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17訴訟法

17訴訟法

發布時間: 2022-07-23 20:24:51

① 最高法刑訴法解釋第17條有哪些內容

最高法刑訴法解釋31條的內容: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申請迴避,並告知其合議庭組成人員、獨任審判員、法官助理、書記員等人員的名單。迴避制度是指審判人員和其他法定人員在遇有法律規定的情形時,退出對本案審理的制度。迴避制度是為了保證案件獲得公正審判而設立的一項制度。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告知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權申請迴避,並告知其合議庭組成人員、獨任審判員、法官助理、書記員等人員的名單。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七條第三款

刑訴法第十三條全文:「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沒有第三款的。你是找刑法、民事訴訟法嗎?

③ 刑事訴訟法3到十七條新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國家安全機關依照法律規定,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與公安機關相同的職權。

第五條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七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

第八條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第九條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實行兩審終審制。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二條 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本法實行人民陪審員陪審的制度。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六條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④ 民事訴訟法

(三)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2、專利糾紛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二)項、第二十條的規定,從本地實際情況出發,根據案情繁簡、訴訟標的金額大小、在當地的影響等情況,對本轄區內一審案件的級別管轄提出意見,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
第二十條 【高院一審管轄】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第二十二條 【原告就被告原則】對公民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對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起的民事訴訟,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同一訴訟的幾個被告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在兩個以上人民法院轄區的,各該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4、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戶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營業地或者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
5、公民的經常居住地是指公民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時已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醫的地方除外。
17、對沒有辦事機構的公民合夥、合夥型聯營體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注冊登記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注冊登記,幾個被告又不在同一轄區的,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
27、債權人申請支付令,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二條規定,由債務人住所地的基層人民法院管轄。
第二十三條 【原告就被告的例外】下列民事訴訟,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原告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一)對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居住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二)對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蹤的人提起的有關身份關系的訴訟;
(三)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提起的訴訟;
(四)對被監禁的人提起的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6、被告一方被注銷城鎮戶口的,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確定管轄;雙方均被注銷城鎮戶口的,由被告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7、當事人的戶籍遷出後尚未落戶,有經常居住地的,由該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戶籍遷出不足一年的,由其原戶籍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超過一年的,由其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8、雙方當事人都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被告被監禁或被勞動教養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監禁地或被勞動教養地人民法院管轄。
9、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0、不服指定監護或變更監護關系的案件,由被監護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11、非軍人對軍人提出的離婚訴訟,如果軍人一方為非文職軍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離婚訴訟雙方當事人都是軍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團級以上單位駐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12、夫妻一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另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夫妻雙方離開住所地超過一年,一方起訴離婚的案件,由被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沒有經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訴時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13、在國內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婚姻締結地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婚姻締結地或一方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14、在國外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
15、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論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笫十七條

第十七條
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
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⑥ 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這一規定確定了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依法行使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1.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專屬性,只能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等專門機關依法行使。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不得行使。當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4條和第225條的規定,國家安全機關對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可以依法行使公安機關所享有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權力;監獄對於監獄內發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偵查權;對於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軍隊保衛部門也可以行使偵查權。
2.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應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別行使,而不能相互代替和?昆淆。作為國家的治安保衛機關,公安機關負責對大多數刑事案件的偵查,並在偵查過程中享有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的權力。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人民檢察院在刑事訴訟中享有法律監督權,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活動、法院的審判活動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檢察機關有權對其直接受理的案件進行偵查,有權對刑事案件提起公訴。作為國家的司法裁判機關,法院行使審判權,有權對刑事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 刑事訴訟法第3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這一規定確立了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時,必須嚴格遵守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更不得侵害各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這里所說的「其他法律」,是指所有與刑事訴訟程序有關的法律,如刑法、法院組織法、法官法、檢察院組織法、檢察官法、律師法、人民警察法等。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在訴訟活動中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和規則的,有關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權依法提出申訴和控告。有違反法律程序行為的機關,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91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發現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審判有違反公開審判規定、違反迴避制度、剝奪或限制當事人法定訴訟權利、審判組織不合法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違法情形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61條的規定,嚴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凡經查證確實屬於採用刑訊逼供或者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一規定確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的原則。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的刑事訴訟活動加以干涉。
這一原則所強調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集體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而不是法官、檢察官個人獨立行使職權。由於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實行不同的領導體制,因此它們獨立行使職權的主體范圍有所不同。人民法院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是監督關系,而不是領導關系。每個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各自獨立,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的監督只能通過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以及審判監督程序來進行,上級法院不能直接指示下級法院如何辦理具體案件。就每個人民法院內部而言,獨任法官和合議庭成員對一般刑事案件有獨立判決權,但是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作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與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檢察院的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全國檢察機關作為一個整體獨立行使檢察權。在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檢察院的辦案工作作出指示,下級人民檢察院應當服從。就每個人民檢察院內部而言,批准逮捕、提起公訴和抗訴,均由檢察長決定,重大、復雜、疑難的案件由檢察委員會討論決定。
盡管這一原則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為整體獨立行使職權,但是近年來的司法改革實踐明確顯示,法官在法院的審判活動中正享有越來越大的審判權。
2.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的規定,不得實施違反法律程序和規則的行為。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在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過程中,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接受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這是由我國的政治體制所決定的。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這一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都有權為自己辯護。自審查起訴階段開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有權委託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符合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的,法院應當指定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幫助。
2.根據刑事訴訟法第96條的規定,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根據這一規定,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可以獲得律師提供法律幫助,從而有效地行使辯護權。
3.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人民法院在審判程序中,應當及時告知未委託辯護人的被告人有權委託辯護人,並在法定情形下指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的律師為被告人進行辯護。在法庭審判中,人民法院應當保障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依法辯護行為不受干擾。當然,這一規定對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同樣適用,這兩個機關也都有義務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 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在刑事訴訟中,確定被告人有罪的權利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在刑事訴訟中,審判權依法只能由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審判權包括定罪權與量刑權。人民法院是惟一有權確定某人有罪和判處刑罰的機關。在刑事案件的偵查和審查起訴程序中,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和證據,可以對犯罪嫌疑人移送起訴和提起公訴,但它們對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認定,只會帶來訴訟程序意義上的效果,而不是終局的有罪判定。只有人民法院依法所作的定罪判決,才是國家對被告人有罪結論的權威宣告。
2.人民法院的判決必須依法作出。在刑事訴訟中要確定被告人有罪,人民法院必須按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經過開庭審理查明事實,以法律為依據作出有罪的判決,並且將其公開宣告。未經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人民法院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
我國刑事訴訟法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這一原則的精神:廢除了人民檢察院原來曾長期擁有的以免予起訴為名義的定罪權,使定罪權由法院專門行使;受到刑事追訴的人在偵查和審查起訴階段,一律稱為「犯罪嫌疑人」,而從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之後,則改稱為「被告人」;檢察機關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有權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合議庭經過開庭審理,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對於不滿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訊問和審判時,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這項原則的含義是:
1.訴訟權利是訴訟參與人享有的法定權利,法律予以保護,公安司法機關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剝奪。不僅如此,公安司法機關還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充分行使訴訟權利,對於刑事訴訟中妨礙訴訟參與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各種行為,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採取措施予以制止。
2.訴訟參與人在其訴訟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採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護自己的訴訟權利,如控告或請求公安司法機關予以制止,有關機關對於侵犯公民訴訟權利的行為應當認真查處。
3.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應當得到保護,並不意味著訴訟參與人可以放棄其應承擔的訴訟義務。公安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也有權力要求訴訟參與人履行相應的訴訟義務,否則,刑事訴訟就無法順利進行。
依法保障公民的訴訟權利,是我國刑事訴訟的一貫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民主、公正和文明的標志。只有切實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才能使訴訟參與人積極參加訴訟,保證刑事訴訟順利進行,保證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得以實現。同時,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還有利於促進公、檢、法機關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從而充分行使職權,有效查處和打擊犯罪。 刑事訴訟法第15條確立了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具體說來,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主要有: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刑法規定了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超過上述法定追訴時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這種特赦命令具有終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訴為前提。被害人沒有提出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對這類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礎。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對於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於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這項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對於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我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這里的外國人包括具有外國國籍的人、無國籍人以及國籍不明的人。我國作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在我國司法管轄權范圍內,外國人應與中國人一樣,應遵守中國法律。當外國人的行為觸犯刑法,應當受到刑事追究時,公安司法機關應當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進行立案、偵查、起訴及審判活動。
2.依據國際慣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外交途徑解決。依據1986年9月5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特權與豁免條例》,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包括:外國駐中國使館的外交代表以及與他們共同生活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來中國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及其他具有同等身份的官員;途經中國的外國駐第三國的外交代表和與其共同生活的配偶及未成年子女;持有中國外交簽證或者持有外交護照來中國的外交官員;經中國政府同意給予外交特權和豁免的其他來中國訪問的外國人。上述人員在中國犯罪的,不受我國法律刑事管轄,而是通過外交途徑解決。解決方式可以是建議派遣國將其召回,依法予以處理;或者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或者由我國政府宣布將其驅逐出境。 刑事訴訟法第7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以保證准確有效地執行法律。這一規定確立了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訴訟原則。
「分工負責」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按照法律的規定各負其責,各盡其職。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安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和預審,人民檢察院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和提起公訴,人民法院負責審判。分工負責要求公安司法機關在法定范圍內行使職權,既不得互相代替,也不得互相推諉。
「互相配合」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應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和合作,互相協調,使刑事訴訟程序順利銜接,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犯罪的任務,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互相制約」的含義是,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訴訟中應當互相監督,互相約束,防止發生錯誤和及時糾正錯誤,正確執行法律。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的。其中,分工負責是前提,配合和制約是三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順利進行刑事訴訟的保證。貫徹這一原則,有利於保證案件的正確處理,使法律得到准確有效的執行。 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這一原則的基本內容有:
在我國,人民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有權對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實行法律監督。在刑事訴訟中,人民檢察院對公安機關的立案偵查、法院的審判和執行機關的執行活動是否合法進行監督。這種監督貫穿於刑事訴訟活動的始終。
在立案階段,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有權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人民檢察院在審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發現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有違法情況,應當通知公安機關予以糾正,公安機關應當將糾正情況通知人民檢察院。
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法庭審判所必需的證據材料。對於需要補充偵查的,可以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也可以自行補充偵查。對於補充偵查的案件,人民檢察院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的決定。這是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監督的最後一關。
在審判階段,人民檢察院在代表國家提起公訴的同時,監督法庭審理活動。人民檢察院發現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認為本級人民法院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時候,應當向卜一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對於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檢察院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重新審理。
在執行階段,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應當將批準的決定抄送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認為暫予監外執行不當的,有權以書面意見送交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批准暫予監外執行的機關接到人民檢察院的書面意見後,應當立即對該決定進行重新核查。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有權在收到裁定書副本後20日以內,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糾正意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糾正意見後1個月內重新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作出最終裁定。另外,人民檢察院對執行機關執行刑罰的活動是否合法實行監督。如果發現有違法的情況,應當通知執行機關糾正。 刑事訴訟法第9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這一原則包括以下內容:(1)各民族公民,無論當事人,還是辯護人、證人、鑒定人,都有權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進行陳述、辯論,有權使用本民族文字書寫有關訴訟文書;(2)公、檢、法機關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要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偵查、起訴和審判,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公告、布告和其他文件;(3)如果訴訟參與人不通曉當地的語言文字,公、檢、法機關有義務為其指派或聘請翻譯人員進行翻譯。
刑事訴訟是查明案件事實,適用刑法定罪量刑的過程。為保證這一過程正確而順利地進行,為保障在訴訟中不侵犯訴訟參與人,特別是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法律應保障各訴訟參與人有權了解與自己有關的訴訟活動的內容,保障被告有權知道自己所受指控,並在訴訟過程中發表意見,進行辯護。如果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訴訟參與人就很難了解案情,無法有效行使訴訟權利。具體而言,實現這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和訴訟意義:(1)有利於貫徹憲法規定的民族平等原則,保護各民族公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公民在刑事訴訟中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進而保護他們相應的實體權利,加強民族團結和合作,促進各民族人民積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2)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和刑事訴訟目的的實現。法律允許各民族公民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陳述案情,提供證據和進行辯論,有利於公、檢、法機關准確及時地查明案件真實情況,對案件作出正確處理。(3)為刑事訴訟其他原則的實現提供保障。沒有這一原則.公開審判原則、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辯論原則等都很難實現。(4)有利於當地群眾了解案件和訴訟情況,對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從而加強公民的法制觀念,提高他們同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 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互相請求刑事司法協助。這一規定確立了刑事司法協助的基本原則。
刑事訴訟中的司法協助,是指我國司法機關與外國司法機關之間。根據相互締結的條約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以及互惠原則,互相協助,代為進行某些刑事訴訟行為的活動。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1.刑事司法協助的主體是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這里的司法機關是廣義的,包括雙方法院和檢察機關。我國於1984年加入了國際刑警組織,因此我國公安機關與外國警察機關的協作通常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司法部司法協助局作為我國對外進行司法協助的中央機關負責對外聯系。
2.刑事司法協助的法律依據包括我國與外國締結的條約或者協定、我國參加的載有司法協助內容的國際條約以及國際公認的互惠原則。
3.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主要包括代為送達文書,代為調查取證,互相委託進行鑒定、勘驗、檢查、搜查和扣押,互相代為通知證人、鑒定人出庭,互相移交物證、書證等證據。另外,刑事司法協助還包括引渡這一重要的內容。所謂引渡,是指一國將當時在其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犯有罪行或者判過刑的人,根據他國的請求,移送該國進行審判或者處罰的制度。我國與外國的引渡以與外國簽訂的引渡條約為依據。

⑦ 民事訴訟法2017年 改了哪些部分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出修改第五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版二款:「人民檢察院權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在沒有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或者前款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前款規定的機關或者組織提起訴訟的,人民檢察院可以支持起訴。」

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7)17訴訟法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法修訂過程

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目前版本為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⑧ 新訴訟法第十七條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1979年7月1日五屆人大二次會內議通過 1996年3月17日八屆人大四次會議第容一次修正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人大五次會議第二次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1991年4月9日七屆人大四次會議通過 2007年10月28日十屆人大常委會三十次會議、2012年8月31日十一屆人大常委會二十八次會議修正 同日公布 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1989年4月4日七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人大常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修訂 同日公布 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第十七條 最高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⑨ 行政訴訟法2017修訂的內容有哪些

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做了修改。

根據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具體修正內容如下:

第二十五條增加一款,作為第四款:「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葯品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違法行使職權或者不作為,致使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應當向行政機關提出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履行職責。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拓展資料:

行政訴訟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並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後的產物。現代國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數國家的許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規定了實體法規范,又同時規定了相應的程序法規范。而在刑法領域和民法領域中,實體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開,形成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民法、民事訴訟法等相對獨立的法律部門。

中國行政訴訟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法典中比較集中地規定的一些行政訴訟法律規范,和分散規定在其他許多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訴訟法律規范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中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參考資料: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熱點內容
催收死人承擔法律責任不 發布:2025-01-22 08:45:33 瀏覽:591
中醫有關道德 發布:2025-01-22 08:23:28 瀏覽:570
司法廳孫 發布:2025-01-22 08:04:06 瀏覽:225
張亞坤法院 發布:2025-01-22 07:32:36 瀏覽:519
大學經濟法企業法試題 發布:2025-01-22 07:10:59 瀏覽:487
伊斯蘭法系法官 發布:2025-01-22 06:07:59 瀏覽:472
公司法合同法關系論文 發布:2025-01-22 06:07:23 瀏覽:943
鍾律師說法 發布:2025-01-22 05:55:49 瀏覽:785
反恐怖法院 發布:2025-01-22 05:52:20 瀏覽:248
民事訴訟法第二章第二節 發布:2025-01-22 05:50:49 瀏覽: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