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的論文

刑事訴訟法的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7-17 20:26:27

Ⅰ 求5000字刑法論文

刑事案件證據的審查判斷標准初探

[內容摘要]證據收集完畢後,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經過審查判斷、分析、研究證據是否具有能力、關聯性和證明力和大小,從而確定所收集的證據能否用作定案的根據以及證明價值的大小,證據是確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是確定有罪或無罪,罪責輕重的關鍵;確定案件質量,做到不枉不縱,打擊犯罪,保護國家、集體、公民、財產和人身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都將起到極大作用.本文就證據審查判斷、概念、特徵、審查判斷的客觀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經過控辯雙方質證,由法庭認定.全案審查判斷證據標准及其意義進行論述. [關鍵詞] 證據審查 判斷 特徵 標准 引言 收集證據是審查判斷證據的基礎,收集證據在前,審查判斷證據在後,收集證據和審查判斷證據緊密相連,沒有收集證據就談不上審查判斷證據,反之,不對證據審查判斷,就不能作定案依據,就不能查清案件事實。在司法實踐中,對證據的審查判斷顯得十分重要,也是一個難題,如何審查判斷證據,這涉及到法律有涉及辦案人員的素質,保證案件的質量,不枉不縱打擊刑事犯罪,保護國家、集體、公民和財產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秩序,有著極其重要作用。為此,本文就證據審查判斷的概念、特徵、審查判斷的標准和意義作一論述。 一、審查判斷證據的概念和特徵 審查判斷證據,是指國家專門機關、當事人及其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對證據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和判斷,以鑒別其真偽,確定其有無證明能力和證明力以及證明力大小的一種訴訟活動。審查判斷證據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審查判斷證據的主體既包括國家專門機關,也包括當事人及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我國傳統訴訟理論基於從狹義上界定審查判斷證據的概念,將審查判斷證據的主體限定為國家專門機關,實際上從廣義上來講,除了專門機關為了確定案件事實對證據進行審查判斷外,當事人及其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也要對證據進行審查判斷,以便向審判人員提出如何認定事實方向的意見,使審判人員能夠對案件事實作出正確的認定,並在此基礎上正確地適用法律作出公正處理。因此,審查判斷的主體不僅包括專門機關,也包括當事人及其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 專門機關審查判斷證據與作為訴訟參與人的當事人等審查判斷證據,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專門機關和當事人等審查判斷證據,都是通過對證據材料進行分析、鑒別以確定其真偽,判斷其有無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已經證明力的大小,這是二者共同之處。其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 (1)專門機關辦案人員審查判斷證據是一種職權行為,即基於偵察權、檢查權和審判權而進行的活動,而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等審查判斷證據則屬於非職權行為; (2)專門機關辦案人員審查判斷證據,可以運用其在辦案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同時有具有法律賦予的必要手段和方法,以及相應的物質條件保障,相對於當事人等審查判斷證據,更有其優勢; (3)專門機關審查判斷證據,是為了正確地處理案件,維護國家、社會利益和當事人合法權益,而當事人等審查判斷證據,主要是為了維護自身或委託人的利益; (4)在審查判斷證據的效力方面,專門機關審查判斷後認定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即可直接作為處理案件或者作出某種處分的依據,而當事人等對證據的審查判斷,通常只是提出證據的前提,該證據能否作為認定案情的根據,還取決於專門機關是否採信該證據。 將當事人及其辯護人或訴訟代理人作為審查判斷證據的主體,既符合訴訟實踐,也有利於保障其行使訴訟權利,促使其履行訴訟義務,從而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 [1] [2] [3] [] []2、審查判斷證據的本質是一種思維活動。如果說收集證據是認識過程是第一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的話,那麼審查判斷證據則是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即理性認識階段。這一階段的活動方式,與第一階段的收集證據相比是不一樣的,它是在收集證據的基礎上,通過人們的大腦,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的思維形式來進行的。當然,審查判斷證據與收集證據雖然是兩個不同的階段,但兩者往往相互結合、交替進行。司法人員、當事人等必須首先收集證據,這是審查判斷證據的前提;對於收集到的證據材料,司法人員、當事人等經過審查判斷,如果發現有疑問或遺漏,則必須再去收集證據以便消除疑問或補充證據。把新收集的證據和原有的證據結合起來綜合分析、研究,就可以使司法人員、當事人等對案件事實的認識不斷趨於正確。這實際上是司法人員、當事人等對案件事實的認識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發展過程。 3、審查判斷證據的目的是確定證據具有證明能力和證明力以及證明力大小。司法人員、當事人等通過對證據進行分析、研究和鑒別,其目的一是為了確定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因為證據具有能力和證明力,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二是為了確定證據與案件事實聯系的緊密程度,聯系越緊密,其證明力越大,反之,其證明力就越小。 4、審查判斷證據的任務有兩項,一是對單一和多個證據的審查判斷,二是對全案證據的審查判斷。司法人員、當事人等對單個或多個證據進行審查判斷,其目的是為了審查核實某一證據或某幾個證據是否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而對全案證據進行審查判斷,其目的則是為了判明所有已查證具有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證據能否對案件事實作出認定。 二、證據審查判斷的標准 從現行的法律規定和學理來看,審查判斷證據可分為對個別證據審查判斷的標准和對全案這證據審查判斷的標准。 個別證據審查判斷的標准,即刑事訴訟中對單一證據進行審查判斷的內容,主要包括:證據是否原件、原物、復印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證據與本案事實是否相關;證據的形式、來源是否符合法律規定;證明的內容是否真實;證人或者提供證據的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等。 1、定案證據必須客觀真實性。《刑事訴訟法》第42條第3款明確規定,證據必須經過《法庭》查證屬實,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的要求,法庭應當根據案件是具體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審查證據的真實性:(1)證據形成的原因;(2)發現證據時的客觀環境;(3)證據是否為原件、原物、復印件、復製品與原件、原物是否相符;(4)提供證據的人或者證人與當事人有無利害關系;(5)影響證據真實性的其他因素。在審查判斷證據的客觀真實性時,執法人員應注意的是上述法律規定的「屬實」是指客觀真實。法律法規規定的真實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客觀的真實,即符號案件情況的真實,不以當事人和審判人員的意志和認識為轉移,因此當事人和審判人員不能反駁它,而只能通過不斷的證據活動認識它。二是法律的真實性,法律規定一旦某種情況得到了證明,就假定另一種情況是真實的,如推定。法律的真實允許當事人反駁,一旦當事人提出了成立的反證,法律的真實就不復存在。從判定的需要來看,作為定案根據的證據必須經得起各種各樣的反駁,而要做到這一點定案證據就必須符合客觀的真實。可以說,客觀真實是證據的最基本屬性之一。 定案證據的客觀真實性與執法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並不矛盾。可客觀事實性是從唯物論的角度認識定案證據所得出的結論,而主觀能動性是從認識論的角度認識定案證據所得出的結論。事實材料只有經過當事人是舉證和執法人員收集的活動,才能夠進入執法程序,才能成為定案的證據;對於執法人員已經調查收集的證據,哪些可以作為定案的根據使用以及應當如何使用,實際上仍然需要審判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予以甄別、篩選和判斷。實際上,定案證據的客觀真實和執法人員主觀認識是相統一的關系。 2、定案證據必須與本案相關,具有關聯性。定案證據必須與本案相關,即具有相關性。所謂相關性是指證據與特定的證明對象有關,是證據對特定的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和價值,據此,對查明案件事實有意義的事實材料既具有相關性;而對案件事實或者其他證據沒有任何影響事實材料,與本案無關,沒有相關性。在審查判斷定案證據的相關性時,執法人員應當將其與證據的真實性區別開來,逐一審查,在認定某一個證據是否具有相關性之前應當分清該證據對象是什麼,如果該證據的證明對象不是本案實體法或者程序法規定的事實,該證據就沒有相關性。 [] [] [1] [2] [3] [] []3、定案證據必須具備合法性。定案證據的合法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定案證據必須是通過合法的手段調查收集的事實材料,通過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調查收集的證據是非法證據。二是定案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表現形式。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表現形式的事實材料只能是一般的證據材料,而不是定案證據,即使其具有真實性和相關性。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保證訴訟的程序公正,並有效樹立司法的權威。法庭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從以下幾方面審查證據的合法性: (1)證據是否符合法定形式; (2)證據是否符合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和規章的要求; (3)是否有影響證據效力的其他違反情形。

Ⅱ 有篇刑事訴訟法的論文投稿,國內哪些期刊容易登刑事訴訟的論文,打小廣告的請不要進,謝謝

《法制與社會》這個比較適合。

Ⅲ 論文題目:刑事訴訟法中證據制度的修改及評析。求文本文檔

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和中國特色法律體系形成後,本次修改刑事訴訟法的證據制度方面,應堅持實事求是,充分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特別是應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內容予以合理吸收和採納,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一、設計理念的三個「相結合」首先為了有效的實現保障人權的理念,明確地吸收「不得強迫自證其罪」、「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證據規則;就應根據懲治犯罪的需要,賦予追訴機關一系列的特殊偵查手段和措施;就應賦予辯護律師在偵查階段的辯護權地位和權利。其次,要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相結合。要避免過去「超職權主義」模式下的「程序工具主義」所導致的程序虛無主義。實體公正主要是要求准確認定犯罪事實,正確適用法律,使案件作出公正處理;程序公正主要是要求嚴格按照法定程序辦案、取證合法、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等;而程序公正本身就直接體現著民主、法治、人權和文明的精神。正是因為程序公正的實現,實體公正才能真正凸顯「案結事了」的實質意義。目前存在的突出的實踐問題依舊是「重實體、輕程序」,應當進一步確定程序法定原則、證明責任、證明標准等制度。堅決防止為了所謂的迅速「破案」違反法定程序,不擇手段地「發現」事實和打擊犯罪。再次,要堅持客觀真實與法律真實的相結合。只有做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才能防止冤枉無辜的現象,才能樹立國家的司法權威,才能提高司法公信力;而要讓案件證據達到確實充分,就必須堅持證據裁判主義原則、質證原則和交叉詢問方式,對所認定事實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程度。二、證據應從「事實說」走向「材料說」由於理論界對於「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這一定義在邏輯上的質疑,如果證據必須都是「真實的」,不真實的「事實」不屬於證據;那麼,一是通過何種方式或渠道才能知道或確定某一「案情」是真實的還是不真實的不得而知;二是既然證據是「真實的」,為何還要「查證屬實」,二者之間的邏輯順序應當如何演進;三是證據與「定案根據」兩個概念間的種屬關系應做如何理解。而證據的「材料說」則很好的解決這一邏輯悖論。首先,「證據材料」可以真,也可以假,真實的證據材料可以證實案件事實,而假的證據材料則可予以排除;其次,從證據種類的角度來看,作為證據材料的一種,鑒定只能是一種「意見」,而非「結論」,鑒定意見可以真也可以假,而不應稱其為「結論」越俎代庖取代或否定法官的認證;再次,證據材料經「查證屬實」到「定案根據」符合正常的邏輯法則和經驗法則;最後,程序上只有「用於」證明案件的材料才可稱為證據,不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只是「材料」,並非證據,即證據材料只有經過嚴格證明和質證,才能成為定案的根據。三、證明責任的強化基於無罪推定原則,貫穿整個刑事訴訟證明責任分配的一條金線就是:主張者必須證明其主張的事實,否則要承擔舉證不力的法律後果。如果在審判結束後,沒有能夠滿足這一要求,即說明控方沒有能夠證明被告人犯罪,被告人就有被宣告無罪的權利。不能因為被告人沒有抗辯,或者抗辯證據不足,或者根本沒有抗辯證據,而證明負擔轉由被告人承擔。辯方如果在法庭上行使辯護權,提供證據證明其無罪或罪輕,這是其享有的基本辯護權利,而不是法定的舉證義務。這就要求在制度上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證明責任分配的目的在於,通過控方提供證據,使得法官內心確信控方的主張是真實可信的。當然,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來承擔。四、證據規則的法定化首先,應當確立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這就要求嚴禁司法人員為了達到破案的目的,採取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司法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要求偵查機關的訊問方式正當、合法、文明、人道,並且可以採取全程錄音錄像的方式進行訊問;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能夠處於正常的陳述環境,保證犯罪嫌疑人的飲食和必要的休息時間和擴大非羈押措施的適用;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要求在陳述之前有被充分地告知有罪陳述可能導致的不利後果和如實供述自己罪行可以從寬處理;這就要求作為訴訟主體依法享有辯護權等廣泛的訴訟權利並受法律保障。其次,應當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非法取證問題在任何國家的刑事訴訟制度下都可能發生,而設立排除規則的目的旨在排除通過酷刑等手段獲取的不可采證據,從性質上屬於針對濫用偵查權的一種程序性制裁措施,從而使得證據的取得方法的正當性決定證據可采性有了實質性的程序意義。我國在法律上沒有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也沒有單獨適用非法證據排除的司法程序。《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條明確規定「經依法確認的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予以排除,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同時規定了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適用機關、程序、後果和措施。建議刑事訴訟法再修改時能夠予以合理的吸收並可稍作擴大解釋,不應僅限於審判階段,而應將排除規則的適用期間向前延伸至偵查階段,對於在偵查階段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的依據;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檢察機關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法庭上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進行法庭調查,控方應當對證據收集的合法性加以證明。如果確認或者不能排除存在以非法方法收集證據情形的,對有關證據應當予以排除處理。以保障任何人,特別是被追訴人所應當享有的基本人權,並抑制將來違法取證行為的發生,維護程序法治與正當程序價值。五、證明標準的具體化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二條的規定,我國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是「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但該證明標準是對定案證據充足度在宏觀上的要求,如何具體把握和認定什麼是「清楚」、「確實」、「充分」,並沒有具體地說明,《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對於「證據確實、充分」這一證明標准作了詳細規定:「(1)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2)每一個定案的證據均已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3)證據與證據之間、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者矛盾得以合理排除;(4)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的地位、作用均已查清;(5)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的過程符合邏輯和經驗規則,由證據得出的結論為唯一結論。」上述幾項具體條件充分體現了證據裁判原則、程序法定原則、質證原則、邏輯法則、經驗法則、排除合理懷疑標准等基本的證據法原理,應當將該證明標准具體化的合理成分納入到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當中,並將其作相關調整後,作為一般原則性條款來規范所有的刑事案件的證明標準的認定。六、證人的保障機制依照質證原理,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並由雙方當事人展開質證,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等都要出庭接受對方當事人的交叉詢問。通過交叉詢問,才能攻訐對方證據的弱點或缺陷。而目前刑事司法實踐中,證人極少出庭作證已是公開的事實,證人不出庭作證顯然使得庭審流於形式。為了保證證人毫無顧慮的參與庭審,必須制訂相關的保護措施來保障和促進證人出庭作證,如不公開證人的真實姓名、住址和工作單位等個人信息,採取「遮身不遮音」的方式作證;庭審期間禁止特定的人員接觸證人;對於證人因出庭所造成的交通費、住宿費等予以解決;對於證人在訴訟期間請求予以保護,公檢法機關應依法採取保護措施等等。

Ⅳ 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論文

沒一個正確。。狗屁偵察員。。。

這個你就參照未經人民法院審判不得確定有罪原則的資料編咯

Ⅳ 求《刑事訴訟法》案例論文。

就給三十分,想的太便宜了吧,奧鵬遠程教育,刑事訴訟法的結課論文吧

Ⅵ 求刑法論文一篇

論死刑制度在我國的現狀及思考
[摘要] 死刑是一種最嚴厲的刑罰,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最極端的手段。當今許多國家都廢除了死刑制度,但是在我國仍然保留了死刑。本文從死刑的產生、在我國法律中的情況等幾個方面記敘了我國死刑制度的現狀,以及我國今後是不是繼續保留死刑,死刑制度該怎樣改革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死刑;保留;廢除
死刑是一種古老的刑罰方法,對犯罪分子具有威懾力,但死刑不同於其他刑罰,死刑剝奪的是一個人的生命,在當今的中國,死刑制度的現狀如何?基於我國目前犯罪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應該保留死刑制度,但是應嚴格限制,並逐步廢除。

一、死刑的概念及在我國的產生

(一)死刑的概念

死刑是剝奪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罰方法,包括死刑立即執行和死刑緩期二年執行。死刑以剝奪犯罪分子的生命為內容,因此又稱為生命刑。死刑又是所有刑罰方法中最嚴厲的刑罰,又稱之為極刑。

(二)死刑在我國的產生

死刑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法產生的年代。最早的刑罰記錄中就有有關死刑的記載。死刑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作為原始的血族復仇、同態復仇的替代物而出現。在原始社會,氏族之間的矛盾通過血族復仇來解決,往往帶來了氏族混戰,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破壞。國家產生以後,建立了刑罰制度,其中也包括死刑制度,從而使無節制復仇得以終止。在我國歷史上,最初的刑罰方法只有墨、宮、大辟,死刑(大辟)佔了重要一席,此後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死刑一直存在。

二、當今我國的死刑制度

目前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已經完全廢除了死刑制度,其中包括歐盟各國和我國的香港、澳門地區。每年都有多個國家在廢除死刑。而發達國家僅剩美國和日本。但仍然執行死刑的國家中,僅對謀殺罪等嚴重暴力犯罪判死刑。我國是世界上保留死刑的絕對數量最多的國家。下面介紹我國當今的死刑制度:

(一)法律規定的死刑

我國1997年《刑法》的413個罪名中,規定死刑的已經達到68個罪名。危害國家安全罪有7個罪名;危害公共安全罪有14個罪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有15個罪名;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有6個罪名;侵犯財產罪有2個罪名;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有8個罪名;危害國防利益罪有2個罪名;貪污賄賂罪有2個罪名;軍人違反職責罪有12個罪名。1997年《刑法》第48條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

(二)我國死刑適用的特點

我國1997年《刑法》中死刑適用具有以下特點

1、死刑適用的范圍廣、罪名多

目前,我國死刑適用的范圍比1979年《刑法》多了更多的罪名,在刑法分則的十章中有九章都或多或少地規定有死刑,共涉及到刑法條文52條,約占刑法分則條文數的15%;規定死刑的罪名也較多,約占刑法罪名總數的17%。

2、死刑選擇性罪名多,絕對死刑罪名數較少

在我國理論界,關於選擇性罪名的認定,存在三種情況:一是行為選擇性罪名,如生產、銷售假葯罪;二是對象選擇性罪名,如拐賣婦女、兒童罪;三是行為和對象同時選擇性罪名,如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在刑法分則中關於選擇性罪名太多了,反而絕對死刑罪名就比較少了。

3、經濟犯罪規定的死刑多

在刑法分則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規定的死刑,共有17個罪名,排在刑法分則各種犯罪的死刑罪名之首,如果再把盜竊罪、貪污罪、受賄罪等廣義的經濟犯罪加起來,就使刑法中經濟犯罪適用死刑的罪名至少達到20個。

(三)我國適用死刑的限制性規定

1、從適用的條件上,我國1997年《刑法》第48條第1款規定:「死刑只適用於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所謂「罪行極其嚴重」,是指對社會具有極大的危害性,犯罪客觀危害及後果特別嚴重;犯罪人主觀惡性特別巨大。根據我國1997年《刑法》的規定,危害國家安全罪中判處死刑的,必須是「對國家和人民危害特別嚴重、情節特別惡劣的」,重大刑事犯罪中判處死刑的,必須是「情節特別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或者「危害特別嚴重的」。

2、從適用的對象上,我國1997年《刑法》第49條規定:「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3、從死刑適用的程序上,我國《刑事訴訟法》第20條規定,死刑案件只能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進行一審。我國1997年《刑法》第48條第2款規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4、從死刑執行制度上看,我國1997年《刑法》第48條第1款的後半段規定:「對於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行。」

(四)死刑復核程序

自從1983年修改的《人民法院組織法》規定,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可將部分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核准權下放給高級人民法院。自這一規定以後,死刑核准權不斷下放,下放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嚴重違背了「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核准權有最高人民法院行使。」造成了死刑案件審理上的嚴重弊端。

三、我國現階段保留死刑制度的原因

至今為止,死刑一直在我國保留,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從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看,我國目前社會發展程度還不夠達到廢除死刑的條件。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孫華璞06年3月11日下午表示,我國一方面物質文明程度還不夠高;另一方面,「殺人償命」等觀念在公眾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立即廢除死刑不會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同和支持。是的,目前我國的社會發展程度還不夠成熟,犯罪現象十分嚴重,離開死刑就難以遏止嚴重的犯罪現象。保留死刑就有利於懲治這些犯罪,從而保護國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

(二)保留死刑有利於我國刑罰目的的實現。實施死刑的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犯罪、保護人民,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對於那些罪行極其嚴重的各類犯罪分子只有適用死刑,才能使他們不再犯罪,而達到刑罰特殊預防的目的。同時,使那些意圖實施極其嚴重犯罪的人心裡有所懼怕,不敢去實施犯罪,達到威懾作用,從而實現刑罰一般預防的目的。

(三)從我國現階段的價值觀念上看,實施死刑能夠為廣大公民所支持,具有滿足社會大眾安全心理的需要。廣大公民對死刑的觀念還比較落後,往往只強調死刑的正面效益,而忽略了死刑的負面效應。

四、死刑存廢之爭的思考

死刑是存是廢,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引起了激烈的爭議。死刑廢除論者認為,廢除死刑是教育刑論的必然產物,是糾正死刑存置缺陷的實踐依據,符合刑罰發展的最終目標;死刑存置論者認為,死刑是倫理正義的必然要求,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除害結果,具有最大的威懾作用。無論是死刑廢除論者,還是死刑存置論者,他們都各自有各自的觀點。死刑制度從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是侵犯了犯罪人的人權,但是我國目前的犯罪十分猖獗,如果不適用死刑,就難以遏止嚴重的刑事犯罪。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必須保留死刑制度,原因上述已經論及到。但是我國並不一定要把死刑制度一直保留下去,如果今後我國達到了廢除死刑的條件,是完全可以廢除死刑的,這就需要對我國的死刑制度進行改革。

五、積極發揮死刑效能的改革

我國在今後的刑法改革中,要積極發揮對死刑效能的改革,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從死刑的適用對象上進行限制

前面已經提到我國刑法對死刑的限制性規定是:「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從這一限制規定上看,刑法對適用對象的限制性規定還過於狹窄。如果能對單純的政治犯和犯罪的時候已滿70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更能體現出人道主義精神。政治犯如果同時又實施、參加、策劃、指使其他普通刑事犯罪的,如爆炸、殺人等,完全可以適用死刑,但對於單純的政治犯,則大可不必適用死刑。我國法律都可以規定對犯罪時未滿18周歲的人不適用死刑,難道就不可以對犯罪時已滿70周歲的人也不適用死刑嗎?如果刑法進行改革,對犯罪時已滿70周歲的人不判處死刑,廣大公民應該還是能夠接受的。

(二)逐漸減少死刑數量

1、減少刑法分則中規定死刑的條款

我國的死刑立法不僅適用於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暴力犯罪,還可適用於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客體在價值上低於人的生命的非暴力犯罪。如一些走私犯罪,偽造貨幣罪,金融詐騙罪,組織他人****罪等。這類犯罪是以單純攫取經濟利益為目標的非暴力犯罪,對其適用死刑實際上是以財物的經濟價值來衡量人的生命,這類犯罪也大可不必適用死刑。非暴力犯罪占死刑犯罪的大部分,如果廢止了非暴力犯罪的死刑罪名,刑法分則條文中的死刑罪名就會大幅度減少,這也是我國死刑廢除的突破口。

2、取消在實踐中很少使用的死刑罪名

在一些司法實踐中有一些很少使用的死刑罪名,如傳授犯罪方法罪等。如果取消實踐中很少使用死刑的罪名,這對打擊犯罪的影響並不大,但對提高我國國際聲譽的作用還是比較大的。

(三)完善死刑復核程序,由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收回死刑案件的核准權

上述已經提到,我國死刑核准權的下放現象十分嚴重,給死刑案件的審理造成了嚴重的弊端。死刑復核問題也是社會上廣為關注的話題。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曾有一個話題是「關於死刑復核權何時收歸最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最高人民法院發言人也作最回應,說是最高法院正在從思想認識准備、法律准備、組織人事准備和後勤保障准備四個方面全面開展工作。正在從全國選調法官。一旦准備工作就緒,最高人民法院將很快統一行使死刑案件的核准權。如果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收回死刑案件的核准權,對我國死刑效能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六、運用一定對策,創造條件,廢除死刑

如果對死刑的改革能夠很好的實施,廢除死刑也就指日可待了。我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不斷克服死刑的擴張與濫用,不斷重視刑罰的矯正與引導功能,增強定罪的准確性。我國廢除死刑也不能過於積極,只有具備一定條件才可以廢除,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對策,為廢除死刑作準備。

(一)法律對策

即通過及時制定,完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做到有法可依,避免法律漏洞。在刑罰上,豐富刑罰種類,如美國的終身監禁和20年以上有期徒刑就可以借鑒。充分發揮財產刑和資格刑的作用。另外,加強對罪犯在刑罰過程中的教育,達到刑罰預防犯罪和教育犯罪的目的。

(二)社會對策

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使社會整體形勢得到穩定。如通過一定的對策,企業減少下崗職工;在農村,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困難和失業人員的生活有所保障;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務工,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普法宣傳,使人們懂法、守法。如果做到了這些,社會的整體形勢就會穩定,也會對廢除死刑創造一個有利的條件。

總之,在我國目前的狀況下,還是應當保留一定數量的死刑,對打擊當前的嚴重的刑事犯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從長遠上來看,我國應對當今的死刑制度進行改革,積極創造穩定的社會環境。隨著社會環境的逐步穩定,刑法中的死刑罪名也應隨著逐步減少,直至廢除。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主編:《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陳興良主編:《中國死刑檢討》,中國檢察出版社2003年版.

[3]陳明華主編:《刑法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李龍、王習根主編:《法理學》,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陳興良主編:《刑種通論》,人民法院出版社1993年版.

Ⅶ 刑訴的論文題目怎麼定

對於刑事訴訟法論文不知道你是否確定選題,
確定選題了接下來你需要根據選題去查閱前輩們的相關論文,
看看人家是怎麼規劃論文整體框架的;
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動手收集資料了,
進而整理和分析資料得出自己的論文框架;
最後就是按照框架去組織論文了。
需要參考資料我提供給你。
還有什麼不了解的可以直接問我,希望可以幫到你,祝寫作過程順利。

第一,你在寫論文的時候先確定你的論點,也就是你這篇論文是關於什麼,是要論證什麼東西,一般來說,也只有你對這個比較熟悉有一定的基礎才能進行研究。
第二,在確定好論文方向後你可以查閱相關的書籍,一般包括一手和二手資料,一手就是關於你論證對象的資料,二手就是另外一些學者對於該對象的研究成果,比如你要研究魯迅的話,第一手資料就是魯迅的作品,第二首資料就是其他人關於魯迅作品研究的成果。這些成果你都可以引用,但是在引用的時候必須註明出處,也就是你用了誰的觀點,包括作者、作品名、出版社第幾年第幾版、第幾頁,這些寫在論文的結尾處,以注釋說明。
第三,摘要,摘要就是你論文研究的論點是什麼,大概內容是什麼,你有什麼新看法。摘要一般不多,規范論文的摘要字數在200到500字之間,一般300字左右。
第四,關鍵字,關鍵字是抽取你論文的最主要的字眼,但是這字眼能明白看出你論文的大意的。比如你研究魯迅的《阿Q正傳》的,關鍵字可以有:魯迅,阿Q正傳,國民性,精神勝利法,革命。一般關鍵字為3到5個。
第五,正文,主要就是關於你的論點展開論述了。一般的論文的都在5000字以上,如果你是一個學生,小論文的話字數一般3000到5000字,而且標准也不高。當然,畢業論文除外。
第六,注釋,注釋就是關於你的參考作品,標明出處,也可以對於某些觀點再做論述,但是一般字數不要太多。
第七,如果你有指導教師的話,在此表示感謝,有則可,沒有不強求。 如果你寫的是很重要的論文的話,一般還有英文摘要,錯別字概率一般在萬分之一,如果不是很嚴格的論文也不會有這些要求。最關鍵的就是正文了,一般你要有自己新穎的觀點,但是不能嘩眾取寵,牽強附會,還要有結構層次,不能雜亂無章,也就是由淺到深。論文是實證性的,最好不要加入你的主觀價值判斷,就是最好不要有「應該」兩個字,你不能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

Ⅷ 《刑事訴訟法》案例 要交論文 跪求

(1)本案中所搜集到的證據材料可以分別歸屬於法定證據種類:不屬於被害人的,以及警方在現場提取的都是物證。
(2)本案中41碼棕色皮涼鞋、一把帶血的警用匕首、5根毛發,賈某某的妻子證言、被害人陳述、DNA鑒定屬於間接證據;本人做出的有罪供述、屬於直接證據。
直接證據的證據資格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的證據規則。
本案應當採用這些直接證據材料。
(3)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證明標準是「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
本案已經達到有罪判決的證明標准。如果沒有直接證據,本案依據間接證據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並處以刑罰。
(4)本案應當處理:
一、故意殺人罪定義與認定
根據刑法第232條的規定,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應當立案。
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於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於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
二、犯罪構成
1、故意殺人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故意殺人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3、故意殺人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並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4、故意殺人罪犯罪客觀方面:
(1)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2)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即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3)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三、故意殺人罪量刑標准
犯故意殺人罪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
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Ⅸ 求刑事訴訟法方面的論文題目或者論文

刑事訴訟中關於的立案程序問題探討

熱點內容
共青團工作條例 發布:2025-01-22 15:53:24 瀏覽:418
九江法院位置 發布:2025-01-22 15:45:06 瀏覽:734
聯考法律碩士國家線 發布:2025-01-22 15:38:07 瀏覽:508
公司法電影 發布:2025-01-22 15:10:56 瀏覽:871
審理法官是什麼 發布:2025-01-22 15:05:27 瀏覽:74
員工辭退賠償勞動法 發布:2025-01-22 14:46:58 瀏覽:51
道德公民圖片 發布:2025-01-22 14:31:53 瀏覽:392
自然法學派概念 發布:2025-01-22 14:31:14 瀏覽:688
自考2017年4月勞動法答案 發布:2025-01-22 13:58:25 瀏覽:196
道德宣誓 發布:2025-01-22 13:41:20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