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缺陷
『壹』 勞動法的強制性規范有什麼缺陷嗎
勞動法對於單位強制調工作部門有規定
根據《勞動合同法》規定,版勞動合同約定好的崗位,一權方是不得隨意要求變更的。除非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才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八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時,應當如實告知勞動者工作內容、工作條件、工作地點、職業危害、安全生產狀況、勞動報酬,以及勞動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況;用人單位有權了解勞動者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勞動者應當如實說明。
第十七條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
第二十九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
第三十五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變更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
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貳』 現行勞動法的缺陷是什麼
針對企業來講,民不告官不糾。
所以反過來說。
1、勞動者求助困難;專勞動者對勞動法理解困屬難;
2、執法者存在執法不嚴,監管不嚴;
3、缺少集體話語權(集體合同、工會等)
4、解決糾紛難度大、時間長、受理成本高(失業)
5、勞動法的存在影響社會經濟高速發展
『叄』 為什麼要出台新勞動法,舊勞動法有什麼缺陷嗎
可能你搞錯了
首先,目前並沒有所謂新勞動法和舊勞動法一說
第二,就算是調專整勞動的兩部法律屬目前都是有效的
目前存在並在實施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所謂舊法指的是勞動法,新法指的是勞動合同法
勞動法是一種基本法律,它規定並規范了勞動相關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中國境內勞動關系的准則,其法律基礎是偏向於保護勞動者弱勢群體利益的
而勞動合同法則是一種具體規范勞動行為准則的法律,以合同約定的書面形式將勞動關系和規則加以確定,是一種保護勞資雙方合法權益的法律,同時具體做出了對於違反該法律的具體處罰措施
兩部法律的並行可以說明兩部法律並沒有沖突的地方,反過來是一種相互補充,相互支持的法律
勞動法可以說是一部規范性法律,具有一定框架性,而勞動合同法更像是一部具體的細則性法律准則
『肆』 現行勞動法有啥缺陷啊
如沒有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時效從何時起算等,需要明確
『伍』 當前勞動合同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勞動合同法》實施將近兩年來,雖然全面穩步推進,勞動關系總體穩定,但各方面凸顯出來的問題不少,貫徹實施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較多。當前勞動合同法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本身存有缺陷。就《勞動合同法》本身而言,有些條款過於原則、不夠明確,有些條款存有缺陷或漏洞。譬如,多數企業反映,《勞動合同法》只注重保護了勞動者的權利,而忽視了企業的權利和勞動者的義務。有些勞動者雖然與企業簽訂了勞動合同,但由於受工資待遇等影響,他們說走就走,而對此種情況,《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沒有約束性和懲罰規定,企業對此沒有應對手段。又如,《勞動合同法》第十二條規定,勞動合同分為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訂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對於前兩種合同,《勞動合同法》給予了全面而有力的保護,而對於「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法律保護不足。《勞動合同法》並沒有明確「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和標准,這樣在實踐中就很有可能導致這種合同形式被濫用,成為用人單位規避經濟補償的避風港。用人單位如果與勞動者訂立「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不僅合同終止時無需支付經濟補償,而且不用擔心勞動者提出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要求,從而可以大大降低用工成本。再如,《勞動合同法》中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款也備受爭議。《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且勞動者沒有本法第三十九條和第四十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情形,續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提出或者同意續訂、訂立勞動合同的,除勞動者提出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外,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根據這一規定,勞動者在遵紀守法、努力工作並能夠勝任的情況下,已經連續兩次簽訂了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如果希望與用人單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必須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但該規定在實踐中恰恰起到了反作用,用人單位一般都極不願意與普通勞動者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在法律剛性約束的前提下,就千方百計想辦法進行規避,盡量減少第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使該條款構不成條件,從而導致勞動合同的更加短期化。
(二)部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法律認識不足。從企業角度看,部分企業存在規避《勞動合同法》的情況。一些管理本不規范的企業一直把原來沒有全面履行的社會保險等違法成本等同於企業新增生產成本,認為《勞動合同法》的頒布實施增加了企業成本,因此對該法的貫徹持消極、規避態度;一些企業對無固定期限合同反映強烈,認為無固定期限合同的簽訂等於給了職工「鐵飯碗」,將勞工保障的代價轉移給了企業,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限制了企業的用工自主權,因此一些地方發生了「華為門」、「沃爾瑪辭工」等「裁員」或「再競崗」事件;一些企業即使與職工簽訂了勞動合同也不夠規范,合同條款內容比較簡單、空洞,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如勞動時間、加班工資、福利待遇等沒有列入或表述不夠具體。從勞動者角度看,一些勞動者對《勞動合同法》態度也比較冷漠。一般認為,《勞動合同法》試圖通過保護勞動者來實現穩定的勞動關系。但在施行中並沒有帶來一些勞動者的積極響應。一些勞動者不願意簽訂勞動合同,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將影響自由流動,「捆住」了手腳。特別是一些中高層管理人員和高技術人員,認為簽訂勞動合同(尤其是長期合同)將影響其向更高層次發展,不利於自由擇業。而在相當數量的農民工群體中,多數務工人員認為自己農閑上班、農忙務農,如果簽訂了勞動合同就不能來去自由了。
(三)部分行業勞動合同簽訂、履行率低。據在溫嶺市調查,一些行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的中小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低,這些企業大多數規模比較小、用工靈活,在企業用工管理和政府監管方面均存在薄弱環節,習慣於傳統用工方式,簽訂勞動合同的意識淡薄。很多中小型企業沒有專門從事勞動用工管理的機構和人員,勞動規章制度缺乏,有的企業是邊建設邊生產,勞動者流動性大,導致勞動合同難以簽訂和履行。一些特殊行業、特殊群體如代辦員、促銷員,非全日制用工、多重勞動關系等多種用工形式並存,造成用工主體不清、關系不明,也影響了勞動合同的簽訂。筆者還注意到,餐飲、娛樂、旅遊等服務業和建築業由於人員流動性太大,很多人在同一單位工作不到一個月就離開,勞動合同簽訂也難以規范。
(四)勞動監察執法力量不足、力度不夠。隨著《勞動合同法》的貫徹實施,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增強,勞動爭議案件也在大量攀升。這種形勢下,勞動監察部門承擔的職責越來越重要,這也是《勞動合同法》真正執行到位的重要保障。但從目前各級勞動監察部門看,監察網路不夠健全,執法力量普遍不足。據在溫嶺市調查,市、鎮(街道)兩級平均每個監察人員監察企業要在千個以上,監察人員服務職工的比例更達數萬以上,無論是機構還是人員,都無法滿足工作需要,難以實施有效監管。由於監察力量的不足,直接導致監察的力度軟化,帶來較為普遍的現象是,用人單位不給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沒有人去查處;違法用工等損害勞動者權益問題,沒有相關部門去問津;不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也沒有人按《勞動合同法》和《社會保險條例》給予處罰。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這部法律在實際執行中大打折扣,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五)相關配套制度仍不夠完善。譬如在社會保險方面,《勞動合同法》雖進一步強化了社會保險制度,但由於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不夠完善,不能跨地區自由轉移接續,勞動者跨地區流動時,只能帶走個人承擔部分,而不能帶走用人單位繳納部分,這樣就影響勞動者參保積極性,也使《勞動合同法》的立法意圖落不到實處。又如,勞動保護、年休假等配套制度尚未健全,影響勞動合同的簽定和履行。去年國務院出台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雖然對一些條款進行了明確,但仍有一些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再如,《勞動合同法》與《工會法》需要進一步銜接,實際操作中,基層工會組織難以有效組織和代表職工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對話,一些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中的工會由於工會領導受雇於企業老闆,很少能真正發揮作用,致使部分企業違法用工等損害勞動者權益問題得不到糾正。
(六)當前金融危機對《勞動合同法》實施帶來新的挑戰。去年10月份以來,金融危機在全球快速蔓延並深入影響我國,導致國內各地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加劇,虧損企業和虧損行業增多,關閉企業數大幅增加;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下降,一些企業裁員增加,有的企業雖不裁員,但提前或長期放假,農民工下崗和返鄉迴流增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突出,使得《勞動合同法》實施第一年就面臨嚴峻挑戰。就企業而言,受經營困難影響,企業欠薪情況增多,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難度加大,有的地方還發生企業主欠薪逃匿事件。就勞動者而言,受就業崗位減少影響,使得崗位競爭更加激烈,許多員工明知企業老闆存在違反《勞動合同法》的行為也只能忍氣吞聲,怕失去工作,生活難以維系。這是當前貫徹實施《勞動合同法》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
『陸』 我國勞動法的缺陷及修改意見
有一條說08年以前續存的
勞動合同
繼續履行
但以前的
合同
中約定有違約金
與新法相悖
新法沒有相關說明
『柒』 論勞動法對勞動者權益保護存在的缺陷與完善
現行勞動法的規定中對勞動者權益有較好的保護,至少對於現階段的中國來說是這樣.
關鍵在於,勞動法是一部豆腐法,執行力度遠遠不夠.提高執行力度比給予一些得不到兌現的權益更重要.
『捌』 說幾個勞動法漏洞
勞動法漏洞:
第一、「勞動關系」的定義以及「勞動者」主體資格不明確。
國家建立勞動合同制度,主要是為了規范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勞動關系,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本法雖然規定了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是,無論在勞動法中,還是在本法中,我們均無法找到「勞動關系」的定義。勞動合同或者勞動關系的雙方主體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本法對用人單位的范圍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對於勞動者的主體資格卻沒有明確的規定。
因此,司法實踐中廣泛存在爭議的勞動關系、勞務關系、僱傭關系等認定與區別問題,並不太可能因為本法的頒布實施而得到解決。比如:保險營銷人員與保險公司的是否屬於勞動關系,大學生能否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律師與律師事務所之間是否屬於勞動關系,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勞動者能否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這些問題將繼續存在爭議。這不能不說是本法的一個缺陷。
第二、沒有明確全日制工資結算和支付的周期。
本法第72條規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不得超過15日。但是,對於全日制用工的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本法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雖然《勞動法》早就規定了用人單位應當按月支付工資,但是實踐中很多用人單位都是在次月發放上月的工資,有的是次月1日,有的是次月5日,還有的是次月10日,甚至還有次月29日才發放的。至於具體到次月的哪一天發放才屬不合法,法律並無明確規定。由於用人單位又實實在在是按月發放工資,似乎也很難認定用人單位違法。但是,這樣種做法的結果是勞動者總有一定期限的工資無法及時領取,而且延後發放的期限越長,勞動者被留存在用人單位的工資就越多,有的甚至接近一個月的工資。
所以,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亟待有關部門規范,以防止用人單位延長發放工資的周期。否則,用人單位將利用勞動合同法的這一漏洞,在勞動合同中將發放工資的時間近可能地延後,這將嚴重影響勞動者及時領取工資和辭職的自由權。
第三、試用期工資的標准不明確。
對試用期進行規范,是本法的一大特點,也廣受輿論好評,但筆者不以為然。本法第20條規定雖然對試用期工資的標准進行規定,但是該規定仍然不明確,存在嚴重的漏洞。
本條規定了試用期的工資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條件,一是「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二是「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另外,還有一種理解最低檔工資沒有80%的限制,說明這里的表達有歧異)。
但是,其中第一個條件中可以選擇有兩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即「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的百分之八十」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由於兩者是選擇關系,所以,只要具備其中一種情形,就符合了第一個條件。如此一來,試用期工資在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只要不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的百分之八十,或者不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合法的。
問題就在於,如果套用「不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的百分之八十」,那對勞動者就非常不利了,因為最低檔工資基本是由用人單位說了算的。套用這一標準的話,本法規定「不低於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的規定就有可能完全成了擺設。
第四、同一勞動者與同一用人單位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
為了防止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反復試用,損害勞動者權利的行為,本法第19條規定了「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筆者認為這一規定過於絕對。沒有考慮到離職後再次被招用的情形。
現在離職員工回原單位工作的情況越來越多,其間隔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幾個月,有的好幾年。筆者認為,對於這類離職員工重新被單位招用也不得約定試用期的規定明顯不合理。因為時隔一定期限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有可能發生比較大的變化,或者就職的部門和崗位與原來不一樣。甚至由於人員的變動,原單位沒有人認識這個曾經在單位工作過的人。所以,如果因為是同一個單位和勞動者,就不能再次約定試用期,很可能引發新的問題,用人單位招用離職的員工不能約定試用期就可能有很多顧慮,但如果約定了試用期,勞動者有可能依據本條提出異議,引發新的糾紛。
第五、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定義模糊、終止條件不明確。
我們都知道本法突出的特點是引導勞動合同的長期化,直至簽訂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其目的是保障勞動者就業的穩定性。但是,要認真考察一下本法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定義,我們會發現存在一些的問題。
本法第十四條的規定,「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筆者認為這一定義存在幾個問題:一、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中「無確定終止時間」如何理解的問題:是理解為可以隨時終止,還是理解為不能終止?很顯然不能理解為隨時終止,但是如果理解為不能終止,顯然也是沒有道理的。因此,「無確定終止時間」表意不明確,讓人感到費解。
根據本法的規定,筆者認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應該是指用人單位沒有法定理由不得解除和終止勞動關系的勞動合同。但勞動者解除或者終止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不受限制的。
二、本條規定「無確定終止時間」要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也讓人難以理解。筆者認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是一種法定的合同期限形式,不需要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本合同為「無確定終止時間」,雙方只需要約定本合同為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即可,甚至在一定情形下,法律可以直接規定雙方的勞動合同為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這時根本不存在雙方對勞動合同終止時間的「約定」問題。
另外,關於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以終止的時間,勞動合同法規定幾種情形,包括勞動者開始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勞動者死亡、用人單位宣告破產、吊銷營業執照、關閉撤銷、提前解散等。但是,對於一個正常運作的企業,若勞動者因故無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但又達到退休年齡,該如何終止該勞動者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本法並沒有規定。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要單方終止達到退休年齡但沒有享受退休待遇的勞動者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很難找到法律依據的。
第六:沒有明確「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和標准。
根據本法規定,用人單位終止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終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則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本法並沒有對「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的適用范圍和標准做出任何規定。因此,用人單位有可能對一些特殊的工作崗位通過簽訂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來規避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需要支付經濟補償金的規定,甚至有的用人單位有可能濫用本條的規定。
另外,筆者認為本法規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為完成一定工作任務本身就沒有明確的期限,在很多情況下,是否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可能在事前是難以確定的。由於事前無法確定,所以用人單位很可能約定了試用期,而事實上有可能這項工作在試用期內就完成了,這對勞動者來說也是不利的。
第七: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病防治作為合同約定條款。
首先,何謂「勞動保護」、「勞動條件」等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筆者認為,這一條款在實踐中對保護勞動者權利所能發揮作用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很難在勞動合同中正確規范地約定這一條款。
其次,筆者個人看來,這樣的條款根本不應該是勞動合同約定的條款,應該由法律法規來規范,規定由用人單位在勞動保護、勞動條件等方面應該遵守的一些規定和原則,而不是授權雙方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從實務必的角度講,其實是授權用人單位單方規定)。
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假如勞動合同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那又該如何執行呢?不本法也沒有明確。
本法第38條規定了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之一是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如果勞動合同根本沒有約定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那用人單位豈不是永遠不可能發生違反「約定」的情形,那勞動者豈不是永遠無法根據這一條解除勞動合同?
第八、禁止對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設定違約金。
雖然本法規定了勞動合同期限為勞動合同必備的條款,而且立法者的意圖是要求用人單位盡可能簽訂較長期限的勞動合同,以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但是,本法卻規定勞動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提前30日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且不得對勞動者設定違約金或者追究賠償責任(有培訓協議的除外)。
如此一來,勞動合同期限條款成了約束用人單位的單方條款,對勞動者是沒有約束力的,這樣的條款作為合同約定條款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勞動者可以對自己工作和未來收入的穩定性有較清晰的預期,但用人單位卻無法預期到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期限。因此,本法實施後必然導致企業人才流動過於頻繁,嚴重影響企業人員的穩定性,可能導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包括流失到國外)。企業人才流失和離職頻率過高,對於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是沒有好處的,尤其是一些關鍵崗位的勞動者可以不受限制地提前解除勞動合同,對企業的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同時,不要求勞動者承擔任何違約責任,也不利於培養勞動者守合同、講誠信的職業道德和法律意識。(雖然這種觀點可能遭到勞動者的反對,但是筆者還是堅持這樣認為,只是對勞動者違約責任的設定需要法律明確的規范)
第九、違反培訓協議服務期限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該分攤的培訓費用。
本法第22規定,勞動者違反服務期限的約定應該承擔的違約金不得超過服務期尚未履行部分所應該分攤的培訓費用。這一規定只是要求勞動者對用人單位培訓費用進行補償,實際上對勞動者沒有太大制約作用,難以保障用人單位的利益,消除用人單位的顧慮。
筆者認為勞動者違反服務期限所應承擔的違約金應當適當地高於培訓費用,以有效地對勞動者遵守約定發揮制約作用。否則,將導致企業之間人才惡性競爭,也影響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在目前企業普遍不願意為員工培訓進行投入的情況下,這樣的規定可能導致企業今後對於員工培訓方面的投入更加慎重,對於提高我國勞動者整體素質是沒有好處的。要知道,勞動者在工作期間的培訓往往要比在大學學習到的東西更為實用。筆者認為國家的法律應當鼓勵企業對員工培訓進行投入,提高企業培訓投入的積極性。
第十、變更勞動合同一律採用書面形式。
為了防止用人單位擅自變更勞動合同,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利,本法第35條規定「變更勞動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變更後的勞動合同文本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各執一份」。
但是,立法者並沒有考慮到有些變更雖然沒有採用書面形式但對勞動者卻是有利的,比如用人單位在合同期限內為勞動者提高了薪資待遇,晉升了職務,一般都有可能用人單位單方決定的,未必會與勞動者簽訂書面變更協議。尤其是今後長期勞動合同和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可能成為主流,有可能出現簽一次份勞動合同用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情況。在這么長的期限,完全有可能在薪資待遇等方面發生有利於勞動者的變化。如果法律必須採用書面形式方能有效,那麼用人單位就可能故意不與勞動者以書面形式確定,隨時以無書面變更協議而「反悔」,將工資待遇降回到勞動合同約定的標准,甚至用人單位有可能以勞動者不當得利向勞動者索要已經支付的差額部分的薪資待遇。這對維護勞動者的權利是不利的。
第十一、競業限制人員的范圍不明確本法第23條和24條規定了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同時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於「用人單位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但是,筆者認為這里所謂的「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作為一個兜底條款,幾乎可以把所有的勞動者都「兜」進去了。因為作為勞動者從職業道德的角度講,不論其職務高低必定有義務保守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或者其他機密。換句話說,所有勞動者都有義務對本單位保守商業秘密和其他機密。至於勞動者是否知道或者是否有可能接觸商業秘密,則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如果用人單位濫用該條款,任意擴大競業限制人員的范圍,那麼對勞動者來說顯然是不利的。
第十二、競業限制協議違約金的標准不明確本法沒有規定用人單位對限制就業的勞動者應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也沒有對勞動者承擔違約金的數額進行限制。這樣的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用人單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優勢,讓勞動者簽訂經濟補償標准較低,而違約金較高的競業限制條款。這將嚴重影響勞動者自由擇業。
第十三、無效勞動合同的勞動報酬參照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報酬標准確定本法第28條規定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用人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的勞動報酬確定。筆者認為這一規定里不合理,沒有考慮到約定的勞動報酬與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報酬的存在差異以及引起勞動合同無效的原因。
如果原勞動合同約定的勞動報酬與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報酬標准存在較大的差異,那麼按照本法的規定,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在約定的勞動報酬較低的情況下,因勞動者原因導致勞動合同無效,勞動者反而可以獲得更高的勞動報酬;反之,在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報酬較高的情況下,因用人單位的原因導致勞動合同無效,勞動者獲得的勞動報酬反而更低。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筆者認為應該根據引起勞動合同無效的責任來,按照不利於引起勞動合同無效一方的原則來確定勞動報酬,即如果是勞動者的原因引起勞動合同無效,應該在約定工資和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報酬中選擇較低的一種工資標准;反之,應該選擇較高的工資標准;如果雙方都有過錯,則按照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報酬標准確定。
第十四、「支付令」中看不中用。
本法第30條規定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會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並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
這條規定看起來很美,實際沒有什麼實用價值。稍有法律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都知道,《民事訴訟法》規定債務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內,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人民法院收到債務人提出的書面異議後,應當裁定終結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也就是說法院是不審查債務人提出異議的理由是否成立,只要提出異議,支付令就不發生法律效力。對勞動者來說,等於沒有申請支付令。這種看上去很美的規定無形中在引導勞動者申請支付令,但結果卻是增加了勞動者追討工資的程序和時間以及經濟成本。
第十五、第三十八條的第一款(六)規定不明確。
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其中包括「(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而根據本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勞動者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由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很多,包括用人單位存在過錯(第38條前五種情形均屬此類)和用人單位沒有過錯的各種情形,但本條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沒有任何限制性的規定,從字面上理解,就可以得出勞動者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任何情況都可以得到經濟補償金了。雖然,從立法的本意,第三十八條的第一款(六)應理解為因用人單位違反法律法規的導致勞動者可以依法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但是本條第六項在文字表達顯然是有暇疵的。
第十六、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沒有規定是否應該採取書面形式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對因勞動者的過錯而解除勞動合同的情形,均未規定必須以書面的形式通知勞動者。那麼是否意味著在有證據證明勞動者符合被解除勞動合同條件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單方可以口頭通知解除勞動合同?雖然高人民法院在有關司法解釋中規定因解除勞動合同發生爭議的仲裁申訴期限的起算從勞動者收到書面解除通知之日起計算,未收到書面通知的,可以隨時提起仲裁。筆者認為這只是對提起仲裁申訴期限起起算日的規定,並不是對解除勞動合同之日的規定。因此,本條給用人單位口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留下了法律空間,對於口頭解除勞動合同效力,也留下了爭議的餘地。
第十七、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通知工會。
本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筆者認為本條對於沒有建立工會組織的用人單位並不適用,我國法律並沒有規定用人單位必須建立工會。其實,本條只是照抄照搬了《工會法》第21條的規定而已。由於本法沒有區分是否建立工會籠統固定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要事先通知工會,顯然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而且,也未對於沒有通知工會而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確的規定。
第十八、沒有明確達到退休年齡的勞動者是否應終止勞動合同。
本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合同終止。問題是,對於達到退休年齡但無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勞動者是否可以終止勞動合同,本法沒有明確規定。如果這類勞動者的勞動合同是無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就有可能導致用人單位無終止勞動合同的法定理由了,難道只能等勞動者死亡時才能終止嗎?
第十九、本法施行前訂立的勞動合同繼續執行。
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這意味著在2008年1月1日前簽訂勞動合同只要不違反當時有效的法律法規,即使與勞動合同法抵觸,也要按照約定繼續執行。比如,現在已經簽訂並約定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需要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的勞動合同,在勞動合同法施行後仍要按照約定執行,即勞動者提前解除勞動合同仍有可能向單位支付違約金、合同到期被終止勞動合同不支付經濟補償金等。也就是說,在勞動合同法施行以後,仍會出現大量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需要向單位支付違約金、被用人單位終止勞動合同得不到經濟補償的現象,勞動者的權利得不到勞動合同法的保護和救濟。
『玖』 中國勞動法的優缺點
可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但也存在很多漏洞,程序很復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是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1994年7月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通過。根據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關於修改部分法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七部法律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拓展資料】
一,勞動仲裁完全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增加訟累,仲裁員枉法裁決無責,引發詬病由來已久。建議取消勞動仲裁,原勞動仲裁的部分功能歸置於勞動監察,形成行政管理,勞動行政管理不作為,行政訴訟之!法院直接設特別法庭勞動人事庭,適用簡易程序!
二,其他明顯的漏洞,如下:仲裁時效的規定錯誤(當然,這是民法都錯了)。仲裁時效的規定應變更成「主張構成侵權之日起若干年」(建議5年,對勞資矛盾激化有一個緩沖時間,時間大短,要麼是勞動者被迫放棄權利,要麼是勞動者憤而訴訟)。原規定的「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之日起」是表述錯誤!因為,未經法律認定,是否構成侵權不得而知,即既然不知道是否構成侵權,何來知道或不知道權利被侵害?至於「應當知道」一說辭,更是荒謬透頂!應當知道的唯一條件就是法院生效的裁決!應當知道是一種法律義務,只有相涉的生效的法院裁決才是當事人應當知道的事項,絕無他事!
三,不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是荒謬無來由的,應立即取消!既然現狀是勞動合同僅僅只能用來證明勞動關系,而勞動關系又可以通過其他形式來證明,要勞動合同干什麼?
四,應立即增加不依法足額繳納社保以及住房公積金的雙倍工資賠償!合情合理。
『拾』 工廠拖欠工資,沒有資產,法院解決不了,是不是中國勞動法的一大缺陷
不是:
1,我國的《勞動法》以及《勞動合同法》的規定是很明確的,只要勞動者付出了勞動,就應該獲得相應的報酬(工資);
2,公司如果破產清算了,首先應該支付的就是工人的工資報酬,然後才是其他(比如銀行貸款、外協件廠商債務等);
3,法院解決不了,可以咨詢對方相應的解決辦法;
4,當事人也可以向當地的勞動部門舉報來維權。
一,我國《勞動法》的規定: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第八十五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勞動行政部門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制止,並責令改正。
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二,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勞動者可以依法向當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發出支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