十八]。由上可知,對於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因為沒有任何影響的參與。這是第三方的無獨立請求權沒有使用這個系統是有效的,他們不原判決。此外,如果誰直接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法庭,由於雙方的人可能會提出上訴或申請再審,而無需使用第三方的決定提起申訴必要的。

(二)問題

新的「民法通則」第56條第3款,第三人的范圍,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某些內容或全部調解錯誤破壞了他們的公民權利,可以起訴到人民法院。

我們知道,在原則上,僅受既判力的法院訴訟的限制當事人有約束力。然而,在某些情況下,也將受到既判力第三人以外的其他當事人產生約束力的限制。作為繼承人各方持有人的請求的標的物,在全體股東的訴訟,代表和所有訴訟和起訴是代表沒有參與破產案件,以便分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破產是誰。上面的人的訴訟非常廣泛的接觸判斷的影響,是第三人有權參加訴訟的機會,法院應當受理此案的事實,發表在「人民法院報」或「最高人民公報「中,」損害他的民權「不是一個特定的第三方通知,以避免」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未參加訴訟「,並提交第三訴訟撤回。

我們認為,由於第三方投訴是基於第三人的審判,其中有獨立的權利提出的身份,因此,其范圍應有權請求權獨立第三方,與類似的范圍。這是合理的定義僅限於: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及擁有權。

法院

增加的第56條,第三人新的「民法通則」的規定(三)司法管轄權「,使該判決,裁定,人民調解法庭提起訴訟。」第三人訴訟部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拒絕接受調解,非常規的補救措施制定程序,應作出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法院調解書的管轄權。這樣的規定,首先考慮到的,人民法院作出原生效判決,更好地了解調解的優點,有利於法院;而到了審判法庭本身的糾錯充分發揮;其次,避免了下級法院或變更上級法院的決定正式生效,調解情況。我們認為,由於第三人與原案屬於上訴法院改判變得更加困難。建議第三人可以向上級法院採取提高裁判的效果。因為我不能占標的物進行起訴

(4)第三次訴訟問題

增加的第56條,第三人「的新的」民法通則「規定的條件並沒有參與訴訟,但有證據表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的,或者這本書錯的全部內容,傷害他們的公民權利,他可能知道或應該知道其民事權利之日起六個月內受到侵犯,做出的判決,裁定,人民法院「調解起訴條件,並據此:(1)沒有的,因為非歸因於當事人本人參加訴訟。條件是能夠參加訴訟,以便讓第三方在訴訟過程中,及時解決糾紛,訴訟,避免在不穩定的狀態長期原生效判決。在這方面,第三人作為原告提供的責任不應參加的第一個證據是不是自找的。如果右側的要求有一個獨立的第三方,法院應通知投訴發生,恕不另行通知的事實;對於第三人無獨立請求權,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恕不另行通知職權,或者通過有正當理由更改,恕不另行告上法庭。 (2)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一些錯誤的或全部內容進行調解。為了防止濫用第三方的權利,有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穩定性和權威性的影響應該申請設點相對嚴格的條件,第三方訴訟,有證據顯示,第三人效果判斷的要求,執政,一些調解錯誤或全部內容。 (3)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損害公民權利的調解,原判決的第三人,請求調解的情況下,如以書本上的作為財產處置該物業的權利。日期(4)民事權益受到損害的不超過六個月。第三撤回訴訟作為一種非常救濟制度,其主裁判為進入錯誤的力的目的,以避免訴訟制度的存在是穩定的,安全的,穩定的社會秩序之間的貿易關系法律對構成長期潛在的威脅,敦促第三方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並該第三方提出申訴,該六個月期間與規定的申請期間所作的必要的限制在規定期限的再審是一樣的。

所以起訴條件,如申請再審的條件。相較於申請再審,一提起第三人在台灣,中國,法國和投訴不像第三方訴訟,程序是不容易的,並不一定有利於第三方通過適當的法律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e)該判定
增加了「人民法院,要求建立了56條新的」民法通則「規定的影響,應改變或者原判決,調解;不索賠成立,並駁回訴訟請求。「因此,制定或的第三方程序是決定他的人的判決,裁定,調解及的有效性的目的一直在呼籲的性質應屬形式,其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行動。從判決的效果,如果訴訟提起第三人,原判決,調解不受影響。然而,為了防止惡意的第三方提出訴訟,您可以參考新的「民法通則」第112條規定,人民法院在駁回他們的要求,「但應處以罰款,在當時情況下被拘留」 ;

熱點內容
寺廟更換法人法規 發布:2024-09-20 18:51:31 瀏覽:841
四所法學院 發布:2024-09-20 18:37:34 瀏覽:927
民政局的離婚協議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09-20 18:32:40 瀏覽:322
家司法解釋 發布:2024-09-20 17:37:18 瀏覽:281
支付寶轉賬法院 發布:2024-09-20 16:23:57 瀏覽:578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