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170條
Ⅰ 民事訴訟法170條第一款第四項二審法院裁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四頂
摘要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Ⅱ 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還能再訴嗎
前言:在一場民事糾紛案件之中,如果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繼續維持原判這個時候我們還能夠再上訴嗎?
三、結語雖然我們針對本案不能再進行上訴,但是我們可以申請再審,如果有關的朋友對於這一點不是很清楚的話,最好請一些專門的律師為你提供法律幫助,積極的配合律師全權委託辦理案件。
Ⅲ 二審發回重審的判決書裁明一審如何審理的條款是否合法
摘要 第二審程序是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適用的程序,目的是通過二審裁判對可能存在瑕疵的一審裁判進行糾正,從而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正義。與此同時,為了確保案件得到公平審理以及當事人的程序利益,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70條也規定了在兩類情形下,二審法院可將案件發回重審:一是 「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二是「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下面結合民訴法司法解釋精神和司法實踐情況對這兩種情形作一重點解讀:
Ⅳ 民事訴訟法意見第170條
第一百七十條 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專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屬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
申請書應當寫明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
【釋義】
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Ⅳ 派出所怎麼鑒定精神病
在民事領域,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70條規定:「申請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由其近親屬或者其他利害關系人向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這一規定,實際上就是針對誰有權提出認定精神病人的問題。顯然,除了「近親屬和其他利害關系人」,他人無權主張某人有精神病。從這條可以看出,如果不是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政府部門或者司法機關擅自委託鑒定精神病人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我國很多司法解釋都規定了司法、偵查機關有權依法指定或者委託專門機構對涉嫌犯罪的人員進行精神病鑒定。但這種委託僅限於刑事訴訟和行政處罰,不及於民事領域。
《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也明確規定了應當進行鑒定的八種情況:(一)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被害人;(二)民事案件的當事人;(三)行政案件的原告人(自然人);(四)違反治安管理應當受到拘留處罰的人員;(五)勞動改造的罪犯;(六)勞動教養人員;(七)收容審查人員;(八)與案件有關需要鑒定的其他人員。
你可以參考以上法律知識,希望能幫到
Ⅵ 民事訴訟法170條第一款第四項
第一百七十條第來二審人民法院源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
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
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Ⅶ 什麼是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
一、 認定公民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的概念
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是指人民法院根據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不能正確辯認自己行為或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按照法定程序,認定並宣告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
二、認定公民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的審理程序
(一)申請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0條規定,申請人民法院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必須具備下列條件:第一,必須由利害關系人提出申請。利害關系人包括,該精神病患者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 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或者與該精神病人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所在地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人。第二,申請必須採用書面形式。申請書的內容應包括: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住所,與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關系;被申請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姓名、性別、年齡、住所,該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事實和根據。如果有醫院出具的診斷證明或鑒定結論,也應當一並提交人民法院。
根據《意見》第193條的規定,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人提出該當事人患有精神病,要求宣告該當事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應由利害關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由受訴人民法院按照特別程序立案審理,原訴終止。
(二)管轄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規定,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由該公民住所地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這樣規定便於人民法院就近調查該公民的健康狀況和日常表現,收集有關證據,作出正確的判決,以保護該公民的合法權益。
(三)鑒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1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應當對被請求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進行醫學鑒定,以取得科學依據。申請人已提供鑒定結論的,應當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如對鑒定結論有懷疑的,可以重新鑒定。
(四)審理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72條第1款的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應由該公民的近親屬擔任代理人,但申請人除外,因為他可能與該公民有利害沖突。如果近親屬互相推諉,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為代理人。
Ⅷ 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一款。第三項。是什麼意思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回
(一)原判決、裁定答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第三項就是(三)的內容
Ⅸ 《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的第一項、第二項「分別「處理是什麼意思,這兩條是否能夠同時使用
民訴第170條裡面的分別是指根據列出的情形分別處理,就是屬於哪種情形就按哪種方式處理
Ⅹ 關於《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的理解
新《民事訴訟法》第170條釋義
第一百七十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於對上訴案件進行判決、裁定的規定。
立法背景
本次修訂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本條作了修改。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對本條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修改:
一是修改前的條文僅對原判決的分別處理作了明確規定,對原裁定如何處理未做明確規定,僅規定了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不服第一審人民法院裁定的上訴案件的處理,一律使用裁定。實踐中,法院對原裁定的處理都是參考對原判決分別處理的條文進行處理。在理發過程中,有意見認為,應在民事訴訟法中明確第二審人民法院對裁決分別處理的情況,使人民法院在處理原判決、裁定時都能有法可依。因此,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增加了對原裁定如何處理的修改。
二是對第一款第二、三項作了修改。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的,依法改判;認定事實錯誤或者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對事實錯誤區分情況,如果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如果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人民法院過多地將案件發回一審人民法院重審,既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又影響審判效率。本次修改以減少第二審人民法院將案件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為原則。在第二審人民法院能查清事實改判的情況下,由第二審人民法院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在基本事實不清,第二審人民法院查清事實有困難,發回一審人民法院查清更有利於的情況下,才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三是對第一款第四項作了修改。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一方面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形進行了限定,必須是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情況,第二審人民法院才可以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另一方面刪除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的較為彈性的裁量空間。
四是增加第二款的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僅規定了三種處理原則,即維持原判、改判以及發回重審,沒有規定發回重審的次數。由於法律對於發回重審的次數沒有規定,導致有的地方一個案件多次發回重審,既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負擔,又影響了審判效率和司法公正的實現。為了能在法定的時間內結案,解決案件久拖不決的問題,提高訴訟效率,保障當事人權益,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對發回重審的條件和次數作了限制。即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不服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又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條文解讀
根據本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於上訴案件,應當根據不同的情形,做不同的處理:
一、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駁回上訴,以原判決、裁定的正確合法為根據,原判決、裁定正確合法,上訴理由不成立,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審判決、裁定的法律效力。對判決的上訴,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判決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對裁定上訴的,原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二、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出現在以下幾種情況下,一是認定事實錯誤,二是適用法律錯誤,三是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都存在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直接以判決、裁定方式對原判決、裁定進行改判、撤銷或者變更。對判決的上訴,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判決方式直接改判。對裁定的上訴,認定事實或適用法律錯誤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以裁定方式撤銷或者變更。
三、查清事實後改判。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首先,本項應與本款第二項結合起來理解,在一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只有在基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第二審人民法院才可以考慮在查清事實後改判和發回重審之間選擇。基本事實是指案件的關鍵事實,可能影響案件最終判決的事實。其次,在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情況下,為節約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第二審人民法院如果能夠直接查清事實後改判的,應當首先考慮查清事實後改判。在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更方便於查清基本事實的情況下,才考慮將案件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四、發回重審。為提高訴訟效率,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對發回重審作出限制。2002年德國聯邦司法部對民事訴訟法進行了改革,改革的內容之一是限制發回重審,規定發回重審應由當事人申請。改革前,二審法院對一審判決一是依法改判,二是發回重審,比如二審發現一審應調取的證據沒調取,通常會發回重審。德國立法者認為發回重審應是例外,因為發回重審會導致時間和經濟成本增加。改革後規定,發回重審以當事人申請為條件,當事人沒有申請發回重審的,應由二審直接改判。本次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也對發回重審的條件和次數作了限制。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三項、第四項的規定,對於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可以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也可以查清事實後改判。對於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此外,本條第二款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重新審理不是對原判決的簡單更正,二是要嚴格按照一審程序重新審一遍,並且要另行組成合議庭審理。這樣規定的目的就是要人民法院嚴肅認真對待,保證合法,正確的審判。發回重審的,由於原審人民法院仍按一審程序進行審理,因此所作判決、裁定仍是第一審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對重審案件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對此類案件,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發回重審。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1條、第183條、第189條、第192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8條、第39條。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