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事訴訟法的認識
Ⅰ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的名詞解釋
1、民事訴訟:是指來法院、源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的過程中所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總和。
2、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法院和一切訴訟參與人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進行的各種訴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事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是指在民事訴訟程序中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的國家機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4、訴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訴訟法律關系主體的訴訟權利和承擔的訴訟義務共同所指向的對象。
(1)對民事訴訟法的認識擴展閱讀:
確認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其與對方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某種民事法律關系的訴。給付之訴:是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判令對方當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給付義務的訴。
人民調解原則: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的指導下,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採用說理疏導的方法,對民間糾紛進行調解。
Ⅱ 談談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相關修訂條文的幾點看法
這次修改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的要求,在認真研究代表議案版和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權基礎上,對我國民事訴訟法律制度進行的修改完善。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完善了調解與訴訟相銜接的機制,對充分發揮調解作用,盡量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具有現實意義;完善了起訴和受理程序及當事人舉證制度,增加了公益訴訟制度,對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將發揮重要作用;完善了簡易程序,增設了小額訴訟制度,對提高審判效率、合理利用司法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強化了法律監督,增加了監督方式,擴大了監督范圍;進一步完善了審判監督程序和執行程序。這些修改對於更好地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正確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維護經濟社會秩序和公平正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Ⅲ 如何正確認識民事訴權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08條規定,原告起訴時,需要有明確的被告,那麼何為明確的被告?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原告起訴時必須提供被告的身份資料,如被告自然人,則需提供其身份證或相應的戶籍證明資料,如法人等組織的,則需提供工商登記資料或組織機構代碼證;另一種意見認為「明確的被告」是指能夠確定被告的身份,能夠將特定的被告予以特定化,即有明確的住所等,能夠與他人區分即可。
《民事訴訟法》第108條所稱「明確的被告」是指在法院的管轄確定並正確無誤時,在該法院管內的被告必須有(一)姓名(自然人)或名稱(法人)、字型大小(法人分支機構、非法人社會組織、合夥),(二)必須有住所,或者在該法院管內有經常居住地(連續居住一年以上)。
實際上按第108條第(一)項規定,被告還必須與原告起訴的本案有直接的利害關系。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被告正確」。當明確的被告並不正確時,僅表明原告不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訴訟無法在雙方之間有效,甚至有意義地進行。由於錯誤的被告都是明確的被告,而明確的被告不一定都拒絕訴訟,因此法律禁止原告提起被告錯誤的訴訟,起訴時必須證據(不準釋明,參見第111條起訴狀應當記明的事項,但證據結果不問,理論上說你就是弄張白紙當物證,證明與本案存在直接利害關系都成,但不能沒有)與被告就本案確實存在直接利害關系。從法律解釋的解度來說,明確的被告包括以下三個條件:
(一)有明確的姓名、名稱或者字型大小;
(二)原告起訴的法院管內有明確的住所或者經常居住地;
(三)與原告就本案(原告的請求當否)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原告必須以證據方法證明的只有第三個條件。證據方法為《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的7種證據中的任何一種,或數種,或全部。
Ⅳ 讀完民事訴訟法有什麼感觸
每一門獨立的法律科學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這一研究對象是由本學科自身的特殊性決定的。同樣,民事訴訟法學論文的寫作也具有其特殊性,同學們只有緊緊把握它的特點,靈活運用寫作方法,使用規范的語言,才能寫好民事訴訟法學的論文。
一、民事訴訟論文的寫作
(一)民事訴訟論文題目的確定
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課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民事訴訟法學的基本理論,如價值論、目的論、訴權論、程序保障論、民事訴訟法律關系論等;(2)民事訴訟的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如當事人、管轄、舉證責任、審前准備程序、簡易程序、再審程序、執行等;(3)民事訴訟與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如民事訴訟與仲裁、公證、調解、和解的關系。
由於文章的篇幅有限,選題切忌過大過空。論文的寫作畢竟不是教科書,要求面面俱到。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掌握的資料等因素來確定論題。論文是對自己觀點的一種陳述,所以要言之有物,在某一方面要著重一點論述開去,這樣才能獲得一篇有深度、有力度的優秀論文。在浩瀚的法律知識中只要選取其中的一朵浪花就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如有關執行方面的論文就可以有很多的寫法,比如:完善我國強制執行法的探討;執行程序中的參與分配製度;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等等。
下面推薦一些常見的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以供學生參考和借鑒:(1)基本理論的探討,如訴訟公正與效率的探討,法官獨立審判的理性思考,論司法公正,訴權之保護,民事訴訟處分原則重述;(2)具體制度和具體理論的探討,如民事訴訟法修改的若干基本問題,我國民事審級制度的改革與完善,論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論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若干問題,當事人舉證與法院查證之關系,我國民事舉證制度的完善;(3)對民事訴訟與其他糾紛解決機制之間的關系的探討,如論仲裁與訴訟,論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
(二)民事訴訟論文寫作中的常見問題
針對同學在民訴論文寫作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期望在以後的論文寫作中能夠有所幫助。
1.文不對題。有些同學雖然選擇了一個小題目進行論述,但是卻要面面俱到,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卻僅佔一小部分,或者乾脆沒有論述自己的觀點。這樣顯然離題了。
例如題目是「法院調解制度改革構想」的論文,有些同學論述的小標題如下:
(1)法院調解的定義;(2)法院調解的性質;(3)法院調解的特徵;(4)法院調解的優勢。對於闡述法院調解制度改革的論文,上述論述顯然有些離題太遠,應該適當介紹後,分清主次,重點闡述文章觀點,採用下列下標題進行論述,主題更加突出:(1)法院調解制度概述;(2)國內外相關制度的比較;(3)我國法院調解制度的弊端;(4)法院調解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需要明確的是,論文與教科書不同:首先,教科書的對象是學生,而且大部分是對某一問題一無所知的學生,因此對問題的闡述需要一層一層的面面俱到。論文的讀者是對某一問題的基本內容有一定了解的人,此時作者的任務並不是在普法,講基本的理論,而是要深入到的某一問題的探討中去。其次,從方法上來說,教科書以闡述為主,因為教科書的主要目標是將問題解釋清楚;而論文則應以論證為主,作者要發現問題,並以論據來論證作者的觀點。
2.在文中經常採用第一人稱或者加入謙虛的話及加入讓老師指正的話語。有的學生在論述自己觀點前總是加上「由於自己水平或者篇幅有限??」或者「下面,我也來談談自己的看法」之類的贅話。其實直接闡述就行,需要指明是作者的看法時,可以用「筆者認為」的說法,但不能濫用。
有的同學在文中加入謙虛或者請老師指正的話,如「本人功底淺顯,請老師不吝賜教」等等,這種話語不應在民訴論文的正式寫作中出現,需要類似的溝通的話可以另外附上字條。
3.直接引用法規的簡稱。有的同學在第一次引用法規時就用簡稱,這樣不規范。應當在第一次引用時用全稱,然後註明以後的簡稱。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訴法》),在此以後再出現該法時就可以用《民訴法》這一簡稱了。
4.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運用不當。有的同學在論述時不能很好地運用論文的寫作方法,造成論文就像課堂筆記或者論文提綱。論文的寫作應該有理有據,不能像光有骨頭沒有血肉的大綱。
舉例:一位同學在其論述執行一文時,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這樣闡述的:
-「(一)執行的定義、性質與特徵1.執行的定義(一句話)。2.執行的性質(一句話)。3.執行的特徵。」
正確的論述應為:「關於執行權的性質,學者們各有觀點。有的學者認為??有的認為??筆者認為??理由如下??」。
5.不註明引用文章的出處。
註明出處的作用有二:一是版權問題,否則無異於將他人的智力成果據為己有;二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具有權威性。在民訴論文中註明參考文獻,可以表明作者是在閱讀了大量的文章的基礎上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的,同時也可使文章的論據更加真實。
6.局限於論文標題,就事論事。
同學們在論文寫作中還容易局限於論題的字眼,就事論事。例如,題目是「執行難的原因和對策」的論文,有的同學認為題目就是原因和對策兩方面,結果在論文中就寫了這兩個方面。這種寫法忽略了論文寫作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提出問題;第二層,分析問題,主要是分析問題的原因,找出症結或弊端;第三層,解決問題,也就是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改革和完善的建議、得出文章的結論等等。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對於此篇論文來說,作者首先應該對執行難進行概述,然後再論述原因和對策,這樣才稱得上是一篇結構完整的民訴法學論文。
7.沒有靈活掌握民訴論文的寫作方法。大多數同學在選定論文題目後,不知道如何展開論述,闡述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在論文寫作中甚至迷失了自己的寫作方向,也就是說,一味的陷入材料的堆積中,找不到論文寫作的重點了。針對民訴法學的特殊性,下面就推薦幾種在民訴法學論文中經常運用的寫作方法。
(1)程序法與實體法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程序法,它與民事實體法的關系十分密切。民事訴訟法是保障民事實體法順利實施的工具,而民事實體法中包含許多民事程序法的規定。同學在論述一個民事訴訟法學的論題時,就可以把程序法和實體法結合起來考慮,一方面可以使論文更有深度,另一方面,也使論文更有生命力,富有實踐指導意義。
(2)比較的方法。有比較,才能有鑒別。對民事訴訟法的研究也是如此。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下,片面的強調國情差異而不予借鑒外國的有益經驗是不合時宜的;片面的強調外國的優勢而忽視本國的國情也是行不通的。
比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中外歷史上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二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與其他各國的民事訴訟法相比較。比較的內容可以歸為以下幾類:一是與大陸法系國家比較,其中以法國、德國為重點;二是與英美法系國家比較,以英國、美國為重點;三是與原蘇聯和東歐各國比較,蘇聯是重點。值得一提的是,比較不是泛泛的進行資料堆積,而是要選取對闡述觀點有用的資料進行比較,為後面論述自己的觀點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從而可以順利的推導出文章的結論。
(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民事訴訟法是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律,這就決定了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法學。「純理論、純抽象意義的問題考察,終歸還是缺乏現實基礎的照應。因此,失去了在現實,尤其是在法律操作層面上的生動活潑,由此也影響了程序法的應有魅力。今後的新學問必須徹底否認抽象論的意義,將基礎立在具體性之上,並導入更為經驗主義的手法開始這樣的工作」。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必然產生許多新的民事法律關系,新型的民事、經濟糾紛也在不斷涌現。由此產生的諸多訴訟實踐問題都是我們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對象。同學們可以以此作為論文寫作的突破點和重點。比如,現有的民事審判程序是否已基本適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有哪些方面尚需進一步改革,民事訴訟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等等。
例如,隨著改革的深入,國有資產流失,環境污染,市場壟斷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出現了,為了解決中國社會現存的實際問題,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對一般民事活動行使監督權的問題就突顯出來。筆者可以通過借鑒國外的立法經驗,探討我國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後提出改革建議。這樣寫出來的論文就會有理有據,既有理論深度,也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4)思路開闊,觸類旁通。現代社會中,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之間的傳統學科的分割界即將消除,不同學科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將會融合成一個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了解邊緣學科的知識,可以使民事訴訟法學的研究視野更加開闊,分析方法更加多樣化。例如,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中就引入了經濟學中的概念——效益,並且已經得到了民事訴訟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認同;對於民事訴訟證明標準的研究就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真理的相對性原理。
二、民事訴訟論文的答辯
民訴論文答辯階段也是讓許多同學摸不著頭腦的事情。因為平時接觸的少,所以對民訴論文答辯不知道如何准備,造成了答辯時心理緊張,影響了民訴論文的成績。下面我就著重論述一下同學們應該怎樣有效的准備和應對民訴論文答辯。
(一)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准備
民訴論文答辯是對學生的論文進行的一種口頭測試方法,所以學生對答辯的准備就首先應該以論文為根本。熟悉自己的文章,對於文章的整體結構,文章的主要內容都要瞭然於胸。但是不要死記硬背,而是應該真正掌握自己論述的內容,知道其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然後,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涉獵相關的知識,拓寬視野。
例如,對於探討我國民事再審程序的論文,就需要掌握我國民事再審制度的現狀,存在哪些弊端,應該如何進行改革。由於民事再審是對發生法律效力的法院裁判再次進行審理,所以相關問題有既判力,民事程序的安定,法院的權威性等等。
(二)民事訴訟論文答辯的進行
1.答辯老師針對民訴論文經常會提問如下一些問題,「請簡述你文章的主要內容」,「請簡要回答文章的主要觀點」,或者針對你文章的某一部分進行提問,但都是以學生的民訴論文為依據發問的。
2.同學在答辯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1)言談舉止要大方自然,努力控制自己的緊張心情。對待答辯老師要有禮貌。答辯其實就是向老師做的一個口頭的論文報告,所以只要自然的把自己的觀點、理解表達出來就行。
(2)回答答辯老師提問一定要有針對性,簡明扼要。因為每個學生的答辯時間最多十分鍾左右,而答辯老師最少三個人一組進行提問,所以同學的回答只要把民訴論文大的綱要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就行。回答切忌羅嗦,生硬的背誦。答辯進行中,學生可以拿著自己的民訴論文或者准備的相關草稿。這樣也是為了使學生更加自然表達自己的觀點。
(3)對於老師提問的和民訴論文相關的問題,學生如果不知道的話,應該怎麼辦?建議採取如下辦法應對。首先應該沉著、冷靜。老師的提問肯定是從民訴論文引申出來的,所以盡快找到民訴論文的知識點。其次,心裡要明白老師提問的目的可能是看看你的知識面,要聽聽你自己對於這一問題的理解或者說你自己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最後,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看法,禮貌地和老師進行探討。許多法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定論,所以千萬別緊張,沉著應對,一定會取得不錯的答辯成績。
總之,一篇優秀的民訴論文應該結構完整,觀點明確,論證充分,邏輯性強,還要有規范的注釋和形式。同時在答辯中學生要言之有物,條理清楚。
Ⅳ 民事訴訟法的意義是什麼
調整民事訴訟活動和民事訴訟關系的法律規范。審判機關解決民事糾紛,內必須遵循法律規定容的程序進行。它通過對法院審判活動、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法院和訴訟參與人之間訴訟關系的調整,保證了民事訴訟合法進行。在形式意義上,民事訴訟法單指民事訴訟法典,即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制定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的專門法律,如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在實質意義上,民事訴訟法泛指一切有關民事訴訟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
Ⅵ 求「談談自己對民訴的認識理解」的文章,急求啊!或者寫作思路和大綱也行!真的十萬火急啊!
民事訴訟的目的是什麼?二審民事訴訟的目的有無其自己的特點?民事訴訟目的的理論問題似乎與民事審判實踐沒有什麼直接關系,民事法官平時忙於審理各種各樣的民事案件,忙於解決形形色色的民事糾紛,無暇深入研究這個理論問題,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比較薄弱。但是我們無法迴避在民事審判活動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從宏觀上說我國民事訴訟制度設計的基本理念並不十分明確;從微觀上說審理案件時適用的具體民事法律條文不完善、法律規定滯後、民事裁判文書製作水平有待提高等。我們急需解決這些問題,對民事訴訟目的論的研究應該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指導方向。
在國外尤其是在德國和日本對民事訴訟目的論的研究比較深入,形成了關於民事訴訟目的的幾種代表學說:私法權利保護 說、私法秩序維持說、糾紛解決說、程序保障說等。近年來我國的民事訴訟法學學者們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解決民事權益糾紛"是民事訴訟的目的,有的學者認為"解決糾紛"是民事訴訟的目的,還有的學者傾向關於民事訴訟目的的"程序保障說"。(1)筆者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即目的論研究的實踐意義主要在於它可以為民事訴訟制度設計提供一種基本理念,(2)不過筆者認為對我國民事訴訟目的的研究還應該考慮我國國情,這里主要是指我國實現依法治國尚有很長的路要走的實際情況、民眾對法律的理解狀況和民眾普遍的 "青天情結研究不容易實現其實踐意義。長期以來'我國民眾習慣於把法院看成是政府的一個職能部門,習慣於行政管理模式下的社會運行方式,習慣於指望"包青天"個人實現社會公平,即使是在全社會都主張依法治國的今天,我國民眾的這種習慣思維並未真正改變。這一點在民事訴訟中的典型表現就是"案件一進門,兩頭都託人"的現象,有理的擔心不託人可能讓對方得逞,沒理的想通過託人尋求更多的不當利益,於是雙方不是更多地從法律角度審視衡量自己的利益是否合法,而是各顯神通託人拉關系,法官則在審理案件的同時肩負向領導匯報、向朋友解釋的重任,通過這樣的工作讓公眾明白法院裁判的理由、了解法律的相關規定。正因為如此,我國民事訴訟活動的過程不可能簡單化,民事訴訟的目的也不可能單純地就是解決民事糾紛或是保護私權。法官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所進行的解釋工作(即所謂法官的釋明責任),實際上是承擔了一部分宣傳法制的社會責任。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在我國通過民事訴訟不僅要體現公正而且要通過法院的審判活動達到宣傳法制的目的。所以,我國民事訴訟的目的承載了較多的內容:實現以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的同時,以法院依法作出的生效民事裁判引導公眾真正尊重法律、依法實施民事行為o而以公正引導公眾,通過裁判告知當事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而讓公眾知曉如何做才是合法的、才能使自己的合法利益最大化是二審民事訴訟尤為突出的目的。筆者 之所以強調二審民事訴訟的目的,是因為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兩審終審的訴訟制度,第二審程序是二審法院根據當事人的 上訴請求,對一審法院作出的未生效的第一審裁判,依法另行審理並作出生效裁判的一種訴訟程序制度。(3)相比一審民事訴訟,當事人在二審民事訴訟過程中對訴訟表現得更執著?雙方的對立情緒更激烈,調解結案率明顯下降,二審法院審理案件的難度明 顯增大,經過第二審程序作出的法院裁判的社會影響也更大。誠然,我國是成文法國家,但判例不能作為裁判根據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公眾將法院裁判作為自己行為的判斷根據,甚至是對社會公正與否的判斷根據口這一點從近年來社會對法院審判工作的關注和個案的裁判結果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反響就可以看出來。
基於以公正引導公眾的民事訴訟的目的,我們設計民事訴訟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保障程序公正但避免當事人競技訴訟技巧,實現實體公正且避免訴訟遲延。近年來,程序正義的觀念被人們廣泛接受,"重實體、輕程序"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最高法院於2001年12月頒布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 《證據規定》)以及其他相關司法解釋的頒布表明保障程序公正得 到充分重視。但目前在民事訴訟過程中出現了過於強調程序公正而忽視實體公正的傾向,一些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利用《證據規定》中技術性的條款在法庭上競技訴訟技巧,拖延訴訟,造成審判資源的極大浪費。因這個問題還涉及民事訴訟證據制度,本文 不展開論述。這里筆者主要針對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時存在的問題,就二審民事訴訟既要實現實體公正又要避免 訴訟遲延進行探討。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適用意見》)中關於第二審程序的規定,二審法院審理二審案件後的結案方式主要是:維持原判(原裁定)、改判、發回重審、指令審理、調解和撤訴等在審判實踐中二審程序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的存在問題不大,以維持原判(原裁定)、改判、發回重審方式結案的在適用程序法律方面存在問題比較突出,尤其在製作法律文書時法官陷入兩難o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一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情形是: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 正確。對此應該理解為,只有一審判決在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方面都沒有問題時,二審才能維持一審判決,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有時並不如此。有的一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二審 查清事實後作出的判決結果與一審的判決結果又是一致的,這樣二審判決本身就是矛盾的。如雷六訴王毛運輸合同糾紛案,托運人雷六起訴承運人王毛要求王毛賠償貨物損失三萬元,一審法院認定貨物損失不存在,判決駁回原告雷六的訴訟請求。雷六不服提起上訴,二審經審理查明承運人王毛在運輸過程中的確造成貨物損失,但雙方當事人未及時清點貨物,當時的貨物損失情況並不明確,雷六未保留有關貨物損失的證據,二審法院認為雷六要求王毛賠償貨物損失三萬元的訴訟請求證據不足,應以證據不足為由駁回雷六的訴訟請求。從判決結果看,二審判決應維持一審駁回原告雷六的訴訟請求的判決結果,但從判決書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的內容看,無論如何是得不出維持原判的結論的。有的一、二審認定事實是一致的,二審審理後認為一審判決結果應予維持,但是一審判決闡述的判決理由又是不正確的,這樣的二審判決本身也是矛盾的。如王某訴張某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發包人王某起訴承包人張某要求張某支付2OOF-2004年的土地承包費四萬元、未按時支付土地承包費的違約金一萬元,一審法院認定雙方當事人訂立的土地承包合同是有效合同, 判決承包人張某應按合同約定向發包人王某支付2003-2004年的土地承包費四萬元,駁回原告王某要求張某支付違約金一萬元的 訴訟請求,理由是王某在訂立土地承包合同時並未與張某約定違約金,對此王某應承擔締約過失責任,其提出的違約金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張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改判減少承包費,理由是發包人王某未將合同約定的土地全部交付,二審經審理查明張某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一審判決其按合同約定支付承包費是正確的,而雙方當事人未約定違約金,王某要求張某支付違約金一萬元的訴訟請求缺乏依據,亦不應支持。但一審判 決闡述的理由顯然是錯誤的。
針對上述這些情況,筆者作為承辦二審案件的法官提出變通處理的意見,就是二審仍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但是在二審判決書中充分闡述二審判決的理由後,明確指出一審判決存在的問題,特別強調二審維持的僅僅是一審判決的結果而不是一審判決的全部。不過這樣處理帶來的問題就是二審判決書中任何引用法律條文?引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 項顯然不準確,同時引用該條款的第(一)、(二)、(三)項是自相矛盾,如果只引用實體法不引用程序法,二審判決在適用法律上就是有瑕疵的。另外,二審法院作出維持加判的判決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亦遇到同樣問題。
如果說一審判決在認定事實、闡述判決理由、適用法律方面 存在問題尚可如此變通處理,那麼對在程序方面存在問題的一審判決,當事人又是針對程序問題提起上訴的,二審的處理難度則更大,甚至出現二審判決被再審程序認定程序違法的情形。如趙某訴劉某奶牛買賣合同糾紛案,買受人趙某以出賣人劉某出售的奶牛不符合合同約定為由,要求劉某退還買牛款四千元,一審法院適用普通程序開庭審理該案,在庭審時一名合議庭成員中途離開法庭,後回來參加合議庭評議。一審法院認為原告趙某的訴訟請求證據充分,判決被告劉某退還原告趙某買牛款四千元。劉某不服提起上訴,請求二審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理由是一審法院審理案件程序違法,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導致本案認定事實不清,且法官的行為違反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二審法院經審理查明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如果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勢必遲延訴訟,增加當事人的訟累,浪費審判資源,而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雖是程序上的瑕疵,但並未影響到對案件事實的認定,也不屬於《民事訴訟法》和《適用意見》中規定的程序違法應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情形,所以二審法院作出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盡管在判決書中二審法院詳盡地闡述了二審判決的理由、指出一審判決中存在的問題,但嚴格地說這樣的終審判決有未保障程序公正之嫌。宣判後,劉某就以一、二審均程序違法為由申請再審,法官們對此的觀點也是不盡一致。對一審法官在庭審時中途離開法庭的程序瑕疵,二審程序還可以有條件地予以彌補,但是對涉及當事人訴訟權利的程序問題,如適用簡易程序審理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得的證據未依法進行質證的案件,即使二審法院查明一審判決是正確的, 二審法院也只能撤銷原判發回重審,否則就違反了《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應當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的基本原則。這也是二 審發回重審案件多的原因之一。
"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 改判。"這項規定適用的結果是,二審如果查明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大多是裁定撤銷原判 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而不是查清事實後改判。而且在法官們中間形成一種認識,就是如果二審直接改判就是一審終審, 尤其是標的額大的案件,更不能直接改判,否則容易使當事人把矛盾集中在二審,對法官也是非常不利的。所謂"二審直接改判 就是一審終審"的認識曲解了兩審終審的含義,兩審終審不是就一個判決結果必須經過兩次一審審理,而是經過一、二審程序作出一個判決結果。另外,這項規定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如果二審未查明事實怎麼能判斷原判決認定事實錯誤,或者原判決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二審既然查清事實為什麼還要發回重審? 對二審發回重審情形的不妥當的規定,客觀上造成發回重審案件的增多,導致訴訟遲延。
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時存在的問題,使我們 認識到修改這條法律規定是非常必要的,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具有嚴密、操作性強、適用於多種情況的特點。首先,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適用一審的判決和裁定,而不僅僅是原判決,應吸收《適用意見》第186、187條規定中的內容;其次,放寬規定二審 維持原審判決、裁定的情形,規定下列情形二審維持原裁決:原 裁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原裁決認定事實、適用法律 雖有錯誤,但二審對裁決結果的表述與原審一致的,明確對原裁決結果予以維持;一審存在程序上的瑕疵,不影響裁決結果的正確,二審能夠予以彌補的;第三,嚴格規定發回重審的情形,二 審查明事實且一審不存在程序上的錯誤的,不屬於發回重審的情形。總之,修改後的法律條文應該既能夠符合實現實體公正的要求,又能夠避免訴訟遲延。
廢了好大勁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望採納!!!!!!!!!!!!!!!!!
Ⅶ 關於民事訴訟法與民法關系的幾點看法
民法是實體法,民事訴訟法是程序法。一個是規定你有什麼權利,一內個是規定你應該容怎麼保護你的權利。
實體法是指規定具體權利義務內容或者法律保護的具體情況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公司法等等。
程序法是規定以保證權利和職權得以實現或行使,義務和責任得以履行的有關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如行政訴訟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Ⅷ 民事訴訟法學習心得
《民事訴訟法》,是法學體系中的一門民事法學,基本解釋原則與民法學相同.相對於法理學和中國法制史這樣一些理論性極強的學科來說,民事訴訟法無疑是一門既簡單又實務的一門學科,但民事訴訟法的內容較多,而且大部分是需要理解記憶的,因而,不太容易掌握。那麼,我想問問大家,如何學好並考好民事訴訟法呢?首先,我要糾正一種錯誤的思想,即「法學是一門文科學科,只要靠背就可以考好,所以,現在的學習並不重要。」實際上,現階段學習對於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培養我們的法學思維,而且還能夠增加我們對法學的學習興趣。
本人覺得,學習學習民事訴訟法如果沒有雄厚的民法積累和對民事權利司法考試保護方法,手段,途徑,多樣化的東西的感悟,是不可能學好這門學科的。此外,訴訟法的學習和精進還離不開大量的經驗觀察和實踐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多多看些一些民訴專家學者的著作,我們僅僅停留在書本 上的學習是不能達到學好這門學科的標準的,我現在終於明白老師為什麼在上課的時候苦口婆心的要我們多看些與訴訟法有關的名家寫的著作,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從多角度多觸角的去分析問題,而不是讓書本上僅有的觀點束縛了我們的思維。
初學民訴的時候,自己一般滿足於對靜態訴訟規則的記憶,我認為只要背會了起訴的條件,上訴的期限,再審的事由等等一些教材的內容,考試成績就一定會很好,就算是一個合格的訴訟法入門者。這種看法在大學生中佔有很大的比例,特別是學習法律專業的學生覺得那樣就算是完成了應有的學習任務,因為大家在評估訴訟法的學習時,採用了與實體法學習相同或相似的標准。這種理解,使得不少學生參加工作後過高的自我評價與用人單位的實際要求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落差。
所以,訴訟法的學習,態度要端正,方法要得當,否則會停留在表面,皮毛還沾沾自喜。學習訴訟法的目的在於運用,而非記憶(雖然是基礎)。能夠運用訴訟法的只是,理論來分析,透視權利保護的案例,或者會中國權利保護的司法程序存在的縱深問題展開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實體與程序融會貫通的研究,那麼,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入門」。
其次,本人同意教科書上講的一些觀點,也覺得訴訟法的學習功夫在法外,民訴法學既是一門理論法學,也是一門實踐法學。在掌握民訴法學基本范疇,體系的前提下,還要注重民訴法的應用價值。通過旁聽法庭審判,參與法庭執行程序,開展模擬法庭,接受診所式教育,利用暑期到法院或律師事務所實習,到法院調研等各種形式。採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一方面可以用所學習和掌握的民訴法學的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加深對民訴法學理論的進一步理解。
Ⅸ 關於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自新民訴法實施以來,為保障新法各項規定的落實,2013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啟動新民訴法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對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528次會議通過的法發92(22號)民訴意見進行修訂,廢止與新法沖突的內容,對民訴法修改決定中修改完善的制度作出解釋。為民事訴訟法新增加和修改的重要制度的落地明確適用提供標准,細化具體程序。現本文通過新舊法條對比的方式,僅從管轄制度部分的修改作解讀。
舊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案件。
新法條:1.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的重大涉外案件,是指爭議標的額大,或者案情復雜,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等具有重大影響的涉外案件。
新法解讀:這一條在重大涉外案件的標准上作了修改,把居住在國外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去掉了,增加了「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和具有重大影響。
舊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條:2.專利糾紛的案件由知識產權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的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管轄。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法院管轄。
新法解讀:近年來突顯出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多、類型廣等多方面態勢。專利糾紛的案件在最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解釋中可以到基層法院來審理了。修改了滯後的法律規定,廢止了與新法沖突的規定,統一了關於專利糾紛管轄法院的規定。且增加了知識產權法院可以確定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來管轄專利糾紛案件。