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認識史
⑴ 行政法基本原則
您好,合法行政原則的根據,是行政機關在政治制度上對立法機關的從屬性。合法行政原則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行政制度上的體現和延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定了國家行政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的從屬性。
《憲法》第2條和第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國家行政機關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這樣就從根本法上解決了國家行政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國家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職權。
合法行政的內涵和要求,隨著憲法制度的演變、行政職能的消長而不斷變化。早期的合法行政是絕對、消極和機械的公法原則。為適應時代變遷和行政職能變化的需要,合法行政原則不斷得到新的解釋。從歷史發展看,我國的行政法制度尚處於發展進程中的初級階段。從改革開放初期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到憲法規定實行依法治國,我國法律在規范行政活動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我國合法行政原則在結構上包括對現行法律的遵守和依照法律授權活動兩個方面。
行政機關必須遵守現行有效的法律。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禁止行政機關違反現行有效的立法性規定。
1、行政機關的任何規定和決定都不得與法律相抵觸,行政機關不得作出不符合現行法律的規定和決定。行政機關的規定和決定違法,就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2、行政機關有義務積極執行和實施現行有效法律規定的行政義務。行政機關不積極履行法定作為義務,將構成不作為違法。
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授權活動。這一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在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關繫上:第一,行政機關採取行政措施必須有立法性規定的明確授權;第二,沒有立法性規定的授權,行政機關不得採取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的行政措施。行政機關不遵守這一不作為義務,將構成行政違法。
2、合理行政原則
合理行政原則的主要含義是行政決定應當具有理性,屬於實質行政法治的范疇,尤其適用於裁量性行政活動。最低限度的理性,是指行政決定應當具有一個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達到的合理與適當,並且能夠符合科學公理和社會公德。更為規范的行政理性表現為以下三個原則:
1、公平公正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
2、考慮相關因素原則。作出行政決定和進行行政裁量,只能考慮符合立法授權目的的各種因素,不得考慮不相關因素。
3、比例原則。行政機關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當代行政法的主要原則之一。它包括了以下幾個原則:
1、行政公開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公開,以實現公民的知情權。
2、公眾參與原則。行政機關作出重要規定或者決定,應當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特別是作出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不利的決定,要聽取他們的陳述和申辯。
3、迴避原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1、行政效率原則。基本內容有二:首先是積極履行法定職責,禁止不作為或者不完全作為;其次是遵守法定時限,禁止超越法定時限或者不合理延遲。延遲是行政不公和行政侵權的表現。
2、便利當事人原則。在行政活動中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是法律禁止的行政侵權行為。在國際貿易中,行政當局不合理延遲和增加當事人程序負擔,也被認為是政府設置的貿易壁壘形式。
5、誠實守信原則
分為兩個方面。
1、行政信息真實原則。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無論是向普通公眾公布的信息,還是向特定人或者組織提供的信息,行政機關都應當對其真實性承擔法律責任。
2、保護公民信賴利益原則。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原則
二、《行政法》基本原則定義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則。基本原則的作用主要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指導行政法的統一適用和解釋,彌補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則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國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規定;二是行政法學理論的闡述。法學理論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闡述注重反映人們對一般規律的認識,但是由於認識上的差異,法學著作對基本原則的表述會有所不同。國家相關文件的規定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吸收理論研究的成果,因此,這兩種來源會在一定程度達達到統一。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減小法律漏洞,反映《行政法》本質和具體制度規則內在聯系的共同性規則。另外,有必要了解的就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包括六個方面,分別包括合法行政原則、合理行政原則、程序正當原則、高效便民原則、誠實守信原則和權責統一原則。不同的原則規定了行政法的不同內容及其要求。
【法律依據】
《憲法》第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一切國家機關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國家行政機關應當依照憲法和法律行使行政職權。
⑵ 中外行政法歷史發展的比較
本人認為,為了更好地比較中外行政法的歷史發展,應該首先了解各自的發展歷史,這是前提所在,然後再分別對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的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進行比較。
一、新中國建立以前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意義的行政法在中國產生於民國初期。1914年5月18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條例》,同年7月15日公布的《行政訴訟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行政訴訟法。1914年3月21日公布的《平政院編制令》,平政院具有行政法院的性質,行政審判權不屬於普通法院,而屬於平政院。1932年11月27日,國民黨政府頒布了《行政訴訟法》,1945年4月16日又頒布了《行政法院組織法》,這兩個法律規定,行政法院與普通法院分立,專門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它規定行政訴訟有三個步驟,當事人必須先向行政機關提出訴願和再訴願,不服的才能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二、新中國行政法的產生與發展
新中國行政法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行政法的初創階段(1949-1956年)。這是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初創階段,沒有制定系統的行政法體系,甚至對行政法的認識也是有限的。
2、行政法的倒退與破壞階段(1957-1977年)。這一時期由於反右運動擴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行政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被破壞殆盡。
3、行政法的恢復階段(1978-1988年)。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82憲法開始,行政法進入了恢復階段。許多領域的行政法律規范相繼制定,初步結束了無法可依的局面。1982年頒布的《民事訴訟法(試行)》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審理行政案件,這一規定標志著中國行政訴訟制度誕生的。
4、行政法的發展階段(1989年-)。1989年頒布的《行政訴訟法》具有重大意義,確立了司法權對行政權的制約機制,給公民的合法權利以切實的保障,促進了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的水平。近年來,行政機關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有了極大的提高,權力機關和司法機關對行政權的監督機制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正朝著「法治國」的目標艱難而穩步地前進著。
三、外國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現在人們使用行政法這一概念是指現代意義上的行政法,是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產物,是在資產階級民主與法制的理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一、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大陸法系的行政法產生較早,體系完善、理論發達。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有兩個法院系統,即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存在兩種法律規則,即公法和私法。法國行政法和德國行政法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但是由於大陸法系各國的歷史不同,在行政法的產生和發展上也存在差異。
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的歷史發展
其特點主要是各國都沒有獨立的行政法院系統;普通法院在審理各種案件(包括行政案件)時,適用同一體系的法律規則。
1、英國行政法
在英國沒有明確的法律部門的劃分,所以早期的英國沒有明確的行政法概念。作為現代意義的行政法是17世紀下半葉開始出現的,它是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產物。
2、美國行政法
美國行政法受英國行政法的影響產生較晚,美國行政法的產生是同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相聯系的,1887年成立的州際貿易委員會被認為是美國行政法的開始。從羅斯福「新政」開始,美國行政法迅速發展,1946年聯邦行政程序法的制定是美國行政法上劃時代的法律,該法以美國憲法中的正當法律程序為基礎,建立起准司法的行政程序。
四、歷史發展比較
外國行政法主要分為兩大法系行政法,即為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和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1、中國行政法與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
雖然中國屬於大陸法系國家,但中國行政法相對大陸法系其他國家的,特別是法國、德國的而言,起步較晚。從產生開始,中國的行政法就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德國行政法的影響。
2、中國行政法與英美法系國家行政法
與英美法系國家相比,中國行政法研究則起步較早,重視程度也較高。中國現代意義的行政法產生於民國初期,而英美法系國家直到19世紀後半葉,其
學者們才開始注意行政法的功能並逐步建立了理論體系。在英國,作為一門科學,行政法研究真正受到重視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美國行政法的發展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
從當代行政法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外行政法日趨融合。兩大法系互采之長,英美法系的行政法范圍向廣義演進,既包括程序法,又包括實體法,既包括內部行政法,又包括外部行政法。過去上訴法院把行政案件看作私法案件,由民事庭審理,現在,上訴法院專設了行政庭,審理行政案件。大陸法系行政法已經突破公法的范圍,在一些行政領域適用私法,在法德等國,行政私法已成為流行詞,公私法的界限日漸模糊。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學》,應松年,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
2、《新編行政法學》,譚宗澤,重慶出版社,2001年。
⑶ 黃輝的取得成績
一、發表論文
1、《法律意識形態的釋義》,載於《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2、《缺失與建構:法律意識形態主體性反思》,載於《比較法研究》2010年2期。
3、《法律意識形態外延探析》,載於《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4、《法律意識形態范疇化的理路及其實現》,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4期。
5、《論災民行政救助法律控制研究》,載於《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核心期刊。
6、《行政壟斷法律對策研究》,載於《中國法學(海外版)》2008年第1期,
7、《行政許可法在反行政壟斷中的地位研究》,載《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2007年第2期。
8、《台灣行政執行法的立法特點研究》,載於《宜春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9、《拓荒與拾薪:行政法於比較法學視域的展開》,載於《比較法研究》2008年第3期,核心期刊。
10、《公務員職位分類的探究》,載於《行政法史論叢(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1、《論刑律與行律的分離—從<唐六典>的制定看中國行政法獨立》,載於《行政法史論叢(二)》,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二、專著:
1、《行政壟斷之行政法規制》,(第二作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撰寫第三、四、五、六、七章研究任務,總計十餘萬字。
2、《法律意識形態論》,獨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三、參編參著:
1、《行政法認識史》,撰寫第五章,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版。
2、《行政法思想史》,撰寫第十章,《十九世紀行政法思想》計六萬余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行政法制度史教程》,任副主編,撰寫第三、七、十五章,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⑷ 如何理解行政法的原則
合法性原則來:行政權力存在有法自律依據;行政權力行使必須按照法定程序。
合理性原則:行政行為應符合立法目的;行政行為應建立在考慮相關因素的基礎上;平等地適用法律規范,符合公正法則;行政行為應保持適度,符合比例原則要求;符合自然規律和社會道德,符合人類理性和公平正義觀念
應急性原則
行使行政應急權利應具備的條件:
(1)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或危害;
(2)非法定機關不得行使應急權力,否則無效;除非事後追認;
(3)作出應急行為應接受監督;
(4)應急權力的行使應適當,應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
⑸ 行政法有什麼特點
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行政法具有很強的變動性,與其他部門法由於社會生活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作為行政關系調節器的行政法律規范也具有較強的變動性,需要經常進行廢、改、立。
(5)行政法認識史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行政法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它調整的主要是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指向的乃是行政權力的規范與約束,在國家的變遷中承擔著促使傳統「行政國」向現代「法治國」轉型的功能。就中國而言,依法治國的核心環節,在於如何實現對強大的政府權力的依法治理。
對龐大的行政組織系統進行有效的規制。不同於其他邦聯制國家,我國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格局,需要一部統一的法律為行政組織提供行為指引,這便是制定「行政基本法」的國情背景。
傳統觀點認為,行政法很難生成一部統一的法典,因為生活中的行政關系太過廣泛多樣且穩定性低,很難以一部法典進行格式化規范。這樣的理由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更有說服力,政府主導的改革不僅讓社會始終處在不斷轉型之中。
也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治理方式處在變換之中,從而讓制定統一行政法典的努力更顯徒勞。這樣的認知突出反映在改革開放之初的立法轉向上,學者們一開始也試圖勾勒出類似《民法通則》一樣的行政法典框架,但隨後的改革與治理實踐使得這一探索困難重重。
⑹ 試論行政法的特點
行政法的概念可以從內涵和界說兩個方面來討論,前者的內容是行政法的定義和分類,後者內容是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
我國行政法,是調整由於國家行政管理發生的行政關系法律規范的總和。對於這一定義,可以從行政法的調整對象、調整方式和調整功能幾個方面來認識。
行政法的調整對象是行政關系。行政關系是國家行政機關實現其行政職能的社會形式,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實施國家行政管理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的總稱。由於行政職能的廣泛和實現方式的多樣性,它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性質和種類也是多樣的和變化的。除了國防、警察和財政等基礎職能比較穩定外,行政機關的經濟和社會管理等職能會經常變化;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和發展,也會影響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因此,對於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的種類和范圍,應當根據社會需求和行政職能的變化作出新的概括和表述。
行政法對行政關系的調整方式,就是賦予行政關系以法律權利義務的性質,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職能的過程,成為依法設立、變更和消滅行政法權利義務的過程。任何違反行政法義務的行為,無論是國家行政機關還是其他行政法義務主體都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是行政法調整方式區別於行政政策調整方式的基本標志。
行政法的調整功能,是指行政法調整行政關系的整體作用。行政法有賦予行政機關管理職權以保證行政效率,監督行政機關以防止和消除行政違法行為兩方面的功能。在行政法的發展過程中這兩種功能可能會有所側重,但是總起來說它們是結合起來共同發揮對行政機關的規范作用的,只是片面地強調其中一個方面是不可取的。
行政法的分類,是按照一定的標准對行政法規范進行的劃分。合理的分類有助於建立統一和諧的行政法體系內部結構。首先,可以分為一般行政法和部門行政法,或者稱為行政法的總則和分則。行政法總則是行政法的普遍原則和共同規則,適用於全部或者多數行政領域,行政法分則是只適用於特定行政領域的規則。行政法總則是行政法學的研究重點。行政法總則以行政組織法、行政行為法和行政監督法為基本結構,相對穩定。其中,行政組織法是有關行政組織的職能、組織、編制和公務員錄用和管理的法律制度,分為行政機關組織法和公務員法兩大部分內容;行政行為法是有關規范行政機關和公共組織行使行政職權,實施行政行為的實體和程序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涵蓋行政機關實施抽象與具體各類行政行為;行政監督救濟法指有關對行政機關和公共組織及其工作人員行使法定行政職權和履行法定行政職責進行監督,並向受到侵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救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部門行政法內容豐富結構多樣,可以按照中央行政部門的事務管轄進行分類。例如,我國司法部執掌的律師、公證、獄政、法制宣傳和國家司法考試等行政事務稱為司法行政。因為行政事務在各個部門的配置經常進行調整,所以部門行政法的分類也要相應地經常進行變動。其次,行政法還可以分為行政實體法和行政程序法,分類標準是權利義務的性質。具有實體權利義務性質的行政法規范屬於實體行政法,具有程序權利義務性質的行政法規范屬於程序行政法。當代行政法高度重視行政程序法對行政決策和當事人權利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到迅速發展。
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對於行政法的制定和適用有重要意義。行政法與其他法律部門共同構成我國法律體系。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作用和適用范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這里首先考察行政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法律部門法律規范的一些重要特徵,然後對行政法與憲法、民法、刑法等幾個基本法律部門的關系做些分析。
行政法律規范的重要特徵有以下幾個方面:(1)缺乏統一完備的實體法法典。實體行政法律規范一般不集中地規定於一個法典式法律文件中,而是分散地規定於不同行政領域和不同法律效力等級的法律文件當中。這主要是由於國家行政管理內容的復雜多變和管理層次繁多,難以在一個法律文件中做窮盡性列舉規定。(2)行政職權職責的統一性。行政機關的權利義務在行政法上表現為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行政職權和行政職責都有依法履行的必要。行政機關在取得公共職權後,不能像民事主體行使民事權利那樣進行處分,否則會構成瀆職、失職或者不作為違法。(3)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的經常性。由於國家行政管理內容經常更新,所以行政法律規范處於經常化的變動過程之中。行政管理所面臨的是日新月異的社會需求,成文法多數是在總結過去經驗基礎上概括形成的,難以對後來發生的事情准確預料,國家行政機關又不能像民事主體那樣以自主協商的方式來確定行政權利義務,這就給實行依法行政帶來困難。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經常化的機制。行政法的穩定性主要體現為行政法律規范立、改、廢機制的穩定性。
關於行政法與憲法的關系,有兩個相互關聯的方面。首先,憲法是國家根本法,行政法是普通部門法,憲法是建立和發展行政法的根據和基礎,因此憲法與行政法是根本法與部門法之間的從屬關系。其次,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有特殊性的一面。國家行政機關活動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和基本職權,需要直接由憲法和憲法性法律規定,這主要是從建設國家民主制度著眼的。由於近代憲政制度歷史發展的原因,行政制度歷來都是憲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於行政法與民法的關系,首先表現於調整對象方面。民法調整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並且以主體的平等性為特徵,行政法調整的行政關系包括但是不限於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並且以命令服從為其主要特徵。其次表現為行政法對民法實施的保障作用。這種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顯得更為重要。例如,行政法關於土地等不動產行政管理的規定,保障著民法物權的取得和使用,行政法關於工商行政的管理,保障民事交易的安全等。
關於行政法與刑法的關系,首先,表現於刑法對行政法秩序的保護。刑法是國家運用刑罰同犯罪做斗爭的行為規則,刑法所懲罰的犯罪包括侵犯國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刑事違法行為,並且在我國刑法分則中佔有很大的篇幅。其次,刑罰與行政處罰都是國家制裁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違法行為的制度,它們之間需要相互銜接和協調。
⑺ 行政合理原則的發展歷程
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則的確立,與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和發展,以及人們對行政自由裁量權認識的深化,特別是對其控制意識的加強有關。政府的行政行為在客觀上有羈束行為與自由裁量行為之分。在行政法治發展的初期,人們的目標只限於規范羈束行政行為,行政法的任務亦停留在以制定法去衡量羈束行為的合法性。此時的行政自由裁量權處於絕對的「自由」狀態。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府行政職能的強化,特別是19世紀以來,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權不斷擴張,人們日益感受到來自於它的威脅。人類逐漸認識到,行政法不僅應控制政府的羈束行為,同時更應控制政府的自由裁量行為。正如美國行政法學者B·施瓦茨所說:「自由裁量權是行政權的核心。行政法如果不是控制自由裁量權的法,那它是什麼呢?」英國行政法學專家H·韋德認為:「所有的自由裁量權都可能被濫用,這仍是個至理名言。」「在公法中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裁量權。……絕對的和無約束的自由裁量權的觀點受到否定。為公共目的所授予的法定權力類似於信託,而不是無條件地授予。」因此,只以一個原則,即行政合法性原則,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是不夠的,行政合理性原則理應成為行政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列寧早在20年代就有這樣的思想:在國家管理中不僅有合法性問題,而且還有合理性問題;因為在管理方面,不僅有法律規范在起作用。而且還有技術的、經濟的、道德的和其它的規范在起作用,其中一些具有法律形式,另一些則不具有: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遵循的就是合理性原則。世界各國行政法上的合理性原則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和理論基礎上成立的。 普通法上行政合理性原則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紀末。當時英國一個著名的案例即魯克案件包含了一個1598年作出的著名判詞。該判詞在近400年一直未失去其准確性。英國下水道管理委員會的委員們為修正河岸徵收費用。但他們把所有所需費用都攤派給鄰近土地的所有人,而不是攤派給所有的受益者。法律賦予委員們有徵收費用的自由裁量權,沒有規定向誰徵收。科克在判詞中寫道:盡管委員會授權委員們自由裁量,但他們的活動應受限制並應遵守合理規則和法律規則。因為自由裁量權是一門識別真假、是非、虛實、公平與虛偽的科學,而不應按照他們自己的意願和私人感情行事。1609年的一個判例又重復了這一原則。現在,英國的合理性原則已成為審查行政行為效力的一個獨立並且是重要的理由。在美國確立行政合理性原則雖在時間上稍晚於英國,但合理性原則的精神是相同的。關於政府必須」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權的規定源於美國憲法第5條修正案,」非經正當的法律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的規定。許多授權行政官員或機關裁量的法律皆明文規定,裁量權的行使必須「合理」。其它的法律使用相似的字眼如:「適當的」、「必要的」、「可實行的」、「可行的」或「適合的」等等。當法律規定「公共利益」,使用「過渡」一詞時,意思都是使行政行為能有最起碼的推理及常識。
在大陸法系國家,行政合理性原則起源於德國。合理性原則(thePrincioleofVerhāItnismāβigkeit)在德國雖沒有普通法這樣的歷史,但其源頭亦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期的一些司法宣告(theJudicialPronouncement)之中。在這些司法宣告中,普魯士最高行政法院()援引這些原則來審查在法律領域或有關程序事務方面警察機關自由裁量的權力()。象普魯士法院一樣,德國法
院沒有使法院制定的這種原則建立在禁止不合理地行使權力的儲蓄的立法禁止令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種更重要的、更科學的關於行使自由裁量權之目的、方法、理由及效力關系的基礎之上。從而形成了「適當性原則」(PrincipleofSuitability)、「必要性原則」(PrincipleofNecessity)和「比例原則」(PrincipleofProportionality)這三項中心內容。德國的這一合理性原則爾後還波及和影響了日本的行政法。義大利在1955年5月21日推出的《行政程序法(草案)》還要求政府行政行為不得違反行政上之妥當性或平衡性,並且規定不得以任何方式違背良好行政之法則,否則該行為視為具有欠缺正當之瑕疵。在中國,自建國以來大量的行政性法律、法規和規章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合理性精神。然在學術界公認行政合理性原則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那是80年代以後的事。中國行政法上合理性原則的確立,不僅是中國法學工作者長期研究的結果,是司法部門長期司法實踐的經驗總結,更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發展的必然。這一原則的確立,表明中國行政法對政府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政府的行政行為既符合合法性標准,又符合合理性標准。 在中國,以行政合理原則是否為立法確立,以及立法確立程度不同為標准對該原則在中國法制史上地位的變動劃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行政合理原則的時期
在這個階段中又可細化為兩個階段。建國前,行政合理原則未進入立法者考量的范圍,即使在立法背景、立法目的、具體規范中都找不到能夠體現行政合理原則的基本理念或具體要素。在專政的中國,行政權力之大可謂除皇權對其有約束力和威懾力外幾乎不受司法權的限制,在這樣的社會中,就行政合法原則都很難貫徹就更不用說行政合理原則了。建國初期後,行政合理原則雖然未明文規定在法律中,但是在構建民主社會的大背景下,大量的行政法規、法規中也體現了一定的合理性。「法律平等」、「為人民服務」的一般政治宗旨也當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法律規定了行政原則
1982年《憲法》第89條13款:「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改變或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十四)改變或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憲法》第108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所屬各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工作,有權改變或撤銷所屬各工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的不適當的決定。」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4條第2款:「設定和實施行政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第4條:「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能應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可見將該原則已經作為行政立法監督、行政執法和行政執法監督的行為依據。但尚未成為行政訴訟領域的基本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條:「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
⑻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什麼該如何去理解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定義理解:
一是指導行政法制定、執行、遵守以及解決行政爭議的基本准則,是整個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貫穿於整個行政法的主導思想和核心觀念。它又分為實體性基本原則和程序性基本原則.
二是貫穿行政法之中,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等活動的基本准則,它是人們對行政法規范的精神實質的概括,反映著行政法的價值和目的所在。
三是貫穿行政法律規范之中,指導行政權的獲得、行使及對其監督的基本准則,也是揭示行政法基本特徵並將其與其他部門法區別開來的主要標志。
四是只貫穿於行政法始終,指導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的基本准則或原理,是行政法精神實質的體現,是行政法律規范或規則存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