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印勞動法
㈠ 優路教育的錢老師!講的好!想見相片!
建議選擇老師時,盡量面談,才能判斷是否適合自己。
選擇一家有實力的培訓機構,對於考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優路教育成立於2005年,隸屬於北京環球優路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在全國開設了近300家直營分校,擁有36大教研基地,組建了一支1000餘人的教學和研發團隊,年服務學員超百萬人次,現已成為集互聯網教學、面授教學、融合式教學、學習平台及應用研發、圖書教材出版發行於一體的大型知識服務實體和綜合性教育服務機構。
優路教育專注於建工、消安、醫衛、財經、教師、經濟、健康、法考、公考、四六級考研等領域職業資格考前輔導培訓和職業技能提升培訓,項目體系主要包括:建工類——一/二級建造師、智慧建造工程師、一/二級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BIM、裝配式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環境影響評價師、公路水運檢測師、建築九大員等;消安類——一/二級消防工程師、智慧消防工程師、初/中級注冊安全工程師、消防設施操作員、應急救援員、保安員等;醫衛類——執業葯師、執業醫師、鄉村全科醫師、護士資格證、初級護師、主管護師等;財經類——初/中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管理會計師、會計繼續教育、薪稅師、稅務師、銀行/證券/基金三大從業等;教師類——教師資格證、教師招聘、特崗教師等;經濟類——初/中級經濟師、專利代理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網路視聽主播、互聯網營銷師、電子商務師、勞動關系協調員等;健康類——健康管理師、心理咨詢師、公共營養師、中醫康復理療師、社會工作師、養老護理員、保育員、育嬰員等;法考類——法律職業資格證、法律碩士等;公考類——國考、省考、事業考編等;校園類——考研、四六級等。
㈡ 二級建造師掛靠時間到期轉出來原公司不配合怎麼辦
對於建造師注冊時間即將到期的建造師,可以向原單位提交建造師轉出手續,單位應當配合建造師辦理轉出手續,然後建造師根據情況將建造師資格證書轉注冊到其他的單位,即辦理建造師轉注冊手續。
如果繼續同意將建造師資格證書注冊在原單位,需要辦理建造師延續注冊手續,既然是不同意注冊在原單位,就只需要辦理建造師轉注冊即可。
如果出現原單位不配合建造師辦理轉出手續的,可以向建委相關部門提交建造師申訴書。先與調出單位解除或終止勞動關系,可採取雙方協商、勞動仲裁、訴訟等方法解決。
二級建造師審核變嚴格:
二級建造師鄧增軒,2015年4月注冊在甘肅營盤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本人陳述:現響應建設部專項整治"掛證"文件精神,自我糾錯,多次和該企業聯系未果,經注冊中心調解後,仍然不予配合,現本人申請撤銷二級建造師注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級建造師
㈢ 我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問題解析
此文原載《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2年10月第24卷第5期
摘要 本文對我國可耕地及耕地總量概念、內涵進行了全面的界定,分析了我國耕地總量和人均耕地減少趨勢的不可逆轉性、質量總體下降、耕地流轉形成新的流失的形勢,提出了提高對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意義的認識、採取綜合措施保護耕地、完善耕地利用調查、動態監測、統計制度等延緩耕地總量平衡發生質變的對策。
關鍵詞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人均耕地;不可逆轉性
耕地資源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它在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必將影響到糧食生產的波動,從而影響到糧食有效供給及糧食安全水平。我國耕地的總體態勢是:人均耕地減少的趨勢難以逆轉;耕地整體質量下降的趨勢難以遏制;可補充的耕地越來越少。這就決定了我國必須實現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證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江澤民總書記特別指出:「保護耕地是事關社會主義建設全局勺大事。」「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朱鎔基總理的紅線論」更是抓住了耕地保護的要害,保護耕地「紅線」,就是保護耕地的「生命線」,就是保護糧食生產能力、農業生產能力,就是保護我們民族的「生命線」;進一步說,又是保護建設的「生命線」,是「強國富民安天下」的「生命線」。
1 耕地及耕地總量的計算
(1)耕地的概念。耕地是經人們開發用以種植農作物、蔬菜、花卉的土地。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和原國家土地管理局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程》將土地分為8個一級類和46個二級類。包括: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城鎮村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其中,耕地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新開荒地、休閑地、輪歇地、旱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耕種3年以上的灘塗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1.0米,北方<2.0米的溝、渠、路、田埂。《規程》還將耕地分為5個二級類: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澆地、旱地、菜地。
(2)耕地總量。關於耕地總量是個有爭議的概念,目前公認的是上述5個二級類型土地的簡單相加。實際上,我國耕地的區域性差異是很大的。據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高志強等基於數字環境模型,選擇水熱、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4組指標分析了我國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級面積構成及分布狀況,得出了我國土地資源生態環境質量最好的地區全部分布在東南沿海和四川盆地地區,生態環境最適合人類生存的土地資源僅占我國土地資源總面積的1/3弱,1/3的土地資源面積養活了我國80%以上的人口的結論。另據陳印軍、黃詩鏗研究,南方水熱條件較好地區,每損失1公頃耕地,需北疆新墾2~6公頃耕地補償。事實上,現有耕地中,質量較好和一般的糧田佔2/3,存在各種障礙因子的低產土壤約佔1/3,如鹽鹼地、紅壤丘陵地、水土流失地、風沙地、乾旱地、澇窪地等。據調查,在全國耕地中,坡度大於25度的陡坡耕地為0.91億畝,按國家有關規定,應有計劃地逐步退耕還林、還草,以改善生態環境;全國無灌溉設施的耕地佔耕地總量的60.2%。
不同的耕地按單位面積產量有高、中、低之分。研究表明,我國高、中、低產田每公頃耕地糧食產量分別為:7680千克、5445千克和2085千克。對全國2137個縣1992~1994年糧食產量統計資料表明,高產田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不足1/3,提供糧食產量近1/2;而低產田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2/5以上,僅提供不足1/5的糧食,高中低產田對糧食總產量的貢獻比例為2.7:1.8:1,也即1公頃高中產田相當於2.5或1.5公頃的低中產田。
目前,理論界已經有人提出應將園地、人工魚塘歸入耕地的范疇。因為,一方面,現行耕地、園地與人工魚塘三者的生態適宜性及土地質量相當,無論是坡度、土壤還是水分條件均趨於一致;另一方面,三者的生產產品都屬於人們必需的基本生物產品;再者,三者用途可以互相轉讓。事實上,前些年我國耕地減少量中的一半以上是由於農業用地結構調整所致,而調整的去向主要是園地和人工魚塘。
(3)耕地總量的計量。隨著人們對土地認識的不斷加深,從重數量轉向數量與質量並重,認為耕地總量是耕地數量與質量的總和。然而,耕地質量並非像其數量那樣易於計量,且不同地域評價標准各異,難以統一和比較。為統一度量,有人提出耕地總量應是耕地數量總數、耕地質量水平和耕地產出水平的總和,借產出水平補充反映質量水平,並據此設計了「標准畝」這一特殊計量方式,即設定一個標准生產水平,任何一塊耕地用其實際面積乘以其實際產出水平與標准生產水平之比,得到其標准畝數。按此公式,以中產田為標准畝,依據1992~1994年全國不同等級耕地面積及糧食產量,3年平均種植的標准面積為9645萬公頃,較簡單相加減少了1434萬公頃。研究表明,這一計量方式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根據我國統計年鑒資料,1950~1995年的耕地面積年變化率和糧食產量年增長率的計算以及3年滑動平均的結果分析表明,二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相關系數達0.7075,說明耕地面積對糧食總產具有明顯的約束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耕地總量的計量公式對於新開墾或整理出的耕地不太適用。因為它們尚沒有投入實際生產,即使投入生產也存在地力熟化過程。對所增補的耕地如何計量是實際工作中有待解決的問題。
2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提出
(1)域外挑戰。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以「在工業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國家和地區,即人均佔有耕地很少的國家和地區,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糧食的大量進口」為前提,並假設「中國在1990~2030年期間將實現持續的快速的工業化」。然後根據我國和國際上某些機構發布的統計數據,分析了我國未來三四十年期間的人口、人均消費水平、耕地、復種指數、水資源、化肥投入、單產和生態環境的動態趨勢。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在1990~2030年之間,由於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長,我國的穀物總需求量將達到4.79億~6.41億噸,而我國的穀物總產量卻將減少1/5,只有2.72億噸,從而我國將出現2.07億~3.69億噸的穀物缺口,相當於目前全世界穀物總出口量(2億噸)的1~2倍。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穀物進口國。據此在《世界觀察》雜志(1994年第9—10期)上發表了題目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隨後,布朗又在幾個重要的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宣揚他的觀點,並不斷補充新的證據。1995年下半年出版了系統全面地論述他的觀點的專著《誰來養活中國?》。該書的出版引起舉國甚至舉世的關注與不安。
其實,布朗所提的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是西方學者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探討人類社會發展前景方面的現代馬爾薩斯主義觀點,是從生態環境的角度來談論我國對世界上所有的國家、所有的人的「威脅」,而且他認為這種「威脅」要比軍事上的「威脅」更為可怕。可以說,他的《誰來養活中國?》代表了「中國威脅論」研究領域中的一種「新思維」,那就是把我國塑造成全人類和大自然的共同的敵人,讓全人類聯合起來共同「遏制」我國的經濟發展。
(2)庄嚴承諾。面對著糧食問題的嚴峻挑戰和國際社會的疑慮,江澤民總書記庄嚴宣布:「中國糧食不僅現在要靠自給,將來也要立足自給。」他強調:「搞好糧食生產有其特殊的重要性,既要靠科學技術、推廣良種和先進適用的技術等;同時還要堅決制止耕地不合理佔用,只有依法保護好耕地,才能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1996年6月25日第六個全國土地日,原國家土地管理局提出了「靠中國的地養活中國人」——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戰略思想。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土地管理切實保護耕地的通知》(中發〔1997〕11號)明確指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必須嚴格按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總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並努力提高土地質量。」1999年1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規定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
3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內涵和外延
所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一般是指某地區某時期耕地減少量與土地開發、復墾與整理補充的新耕地在數量上保持平衡,從而確保現有耕地在數量上只能增加、不能減少。要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的在於保護耕地,其實質是保持耕地產出量的平衡,以實現糧食生產安全,糧食供應安全。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概念本身是綜合性的,是積極的動態平衡,其內涵和外延也處於不斷探討完善中。
(1)數量平衡。包括總量平衡和人均佔有量平衡。總量平衡要求各項建設佔用耕地+自然災害毀損耕地+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開發+復墾+整理等新增耕地;耕地數量的總量平衡是保證糧食產量的基礎。但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是人均耕地數量不再減少,即在人口增加很難短期內逆轉情況下保持人均耕地數量平衡,至少是人均耕地生產能力的不再減少更現實。
(2)質量平衡。質量即產出能力,在糧食安全方面與數量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如果在保持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中,不考慮耕地的質量,對穩產高產農田不加保護,對中低產田不加改造;建設用地只佔好地不佔差地,或佔好地開發補充劣質耕地。表面上耕地總量沒有減少,但影響了產量,如此就違背了平衡的真正含義。佔一補一,占補平衡的實質也是要求數量與質量的同時平衡。
從某種程度上講,保證耕地質量的平衡比數量的平衡更重要。耕地面積的擴張受自然供給的限制,增加潛力有限,糧食總產的增加不可能完全依靠擴大耕地面積來實現,在耕地面積達到一定數量時,糧食總產的增加必須依靠物質、技術的高投入以提高糧食單產來實現,其中農業科技進步的作用極其重要。數量的變化是顯著的,質量的提高是循序漸進的。據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高志強等採用重心模型方法對我國耕地1985~1995年變化的研究,得出我國耕地面積重心10年向西北移動了28.3377千米;耕地質量下降2.52%的定量化數值。
(3)地域平衡。就行政區域劃分而言,這是個相對概念。應當確保本行政區域內(法律要求是省際內「耕地總量不減少」)的平衡,但規劃結果卻是層層要求各級均保各行政區的平衡。事實上數量和質量的完全平衡是很難做到的,也沒有這個必要。在省一級范圍內保持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應充分考慮各市區的優勢,做好規劃,按照兼顧公平和效益原則,允許有一定幅度的「正」或「負」,以利互相調劑。而在市縣一級范圍內,就應在保證全市平衡指標的前提下,遵守效益優先的原則,進行通盤考慮,不必追求縣市級耕地總量平衡。目前,全國近2/3的省(區、市)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22個省(區、市)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實施辦法,國家實行「凍結」耕地農轉非等嚴厲措施,效果是顯著的。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的省份從1998年的17個到1999年的24個,直到2000年的29個。達到占補平衡的省多了,但耕地凈減少的量卻增加了,2000年耕地凈減少1443萬畝,比1999年增加了近800萬畝。一方面說明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目標,多數省(區、市)做到了,同時也說明個別省(區)耕地減少的規范大大增加了。
(4)生態平衡。堅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兼顧生態」的原則既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要求的,更是實現耕地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為追求生態效益而犧牲耕地效益是錯誤的,但不顧生態環境的適宜性盲目「圍湖造田」、「毀林造田」,導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次生鹽鹼化,造成更大的浪費和破壞也是不明智的。生態平衡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
(5)時間平衡。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從時間段上講指的是年度,動態監測調查、統計、考核也是年度。很明顯,隨著今後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數量和質量要有一個動態變化,因此保持耕地動態平衡應有近中長期規劃,有階段性限制。代內與代際平衡均是時間平衡的不同形式。另外,對每一個時間平衡,是整個時期內都必須平衡還是只要期首或期末平衡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但無論何種時間平衡必須有的共同認識應是:為滿足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的正常需要,應允許年度間的「以豐補欠」;耕地的數量應以其產出能滿足當時人口所需為限,強求剩餘是不現實的。
4 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形勢分析
立足基本自給,並適度依靠國際市場是我國實現糧食安全的基本方針。因此,加強耕地資源的保護、管理和有效利用,維護我們的生命線,已成為我國21世紀實現國家糧食生產安全的必然選擇。很明顯,影響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的因素除了制度和政策創新、科技進步、物質和勞動投入以外,耕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是最基本的約束。
(1)耕地總量和人均佔有量減少趨勢的不可逆轉。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57~1997年的40年間,我國的耕地凈減少1686萬公頃,年平均減少42萬公頃。期間經歷了1958~1961年的「大躍進」、1965~1977年的「文化大革命」、1980~1988年的鄉企大發展、1992~1994年的開發區熱4次耕地面積大滑坡,年變化率呈周期性波動,大致是12~14年。1996年「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戰略的實施和1997年開始的嚴格的管理制度以及1999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實施,對耕地的減少起到遏製作用,但勢頭仍然不容樂觀。1999年和2000年耕地凈減少仍分別達到655萬畝、1444萬畝。在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投資領域擴大和國際恐怖活動猖獗相對我國投資安全系數較高的雙重優勢下,可以預見未來幾年內的外來投資會大幅度增加。這無疑會加大土地供應的壓力。
伴隨耕地銳減的是人口的急劇增加。1952年全國人口是5.7億,人均耕地面積是3.9畝,1999年人口增至12.6億,人均耕地降至1.5畝。據調查,我國已有666個縣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規定的0.8畝的人均警戒線,其中463個縣低於0.5畝。
《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白皮書確定的目標是:2005年和2010年全國人口總數分別控制在13.3億和14億以內。根據《1997~2010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5年和2010年耕地總面積分別為19.20億畝和19.24億畝,那麼2005年和2010年人均耕地只有1.44畝和1.37畝。
(2)質量總體退化趨勢難控制。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現存耕地生產能力的降低和補充耕地能力的不足。全球性生態環境的惡化,造成耕地質量不斷退化,主要表現為:①水土流失,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約4533萬公頃,佔耕地面積的35%,每年耕地表土流失量約33億噸,損失氮、磷、鉀等養分達4000多萬噸;②耕地沙化,全國耕地沙化面積253萬公頃,且有繼續擴大的趨勢;③耕地鹽鹼化,面積達497萬公頃,使有機質含量降低,土壤板結;④耕地肥力下降,長期的粗放經營,有機肥使用量少,使得氮、磷、鉀元素比例失調;⑤耕地污染,全國受工業「三廢」和化肥、農葯污染的耕地約有1333萬公頃。
補充耕地能力不足一方面表現為全國適宜耕種土地近950萬公頃,主要分布在東北沼澤區和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經濟落後,交通不便,開發利用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開發、復墾整理的新增補耕地,要有個熟化過程,目前部分地區實施的「補三低一」的做法即體現出單位新增耕地生產能力較小的事實。
(3)農村土地流轉造成的耕地流失。這是個隱憂問題。國家鼓勵在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經營制的基礎上進行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帶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方式,不提倡工商企業大規模「圈地」搞現代農業。從山東調查的情況看,農村土地流轉主要有轉包、轉讓、互換、租賃、入股、反租倒包形式;農村集體土地對外商租賃,主要集中在青島、威海、煙台等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且總量不是很大,僅從青島城陽區、乳山市和龍口市的情況看,3市區對外商租賃土地面積共17148畝,佔3市區耕地總面積的1.17%,主要用於建立果品、花卉、蔬菜等生產基地。盡管未改變其農業用途,但已屬非耕地。令人擔憂的是,城市結合部的優質耕地以流轉方式改變其原有功能的更難避免。因此,規范流轉行為,控制耕地流失是土地管理部門的又一項艱巨任務。
5 延緩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發生質變的對策
上述從耕地的概念、計量和總量動態平衡的內涵、外延,多角度說明了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追求的是生產能力的穩定和人均佔有數量的增加。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以熱量消費標准,折算為實物消費水平的劃分,取世界平均糧食單產為320千克,實現糧食自給的人均耕地擁有量是0.8畝,也即國際警戒線。這里的質變指的是人均耕地佔有量全面低於0.8畝的紅線。2000年,我國的糧食產量是4.62億噸,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6.27億畝,單產平均為284千克/畝,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按此計算,我國人均耕地應高於國際警戒線,是0.88畝。也即,我國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質變點是人均耕地降到0.88畝。盡管我國現有耕地存量較大,在短期內可以基本保障國內需要,但不能忽視潛在的威脅。為此建議:
(1)正確認識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意義。首先要站在講政治的高度認識平衡的重要性,這是各級地方政府實現「菜籃子」、「糧袋子」目標的必須保障,是保一方平安,實現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其次應認識到這是一種政策性行為:政府從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及社會學意義等角度,依據土地資源的稀缺度,來制定限制耕地流失、減緩其稀缺性的調控目標與政策。實質是實現數量與質量決定下的生產能力的穩定增長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第三,這是一項長期的政策,是關系子孫萬代的大業,應列為考核一屆政府任期內業績的內容之一。
(2)採取綜合措施保護耕地。首先是樹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權威性,形成統一、協調的土地管理秩序,從宏觀上確保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和上下級規劃的銜接性。第二是多方協調,處理好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保護耕地涉及建設、交通、環保、國土、礦產、工業、農業、水利等許多部門,應當由政府統一領導,各部門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加強對被佔耕地的增補工作,強化管理,並在嚴格執法過程中逐步完善各項法律制度。第三是運用經濟杠桿減少耕地的流失。在當前的土地價格體系與收益分配製度條件下,耕地的重要性無法從收益的角度得到體現,耕地與其他非農用地在收益上存在較大落差,成為促使「農轉非」的內在驅動力量。據推測,耕地用於農業、工業和商業的產出比是1:100:1000。因此,根據不同用途和地點拉大地價差,引導用地戶將資金投向非農用地是必要的。第四,探討構建獨立的土地發展權,防治耕地流轉過程中的流失。確定耕地用途變更由擁有土地發展權的國家或政府來實施。農戶擁有土地耕種權,但沒有變更土地用途的權力。耕地確實需要改變用途時,用地者除了給原使用農戶一定的補償費外,還應向國家支付高出耕地地價本身數倍的發展出讓金。這不僅有利於限制耕地的流失,而且,收取經費可用於土地後備資源開發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投入。保持現行耕地經營制度的穩定性和長期性。解決耕地產權明晰化和所有權主體虛置問題,創造有利於產權流轉機制形成的環境,探討多種產權流轉模式。
(3)完善土地利用調查、動態監測、統計制度。城鎮、村莊地籍調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確權發證工作是進一步明晰土地產權,保護耕地的先決條件。建立信息化的動態監測體系,一是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網路、耕地預警制度和土地執法檢察巡檢制,做到「地動人動」,並向外部傳遞正確的信息;二是對已經非農化的耕地對其利用狀況實施動態檢測,及時評測其土地利用效益。同時,要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開展土地利用現狀及潛力調查評價,保持土地資源數據的現勢性和准確性。
參考文獻
[1]田鳳山.領導幹部國土資源知識讀本[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2]溫鐵軍.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張風榮.持續土地利用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㈣ 二級建造師的學習心得
1.基礎不同,需要的備考時間自然不同
每個人的基礎和領悟學習能力不同,所需要的備考時間自然不能一概而論,學霸型考生和基礎差、學習能力差的考生,怎麼能用時間來衡量呢?唯一可以用來衡量的就是你願意為了這個考試付出多少時間和努力,基礎不好、學習能力不行的考生,自然要多花一點時間來備考了。
2.別人的成功可以借鑒,不可以復制
很多二建考試通關的考友們會分享自己的考試經驗,這對於新考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學習借鑒的機會,但是別人的成功之路是不能復制的。學霸型考生可能人家只用了兩個月的復習就考試通關了,但是你不一定復習兩個月就可以通過考試,最好的做法就是勤能補拙,多一點時間來學習。
3.想拿證,如何復習?
每個報考二建的人都想拿證,那麼應該如何復習呢?制定一個學習計劃並嚴格執行。重視教材和歷年真題。注意做題鍛煉自己的答題能力,還有要捨得花時間來復習。
二級建造師考試的目標就是拿到證書,那麼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花時間來好好復習才是重要的。
復習順序
一般說來,最好是先復習法律法規(這樣你可以對整個建設工程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框架性了解,並且施工管理中第五和第七章節關於安全和工程信息檔案的和法規中相關章節是重復的;當然因為法規中幾乎都是要求記憶的東西,時間長了大家會忘記,所以也可以放在其他兩門課程之後復習),然後復習施工管理,最後復習管理與實務(因為實務是前兩科的綜合,所以必須放在最後,當然為了節約時間,可以把實務和施工管理中進度、質量、安全、合同、成本控制的相關章節結合起來復習,這樣是最好不過了)。
復習方法
總的來說是邊看書邊做題邊整理筆記,當然也要結合聽聽與考試用書同步的音頻教程或者視頻教程。但是這個比較消耗時間,要提前一兩個月來看,你可以選擇聽課件,聽課件的同時必須在書上仔細做記號,畫出重點,然後是反復記憶)。聽課累的時候,可以利用考試100軟體的課程分銷系統快速拓展分銷商,發展學員,學員即是分銷商,分銷商推薦學員購買課程即可獲得相應的傭金,只用手機就能邊學習邊收益,躺著也能賺收益。賺完錢之後再看看書,一定要記得熟悉課本(不管你是看書還是聽課件或者報班)是第一要務,書是根本,看書的時間必須要保證,然後是做題和整理筆記。整理筆記很重要,這個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成效很高,特別是對於法規這樣概念性較多的科目,只要你提煉其中的知識點,構造知識框架,一般自己親自整理一套知識點框架體系就記住了,考前再快速瀏覽幾次應對考試戳戳有餘。
答題技巧
1、先易後難,不會做的果斷先甩一邊,有時間了回來再想;
2、單選題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你認為錯誤的選項,然後再帥選剩餘選項,如果在兩個選項間徘徊,憑第一感覺選。
3、對於多選題,很有技巧,答對一個得0.5分,答錯或多選不得分,所以你如果確認了有兩個及以上選項正確而其他猶豫不定了,就一定不要再選了,拿既定的一分去博未知的半分或一分不劃算甚至會得0分,如果你只確定一個答案,其他有幾個拿不定注意,可以嘗試再選一個,因為只選一個答對了也就是0.5分,在選一個有可能得兩分。現在開始努力復習,祝你輕松拿下二級建造師
㈤ 打工妹的打工妹的婚姻現實
這些觀點雖然比較模糊,但有現實數據作為支持。1988年,深圳在冊外來工80多萬人,其中女工60多萬;1990年,深圳特區外的寶安縣在冊工廠外來工36萬人,其中女工31萬人;
——1988年,深圳蛇口工業區四海宿舍區,住著7000多名年輕女工;
——1988年,深圳寶安縣一家擁有205人的塑料手袋廠,只有4名男性員工;
——1990的,深圳寶安縣城建公司下屬27個工廠8000多員工,有9棟集體宿舍,其中8棟住滿女工,共有7000多姑娘。因此,在目前的深圳,特別是在以加工業為主的寶安、龍崗兩區或者特區內的各個工業區內,下班的時候,滿眼都是女工。深圳市勞動局提供的深圳外來勞動力性別結構情況,反映了外來工性別結構的失衡狀況。
而深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更發現,在女性戀愛婚姻的黃金年齡段(16—23歲)的深圳男女人口比例嚴重失衡,最大性別比竟為100個女性對44.75名男性。
按中國人婚姻年齡傳統習慣,女性一般會選擇比自己大兩歲左右的男性婚戀,而普查人口中20—25歲男性人口總數為895,143人,而18—23歲的女性總數則達到1,348,212人,而這些年齡的女工基本上是來自內地農村並在深圳各個工業區的生產一線工人。 從這個性別結構表可以看出,在深圳社會勞動力的主體隊伍外來工里,男女性別比例的失衡狀態的確比較嚴重,而且由於男女分隔化的就業與生活模式,封閉式的生活管理方式,戶籍人口與暫住人口難以交往的現實困境,造成男性和女性的就業場所和生活空間完全隔絕,更強化了現實世界中男女的性別結構失衡。
男女性別結構的嚴重失衡和男女隔絕化的社會管理模式導致了許多性導向迷失的社會問題。1987年深圳蛇口工業區辦的《蛇口消息報》曾披露過一封被冠以「哀怨?悔悟?希望?」醒目大標題的打工妹來信。信中表達了一個青春期少女的情感和心理躁動,說:「我們甚至忘記自己作為女性的存在,只有一月一次的『例行公事』在提醒我們,你還是女人······」她的孤寂、惆悵、失落感和女性心理世界的空虛反映出這一群體生理、心理和情感的重重困境。
由於深圳工業發展的獨特歷程,吸納的大量勞動者主要分布於電子、服裝、玩具、五金等勞動密集型加工行業,不需要高深專業技能訓練和高強體力,更歡迎心細手巧、聽話吃苦、便於管理的農村女孩;第三產業中的餐飲、售貨、保姆及社會服務業也基本上是聘用女性,從而使性別比例嚴懲失衡的狀況帶上了明顯的職業分工特點。因此,雖然時間不斷流逝,打工者換了一批又一批,以生產線為主的深圳外來工男女失衡的現實狀況卻始終延續著,而且已經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外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的基本性別就業模式。
近20年來,深圳外來工的平均年齡大多在23—25歲之間徘徊,最低年齡只有22歲,而打工妹的平均年齡更低,從深圳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看,打工妹主要集中於17—22歲這一年齡段,23歲以後的打工妹人數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幅減少,25歲的女性人數比19歲的女性人數少了98.926人,而29歲的女性人數則比19歲的女性人數少了149.449人。這說明以打工妹為主的外來工之深圳打工生涯正處於青春躁動期,其中大多數是23歲以下的未婚女工,約占深圳15歲以上女性人口的55.6%。對於這些年輕女孩來說,外出打工不僅是她們的「生活驛站」,也是其「戀愛季節」。 這是一個極為矛盾的事實——生活驛站決定了她們生活的不確定性,由於戶籍、職業的不穩定等各方面的現實難題使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對前途感到迷惘,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走,自己的最後歸宿在哪裡?但在生理上她們又到了渴求戀愛和婚姻的時候,到了必須做出人生最重要選擇的年齡。這種矛盾狀況又遭遇到失衡的性別比例以及個人戀愛婚姻期待值上升的現實困境,令眾多打工妹只能在寂寞中度過花季歲月,直至青春凋零,才不得不返鄉嫁人,或者成為大齡未婚女子。因此,這個城市裡經常行走著孤單的人。
中山大學人口研究所在深圳打工妹中做的一項調查表明:深圳的打工妹65%沒有談過戀愛;95%想結婚;72%選擇「建立一個幸福家庭」;結了婚的100%不願離婚。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卻很殘酷。我們查閱了近10多年來關於深圳打工妹生活的文學作品和紀實報道,頻繁看到像「深圳不相信眼淚」、「深圳無法養愛情」、「我的愛情你不懂」、「工廠沒有愛」這樣的哀怨字眼,所有關於深圳打工妹的愛情描寫都充滿著無可奈何的悲哀與惆悵。本來,這個城市裡懸殊的男女比例,令那些來自城市的所謂白領靚女都有一種愛情的飢渴,不知道心歸何處,更何況這些來自農村並只能在生產線上出賣廉價勞動力與青春的「丑小鴨」呢?
因此,雖然有青春期對異性和對情感的需要,但身處異鄉的漂泊感、城鄉身份差異、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加上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弱點,她們很難能夠得到幸福的愛情和美好的婚姻。在人生最美好的這一歲月里,她們不是在寂寞中讓青春孤獨飄零,就是隨更多的愛情悲劇。心中的浪漫屢遭殘酷的現實無情擊碎,令她們對男人感到失望,甚至對生活和未來感到灰心。一位名叫何小燕的女工向電台節目主持人寫信訴苦:「在工廠里談戀愛很多都是沒有結果的。大家出門在外,都很孤單,男孩子就想找個女孩子陪陪,打發點時間;女孩子也覺得找個朋友,可以互相照應一下。可是大家都是來自五湖四海,以後能不能在一起還是個問題。所以好多人都喜歡找老鄉,大家知根知底一些,以後還可以一起回家。好多人都沒有什麼感情的,有的換了一個廠,就分手了。有的兩個人偷偷在外面租了房子同居。」所以好認為:「感情這東西最不實在了,總是飄在空中。好像是人家的東西,有時候可以給你,有時候就會帶走。不是你付出多少就會有多少回報的。」何小燕對感情的懷疑正是打工妹情感屢遭挫折的一種反應;這種情況在《深圳商報》刊登的一則報道中得到了印證:「深圳在工廠的打工妹有相當一部分對深圳的男人有種失望的感嘆,一是有的男人自身生存就有問題;二是有種逢場作戲不負責任的態度;三是摟著別的女孩還跟老婆打電話謊稱自己在談生意或在旅途中。」
盡管有這么多失望和無奈,但打工妹追求愛情和婚姻的努力始終很強烈。有研究者發現,在很難能有人請吃喜糖的工廠宿舍里,倒經常有人請吃「拖糖」——即慶祝與異性拍拖(談朋友),有的人明知與對方不可能有婚姻結果,依然樂意接受他的感情或性。這也說明打工妹為解決愛情與婚姻的現實困境,開始把愛情與婚姻,或者把性與婚姻分離開來處理。在傳統農業社會里,婚戀帶有極鮮明的目的傾向——男女青年有限交往的目的性通極強,一般都是直接談婚論嫁。如果一對男女青年長期保持親密關系而遲遲不結婚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允許的。但打工生涯使他們原有的社會關系網路解體,或說原有的制約力量已經很微弱了。當婚姻成為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時,戀愛便轉而成為打工妹的重要「議事日程」,而且由於多數打工之戀都是「無果之花」,男女交往的感情游戲色彩就加重了。戀愛與婚姻的分離的直接結果就是性與婚姻的分離,造成許多人生悲喜劇。
應該說,打工妹在未婚狀況下與異性發生性關系,或同居,既是她們耐不住情感寂寞和青春沖動的反映,也說明在現實困境不能改善的情況下,為節省房租和尋找情感歸宿,打工妹不得不忍受這種沒有法律保障且違背傳統道德的男女關系。當然,在出現情感破裂時,大多數是打工妹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價。有人因此丟掉工作,有人因此自殺。這種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有人注意到了,有一個記者對蛇口工業區中的未婚先孕女工進行調查。這個深圳最早成規模的工業區內當時有外來打工妹10,000多人,統計發現未婚先孕者呈逐年上升態勢:1984年為200多人;1985年達300多人;1987年則上升到800餘人。
而特區外的寶安縣1989年到醫院做人工流產的女工高達6967人次,其中證實為非婚人流2861人次,95%以上為外來打工妹,而沒有發現的,或未婚同居者就不知有多少人。
未婚同居以及對婚外性行為的寬容,反映了打工妹的婚戀觀念和倫理觀念都有了較大變化。陳印陶在對廣東4市打工妹婚戀觀念調查時,問及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有34.66%的人認為無所謂,6.23%的人表示可以理解,3.49%的投贊成票,即對婚前性行為具有寬容態度的人達44.38%;在問及對插足他人家庭的看法時,表示可以理解的佔21.95 %,認為無所謂的佔6.98%,有1.75%的人認為「做二奶也可以」,只有6.73的人聲稱「決不做二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人因受正統觀念引導,沒有透露真實想法,加上同一年齡段女工的群居生活,相互之間影響作用大,對婚前性行為持寬容態度的人肯定比上述數字要高。這說明這一特定群體的道德與婚戀觀念多元化的同時,一部分人的「道德化」為一些打工妹行為失范提供了倫理觀念變化上的解釋。因此,有一些在發廊、酒巴、咖啡廳或其他服務場所就業的女工因種種原因加入到「性產業」中去。 情意迷亂不僅困擾工廠里的打工妹,也是寫字樓內白領女性的難題。應該說白領女性有更多的條件和機會獲得到時候的愛情及婚姻,因為她們的職業、教育、收入、自身素養、自由選擇機會都是工廠里的農民女工可望不可及的,雖然同屬外來工這一大的群體,但實際上她們也努力地在愛情、婚姻等方面把自己與工廠打工妹拉開距離,以顯示身份不一樣。但是外來工中的白領女性也同樣面臨著整個城市男女性別比例嚴重失調、戶籍、住房、打工經歷的分分合合等影響戀愛和婚姻的各種社會及體制因素。有人說,「移民城市的不安定與孤獨感使人們拚命尋找愛情的慰藉,而無法了解過去和無以預知的未來滋長了很多人的游戲心態,也增長了人們對愛情忠誠的懷疑。」於是,連愛情、婚姻這些最講究感情與浪漫的事情也變得十分現實,甚至殘酷。我們曾查閱了一些婚姻介紹所的卷宗,發現男女在擇偶條件上都各有驚人相似之處,即女的一般都要求男方有經濟實力,有事業基礎;男方則要求對方年輕漂亮。深圳市婦聯下屬的家庭婚姻服務中心有4000多名參加徵婚的會員,雖然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做了大量穿針引線的事,但成功的卻寥寥無幾,問題的症結在於:男的嫌女方年「老」,女的嫌男方錢少。所以,「在深圳這個地方,什麼都可以談,惟獨不要談愛情」。
官方統計和學者的研究都證實,各種層次的打工妹的初婚年齡普遍延遲。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外出務工女性」課題組在湖南嘉禾縣鍾水村調查,該村婦女主任提供的情況是該村共有10人女孩出去打工(8個去廣東,2個在嘉禾縣城),至今都未婚,有的都打了6個工了還未婚。打工妹們之所以延遲婚姻選擇,一個原因是她們處於兩難境地而難以做出抉擇。城市文明的影響,使其對婚姻質量有了一定要求,但打工生涯的分分合合又製造了太多的愛情悲劇,使她們對未來婚姻生活反而產生恐懼:「看到有些人在外面結了婚,孩子都有了,又離婚;看到都害怕。」而且婚戀選擇將影響到她今後的生涯設計——是繼續打工還是回家結婚,是留在現代化的城市還是返回相對封閉落後得多的農村,這些矛盾的困境都使她們的婚戀選擇更加困難。因此,延遲選擇也是對命運的一種抗拒,是無法選擇的選擇。大批大齡未婚打工妹群體的出現,已成為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理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的重視。
㈥ 二建證書掛在一家單位,4年來一次錢都沒付過,我能不通過這家單位直接轉注冊到其他單位去嗎
這個可以,如果不配合,可以這么做。如果你遇到企業不給錢或到期不給轉注,可以參考以下方式處理:
你到網上下載你的建造師注冊情況,同時提供你未收到工資的相關證明(銀行流水之類)到勞動局舉報公司,說公司不按時支付工資。
由於你的證書注冊在公司,企業沒有可能證明你不是他的員工,所以在勞動局的壓力下只能付款給你;同時你還可以利用勞動法,說公司不按時支付報酬,要求單方面與公司解除合同,勞動局對這個是支持的,且在勞動局監管的情況下,不可能不將你的證書給你辦轉出,且還要在限定時間內。這里有圈內最權威的名師,最科學的班次設置,最完善的服務,最優質的課件,最精準的答疑,學派網傾力打造全網第一的精品網課!學派網(陳印、梅世強、龍炎飛、王樹京、侯杏莉、陳明等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